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长得不好,就让自己有幽默感;如果幽默观没有,那就总是微笑。
2.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纯朴。
3.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
4.不必什么都用“我”做主语。
5.不要向朋友借钱。
6.与人打“的”时,请抢先坐在司机旁。
7.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
8.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9.自己开小车,不要特地停下来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同事打招呼。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
10.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认真洗手。
11.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
12.学会面对不喜欢你的人。可以长时间保持距离,但是见面时一定要主动积极
13.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
14.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 15.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
16.学会聆听。
17.说话的时候记得常用“我们”开头。
18.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19.有时要明知故问:你的钻戒很贵吧!有时,即使想问也不能问,比如:你多大了?
20.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我不确定”、“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电话”……
21.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让大多数人喜欢就是成功的表现。
22.自己要喜欢自己。
backchina
来源: 中天飞鸿/日期:
2015-07-16

·电视连续剧《秦始皇与阿房女》的精彩剧照。
“丹穴传赀世莫争,用财卫国能守贞。龙祖势力倾天下,犹筑高台怀妇清。”这是明末清初的江南复社才子金俊明的一首诗。这首诗中所说的“龙祖”就是秦始皇,而“犹筑高台怀妇清”一句,说的便是秦始皇修建“怀清台”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其实,这个故事说的是,秦始皇十分推重巴蜀之地的一个名叫“清”的朱砂矿主的遗孀,曾下令为她修筑了一座叫做“怀清台”的豪华的纪念碑,以表彰她的“贞节”。那么,这位生在巴山蜀水的寡妇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势力倾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对这样一位偏僻山乡的寡妇情有独钟?他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非同寻常的故事?
清,秦朝时巴蜀的寡妇,巴郡枳县人,也就是现在重庆长寿人,因此她成为入选今天重庆名人榜最早的古代女子。她生于秦惠文王设巴郡之后到秦朝初年,家庭贫寒,少年时跟父亲学习诗书,因为相貌与气质出众,嫁给了当地一位经营朱砂矿主的青年企业家。然而不幸的是,事业有成的丈夫英年早逝,寡妇清不顾世俗偏见,毅然挺身挑起了丈夫留下的开汞炼丹业的千斤重担,成为了古代重庆最知名的女企业家。
当时,清的丈夫其祖上开采丹砂就有一定规模,并日渐形成了垄断行业。到了她继承祖业的时候,她的开汞炼丹产业已经如雪球般滚得很大很大了,她也成为了当时名副其实的商界女强人!但是,重农抑商的秦始皇怎么会跟这样一个商界女强人拉上关系呢?而且是非通一般的关系?
说起来,这位名叫清的寡妇,不仅掌握着开汞炼丹的技术,而且对合理安排生产布局规模也颇有研究,从而被近代史学家、经济学家称作“中国最早的企业家”或“中国最早的工商业主”。因此,这位女企业家一时闻名天下。于是,这个重要的资讯自然也传到了秦始皇的宫中。
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除了在治理国家方面大肆改革,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却没有忘记给自己修建陵墓,就是郦山陵。世上有的形容说: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而考古研究勘查也推论,陵墓中地宫里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保守估计至少有一百吨水银。那么,这一百吨水银从何而来呢?于是,有人研究后说:天然水银非常稀少,当时,水银主要是用丹砂提炼出来的!在当时巴蜀寡妇清垄断丹砂和水银的时代,秦始皇陵中的水银理所当然,是由这位女企业家提供。
不仅如此,在秦始皇修建长城时,这位女企业家也捐出了巨款。从表面上看来,在这位女企业家与秦始皇之间架上桥梁的,是水银和提炼水银的丹砂,以及修建长城的捐资。但再细想下,在中央权力垄断的秦朝,当朝皇帝要获得水银,长城要获得民间资金的支持,并不需要通过对商人的极端恩宠来实现,可以直接地强征硬拿,不必费那么大的周折等着有人捐助。那么,秦始皇为什么没有对这位巴蜀的寡妇下手?这不仅因为她是一位闻名遐迩的女企业家,而且还因为清的企业内还拥有庞大的私人武装。《史记·货殖列传》中就说:巴寡妇清,“用财自卫,不见侵犯。”这就是说这位女企业家用她无法计量的财富建立了一支庞大的私人武装,以保护其遍及全中国的商业网络。
秦朝统一后,首先在全国各地展开了一场收缴兵器的运动。那时的环境,就连私藏一把残戈钝剑,都要受严厉的惩罚,更别说拥有私家武装。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兼并天下后,立即收缴了天下兵器,运到咸阳加以熔化,铸造成编钟,又铸造了十二个重三万公斤的“金人”放置在皇宫里,这无疑表明秦始皇对民间武装的忌讳之深。《秦律》也有明文规定:天下兵器,不得私藏。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让一个巴蜀的寡妇建立如此庞大的私家武装呢?
