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月色下的美景/1块三明治引爆世界大战/有哪些作品表面三观正/毛泽东蒋介石用人之道
發佈時間: 7/16/2015 1:17:34 PM 被閲覽數: 12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令人窒息的美丽,月色下的绝色美景......

2015-06-20 



白日下的名胜,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月色下的美景,我们却罕有机会欣赏,大搜集网

【本文是大搜集微信2014年7月23日原创文章重发】

希腊雅典

埃及金字塔

埃及卢克索

法国埃菲尔铁塔

巴西里约耶稣像

印度泰姬陵

捷克布拉格

老挝

泰国曼谷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意大利的白云石山脉

意大利撒丁岛

美国自由女神像

美国国会大厦

金门大桥

俄勒冈州波特兰会展中心

大峡谷国家公园

美国布赖斯峡谷

美国惠特尼山

美国纽约

美国西雅图

圣路易斯大教堂

长城

中国山水

北京卢沟桥

天坛

圆明园

紫禁城

皓月当空,美景当前,面对如此令人窒息的美丽。。。真的没理由不分享给朋友们!



十大鲜为人知战争真相:1块三明治引爆世

界大战

京港台:2015-7-16 22:27| 来源:网易 |



  

  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历史都是胜利者的赞歌。史书中会刻意掩盖甚至直接抹去那些对胜利者不利的战争细节,而战败方的形象往往都狼狈不堪。历史常常美化过去,歌颂过往,导致现如今所流传的战争故事即便算不上彻头彻尾的胡言乱语,也绝对称得上愚蠢之极。为了让那些胜利者名流千古,那些“绘声绘色”的故事中,谎言与杜撰行为不计其数。然而,可悲的是,战争确是刀枪箭雨,残酷至极,根本没有故事中那样娓娓到来的温柔节奏。

  10. 一块三明治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直流传在民间的传说(也是人们在聚会时经常讨论的精彩故事)——如果不是因为一块三明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极有可能不会爆发。该说法称,当奥匈帝国的统领之王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途径萨拉热窝时,一众刺客想要刺杀他(萨拉热窝事件)。故事里讲到,这些刺客埋伏在斐迪南大公的必经之路上。第一个刺客想用手榴弹将斐迪南大公炸死,然而却只伤害到了其车队中的一部分人。

  最终,费迪南大公并未被刺客谋杀,此次事件之后,他还下令汽车司机载其前往医院看望了那次爆炸事件中受伤的手下。然而,费迪南大公的司机不慎迷路,将车停在途中一家店门前时,谋杀费迪南大公的凶手正巧在那家店里享受着自己的午餐三明治。谋杀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轻轻向窗外一瞥便看到了自己的目标。凶手一枪命中,打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些年来,这个故事情节在互联网上大肆流传,但据《史密森尼杂志》(Smithsonian Magazine)称,这一故事并不可信。单就故事本身来说,它根本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根本站不住脚。另外,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期间,根本也不可能出现三明治这种食物。然而,最重要的事实是,斐迪南大公的汽车司机并没迷路,他停车的地点,是他的必经之路。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普林西普在那里进午餐,也一定是专门驻守在那里等待着斐迪南大公的到来,根本没什么偶遇可言。

  9. 美国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化险为夷

  

  美国人常常大言不惭地说——是我们,是美国,拯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切。一位有趣的英国人回应说,美国人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明明比较晚,即便拯救世界的不是英国,那也应该是法国,美国怎么能这样问心无愧的邀功呢!然而,历史学家们尽人类所能,用毫无偏见的视角回看历史,得出结论——同盟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功劳最大的国家应该是苏联。

  史学家们称,对于战争而言,每一个国家的贡献都功不可没。但就整体的损失和人力投入方面而言,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当其冲。不可否认,他们凭借着租借法案从中获利良多,得到了大量的武器和军用品,但人们往往忽视了他们所做的贡献。然而,史学家们也承认,如若没有一连串轰炸事件的支持,苏联也无法做出如此大的贡献。从中我们应当学到的是,对那些给予我们帮助的人,心存感激,对待事情,不必锱铢必较。

  8. 独立战争中斗志昂扬的美军

  

  “哪怕严寒渗入骨髓,哪怕死伤不计其数,哪怕全身伤痕累累,士兵们也奋勇直前无所畏惧,只因他们对祖国爱得深沉;他们甘愿牺牲小我,以换取同胞的福祉。”上述文字即为对美国独立战争(American Revolution)最为常见的一种形象描写。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多数美国人都不愿参战,使得乔治·华盛顿将军(General George Washington)上书要求首届联邦政府进行入伍征召。美国独立战争的号角吹响之时,群情激昂,纷纷应征,但这种热情很快就消失无踪。毕竟,他们欠缺作战经验,况且,军旅生涯不易,危机四伏。首批热血沸腾的人们报名应招结束,征募新兵无疑又成了梦魇一场。

