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陈独秀:历史奈我何/55-70岁最折腾也最乐观的一代/雅致生活 /你永远伤害不到那个不爱你的人
發佈時間: 7/2/2015 10:05:40 AM 被閲覽數: 148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你永远伤害不到那个不爱你的人


   
真诚对待生活,真诚对待同样真诚的人


2
           

这只掉泪的眼睛让人心疼,我猜想,这么伤心欲绝的泪水应该是因为失去爱情或者失去亲人。

今天我不说失去亲人, 我想说说失去爱情。
我们的一生都在成长, 每一天都会遇到事情需要我们处理,而处理的过程就是一种成长。没有比失去爱情更让人心痛的事情,有的人会因此一辈子都不幸福。只是人生就是会有那么多的失去,我们不接受又能怎么办呢?

我写这文章,是因为今天遇到点事情,有感而发吧。

有个朋友来我这做客,跟我谈起一件事情。有位女孩子对他有了好感,开始认识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未知,一次朋友聚餐的场合,俗套的故事引子。 过后的日子他忽然受到女孩子发来的信息,起初他只是觉得那是种交流,而后女孩子的语气变了样,成年人了,对这样的变化一定是明白的,但是他故意装做不懂,就是不往那个话题上谈。

女孩子就会因此跟他发脾气,生气,他就沉默,然后女孩子又认错,他很无奈,不忍伤害她,因为她说自己已经看开了一切,拿他真当朋友了,还觉得自己很傻。他有点释然了,但心里明白,这样的感情如何会这么快,这么容易就没了。

果不其然,没过几天,女孩子又跟他说了些表达感情的话,虽然很委婉,但是因为涉及感情,还是会很清楚的被感知到。他好几天没有回复她,希望冷处理以淡化。可是, 女孩子又发来短信,说明自己已经走出来,能懂得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决定原谅自己,也希望我朋友从此跟她继续联系,以一种朋友的方式。

但这段时间,这女孩子会经常告诉我朋友,哪个男士觉得她吸引人,觉得她是个好女人,等等赞扬之词。我朋友开始的时候觉得挺好,有人能欣赏她,明白她也是件好事。就真心的希望她能快乐的生活,虽然她自己说已经很快乐了,只是朋友想让她一直这么快乐吧。

然而今天他们却有了一场非常不愉快的交谈。女孩子发来信息,又是告诉他,有位男士对她很好,说她能让人有想法。朋友没说什么,然后女孩还接着说了些这样的话,但解释自己根本不在乎那位男士,也不高兴他那么夸自己。我朋友忽然就说了狠话:你永远伤害或者刺激不到一个不爱你的人。

这女孩发来好几个短信,情绪激动的表示要绝交。 所以朋友问我,是不是说话太狠了?

我说,如果是我,我也这么说。

记得我上一篇转载的文章里有句话说,“我爱你,不关你的事。”其实对这句话我是有异议的,爱情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而不爱或者分手才是一个人的事。在你不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必须让他/她明白你的态度,这样他/她才会死心,死心了也就不难过了。因为我们都体验过爱情带给我们的难过,那是一种心碎了一地却听不见声音的痛苦。自己痛过,又不能为了一份无奈的好感做什么的时候,这么说是为她,也是为了自己。 朋友是有家的人,不能这么做,所以就一定会狠下心,因为日久之后的情况恐怕对那个女孩子来说,只会更痛。

朋友谈到他的这段经历时说,他听那女孩说跟别的男人说话聊天, 别的男人对她欣赏的时候,他心中没有丝毫的醋意,我说这就更证明了你是不爱她的。但一个没有被爱上的人却一定不见得是他/她的失败,一定不见得是她或者他的不好。因为爱情本就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为什么爱上,又为什么不爱,本身就不是是非题选择对错。

上大学时候的表妹,讲当时一个男孩子追她追的像疯了似的,说誓死要把表妹追到手,他追表妹的动力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话现在看来是多么幼稚,这句话或许可以用在其他地方,但唯独不能用在爱情上。

所以,一个不爱你的人, 你是无论如何刺激不到,伤害不到他或她的,但是他不爱你,并不代表你不好,你不爱别人,也不代表别人不好。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忍痛收起所有的心碎,所有的眼泪,所有的不甘,生命里一定会有你来晚或者来早的时候,有时候宿命点会减轻些生命里的苦难。生活还得继续,谁没在生命里错失过,谁没在生命的无奈中痛苦过?......

