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追追追/王金平的下场/女知青集體出賣貞操上大學/李開复谈死/历史出现意外
發佈時間: 6/21/2015 12:52:34 AM 被閲覽數: 168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民报:王金平的下场


 2015-06-19

刘志聪 2015-06-18


国民党中常会昨天通过洪秀柱提名核备案,洪透露已经和王金平敲定近日会面,「可能会跟院长过端午吧!」她将向王报告一路以来的参选理念,交换对选战的看法。洪秀柱假戏真作,中途杀出程咬金,王金平则由A咖变成大老。这一切看似造化弄人,何尝不是咎由自取。王的宿命反应国民党本土派的处境,一言以蔽之,前途无亮。

王金平拥有别人不及的整合力,是国民党最具胜选机会的战将,王若出马,可以发挥母鸡带小鸡效用,也不至於让各地立委皮皮剉。王在党主席朱立伦多方请托丶怂恿之下,选择临阵脱逃,拒不领表,公开的理由是为了党的团结,但外界都知道马王不合,马英九不要王参选,当时还传出王有把柄被掌握,不得已只好弃子投降。

尽管如此,挺王派并未死心,初选期间王营动作不断,质疑党中央修改初选游戏规则,暗助洪秀柱过关,扬言要在中常会翻盘;王本人也罕见表态,将来若获徵召,他将「义不容辞」。及至洪以超高民调通过防砖条歀,王派立委仍有杂音,也传出有人要在中常会杯葛洪秀柱核备案。

孰料,国民党中常会竟然一秒钟之内,以鼓掌方式无异议通过洪秀柱提名核备案,「卡洪」声音沉默无声。曾质疑洪高民调是假相,提醒大家不要吃迷幻药,引来「挺洪派」挞伐的中常委侯彩凤,发言转趋低调,仅抱怨许多中常委脸书被洪支持者灌爆,另名中常委范成连也呼应侯彩凤的论调。但整体而言,「卡洪」气势完全消风。

巧的是,在中常会通过洪秀柱核备案当天,《苹果日报》一版头条刋登宏国集团副董事长林鸿明丶林鸿道两兄弟,被检调查出二○○三年在宏国集团担任要职期间,涉嫌以「假贷款真掏空」手法,掏空旗下中联信托廿四亿馀元,涉违反《证交法》丶《洗钱防制法》,检调发动搜索将林鸿明等十六人约谈到案,林鸿道则驾帆船出境到厦门,林鸿明以五百万元交保。王金平与林家交好,政坛皆知。在国民党初选风风雨雨之际,老案重查,耐人寻味。

《苹果日报》还引述检调人员消息,指二○一二年首度侦办该案时,林家兄弟涉嫌掏空事证尚不明确,加上林家政商关系良好,曾找国民党高层向调查局疏通,因此仅先起诉涉案证据充分的林鸿明。三年来承办人员又从当初查扣资料交叉比对,终於从会议纪录及契约发现林鸿道亲笔签名,才重启炉灶侦办。国民党既有能耐疏通缓办,自然有办法要求速决。王金平正犹豫是否领表之际,应已得知检调动作,才会临时打退堂鼓。中常会核备洪秀柱案前夕,检调发动大规模搜索,时间点太巧合,难免引起联想。何况,王金平长年政坛打滚,要找他的碴,并非难事。

洪秀柱提名几乎笃定,打王不遗馀力的深蓝立刻变脸祭出团结牌,极力向王示好,但司马昭之心,王岂会不知?面对司法黑手介入,王形同遭到绑架,万一被扣上助选不力帽子,未来恐难逃被整肃命运。国民党二○一六若继续执政,本土派前途堪虑,以马王心结之深,王也只能任人宰割,惶惶不可终日。反之,若民进党顺利执政,国民党无法再操控司法对付异己,王金平反而海阔天空,不再担心遭到同志暗算。这正是政治吊诡之处,也是王应深思的课题。

从外省蓝斗争本土派手段的粗残,再看看国民党最近几波对蔡英文的攻击丶抹黑丶丑化,也就见怪不怪。黄复兴干部丶新北市官员,在网路贴文传播不实资料,蓄意打击对手。显然,国民党并没有从九合一败选得到教训。网军具有正义感,对造假讯息相当排斥。蔡正元丶罗淑蕾编造资料,对柯文哲穷追猛打,立刻被拆穿,害人不成反伤己。网路与社群媒体展现强大火力,打破政党垄断媒体丶掌控议题的局面,功不可没。但恶质行径必留痕迹,网路流言难逃法律诉追。朱立伦以改革自居,难道不需要为党政人员的败德恶行,出来说几句公道话?

新闻追追追节目支持人张启锴曾任朱立伦竞选新北市长的发言人











女知青集體出賣貞操只爲進城上大學(圖)


——一個知青帶隊幹部的直白——記念知青上山下鄉運動45周年



作者:周恩錫
 
文革中紅衛兵打倒“走資派”後,數千萬青少年在毛澤東的號召下“上山下鄉”當“知青”。在那個瘋狂年代,涉世不深的年青一代遭到軍代表和農村幹部的欺淩,尤其是花樣年華的女知青大量被奸汙。在回城、入黨、提幹、上大學等等利誘逼迫之下,成爲權力的犧牲品。這是中國大陸文革時期血淋淋的卻又幾乎被遺忘的真實曆史。2013年11月25日,愛思想網刊發周恩錫撰寫的文章《一個知青帶隊幹部的直白——記念知青上山下鄉運動45周年》,文中披露,1972年安徽某縣首次由貧下中農推薦上大學,最終有70余人獲得這天大的幸運。在進行上學前體檢時,婦科檢查的醫生驚訝地發現,70多名女知青沒有一名是處女,而且幾乎全都不是陳腐性裂痕。她們都是在招生通知下發以後失去貞操的,女知青們是以肉體爲代價換得一張離開農村的通行證。
 



文革中的女知青
 
(一)
 
“誰要是不爲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結束而高興,他就是沒有心肺;誰要是追憶“如歌歲月”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他就是沒有頭腦”。
 
新的世紀注定是中國曆史不平凡的世紀,第29屆奧運會、殘奧會,世博會……等在中國圓滿落幕。中國人民已經從奧運火炬的傳遞中看到世界文明的腳步。以奧運會爲出發點將是中國在21世紀走向未來的新起點,站在新起點上,我們有必要回顧"新中國"曾經走過的路。無論是大躍進、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三年自然災害、改革開放等,每次成功與失敗,都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曾經走過的路。
 
在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産黨十八大,産生的中央決策群體有一個鮮明的時代特色,即有一部分人具有知青經曆,據統計,205名中央委員中,有65人有過知青經曆,占這個群體的31.7﹪.其中,25名中央政治局中,有7位是知青一代,占比28﹪;而新一屆中央政治局七個常委中,有著知青經曆的就有五人!習近平,1969年至1975年,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隊知青;李克強,1974年至1976年,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知青;張德江,1968年至1970年,吉林省汪清縣羅子溝公社太平大隊知青;劉雲山,1968年至1969年,內蒙古土默特右旗蘇蔔蓋公社勞動鍛煉;王岐山,1969年至1971年,陝西省延安縣馮莊公社知青。世界曆史上絕無僅有,七名常委中有著知青背景的就占了五名,占了總數71.4﹪,有知青經曆的一代人全面進入決策層,無疑被全世界的目光聚焦,現在的年輕人也許不清楚,爲什麽會有那麽多青年參加到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中來,怎樣看待那段中國青年的不平凡歲月……?
 
回顧四十多年前,1968年在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下簡稱文革)的高潮中,毛澤東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在全國各地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1968年以老三屆(初、高中生)爲主體的大規模上山下鄉運動,直到文革結束。整整十年間,全國近2000萬知青從大、中城鎮響應偉大領袖號召“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場主要起于大躍進後困難時期,高潮于文化大革命經濟停滯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消失也結束了。
 
知青群體響應黨的號召爲國分憂,北起北大荒,南到海南島,西至新疆,東達海疆,在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山下鄉爲改變中國面貌所做出的業績將戴入中華民族的曆史史冊,知青的足迹遍布祖國山河的四面八方。上述五個政治局常委,就是這上千萬知識青年中的一員。如何認知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筆者願意和曾經的知青們共同探討達成共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評價長達十年,觸及千萬知青和家庭的曆史大事。每個知青都會因家庭背景,下鄉經曆以及機遇等而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截然對立的兩種看法。
 
1974年文革已經八年,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也已六年,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此時,"偉大領袖"給福建知青家長李慶霖的信:“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統籌解決”。其中選派城市企、事業單位優秀幹部,做爲知青帶隊幹部進駐青年點就是重要措施之一。我成爲首批遼甯省鞍山市1974年帶隊幹部,在1974年秋天,和當年下鄉的知青一起,到盤錦地區盤山區曙光國營農場賈家大隊一隊青年點,和知青同吃、同住、同勞動。
 
在一年多的時間與知青朝夕相處,渡過了難以忘懷的激情歲月,冬天,我和知青一道出河工挖水渠;春天,種試驗田,育秧苗,插稻秧;秋天,揮鐮收割稻谷;閑暇,到稻田排水溝踩螃蟹。每天晚上,在知青宿舍和知青及青年社員利用政治夜校場地學唱歌曲等,我用所學知識給知青補習文化課,知青給農村女青年上掃盲文化課。經過知青的努力拼搏,賈家大隊一隊青年點贏得盤綿地區先進青年點光榮稱號。至今令人難忘是在知青選調回城的評選會上,上級指定一隊評選不需經過貧下中農推薦,在評選會上,大連、沈陽、鞍山、盤綿等四地知青,相互體諒對方困難,爭留不爭走的動人場面,使不少人流下了眼淚。
 
站在21世紀的新起點,如何認知那場牽涉到千萬家庭的大事,筆者的看法:在文革浩劫中,本應在課堂讀書的孩子,在停課鬧革命的情況下,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每個知青都受到難得的人生磨難。無論是曾經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知青學員,現在成功的知名人士,還是返城風暴回城後就業知青,以及至今留在當地的知青。知青應該懂得,對于這場沒有選擇權的上山下鄉運動,根據個人的成長經曆對那段曆史進行評價是沒有曆史價值的。
 
