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生死相依/六十八年前的元旦之梦/印度为何不参加一带一路/
發佈時間: 6/23/2015 10:20:41 AM 被閲覽數: 183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生死相依

注意:将自动播放下一集




毛四维:印度为何不参加“一带一路”?



2015年6月23日


    毛四维:印度为何不参加“一带一路”?


     印度与一带一路
    
    印度东临孟加拉湾,西接阿拉伯海,南指印度洋中心,位于环印度洋地区海运航路的中枢。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印度的响应与合作。
    
      确实,印度是中国最早邀请参加“一带一路”的国家之一。据印媒报道,早在去年2月,在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17轮会谈期间,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就邀请印度共建“海上丝绸之路”。
    
      今年3月,在双方正紧锣密鼓准备印度总理莫迪访华议程时,中国驻印大使乐玉成提出一姿态灵活的新建议:“一带一路”也可以与印度的“香料之路”、“季风工程”等对接起来,形成中印合作的新起点和新亮点。
    
      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安与来访的莫迪总理会见时,则进一步表示,双方可以就“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合作倡议以及莫迪总理提出的“向东行动”政策加强沟通,实现对接。
    
      然而,次日发表的两国《联合声明》没有提及“一带一路”,显然,双方对此没有达成共识。
    
      舆论与现实
    
      回过头去看,其实,印度国内对“一带一路”一直非常关注,战略精英跟踪研究,并向政府建言献策,舆论呈现多样化特点。笔者以为,至少以下四位的意见值得关注。
    
      印度著名战略分析家、中印关系问题专家拉贾·莫汉(Raja Mohan)的看法最为积极,他明确表示,“毫无疑问,印度需要与邻国有更好的联通。······如果中国因自身经济需要而向地区互联互通投入资金,那么,德里绝对应该与北京合作。(The Indian Express,2015年3月10日)
    
      印度外交界核心人物之一、以战略谋划著称的退休外交秘书希亚姆·萨兰(Shyam Saran)亦持积极看法,认为印度必须参加中国的丝绸之路计划,并强调,由于印度已经强化了与西方的关系,因此,完全可以充满信心地在基础设施领域与中国合作。(Hindustan Times,2015年3月18日)
    
      印度对华研究的后起之秀、中国研究所所长助理郑嘉宾(Jabin T. Jacob)似乎疑虑很深,他说,对于新德里来说,问题在于中国是否愿意承认印度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所拥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中国是否理解印度在亚洲大陆及其水域的利益及敏感之处?(Asia Times Online,2015年3月15日)
    
      对中国一贯持尖锐批评态度的学者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看法最为负面,完全排除与中国合作的可能性。他认为,中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意图就是向印度洋现有战略均势发起挑战:一方面挑战美国的地位,另一方面侵蚀印度的自然地理优势。(China-US Focus,2015年5月11日)
    
      然而,如果审视一下中印经济关系的现状,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进展,形势似乎要明朗得多。如果说印度本届政府的对华政策与上届有所不同的话,最主要反映在莫迪主张吸收中国投资,并在基础设施领域对中国企业放行。换言之,虽然印度不参加“一带一路”,但并不反对与中国进行相关的务实合作。至少有三大证据:
    
      其一,印度不但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而且可能成为第二大股东。
    
      其二,正在推进的两国铁路合作具有相当规模,包括对一条现有干线进行提速改造,就新建一条高速铁路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及车站开发、重载运输培训和设立铁道大学等多方面合作。
    
      其三,印度最大的私营海港蒙德拉港(Mundra Port)与广州港建立了“姐妹港”关系,意味着中国企业对印度港口进行投资和开展合作有可能将迈出历史第一步。
    
      由此可见,印度之所以不参加“一带一路”并非经济上没有需要,而是在政治上和战略上与中方缺乏共识。
    
      四大政治障碍
    
      首先,在双边层面,围绕中印边界问题的信任缺失仍在阻碍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最近两年来中印边界问题比较突出,2013年5月发生“帐篷对峙”,2014年9月发生上千人规模的对峙事件,对中印关系全局形成严重干扰。虽然尽早妥善解决边界问题是两国领导人反复表示的共同愿望,但在具体思路上,双方分歧明显。眼下,印方强调核实边境地区的实际控制线,莫迪在访华期间不止一次地公开谈论这个问题;而中方则希望通过强化行为准则来加强边境管控,认为核实实控线将使边界问题更趋复杂。(Times of India,2015年6月5日)
    