最后我建议我朋友不需要自责,也不需要有负罪感,你能做的,应该做的只有亲手扼杀掉这段经历,因为它来的不是时候,也不是你的选择。他的狠,原是为了不在日后给别人增加更多苦难。人生本已充满不易,不能雪中送炭已是种无奈,但求别雪上加霜就好。

wenxuecity




55-70岁之间——最折腾也最乐观的

一代中国人! (ZT)


 
来源: 2015-07-01   wenxuecity

  现如今,咱中国,有群人,很特别。可以说:古往没有过,今后不再有。

  1945年至1959年出生的所有50后和部分40后,是全世界最不寻常、最折腾、也是最乐观的一代人。他们经历了各种磨难,参与了各种运动,他们推动了时代的剧变,也被时代所改变。他们集体将生命最黄金的几十年,化成了国家及儿女发展所最需要的土壤。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正是50后的幼年时代或童年时代,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因此,饥饿是50后共同的深刻记忆。

  该读书时停课闹革命

   初高中最重要的启蒙期,他们被中断了学业。他们成了“红卫兵”,有的成天抄写大字报,后来出了不少书法家。更多的走上了“大串联”的漫漫征途,从韶山到井冈山,从延安到北京,沿着红色足迹,意义风发地走着走着……

  而有的则在小学二三年级时就碰上了“史无前例”,成了“红小兵”。没有课本,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初中英语第一课是26个字母,到高中第一课还是26个字母,因为许多学校初中就没有英语课。

  青春下乡蹉跎岁月

   最需求知识长才干的青葱岁月,到了农村,扛起铁锨和锄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把青春期留在了广大农村,没有现代人的浪漫,绝大多数人也没有花前月下的爱情。

  但奇怪的是,正是这段下乡的经历,让这批有着“知青”这一共同名字的一代人,成为了中国最有担当、最能吃苦耐劳、最有奉献精神和广阔胸襟的一代。

  很多80后子女都十分惊讶父母的坚韧!而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更有不少人是当过知青的。

  向往绿色的军营

   这代人总是被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的流血奋战所激励,也渴望穿上绿色的军装,成为英勇的战士。军营,成了他们最向往的地方。

  没有参军的人,也以穿上一身没有帽徽领章的绿色军衣为荣。一顶军帽,戴在头上极为荣耀。谁得到一件四个兜的军衣,比现如今任何世界名牌都名牌!

  大学百里挑一个

   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在工厂、农村、部队经过推荐,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进了大学。学制两年或三年,其中会有几个月或半年甚至一年,到农村、工厂、矿山去学农学工,有的就是“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员,每月集中几天上课读书,其他时间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最奇特的是1976级,叫“三来三去”大学生:农村来的回农村去,工厂来的回工厂去,哪里来的回哪里去。他们入学后一年多,恢复高考,1977级和1978级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他们成了大学的“另类”,没有隆重的毕业典礼,没有难舍难分的泣别,背上行李灰不溜秋地走出校门。


 

   1977年恢复高考,50后呼啦啦一齐涌上了高考那座独木桥。但那时高校不多,招生名额有限,只有初高中基础较好的少部分人,才得以考上大学。真正的是百里挑一!

  想生孩子限一个

   40后的还可以,50后的赶上了计划生育,没有了他们父辈多子多福的感觉。

  不过,只生一个也好,无论生男生女,都看得极贵重,格外注重培养。有人说,中国的80后强于70后,也强于90后。80后正是50后生育培养的。

  人到中年丢工作

   由于改制,80、90年代大批国有企业的员工下岗,不得不进行再就业。他们一度涌入劳务市场,为生存而再次拼搏。没有人知道他们内心的那份苦涩艰辛。

  最勤奋最坚忍的一代


  这一代人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又秉承了浓烈的红色元素,于是,他们格外能吃苦耐劳,格外能勤奋工作,也格外地不计较个人得失。

  改革开放艰难起步的时期,正遇到这代人风华正茂。改革开放为这代人创造了机遇和条件,改革开放也得益于有这样一代最勤奋最坚忍的人。难道不是吗?

  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下岗了,失业了,要自己另找门路谋生了,但他们忍了,他们内在的坚毅品质为国家分了忧担了愁。他们的忍耐和担当,让全世界惊讶!放在西方世界,早就游行罢工闹得天翻地覆。但在中国没有发生,在这代人没有发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难以置信、难以理喻的奇迹!

  这个奇迹,现在并没人注目,但我们相信,历史将记下这一笔。

  即使经历那么多磨难,他们仍然是中国最乐观,最坚强的一代。现在他们退休了,或者将要退休了,大多身体健康,精力充足,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他们似乎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折腾了前半生,好日子开始啦。

  他们成为了中国几千年来最“潇洒”的新60岁!