著名知青作家葉辛指出“在知青群體中産生知青作家群,但是我們這代人幾乎沒有優秀化學家、物理學家、醫學家,蹉跎歲月給整整一代人造成了很大傷害,有許多沒有還清的債”。以雲南知青爲代表發起的全國返城風暴,得到全國知青的響應,在黨中央的支持下,結束了全國長達十年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改革成果,現在該是給弱勢知青群體進行知青債補償的時候!當年的知青已經步入中、老年行列,他們的後代已經成爲當代中國青年。當他們看到父輩在主流媒體刊載“無悔青春”、“歲月如歌”等文章來歌頌往事,是對非正常死亡,長眠在農村土地知青;是對沒有機會學習,回城後無專業技能,現已成爲弱勢知青群體的亵渎。更是對李慶林上書偉大領袖,部分知青在農村遭遇的困難和問題暴露于世,黨中央從1974年到上山下鄉運動結束,全國各地派出數萬知青帶隊幹部到知青點“三同”,幫助知青解決存在具體問題的否定;是對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洗白舉動。
 
長眠在農村土地的知青,不會有“歲月如歌”的雅興,也不會是多數是弱勢群體知青那一代人“無悔青春”生活的主旋律。“誰要是不爲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結束而高興,他就是沒有心肺;誰要是追憶“如歌歲月”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他就是沒有頭腦”。無論個人如何“無悔青春”還是媒體如何“歲月如歌”,它畢竟標志一個“永不複生”曆史時代的結束。實踐證明: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是在文革特定曆史時期派生出的錯誤産物,是我們國家對一代青年欠下的知青債。每當我拿起和知青合影照片時,一個正在求學的孩子放棄學業奔赴廣闊天地曆盡磨難,現在已經老了的影像就浮現在我的腦海裏,他們一生甘于奉獻的精神對後輩子孫是無形的激勵,知青中的多數是當今社會的弱勢群體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盡管部分知青在上山下鄉運動中取得成功,那是他們戰勝種種困難取得的,不會,也不可能是那個時代知青的勝利符號。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部分知青由于種種原因,無法適應當地的艱苦生活環境,有的過早染上了疾病,在返城風暴到來之前,極少數知青離開了知青夥伴,長眠在祖國大地。僅不完全統計,僅1974-1979年,知青非正常死亡人數爲15,899人,占死亡總人數的61.9%,這還不包括1967-1974年非正常死亡人數。有夜間失火把十位平均年齡不到十七歲的女知青燒成一堆焦碳的,有一次草原失火燒死知青六十九名的……,他們曾經是我們的同學、朋友、夥伴。
 
筆者倡議:現在知青群體多數尚在人間,新的高層領導群體,多有上山下鄉背景,爲紀念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五十周年,應在1918年的北京建立“知青紀念碑”或在知青上山下鄉比較集中地點的省、區建立“知青記念碑”等永久紀念物。什麽樣的紀念物,可在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建設地點,認真傾聽知青們的意見,在取得社會共識的基礎上,再由政府有關部門及知青代表協商解決。所需資金,由有關人士代表制定“國家出大頭,知青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自願”的實施細則。萬事開頭難,只要有知青多數人支持,有政府高層支持,取得社會各階層的諒解,沒有什麽事能難倒戰天鬥地的知青群體。
 
記念碑或其它永久記念物,應告知當今的人民,是黨和政府發動了“文革”的重大錯誤,才可能發生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知青本人和他們的家庭爲國家的穩定、爲國家分憂解愁做出了最大的犧牲。告慰非正常死亡、長眠在地下的知青閉上雙眼,中國經濟體制已經發生了巨變,永遠不會有再第二次上山下鄉運動。讓中華民族的後人永遠記住他們——20世紀獨一無二的上山下鄉知青群體。一個直面曆史錯誤的民族,才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獲得世人的理解和信任,才不會遭到“和平演變”,才能永遠自立界之林。
 
(二)
 
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已經過去了40多年,當年的知青已經步入中、老年行列,主流媒體報刊告知:“難忘激情歲月,講述知青年代”。爲此將錄制“2013年知青網絡過年晚會,將在2003年2月6日在鳳凰台知青頻道向全球實況播出。演出將表現對知青生活的懷念,歌頌社會的和諧——《天津中老年時報》。知青歲月過去了四十余年,主流媒體通過部分知青用演唱會等多種形式,就可以規避,空白,屛蔽,那段千萬家庭和知青難以忘懷的歲月,使那段歲月泛紅,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經曆過,不了解,把曾經的錯誤變成知青“無悔青春”……。讓我們簡要回顧那段曆史,四十多年前,1968年在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下簡稱文革)的高潮中,毛澤東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在全國各地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1968年以老三屆(初、高中生)爲主體的大規模上山下鄉運動,直到文革結束。整整十年間,全國近2,000萬知青從大、中城鎮響應號召“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在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中期,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筆者在下鄉前集中學習期間,了解到不少軍隊和地方幹部利用職權胡作非爲的事件(比如,以回城或推薦上大學爲條件糟踐女知青,1972年安徽某縣首次由貧下中農推薦上大學,最終有70余人獲得這天大的幸運。在進行上學前體檢時,婦科檢查的醫生驚訝地發現,70多名女知青沒有一名是處女,而且幾乎全都不是陳腐性裂痕。她們都是在招生通知下發以後失去貞操的,女知青們是以肉體爲代價換得一張離開農村的通行證),筆者在帶隊期間,盤錦地區大窪縣某農場旭日大隊(全國先進青年點),是當時沈陽軍區政委李伯秋的聯絡點,當女青年因上大學幾乎無一幸免被侮辱的事情暴露後,政委很不理解女青年爲什麽不早反映,調查取證落實很困難,其中,有個女青年說,“我們反映,很可能永遠失去升入大學的機會”,被侮辱的女青年更願意把那段曆史永遠埋在心底。其實貞操並不值錢,關鍵在于失去貞操時得到的是不是愛!一切都成爲曆史了,曆史更有必要爲後人所知。


毛澤東臨終前1976年2月,再次在一份反映知青問題的信上批示“知青問題,宜專題研究,先作准備,然後開一次會,給予解決。”可是,直到他老人家逝世,也未“解決”。1978年《全國知青上山下鄉會議紀要》指出: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知青下鄉運動,“缺乏整體規劃,知青工作的路子越走越窄,下鄉知青中的不少實際問題長期未能解決。”就是對這場運動的總結。1978年10月到1979年1月,雲南數萬知青組織請願、遊行和罷工、絕食,要求回城安置。1979年2月,中央終于承認在雲南的知青有資格回城。不到三個月,十幾萬知青離開雲南。全國各地紛紛跟進。1981年底,國務院知青辦並入國家勞動總局,各省、市、自治區也仿照辦理。至此,曆時20余年的(嚴格意義的運動應該是10年),這場主要起于大躍進後困難時期,高潮于文化大革命經濟停滯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消失也結束了。無數事實表明,“1968年開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是文革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對長達十年的文革、史無前例的中華民族大劫難,包括《文革的伴生物——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隨著歲月的前行,竟然也在總體認識上非常模糊甚至混亂。
 
進入21世紀以來,主流媒體掌控話語權,比如,天津中老年時報2011年10月14日刊登部分知青<北大荒青春影像>感懷,標題歲月如歌。內容:回首往事,最憶是青春。……這也是一種記念,一種幸福,一種感動。開辟專欄:刊載知青撰寫“無悔青春”、“插隊憶趣”、“捕魚拾趣”、“科爾沁——丟不掉的情”……那麽,事實真的如主流媒體所言嗎?那些非正常死亡的知青地下有知,她們會對我們說些什麽呢?他們曾經是我們的朋友,夥伴,如果她們有權利重新選擇生活,她們會選擇知青嗎?她們會無悔嗎?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說實話,除了媒體的大肆宣傳,又有多少人是發自內心,自覺自願地走上這條路的呢?人們應當還記得1979年知青大返城,下鄉知青在各級官員面前苦苦哀求的情景。事實上,大多數知青因爲上山下鄉而失去了求學、就業機會,這代人受過正規大學教育的工農兵學員,加上恢複高考後考上大學的知青,充其量不過百余萬人,相對于上山下鄉的2000萬人實在少得可憐。
 
在就業方面,待業是伴隨他們返城的新名詞,他們中的幸運者以不相稱的年紀進入國企從學徒工、臨時工做起,在專業技術上的熟練程度並不優于比他們年輕得多的後代人。而還有相當多的返城知青長期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自謀生路,還記得媒體報道,改革開放初期,北京知青賣大碗茶嗎?當改革更加深入一步的時候,這代人的年紀使他們在國營企業的體制改革中首當其沖,下崗這個新名詞又責無旁貸地落到了這代人的肩上。如今他們已步入老年,不少人靠著微薄的社保生活。
 
也許他們有許多懷舊,但青春在他們畢竟是一種被劫掠,這才是回城多數知青的生活寫照。親曆那場運動的老知青,應該把曆史真相和自己的真實感受講出來,讓人們更好地總結教訓。每一個人不能放棄自己的曆史權利,就像要保護我們的財産權利一樣,去保護我們曆史的權利。每一個人的記憶彌足珍貴,每一個人的曆史都不應遺忘。這對當下以及我們的後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知青對“有悔青春”和“無悔青春”的爭論,成爲知青群體中對那一段特殊經曆的分歧意見。“有悔”者,痛感時代對整整一代人的深重折磨,他們感慨磨難、追撫傷痕和命運的不公。“無悔”者,深感知青經曆使自己磨練了意志,加速了成長。筆者下鄉的賈家大隊現任書記和我說,有一個沈陽知青成爲當今企業家,他出資招待原一起下鄉的沈陽知青回到下鄉地待了三天,他在座談會上高呼,“我感謝領導和鄉親們,沒有當年在盤錦的磨難,就沒有今天我的成就,”面對現實,前者發出呐喊和譴責;後者,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成爲知青群體的幸運兒,他們選擇與接受和諧社會的召喚。請問媒體,有知青經曆的成功者能有多少?進入二十一世紀,媒體的宣傳,政府的支持和呼應,一部分知青選擇了遺忘,知青大都對下鄉生涯並不忌諱,因爲共同的記憶和體驗,五六十歲的人會有一種懷念青春的情結,所以他們甯願忘記痛苦,用紅色眼鏡來看過去。這種情誼對他們按照下鄉插隊的地域形成立各種各樣的聯誼會、網站等組織起了重要的作用。知青強調他們在這個運動裏得到的一些有價值的青春記憶很正常。但是要分開主觀和客觀。
 
