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道士下山/为什么中国文化是四大文明中的侏儒/海归派的羞耻与责任/ 慈禧斩七君子为何留下一个徐致靖
發佈時間: 7/21/2015 9:07:31 PM 被閲覽數: 19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最新电影《道士下山》王宝强/郭富城/张震/林志玲/范伟








为什么中国文化是“四大文明”中的侏儒?2015-07-21

为什么中国文化是“四大文明”中的侏儒?

在人类文明史上,人们普遍认同主要有“四大文明”。

它们是埃及起源,希腊爱琴海一带的“地中海文明”,包括古希腊,古罗马等在当时世界上强盛一时,有广大版图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建立起来的文明。然后是6-12世纪的穆斯林民族建立的“黄金时代”的文明。再其次是印度半岛由古希腊人一支移民到此建立的种性制度的“印度文明”。最后轮到我们老祖宗在这片亚洲土地建立起的“华夏文明”。

很多中国人谈到自己的文明时,常有种使我觉得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理由是,华夏文明是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我理解这个“断裂”的意思是说,中国或华夏这个庞大的版图,没有被某个西方国家或东洋民族致于完全的统治或控制之下,像英国于印度,法国于越南,或美国于日本。中国未完全沦陷这种情况的强调者好像是说,或者我们民族文化中有某种“内部强大的凝聚力”,或它有某种强大的“精神支柱”。我认为,其实都没有。中国没有落到如以上几个国家的境地,完全是“偶然”和客观的原因造成的。偶然的原因是当时那些征服者自己国家的情况在历史上造成的;客观的原因是中国的地缘位置造成的。实际上,我认为,中国的文化文明是四种文明中最孱弱的一种 - 论人的精神成就,中国文化其实是“世界文明的巨人中的侏儒”。原因如下。

首先,是否这个结论是“成王败寇”的原因呢?是否是因为百年前的“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了,所以这么说呢?以野蛮文化战胜先进文化/制度的例子是很多的,如古希腊的斯巴达克和雅典三十年的“波罗奔尼撒战争”;罗马帝国对雅典的征服等。一般地说来,如果是落后的文化战胜了先进的文化,前者反而会学习后者,因为就战争而言,胜负包含有很多偶然的因素。远的不说,中国历史上,元朝,清朝不都是外族入侵,最后被汉人文化同化的吗?如果汉人作为华夏的主体,从未被外来民族统治过,我倒相信也许这个的文化中有某种“精神支柱”存在,但事实并非如此。

文明包括二个部分: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从物质上说,西方无论在精神和物质成就方面,都远胜于中国 - 这大概没有争议。跟其他二种文化相比,就中国目前的状况看,大概是最好的时期,但中国与印度和穆斯林国家比较,并没有绝对的优势 - 如果不是还落后的话。但更重要的,我之所以认为我们的祖先文化是世界文明之林的“侏儒”,主要是在精神方面。

中国除了诸子百家,道德说教,禅宗,还有什么精神成就?用网友的话叫都是关于“人群”的说教- “圣人”们多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种作法解决“柴米油盐,解决生活,要大家听话”可以,但对文明的创造,就远远不够了。中国禅宗能跟印度教,佛教比嘛?学生很难超过老师。诸子百家能跟穆斯林“黄金时代”的学术成就比吗?他们的学者写书,如注释亚里士多德,动辄百卷,甚至几百卷。如果他们的学者也像中国古人那样著述简陋,语焉不详,歧义四出,欧洲宗教的圣战者在十字军远征时抢回去经穆斯林民族保存的古希腊经典,就能成为近代文明的导火索,能够掀起后来西方的“文艺复兴”吗?

不去掉历史包袱,不虚心学习西方,中国人永远也不可能理解西方理性的文明在科学和民主中的作用和位置。西方技术可以“山寨”,西方物质成果可以模仿,但西方的理性精神,西方的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由“感性为主“转为“理性为主”之前,不会学会的 - 一个集体的认识能力的成熟,比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成熟,漫长的多,复杂的多,代价大的多:一个幼稚者该成长时长不大,就变成了侏儒;一个集体的认识能力如果百年以来得不到发展,结果成长期过了,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变成“世界民族之林的侏儒”呢?