  这一代人是最能歌善舞的中国人。没有人来组织,她们自己搭成团队。没有人指导,她们自学成才。她们自娱自乐,自得其乐。

  广场舞已经不仅仅是娱乐和健身,也是50后的新社交平台,还是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新老年风尚。

  中国大妈不仅到华尔街像捡小菜一样买黄金,而且把广场舞跳到了全世界。哪里有中国大妈,哪里就有广场舞。据说,西方大妈们已经不满意自己水桶般的身腰,也炫起了民族风。

  中国大妈改变着世界,世界因中国大妈而生动和精彩!

  摄影电脑玩起来

   这代人中的绝大多数人除了ABCD,不会外语;除了会打打算盘,不懂得什么叫大数据。因此,现代社会的许多时髦玩意儿,真玩不过年轻一代了。

  但是,他们仍然是不甘落后的一代。越来越多的这一代人,也在努力学点时髦。

  这位老帅哥,怎么样?长枪短炮齐上阵,爬山涉水走天下,年轻人谁有这范儿?告诉你一个秘密:老帅哥纽约摄影函授学院快毕业了,不用漂洋过海的“海龟”!

  还有一位微信圈里结识的“美摄帅哥”,未曾谋面过,但我知道他走澳洲,进西藏,爬黄土高原,下江南水乡,乐此不疲。

  瞧瞧吧:


   这位在军营里扛过枪的50后“美摄帅哥”,玩摄影是不是也杠杠的?!

  社交旅游美起来

   这代人,工作时没时间看世界,如今有时间了,于是就经常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更多的地方,去看更美的风景,去填补回青春日子里的一个个空白。

  这批人,长身体时挨饿,想好好读书时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工作就下岗,经历了命运的多重折腾和考验。

  这批人,没读多少书却无师自通,经过了生活的磨难却始终认为生活没有亏待自己,感觉遗憾极多只希望子女后辈超越自己,已是黄昏还在试图呼吸清晨的空气。

  他们已是爷爷奶奶、大叔大妈了,是不是值得60、70、80、90、00后们致敬?




中国式的雅致生活


 
来源: 2015-06-30  wenxuecity

               
一直想不太明白到底该怎样生活才能更完美, 更惬意,才能不枉此生。想歇会儿, 微信中就会飘来一个贴子说“你要奋斗”; 刚鼓足勇气再干点啥, 又飘来个贴子说“您歇会儿吧”。身处中西文化的交汇处, 老祖宗的东西没搞明白, 西方的南北也一知半解。该怎么办呢?

今天看到有一个贴子, 或许有些启发,但要做到,还是很难很难的。。。



小桥流水,丝竹于耳,亭前听昆曲,雪中泛太湖,啸聚同好。一席茶,一池荷,熏香迟暮,花馔青灯。每个国人心目中的雅致生活。

“中国式雅致生活”,是指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以智慧、闲适和觉醒为主要特征的艺术的人生态度和活法。“中国式雅致生活”是对“乡土中国”的一种历史追忆,是对农耕时代田园牧歌生活的
一种精神向往,是对抱朴守真心灵生活的一种崇尚回归。“中国式雅致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所
孕育出的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

“中国式雅致生活”在精神层面有几个特征,首先是简约。“中国式雅致生活”追求的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而非奢华的生活方式。那种一掷千金、醉生梦死的“土豪生活”,那种追求香车、豪宅、权力、美女的所谓“成功生活”都不在此列。“中国式雅致生活”更多的是隐含着一种精神和文化。

其次是闲适。闲适是一种优雅,闲适是一种从容,闲适是一种境界,闲适是一种智慧。“中国式雅致生活”享受的是充实的生活,而不是平庸的日子;是平实无华的岁月,而不是灯红酒绿的时间;是安然平静的时光,而不是愤懑暴怒的态度。

最后是智慧。“中国式雅致生活”是一种智慧的活法。拥有这种智慧的人,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自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独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亢,不俗不谄。能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中国式雅致生活”是“闲爱孤云净爱僧”,是“洗墨鱼吞砚,烹茶鹤避烟”,是“笑看风轻云淡、闲听花静鸟喧”,是“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是“琴拨幽静处,茶煮溪桥边,书约黄昏后,剑拔不平时”,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高卧丘壑中,逃名尘世外”……

