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优衣库/信仰不再免费/毛泽东恐惧中发动文革/少林寺方丈释永信/
發佈時間: 7/28/2015 12:40:38 PM 被閲覽數: 17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优衣库色情视频

三里屯优衣库不雅视频专题新闻:
http://www.backchina.com/infol


注意:将自动播放下一集







信仰不再是免费

进静安寺磕头,进门先50元


作者:ryu  于 2015-7-28 贝壳村


前年还是20元、去年変30块,今年要?50只洋(沪语中等同于元的量词)?!只要中国的寺庙还在收门票,就永远不再来烧香磕头了,因为全人类的信仰都是免费的...
进了上海的静安寺去敬香磕头,先听到前面有人不满地嘀咕。“你不要去听这种话”,太太拉了我就走,“人在做,天在看,信仰就是一种...
是的,今年开始,进上海静安寺敬香磕头,得进门先买50元的香券了。
 

想起已有先见者说了,当今中国已按下了信佛时髦化的快进键,红男绿女们已不再把佛教当作宗教,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更忆起我们的《环球时报》曾刊文为全国人民指出,如今没有什么事情比自称信奉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更加时髦了。
“环球”援引学者的话称,由于很多中国年轻人过着“非常有压力和紧张的”生活,他们正在转向宗教以寻求心灵的平衡。很多人是受过很好教育的。这其实不是素养问题,而是信仰缺失反弹的表现。
“环球”还指出,现在很多人所信的,往往并不是真正的佛,只是为了满足心中对自己的某种定位而已。在古代中国,其实一直有两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士官阶层信历史,为了青史留名可以牺牲生命;民间百姓信奉鬼神,所谓“离地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一种信仰,不过我们中国人没有将它归结为宗教信仰,而是文化信仰。人们的各种信仰都会在各自心中衍生出一套行为准则,与法律不同,这是一种虚拟的监督或者说自我的监督,同样是不可逾越的。有一个声音,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中国人之前肯定是有信仰的,“环球”豪爽地断言。
 
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进静安寺磕头,进门先收50元呢?
当然,本人只是扪心自问,岂敢责问“环球”。
是的,如今烧香磕头要收门票已司空见惯,我们中国人没有将它归结为是宗教信仰,而是,文化信仰。
还有,此刻游笔写博时,又想起了日志“回趟国才知道中国物价有多高”中的收尾之辞: 本应是佛教净土的上海城隍庙里也层层收钱,但庙里玩手机的工作人员和虔诚信徒之间的鲜明对比让我很啼笑皆非...
标签 烧香磕头,收门票

 
此刻游笔写博时,又想起了日志“回趟国才知道中国物价有多高”中的收尾之辞: 本应是佛教净土的上海城隍庙里也层层收钱,但庙里玩手机的工作人员和虔诚信徒之间的鲜明对比让我很啼笑皆非...,

 

生前防篡权 死后怕鞭尸 毛泽东恐惧

中发动文革


京港台:2015-7-28 20:36| 来源:《开放》杂志 |

      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同中国文革的关系也有二重性。一方面,他们惊醒了毛泽东,让他清楚地意识到,独裁者身后会有人鞭尸。斯大林便是前车之鉴。如果不想改变独裁制度,而又要避免被鞭尸,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一切可能的鞭尸者、“睡在身旁”的大大小小的赫鲁晓夫早早地消灭掉。毛泽东发动文革,就是为了消灭“中国的赫鲁晓夫”,以免死后被鞭尸。本文摘自2006年5月号《开放》杂志,作者张显扬,原题为《毛发动文革,生前防篡权,死后防鞭尸》。

  文革期间,毛泽东在林彪的陪同下登上天安门城楼

  毛泽东发动文革,无疑和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揭发斯大林的罪行,并由此开创一条中共被称之为“现代修正主义路线”的赫鲁晓夫路线分不开。但是,我认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宜作直线式的推论,好像毛泽东发动文革,矛头是指向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及其路线的。

  毛发动文革,防止死后被鞭尸

  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态度是双重的:一则以爱,一则以恨。赫鲁晓夫推倒斯大林这个共产主义运动中受人顶礼膜拜的偶像,毛泽东是高兴的。他评价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是“一场解放战争,大家都敢讲话了,能想问题了。”这里所说的“大家”,其实主要是指他自己:这下他毛泽东终于可以当共产主义运动的“龙头老大”了,他敢讲话了。至于想问题,他倒是历来都敢想的。在这层意义上,毛泽东对赫鲁晓夫满心感激。