  只要有人愿意投身军旅,羽翼未丰的新政府便为他们提供额外的资金、奖利及丰富物资;他们的服役期甚至比义务兵还短。新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使军队永葆战斗力。这群士兵大多不是“托利党”(Tories)(译注:托利党效忠于英格兰);对他们而言,为之努力的动力是家园生计,而非国土自由。他们要考虑的是实际的温饱,而不是虚无的自由;他们所需要的是充足的食物,是温馨的家园。毕竟,这些新兵多为农民,并不适应残酷的战场。

  7. 汉尼拔将军的大象奇兵

  

  有幕战争场景赫赫有名,永载世界史册,那就是汉尼拔(Hannibal) 骑着大象,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脉(the Alps),将罗马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并发起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大战。在这个传奇的故事里,这支训练有素的大象骑兵,不仅跟着汉尼拔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而且在与罗马对抗的几场重大战役中,也都有它们的身影。

  史学家们认为,这可能全属凭空捏造,至少绝大部分为编造。当时的罗马作家虚构了大部分场景,将汉尼拔的形象塑造得令人生畏,旨在以汉尼拔的溃不成军来反衬那些罗马大将的无上荣耀。史学家认为,象群里大多数成员本就无法存活,遑论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即便存活下来,适者生存,那么留下的自然也只是象群里的少数“精英”。关于这群数量庞大的大象骑兵,有说法是他们在战场上受到惊吓,也有说法是训练员骑着大象,不料大象狂性大发,在多次重要战争中突破了汉尼拔军队的防线。

  众多史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彻头彻尾的神话故事。汉尼拔与古罗马抗衡的任何一场大型战役中,其实都没有“大象骑兵”助阵。

  6. 其实拿破仑也可以赢得滑铁卢战役,只要他……

  

  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和征服者之一。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的战术称赞不已,且他的行为也确实改变了世界。大家都知道拿破仑的最后一战是滑铁卢战役(the Battle of Waterloo),也就是他最终被击败的那场战役。很多故事里都是这样说的:如果拿破仑赢得了滑铁卢战役,那他就能重新掌控自己所失去的东西,也许还能征服他不曾拥有的东西。不过很多历史学家都说,这种情况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的。

  有很多历史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可以让拿破仑赢得滑铁卢战役的方法。他们提出,如果拿破仑在战争中表现得更“任性”一些,在关键时候发挥自己的优势,或者再冒险一些,那么他就有可能险中取胜。虽然我们在这里吐槽以上结论都是事后诸葛亮,但这并不是我们认为拿破仑不可能获胜的主要原因。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就算拿破仑最终在滑铁卢战役中赢得了胜利,在那之后,他还是会遇到滑铁卢这样荒谬可笑的艰苦战役。那时候拿破仑统治下的人民对他的支持已经大不如前,而他的敌人们则结成同盟,不断地巩固自己的力量,并对他设下重重阻碍,即使天才如拿破仑,面对如此险峻的形势,恐怕也难以克服。

  5. 其实是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件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关于二战,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观点是:二战起因是德国对凡尔赛条约(the Treaty of Versailles)的苛刻条件感到不满。德国方面表示条约上的经济条件太过苛刻,导致国内上下怨声载道,使得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执掌了政权,从而造成了毁灭性的的破坏。曾经有段时间很多人都坚信以上观点,但是,来自多伦多的历史学教授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博士(Dr. Margaret MacMillan)从各方面研究了这一理论后,最终得出的结论却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的看法都是错的。

  实际上在麦克米伦看来,如果要说凡尔赛条约对二战的爆发有一定影响,那一定是因为该条约还不够苛刻。虽然凡尔赛条约使德国蒙受了损失,但德国并没有因此而觉得自己沦为了战败国,人们只是因此感到恼火而已。这不但让希特勒愤懑不平开始集结人马,也使得德国拥有足够的力量来发起战争。因此有人认为,凡尔赛条约恰恰证明了妥协有时候反而会事与愿违。开始的时候人们总想尝试着不要过于宽容或是过于苛刻,从而妥协,结果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有人认为是希特勒把凡尔赛条约渲染得很可怕,从而号召人们支持他,但是这些人却忘了,早已经有很多人衷心拥护着希特勒;他们也忘了,希特勒的纳粹党从未赢得足够的选票助他获得总理职位。希特勒其实是通过幕后交易和阴谋诡计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谁又知道这其中有什么黑幕呢?纳粹党确实精于宣传,也会利用凡尔赛条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希特勒却并不是凭借于此才在大选中获胜的。

  4. “春节攻势”战役决定了越南战争

  

  大多数人认为,“春节攻势”战役作为最终攻势显示,美国无法赢得越南战争。北越在经历了长久疲惫战后,还能有巨大的军事力量反攻,昭示了战争结束在望。果不其然,美国从越南撤兵,为这场战争和这些疯狂的作战日子划上了句号。

  “春节攻势”确实是战争的转折点,也可能间接促使战争结束,但战争远非美国失去军事力量那么简单。事实上,历史学家认为,如果美国在“春节攻势”后坚持奋战,极有可能稳胜越南。

  不过,“春节攻势”可谓破釜沉舟之战,北越冒险分散了兵力。让人欣喜的是,孤注一掷取得了成效——但取胜的真相,仅是因为美国民众对这场战争深感疲倦。当“春节攻势”的图片、影像、报道在全美的新闻渠道中流传时,美国民众就已经开始意志低落,认为战争失败了。不久之后这场万众唾骂的战争结束,原因不过是美国失去了继续作战的意愿。