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creaders





陈丹青:海归派的羞耻与责任


我出国前的经历是:插队落户8年,1978年考上中央美院油画系研究生,两年后毕业留校,工作一年。

这是一部分知青的典型经历。这些人日后分成两拨,一拨留在本土,另一拨出国。像我这样出国又回国定居的,就被统称为海归。我们这一代海归相比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以及五十年代留苏学生,有三个根本差异。

第一,他们主要是政府公派,我们则主要是自费出去的,特别是艺术类留学生,公费生极稀有。

第二,二三十年代的海归,出国前真的是学生;而我们这一代,像陈逸飞、徐冰、谷文达、蔡国强等人,都在国内拿了学位,有知名的作品。至少从国内的标准来看,已经是艺术家了。

第三,前面两代留学生差不多都回国来做事,特别是清末民初第一代海归,回国后为中国各领域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到我们这一代,大批留学生选择定居国外。

这些差异,是中国近百年大历史起伏变化的详细注脚。中国现代史,大致是海归派与本土派既合作又冲突的历史。清末民初,海归派不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更在文化、政治领域除旧布新。他们共同创建了共和,国父孙中山就是大海归。我看过一个数据,大概是北洋政府高官70%都是海归派。就文化的广义性而言,第一代海归派开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启动了国家的转型,兴建了现代大学和现代教育。

我们与第一代海归的贡献无法相比。我们只是服务国家,谈不上创建。改革开放20多年,政府先是终止了闭关锁国,开放留学,后是起用陆续回来的海归,当然主要是理工、科技、管理、贸易、金融、外交这类专业的海归。这类海归在今天基本上是工具作用与工具人格。在人文艺术领域,海归派只是摆设。政府对艺术的理解,就是唱歌跳舞之类,而不是真正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因此,即便是人文艺术类的海归派,一旦进入体制也沦为工具,甚至自甘于工具。据我所知,个别体制外的海归真正带来了西方当代艺术的文化理念与创作活力,譬如北京的艾未未,还有几位策展人。

百年海归的命运,印证了百年中国的历史变迁。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是历史潮流与政治势力的反复较量,多半是本土派胜利,海归派挫败、调整、合作。现代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制度、文化。所谓现代化,“文化”无疑是最本质、最深层的一环。当今国策基本学习西方,但器物、制度、文化这三个层面的彼此关系始终不平衡。

器物层面,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50年的努力,一代代海归已经为国家达成了高度现代化:核武器、高科技、现代交通、现代资讯等等。毫无疑问,中国现在是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速度与姿态空前未有,举世罕见。但国家目前堵在制度层面,包括体制内人士的全社会都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而全面实现现代化,文化关即人的现代化是绕不过去的。今日的中国离民主思想、公民社会等还差得很远,由于“器物”层面的超速现代化,制度、文化的滞后日益凸显。

我认为这是非常畸形的状况:中国有着最现代化的种种器物与设施,富国强兵的理想实现了,但是人民没有灵魂,知识分子缺乏主见,社会失去了选择与判断的能力,只有消费意识和工具人格。社会实现了高层次的温饱,但这不是现代化。

由于制度滞后,以及普遍的急功近利和机会主义,人文艺术领域的海归派几乎没有影响,而据我所知,大部分非人文类专业的海归认同这种高级工具角色,并对现状非常满意,属于利益分享的群体。由于这类身份优越者的加入,当下畸形的文化现实更显得合理合法,文化跋涉的前景相当渺茫。

每想及此,我身为海归,感到羞耻。

在我看来,海外经历最可贵的财富不是所谓前沿专业知识,而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因此体现的一系列价值观。海归不应该仅仅带回各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现代价值观才能从深远处对中国发生影响。这种价值观,你不出国很难认识,很难成为自身的人格。新的价值观哪怕一时不能在中国奏效,先得在自己身上奏效,变成安身立命的一部分。