  可是在另外一层意义上,毛泽东不仅不喜欢赫鲁晓夫,而且非常痛恨他:因为他反对个人崇拜。如果赫鲁晓夫用别的什么名目否定斯大林,毛泽东也许就不会那么恨他了。毛泽东是一个打从骨子里喜欢个人崇拜的人(当然是对他的个人崇拜)。因此,他在中共八大上,对刚刚开过的苏共二十大,做了一下姿态,应付了一下门面以后,很快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认为反对个人崇拜,是违背列宁关于群众、阶阶、政党、领袖的理论的,并且提出有所谓”正确的个人崇拜”。个人崇拜历来是独裁统治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独裁者实行统治的一个重要工具。反对个人崇拜,就是反对独裁统治,就是反对独裁者本人。这是毛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他都耿耿于怀。

  同样,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同中国文革的关系也有二重性。一方面,他们惊醒了毛泽东,让他清楚地意识到,独裁者身后会有人鞭尸。斯大林便是前车之鉴。如果不想(当然不想)改变独裁制度,而又要避免被鞭尸,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一切可能的鞭尸者、“睡在身旁”的大大小小的赫鲁晓夫早早地消灭掉。毛泽东发动文革,就是为了消灭“中国的赫鲁晓夫”,以免死后被鞭尸。

  另一方面,赫鲁晓夫又被毛泽东用来充当发动文革的“稻草人”:他用赫鲁晓夫的恶名来胁迫人们跟着他去反对和打倒他所要反对和打倒的人。从一九五六年起,到一九六六年发动文革,毛泽东已经把赫鲁晓夫妖魔化了十年,在中共党内外,赫鲁晓夫早已被认定为一个背叛马列主义,出卖社会主义,投降帝国主义,复辟资本主义的十恶不赦的、天字第一号的坏人。现在,中国党内也出了这样的坏人,岂不应该赶快起来反对吗?实际上,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革所宣示的逻辑,也是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参加文革的人的思维定势。毛泽东狠命批判赫鲁晓夫如何如何,其真实意图,就是要利用赫鲁晓夫来达到他自己的目的。赫鲁晓夫早在文革发动前两年已经下台了,反对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不过是一种姿态,是做给中国人看的,尤其是做给那些可能同情和支持赫鲁晓夫的人看的。

  夺权,是文革的直接起因

  毛泽东发动文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身后之事,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比身后之事更加紧迫的,是眼下的大权不要被篡夺。他对形势估计得非常严重,认为相当大部分的权力已经不在自己手中。据说,三分天下,他只有其一。如果生前大权就被篡夺,死后便可想而知了。为了保住大权,他曾经发动了反右派、反右倾、反修正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等一系列政治斗争。可是,他认为,这些都没有解决问题。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形势反而更加严重了,已经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为了防止他们篡夺最高权力,他不惜以七十三岁高龄之躯,抖擞精神,发动大规模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把他们彻底打倒,把已经旁落的大权从新夺回来。简单地说,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最直接的起因。夺权,是文化大革命贯穿始终的主题。实际上,一开始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就夺了中央的权。文革小组,名义上隶属于中央常委之下,实际上隶属于毛泽东一人之下。接着,就是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全面夺权。待到该打倒的都打倒了(其实,不该打倒的也打倒了)全国各地都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他便宣布“全国山河一片红”。(真是昏了脑,竟把台湾给忘记!记得当时特别发行了一张邮票,就叫“全国山河一片红”,结果大出洋相,急忙收回来。这张邮票,后来成了高价抢手货)。