  3. 美国因为珍珠港事件参加二战

  

  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并未向日本正式宣战,也没对轴心国宣战。珍珠港事件爆发,迫使美国不再中立,它的行动皆因珍珠港事件而起。日本原本依赖美国提供给其大部分石油,但又去攻击中国——美国的同盟国。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因担忧战争可能爆发,下令冻结日本资产。日本贸易商在取得许可后,方能输出石油——这一举措,在某种程度上有损日本利益,但不至于引起战争。不幸的是,罗斯福总统又决定限制证件,使得没人能得到许可。他自信地认为,日本不敢袭击美国,又想停止对他们的资源供应。这便是事件的导火索。日本政府清楚自己失去了资源,明白自己必须加紧步伐去得到新能源,且势必要让美国海军吃吃苦头!

  事实上,当时并未正式确定轴心国,美国却已有反抗轴心国的众多举措。罗斯福总统首先放弃中立,这为他向同盟国出售武器大开方便之门,之后又使租借法案通过,允许美国向其他国家借出或给予军事支持,前提是这些国家必须承诺将来要支付酬劳。

  且罗斯福总统也做出了一个颇有争议的举措,他无视国会为英国提供50艘驱逐舰以换取西半球8个基地。这些举动使得轴心国发布正式声明,宣称必须互相保护,以免受美国攻击——很明显我们的干扰他们一清二楚。尽管很难劝服一战过后士气低落的美国民众再次参战,美国对轴心国的战争,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便已展开,只是无形罢了。

  2. 苏格兰士兵着短裙对战英格兰

  

  电影《勇敢的心》使得中世纪苏格兰人穿着颜色各异的格子呢短裙对战英格兰的形象,在大众心中根深蒂固。事实上,男人着裙装,是影视及其他媒体描述苏格兰风情特色的流行做法,可能大多数人在这部电影放映之前,就已经对此有所耳闻了。历史学家考证得知,苏格兰士兵着格子呢短裙参加战斗,并非完全符合史实(《勇敢的心》中也有其他许多对苏格兰民俗的错误演绎)。近几年来,他们为消除人们对苏格兰文化的误解做了很多努力。

  尤其是历史学家费格斯·坎南(Fergus Cannan)(他自称与罗伯特和布鲁斯有亲缘关系),他花费了几年时间查找古籍资料并得出结论:中世纪苏格兰士兵所着战袍与大众所想并不一致。士兵所着束腰外衣,可能会让人联想起短裙,但两者款式却完全不同。制作这些束腰外衣的原材料并非格子呢,通常是用尿液染成嫩黄色的布料。士兵们在最外层会套件皮革制成的无袖背心,以作防护之用,此外,他们还系着皮质腰带。一些资料将这种装束风格称为黄色战袍,几百年后的今天仍备受推崇。

  1. 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绝无仅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广岛(Hiroshima)和长崎(Nagasaki)的原子弹爆炸,是史上第一次以彻底摧毁为目的的核爆炸。此后,关于究竟该如何使用这些原子弹,学术界和政坛都进行了激烈辩论。一些支持者认为无论什么原因,发生在哪里,如此严重的破坏都是不合理的。而其他人坚信,当时如果没有做点儿什么来吓吓日本人,迫使他们乖乖投降的话,他们会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这么一来,战争双方的伤亡人数将多到无法想象。道德层面上来讲,我们很难说清怎样才是对的,但轰炸平民明显不是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

  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早在广岛和长崎遭原子弹轰炸前,同盟国(Allies)和轴心国(the Axis)就开始研发原子弹了。现在大多数人会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或者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轰炸平民都是不对的,而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虽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的破坏,但却是在极端情况下为了迫使日本投降才做的决定。然而,美国在之前的战争中就曾向无辜百姓投弹轰炸,而且,有些爆炸所造成的破坏要远远大于广岛和长崎。

  美国轰炸这两个城市之前就曾两次用B-29炸弹炮轰东京,投下的炮弹可能不止一个,造成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第一次轰炸造成10万人死亡,第二次更甚,又造成12.5万人死亡,两次轰炸共计将220平方公里左右(85平方英里)的城区夷为平地。相比之下,广岛原子弹破坏面积是这两次袭击破坏面积的四分之一,爆炸当天罹难人数约为8万。长崎毕竟是个小城市,爆炸致使4.5万人死亡,相比东京要少,摧毁的城区和土地就更少了。这并不是说长崎和广岛的遭遇不令人心痛,而是说那并非第一次摧毁性的原子弹爆炸惨剧。不管原子弹的使用有没有得到授权许可,美国都确确实实杀害了大批无辜百姓,摧毁了大片城区土地。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令人窒息的美丽,月色下的绝色美景......