正如,一個女知青所言,“歲月如歌有喜歌和悲歌,我們只能把悲歌埋在心底,現在人已老了,樂樂呵呵多活幾年,要不,又能怎麽樣?……”話語中的無奈,躍然紙上。10余年前,成都知青的聚會活動上,一條“青春無悔”的橫幅被不同意見者扯下:“無悔?你們無悔你們就回去!”漸漸步入晚境的知青們,現在生活條件、經濟狀況較好的知青,大多不會再計較那段經曆蒙受的損失,他們更願意和媒體保持一致;享受晚年的快樂!(僅天津市知青組織的qq群就有數個,活動以唱歌、跳舞,打球爲主)。那些在上山下鄉過程中家庭遭受喪子女之悲(和我一起下鄉的知青小于就因治療不及時,大腦炎七天後死亡),知青遭受離異之苦、傷殘之痛,以及終身失去升入大學及錯過遇到知音機會的男女們,他們回首上山下鄉的往事時,又怎能“無悔青春”,不把現狀中的歎息歸咎于上山下鄉運動?
 
一個民族如何對待曾經的曆史,是一個民族成熟與否的標志之一,更是民族團結的紐帶之一。媒體對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采取選擇性的回憶以及洗白曆史都是對民族、對後代子孫的不負責任。
 
曆史是一面鏡子,照射出每個人前行的曆史軌迹,多數人是轉瞬一逝的流星,不會留下任何痕迹。還有某些人是體制下的人造星,曆史長河中只有屈指可數的人或群體是恒星。在20世紀的中國曆史上,知青群體是一顆永遠發光的的恒星,他將永遠運行在中國曆史的軌迹上,照耀著未來的中國人民前行的腳步。
 
(三)
 
沒有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就不會有紅衛兵運動的偃旗息鼓;知青運動的返城風暴是經濟改革開放的重要推手。
 
1968年12月22日,“偉大領袖”發布最新最高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裏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一場人類曆史上空前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由此展開。在約十年的時間內,共有超過一千七百萬青年離開家鄉奔赴農村和山區。今年是知青上山下鄉運動45周年,大陸知青自我紀念再掀高潮,一些報刊也相續進行了報道,如何認識和評價這場運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曾是一名1974年鞍山市知青帶隊幹部,站在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上,今年觀看北京“複興之路”展覽,“實事求是”匾額赫然在列,願意對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再談看法。
 
一、發動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主因
 
1、結束紅衛兵運動:文革初期,毛澤東曾十一次在天安門接見和檢閱到京的紅衛兵,表示對他們的支持和希望,壯大起來的紅衛兵在毛澤東紅司令指揮下所向披靡,爲毛澤東的戰略部署立下汗馬功勞。可以說,沒有紅衛兵運動就不會有1968年的全國山河一片紅(除台灣省外)。紅衛兵運動爲各個省市相續成立的革命委員會功勞顯赫。各地方成立的紅衛兵在隨後的運動中大都分成兩派(造反派、保守派),北京各高校大都分爲天派,地派兩大派別,匪夷所思的是每一次中央文革領導對北京兩派的講話,兩派都歡呼,兩派領袖傳達講話內容,都是傳達對自己派有利的方面,雙方各取所需,爲了摽榜自己這派更忠于毛澤東,兩派從來沒有停止過派性鬥爭。以清華大學爲代表的清華井岡山兵團與清華4.14兵團爭吵不斷,武鬥不斷,毛澤東的“鬥、批、改”已經轉化爲造反派內部的互鬥,爲此使毛澤東對紅衛兵從希望到十分失望,“鬥、批、改”結束遙遙無期。從1968年7月底起,毛澤東派解放軍和工人的宣傳隊進入大學,強行制止派性、恢複秩序,緊接著就掀起了上山下鄉運動。可以說,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是迅速結束紅衛兵運動的關鍵一步,宣告成立兩年多的紅衛兵運動完成了曆史使命壽終正寢。
 
2、意識形態:毛澤東認爲中共建政十七年以來,中國的學校教育是資本主義、修正主義教育,青年越來越脫離實際、脫離群衆、脫離革命理想,因此,他們必須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才能成爲革命事業的接班人。紅衛兵無休止打派仗間接驗證了他的看法。與此同時,上山下鄉還能爲縮小“三大差別”(工農業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做貢獻。
 
3、經濟領域:⑴中國農村曆來落後,發展農村和邊疆地區,需要城市青年把知識、文化、科技帶下去,而邊疆是“反帝反修的最前線”,需要增加防衛力量,建立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等就是基于這樣的考量。⑵解決城市青年就業和城市人口膨脹等問題,據說失業只是資本主義社會固有問題,在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下不存在。爲此從1956年起上山下鄉就和解決失業“結合”起來了,爲此,黨中央樹立了“邢燕子,侯隽,---”等典型人物,成爲國人學習的模範,那時被稱爲知青上山下鄉。三年文革,全國抓革命是實,促生産是虛,不可能通過大規模投資擴大內需提供職崗。同時,大學停辦,高中縮招,初、高中積壓的畢業生必須安置,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爲一篇報道的編者按語中發表的毛澤東指示,這篇報道的題目是“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市裏吃閑飯”。結合當時蘇修亡我之心不死及“備戰、備荒、爲人民”的需要,疏散大量的城市人口,減輕城市供應負擔是必須的。
 
毛澤東發動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可以達到上述三個目的:⑴結束紅衛兵運動,⑵遮掩可能出現的大面積失業困局,⑶解決城市人口膨脹問題,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真可謂“一箭三雕”。在中國數千年的曆史上能夠達到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人物衆多,但毛澤東能調動全國百姓呼應已達爐火純青地步,實爲當今世界第一人,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至于將城市人口和青年精英送往農村——工業化的相反方向,會造成怎樣的曆史後果,在文革沒能按預期設想情況下結束,只能先行一步,解決當前問題。後續問題如給李盛霖信所言,容“統籌解決”。
 
二、知青返城風暴是經濟改革開放的重要推力
 
4、毛澤東去世,四人幫被捕,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失敗,也預示著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社會的現實是知青通過上山下鄉,在廣闊天地他們認識了農村,通過認識農民而真正認識“與工農相結合”,通過嘗到“再教育”而意識到“再教育”的實質內涵,從宏觀上,知青上山下鄉完全與現代化背道而馳,通過簡單的農業勞作怎麽可能進至科技化?開荒種地、揮鐮收割怎麽比得上機械化操作,知青的青春熱血揮灑錯了地方,對于國家來說,除了“浪費”一代人的智力,還支付了巨大的道德成本,動搖了“實事求是”這一社會之本。筆者在青年點就遇到某些知青爲了躲避下地勞動,爲了早日回城編盡瞎話,方法和手段無所不用。文革結束,1979年2月,雲南勐臘農場千余知青跪地向農墾總局局長哭求:“我們要回家!”開啓了全國知青的返城風暴。各地知青返城請願成爲最大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北京知青返城後,政府不能安排工作,知青們賣大碗茶謀生,成爲當時媒體競相報道的話題,現在前門老舍茶館還保留著二分錢大碗茶的傳統,只是現在青年人已經不知道當初的來曆了。在人民幣貶值的今天,二分錢居然能在首都買碗茶,不能不說是當今社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1978年李先念說:“國家花了70億,買了四個不滿意。”——青年不滿意、家長不滿意、社隊不滿意、國家也不滿意。迫使政府認識到不發展經濟必然帶來的政治後果,從而推動政府工作重心從意識形態向經濟建設轉移。返城知青成爲結束文革,促成經濟改革開放的生力軍,這是不言而喻。
 
三、進入國家領導層知青群體的意義
 
5、知青運動結束已45年,1,800萬知青大都進入垂暮之年,在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産黨十八大,産生的中央決策群體有一個鮮明的時代特色,即有一部分人具有知青經曆,按照任何事情一分爲二的觀點,上山下鄉的正能量就是上山下鄉“運動”使毛澤東的紅衛兵走近現實,特別是居廟堂之高的高幹出身紅衛兵知道了中國的現狀,如果說毛澤東是最接近農民的領袖,那麽上山下鄉運動使知青特別是高幹子弟知青們接通了中國農村、農場的地氣。
 
迄今爲止,規模如此巨大、影響如此深遠的上山下鄉運動與文革一樣在“複興之路展覽”淡化處理,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1977~79屆,只有43.9萬知青進入大學,加上其他渠道進入“上層建築”的知青,估計總數不會超過百萬。1/18的成才率,既是1700萬多知青的個人不幸,也是整個國家的災難。著名知青作家葉辛指出“在知青群體中産生知青作家群,但是我們這代人幾乎沒有優秀化學家、物理學家、醫學家,蹉跎歲月給整整一代人造成了很大傷害,有許多沒有還清的債”。在黨的十八大産生的有知青背景的高幹子弟進入國家領導層是距知青作家群體後最大的收獲,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于已經進入垂暮之年的知青來講,當前知青的回憶大多爲知青親曆,筆者手頭就有不少這方面的資料,局限于下層個體親曆,即便涉及宏觀整體,亦受到“必須克制”的局限,尤其必須面對出版那道嚴審雄關,多少資料由作者本人就“自覺”過濾掉了。失去資料等于失去准確判斷的前提,現在知青的多數人還在世界,再不抓緊時間搶救性搜集這場運動的第一手資料,到他們離開這個世界在進行考古挖掘,實在有點對不起知青們付出的熱血與青春。“淡化”,“屏蔽”不是對曆史負責的表現,特別是知青的佼佼者已經進入國家最高領導層,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是一個時代沈重的話題,也是許多八0後父輩的話題,揭開一個民族烙下心靈創傷,也許很痛苦,但是只有這樣才能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該是“實事求是”給出黨和政府層面答案的時候了。
 
