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婚姻时差/陈云与邓小平的真实关系/毛泽东亲口谈为何发动文革/中国人为何一直自称汉人
發佈時間: 6/13/2015 10:32:28 AM 被閲覽數: 193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婚姻时差

注意:将自动播放下一集



陈云秘书许永跃:陈云与邓小平的真

实关系(图)


京港台:2015-6-13 23:03| 来源:《百年潮》 |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老帅们集体复出。作为核心决策层中政治生命最长的两个人,陈云和邓小平相互合作,相互交锋,在上世纪80年代一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领航掌舵。关于邓小平与陈云的关系如何众说纷纭,一些干部以及国外一些人士认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是改革派,陈云是保守派,而且两人还在不断斗争着。国家安全部部长、原陈云秘书许永跃在接受《百年潮》杂志访谈时否定了这些看法。本文原载2006年第3期《百年潮》。

  1978年,陈云与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记者:您曾经在陈云同志身边工作了近10年,我们想请您谈一谈,在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和陈云两位老人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默契配合、紧密合作、同心协力的情况。

  许永跃(以下简称许):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我们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担任过重要职务的老一辈领导人就只有邓小平和陈云同志了。在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过程中,两位老人默契配合,相互合作,同心协力,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互相支持,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但过去有段时间,我们党的一些干部以及国外一些人士认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是改革派,陈云是保守派,而且两人还在不断斗争着。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我有责任将自己所知道的实际情况告诉大家。

  记者:粉碎“四人帮”以后,陈云同志就支持由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的工作,您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许:1978年11月10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原定议题是讨论农业和经济问题,但正式会议开始后,陈云同志第一个发言。他提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必须由中央解决“文化大革命”遗留的一些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他主要讲了6个问题,首先是薄一波同志等61人所谓叛徒一案。陈云同志提出,他们出反省院是党组织和中央决定的,薄一波等61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定为“叛徒”,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应该纠正过来。关于彭德怀同志的问题,他说,彭德怀同志是在党的会议上讲的意见,被定为“反党集团”,不符合我们党的原则。至于说陶铸“叛变”,当时中央是有决定的,他们在南京监狱办的手续,中央组织部是有规定的。这样就定为“叛徒”和“反党集团”,也不符合党的原则。而“天安门事件”则是北京几百万人悼念周恩来总理,反对“四人帮”,不同意批邓小平同志的一次伟大的群众运动,许多城市也有同样的运动,中央应予以肯定。

  谈到这些问题时,陈云同志提出,我们党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我们党历来强调的思想路线。因为他的发言,会议的内容和原定的主题发生了变化,使这次会议成了一次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和集中批判“左”倾错误的会议。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老干部都表示赞成陈云同志的意见,认为他说的非常重要,最先响应陈云同志讲话的是王震同志。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产生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陈云在这次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成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中的一员。

  陈云同志非常支持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早在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就明确提出,应该由小平同志主持全党工作。虽然在中央主要负责人的压制之下,陈云同志的意见未能在简报上刊出。但陈云等人的意见还是不胫而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舆论的压力和叶剑英、李先念的促进下,在会议临近结束时,华国锋不得不表态,要在适当的时机让邓小平出来工作。

  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终于恢复了邓小平同志的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和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使随后开始的全党拨乱反正的事业有了自己的主帅。

  记者: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在京西宾馆召开了理论务虚会,会议主要内容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和如何看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以及如何看待和客观正确地认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小平同志和陈云同志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

  许:这次理论务虚会,在谈到如何评价毛泽东及其历史地位和如何正确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上,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毛泽东的错误是否属于个人品质问题,大家的争论很大。

  小平同志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就是在这次理论务虚会的总结会上提出来的,这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泛泛而谈。在我们党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过程中,小平同志曾多次和起草小组谈到关于要不要正确评价毛主席、要不要正确认识毛主席所犯错误的问题。小平同志认为,我们要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后来,起草小组在向陈云同志汇报时,陈云同志表示同意小平同志提出的决议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和要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意见。他说,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毛泽东同志的一个不可比拟的功绩,是培养了一代人,包括我们在内的以及“三八式”的一大批干部。