在一个严禁民间私藏兵器的时代,一个巴蜀的寡妇竟然拥有自己如此庞大的私家武装,其个人势力的强大由此可见一斑。当然,这种强大的势力,显然是以她庞大的产业实力为基础的。因此,人们看见了一个能够凌驾于秦朝严苛的法典之上的、拥有无量财富的民间寡妇。而这个民间的寡妇,也竟是身处二千多年前被视为偏僻山乡的峡江地区。
《史记·货殖列传》中还说,巴寡妇清,礼抗万乘,僮仆千人,名显天下。一个穷乡僻壤的寡妇,居然礼抗万乘,僮仆千人,可以与一个强盛帝国的君王相匹敌?这在当时是与主流社会是不相容的,即便是现在也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一代史学家司马迁的感叹,无疑让人们看到了二千多年前一个由女企业家掌控的商业帝国第一个概念。
秦始皇并没有对这位敢于向秦朝法典叫板的巴蜀寡妇心怀不满,而是对她心怀一腔敬重。在这位巴蜀寡妇年事已高之时,秦始皇感念她在乡下孤寡无后,便宣诏她住进皇宫,给以公卿王侯的礼遇。在这位巴蜀寡妇去世后,秦始皇按照她的遗愿,将其灵柩运回他的家乡,厚葬于长寿龙山寨,并在墓地修建高台,而后又亲笔题写了“怀清台”,寄托自己无限的哀思,表达对这位女企业家的怀念和敬意。
长期以来,以农业生产的历代王朝都对工商业加以打击和节制,因此历来对寡妇清及她与秦始皇的关系都褒贬不一,连思想激进的王安石,也嘲笑“兼并乃奸回……秦王不知此,更筑怀青台”。到了手工业相对发达的后明时期,人们才开始正视寡妇清的成就和伟大胸怀。时至今日,巴寡妇清已经被奉为代表重庆地区巴国、巴郡时期工商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人物。
何谓“道”?宇宙的起源、本根、归宿;万有的路向、原理、依准。
何谓“德”?众生的本相、本质,生命的由来、根据。
何谓《道德经》?讲述宇宙和生命的经典。
“道”与“德”有何关系?“道”自主运演、循环胀缩,“德”跟随、顺因“道”的运演建构机体,依循、效仿“道”的法则调理身体。
老子描述和讲论的宇宙真相和生命真谛,是在“虚极静笃”中直接“看到”的,不是通常以为的想象、虚构、思辨、推测。
老子的“虚极静笃”与佛陀的深度禅定(第四禅境)是一致不二的,两人的生命论内容,在根本方面也完全一致。
宇宙和生命概述:[/b]
一、“道、象”、物质、循环生演
1,
“道”是所有实物的始源、本根、归宿,永恒存在、性征不改。“道”实即立体蛛网状的“象”网,处于反复胀缩、永恒循环过程。在扩张阶段是天体、万物生出繁
衍的阶段,在收缩阶段是天体、万物消弭的阶段。“象网”非常细微、高速振动、各向延伸、均匀分布。老子之所以将实物本根(“象”网)称作“道”,乃因其有道路、引导、原则、法式之效(道路、方式是“道”在老子时代的基本含义),扩张过程是宇宙万有生发之路,回缩过程是宇宙万有复归之途。
2,所有微细实物,都不是点状实心,而是闭合丝线式(类似于超弦理论中的弦段)。比如,“道生一”的“一”就是稳定的象网“碎片”。“一”具有类似于自然界“电”(或磁)的性质,是电子的深层构造单位,也是后续所有生成物的基本结构单元。
3,宇宙是整体有序的,“象网”(大道)对一切事物均有作用,如“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象网更对一切实物具有牵拉作用,这类似于物理学的万有引力(“象网”还有推拒作用,类似于物理学虚构的万有斥力)。“象网”和“一”均有电磁性,故电磁作用是最基本的作用。牵拉和电磁都是象网或通过象网的,所以“象网”包括“一”是秩序的根据,是“熵减”的由来。同时,物理学的四种相互作用(或者另外的分类)统一于“象网”,“象网”是大统一、终极统一之所在。换言之,大道就是终极统一、根本统一。