四、記念知青上山下鄉運動45周年
 
沒有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就不會有紅衛兵運動的偃旗息鼓;知青運動的返城風暴是經濟改革開放的重要推手。“誰要是不爲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終結而高興,誰就是沒有心肺;誰要是追憶“如歌歲月”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誰就是沒有頭腦”。
 
6、無論個人如何“無悔青春”還是媒體如何“歲月如歌”,它畢竟標志一個“永不複生”曆史時代的結束。21世紀的中國人民應該知道:沒有“文革”,就不會發生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知青本人和他們的家庭爲國家的穩定、爲國家分憂解愁做出了最大的犧牲,在“廣闊天地戰天鬥地”爲當地人民做出的成績,人民不會忘記,曆史不會忘記。告慰非正常死亡、長眠在地下的知青閉上雙眼,永遠不會有再第二次上山下鄉運動。讓中華民族的後人永遠記住他們——20世紀獨一無二的上山下鄉知青群體。在20世紀的中國曆史

女知青集體出賣貞操只爲進城上大學(圖)
——一個知青帶隊幹部的直白——記念知青上山下鄉運動45周年


作者:周恩錫
 
文革中紅衛兵打倒“走資派”後,數千萬青少年在毛澤東的號召下“上山下鄉”當“知青”。在那個瘋狂年代,涉世不深的年青一代遭到軍代表和農村幹部的欺淩,尤其是花樣年華的女知青大量被奸汙。在回城、入黨、提幹、上大學等等利誘逼迫之下,成爲權力的犧牲品。這是中國大陸文革時期血淋淋的卻又幾乎被遺忘的真實曆史。2013年11月25日,愛思想網刊發周恩錫撰寫的文章《一個知青帶隊幹部的直白——記念知青上山下鄉運動45周年》,文中披露,1972年安徽某縣首次由貧下中農推薦上大學,最終有70余人獲得這天大的幸運。在進行上學前體檢時,婦科檢查的醫生驚訝地發現,70多名女知青沒有一名是處女,而且幾乎全都不是陳腐性裂痕。她們都是在招生通知下發以後失去貞操的,女知青們是以肉體爲代價換得一張離開農村的通行證。
 



文革中的女知青
 
(一)
 
“誰要是不爲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結束而高興,他就是沒有心肺;誰要是追憶“如歌歲月”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他就是沒有頭腦”。
 
新的世紀注定是中國曆史不平凡的世紀,第29屆奧運會、殘奧會,世博會……等在中國圓滿落幕。中國人民已經從奧運火炬的傳遞中看到世界文明的腳步。以奧運會爲出發點將是中國在21世紀走向未來的新起點,站在新起點上,我們有必要回顧"新中國"曾經走過的路。無論是大躍進、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三年自然災害、改革開放等,每次成功與失敗,都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曾經走過的路。
 
在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産黨十八大,産生的中央決策群體有一個鮮明的時代特色,即有一部分人具有知青經曆,據統計,205名中央委員中,有65人有過知青經曆,占這個群體的31.7﹪.其中,25名中央政治局中,有7位是知青一代,占比28﹪;而新一屆中央政治局七個常委中,有著知青經曆的就有五人!習近平,1969年至1975年,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隊知青;李克強,1974年至1976年,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知青;張德江,1968年至1970年,吉林省汪清縣羅子溝公社太平大隊知青;劉雲山,1968年至1969年,內蒙古土默特右旗蘇蔔蓋公社勞動鍛煉;王岐山,1969年至1971年,陝西省延安縣馮莊公社知青。世界曆史上絕無僅有,七名常委中有著知青背景的就占了五名,占了總數71.4﹪,有知青經曆的一代人全面進入決策層,無疑被全世界的目光聚焦,現在的年輕人也許不清楚,爲什麽會有那麽多青年參加到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中來,怎樣看待那段中國青年的不平凡歲月……?
 
回顧四十多年前,1968年在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下簡稱文革)的高潮中,毛澤東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在全國各地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1968年以老三屆(初、高中生)爲主體的大規模上山下鄉運動,直到文革結束。整整十年間,全國近2000萬知青從大、中城鎮響應偉大領袖號召“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場主要起于大躍進後困難時期,高潮于文化大革命經濟停滯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消失也結束了。
 
知青群體響應黨的號召爲國分憂,北起北大荒,南到海南島,西至新疆,東達海疆,在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山下鄉爲改變中國面貌所做出的業績將戴入中華民族的曆史史冊,知青的足迹遍布祖國山河的四面八方。上述五個政治局常委,就是這上千萬知識青年中的一員。如何認知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筆者願意和曾經的知青們共同探討達成共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評價長達十年,觸及千萬知青和家庭的曆史大事。每個知青都會因家庭背景,下鄉經曆以及機遇等而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截然對立的兩種看法。
 
1974年文革已經八年,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也已六年,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此時,"偉大領袖"給福建知青家長李慶霖的信:“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統籌解決”。其中選派城市企、事業單位優秀幹部,做爲知青帶隊幹部進駐青年點就是重要措施之一。我成爲首批遼甯省鞍山市1974年帶隊幹部,在1974年秋天,和當年下鄉的知青一起,到盤錦地區盤山區曙光國營農場賈家大隊一隊青年點,和知青同吃、同住、同勞動。
 
在一年多的時間與知青朝夕相處,渡過了難以忘懷的激情歲月,冬天,我和知青一道出河工挖水渠;春天,種試驗田,育秧苗,插稻秧;秋天,揮鐮收割稻谷;閑暇,到稻田排水溝踩螃蟹。每天晚上,在知青宿舍和知青及青年社員利用政治夜校場地學唱歌曲等,我用所學知識給知青補習文化課,知青給農村女青年上掃盲文化課。經過知青的努力拼搏,賈家大隊一隊青年點贏得盤綿地區先進青年點光榮稱號。至今令人難忘是在知青選調回城的評選會上,上級指定一隊評選不需經過貧下中農推薦,在評選會上,大連、沈陽、鞍山、盤綿等四地知青,相互體諒對方困難,爭留不爭走的動人場面,使不少人流下了眼淚。
 
站在21世紀的新起點,如何認知那場牽涉到千萬家庭的大事,筆者的看法:在文革浩劫中,本應在課堂讀書的孩子,在停課鬧革命的情況下,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每個知青都受到難得的人生磨難。無論是曾經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知青學員,現在成功的知名人士,還是返城風暴回城後就業知青,以及至今留在當地的知青。知青應該懂得,對于這場沒有選擇權的上山下鄉運動,根據個人的成長經曆對那段曆史進行評價是沒有曆史價值的。
 
著名知青作家葉辛指出“在知青群體中産生知青作家群,但是我們這代人幾乎沒有優秀化學家、物理學家、醫學家,蹉跎歲月給整整一代人造成了很大傷害,有許多沒有還清的債”。以雲南知青爲代表發起的全國返城風暴,得到全國知青的響應,在黨中央的支持下,結束了全國長達十年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改革成果,現在該是給弱勢知青群體進行知青債補償的時候!當年的知青已經步入中、老年行列,他們的後代已經成爲當代中國青年。當他們看到父輩在主流媒體刊載“無悔青春”、“歲月如歌”等文章來歌頌往事,是對非正常死亡,長眠在農村土地知青;是對沒有機會學習,回城後無專業技能,現已成爲弱勢知青群體的亵渎。更是對李慶林上書偉大領袖,部分知青在農村遭遇的困難和問題暴露于世,黨中央從1974年到上山下鄉運動結束,全國各地派出數萬知青帶隊幹部到知青點“三同”,幫助知青解決存在具體問題的否定;是對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洗白舉動。
 
長眠在農村土地的知青,不會有“歲月如歌”的雅興,也不會是多數是弱勢群體知青那一代人“無悔青春”生活的主旋律。“誰要是不爲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結束而高興,他就是沒有心肺;誰要是追憶“如歌歲月”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他就是沒有頭腦”。無論個人如何“無悔青春”還是媒體如何“歲月如歌”,它畢竟標志一個“永不複生”曆史時代的結束。實踐證明: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是在文革特定曆史時期派生出的錯誤産物,是我們國家對一代青年欠下的知青債。每當我拿起和知青合影照片時,一個正在求學的孩子放棄學業奔赴廣闊天地曆盡磨難,現在已經老了的影像就浮現在我的腦海裏,他們一生甘于奉獻的精神對後輩子孫是無形的激勵,知青中的多數是當今社會的弱勢群體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盡管部分知青在上山下鄉運動中取得成功,那是他們戰勝種種困難取得的,不會,也不可能是那個時代知青的勝利符號。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部分知青由于種種原因,無法適應當地的艱苦生活環境,有的過早染上了疾病,在返城風暴到來之前,極少數知青離開了知青夥伴,長眠在祖國大地。僅不完全統計,僅1974-1979年,知青非正常死亡人數爲15,899人,占死亡總人數的61.9%,這還不包括1967-1974年非正常死亡人數。有夜間失火把十位平均年齡不到十七歲的女知青燒成一堆焦碳的,有一次草原失火燒死知青六十九名的……,他們曾經是我們的同學、朋友、夥伴。
 
筆者倡議:現在知青群體多數尚在人間,新的高層領導群體,多有上山下鄉背景,爲紀念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五十周年,應在1918年的北京建立“知青紀念碑”或在知青上山下鄉比較集中地點的省、區建立“知青記念碑”等永久紀念物。什麽樣的紀念物,可在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建設地點,認真傾聽知青們的意見,在取得社會共識的基礎上,再由政府有關部門及知青代表協商解決。所需資金,由有關人士代表制定“國家出大頭,知青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自願”的實施細則。萬事開頭難,只要有知青多數人支持,有政府高層支持,取得社會各階層的諒解,沒有什麽事能難倒戰天鬥地的知青群體。
 