  两位老人一致认为在评价毛泽东的问题上要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看到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确实犯了错误,但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愿望是要解决和纠正当时我们党所存在的脱离群众的一些问题,纠正和解决当时干部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问题,不能因为他犯了错误就否定他在党的历史上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两位老人的认识是非常一致的。应该说,这为澄清全党的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领导全党确立在改革开放中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方向,不发生偏差,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记者: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两位老人起到了哪些重大历史作用?

  许: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纠正和平反冤假错案的过程中,全党还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准确地说,这次大讨论是1977年底、1978年初开始酝酿,后来见诸于报端的《光明日报》的文章,是在前期酝酿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讨论过程中,有些人在思想上产生了困惑,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提法的理论根据产生了怀疑。

  “文化大革命”中,陈云同志曾在江西生活了3年,期间他通读了《列宁选集》。陈云同志和我说过多次,他是读过《列宁选集》的,列宁讲过这种话,毛主席也说过这个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来,我查了《列宁选集》,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讲,“人的和人类的实践是认识客观性的验证、准绳”。毛主席1963年在修改《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这篇文章时明确写到,“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现在人们都以为完全是胡耀邦同志主持的,实际上如果没有小平同志和陈云同志的赞成和支持,年轻人是很难做到的,这一方面需要勇气,另一方面也需要有理论水平。这次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说,两位老人的心是相通的。这是政治家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大局考虑,他们想的是一个党的长远发展,他们考虑的是10年、20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问题。

  记者:两位老人在废除干部终身制和培养年轻干部问题上是如何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的?

  许:两位老人在平反一大批冤假错案、实现理论上拨乱反正之后的干部问题上也是密切配合,心心相通的。一场“文化大革命”,相当一批干部被打倒,蒙受不白之冤,相继生病或谢世。有的人虽然身体还可以,但思想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压力,或者说还有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当时,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选拔青年干部。

  1981年7月2日,小平同志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座谈会上提出,我和陈云同志交过心,我们两个人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选拔中青年干部这个问题。我希望在座的同志,凡是超过60岁的同志,都把这个问题当做第一位的任务来解决。

  陈云同志1981年5月8日和7月2日两次谈到,我们要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使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陈云同志说,要从一些办公室的秀才班子里面,从秘书里面,从省市受到基层锻炼的年轻同志里,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人,让他们列席会议,让他们当后排议员。

  后来就有了个提法,叫选拔和培养第三梯队。根据陈云同志的建议,中央组织部成立了青年干部局,承担选拔青年干部的工作。我们党选派了一批青年干部到基层锻炼,其中包括江泽民、李鹏、乔石、胡启立和现任的胡锦涛、吴邦国、黄菊、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都是当时第三梯队名单里的青年干部。由此可以看出,两位老人在培养青年干部问题上,高瞻远瞩,不是从个人角度出发、一个一个地培养,而是选拔和培养了一批批、成千上万名青年干部。这对于将我们党的事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两位老人重视我们党的事业的长远发展,提出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干部。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现在就可能会出现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

  另外,在实行干部退休制、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问题上,两位老人的配合也是非常默契的。

  1986年10月29日,陈云同志参加叶剑英同志的追悼会。那天下午,小平同志和陈云同志商量要谈一谈有关人事问题。10月30日,因陈云同志身体不太好,小平同志和先念同志就到陈云同志的家中谈干部退休的问题。三位老人家商量沟通之后一致同意,在党的十三大时,三个人一起退下来。但后来人们所看到的十三大上,三位老人家没有全退或者说是半退,那是因为又发生了一些新的情况。最后小平同志担任军委主席,不再担任中央常委,陈云同志担任中顾委主任,先念同志担任全国政协主席。这些都是经他们一起商量研究过的。

  记者:陈云同志在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是怎么考虑的?