但我看不出海归派在整体上意识到这一点。反倒是本土的部分自由知识分子相当清醒。现在许多人都有短暂的出国经历,切身感受我们与外间深刻的冲突和反差,他们反而对国外的先进思想更敏感,并尽可能在改革现状中发出声音。我以为,清醒的本土人士比海归更值得尊重。

胡适70年前就写文章说留学是国耻,到今天,这种状况有多大改变?国内现在的学费,以家庭收入计算是全世界最昂贵学费的三倍。但是我们不提供人格教育、历史教育、理想教育,这种教育不如五四时期,甚至不如旧式教育,旧式以儒学为主,伦理道德第一。留学的悲剧还在于精英外流,回来的又和本土国情发生种种价值冲突,这种冲突十之有九以妥协或失败告终。

乐观地看,出国的人越多,海归也越多,量变到质变,或许会缓慢影响并推动制度和文化层面的转变吧。但这个过程十二分艰难,很难看清它的走向与结果。人会屈服于现实,但人还有感情。国外生涯会使你更爱国,并产生无比细腻的羞耻感。国内国外仍有太多差异,但海归者不应以自己的祖国为耻,而是在自身寻找羞耻感。“知耻近乎勇”可能是太高的要求,但容我说句重话:我在不少海归那里看见的是取利之勇,而不是羞耻之心。