記念碑或其它永久記念物,應告知當今的人民,是黨和政府發動了“文革”的重大錯誤,才可能發生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知青本人和他們的家庭爲國家的穩定、爲國家分憂解愁做出了最大的犧牲。告慰非正常死亡、長眠在地下的知青閉上雙眼,中國經濟體制已經發生了巨變,永遠不會有再第二次上山下鄉運動。讓中華民族的後人永遠記住他們——20世紀獨一無二的上山下鄉知青群體。一個直面曆史錯誤的民族,才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獲得世人的理解和信任,才不會遭到“和平演變”,才能永遠自立界之林。
 
(二)
 
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已經過去了40多年,當年的知青已經步入中、老年行列,主流媒體報刊告知:“難忘激情歲月,講述知青年代”。爲此將錄制“2013年知青網絡過年晚會,將在2003年2月6日在鳳凰台知青頻道向全球實況播出。演出將表現對知青生活的懷念,歌頌社會的和諧——《天津中老年時報》。知青歲月過去了四十余年,主流媒體通過部分知青用演唱會等多種形式,就可以規避,空白,屛蔽,那段千萬家庭和知青難以忘懷的歲月,使那段歲月泛紅,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經曆過,不了解,把曾經的錯誤變成知青“無悔青春”……。讓我們簡要回顧那段曆史,四十多年前,1968年在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下簡稱文革)的高潮中,毛澤東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在全國各地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1968年以老三屆(初、高中生)爲主體的大規模上山下鄉運動,直到文革結束。整整十年間,全國近2,000萬知青從大、中城鎮響應號召“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在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中期,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筆者在下鄉前集中學習期間,了解到不少軍隊和地方幹部利用職權胡作非爲的事件(比如,以回城或推薦上大學爲條件糟踐女知青,1972年安徽某縣首次由貧下中農推薦上大學,最終有70余人獲得這天大的幸運。在進行上學前體檢時,婦科檢查的醫生驚訝地發現,70多名女知青沒有一名是處女,而且幾乎全都不是陳腐性裂痕。她們都是在招生通知下發以後失去貞操的,女知青們是以肉體爲代價換得一張離開農村的通行證),筆者在帶隊期間,盤錦地區大窪縣某農場旭日大隊(全國先進青年點),是當時沈陽軍區政委李伯秋的聯絡點,當女青年因上大學幾乎無一幸免被侮辱的事情暴露後,政委很不理解女青年爲什麽不早反映,調查取證落實很困難,其中,有個女青年說,“我們反映,很可能永遠失去升入大學的機會”,被侮辱的女青年更願意把那段曆史永遠埋在心底。其實貞操並不值錢,關鍵在于失去貞操時得到的是不是愛!一切都成爲曆史了,曆史更有必要爲後人所知。


毛澤東臨終前1976年2月,再次在一份反映知青問題的信上批示“知青問題,宜專題研究,先作准備,然後開一次會,給予解決。”可是,直到他老人家逝世,也未“解決”。1978年《全國知青上山下鄉會議紀要》指出: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知青下鄉運動,“缺乏整體規劃,知青工作的路子越走越窄,下鄉知青中的不少實際問題長期未能解決。”就是對這場運動的總結。1978年10月到1979年1月,雲南數萬知青組織請願、遊行和罷工、絕食,要求回城安置。1979年2月,中央終于承認在雲南的知青有資格回城。不到三個月,十幾萬知青離開雲南。全國各地紛紛跟進。1981年底,國務院知青辦並入國家勞動總局,各省、市、自治區也仿照辦理。至此,曆時20余年的(嚴格意義的運動應該是10年),這場主要起于大躍進後困難時期,高潮于文化大革命經濟停滯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消失也結束了。無數事實表明,“1968年開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是文革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對長達十年的文革、史無前例的中華民族大劫難,包括《文革的伴生物——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隨著歲月的前行,竟然也在總體認識上非常模糊甚至混亂。
 
進入21世紀以來,主流媒體掌控話語權,比如,天津中老年時報2011年10月14日刊登部分知青<北大荒青春影像>感懷,標題歲月如歌。內容:回首往事,最憶是青春。……這也是一種記念,一種幸福,一種感動。開辟專欄:刊載知青撰寫“無悔青春”、“插隊憶趣”、“捕魚拾趣”、“科爾沁——丟不掉的情”……那麽,事實真的如主流媒體所言嗎?那些非正常死亡的知青地下有知,她們會對我們說些什麽呢?他們曾經是我們的朋友,夥伴,如果她們有權利重新選擇生活,她們會選擇知青嗎?她們會無悔嗎?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說實話,除了媒體的大肆宣傳,又有多少人是發自內心,自覺自願地走上這條路的呢?人們應當還記得1979年知青大返城,下鄉知青在各級官員面前苦苦哀求的情景。事實上,大多數知青因爲上山下鄉而失去了求學、就業機會,這代人受過正規大學教育的工農兵學員,加上恢複高考後考上大學的知青,充其量不過百余萬人,相對于上山下鄉的2000萬人實在少得可憐。
 
在就業方面,待業是伴隨他們返城的新名詞,他們中的幸運者以不相稱的年紀進入國企從學徒工、臨時工做起,在專業技術上的熟練程度並不優于比他們年輕得多的後代人。而還有相當多的返城知青長期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自謀生路,還記得媒體報道,改革開放初期,北京知青賣大碗茶嗎?當改革更加深入一步的時候,這代人的年紀使他們在國營企業的體制改革中首當其沖,下崗這個新名詞又責無旁貸地落到了這代人的肩上。如今他們已步入老年,不少人靠著微薄的社保生活。
 
也許他們有許多懷舊,但青春在他們畢竟是一種被劫掠,這才是回城多數知青的生活寫照。親曆那場運動的老知青,應該把曆史真相和自己的真實感受講出來,讓人們更好地總結教訓。每一個人不能放棄自己的曆史權利,就像要保護我們的財産權利一樣,去保護我們曆史的權利。每一個人的記憶彌足珍貴,每一個人的曆史都不應遺忘。這對當下以及我們的後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知青對“有悔青春”和“無悔青春”的爭論,成爲知青群體中對那一段特殊經曆的分歧意見。“有悔”者,痛感時代對整整一代人的深重折磨,他們感慨磨難、追撫傷痕和命運的不公。“無悔”者,深感知青經曆使自己磨練了意志,加速了成長。筆者下鄉的賈家大隊現任書記和我說,有一個沈陽知青成爲當今企業家,他出資招待原一起下鄉的沈陽知青回到下鄉地待了三天,他在座談會上高呼,“我感謝領導和鄉親們,沒有當年在盤錦的磨難,就沒有今天我的成就,”面對現實,前者發出呐喊和譴責;後者,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成爲知青群體的幸運兒,他們選擇與接受和諧社會的召喚。請問媒體,有知青經曆的成功者能有多少?進入二十一世紀,媒體的宣傳,政府的支持和呼應,一部分知青選擇了遺忘,知青大都對下鄉生涯並不忌諱,因爲共同的記憶和體驗,五六十歲的人會有一種懷念青春的情結,所以他們甯願忘記痛苦,用紅色眼鏡來看過去。這種情誼對他們按照下鄉插隊的地域形成立各種各樣的聯誼會、網站等組織起了重要的作用。知青強調他們在這個運動裏得到的一些有價值的青春記憶很正常。但是要分開主觀和客觀。
 
正如,一個女知青所言,“歲月如歌有喜歌和悲歌,我們只能把悲歌埋在心底,現在人已老了,樂樂呵呵多活幾年,要不,又能怎麽樣?……”話語中的無奈,躍然紙上。10余年前,成都知青的聚會活動上,一條“青春無悔”的橫幅被不同意見者扯下:“無悔?你們無悔你們就回去!”漸漸步入晚境的知青們,現在生活條件、經濟狀況較好的知青,大多不會再計較那段經曆蒙受的損失,他們更願意和媒體保持一致;享受晚年的快樂!(僅天津市知青組織的qq群就有數個,活動以唱歌、跳舞,打球爲主)。那些在上山下鄉過程中家庭遭受喪子女之悲(和我一起下鄉的知青小于就因治療不及時,大腦炎七天後死亡),知青遭受離異之苦、傷殘之痛,以及終身失去升入大學及錯過遇到知音機會的男女們,他們回首上山下鄉的往事時,又怎能“無悔青春”,不把現狀中的歎息歸咎于上山下鄉運動?
 
一個民族如何對待曾經的曆史,是一個民族成熟與否的標志之一,更是民族團結的紐帶之一。媒體對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采取選擇性的回憶以及洗白曆史都是對民族、對後代子孫的不負責任。
 
曆史是一面鏡子,照射出每個人前行的曆史軌迹,多數人是轉瞬一逝的流星,不會留下任何痕迹。還有某些人是體制下的人造星,曆史長河中只有屈指可數的人或群體是恒星。在20世紀的中國曆史上,知青群體是一顆永遠發光的的恒星,他將永遠運行在中國曆史的軌迹上,照耀著未來的中國人民前行的腳步。
 
(三)
 
沒有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就不會有紅衛兵運動的偃旗息鼓;知青運動的返城風暴是經濟改革開放的重要推手。
 
1968年12月22日,“偉大領袖”發布最新最高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裏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一場人類曆史上空前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由此展開。在約十年的時間內,共有超過一千七百萬青年離開家鄉奔赴農村和山區。今年是知青上山下鄉運動45周年,大陸知青自我紀念再掀高潮,一些報刊也相續進行了報道,如何認識和評價這場運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曾是一名1974年鞍山市知青帶隊幹部,站在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上,今年觀看北京“複興之路”展覽,“實事求是”匾額赫然在列,願意對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再談看法。
 