  许:1985年9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闭幕式上,小平同志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陈云同志在讲话中说,“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后来,陈云同志在中纪委的会议上还讲到,“我们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我们实行的经济是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两位老人在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发展问题上,意见是非常一致的,即我们所进行的改革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自我完善,而不是抛弃社会主义已有的制度、已有的模式,另搞一套。我们的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小平同志提出要打击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陈云同志则要求中纪委要为改革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两位老人都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记者: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提法出自陈云,这也说明了两位老人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

  许:是的。大家现在经常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这个提法,但谁也没有注意到它是怎么来的。

  其实,早在1987年7月17日,陈云同志在同当时的中央负责人谈“身负重任和学习哲学”的问题时就提出,我们国家,在目前第一位的领导人是小平同志。

  1989年5月26日中顾委召开常委会,这是陈云同志担任中顾委主任后主持的唯一一次中顾委常委会。5月25日下午,我向陈云同志汇报说,(薄)一波同志让我跟您说一下,明天要开中顾委常委会,一波同志的意见是您能不能参加一下,中顾委要传达和学习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反对动乱、维护社会安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并发个消息。他考虑了一下说,一波同志主持,我就不参加了。但第二天早上,陈云同志让警卫员把我叫去,说他还是要参加26日上午的会,他想了一夜,要去主持这个会。

  陈云同志一走进会场,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他走过去和每个人都握了握手。坐下之后,他问大家,什么时候、在哪儿参加的革命,在革命的过程中,家里人、战友有没有牺牲的?问完一遍之后,他说,谢谢老伙计们,我和大家是同一代人,我们都是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参加了中国革命。你们刚才都说了,有亲人和战友牺牲了,我和你们一样,长征路上,我的警卫员走着走着就看不见了,一回头,别人告诉我,他陷到草地的泥坑里牺牲了。陈云同志还说,为了社会主义的江山,一共死了2400多万人,有民主人士,有同情革命的,也有共产党人,与其说我们这些人是两万五千里长征走过来的,还不如说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但现在有人要另起炉灶,我提议我们要坚决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头子”的中国共产党党中央,赞成的请举手。后来在公开发表的时候,我建议陈云同志将“头子”改成“核心”。这就是1989年5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消息。

  1989年6月8日,陈云同志在审阅中央政治局常委起草的一份报告时批了一句话,“倡导改革开放的,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1989年11月10日中顾委全会的公报正式使用了小平同志“是我们党的工作和军队工作、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其他各项事业的总设计师”的说法。

  所以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提法出自陈云。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使用这种提法,由此也可以看出两位老人的密切配合。

  记者: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后,陈云同志派您到南方几省了解情况,您能谈谈当时的情况吗?

  许:好的。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之后,陈云同志就让我去南方了解乡镇企业的情况。根据陈云同志指示,当时我去了苏州、无锡、常州和南京。回来之后,我把调研情况详细地向他作了汇报。

  看完这些地方之后,陈云同志又让我去广东了解特区情况。4月25日,我把自己的安排和准备报告陈云同志,他说,你去了之后,就说是我让你去的,你是代表我去的。4月27日,我和中顾委的一个处长从上海出发,前往广东。在广州、东莞、惠州、深圳、珠海、中山、顺德、佛山和汕头等地,我们看了珠江三角洲的100多个企业,在珠江三角洲一共待了25天。后来我又去了闽东南,从漳州、厦门到泉州、福州,我在福建又待了22天,也看了上百个企业。前前后后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一共看了几百个企业。

  回京之后,我用三个半天向陈云同志做了详细的汇报。汇报过程中,他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出口创汇能力,一个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当我讲到在深圳看了一家特别大的企业集团——康佳集团的所有生产线时,老人家听得非常认真,问得也非常仔细。他让我把康佳两个字写得大大的。他对改革开放后新的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给中国产业结构带来的变化特别地感兴趣。