      不难看出,尽管两国领导人都强调要从战略的高度并以长远的眼光来对待中印关系,但双方所指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印方突出边界问题,中方侧重经济合作。这种战略考量的差异正在对双方关于两国关系的总体认识和发展期待发生微妙而重要的影响。自2005年以来,“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直是双方对两国关系定性的标准表述,在所有重要的双边政治活动中都会提及;但在此次莫迪访华的《联合声明》中,双边关系的提法出现重要调整,以“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取代了持续十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其次,在地区层面,“一带一路”与“珍珠链”被混为一谈,印度担心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增加存在将侵蚀其在该地区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最近十来年,中国与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在海港建设方面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印度战略界对这一趋势深感担忧,所谓中国以“珍珠链”对印实施战略包围的说法不胫而走。去年下半年,中国潜艇两次停靠科伦坡港,印度舆论大哗,“中国威胁论”再度升温。在此背景下,印度学界和媒体对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意图普遍存疑。前不久,莫迪对印度洋三个岛国斯里兰卡、毛里球斯和塞舌尔进行访问,媒体称“莫迪印度洋之行心思在中国”。最近,莫迪对孟加拉国的访问取得很大成功,孟方调整其对印政策,允许印度商船使用吉大港,媒体称“珍珠链被莫迪摘掉了一颗珍珠”。
    
      再者,在全球层面,印度的“向东行动”政策与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找到了契合点。
    
      中国的某些战略分析家强调“一带一路”的对美战略含义,认为这是针对美国“亚太再平衡”的反制手段,印度也有人持相同看法。在美、中、印三角关系的层面上看,虽然印度强调“战略自主”,声称不在美中之间选边站,但是,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长远战略利益考量上,印度显然是有偏向的:美国是其借重的对象,而中国则是其防范的目标。
    
      今年1月下旬,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印并出席印度共和国日庆典,双方在战略上进一步走近。此访《联合声明》明确指出:“印度的‘向东行动政策’与美国的亚洲再平衡为印度、美国以及其他亚太国家紧密合作、加强地区关系提供了机会。”换言之,印度的“向东行动”有可能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合作,但难以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对接。
    
      最后,“中巴经济走廊”涉及印巴克什米尔领土争端。
    
      克什米尔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争议领土,双方为之曾数次兵戎相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完全支持巴方,而后中方调整政策,逐渐实行保持中立、劝和促谈的立场。这一政策调整为中国近30年来实行与印、与巴“双友好”的南亚政策格局铺平了道路。然而,由于中国与巴基斯坦只有通过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因此,中巴关系发展免不了会涉及克什米尔问题。
    
      近一两年来,中巴媒体都高调宣传中巴之间将打造一条包括铁路、公路、油气管道和光缆的“四合一”大通道,以此把中国的喀什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连接起来。尽管前不久习近平访巴时双方签署的51个文件中并无跨境铁路和跨境油气管道项目,但由于最近巴国内对“中巴经济走廊”到底是走“西线”还是走“东线”发生重大分歧,所谓走廊的“走向”问题被突出出来,其涉及印巴克什米尔争议领土的问题自然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印方出于维护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核心利益”,向中方提出交涉势在必然。同时,中方将“中巴经济走廊”视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在此格局下,要想使印度认同“一带一路”可以说基本无望。
    
      总之,印度不参加“一带一路”只是一种表象,它折射出当前中印关系正处于一个“新瓶颈”的客观现实。在笔者看来,只要双方在处理边界问题方面能逐渐增加共识,并在海上安全领域重视沟通、开展合作,中印两国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应该是有希望的。
    
    来源: 作者博客




Jianxin Liu:

章乃器七十年前的妙文。文中对多疑嗜杀者、阿谀奉迎者、监控舆论者的安排既俏皮又贴切。

梦中看见的许多杀人的刽子手,现在都在国营大屠宰场里做工作,在猪、牛、羊的项颈上发挥他们的杀欲。
许多大大小小的善于伺候上司的官僚们,在梦中有一部分变为善于伺候人民的公仆,另外一部分却改行去成为医院里的看护去了。

  拿着剪刀检查文字的人们,在梦中是分配在几个很大的国营服装厂里面,做裁剪师。检查信件的人们则分配大机关、大银行、大公司里面,做助理秘书,坐在最高主管人的旁边,每天一面要开拆几千封信,一面节略地报告给主管人。





章立凡

六十八年前的元旦之梦

作者:章立凡 2013-01-03

六十八年前的元旦之梦

《我想写一篇小说——二十年一梦

章乃器

  像我这样一个心浮气躁的人,本质上就只配学写一些粗枝大叶的政治经济论文。在言论未得自由,舆论不发生力量的时候,连写政治经济论文都觉得有些不耐烦。要学些迂回曲折,托云托月的技巧,是不耐烦之一;发表了之后常常要在若干年之后才得着事实上的反应,是不耐烦之二。有时幻想着最好模仿古人“藏之名山”的办法,写时痛快地写,写完了之后放到抽斗里去,过了三五年,看环境差不多成熟了,再拿出来发表。可是,一个修养不够的人哪里能有这种耐性,那就干脆还是不写就算了。

  有时幻想着写几篇小说,觉得写小说比较自由。第一、是选择题材自由。上自历史案件、国家大事,下及兔子、乌龟、蜉蝣、细菌,……可以遂心所欲,信手拈来,毫无拘束。第二、是叙述自由。小事可以放大,大事可以缩小,死的可以说他活,活的可以说他死。没有人会说你不合事实,甚至来一个更正。第三、是批评自由。你可以谐声射影,痛骂一下你所不欢喜的人和事,或者把你所欢喜的人和事捧到天上去,或者更可以把你自己写成一个人间未曾有的完人。没有人会来更正,甚至和你打官司。每每在受气,感觉不平,以至怨恨、忿怒的时候,我就想动手写。可是一个性急的人,又没有一些些的文艺天才,灵感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始终不曾写成过半篇。


  这还是去年二三月间的事,我那时曾想写一篇“二十年一梦”,结果当然是一个字都没有写。近来,由于两个党又在那里由摩擦而谈判,再由谈判而摩擦……又想写这一篇小说了。自己又感到毅力不够,因此便决定先写一个大纲,征求一下朋友们的意见。如果有许多人鼓励我写,那时我或许要因为鼓励的热烈而发生胆量,发生耐性,而真正的开始写——当然,这话还是不负责的。甚至另外有人赞成这一个题材,先自去写,我也决不向他要索设计费,只请他通知我一下就行了。


  大纲是这样:


  有一位叫做黄子孙的,在民国三十四年元旦那天晚上做了一场大梦,二十年来的中国是理想的美满。所有我们遭遇到的惨痛不幸事情,梦中都不曾发生,因而许多丑恶可耻的现象也都变成美丽可喜。


  梦见孙中山先生并不曾死。他连任了两次的大总统之后,就拒绝做总统候选人了。他现在八十多岁,依然很健康。一天到晚和农民、工人、青年、学者、作家厮混在一起;每天写一篇日记,叫做“社会报导”。登在每一份的报纸上面。


 由于他的威望、远见、诚意和豁达的大度。加入国民党里面去的共产党党员。虽然和其他的国民党党员也有过许多意见的纷歧,可是经这他的去短取长的运用,不但不曾破裂,而且团结得愈趋愈紧。他不让左倾的人超时代,更不让右倾的人开倒车。在民国十七年的时候,共产党在友善的空气之下,退出国民党,成为独立的组织。


  梦中还看见,全国的人民个个都拿主人翁的身份。热心国事。因此。不但政客官僚不能包办政治,各个政党也都在争取人民的同情。政党间的政见也因为民意的大公无私,而成为大同小异了。