2015-06-20 



白日下的名胜,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月色下的美景,我们却罕有机会欣赏,大搜集网

【本文是大搜集微信2014年7月23日原创文章重发】

希腊雅典

埃及金字塔

埃及卢克索

法国埃菲尔铁塔

巴西里约耶稣像

印度泰姬陵

捷克布拉格

老挝

泰国曼谷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意大利的白云石山脉

意大利撒丁岛

美国自由女神像

美国国会大厦

金门大桥

俄勒冈州波特兰会展中心

大峡谷国家公园

美国布赖斯峡谷

美国惠特尼山

美国纽约

美国西雅图

圣路易斯大教堂

长城

中国山水

北京卢沟桥

天坛

圆明园

紫禁城

皓月当空,美景当前,面对如此令人窒息的美丽。。。真的没理由不分享给朋友们!



十大鲜为人知战争真相:1块三明治引爆世

界大战

京港台:2015-7-16 22:27| 来源:网易 |



  

  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历史都是胜利者的赞歌。史书中会刻意掩盖甚至直接抹去那些对胜利者不利的战争细节,而战败方的形象往往都狼狈不堪。历史常常美化过去,歌颂过往,导致现如今所流传的战争故事即便算不上彻头彻尾的胡言乱语,也绝对称得上愚蠢之极。为了让那些胜利者名流千古,那些“绘声绘色”的故事中,谎言与杜撰行为不计其数。然而,可悲的是,战争确是刀枪箭雨,残酷至极,根本没有故事中那样娓娓到来的温柔节奏。

  10. 一块三明治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直流传在民间的传说(也是人们在聚会时经常讨论的精彩故事)——如果不是因为一块三明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极有可能不会爆发。该说法称,当奥匈帝国的统领之王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途径萨拉热窝时,一众刺客想要刺杀他(萨拉热窝事件)。故事里讲到,这些刺客埋伏在斐迪南大公的必经之路上。第一个刺客想用手榴弹将斐迪南大公炸死,然而却只伤害到了其车队中的一部分人。

  最终,费迪南大公并未被刺客谋杀,此次事件之后,他还下令汽车司机载其前往医院看望了那次爆炸事件中受伤的手下。然而,费迪南大公的司机不慎迷路,将车停在途中一家店门前时,谋杀费迪南大公的凶手正巧在那家店里享受着自己的午餐三明治。谋杀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轻轻向窗外一瞥便看到了自己的目标。凶手一枪命中,打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些年来,这个故事情节在互联网上大肆流传,但据《史密森尼杂志》(Smithsonian Magazine)称,这一故事并不可信。单就故事本身来说,它根本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根本站不住脚。另外,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期间,根本也不可能出现三明治这种食物。然而,最重要的事实是,斐迪南大公的汽车司机并没迷路,他停车的地点,是他的必经之路。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普林西普在那里进午餐,也一定是专门驻守在那里等待着斐迪南大公的到来,根本没什么偶遇可言。

  9. 美国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化险为夷

  

  美国人常常大言不惭地说——是我们,是美国,拯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切。一位有趣的英国人回应说,美国人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明明比较晚,即便拯救世界的不是英国,那也应该是法国,美国怎么能这样问心无愧的邀功呢!然而,历史学家们尽人类所能,用毫无偏见的视角回看历史,得出结论——同盟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功劳最大的国家应该是苏联。

  史学家们称,对于战争而言,每一个国家的贡献都功不可没。但就整体的损失和人力投入方面而言,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当其冲。不可否认,他们凭借着租借法案从中获利良多,得到了大量的武器和军用品,但人们往往忽视了他们所做的贡献。然而,史学家们也承认,如若没有一连串轰炸事件的支持,苏联也无法做出如此大的贡献。从中我们应当学到的是,对那些给予我们帮助的人,心存感激,对待事情,不必锱铢必较。

  8. 独立战争中斗志昂扬的美军

  

  “哪怕严寒渗入骨髓,哪怕死伤不计其数,哪怕全身伤痕累累,士兵们也奋勇直前无所畏惧,只因他们对祖国爱得深沉;他们甘愿牺牲小我,以换取同胞的福祉。”上述文字即为对美国独立战争(American Revolution)最为常见的一种形象描写。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多数美国人都不愿参战,使得乔治·华盛顿将军(General George Washington)上书要求首届联邦政府进行入伍征召。美国独立战争的号角吹响之时,群情激昂,纷纷应征,但这种热情很快就消失无踪。毕竟,他们欠缺作战经验,况且,军旅生涯不易,危机四伏。首批热血沸腾的人们报名应招结束,征募新兵无疑又成了梦魇一场。

  只要有人愿意投身军旅,羽翼未丰的新政府便为他们提供额外的资金、奖利及丰富物资;他们的服役期甚至比义务兵还短。新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使军队永葆战斗力。这群士兵大多不是“托利党”(Tories)(译注:托利党效忠于英格兰);对他们而言,为之努力的动力是家园生计,而非国土自由。他们要考虑的是实际的温饱,而不是虚无的自由;他们所需要的是充足的食物,是温馨的家园。毕竟,这些新兵多为农民,并不适应残酷的战场。

  7. 汉尼拔将军的大象奇兵

  

  有幕战争场景赫赫有名,永载世界史册,那就是汉尼拔(Hannibal) 骑着大象,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脉(the Alps),将罗马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并发起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大战。在这个传奇的故事里,这支训练有素的大象骑兵,不仅跟着汉尼拔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而且在与罗马对抗的几场重大战役中,也都有它们的身影。