二、“情、德”、生命、反复生灭
1,生命的本始老子称作“情”,这是因为“情”能够滋生情感、欲望。生命在其本始状态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我完足、不需要借助于其他东西存在、活动。此时的基本特质是“无名无知、无欲无求”。
2,在宇宙开端中,存在无数的“情”,每个“情”在能力(潜能)、状态等方面是等同的,唯一的区别是各自的“信”不同,凭借着“信”(可以当成个体标识)可将每一个“情”区分开来。
3,当宇宙开始生演(大道、象网的扩张)之后,“情”受到外境诱激,产生了情趣、愿欲,从而有了逐取容摄外物的行为,于是生命机体开始出现了。随着宇宙生衍的继续和繁杂,生命机体的形态、机能也日趋复杂。
4,生命机体都有死亡,死亡是“情”与身体的分离。分离之后,身体成为单纯的实物,“情”如果不再对外物有情趣欲求,那就复归本来的状态了,此即佛陀的涅盘解脱,也即老子1章的“常无欲,以观(呈现)其眇(玄微)”。如果继续有欲望有情趣,那就会寻找合适的场所,再次组建机体。此即佛陀的轮回流转,也即老子1章的“常有欲,以观(呈现)其徼(求取)”。
5,具有欲望、情意的“情”,与原始本真的“情”相差很大,故老子另外起了个名字,这就是“德”,谓其能得(能够容摄实物)、效仿(能够依循大道和实物性理)、
惠泽(养护滋育身体)【得到、恩惠是德在老子时代的基本含义】。“德”是生命的本相、本质,是生命机体之所以具有生命现象的根据、凭靠,对身体有着“长育亭毒养覆”之能效。
6,“德”是人们常说的“心灵、精神、心性、灵魂”的本体、实体。在人生社会、交往相处中,人们的心性、气质、行为、情感等,实则就是“德”的呈现、发挥,而伦理品德乃是“德”的外显、显相。
人生和社会概述:
1,“德(或情,下文并列使用)”和身体:
所有的生物(指有情生物)都是原本等同的“情、德”建成的身体,是“情、德”对外物外境具有情意欲望后,寻找合适的物质处境、逐取容摄外物,并予以组织调理的结果。身体是“情、德”的物质化显相,也是“情、德”进一步展现自我的凭借(比如各种情感情绪、意志欲望、感受体验、认知思维等都需要通过身体来实现)。
“情、德”在身体中,具有两类基本天能。一类是对身体的调养维护(为方便理解,无妨将“德”当成灵魂),一类是通过身体展示自我“情欲名观(即情感情意、欲望意志、认知思维、感受体验)”。前者通常无法知晓,只能在“虚极静笃”下体验证实;后者就是人们熟知的心灵本能、精神活动,人们可以在反思中体验到。两种天能本性具有一定的冲突,当心灵活动过繁过烈(情欲炽盛、大喜大悲等),“情、德”必处于扰动杂乱状态,必然影响“德、情”对身体的调养维护,使得身体活力生机和协作和洽出现障碍。
2,人生意义和追求:
身体的健康存活、“情欲名观”的展现,是人生的根本意义、也是终极追求。简单说,人活着就是“德身”(心身)和
谐、安度一生。如何使得身体健康呢?首先,维系身体的物质和处境正常和充裕。其次,上已述及,“情、德”的呈现活动和调养活动存在一定的冲突,因而,必须