  中苏之间的亲善,更是举世无出其右。英美各国对于苏联的歧视,由于中国的从中调解,也早已消释于无形了。苏联有许多政治犯包括托洛斯基在内,也由于孙先生的缓颊,让他们大批到中国来,替我们做了很多很宝贵的研究工作。得以善终。


   英美以大量的资本和技术,帮助中国建设,已经在进行第四个五年计划中。中国现在,重工业的发达虽较苏联稍次,而轻工业的发达却已经超过了苏联。

  因为中国市场的开发,无可限量,国民生活已经比二十年前提高了十倍,依然还有大大提高的可能。因此,国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市场的争夺了。


  由于中国在经济条件上处于足以融和国际矛盾的地位,她便设法调和美法和德国的矛盾。凡尔赛和约早已经通过外交的步骤废除了。德国国社党原想利用这个工具夺取政权,结果是失败了。德国正在经由民主制度走向社会主义的路。


  国际上在资源方面,本来依然有许多难以调解的矛盾。但是,由于中苏两国的敦劝,美国早已加入国联。国联随而彻底地改组,会员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各方面,都有密切的合作。技术合作的最重大的成就,就是原子能在工业上的应用。因此,国际上对于资源领土的争夺,也已经成为不必要了。


  日本军阀日为中国的统一团结,感觉到危惧。在民国二十一年中国要求收回南满铁路和旅顺、大连的时候,她曾经出我不意,在沈阳等地对我袭击。这时中国的武力,在蒋委员长的专心一志的经营之下已经不可侮。再因为中苏两国有互助协定的关系,两国的协同反攻,日军大败。结果军阀垮了台。日本走向民主政治的路,朝鲜独立了,台湾也归还我们了。


  孙先生鉴于日本军阀专政的祸害,在国会里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绝对禁止军人干政。国人退伍之后,如要改任行政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政治考察或训练。


  中国现在只有精兵五十万人,仍然感觉到没有什么用场。生产上需用人员又太多,国会里有了提议,最了再退伍二十五万人。三民主义已经全部实行了,但是,孙中山先生已经把它的内容修改了很多。训政只实行了三个月,他老先生就发现出结果不好,而且不需要,就此宣告废止了。跟着,公民宣誓也取消了,考试制度也只限于事务官了。


  蒋委员长在五年之前,便觉得军事已不重要,辞去了军职,以特使的名义到各国去考察政治和经济。他在美国逗留了一年多,他很欣赏美国人民的自由、平等、公开、坦白的作风,然而认为社会方面,中国已经慢慢地可以比他们更自由,更平等了。他在环游世界归来之后,被选为第四任大总统。第三任总统是已故的林主席。蒋大总统的作风,要比他的前任积极一些。他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接触民众,以为决定大政方针的根据。


  许多已经被杀害的人们,在梦中一个个都活着,而且都担任很重要的工作。梦中看见的许多杀人的刽子手,现在都在国营大屠宰场里做工作,在猪、牛、羊的项颈上发挥他们的杀欲。


  许多大大小小的善于伺候上司的官僚们,在梦中有一部分变为善于伺候人民的公仆,另外一部分却改行去成为医院里的看护去了。


  拿着剪刀检查文字的人们,在梦中是分配在几个很大的国营服装厂里面,做裁剪师。检查信件的人们则分配大机关、大银行、大公司里面,做助理秘书,坐在最高主管人的旁边,每天一面要开拆几千封信,一面节略地报告给主管人。


  黄子孙一觉醒来,如像由天堂掉到地狱里去一般。他希望每天晚上能做这样甜美的梦,然而不可能了!


  如果梦境是理想的,现实是不是愚蠢的呢?理想固然未必完全能实现,但是,智慧至少可以使它大部分得着实现。我们现在是应该厌弃愚蠢、追求智慧了吧?我希望今后的二十年,至少应该和梦中的二十年一般的美满。过去的二十年浪费了。我们还能再浪费二十年吗?


                        1946.3.《平民》第4期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两生花/中美关系的恶化/一个好的体制应该最大限度允许人的自由
  • 突然心动/崇祯皇帝自尽是自缢还是殉国/中国上流/共产主义,无赖,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