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冰与火的青春/现代国画/快速了解老子道德经/刘宾雁出任首任会长始末
發佈時間: 7/23/2015 12:47:35 AM 被閲覽數: 24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青春励志剧《冰与火的青春》贾乃亮/杜淳/颖儿/刘烨 


 



现代国画(组图)



 几年不见,我们的国粹国画,已经发展到了照片的水准。原来的黑黑白白水墨意境,意境被进化到了800万像素的照片效果,钦佩这些艺术家们,来吧,收藏吧。。。。。





两个皇帝鸣翠柳,几支乱竹任飘摇


逃离全聚德。


我只是想来个小小小小尿。。。。


远山近水依然写意


牛牛!



关二哥家的鸭子。。。

一夫多妻。。。。。。




水墨照片


谁家的大活生虾?



骑牛过小桥





此景只应天上有





这池塘的水画的。。。。。

世界在变,艺术在变,国画已经洒脱。






快速了解老子道德经





何谓“道”?宇宙的起源、本根、归宿;万有的路向、原理、依准。
何谓“德”?众生的本相、本质,生命的由来、根据。
何谓《道德经》?讲述宇宙和生命的经典。
“道”与“德”有何关系?“道”自主运演、循环胀缩,“德”跟随、顺因“道”的运演建构机体,依循、效仿“道”的法则调理身体。

  
老子描述和讲论的宇宙真相和生命真谛,是在“虚极静笃”中直接“看到”的,不是通常以为的想象、虚构、思辨、推测。
老子的“虚极静笃”与佛陀的深度禅定(第四禅境)是一致不二的,两人的生命论内容,在根本方面也完全一致。

宇宙和生命概述:

一、“道、象”、物质、循环生演

1, “道”是所有实物的始源、本根、归宿,永恒存在、性征不改。“道”实即立体蛛网状的“象”网,处于反复胀缩、永恒循环过程。在扩张阶段是天体、万物生出繁 衍的阶段,在收缩阶段是天体、万物消弭的阶段。“象网”非常细微、高速振动、各向延伸、均匀分布。老子之所以将实物本根(“象”网)称作“道”,乃因其有道路、引导、原则、法式之效(道路、方式是“道”在老子时代的基本含义),扩张过程是宇宙万有生发之路,回缩过程是宇宙万有复归之途。

2,所有微细实物,都不是点状实心,而是闭合丝线式(类似于超弦理论中的弦段)。比如,“道生一”的“一”就是稳定的象网“碎片”。“一”具有类似于自然界“电”(或磁)的性质,是电子的深层构造单位,也是后续所有生成物的基本结构单元。

3,宇宙是整体有序的,“象网”(大道)对一切事物均有作用,如“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象网更对一切实物具有牵拉作用,这类似于物理学的万有引力(“象网”还有推拒作用,类似于物理学虚构的万有斥力)。“象网”和“一”均有电磁性,故电磁作用是最基本的作用。牵拉和电磁都是象网或通过象网的,所以“象网”包括“一”是秩序的根据,是“熵减”的由来。同时,物理学的四种相互作用(或者另外的分类)统一于“象网”,“象网”是大统一、终极统一之所在。换言之,大道就是终极统一、根本统一。



二、“情、德”、生命、反复生灭

1,生命的本始老子称作“情”,这是因为“情”能够滋生情感、欲望。生命在其本始状态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我完足、不需要借助于其他东西存在、活动。此时的基本特质是“无名无知、无欲无求”。

2,在宇宙开端中,存在无数的“情”,每个“情”在能力(潜能)、状态等方面是等同的,唯一的区别是各自的“信”不同,凭借着“信”(可以当成个体标识)可将每一个“情”区分开来。

3,当宇宙开始生演(大道、象网的扩张)之后,“情”受到外境诱激,产生了情趣、愿欲,从而有了逐取容摄外物的行为,于是生命机体开始出现了。随着宇宙生衍的继续和繁杂,生命机体的形态、机能也日趋复杂。

4,生命机体都有死亡,死亡是“情”与身体的分离。分离之后,身体成为单纯的实物,“情”如果不再对外物有情趣欲求,那就复归本来的状态了,此即佛陀的涅盘解脱,也即老子1章的“常无欲,以观(呈现)其眇(玄微)”。如果继续有欲望有情趣,那就会寻找合适的场所,再次组建机体。此即佛陀的轮回流转,也即老子1章的“常有欲,以观(呈现)其徼(求取)”。

