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欣 直腸癌、結腸癌統稱爲大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消化道腫瘤中,大腸癌的發病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而位居第三。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多于女性。随着生活環境與飲食結構的變化等原因,攝取的脂肪和蛋白質過多,而攝入的纖維太少,導緻近年大腸癌有年輕化、症狀出現遲發化的傾向。大腸癌腫瘤發現的早晚與存活率、生存品質以及醫藥費用開支等密切相關。因此,如何早期發現大腸癌、并予以早期治療顯得尤爲重要。 大腸癌的發生與慢性炎症(潰瘍性結腸炎、日本血吸蟲病)、大腸息肉、腺瘤及遺傳因素有關。另外,經常進食高蛋白、高脂肪者,腸中厭氧菌較多,能将膽酸分解晌槐ズ投嗷诽?緻癌物),再加上纖維素類食物攝入量少,糞便貯留過久,緻癌物質聚集,極易導緻大腸癌。 大腸癌的早期症狀并不明顯,罹癌的高危險群包括以下五類: 1.有大腸癌家族史,尤其是父母均患此病者。大腸癌是指結腸、直腸和肛門部位的惡性腫瘤,屬于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約有1/8爲家族性罹癌成員或其後代發生大腸癌。 2.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病史,息肉多發病于青春期,40歲以後可發生癌變。患者一經确診爲大腸息肉,應盡早做全結腸、直腸切除術,以防癌病變。 3.大腸腺瘤息肉患者,超過1cm的大腸腺瘤性息肉,有一半的癌變機會,應及時進行切除處理,以阻斷息肉癌變。 4.大腸癌患者,術後出現排便異常,應及時做電子結腸鏡檢查,以排除大腸多原發癌的存在或腸癌複發。 5.曾患有消化道腫瘤(如胃癌)、乳腺癌等,這些腫瘤與大腸癌的病因同源。 此外,以下症狀可能是大腸癌的預警信号,應該提高警覺: 1.中老年人出現食欲下降、乏力、消瘦者。 2.進行性貧血、面色日漸蒼白,已排除其他部位失血和血液疾病者。 3.大便習慣改變,包括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排便感覺異常,排便不盡,大便硬軟交替、大便次數多等,是大腸癌的早期症狀。部分患者可在便秘後出現腹瀉,或僅爲大便開始時幹燥而末端變稀,或反複交替出現便秘與腹瀉。 4.大便形狀改變,正常的大便呈圓柱形條狀,垂直從肛門排出,如果腫瘤在直腸腔内,壓迫糞便,則排出的大便往往變細條狀,形狀也可以改變,可呈扁形,有時變形的大便上還附着有一絲絲血痕。 5.腹痛,部分病人以腹瀉爲首發症狀。發病初期腹部隐痛,與排便有關。若出現陣發性腹痛,是因爲腫瘤使腸腔狹窄緻糞便通過受阻,多見于中晚期病人,此時腹部可能摸到包塊,多伴有腹脹、嘔吐、肛門不排氣等現象。 6.排便疼痛 約有一半的直腸癌患者排便時有疼痛感。 7.便血,便中帶暗紅色血及血性粘液便者且持續出現,逐漸增多;大便潛血化驗多次陽性者,更具有篩檢價值。 便血往往是直腸癌患者的第一個症狀,早期量很少,多在大便條的一側附有新鮮血痕。少數病人在糞便排出後,随之排出較多量滴狀的新鮮血液。便血出現的時間和性質會因不同部位的大腸癌而有所不同,乙狀結腸癌的便血特點類似直腸癌,但由于糞便在乙狀結腸内停留的時間延長,便血的顔色會變暗,以至排出深紫色或黑紫色的大便,便血出現的時間也相對較晚,不一定是病人的第—個症狀。有時由于血量少,或在體内停留時間長,肉眼不能覺察,做大便潛血試驗就會呈陽性。大腸癌的便血須與痔瘡、肛裂、腸炎、腸息肉、潰瘍穿孔等疾病引起的便血進行鑒别診斷。
結腸鏡是目前診斷大腸癌以及癌前病變的診斷工具,當發現有以上大腸癌預警信号者,應盡速就診,必要時進行結腸鏡等檢查,以早日明确診斷與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