  史学家们认为,这可能全属凭空捏造,至少绝大部分为编造。当时的罗马作家虚构了大部分场景,将汉尼拔的形象塑造得令人生畏,旨在以汉尼拔的溃不成军来反衬那些罗马大将的无上荣耀。史学家认为,象群里大多数成员本就无法存活,遑论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即便存活下来,适者生存,那么留下的自然也只是象群里的少数“精英”。关于这群数量庞大的大象骑兵,有说法是他们在战场上受到惊吓,也有说法是训练员骑着大象,不料大象狂性大发,在多次重要战争中突破了汉尼拔军队的防线。

  众多史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彻头彻尾的神话故事。汉尼拔与古罗马抗衡的任何一场大型战役中,其实都没有“大象骑兵”助阵。

  6. 其实拿破仑也可以赢得滑铁卢战役,只要他……

  

  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和征服者之一。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的战术称赞不已,且他的行为也确实改变了世界。大家都知道拿破仑的最后一战是滑铁卢战役(the Battle of Waterloo),也就是他最终被击败的那场战役。很多故事里都是这样说的:如果拿破仑赢得了滑铁卢战役,那他就能重新掌控自己所失去的东西,也许还能征服他不曾拥有的东西。不过很多历史学家都说,这种情况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的。

  有很多历史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可以让拿破仑赢得滑铁卢战役的方法。他们提出,如果拿破仑在战争中表现得更“任性”一些,在关键时候发挥自己的优势,或者再冒险一些,那么他就有可能险中取胜。虽然我们在这里吐槽以上结论都是事后诸葛亮,但这并不是我们认为拿破仑不可能获胜的主要原因。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就算拿破仑最终在滑铁卢战役中赢得了胜利,在那之后,他还是会遇到滑铁卢这样荒谬可笑的艰苦战役。那时候拿破仑统治下的人民对他的支持已经大不如前,而他的敌人们则结成同盟,不断地巩固自己的力量,并对他设下重重阻碍,即使天才如拿破仑,面对如此险峻的形势,恐怕也难以克服。

  5. 其实是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件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关于二战,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观点是:二战起因是德国对凡尔赛条约(the Treaty of Versailles)的苛刻条件感到不满。德国方面表示条约上的经济条件太过苛刻,导致国内上下怨声载道,使得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执掌了政权,从而造成了毁灭性的的破坏。曾经有段时间很多人都坚信以上观点,但是,来自多伦多的历史学教授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博士(Dr. Margaret MacMillan)从各方面研究了这一理论后,最终得出的结论却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的看法都是错的。

  实际上在麦克米伦看来,如果要说凡尔赛条约对二战的爆发有一定影响,那一定是因为该条约还不够苛刻。虽然凡尔赛条约使德国蒙受了损失,但德国并没有因此而觉得自己沦为了战败国,人们只是因此感到恼火而已。这不但让希特勒愤懑不平开始集结人马,也使得德国拥有足够的力量来发起战争。因此有人认为,凡尔赛条约恰恰证明了妥协有时候反而会事与愿违。开始的时候人们总想尝试着不要过于宽容或是过于苛刻,从而妥协,结果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有人认为是希特勒把凡尔赛条约渲染得很可怕,从而号召人们支持他,但是这些人却忘了,早已经有很多人衷心拥护着希特勒;他们也忘了,希特勒的纳粹党从未赢得足够的选票助他获得总理职位。希特勒其实是通过幕后交易和阴谋诡计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谁又知道这其中有什么黑幕呢?纳粹党确实精于宣传,也会利用凡尔赛条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希特勒却并不是凭借于此才在大选中获胜的。

  4. “春节攻势”战役决定了越南战争

  

  大多数人认为,“春节攻势”战役作为最终攻势显示,美国无法赢得越南战争。北越在经历了长久疲惫战后,还能有巨大的军事力量反攻,昭示了战争结束在望。果不其然,美国从越南撤兵,为这场战争和这些疯狂的作战日子划上了句号。

  “春节攻势”确实是战争的转折点,也可能间接促使战争结束,但战争远非美国失去军事力量那么简单。事实上,历史学家认为,如果美国在“春节攻势”后坚持奋战,极有可能稳胜越南。

  不过,“春节攻势”可谓破釜沉舟之战,北越冒险分散了兵力。让人欣喜的是,孤注一掷取得了成效——但取胜的真相,仅是因为美国民众对这场战争深感疲倦。当“春节攻势”的图片、影像、报道在全美的新闻渠道中流传时,美国民众就已经开始意志低落,认为战争失败了。不久之后这场万众唾骂的战争结束,原因不过是美国失去了继续作战的意愿。

  3. 美国因为珍珠港事件参加二战

  

  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并未向日本正式宣战,也没对轴心国宣战。珍珠港事件爆发,迫使美国不再中立,它的行动皆因珍珠港事件而起。日本原本依赖美国提供给其大部分石油,但又去攻击中国——美国的同盟国。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因担忧战争可能爆发,下令冻结日本资产。日本贸易商在取得许可后,方能输出石油——这一举措,在某种程度上有损日本利益,但不至于引起战争。不幸的是,罗斯福总统又决定限制证件,使得没人能得到许可。他自信地认为,日本不敢袭击美国,又想停止对他们的资源供应。这便是事件的导火索。日本政府清楚自己失去了资源,明白自己必须加紧步伐去得到新能源,且势必要让美国海军吃吃苦头!