5,具有欲望、情意的“情”,与原始本真的“情”相差很大,故老子另外起了个名字,这就是“德”,谓其能得(能够容摄实物)、效仿(能够依循大道和实物性理)、 惠泽(养护滋育身体)【得到、恩惠是德在老子时代的基本含义】。“德”是生命的本相、本质,是生命机体之所以具有生命现象的根据、凭靠,对身体有着“长育亭毒养覆”之能效。

6,“德”是人们常说的“心灵、精神、心性、灵魂”的本体、实体。在人生社会、交往相处中,人们的心性、气质、行为、情感等,实则就是“德”的呈现、发挥,而伦理品德乃是“德”的外显、显相。


人生和社会概述:

1,“德(或情,下文并列使用)”和身体:
所有的生物(指有情生物)都是原本等同的“情、德”建成的身体,是“情、德”对外物外境具有情意欲望后,寻找合适的物质处境、逐取容摄外物,并予以组织调理的结果。身体是“情、德”的物质化显相,也是“情、德”进一步展现自我的凭借(比如各种情感情绪、意志欲望、感受体验、认知思维等都需要通过身体来实现)。


“情、德”在身体中,具有两类基本天能。一类是对身体的调养维护(为方便理解,无妨将“德”当成灵魂),一类是通过身体展示自我“情欲名观(即情感情意、欲望意志、认知思维、感受体验)”。前者通常无法知晓,只能在“虚极静笃”下体验证实;后者就是人们熟知的心灵本能、精神活动,人们可以在反思中体验到。两种天能本性具有一定的冲突,当心灵活动过繁过烈(情欲炽盛、大喜大悲等),“情、德”必处于扰动杂乱状态,必然影响“德、情”对身体的调养维护,使得身体活力生机和协作和洽出现障碍。

2,人生意义和追求:
身体的健康存活、“情欲名观”的展现,是人生的根本意义、也是终极追求。简单说,人活着就是“德身”(心身)和 谐、安度一生。如何使得身体健康呢?首先,维系身体的物质和处境正常和充裕。其次,上已述及,“情、德”的呈现活动和调养活动存在一定的冲突,因而,必须 将呈现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再次,“情欲名观”呈现活动过繁过烈,必定意味着人际相处中,冲突纷争的频繁激烈。这必然会对身体直接有损(间接的损害则是通过情绪等影响身体)。最后,人们追逐名利、贪图享受,一方面会导致各种争斗,另一方面本就意味着大量的身心付出、身心疲累,故追逐和享受也需要限度。
所以,若要达到身心康泰、德身和谐,就需要采取一种老子所说的“中、和”之态,也就是“知止知足、恬淡超然、清静无为、少私寡欲”等等,而这恰与大道性理等同或相近。因此,依道而行就是实现人生意义以及价值追求的指归原则,大道就是康庄坦途。

3,与道合同、复归本初:
对有志于复归本真、涅盘解脱者 来说,正确的并且也是唯一的途径,就是绝灭“情、欲”,即对外物外境没有丝毫的依恋眷顾、欲求爱取。如此,则不会摄取外物组建机体,就没有了反复生死、恒 久轮回。在现世此生,如能在内心深处达到无情无欲的境地,那么死后就可直接复归生命本真、进至涅盘之境。另需指出,老子的“虚极静笃”和佛陀的深度禅定 (第四禅境),只是体证真相、洞晓真谛的方法,绝非解脱复归的法门。解脱的法门就是绝灭情欲,与是否能够亲身体证真相真谛没有关系。当然,如能达到“虚极 静笃”而自行明晓真相真谛,那么更可坚定修行的信念决心,而且在修行实践中不会出错。