“中国式雅致生活”是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哲学。林语堂先生在研究了孔子、老子、庄子、陶渊明、苏东坡等人之后,形成了一套以“觉醒、幽默、闲适、享受”为要义的生活哲学。在一篇题为《中庸的哲学:子思》的文章中林语堂写道:“我们大家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义者和一半儒家主义者。……中国思想上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也能够保存原有快乐的本性的人。……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生活的最高类型终究是《中庸》的作者,孔子的孙儿,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



这种中庸的精神在动作和不动作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其理想就是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至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


 

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信件有一半退回,有一半发表了——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的理想,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同样,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中也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这就是——“中国式雅致生活”。

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如今我们已进入一个高度发达的工商社会。在一个人心普遍比较浮躁功利的时代,人们总是步履纷杂、行色匆匆。在一个人头攒动、惜时如金的社会,人们总是很忙——忙得心力交瘁,忙得长嘘短叹,忙得精神萎缩,忙得心灵苍白。这时我们多么希望自己能慢下来,过一种艺术的、诗意的“中国式雅致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我们需要“中国式雅致生活”。



本文大部分转自网络:reallylife.





陈独秀:历史奈我何? (ZT)


 
来源: 2015-06-26 

    
陈独秀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

庄子《逍遥游》所谓“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独秀当之无愧!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蛰居武昌。在中共“八七”会议上,他被撤消了总书记职务。陈独秀被撤职之后,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熙华德路一座贫民窟石库门房子的前楼居住下来,结识了小自己29岁的单身邻居、英美烟草公司女工潘兰珍。

虎落平阳,分外凄凉。当时的潘兰珍不知道眼前的老先生就是赫赫有名的陈独秀,只知道他是个卖字为生的孤苦老人而已。

那是陈独秀最为孤寂的时期。正逢大革命失败,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相继壮烈就义,陈独秀又犯下右倾错误,受到了党内批判,同时还遭到国民党的通缉捉拿,无奈地东躲西藏。婚姻生活两度离合,年过半百孑然一身。

张宝明和刘云飞在《飞扬与落寞:陈独秀的旷代悲情》一书中记载说:


“在潘兰珍的悉心照料护理下,陈独秀的生活也逐渐地条理化。在吃上可口应时的热菜、热饭之后,他的身体与精神均有了很大的改观。他换上西服,打上了领带,染上秋霜的头发也梳得油光闪亮。颏下的胡须也刮得精光。”

“在外人眼中,他们是父女,在二人心中,他们是师生,但是这种纯朴的师生关系在时间酵母的催化中也渐渐地发生转变。年龄已不足以成二人结合的障碍。”

“经过一场场激烈的思想斗争,潘兰珍终于定下了心,在寒冷的冬季向陈独秀表达了火热的爱慕之情。”


经邻居许大姐出面作媒,这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老夫少妻终于在1930年正式结婚了,后来还领养了一个女儿,随潘兰珍姓,叫潘凤仙。

1932年10月15日晚,在国民党巨额悬赏多年后,患病在家休养的陈独秀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被上海国民党当局逮捕,后送往南京老虎山模范监狱关押。经庭审,判处有期徒刑13年。

报纸登出后,潘兰珍这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潘兰珍当即辞去了工作,把女儿送往南通娘家,来到南京,在老虎山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靠做点女红零活维持生计,照顾陈独秀的牢狱生活。1937年8月,陈独秀坐了5年监狱提前释放,潘兰珍为丈夫整整送了五年牢饭。

 

狱中的陈独秀

陈独秀被捕后,国民党各界纷纷致电中央要求“严惩”、“处极刑”、“明正典刑”、“迅予处决”。同时,共产党也发表消息,指责他为资产阶级走狗、反共先锋。

两党都欲把这颗“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傅斯年语)除之而后快,相映成趣,后人评价这也许是三十年代初两党拥有的唯一共识吧。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给蒋介石拍电报,称陈独秀是东方的文曲星,而不是扫帚星,更不是囚徒,请求给予释放。蒋却无动于衷,说:“独秀虽已非共党之首领,然乃始作俑者,故不可不明正典刑。”

被捕后不久,陈独秀与彭述之一起被解送南京,途中,在泥泞道路上陈独秀依然酣然入睡。令彭述之十分羡慕。陈独秀说:“吾已半老,别无所求。汝正青春,大有可为。万望勿作他想。”

1933 年4月14日,国民党江苏高等法院开审陈独秀,审判进行了三天,旁听席上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章士钊主动为陈独秀辩护,十分卖力,陈独秀却不领情,说:“律师所云惟其本人观点而已。吾人之政治主张,以吾本人之辩护状为准。”法庭上一片惊叹:“革命家!”陈独秀慷慨答问,“态度安闲,顾盼自若,有时且隽语哄堂”。其《辩护状》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上海沪江大学、苏州东吴大学均选为法学系教材。