  事实上,当时并未正式确定轴心国,美国却已有反抗轴心国的众多举措。罗斯福总统首先放弃中立,这为他向同盟国出售武器大开方便之门,之后又使租借法案通过,允许美国向其他国家借出或给予军事支持,前提是这些国家必须承诺将来要支付酬劳。

  且罗斯福总统也做出了一个颇有争议的举措,他无视国会为英国提供50艘驱逐舰以换取西半球8个基地。这些举动使得轴心国发布正式声明,宣称必须互相保护,以免受美国攻击——很明显我们的干扰他们一清二楚。尽管很难劝服一战过后士气低落的美国民众再次参战,美国对轴心国的战争,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便已展开,只是无形罢了。

  2. 苏格兰士兵着短裙对战英格兰

  

  电影《勇敢的心》使得中世纪苏格兰人穿着颜色各异的格子呢短裙对战英格兰的形象,在大众心中根深蒂固。事实上,男人着裙装,是影视及其他媒体描述苏格兰风情特色的流行做法,可能大多数人在这部电影放映之前,就已经对此有所耳闻了。历史学家考证得知,苏格兰士兵着格子呢短裙参加战斗,并非完全符合史实(《勇敢的心》中也有其他许多对苏格兰民俗的错误演绎)。近几年来,他们为消除人们对苏格兰文化的误解做了很多努力。

  尤其是历史学家费格斯·坎南(Fergus Cannan)(他自称与罗伯特和布鲁斯有亲缘关系),他花费了几年时间查找古籍资料并得出结论:中世纪苏格兰士兵所着战袍与大众所想并不一致。士兵所着束腰外衣,可能会让人联想起短裙,但两者款式却完全不同。制作这些束腰外衣的原材料并非格子呢,通常是用尿液染成嫩黄色的布料。士兵们在最外层会套件皮革制成的无袖背心,以作防护之用,此外,他们还系着皮质腰带。一些资料将这种装束风格称为黄色战袍,几百年后的今天仍备受推崇。

  1. 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绝无仅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广岛(Hiroshima)和长崎(Nagasaki)的原子弹爆炸,是史上第一次以彻底摧毁为目的的核爆炸。此后,关于究竟该如何使用这些原子弹,学术界和政坛都进行了激烈辩论。一些支持者认为无论什么原因,发生在哪里,如此严重的破坏都是不合理的。而其他人坚信,当时如果没有做点儿什么来吓吓日本人,迫使他们乖乖投降的话,他们会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这么一来,战争双方的伤亡人数将多到无法想象。道德层面上来讲,我们很难说清怎样才是对的,但轰炸平民明显不是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

  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早在广岛和长崎遭原子弹轰炸前,同盟国(Allies)和轴心国(the Axis)就开始研发原子弹了。现在大多数人会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或者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轰炸平民都是不对的,而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虽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的破坏,但却是在极端情况下为了迫使日本投降才做的决定。然而,美国在之前的战争中就曾向无辜百姓投弹轰炸,而且,有些爆炸所造成的破坏要远远大于广岛和长崎。

  美国轰炸这两个城市之前就曾两次用B-29炸弹炮轰东京,投下的炮弹可能不止一个,造成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第一次轰炸造成10万人死亡,第二次更甚,又造成12.5万人死亡,两次轰炸共计将220平方公里左右(85平方英里)的城区夷为平地。相比之下,广岛原子弹破坏面积是这两次袭击破坏面积的四分之一,爆炸当天罹难人数约为8万。长崎毕竟是个小城市,爆炸致使4.5万人死亡,相比东京要少,摧毁的城区和土地就更少了。这并不是说长崎和广岛的遭遇不令人心痛,而是说那并非第一次摧毁性的原子弹爆炸惨剧。不管原子弹的使用有没有得到授权许可,美国都确确实实杀害了大批无辜百姓,摧毁了大片城区土地。




有哪些作品表面三观正,骨子里三观极

歪?



backchina


  

  

毛泽东蒋介石用人之道:不同方法决定不

同命运



WANTti


历史频道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毛泽东、蒋介石作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领袖,在用人之道上,有着“五湖四海”与“黄埔浙江”、“放手使用”与“越级指挥”、“依法用人”与“帝王之术”的区别。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

   毛泽东讲“五湖四海”,蒋介石搞“黄埔浙江”

  毛泽东的“五湖四海”用人原则在王稼祥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王稼祥因为没有得到半数选票而落选。