慈禧斩决戊戌七君子为何留下一个徐致靖


2015-07-20 22:39:29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最初要处斩的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当时官至二品的礼部右侍郎徐致靖。
徐致靖(1844—1918)字子静,顺天宛平人,祖籍江苏宜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徐致靖和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光仁一起被捕。清廷原定“斩立决”的名单中有七人,徐致靖为第一名,因为七人中他不仅官位最高,而且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党人都是他保荐给光绪皇帝的,所以慈禧太后对他十分仇视。本来徐致靖必死无疑,因李鸿章与徐父是密友,又是同年进士,积极设法营救,巧妙地通过慈禧身边的红人荣禄出面求情,才得以将徐致靖改判为“绞监候”即死缓。
庚子事变(1900年)后徐致靖出狱,赴杭州定居,别字“仅叟”,意谓戊戌六君子被害,他是屠刀下仅存的一位老人。谭嗣同等六君子问斩那天,徐家曾抬着棺材去菜市口刑场等着收尸,未想到囚车里没有徐致靖,才知道他幸免于难。晚年徐仅叟谈及谭嗣同时便神色凄怆,多次说:“吾对不住谭浏阳,如不保其入军机则不致被害也。”但他一生中最悔恨的是给光绪帝上了保荐袁世凯的密折一事。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4月23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始了史称“百日维新”的变法,维新派和顽固派的矛盾迅速激化,围绕在慈禧身边的一群顽固派大臣阴谋废立光绪。在此危急关头,康有为、谭嗣同孤注一掷,想倚靠袁世凯所训练的新军来诛荣禄、救光绪。他们先委托徐致靖之第三子徐仁录到天津小站观看袁世凯新军练操,试探动静,后商量由徐致靖上《密报练兵大员疏》,密折保荐袁世凯。这样,直隶按察使袁世凯得以升任兵部侍郎,光绪帝两次召见他。由于形势紧迫,谭嗣同冒险夜访袁世凯,出面请其救光绪、诛荣禄,袁佯诺之,背后却向荣禄告密。于是形势急转直下,慈禧重新垂帘听政,光绪帝被囚禁,六君子被害,康、梁流亡海外,维新党人风卷云散。
袁世凯曾是徐致靖上折子密保的,这成了他心中一世的伤痛。徐致靖的长子徐仁铸时任湖南学政,被革职后来北京运其母亲灵柩南归,曾痛心地说:“保袁最为失策,此人居心叵测,如不保袁则维新变法虽失败,六君子或不致全部被害,一着错,满盘输。”徐致靖出狱后得知此言,深以为然,内心更加痛悔不已。
直到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洪宪称帝丑剧告终,在全国民众的唾骂声中一命呜呼,而且是徐仁铸当年任湖南学政时亲自推荐、以第三名优异成绩考入时务学堂第一班的蔡锷和梁启超一起密谋定计首举倒袁义旗,徐仅叟颇引以为豪,吐出了多年淤结于胸的一口恶气。袁死后第二天,徐仅叟居住的杭州姚园寺巷前所未有地热闹,各位亲朋好友纷纷前来报信,徐仅叟备下了酒宴庆贺。酒过三巡,徐仅叟说:“戊戌政变,屈指算来,已经十九年了。维新派在中国积弱的局面下,想要变法图强,可是没有看清楚当时的局势,操之过急,以致昙花一现,终于失败。我们觉得光绪帝在甲午战败后,有变法图强的意思,想依靠他实行君主立宪。而慈禧是一个阴狠毒辣的暴君,光绪四岁登基,是她的傀儡,后来表面上归政,实际大权还在她手里,在这种恶劣环境中,我们的想法是太天真了。至于想借用袁世凯的兵力保护光绪,扭转垂危的局面,则是病急乱投医的举动。我是密折保袁世凯的人,徒然给他一个出卖维新、扶摇直上的机会。现在他称帝失败,固然是利令智昏,自取灭亡,亦可见狡诈作伪的人,一手遮不住全国人民的眼睛,到头来是一场黄粱噩梦。”
当年徐致靖被捕入刑部大狱后,自以为必死无疑,没想到由于李鸿章的救助被改判“绞监候”而活了下来。负责监管要犯的刑部司官乔树楠恰是徐致靖的年侄,因此在狱中得到照看。徐精中医,在狱中为犯人治病,救活了不少人。
时光转眼间到了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徐致靖在狱中并不知外面已乱成一锅粥。这一天,内务府大臣立三忽然被抓进监狱,入狱后昏厥过去,乔树楠急忙请徐致靖给他医治,服药后病情很快好转。徐致靖问他:“你是太后的红人,怎么也到狱里来了?”立三忙说:“您老是有学问的人,我是浑小子。”原来慈禧太后下令让董福祥军队向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开炮,立三觉得是胡闹,当着太后面和端王争执起来,并且直言义和拳宣称刀枪不入是骗局,端王则迎合慈禧,破口大骂他是“汉奸”。谁知此事仅隔一天,慈禧就下令把他抓进大狱了。隔了数日,乔树楠告知今天将要处决一名要犯。徐致靖以为轮到自己了,穿戴好衣帽,做好就刑准备,谁知拉出去的却是立三,被送往菜市口斩首。徐致靖懊悔地对乔树楠说:“早知如此,我不该把他的病治好,也免受一刀之苦。”当时枭首菜市口的还有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内阁侍读学士联元等大臣,他们皆因抗疏谏阻纵信义和拳,反对盲目向十一国开战,被慈禧下令斩首正法,可见慈禧昏庸残暴到何等地步。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慌忙逃往西安,洋兵在城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全城陷入无政府状态,监狱也被打开,犯人全部放走。徐致靖还是坚持不肯出狱。乔树楠来告知:“从明天起我就不来了,而且狱里的伙食明天也停了,我已通知你家人来接你出狱。”这样,徐致靖才从刑部狱中出来。1917年6月,安徽督军张勋率领辫子军(定武军)五千人进北京,解散国会,逼走总统黎元洪,与康有为合谋,于7月1日拥戴废帝宣统复辟。这一闹剧只进行了十二天就彻底垮台。


先前,康有为曾来看望徐仅叟,谈起有人主张清皇室复辟,徐仅叟当即批评说:“你是在说梦话!”这年六月,他听说康有为到了北京,参加复辟闹剧,而且将担任弼德院副院长,极其气愤,专门写了一封长信,规劝康有为离开北京,不要参加复辟活动。然而,信送到时康已任职,徐仅叟愤慨不已,昔日患难与共的老友竟然如此不明事理,违背历史潮流,实在有损戊戌维新派的声誉,他深感痛惜。为此事徐仅叟一腔怒气无法排解,竟一病不起,第二年春天与世长逝。开吊那天,康有为竟也寄来挽联,词意十分沉痛。

- See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泪崩/心弦/电影《狼图腾》主题转移到环境保/陈凯歌必须为《道士下山》道歉吗
  • 异镇/中国国情最新数据/中国农民贫困的真正原因/政治精英和社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