4,社会自发组织和被控组织:
人类早期没有什么人文创制,因而人类以纯粹的天德自性生存活动、交往相处。这时会自发组成有序社会,该社会的秩序是良性的稳定的秩序,其中的每一个体之“德”都醇厚信实、天真质朴。本书将此社会称为天德社会(即老子的“上德”和“下德”社会)。 但随着人文创制的增进,天德渐趋嬗变异化,比如诚信变成虚伪狡诈、自然欲求变为宰制压制、贪婪无度等。社会中也出现了强力者、智谋者,他们仗恃强势和智 谋,驱动别人实现自己的私利私欲,于是社会分层、等级形成、私有普遍、人各为己。这时的秩序就是被控秩序,社会组织则是被控组织。此时的秩序是恶性的、不 稳定的。在老子这里,精英人士,是社会趋向败毁离乱的罪魁祸首。老子提出的社会改良,也是从精英人士入手。

5,知常明真、辅“自然”、不妄作:
老 子的“常”和“自然”都是指本性、规律,是恒久普遍的自性机理。除了人类之外,自然界和植物动物都是根据自性机理、依从法则规律生存活、运演关联,而因为 兴制了悖道离德的“文明、文化”,所以人类灾难深重。老子的“不敢为、不妄作”、“自然”、“无为”,就是不要在本性规律之外妄自兴作、肆意妄为,否则自 招祸患、自遗其咎。人类的“常、自然”,除了身体本能之外,实际上就是心理秉性(“自然德性”、“天德自性”), 其内容机理可以通过“以身观身”相互推得,可以通过内省体验洞明通晓。需要注意,许多通常人们所说的人性、本性,实际上是后天处境引导塑造之果,比如自 私、嫉妒、虚荣、虚伪、巧诈,以及利他、奉献等等。关于人性、本性,详见第三篇各章,尤其是老子德性论、老子心灵学、老子认知论等。




需要注意这几点:

      1,老子所讲的宇宙和生命,是在心灵达到“虚极静笃”状态中,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推理。任何人,只要能够达到老子的“虚极静笃”、或者佛陀的“深度禅定”,都可以看见宇宙真相、明白生命真谛,并且所见所知一模一样。


与老子同样看到的还有:其一,先秦时期作品《恒先》的作者(见本书第一篇附录部分)。该文的宇宙论和生命发生论与老子相同。其二,佛陀。佛陀的生命论(体现在原始佛教中,而不是大乘佛教中)与老子完全一致。其三,古印度吠陀经典《无有歌》的作者。《无有歌》的宇宙开端描述和老子一样(见本书第九篇老子与吠陀一章)。

       宇宙的开端和本根老子叫做“道”。“道”实际上就是立体蛛网状的“象”(之所以称作“象”,是因为蛛网高速振动,如同琴弦那样呈现出模糊隐约的景象)。 “象网”无限延伸、高速振动、处于永恒的胀缩循环中。在扩张到一定程度,生成“一”这种最稳定很纤微的实物,这实物是闭合丝线结构,具有电磁性,应该是电 子的深层构造单位。“象”和“一”是老子宇宙论中最主要的内容,“象”不仅是所有实物的根源,还是引力、强力、电磁力的本质。在老子这里不存在万有引力, 所谓牛顿引力无非是象网的牵拉作用(一定程度后还会变为拒斥)、电磁作用。老子的微细实物也不是实心小球,而是立体丝网状结构。

      生命的原始,老子叫做“情”(因为能够产生情意情欲,所以称作“情”)。 此“情”自由自在、自足自存、无名无欲、无思无求。宇宙开端时,宇宙中存在无数个这样的“情”、平等无别。“情”在外境诱激下产生欲望名识,这时的 “情”,老子称为“德”。“情”为何滋生欲望变为“德”?这是因为宇宙开始演历了,宇宙中出现了稳定的纤细实物。这实物引发了“情”的欲望情爱。有了欲望 眷恋就有逐取容摄,于是就建成了生命机体。生命机体都有死亡,死亡是“德、情”离开身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离开身体的“德、情”,如果 继续有欲有情,那就寻找合适的场所再建机体,也就是再生、投生,于是就反复生灭、轮回不已。如果没有欲望,那就恢复了原始的样式、本来的状态,就不再逐取 外物建成身体了,从而解脱轮回流转、不再反复生灭了,这就是佛教的涅盘解脱。


     换个说法,“情”本来可以不生欲望名识,生了之后也可消除沕灭。当“情”不生或消除欲望之时,就是自己的本来样态、本然形式,这就是佛陀的涅盘解脱。当“情”滋生欲望之时,处于有欲状态时,必定逐取外物,形成生命机体,这就是佛陀的轮回流转。