一、發動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主因
 
1、結束紅衛兵運動:文革初期,毛澤東曾十一次在天安門接見和檢閱到京的紅衛兵,表示對他們的支持和希望,壯大起來的紅衛兵在毛澤東紅司令指揮下所向披靡,爲毛澤東的戰略部署立下汗馬功勞。可以說,沒有紅衛兵運動就不會有1968年的全國山河一片紅(除台灣省外)。紅衛兵運動爲各個省市相續成立的革命委員會功勞顯赫。各地方成立的紅衛兵在隨後的運動中大都分成兩派(造反派、保守派),北京各高校大都分爲天派,地派兩大派別,匪夷所思的是每一次中央文革領導對北京兩派的講話,兩派都歡呼,兩派領袖傳達講話內容,都是傳達對自己派有利的方面,雙方各取所需,爲了摽榜自己這派更忠于毛澤東,兩派從來沒有停止過派性鬥爭。以清華大學爲代表的清華井岡山兵團與清華4.14兵團爭吵不斷,武鬥不斷,毛澤東的“鬥、批、改”已經轉化爲造反派內部的互鬥,爲此使毛澤東對紅衛兵從希望到十分失望,“鬥、批、改”結束遙遙無期。從1968年7月底起,毛澤東派解放軍和工人的宣傳隊進入大學,強行制止派性、恢複秩序,緊接著就掀起了上山下鄉運動。可以說,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是迅速結束紅衛兵運動的關鍵一步,宣告成立兩年多的紅衛兵運動完成了曆史使命壽終正寢。
 
2、意識形態:毛澤東認爲中共建政十七年以來,中國的學校教育是資本主義、修正主義教育,青年越來越脫離實際、脫離群衆、脫離革命理想,因此,他們必須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才能成爲革命事業的接班人。紅衛兵無休止打派仗間接驗證了他的看法。與此同時,上山下鄉還能爲縮小“三大差別”(工農業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做貢獻。
 
3、經濟領域:⑴中國農村曆來落後,發展農村和邊疆地區,需要城市青年把知識、文化、科技帶下去,而邊疆是“反帝反修的最前線”,需要增加防衛力量,建立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等就是基于這樣的考量。⑵解決城市青年就業和城市人口膨脹等問題,據說失業只是資本主義社會固有問題,在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下不存在。爲此從1956年起上山下鄉就和解決失業“結合”起來了,爲此,黨中央樹立了“邢燕子,侯隽,---”等典型人物,成爲國人學習的模範,那時被稱爲知青上山下鄉。三年文革,全國抓革命是實,促生産是虛,不可能通過大規模投資擴大內需提供職崗。同時,大學停辦,高中縮招,初、高中積壓的畢業生必須安置,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爲一篇報道的編者按語中發表的毛澤東指示,這篇報道的題目是“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市裏吃閑飯”。結合當時蘇修亡我之心不死及“備戰、備荒、爲人民”的需要,疏散大量的城市人口,減輕城市供應負擔是必須的。
 
毛澤東發動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可以達到上述三個目的:⑴結束紅衛兵運動,⑵遮掩可能出現的大面積失業困局,⑶解決城市人口膨脹問題,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真可謂“一箭三雕”。在中國數千年的曆史上能夠達到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人物衆多,但毛澤東能調動全國百姓呼應已達爐火純青地步,實爲當今世界第一人,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至于將城市人口和青年精英送往農村——工業化的相反方向,會造成怎樣的曆史後果,在文革沒能按預期設想情況下結束,只能先行一步,解決當前問題。後續問題如給李盛霖信所言,容“統籌解決”。
 
二、知青返城風暴是經濟改革開放的重要推力
 
4、毛澤東去世,四人幫被捕,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失敗,也預示著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社會的現實是知青通過上山下鄉,在廣闊天地他們認識了農村,通過認識農民而真正認識“與工農相結合”,通過嘗到“再教育”而意識到“再教育”的實質內涵,從宏觀上,知青上山下鄉完全與現代化背道而馳,通過簡單的農業勞作怎麽可能進至科技化?開荒種地、揮鐮收割怎麽比得上機械化操作,知青的青春熱血揮灑錯了地方,對于國家來說,除了“浪費”一代人的智力,還支付了巨大的道德成本,動搖了“實事求是”這一社會之本。筆者在青年點就遇到某些知青爲了躲避下地勞動,爲了早日回城編盡瞎話,方法和手段無所不用。文革結束,1979年2月,雲南勐臘農場千余知青跪地向農墾總局局長哭求:“我們要回家!”開啓了全國知青的返城風暴。各地知青返城請願成爲最大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北京知青返城後,政府不能安排工作,知青們賣大碗茶謀生,成爲當時媒體競相報道的話題,現在前門老舍茶館還保留著二分錢大碗茶的傳統,只是現在青年人已經不知道當初的來曆了。在人民幣貶值的今天,二分錢居然能在首都買碗茶,不能不說是當今社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1978年李先念說:“國家花了70億,買了四個不滿意。”——青年不滿意、家長不滿意、社隊不滿意、國家也不滿意。迫使政府認識到不發展經濟必然帶來的政治後果,從而推動政府工作重心從意識形態向經濟建設轉移。返城知青成爲結束文革,促成經濟改革開放的生力軍,這是不言而喻。
 
三、進入國家領導層知青群體的意義
 
5、知青運動結束已45年,1,800萬知青大都進入垂暮之年,在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産黨十八大,産生的中央決策群體有一個鮮明的時代特色,即有一部分人具有知青經曆,按照任何事情一分爲二的觀點,上山下鄉的正能量就是上山下鄉“運動”使毛澤東的紅衛兵走近現實,特別是居廟堂之高的高幹出身紅衛兵知道了中國的現狀,如果說毛澤東是最接近農民的領袖,那麽上山下鄉運動使知青特別是高幹子弟知青們接通了中國農村、農場的地氣。
 
迄今爲止,規模如此巨大、影響如此深遠的上山下鄉運動與文革一樣在“複興之路展覽”淡化處理,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1977~79屆,只有43.9萬知青進入大學,加上其他渠道進入“上層建築”的知青,估計總數不會超過百萬。1/18的成才率,既是1700萬多知青的個人不幸,也是整個國家的災難。著名知青作家葉辛指出“在知青群體中産生知青作家群,但是我們這代人幾乎沒有優秀化學家、物理學家、醫學家,蹉跎歲月給整整一代人造成了很大傷害,有許多沒有還清的債”。在黨的十八大産生的有知青背景的高幹子弟進入國家領導層是距知青作家群體後最大的收獲,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于已經進入垂暮之年的知青來講,當前知青的回憶大多爲知青親曆,筆者手頭就有不少這方面的資料,局限于下層個體親曆,即便涉及宏觀整體,亦受到“必須克制”的局限,尤其必須面對出版那道嚴審雄關,多少資料由作者本人就“自覺”過濾掉了。失去資料等于失去准確判斷的前提,現在知青的多數人還在世界,再不抓緊時間搶救性搜集這場運動的第一手資料,到他們離開這個世界在進行考古挖掘,實在有點對不起知青們付出的熱血與青春。“淡化”,“屏蔽”不是對曆史負責的表現,特別是知青的佼佼者已經進入國家最高領導層,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是一個時代沈重的話題,也是許多八0後父輩的話題,揭開一個民族烙下心靈創傷,也許很痛苦,但是只有這樣才能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該是“實事求是”給出黨和政府層面答案的時候了。
 
四、記念知青上山下鄉運動45周年
 
沒有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就不會有紅衛兵運動的偃旗息鼓;知青運動的返城風暴是經濟改革開放的重要推手。“誰要是不爲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終結而高興,誰就是沒有心肺;誰要是追憶“如歌歲月”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誰就是沒有頭腦”。
 
6、無論個人如何“無悔青春”還是媒體如何“歲月如歌”,它畢竟標志一個“永不複生”曆史時代的結束。21世紀的中國人民應該知道:沒有“文革”,就不會發生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知青本人和他們的家庭爲國家的穩定、爲國家分憂解愁做出了最大的犧牲,在“廣闊天地戰天鬥地”爲當地人民做出的成績,人民不會忘記,曆史不會忘記。告慰非正常死亡、長眠在地下的知青閉上雙眼,永遠不會有再第二次上山下鄉運動。讓中華民族的後人永遠記住他們——20世紀獨一無二的上山下鄉知青群體。在20世紀的中國曆史上,知青群體是一顆永遠發光的的恒星。
 
來源:愛思想上,知青群體是一顆永遠發光的的恒星。
 
來源:愛思想




李開复谈死:現在是堅定的有神論者 图


得癌之前,李開复没有特別的宗教信仰,只是相信有神。但現在他是一個堅定的有神論者。他说,每個人跟親人之間的心靈感應,你看到一個人时似曾相识的感覺,背後都是神的存在。在治療期間,李開复看了一本叫做《安慰即效應》的書,说的是战爭期間,医生没有麻醉劑,用盐水代替,對病人謊稱是麻醉劑,很多不知情的病人真的就覺得疼痛消失了,甚至能忍受開刀。這让他重新開始審視自己的宗教信仰。



今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刊登一篇題爲《李開复:一堂死亡課》的文章,提到李“患癌後堅信心靈感應背後是神的存在”。
 
以下爲報道全文:
 
两個月确診,六個月的化療时間,九個月的休養时間。李開复離開聚光燈和創新工場17個月。從最初認爲自己活不到100天,到現在重返北京,被稱爲“青年導師”的李開复上了一堂深刻的死亡課。
 
2015年6月13日晚上八點多,李開复正跟一個叫做“兄弟會”的組織,聚在北京郊區的一個酒莊裏玩德州撲克。兄弟會的成员都是李開复創建的創新工場所投公司的創始人。
 
小魚兒科技創始人宋晨楓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李開复的牌技很好,当晚大家一直打到午夜一點多。創新工場的人一直催促李開复去休息。
 
几個小时之後,李開复又飛回台灣去養病了。按照医囑,他每個月必須休息半個月,每天晚上九點必須睡覺。
 
自從2013年9月被查出淋巴癌之後,李開复經過了17個月的治療,今年2月才重回江湖。
 
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时,李開复说,目前他的身體情況是,化療成功了,掃描没有發現腫瘤,但癌细胞还在不斷産生,而且産生的速度比常人要快。
 
