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段子、会讲相声,最懂语言文化的绝对不是什么文人骚客,而是咱们的驾校教练!
证据一
我上车后试了试,问副驾驶上的教练:“教练,方向盘怎么有点松?”教练淡淡地说:“记得那是2013年的第一场雨,你们的一个师姐来学车,叫她刹车,她倒是没踩刹车,而是俩手抓住方向盘死命地往后拽,嘴里还喊着:吁~~吁~~吁~~所以方向盘就有点松了。”
证据二
教练:“看见前面那个人了没?轧死他!”我:“啊?俺……俺不敢啊!”教练:“不敢?不敢你还不松油门!”
证据三
有个人倒车入库,左倒右倒都进不去,最后教练淡定下车:“来来来,你下来!我跟你两个人抬进去吧,行不?”
证据四
有个妹子快考试了,教练难得温柔一回,跟她说:“小嫚,好好考昂,争取每科都一次过关,然后回家把驾照锁到抽屉里别拿出来用,当个纪念也好。”
证据五
我头一回上路有点紧张,竟把安全带插到了副驾的卡口里,还问教练:“嫩(你)怎么不系安全带?”教练瞄了我一眼说:“昂!只要你开心就好。”
证据六
教练:“加油!”
我:“我会滴!”
教练:“加油!”
我:“谢谢教练!”
教练:“俺是让你踩油门啊!”
证据七
“小嫚,我发现你不是开得太快,你是飞得太低。”
证据八
考驾照,一连考了三次都没通过;第一次,我撞坏了停在路旁的摩托车;第二次,我撞坏了停在路旁的夏利车;第三次,我撞坏了停在路旁的丰田车。教练看我十分愧疚,安慰我说:“你的驾驶技术确实没提高,不过你的眼光提高了,撞的一次比一次值钱!”
证据九
初次练车,很紧张!我从右侧下车,下车后绕到左侧,拉开车门……紧接着一声大叫:“啊?方向盘哪儿去了!”教练回头看我一眼,很平静地说:“你开的是后门……”
证据十
我练倒库的时候,见前面一辆车子挡住了库位,便把头探出来,对着那辆车喊:“哎,那位,麻烦把车挪挪……”教练在旁边冷冷地说:“以后你买车就跟他们说,俺不要喇叭,能不能便宜点……”
证据十一
科三练上路,路边一解除限速40的标志。教练问:“这是什么标志?”我一愣,说这是禁止停车!教练恍然大悟:“昂!俺明白了,照这么说那个40是禁止停40辆车?!”
证据十二
科目三练车的时侯,在一个上坡等红绿灯。可绿灯来了我却一直不敢走,这时教练转头问我:“总木滴(怎么)?木有(没有)你喜欢的颜色?”
证据十三
昨天去驾校练车,正赶上胃肠不好。因为紧张,教练让往左拐我偏往右拐,教练无奈地对我说:“你看着我。”我刚看了教练一眼,突然感觉胃里一阵翻腾,猛地打开车门就吐了,教练脸都绿了,说:“俺是长得难看点,但俺教了几千个学员,你是第一个没忍住的!”