  1992年7月21日,陈云同志写了一篇悼念李先念同志的文章。文章说,“先念同志和我虽然都没有到过特区,但我们一直很注意特区建设,认为特区要办,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力求使特区办好。这几年,深圳特区经济已经初步从进口型转变成出口型,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发展确实很快”。

  其实,陈云同志让我前期做的那些工作,都是为了自己要在政治上明确表态而做的准备。他要向全党告知,陈云是支持小平同志的,是和小平同志的意见一样的,是关心改革开放和发展特区建设的。这是政治家的政治表态,他要告诉全党,告诉整个国际社会,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在支持特区发展问题上,他和小平同志是没有任何分歧的。

  总之,自改革开放以来,两位老人的心是相通的,配合是默契的。在推动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实行改革开放、扩大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对重大问题的认识以及在重大问题的行动上,两位老人的意见都是非常一致的。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王力临终遗稿:毛泽东亲口谈为何发

动文革


京港台:2015-6-13 00:13| 来源:《王力遗稿:王力反思录》 |



  1966年6月,王力成为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次年1月,毛泽东提名其任中央宣传组组长。1967年武汉“七二〇事件”后,王力回京时受到中央盛大欢迎,红极一时。仅一个月后王力被打倒,关进秦城监狱14年,直到1982年获释,1984年被开除出党,1996年去世。去世前,王力写下约80万字的《王力遗稿:王力反思录》。在这部书中,王力认为,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革可以从他73岁生日的谈话说起。本文摘自《王力遗稿:王力反思录》,香港北星出版社出版。

  文革剪纸

  我看到不少国内的和国际的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著作,都不知道或者忽略了毛泽东七十叁岁生日的一次重要谈话。这样,对于“一月夺权”及其以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对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对于毛泽东,就难以做出科学的评价。

  所以我先把它客观地加以介绍,然后再提出我自己的看法。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毛主席过生日,晚上临时通知,毛主席和江青请陈伯达、张春桥、王力、关锋、戚本禹、姚文元到中南海的游泳池吃饭。没有林彪、总理、陶铸、康生、李富春。我们到时毛主席早就在等着了。那天屋里很热。吃饭是按他们的惯例,他招待外国人也是这样,四菜一汤。今天每人加了一小碗面条,还有烤白薯、煮玉米。

  吃饭前毛主席说了很多话。他从来不过生日,这次过个生日。这实际上是个重要的会。这次毛主席的讲话我印象很深的是,毛主席说:社会主义革命发展到新的阶段,苏联复辟了,十月革命的策源地不行了。苏联的教训说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能不能巩固政权,能不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是新的中心课题。问题出在党内,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阶级斗争没有完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同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在党内代理人的全面较量,这种较量从夺取政权开始就存在。毛主席说:我这次搞了个文件《五一六通知》,广播了一张大字报,搞了个红卫兵大串联,大串联使全国革命连成一片。整个文化大革命的过程都是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较量,现在还在继续。资产阶级在党内还有一定的市场,还有大批干部世界观没有改造或者没有改造好,这就是资产阶级在党内的市场。他们为什么能蒙蔽群众?

  因为他们是共产党。共产党打了天下,工人地位有了改善,农民得了土地,都拥护共产党。这些人贪天之功为己功,把自己当成党的化身。他们说什么,就叫党的领导,相信党就要相信他个人。他们提倡不讲原则,提出无条件服从。不是服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而是无条件服从直接上级。提倡盲从,提倡奴隶主义。我同他们的分歧,这是一个重大分歧。我不赞成他们保护自己,反对群众,提倡盲目服从。我一直坚持,只服从坚持革命路线的正确领导,对危害革命的错误领导要批判。这是政治原则也是组织原则。要按照这个原则来做,并且要让群众也懂得,为群众所掌握。这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以及顽固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人就缴械了。