“如果我能做好預防,應該不太可能复發了。”李開复對南方周末記者说。
 
李開复的新書將在今年6月27日首發。這是他的第六本書,書名叫《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讲述的是他與淋巴癌作鬥爭的17個月裏的故事。
 
李開复今年54歲,祖籍四川華陽(成都下辖),據李開复的姐姐李開敏在《我的父親李天民》一文中说,他們的先祖自創劉門教,門生無數,是個書香門第。李開复出生于台灣,有两個女兒。
 
家裏七兄妹,他最小,是父母老来得子,他和他父親年齡上差了半個世紀。在父親生病的时候,他總是抢在姐姐們前面,在病榻前給父親喂食。
 
李開复在台灣上的小學,中學和大學在美國,念過哥倫比亚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擅長人工智能和語音识別。他曾在苹果、微軟和Google等擔任要职,其中在苹果工作了6年,微軟7年,谷歌4年。在微軟和谷歌,他都是負責中國區的业務。2009年他從谷歌中國負責人任上離职創辦創新工場。
 
他曾經有很多標簽,最顯眼的是青年導師和網絡大V。但經曆過17個月的“向死而生”後,李開复完成了一次身體和精神的升级。
 
在這場撲克大賽之前,兄弟會聚在一起做了一次封閉培训,主讲人是李開复。他讲的主題是“冪定律”:創业成功者永远是鳳毛麟角,大的成功者的成就,比所有小成功者的成就还要大。
 
而在過去,李開复更喜欢的是跟創业者大谈“世界因我不同”。
 
“我覺得自己只有100天可活了”
 
李開复的病来得很突然。
 
2013年暑假的一天,李開复在台灣一家医院做例行身體檢查,医生建議说,年紀大了,做個核磁共振全面檢查下身體很有必要。這是李開复第一次做核磁。
 
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王肇輝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说,大概是2013年8月的一天,他和李開复在河北承德參加一個會議。李開复突然出去接了個很長的電话,打完電话後把他和公司的其他高管叫到一起,说台灣的医生让他盡快回台北去复查一下身體。
 
起初,李開复不以爲然,当晚还跟同事們一起打了德州撲克。第二天跟電影《喬布斯傳》的喬布斯扮演者阿什頓·庫徹一起接受了騰讯的采訪。然後就飛回台北進行复查。
 
李開复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说,当时檢驗技師拿着檢查結果“哇”的一聲瘫坐在椅子上,脸色發白,一言不發。李開复追问半天,医生让他看電腦屏幕,屏幕上一片漆黑,布滿了二十多個亮點。
 
医生告訴他,這些亮點都是腫瘤,他可能得了淋巴癌,也可能是胃癌或者腸癌末期,造成癌细胞轉移到了淋巴,当然也有可能只是李開复吃坏了東西,造成淋巴腫大。
 
当晚,李開复睡不着覺,想起了自己九十多歲高齡的老母。
 
几天後,王肇輝接到了李開复的電话。電话中李開复語氣沈重,说自己可能得了淋巴癌,但他不太相信,不斷想用數據和新的檢測方法或者美國的案例来證明自己是小概率,直到後来医生從他肚子裏取出活體腫瘤,做切片檢查後确診是淋巴癌。
 
從體檢到确診,用了两個月的时間,這對李開复和家人都是一種煎熬。
 
大女兒非常傷心,李開复要不斷去安慰她。小女兒当时正好在申請大學,本来成績不好,聽说爸爸可能得病,她拼命努力學习,最後反而成功申請到很好的大學。
 
“当时我真心覺得自己只有100天可活了。”李開复對南方周末記者说。
 
在美國的时候,李開复就立了遗囑,回台灣後,有律師朋友建議他按照台灣的法律重新立一下遗囑。李開复一直没当回事。這次生病後,李開复趕緊按照台灣法律立了遗囑,但內容没有變。
 
“台灣的法律要求遗囑必須是手写的,而且不能有錯別字,開复跟鍵盤打了几十年交道,這次要帶病用筆写字,而且是繁體字,一写就是好多份。”王肇輝對南方周末記者说。
 
李開复開始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家人身上。他跟妻子说,想再去一次两人認识的餐廳,去两人度蜜月的地方再旅行一次。他不停地回憶起跟小女兒一起在水城威尼斯的游船上,跟着船夫一起唱歌的場景。
 
最终医生給出的答案是:淋巴癌四期。“這在淋巴癌裏屬于中間严重程度。”李開复说。
 
医生一直安慰李開复,说他的病情没有那么严重。但李開复不相信,最後医生無奈之下給他發来一篇意大利論文。這篇論文提出,淋巴癌患者存活时間取決于是否進入骨髓、是否超過60歲、腫瘤是否超過6厘米、數量是否超過20顆等因素。看完後李開复松了口氣,覺得自己至少可以再活五年。
 
在選擇治療方案的时候,李開复一開始選擇中医中藥,但後来还是轉向西式化療。在化療期間,李開复開始構思《向死而生》。由他口述,几個台灣的朋友幫着整理,最後成書。
 
“你问问自己的心,千萬不要騙自己”
 
确診之後,李開复決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股東、员工、被投公司和公衆做沟通。当时創新工場投资了八十多家公司。当李開复在微博上發出“癌症面前人人平等”這句话後,王肇輝的電话一直響到第二天午夜一點多。
 
極路由創始人王楚云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说,在李開复正式公布病情之前,他們在北京見了一面。李開复爲這次見面做了很多准備,问了很多關于路由器的專业问題,並給了很多專业意見。後来王楚云去台灣看望李開复,在台北陽明山附近一個咖啡館聊天,李開复告訴王楚云,他每天都在陽明山散步鍛炼。还告誡王楚云,一定不要熬夜工作。
 
在這17個月裏,每隔2個月王肇輝就會去台灣看一次李開复。他親眼看到過李開复化療时的痛苦。“在肚子上打了几個洞,管子從嘴裏插到肚子裏去,还被灌藥,褲子上全是血。”王肇輝用血腥来形容自己看到的場景。
 
但爲了給同事們吃定心丸,每周一公司例會,李開复都會把自己收拾得幹幹净净,如约出現在公司的視频會議中。有次連線,李開复强作欢顔,開玩笑说自己头發儲備很多,一两次化療没问題,然後抓抓自己的头發。這一抓,好几個员工的眼淚就下来了。
 
在生病之前,李開复基本是零鍛炼,想拉他去鍛炼基本不可能。2014年5月份,王肇輝已經能在台北的大學校园裏看到李開复散步了,他还被李開复拉去冒雨爬了两個多小时的陽明山。两人走到半山腰,在一個可以看到台北全市的地方坐下来休息。李開复感慨说,不知道自己的化療會怎么樣。盡管李開复用的化療藥比較好,头發掉的很少,但依然有些副作用,比如便秘。
 
生病期間,李開复開始反思自己,他把得癌歸結爲四個方面没有做好:睡眠、飲食、压力和运動。
 
其实李開复的身體早就報警了:長期睡不好、痛風、便秘,还得了帶状疱疹。但李開复说自己狂心難歇,直到這次被查出淋巴癌。
 
現在他每天睡到自然醒。强迫自己一個星期只工作2到3天,一天至少睡7個半小时,中午最好睡午覺。
 
在生病之前,台灣的xx大師问他,開复你的人生目標是什么。李開复说最大化影響力,世界因我不同。大師说,這樣太危險,你问问自己的心,千萬不要騙自己。
 
李開复在書中自省说,過去自己一場演讲不到一千人不去,每天微博粉丝不增加一萬個,就覺得這天微博还没發夠。很享受通過微博輕易發起萬人实名抵制某一個熱門電視節目的快感。有人給他發邮件问創业问題,他只回复那些有可能成功的。要見一個創业者,他會先看看對方的公司怎么樣。決定是否接受一個記者的采訪,他會先看看這家媒體的讀者群夠不夠廣泛。
 
宋晨楓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感覺李開复最大的變化是,愿意把他的资源和名譽,分享給所有的創业者,無論是否接受過創新工場的投资。
 
“過去開复比較忙,找他的人也很多,他對創业者比較挑剔,只愿意幫助那些成功几率大的創业者,但這次他说,誰需要他站台,吱一聲就行。”宋晨楓對南方周末記者说。
 
在治療期間,李開复看了一本叫做《安慰即效應》的書,说的是战爭期間,医生没有麻醉劑,用盐水代替,對病人謊稱是麻醉劑,很多不知情的病人真的就覺得疼痛消失了,甚至能忍受開刀。這让他重新開始審視自己的宗教信仰。
 
得癌之前,李開复没有特別的宗教信仰,只是相信有神。但現在他是一個堅定的有神論者。他说,每個人跟親人之間的心靈感應,你看到一個人时似曾相识的感覺,背後都是神的存在。
 
李開复養病期間,徐小平、蔡文勝、何伯權和楊向陽等投资圈的朋友專程去台灣看過他。
 
雷軍、周鴻祎、傅盛等互聯網圈的朋友,也趁着去台灣出差的機會,看望了李開复。創新工場的全體同仁則集體去台灣看了一次李開复。他跟每個员工聊天,聊到晚上不肯回家。
 
宋晨楓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当时李開复聽说他的公司要融资,在病床上給他写了很長的邮件,希望能投资小魚兒科技。在接受李開复的投资後,宋晨楓去台灣看望李開复,李開复帶病拉着宋晨楓去見了一次郭台銘。後来宋晨楓把两台“小魚在家”機器人送給李開复,李開复給自己母親留了一台,另外一台送了郭台銘,並再次給宋晨楓写了一封超長的邮件,反饋自己的産品體驗和對于品牌宣傳的建議。
 
“壟斷者终將被打敗”
 
两個月确診,六個月的化療时間,九個月的休養时間。李開复離開聚光燈和創新工場17個月。
 
這17個月,恰恰是互聯網行业日新月異的时期,移動互聯網大爆發,涌現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趨势,比如市場上一二名紛紛合並。對李開复来说,最現实的是大量跟創新工場類似模式的創业孵化平台涌現。
 