将呈现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再次,“情欲名观”呈现活动过繁过烈,必定意味着人际相处中,冲突纷争的频繁激烈。这必然会对身体直接有损(间接的损害则是通过情绪等影响身体)。最后,人们追逐名利、贪图享受,一方面会导致各种争斗,另一方面本就意味着大量的身心付出、身心疲累,故追逐和享受也需要限度。
所以,若要达到身心康泰、德身和谐,就需要采取一种老子所说的“中、和”之态,也就是“知止知足、恬淡超然、清静无为、少私寡欲”等等,而这恰与大道性理等同或相近。因此,依道而行就是实现人生意义以及价值追求的指归原则,大道就是康庄坦途。
3,与道合同、复归本初:
对有志于复归本真、涅盘解脱者
来说,正确的并且也是唯一的途径,就是绝灭“情、欲”,即对外物外境没有丝毫的依恋眷顾、欲求爱取。如此,则不会摄取外物组建机体,就没有了反复生死、恒
久轮回。在现世此生,如能在内心深处达到无情无欲的境地,那么死后就可直接复归生命本真、进至涅盘之境。另需指出,老子的“虚极静笃”和佛陀的深度禅定
(第四禅境),只是体证真相、洞晓真谛的方法,绝非解脱复归的法门。解脱的法门就是绝灭情欲,与是否能够亲身体证真相真谛没有关系。当然,如能达到“虚极
静笃”而自行明晓真相真谛,那么更可坚定修行的信念决心,而且在修行实践中不会出错。
4,社会自发组织和被控组织:
人类早期没有什么人文创制,因而人类以纯粹的天德自性生存活动、交往相处。这时会自发组成有序社会,该社会的秩序是良性的稳定的秩序,其中的每一个体之“德”都醇厚信实、天真质朴。本书将此社会称为天德社会(即老子的“上德”和“下德”社会)。
但随着人文创制的增进,天德渐趋嬗变异化,比如诚信变成虚伪狡诈、自然欲求变为宰制压制、贪婪无度等。社会中也出现了强力者、智谋者,他们仗恃强势和智
谋,驱动别人实现自己的私利私欲,于是社会分层、等级形成、私有普遍、人各为己。这时的秩序就是被控秩序,社会组织则是被控组织。此时的秩序是恶性的、不
稳定的。在老子这里,精英人士,是社会趋向败毁离乱的罪魁祸首。老子提出的社会改良,也是从精英人士入手。
5,知常明真、辅“自然”、不妄作:
老
子的“常”和“自然”都是指本性、规律,是恒久普遍的自性机理。除了人类之外,自然界和植物动物都是根据自性机理、依从法则规律生存活、运演关联,而因为
兴制了悖道离德的“文明、文化”,所以人类灾难深重。老子的“不敢为、不妄作”、“自然”、“无为”,就是不要在本性规律之外妄自兴作、肆意妄为,否则自
招祸患、自遗其咎。人类的“常、自然”,除了身体本能之外,实际上就是心理秉性(“自然德性”、“天德自性”),
其内容机理可以通过“以身观身”相互推得,可以通过内省体验洞明通晓。需要注意,许多通常人们所说的人性、本性,实际上是后天处境引导塑造之果,比如自
私、嫉妒、虚荣、虚伪、巧诈,以及利他、奉献等等。关于人性、本性,详见第三篇各章,尤其是老子德性论、老子心灵学、老子认知论等。
需要注意这几点:
1,老子所讲的宇宙和生命,是在心灵达到“虚极静笃”状态中,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推理。任何人,只要能够达到老子的“虚极静笃”、或者佛陀的“深度禅定”,都可以看见宇宙真相、明白生命真谛,并且所见所知一模一样。
与老子同样看到的还有:其一,先秦时期作品《恒先》的作者(见本书第一篇附录部分)。该文的宇宙论和生命发生论与老子相同。其二,佛陀。佛陀的生命论(体现在原始佛教中,而不是大乘佛教中)与老子完全一致。其三,古印度吠陀经典《无有歌》的作者。《无有歌》的宇宙开端描述和老子一样(见本书第九篇老子与吠陀一章)。