  一个要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一个要保存资本主义的秩序,老框框、老组织、老规矩。一个要革,一个要保,就是两条路线斗争的继续。毛主席说:最近时期出现新的局面,广大工农兵起来了,冲破了各种阻力,建立了自己的革命组织,投入了文化大革命。另外,革命学生起了变化,发展壮大了,提高了。革命学生到工人农民中去,同工农相结合。还有一个特点,党和国家机关的革命干部起来造反了。主力是工人,没有学生和工人的结合也不行,没有机关干部也不行。中国现代史上的革命运动都是从学生开始,发展到与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相结合,才有结果。这是客观规律。五四运动就是这样,文化大革命也是这样。毛主席讲话总的概念是:全国全面的阶级斗争。吃饭时毛主席举杯祝酒,说:“祝全国全面的阶级斗争”。这话在吃饭前也说过。除上述的话外,他吃饭前还说了很多话。这些话在后来的文章中找得到。

  虽然没有用黑体字,但思想是毛主席的。“全国全面的阶级斗争”,这话是正确地概括他对当前形势和今后作法的想法。有人说毛主席说“要开展全国全面的内战”,这次我没有记得听他说过。他说的“全国全面”,是指的工矿企业和农村。他说一定要搞工矿企业和农村的文化大革命,不然文化大革命就会半途而废。“抓革命促生产”这一口号,毛主席说是抓革命才能促进生产,人的思想革命化了,才能解决生产的方向道路问题,才能把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框框搞掉,搞出一套新的规章制度,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毛主席说,有人借口抓生产来压革命,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乌纱帽,他们关心的是保存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那些旧框框。他们害怕群众革命革到他自己头上。

  他们过去靠旧框框吃饭,离开旧的一套就不会走路,就不会说话。挑动群众停止生产,挑动群众斗群众,就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自己就要成为走资派。任何阻挡这场文化大革命发展到工人农民中去,一切抵制工人农民搞文化大革命的论调都应该驳斥,都是错误的。工人农民参加文化大革命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切企图阻挡的人都要被历史潮流冲掉。毛主席说,他同陶铸分歧的实质就是这个。那时相当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对此都不理解。原来说是地委以下都不搞文化大革命。后来工矿企业和农村也要搞文化大革命了。这两个指示都是根据毛主席的指示起草的,可是我这起草人之一,开始也没有认识到毛主席为什么要做出这样重大的改变。毛主席过生日的谈话后我才知道。

  毛主席还说:斗、批、改,改什么?光在文化部门、机关学校改,改些什么?整个国家文化大革命改些什么?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工矿农村还是老一套,那还改什么呢?那就没有目标了。至今人们大概也还不知道这个问题的背景。文化大革命是个悲剧,毛主席没有达到他原来设想的目的。有的人真的以为毛主席就是为了天下大乱,可是,自己打下的江山,为什么要叫它乱?这次毛主席过生日才说得比较透彻。毛主席认为旧机器要改成新机器,旧方法要改成新方法,旧秩序要改成新秩序,旧制度(不是指社会主义制度,是说旧的规章制度)要改成新制度,旧纪律(对直接上级绝对服从)要搞掉。毛主席关于大民主的思想,就是这样来的。他认为我们旧的一套同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同苏联差不多。他认为大民主好,便于攻击敌人,也能对各级领导机关、领导人直接监督,造成新的社会风气。

  毛主席还讲了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大民主的保障,没有无产阶级专政,不但没有大民主,连小民主也没有。专政机关,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专政机关要保障群众大鸣大放、大字报、大串联的正常进行,专政机关不能干涉甚至压制,不能乱抓人。只能对确有证据的杀人、放火、放毒(放毒不是指说怪话反对领导,而是真正地去放毒药。)制造交通事故、暗害、间谍活动这些现行反革命要专政,依法制裁。革命群众要发动起来,帮助监督专政机关,保障实现无产阶级大民主。毛主席反复讲,放毒不是中指思想上的问题,思想反动的,坚持资产阶级思想的,只要没有违法,就不能抓。要摆事实讲道理,同他辩论。