刘邦与陆贾有关治天下方式的对话不时被人提到,多数人已耳熟能详。刘邦之所以从善如流,接受陆贾的意见,承认在马上得的天下不能靠在马上治天下,大概已初步尝到了治天下的不易。但不易到什么程度,史书上没有明说,读史者往往缺乏具体了解,试比较如下:
在民主政治制度建立之前,中国历代一贯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在这种条件下,要得天下,即推翻一个现存的政权,取而代之,自然只能使用武力和阴谋,因为堂堂正正进行政治斗争无异与虎谋皮,不仅成不了气候,反而自取灭亡。但这恰恰成为得天下者的优势,因为只要达到目的,手段可以不论,无所不用其极,反正不必承担什么政治、道义责任。即使真相暴露,也不难找到各种借口或替罪羊。治天下者行事却不能太过分,至少不能越过社会公认的底线。如清朝在关外反明时可以行反间计,让崇祯皇帝上当杀了袁崇焕。但到了要治天下时,就不得不自己披露事实,为袁崇焕平反昭雪,否则就逃不掉恶名,与治天下的身分不相称。
得天下过程中可以以破坏为主,不计后果,而且破坏越严重对自己越有利,所以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巴不得闹大搞乱。治天下者则什么事都难辞其咎,人祸固然是治理不当、防范不力、政策错误、吏治腐败所致,天灾则更是上天的警告和惩罚。任何时候,破坏不知比建设要容易多少。得天下过程中惯于用烧仓库结聚、断粮、屠城、杀俘、以水代兵、散布流言、美人计、反间计等手段,而且握有主动权,可以随时随地应用,治天下者则防不胜防,只能被动挨打。
得天下者为了争取人心,煽动民怨,可以不顾实际可能,作出过高过多的承诺,或者给自己的支持者、拥护者予现成的利益。治天下者只能量力而行,在物质基础有限的条件下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还必须留有余地。王莽执政时给社会各阶层许诺,并且一律优待,顺利地得了天下。但到了他治天下时,面对空虚的国库只能用空话假话应付天下人,号召臣民艰苦奋斗,以野菜代粮,结果原来的拥护者都成了反对者。李自成发动民众支持的口号是“吃他娘,用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或者由文人加工为“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反正开的是明朝的官仓,分的是别人的家产。但一旦进了北京,就忙着“追赃”,搜括金银财宝,连仓皇出逃时都舍不得丢弃。要是真让他治了天下,百姓的负担绝不会比明朝时轻。
得天下时可以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只要目标对着现政权,都能相互利用。其他方面的分歧或冲突可以暂且不论。内部的权力斗争虽难避免,但大敌当前,首领还不能当孤家寡人,专制和残暴的手段不得不有所收敛。但在治天下时,皇帝和现政权就成了另一些人的惟一目标和夺取的对象。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对老部下说:“皇帝谁不想当?”“你们不想当,谁能保证你们的部下不想当?”话虽说得绝了些,却是至理名言。五代时那些短命皇帝都算得了天下,可是却治不了天下,一个个像走马灯般下台或丧命。另一方面,当了皇帝就有了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以往的袍泽、同乡、师生、兄弟关系一笔勾销,更不必有什么顾忌,于是大开杀戒,数万以至数十万不在话下。
得天下过程中从上到下都还没有过多的要求,原来的贫民、罪犯只求活命,因种种原因投奔者志在长远利益,被武力收降或阴谋收买者会暂时隐忍。在物资有限和战事频繁时,各级首领还没有条件、或来不及太腐败。到治天下时各人都要得到满足,统治者也不能一直提倡艰苦朴素,老是要求臣民“共度时艰”又不像个太平盛世,要天下太平往往还得对一部分人实行赎卖政策,对豪强作些让步。
正因为如此,英明的开国皇帝往往在治天下时成为暴君,当现成皇帝的人不少是昏君,或者成了权臣或宦官的玩物,不幸当了末代皇帝下场更惨,这都是专制制度治天下的产物。
(本文摘自《人在时空之间》,葛剑雄著,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
(自由撰稿人 许骥)

■陶杰近日与梁文道就「民族性」的问题在《苹果日报》的专栏爆发笔战。资料图片
梁文道和陶杰笔战,牵扯出新一轮关于中国人有没有「民族性」的争论。类似的争论,将来一定还会有,五十年不变,五百年不变。
梁文道说「民族性」来自清末一批知识分子,其实不然。早在周天子的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讨论「民族性」了,只不过没有用这个词而已。另外,和清末不同的是,当时的人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低等,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高等。于是,凡「中国」以外,其他地方皆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背后的逻辑是相通的,即民族间一定存在孰优孰劣,因此必须要谁听谁的、谁服从谁。所以,在「民族性」的支配下,歧视是有链条的。中国人不在歧视链顶端,但也不在歧视链底端。