当然,现世生活中是否去修持、修行,倒也无关紧要。将来的社会可能会向着老子指出的方向趋近,但在目前和稍后还不存在这个可能。



      2,现世修行中,如果内心深处能够达到无欲,死后就是无欲状态,就可直接进入涅盘之境,直接恢复原始本来的样态,这是佛陀追求的目标。老子并不看重这一点,老子的现世修行一则保养生命活力、保证机体健康,二则减少纷争冲突、融洽人际关系。


无论是老子还是佛陀,他们讲述的生活处世方式、修行炼养之道,都不是升官发财、获取名利的途径方法,而是身心康泰、心灵安宁、甚少烦忧争执、渐趋证道解脱的方法。具体讨论见第三篇“人生和社会”一章。


拙作《道德经新论》(副标题:揭开宇宙和生命的玄秘),全书计分九篇,共300万字,历经20年,已于日前完成。兹发布于网络,供有兴趣者参研、指正。参见本人博客,内有下载链接、内容简介、阅读建议、章节目录等。拙作无意出版、仅作网上交流。







现任笔会会长贝岭回忆刘宾雁出任首任会长始末






2015年7月20日
         
  
     中国著名异议作家刘宾雁的夫人朱洪女士,于北京时间2015年7月16日凌晨2点仙逝,享年 86岁。因为刘宾雁夫人的离世,让世人回想到刘宾雁生前的许多事迹,其中就刘宾雁先生曾担任过独立中文笔会首任会长一职,博讯记者联系现任独立中文笔会会长贝岭先生,一同回忆了当年那段难忘的时光。

记者:能否说说刘宾雁先生当年出任会长的情形。     
    Bei Ling(贝岭):宾雁是笔会首任会长(2002年在我诚恳劝说下入会,并提名当选首任),可并非创会人,因不是2001年的创会会员之一。笔会创会人是我和孟浪,创会会员共二十多人。还记得当年,在笔会创会次年,2002年春,宾雁和朱洪来到我波士顿的公寓,我称為「创会之家」(位於南端艺术区Laconia Lofts),我和孟浪恭候宾雁朱洪在哈佛事完后到访,进行关於笔会的讨论,我面请宾雁加入笔会,最后他答应加入,并由我提名他做為首任会长,再到访近中国城「另一创会工作基地」孟浪所任职的一民间剧场参观。之前之后,我亦不止一次造访他们的普林斯顿房子,更早,1988年底我首次受邀在哈佛讲座,我便住到宾雁朱洪租的哈佛教授傅高义(那本因认可删节才大卖的《邓小平传》作者)家二楼公寓14天,次日,哈金便来拜访,一週后,《苦恋》作者白樺亦入住和我同居。
    
记者:当初你们诚邀刘宾雁先生加入独立中文笔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
    Bei Ling(贝岭):当初,诚邀宾雁入会的目的,就是恭请作為唯一候选人票选出任首任主席,因為宾雁曾是(当时也未除名)中国作协第一副主席,第二是王蒙。他受任,初创笔会才会让世人当真,许多回忆因朱洪过世而浮现啊。
    
     Bei Ling(贝岭):宾雁能受任,与朱洪点头不无关係,而我和宾雁初识在耶鲁大学的郑愁予家,我们一起处了至少两天,愁予开车,一路游康州,作為晚辈,可以一起朝夕相处忧国忧民。再之后,我和晓波(刘晓波)在纽约那段,也有面见宾雁及再復的斗嘴,也是回忆。
    
    独立中文笔会前秘书长张裕:刘老先生去世时是荣誉会长,创会会员在国际笔会的记录是31人,不包括刘先生。维基百科中的笔会条中有人名列举一一是我去修改的,但没有把前四位负责人是否创会人加以区别,感觉在那里没必要细说。我们在2011年十周年香港年会场刊上有个31人的名单表,或许也加在网站的笔会简介中?
    