6年前,李開复創辦創新工場的时候,当时創业者面對的投资环境不太好。李開复说,当时很多VC給創业者的融资條款很苛刻,對創业者很不公平,創新工場是爲了解決這個问題而成立的。一位美國記者来參觀創新工場後感慨说,李開复的公司是瓶子裏的矽谷,創业者可以在這個瓶子裏得到瓶子外没有的養分。
 
“現在不太需要瓶子了,投资环境慢慢變得跟矽谷一樣好。”李開复说。
 
实際上,創新工場也完成了一次升级。
 
剛成立的时候,創新工場的定位是創业者的創业孵化器,爲創业者提供法務、財務、招聘、商业、技術、産品、市場、公關等一揽子創业服務。後来的定位是“孵化+投资”的模式。最近他們又聯合徐小平的真格基金等一起新增了創业輔導业務“群英會”。
 
李開复表示,他支持所投公司的創业者拆除VIE架構,把上市地改成A股。但他認爲,目前A股泡沫太大。A股要健康持續發展,需要吸納互聯網行业的好公司登陆A股。而且前提是,有30%的中概股回歸A股,並且他們的股價能涨個五倍。
 
雖然現在不怎么玩社交媒體了,但李開复说自己也投资新媒體,重點是那些以互聯網思想爲中心的新媒體。而且他说,有價值有主张的媒體依然會發展起来,但這種案例很難通過舊媒體的轉型来实現。
 
盡管淡出圈子17個月,但李開复並没有跟行业脫節。他说自己也會嘗試專車,但大多數时候叫不到車。對于目前很多地方對專車的態度分歧,他说自己比較欣賞上海的態度,即專車要守法,但法規要修改。
 
對于目前市場上的第一和第二名合並案例越来越多是否將遏制創业者的創新,李開复说,這些壟斷者终將被打敗。而打敗他們的往往是他們意想不到的對手和方式。比如当年把微軟從壟斷神坛上拉下来的,就是苹果和谷歌。苹果曾經是微軟多年手下敗將,谷歌用的是安卓操作系统——這是個微軟人怎么也没想到的武器。
 
生病期間,李開复还幫助台灣地區行政部門,參照中關村管委會的模式,設計了一些鼓勵創业者的制度。李開复说,台灣過去五年在互聯網行业落後很多,很多台灣的創业者,做大市場的格局和能力不夠,很少有愿意搬来大陆發展的。只要有,李開复一般都會投资。目前創新工場投资了两家從台灣搬来大陆的公司。
 
不過李開复也認爲,台灣的一些“小确幸”(引申自村上春樹的詩,意思是小的但确定的幸福)的商业模式,也值得大陆創业者從台灣學习之後引回大陆。
 
比如台灣有一些很好的咖啡、美食、温泉、按摩和月子中心品牌。這些大陆日益崛起的中産階级會喜欢。前提是大陆的公司需要學习台灣的服務心態。
 
2015年1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强在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顺應網絡时代推動“大衆創业、萬衆創新”的形势,構建面向人人的創业服務平台。在會議上,李克强點名“創新工場”,肯定了以“創新工場”爲代表的創新型孵化器的模式。
 
半個月後,李開复選擇在西方情人節前一天(2月13日)回到北京。盡管医生警告過李開复,這個病五年內不能复發。但用王肇輝的话说,回到北京後的李開复就像一個行星回到了自己的軌道,又開始停不下来。回来一周就感冒了,自己買了一堆維生素C對付過去。
 
来源:南方周末








历史出现意外,香港政改拒绝了假普选



 作者:moli 2015-06-18

香港立法会表决板

立法会主席曾珏成宣布表决开始时,有多名议员不在会场内

6月18日,2017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普选政改方案在香港立法会被否决,支持和反对方即时作出了回应。

政改方案进行表决的时间比多数人预期更早,而参与人数则比预期少,结果在表决时只有37人参与的投票以8票赞成,28票反对,0票弃权否决了方案,香港特区未能实现历史上第一次全民普选。

立法会主席曾珏成宣布表决开始时,有多名议员不在会场内。

表决结果揭晓后,建制派议员、全国政协委员林健锋在立法会表决会场外遣责泛民派议员“捆绑式”投反对票,令香港人“一人一票”选特首的梦想落空。

香港行政会议成员叶刘淑仪则说:“我们不是不想投票,我们是想齐齐整整一齐投票,可惜中间出现了一些甩漏(粤语,即‘纰漏’),我们都是支持政改的。”

不过,林健锋、叶刘淑仪以及此前一直声称支持通过政改方案的多名建制派议员并没有投票。

林健锋在表决后表示,建制派议员本来试图在会场外等候身体不适的行政会议成员刘皇发到场,集体投票,但看来刘皇发未及时到场,场外等候的议员也错过了投票的机会。

他表示曾在会议中要求休会,但被立法会主席拒绝。

null
反对政改方案的议员在表决后留在立法会现场高喊口号

中国官方新华社在其报道中则说,“70名立法会议员中,大部分建制派议员在投票前离场。”

“历史是充满意外的”

“我们拒绝了假普选,”公民党党魁梁家杰在会后向现场媒体说。

他强调,此次否决政改方案是向北京中央政府传达了明确信息:“香港人是未忘初衷的——我们要真选择,真普选。”

他表示,否决政改之日是香港民主运动“新一波开展的日子”。

“历史是充满意外的,”工党主席李卓人说,并且指历史只会记住今天的投票结果显示,只有8票支持“假普选”方案。

民主党主席刘慧卿指,最后的投票结果说明建制派议员“口不对心”。

反对方案的民间组织之一法政汇思在表决后也立即发表声明,指方案被否决的原因是因为方案不是真正的普选。

“今次方案被否决而造成的政治灾难,特区政府难辞其咎,”声明说。

立法会忽然在中午进入表决程序令很多媒体和公众感到始料不及,但政府官员似乎在事前已经预见到表决结果。

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在立法会表决前的总结发言中说,对于政改方案“即将被否决感到痛心、失望”,但对过去20个月的推动政改工作“问心无愧”。

“我无法预知香港的民主发展什么时候才可重新上路,”她说。

按程序,政改方案被否决,2017年香港特首普选将按现行方式进行,即由1200人的选举委员会选出特区行政长官。
(编写:列尔 责编:萧尔)

Goons,特别是包子本人,对付民众和反对派
作者:平正 2015-06-18 02:38:08 [Reads:33] [edit] 返回共舞台首页
只有以武力为后盾来压服一手。但因为他们不敢在HK使用武力,所以还真无法让香港人完全听话。香港人如果认识到这个道理,今后就不必对goons俯首帖耳。

回复: moli 很奇怪,那些亲共的建制派议员为什么不去投票了? 2015-06-18 00:52:21 [Reads:12]

原因在此。只有8票赞成,令中共感到震惊
作者:moli 2015-06-18 00:59:40 [Reads:52] [edit] 返回共舞台首页
香港政改投票:大批建制派议员不在场引关注

在表决前离场而没有参加投票的“建制派”议员举行记者会

香港立法会周四(18日)否决了特区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一些“建制派”议员在表决前离场而没有参加投票(图为“建制派”议员举行记者会)。

香港立法会周四(18日)否决了特区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但令人意外的是,大批亲政府的“建制派”议员竟然在表决前离场而没有参加投票。

香港立法会中共有70名议员,其中只有27人是来自民主派政党的“泛民”议员,其余43名议员均是立场保守的工商界议员或者亲政府的所谓“建制派”议员。

需三分之二通过

根据香港基本法的规定,任何政治改革方案必须经过香港立法会三分之二议员支持才能通过。

由于泛民议员人数超过三分之一,因此如果政改方案获得通过,就必须要争取到至少4名泛民议员“倒戈”支持政改方案。

不过,虽然特区政府事先曾力图说服一些泛民议员改变立场,但显然未能取得任何成功。而在周四(18日)举行的政改方案表决中,所有27名泛民议员都投了反对票,使政改方案未能获得所需的三分之二议员支持而夭折。

但令人觉得奇怪的是,在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宣布要进行表决时,属于建制派的经民联议员林健锋突然要求休会15分钟,表示有事要商量,但遭到曾钰成拒绝。随后,大批议员包括亲政府的民建联、经民联及新民党议员离开了会议厅,没有参加投票。

最后会议厅内只剩下37名议员,仍符合法定表决人数,因此曾钰成宣布就政改方案举行表决,结果8票支持、28票反对,否决了有关政改方案。

技术失误?

亲政府的民建联议员谭耀宗解释临时离场的原因说,因为另一位来自亲政府乡议局的议员刘皇发尚未到场,因此希望离席,以便不足法定表决人数,以争取多一些时间等刘皇发到场后参与投票。但不料,由于仍然在场的议员仍然足够法定表决人数,因此投票在这些建制派议员缺席的情况下进行。

不过,反对政改方案的香港民主党议员刘慧卿表示,建制派议员在投票前离场的举动并不寻常,并质疑那些在立法会审议方案时一直声称支持方案的议员“口不对心”,还称他们才能为自己的行为解释。

而同样属于民主派阵营的工党议员李卓人则认为,最后名留史册的是只有8票支持政改方案。

而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习高级讲师蔡子强则分析说,政改方案只有8票支持,是极少数,而北京中央政府知道后也会感到震惊,至于建制派议员则“百词莫辨”。

(撰稿:李文/责编:萧尔)

台湾也一样,选票决定一切,不要说辣椒,大蒜也不行
作者:螺杆 2015-06-18 01:40:25 [Reads:32] [edit] 返回共舞台首页
若是没闹过太阳花,谁也不知道台湾民众的真实想法,香港这次就是占中起了作用,议员再亲共也不能去北京呆着,还得在香港生活,那就得看选民的眼色。


hit tracker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海上孟府/政治的起源/真皇帝与假皇帝/袋一世变笑一世的深层意义
  • 名士风流/胡耀邦遗孀拒与邓小平握手/因陈布雷关系 乔石文革被关/周恩来亲自下令 拘捕自己的亲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