  他说,专政限于很小范围。党内问题,不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也好,顽固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也好,在党内、政府内、民主党派内部,即使确有证据的特务,也要一人不杀。这一条,文化大革命中我听毛主席讲过多次。这一点他是坚持的。但他没有坚持大部不抓。过去说大部不抓,是指确有证据的间谍特务都大部不抓。可是后来扩大到对打倒的大部都要抓了。他没有坚持过去的大部不抓。毛主席说,看起来党内两条路线斗争还不能说已经解决了。他说,这个斗争不是文化大革命才开始的,从一搞社会主义就开始了。究竟是搞社会主义,还是搞资本主义?这两条斗争反映到党内,就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他说,这一斗争现在也没有了结。

  刘少奇之后这斗争还是在斗。各级、各个领域都存在这个问题。他们在党内占据领导地位,在很多方面都有影响。清除这些影响,使各方面、各领域从思想上解决问题,还要作深入细致的工作,还要有很长时间的斗争。毛主席说,一定要有革命领导干部参加文化大革命,要打破清规戒律,打破束缚群众的框框,到群众中去,同工人农民学生在一起,参加斗批改,实现机关革命化。要坚持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领导干部的批判要治病救人,团结大多数,团结两个百分之九十五。毛主席看来,越来越多的领导人会站到革命群众方面来,支持他发动的群众的革命运动。他说极少数不肯回头、坚持错误、阳奉阴违、耍两面派的人,一定要被群众打倒,这极少数人是“咎由自取”(这四个字毛主席用的是陶铸的话)。

  毛主席在吃饭之前说了上面一些话。这是他提出的“全国全面阶级斗争”的基本内容,也是他一月份号召全面夺权的根据。这也是他反复强调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根据。这一番话,也比较完整地表述了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思想。饭桌上没有说什么话,只是祝酒说了一句。吃完饭闲谈几句各人就回去了。毛主席过生日的这次谈话,是文化大革命中比较重要的一次谈话。这次谈话以后,我有一些想法,认为自己的思想落后于毛主席,落后于运动。觉得毛主席总是站在前边,我们总是赶不上。

  认为毛主席讲得很深刻,文化大革命搞了半年,他作了概括的总结,使我们比较清楚地懂得了一些东西。当时我是拥护毛主席的路线的,这是主要的方面。不象别人的回忆录说的,自己当时就对毛主席的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是事后圣人,反正当时我没有看见过一个坚决斗争的。那时自己是否没有疑问?也不是。这样的搞法,到底怎么样?我有点担心。当时听了毛主席讲话之后一两天,我对给我开车的中联部司机王贵说:文化大革命搞了半年,还要大搞,看起来所有的干部都要被打倒。后来一九八二年我从秦城出来后,王贵对我说:你看得真准,后来果然是所有领导干部都被打倒了。但是,当时我并没有提出不同意见。(注:事实是:九大后95%以上干部只要不是叛徒特务,都解放了)。






热帖:中国人为何一直自称汉人而不

称唐人?


京港台:2015-6-13 22:50| 来源:文玩新说 |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而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而不称唐人或者其他?

   这个缘故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在这个定义上,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例如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都是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可是汉朝却是以文化来定义,才能够一直维持到今天。

  我们知道汉朝从刘邦打败项羽后,一时并起的群雄也都一一低下头,但当时的汉朝还不能称之为汉朝,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还动荡不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汉武帝,约公元前一个半世纪的时候,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贾谊在他的文章中常常问道:汉之为汉已经很久了,为何不能改掉秦朝的毛病?为什么不能避免外族的侵略?为什么百姓的日子仍过得不好?自贾谊提出这些疑点直到解决这些问题,总共花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时间,才将汉界定为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一、政权的整合