  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吃惊。为了增强党内团结,他在选举候补中央委员前,专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力荐王稼祥。王与王明、博古等人同属留苏学生群体,在党内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也犯过“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毛泽东看来,虽然王稼祥犯过错误,但是他确实为党作出过重大贡献。因此王稼祥的当选,对于团结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部门的同志,有过意见分歧甚至冲突的同志,犯过错误的同志,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中共七大第20次会议上,毛泽东向全体代表做了《关于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选举问题》的讲话。讲话的第二部分就是关于王稼祥中央委员落选的问题,这一部分毛泽东讲得最多,也最着力。毛泽东指出,王稼祥同志“虽然犯过路线错误,也有缺点,但他是有功的”。他一件一件地列举了王稼祥的功劳,还特别提到了王稼祥在遵义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毛泽东非常肯定而又恳切地指出:“他是能够执行大会路线的,而且从过去看,在四中全会后第三次‘左’倾路线正在高涨时,在遵义会议时,在六中全会时,也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毛泽东的讲话加深了代表们对王稼祥的了解。大会进行了候补中央委员的投票,王稼祥以第二高票当选。杨尚昆后来回忆说,“毛主席帮助稼祥同志‘竞选’。”

  蒋介石用人讲的是封建主义和青洪帮那套江湖法则,强调个人恩怨,任用私人,甚至亲戚朋友,特别是大搞“黄埔浙江”。

  蒋介石是依靠“黄埔系”起家的。蒋介石授衔的将领,主要来自“日本士官系”、“保定系”、“黄埔系”。在抗战胜利后,“黄埔系”势力达到了顶峰。其次,蒋介石在用人时还讲究同乡渊源。“浙江帮”横亘整个国民党党政军警宪特系统。军事系统有胡宗南、陈诚、汤恩伯等,掌握了国民党兵力最盛、武器最先进的军队;特务系统有戴笠、毛人凤,整个特务系统简直就是浙江人的天下;党务系统有陈果夫、陈立夫兄弟。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陈诚。陈诚的“火箭式”发家史与其“保定系”、“黄埔系”和浙江老乡的身份不无关系。陈诚,浙江青田人。1919年,陈诚入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1925年,时任黄埔军校炮兵科上尉教官兼炮兵队区队长。有一天晚上,他访友归来,天将黎明,仍不思睡,便挑灯夜读《三民主义》。这恰巧被查夜的校长蒋介石看见,当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当得知陈诚为浙江人,便认定陈诚为可造、可用之才。次日清晨,早操完毕,蒋介石便把陈诚提升为少校炮兵队长。

  此后,陈诚一直受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一路官运亨通。1932年,在蒋介石、宋美龄的极力促成下,陈诚与国民党元老谭延闿之二女、宋美龄的干女儿谭祥结婚,做了蒋介石的干女婿。陈诚成了蒋介石最为宠信的心腹和干将,此后便平步青云,成为中央军系统第二位一级上将。到台湾后,更是成为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

  蒋介石任人唯亲、唯私的用人方法,一方面随意性很大,有时可能提拔一些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制度保证,引起他人的不服,最后造成众叛亲离。

   毛泽东强调“放手使用”,蒋介石则喜好“越级指挥”

  古人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是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只有前线指挥最熟悉,需要临场发挥,当机立断。也就是说,远离战场的最高指挥要放手前线指挥。在这一点上,毛、蒋二人大相迥异。

  淮海战役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奇迹。之所以取得重大胜利,是同毛泽东的从善如流、“放手使用”和粟裕的战略奇思、斗胆直陈分不开的。

  在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指挥中,粟裕都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从集中主力于长江以北打大仗,到“小淮海”以及“大淮海”的战略战役规划,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后,均以中央军委的名义颁布实施。

  孟良崮战役后,粟裕逐步形成了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战略构想。而中共中央在1947年12月根据战略形势,作出了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决定从中原战场上抽出一部分兵力渡江南下,以调动中原战场上的国民党主力部队。对此,粟裕经过认真考虑,三次致电直陈中央,提出在中原战场上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建议。 1948年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发出“子养电”。1月31日,他向中央军委发出一份长达2000字的电报,重申“子养电”的观点和建议。 4月18日,他再次“斗胆直陈”,向中央军委建议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

  粟裕的三次建议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经过研究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采纳了粟裕的建议,这一重大决策构成了淮海战役的最初蓝图。

  接着,粟裕的三次关键性建议,又促成了淮海战役由“小淮海”到“大淮海”的推进演变。豫东战役胜利后,粟裕随即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经过一天的慎重考虑,中央军委发出了毛泽东起草的答复电报:“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10月31日,粟裕又发电报给中央军委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毛泽东等当即研究同意。11月7日,即淮海战役发起一天之后,粟裕等分析认为必须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并立即电告中央军委,即著名的“齐辰电”。11月9日深夜,中央军委复电同意。

  正是因为毛泽东数次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才促成了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从而成就了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

  与毛泽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介石对下级总是不能充分信任,事前迟疑不决,任命后又不让他们放手去干,常常越级指挥,使得战事最后往往朝不利的方向发展。同是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先后派熊式辉和陈诚到东北,都被解放军打得溃不成军,接连丢城失地。无奈之下,蒋介石想到了他的王牌战将卫立煌,希望借重卫立煌的军事才能和威望,挽回东北战场的颓势。