     朱洪出生于上海,多年担任《中国少年报》编辑,1988年刘宾雁应邀到哈佛大学当访问学者,夫妇二人双双赴美,遇到“六四”,被迫客居美国。刘宾雁患癌于2005年12月5日病逝于美国新泽西。 后朱洪几经磨难于2006年6月携带刘宾雁的骨灰从纽约回到北京,和子女一起安度馀年,直至在北京离世。
    
    附:刘宾雁夫人朱洪:宾雁的遗愿
    
    宾雁陷入濒危状态以后,看着他脑子依然非常清楚,但表达越来越困难,有很多很多话想说却无法说出来,我心里感到非常难受。他为中国的新闻事 业奋斗了大半辈 子,深爱着中国这片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普通老百姓。这些年来,他一心牵挂的就是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发展变化和中国老百姓的安危祸福。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听到来自中国这片土地的声音,也希望祖国土地上的人民能听得到自己的声音。所以,在前些年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曾努力想办好两份容易携 带、方便邮寄的小 报,中文的《大路》和英文的《China Focus》,希望直接建立与海那边那片土地的联系。 但是由于当局严厉的查禁,《大路》完全无法进入中国,最后只能夭折。
    
    这几年病重,每次听到有什么朋友从中国大陆回来,他 都要千方百计请到家里来,或者辗转打电话过去,请他们说一说他们亲眼看到的中国社会情况,随时想掌握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一手资料。只要听到 一点什么有意义的 消息,他都要为此念叨好几天。在癌症晚期、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的情况下,他还要坚持多年的剪报习惯,把任何对中国改革有参考价值的消息从报 纸上剪存下来。家 里的剪报已经堆了一摞又一摞。我看他剪得辛苦,都已经剪不动了,总是说:你就划个圈圈,我们来帮你剪吧。他以后读报,就在他认为重要的消 息上随时划上圈 圈,请我们一定剪存下来。
    
    有一对住在附近的好朋友夫妇很热心,对我们说:你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请随时跟我们说。宾雁就 提出:你们帮我把剪报分分类吧,我这几年从海外各种中、英文报纸上剪下来很多关于拉丁美洲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消息。拉丁美洲的情况跟中国非 常相似,我想这些 消息会对中国的改革有帮助。在他身体已经衰弱到连走路、阅读都有困难的情况下,宾雁念念不忘的,还是怎么能够具体帮助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我们的朋友果 真为他分出了一大堆他存留多时的关于拉丁美洲社会情况的剪报,直到他这次住院前夕,这些剪报还时时放在他的手边。
    
    每次听到,这几年中国大 陆伴随着经济发展 而出现的社会腐败和年轻人丧失道德理想的现状,他都感到忧心如焚。 所以,知道自己罹患癌症以后,宾雁非常希望回到中国治 病,同时亲历、亲灸中国大陆社会的实际现实。
    
    为此,他一再给北京的最高层领导人写信,提出回国的要求。-先是给江泽民写,后是给胡锦涛 写,给温家宝写,并 且托可靠的关系把信件往上送。我们明确获悉信件已经递交上去,被有关领导人收到。可是,每一封信都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
    
    其实,早在 1992年,我们的中国护照马上要过期的时候,曾向纽约中国领事馆提出护照延期的申请,就遭受到护照被无理扣押的待遇。宾雁曾经痛苦地感慨:我只是想重新用 自己的脚踏一踏那 片土地,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害怕一位年过八十、身患重病的老人?!
    
    宾雁曾经对我说过:我只希望将来在我的墓碑上,写上这么 一行字:“长眠于此的这个中国人,曾做了他应该做的事,说了他自己应该说的话。”我知道宾雁还有很多话想跟我们说,想对他牵念的祖国的父 老乡亲说。
    
    可是, 他也许再也没有力气说出来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最惦记的还是中国老百姓的自由和民主,幸福和权利,他为此奋斗、拼搏了一生。在他在进 入昏迷以前,对身 边亲友说的最清晰的一句话是:“将来,我们想起今天这样的日子,会非常有意思。”我想,这是他的最大的遗愿。
    
    二00五年十二月四日上午九时 于宾雁弥留之际 (按口述记录整理)
    
     注:刘宾雁先生于二00五年十二月五日零时二十五分,在美国新泽西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医院逝世。
                                                                         博讯

 


上兩條同類新聞:
  • 道士下山/为什么中国文化是四大文明中的侏儒/海归派的羞耻与责任/ 慈禧斩七君子为何留下一个徐致靖
  • 泪崩/心弦/电影《狼图腾》主题转移到环境保/陈凯歌必须为《道士下山》道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