  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的人才都可以加入统治集团。在汉初时,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因此汉朝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侯,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后来逐渐转变成公孙侯可以布衣封侯,文人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每一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一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虽然用的名称为“孝廉方正”或“贤良方正”,等等,这些名称过去也曾用过,但没有配额,直到察举制度建立,才建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使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到边缘的省份,人口不到一定的比例,也有保障名额,可使地方的孝廉察举到中央来。

  察举制度选出的人才要回避本籍,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如此可省去地方派系问题。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我认为这是汉之为汉的首要条件,这使得人民认为这个国家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政权是全国人民共有的,而不再局限于封配出来的功臣。

  二、经济网络的整合

  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自的货币,例如北方的刀钱、东方的布钱、南方的元、西方的钱。当时秦国叫做钱,楚国叫做元,齐国叫做布,燕国叫做刀。货币并没有统一,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并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当时第一级的城市约有七八个,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街坊里进行,而不在农村。所以全国城市发展的手工业,基本上只供应各国疆域内所需,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到了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的税收,以维持公共工程及防御的需要,为防止人民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哪一个人密告谁逃税,则密告的人可得到没收的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到处都有人告密,这样做便破坏了工商业的机制,故生产的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开始,组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至18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中国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政治可分裂、内乱、割据、外族侵占建立征服王朝,经济网络可破裂,但时间都不会很长,很快可以修补起来,因区域与区域间的互相依赖,使得经济网络必须重新建立,故经济网络完全整合成功是在汉武帝时代。

  三、宗教文化方面的整合

  在宗教方面,汉武帝是非常迷信、重感情的人,李夫人死后,为了找回她的灵魂,武帝召集全国各地的道士、降灵、灵媒等作法,只求一见爱妃。

  汉初各地的信仰皆由中央管理,各地的神祇都在长安建祠,各种神祇集中在长安,各种巫师、降灵人物都在宫中融合成一体,到王莽时终于生根发芽。东汉晚年道教盛起,全国的民间信仰结合起来成为道教的根源,因此,今日各种信仰方式、祀奉的对象基本上与那时相差不远,是宗教的大统一。

  在文化部分,经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在中央,中央又有学校。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的人数约有三万人,他们学成后回到各地教书,这是文化上儒家的统一。博士弟子对于上层文化有统一的功能。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有各种不同的学派、学说,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整合的工作,例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其中《春秋繁露》规模之大,兼包自然与人事,如此宗教融合,儒家文化传播,儒家学者才能大规模地予以整合。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也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汉朝基本的精神是宽容、宏大而不自限,是开阔的心胸。汉代对匈奴不喜欢用武力,而更愿以和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和南匈奴逐渐由斗争而转变成和平相处;张骞通西域,以经济为主要联络方式而打通了丝绸之路;南越基于经济上的因素,也认为抵抗不如和解。在四川另有“道”,是一条贸易的路线,沿“道”的路线有了贸易后,人口聚集而变成了县,所以今日中国有许多城市仍以“道”命名。由于没有边界,中国人天下国家的意识是在汉朝形成,天下国家的内涵是文化,支撑的是经济的交流,加上另一个支柱是文化上的统一,此为汉之为汉的重要原因。

  虽然两千年来汉之为汉的精神一直维持到1840年,然后才由民族国家的意识代替了天下国家的观念。在列国体制中,民族国家互相对抗,中国民族主义一天强过一天,终于代替了天下国家的观念。在两千年前,欧洲的肇始是在罗马,耶稣基督出生应当是公元的开始,千禧年的观念在罗马即已形成,罗马也是天下国家的观念,也是兼容、宽大而非民族国家的时代,一直到欧洲列国相争,民族国家的意识才高涨。

  总而言之,中国能够构建此经验,主要精神在于文化中的宽大与包容,而非拒绝与对抗。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绝地刀锋/贝多芬伟大在哪里/深入骨髓的漫画/毛泽东为何没有出国留学
  • 判周永康/上海静安寺,愁怅的记忆/东方之星破了三项世界纪录/上海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