审判后,55岁的“老青年”陈独秀被国民党以“危害民国罪”判刑13年;后上诉,减刑为8年。即被押解江苏省第一模范监狱,俗称老虎桥监狱。

陈独秀将监狱变成了研究室。他在牢房里摆了两个大书架,上面堆满了经史子集。他甚至与给自己送饭的老婆潘兰珍在狱中公然做爱,且斥骂狱卒:“老子人犯了法,老子的性欲却没有犯法。”成为千古彪悍之事,也被后人誉为真性情男人。



在监狱中,陈独秀写下了《独秀文存》第九版,蔡元培亲自为这个在押犯人写序。令国民党大员们唏嘘不已。

《独秀文存》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集之一。

陈独秀被关押期间,宋美龄等显要都曾前来探望,只有胡适路过南京而未至。陈独秀怒斥之:“吾知适之是大忙人,此际正与达官贵人拜会饮酒,宁有暇访我哉。不过一旧朋友而已,失之可也。”胡适闻言急忙赶来,但两人一见面即争吵不已。吵归吵,观念信仰不同而已。陈独秀托胡适设法把《资本论》译成中文,胡适认真操作,经常写信报告进展情况,叫他放心。而本无深交的蒋梦麟特地前来探望,并携来几部章回小说,被陈独秀视为知音。


八一三淞沪战役后,日本战机轰炸南京,老虎桥监狱被炸。陈独秀幸卧桌下,没有受伤。金女大中文系主任陈中凡(陈独秀在北大时的学生)商请胡适等联名保释他。南京当局表示,本人写悔过书,立即可办。陈独秀大怒:“我宁愿炸死狱中,实无过可悔。”

何等凛然正气!


1937年南京沦陷前,陈独秀被提前释放。胡适、张伯苓、周佛海、傅斯年等名流为其接风洗尘。席上,周佛海请陈独秀到国防参议会挂个名,可保后半生衣食无忧,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陈独秀的北大学生、时任浙江省主席的朱家骅也禀承蒋介石的旨意,动员陈独秀出任国民政府劳动部部长;胡适让他去美国写自传的邀请,谭平山要他出面组织第三党的建议,均遭陈独秀严词拒绝。 

同时也拒绝去延安。在武汉时,董必武曾去拜访,并对他说:“鄙人受中央之托,专程而来,欢迎你回党工作。”唯一的要求是他写个书面检讨。生性狂傲的陈独秀说:“回党工作是我所愿,惟书面检讨,碍难从命。”又说:“时至今日,谁有过,谁无过,在未定之数,有什么好写呢!”

几经辗转,陈独秀带着潘兰珍到来重庆偏僻的江津县五举乡石墙村隐居,生活清贫凄苦、穷困潦倒。期间叶青送的200元、朱家骅赠送的5000元、蒋介石等从银行汇的钱他都一一拒绝,说“无功不受禄。”


战国初魏国丞相向魏文候说识人五法: 

1、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

2、富视其所与: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

3、达视其所举: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

4、窘其所不为: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

5、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是否不取不义之财。

送钱者是出于对陈独秀的敬仰,而陈独秀的拒收给人留下的是更多敬仰!此等性格和人品,历史上有几人能做到?

晚年的陈独秀以大量的精力撰述了文字训蒙的专著《小学识字教本》,但稿件送审时,教育部长陈立夫认为书名不妥,要陈独秀改书名。陈独秀坚决不同意,并说“一字不能动”,把预支的8000稿费也退回去了。

直至陈独秀因病谢世,《小学识字教本》仍未出版,成了他晚年未了的一大憾事。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贫病交加,在四川江津去世,消息绝少见于报端。有报纸评论道:“如此一代人杰之死,此时此地,实有不胜寂寞之感。”

陈独秀弥留前给潘兰珍留下的惟有一句遗言:“兰珍吾妻,望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求自立……”

话说当年,肯尼迪总统在白宫宴请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包括梦露在内的演艺界名流。当时,正在自己的农庄里锄草的意识流小说大师福克纳,给总统回信说:“为了吃顿饭去白宫实在太远了。我年迈体衰,不能长途跋涉去和陌生人一起吃饭。”

名士总是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堪称打不死、炖不烂的铜豌豆。


历史奈我何?

陈独秀书法: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偏偏喜欢你/权力的诱惑/一个县的官场生态/中国朝代最真实状况
  • 美国啃老族/陶铸之女:我当年对待方励之政治上太幼稚/四千年间的性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