最近有位广州的朋友发来一篇微信文章给我。文章的内容,是呼吁把非洲人赶出广州。香港人或许不知道,有数以万计的非洲人在广州生活。在一些心中装有「民族性」的人看来,非洲人比中国人低人一等不在话下。正如陶杰说的「小农DNA」形容中国人,于是非洲人身上想必也有「野生DNA」?所以,那篇文章中呈现出来的非洲人像野生动物一样野蛮,仿佛在广州每天只强奸、抢劫、打架······广州的监狱里,好像快要被非洲人逼爆了。
稍微有点理性与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篇文章犯的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就是先有判断,然后再去找符合自己判断的证据。为了证明非洲人野蛮,于是把所有犯罪的非洲人的讯息集中在一起。文章作者或许忽视了一点,20世纪初欧洲人为了指控以日本为标志的正在崛起的东亚人是「黄祸」,要扼杀东亚发展,用的正是一模一样的手法。
这真的是十分「管用」的一招,大陆的宣传部门最擅长玩弄。比如,用靖国神社造成日本右翼势力卷土重来、全民皆兵随时准备跟中国开战的印象。又如,在必要的时候告诉大陆民众「港独」正呈蔓延趋势,不及时镇压后患无穷。同样道理,一些本土人士为了证明大陆游客是他们预设的「蝗虫」或劣等族群,就专门收集大陆游客在香港的不文明行为。这些讯息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效应,是很惊人的。陷入这种思维模式之后,人便开始有意无意地收集这类讯息,目的是为了区分我者与他者。最终,无非得出两个结论:要么我者比他者好,要么他者比我者好。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所以中国人嘴上说要「不卑不亢」,实则「又卑又亢」。不是泱泱大国万邦来朝,就是全盘西化俯首称臣。两个极端,一种逻辑。至于陶杰,别看他一口一句骂中国,其实根本就割舍不下中国。陶杰有句话倒是说得没错的,他说他不是「崇洋」,只是「崇优」。因此他其实不是讨厌「小农DNA」,而是恨生不逢时。倘若生在汉唐,中国领先世界的时候,中国就和他口中念兹在兹的英国一样,不是吗?近代的那些大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鲁迅、胡适······骂中国骂得越厉害,都是恨中国不振作。鲁迅说得好,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梁文道说陶杰是「弄臣」,不然。陶杰的言论,是中国传统士大夫遭遇现代传媒,尤其是互联网之后的一种新形态。没有士大夫情怀的,早就闭嘴闷声赚钱去了。忍不住,不吐不快,恰恰是难以割舍。梁文道和陶杰,根本是同一种人。
陶杰不是本土派,本土派才真正不关心中国。他们活在自己的梦里,觉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本土派每天在做的无非两件事,从结论出发去找证据,要么证明香港极好极好,要么证明大陆极坏极坏。而近代外交家顾维钧曾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子孙万代的事。我们这一代的人,只能当这一代的家,哪里能当子孙万代的家?个人还可以『玉碎』,一个民族,是『玉碎』不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土人士说香港人不是中国人,真是很搞笑。本土人士不仅是中国人,而且还是非常「传统」的、尚未完成现代化的、村妪骂街式的中国人。这是「民族性」吗?与其说是「民族性」,不如说无论大陆人还是香港人,都陷入了同一种逻辑。
来源:苹果日报
老祖宗教你怎么看人! 太准了!
通则观其所礼
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有礼 待人温和、遵守规则
贵则观其所进
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 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富则观其所养
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 给谁花,都花在什么地方
听则观其所行
听完一个人的话 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 不怕说不到,就怕知易行难
止则观其所好
通过一个人的爱好 能看出这个人的品质
习则观其所言
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 他说的话不算什么 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
穷则观其所不受
人穷没关系,穷人不占小便宜 这样的人有大出息
贱则观其所不为
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 保持自己的尊严 这样的人活得有境界
back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