宇宙的开端和本根老子叫做“道”。“道”实际上就是立体蛛网状的“象”(之所以称作“象”,是因为蛛网高速振动,如同琴弦那样呈现出模糊隐约的景象)。
“象网”无限延伸、高速振动、处于永恒的胀缩循环中。在扩张到一定程度,生成“一”这种最稳定很纤微的实物,这实物是闭合丝线结构,具有电磁性,应该是电
子的深层构造单位。“象”和“一”是老子宇宙论中最主要的内容,“象”不仅是所有实物的根源,还是引力、强力、电磁力的本质。在老子这里不存在万有引力,
所谓牛顿引力无非是象网的牵拉作用(一定程度后还会变为拒斥)、电磁作用。老子的微细实物也不是实心小球,而是立体丝网状结构。
生命的原始,老子叫做“情”(因为能够产生情意情欲,所以称作“情”)。
此“情”自由自在、自足自存、无名无欲、无思无求。宇宙开端时,宇宙中存在无数个这样的“情”、平等无别。“情”在外境诱激下产生欲望名识,这时的
“情”,老子称为“德”。“情”为何滋生欲望变为“德”?这是因为宇宙开始演历了,宇宙中出现了稳定的纤细实物。这实物引发了“情”的欲望情爱。有了欲望
眷恋就有逐取容摄,于是就建成了生命机体。生命机体都有死亡,死亡是“德、情”离开身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离开身体的“德、情”,如果
继续有欲有情,那就寻找合适的场所再建机体,也就是再生、投生,于是就反复生灭、轮回不已。如果没有欲望,那就恢复了原始的样式、本来的状态,就不再逐取
外物建成身体了,从而解脱轮回流转、不再反复生灭了,这就是佛教的涅盘解脱。
换个说法,“情”本来可以不生欲望名识,生了之后也可消除沕灭。当“情”不生或消除欲望之时,就是自己的本来样态、本然形式,这就是佛陀的涅盘解脱。当“情”滋生欲望之时,处于有欲状态时,必定逐取外物,形成生命机体,这就是佛陀的轮回流转。
当然,现世生活中是否去修持、修行,倒也无关紧要。将来的社会可能会向着老子指出的方向趋近,但在目前和稍后还不存在这个可能。
2,现世修行中,如果内心深处能够达到无欲,死后就是无欲状态,就可直接进入涅盘之境,直接恢复原始本来的样态,这是佛陀追求的目标。老子并不看重这一点,老子的现世修行一则保养生命活力、保证机体健康,二则减少纷争冲突、融洽人际关系。
无论是老子还是佛陀,他们讲述的生活处世方式、修行炼养之道,都不是升官发财、获取名利的途径方法,而是身心康泰、心灵安宁、甚少烦忧争执、渐趋证道解脱的方法。具体讨论见第三篇“人生和社会”一章。
拙作《道德经新论》(副标题:揭开宇宙和生命的玄秘),全书计分九篇,共300万字,历经20年,已于日前完成。兹发布于网络,供有兴趣者参研、指正。参见本人博客,内有下载链接、内容简介、阅读建议、章节目录等。拙作无意出版、仅作网上交流。http://***/u/3178680977
; http://mkongjian.blog.163.com/; http:///1171724360/main
第二版下载链接:http://pan.baidu.com/s/1mg3P0MW
第一版下载链接:http://pan.baidu.com/s/1kT9kXAR
/back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