  卫立煌,安徽合肥人,抗日爱国将领,被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视为“支那虎将”,史迪威则称他是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

  卫立煌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总”总司令。然而,蒋介石一方面对卫委以重任,另一方面又对其充满狐疑之心。卫立煌出发去东北前,蒋介石还亲自面见了卫的秘书,审查一番。

  卫立煌到东北后,不管蒋介石如何一再电令其派兵解围,不管各地守军如何告急,他总是把主力集中于沈阳、锦州、长春附近,拒不出战。

  蒋介石见战事吃紧,卫立煌又按兵不动,就急令卫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至锦州,阻止解放军入关,必要时可放弃吉林、长春,甚至将东北全部兵力退守华北。但卫立煌坚持己见,一再拒绝蒋的命令。

  蒋介石对卫立煌越来越不信任,只好费尽心思在东北物色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他命令的将领。他先后属意于廖耀湘和范汉杰,但均不如意。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解放军将国民党军队压缩在锦州、锦西两个孤立的据点。蒋介石见势不妙,急飞北平亲自指挥。他命令卫立煌立刻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卫坚持认为锦州解围应由关内出兵解决,而没有执行蒋的命令。

  蒋介石见战事吃紧,于10月2日、15日、18日三飞沈阳,亲临指挥作战,将卫立煌这个所谓的东北党政军一把手完全抛到一边。为了彻底撇开卫,他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收复锦州。

  东北全境解放后,蒋介石将责任全部推给卫立煌,将其撤职查办,卫立煌只好出走,对蒋也彻底死了心。

   毛泽东强调“依法用人”,蒋介石则大耍“帝王之术”

  1937年10月5日,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对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逼婚不成,开枪将其打死,称为“黄克功事件”。这一恶性事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能否处理得当,将产生重大影响。

  事件发生后,黄克功被捕认罪。他曾幻想党和边区政府会因为他资格老、功劳大,对他网开一面,从轻处罚。他还写信给毛泽东,除对自己的罪行进行忏悔外,还请求姑念他多年为革命事业奋斗,留他一条生路。当时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黄克功是红军的重要干部,对党是有功的,应让他戴罪杀敌,将功赎罪;一种认为,黄克功触犯了边区刑律,破坏了红军铁的纪律,应处极刑,以平民愤。

  毛泽东认为要依律严惩,后来,在陕北公学大操场,对黄克功进行了公开审判,边区高等法院仍判处黄克功死刑。

  在宣布法院判决后,又宣布了毛泽东于10月10日致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的信。毛泽东在信中严肃指出:“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

  黄克功被开除出党并依法处决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群众异口同声称赞:共产党、八路军不护短,不枉法,公正无私,纪律严明,真是了不起。

  同是军队高级将领,国民党的张灵甫却是另一番命运。蒋介石为了笼络人心,大耍“帝王之术”,抛开党纪法规,对待枪杀了无辜之妻的张灵甫,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张灵甫,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曾任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师长。关于张灵甫杀妻一案,流传着多个版本,但基本的情节是差不多的:张灵甫误信谣言,怀疑爱妻吴海兰不忠,醋劲大发。除夕之夜张灵甫命令吴海兰到后院菜地摘菜包饺子。正当吴海兰弯腰摘菜时,他即掏出手枪,从背后将吴海兰击毙,酿成了轰动西安的“团长古城杀妻案”。事后,张灵甫对尸首没做任何处理,丢下刚几个月大的女儿,马上返回了部队。

  吴海兰的父母得知爱女无缘无故被杀,怒不可遏,递状纸上告。西安妇女界也表示极大的义愤,联合上书全国妇女部长宋美龄,要求严惩凶手。当时,宋美龄正在和蒋介石一起积极鼓吹新生活运动,旨在改造社会道德与国民精神,此事不但有违社会道德,还触犯了国法,于是向蒋介石告了御状。蒋闻之大发雷霆,命令胡宗南将张押解南京。

  胡宗南很无奈,却也只能让张灵甫去投案自首。这样,张灵甫只身赴南京,抵宁后,被关进老虎桥模范监狱,蒋介石声称要审后严办。

  七七事变的爆发成了张灵甫的转机。国民政府下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并保留原先军衔。在胡宗南、王耀武所谓爱将惜才的恳请下,蒋介石秘密释放了罪不容赦的张灵甫。为掩国人耳目,同时表达改过自新的决心,再度出山的张灵甫正式由“张钟麟”改名为“张灵甫”。抗战胜利后,张灵甫升任 74军军长兼南京警备司令,74军号称“御林军”,张也被称为“御林军统领”,成为蒋介石的心腹爱将。74军后整编为整编74师,张灵甫任师长,曾在孟良崮与人民解放军死战,最后张也为蒋家王朝殉葬。张灵甫可谓报了蒋介石不杀之恩,但却坏了国民党的党国大事。
















 


上兩條同類新聞:
  • 马上天下/中国社会的价值沦丧与逻辑混乱/IS洗脑/论流氓/陈云清理三种人漏了老红卫兵
  • 异镇/秦桧亲笔遗嘱出土:千古罪人是冤案/三朝元老李先念不倒之谜/谁说毛时代没有特权没有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