  总而言之,文革就是毛泽东亲自发动、亲自领导的夺权运动。

  夺谁的权呢?夺第二把手、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权。在毛泽东看来,刘少奇已经在全国上下的党政部门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到处都有他的“代理人”,只有军队系统有林彪替他管着,尚可放心。毛泽东之所以要把全国的党政机关统统砸烂、打碎,目的就是要把刘少奇连同他在各地各部门的“代理人”一起打倒。令人费解的是,作为刘少奇资产阶级司令部二号人物的邓小平,居然幸免于难。其实,毛泽东本来就没有要打倒邓小平的意思,这从后来毛泽东一次又一次对他网开一面,留有余地,可以看出来。当时把他放进刘少奇的“司令部”,不过是让他陪绑而已。光刘少奇一个人,怎么能成一个“司令部”?邓小平当时是总书记,在工作上和刘少奇联系较多,把他同刘少奇捆在一起,正可以壮大这个资产阶级司令部的声势,以表明问题的严重性。这样,邓小平便扮演了半个黄盖的角色(一个愿打,一个不愿挨)。至于后来林彪也被打倒了,那不是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初衷。林彪是毛泽东发动文革的第一号帮凶,后来毛泽东怀疑他有二心,才把他打倒。毛泽东死后,江青也被打倒了,那更不是文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是新一轮权力斗争的第一声惊雷。

  综上所述,毛泽东发动文革,无论是为了防止生前被篡权,还是为了防止死后被鞭尸,都紧紧围绕一个“权”字。毛泽东一生视权力为生命,这一点周恩来看得最透彻,最懂他的心思。有人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一次毛泽东生病(大概是在林彪出逃以后),昏迷过去,当他醒来的时候,周恩来俯下身子大声对他说:“主席啊,大权还在你手里啊!”研究文革的起因,一定不能忘了这个“权”字。否则,就会如堕入各种意识形态的五里云雾。

  拆穿路线斗争的骗人把戏

  有一种看法,显然是受了迷惑,那就是过分看重毛泽东所标榜的那些东西,什么路线斗争呀,反修防修呀,以及诸如此类的口号,把它们都当真的了。一位哲学家曾经提醒世人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这是很对的。毛泽东打出这些旗号,只是他对自己进行的斗争所作的一种解释,是他的自我表白,是不能作为判断他真实意图的根据的。在这些堂而皇之的旗号后面,实实在在地进行着的,是权力斗争。什么叫政治?说到底,政治就是为权力而斗争。这里没有这阶级那阶级、这党那党之分。区别只在于,在民主制度下,斗争的胜负取决于民众的选票;在独裁制度下,取决强权,特别是军队。在决定性时刻,谁手里有军队,谁就稳操胜券。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以来,毛泽东夺取了军队大权,从此以后,不管进行什么样的“路线斗争”,他都是“正确路线”,而且百战百胜。中共党史专家司马璐先生说过,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以“路线斗争”为旗号的权力斗争的历史。这是真正的高明之见。对于文化大革命,也应该这样看。

  有没有“路线斗争”这回事呢?要说有也有。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开始的时候,最初的参加者,理想主义者居多,那时候,内部斗争往往真的是为是非而斗,即使这种是非并不像当事人想像的那么严重,彼此之间也争得很真诚、很执着。这大概可以算作路线斗争的雏形吧。及至后来,见到了权力,尝到了权力的滋味,情况就不同了。把“路线斗争”弄到性命相拼的地步,是苏共的发明,毛泽东把它推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目的当然为了争夺权力。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说,权瘾比赌瘾、毒瘾还要强烈,还要难解。染上了权瘾的人,如果中途不出意外,到头来都是独裁者。这在斯大林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当上苏共中央总书记以后,为了保住并扩大已有的权力,他不断制造各种理论、提法和口号,以便把他视为敌手的人一个个装进去,然后宣布一次又一次路线斗争,名正言顺地把他们一个个打倒,并从肉体加以消灭。然后宣布,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莫斯科大审判,就是用这套把戏把一个个老布尔什维克送上断头台的。毛泽东也是这样。所谓文革,不过是莫斯科大审判的中国版。区别只在于,中国版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花样更翻新、害死人更多,因而更残酷、更丑恶、更荒诞。

  如果看不清这种所谓路线斗争的虚伪和险恶,那就太善良,太纯真了。在中国,所谓路线斗争,除了独裁者用作打击异己的工具,还是有一个巧妙用途,那就是用来进行自我辩护。不管犯了多大错误,出了多大乱子,都可以推到错误路线上,自己一贯伟大正确。可是,这一回他们遇到了难题: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亲自发动,亲自领导,而且是一次全局性的、持久的错误。即一次极其严重的路线错误。这又怎么办呢?他们自有高招:例如,被邓小平称之为“党内第一支笔”的胡乔木,就装一付可怜巴巴的样子说,“这次就不提路线错误了吧?”为什么?据说“马克思也没有说过路线斗争”(其实,马克思不止一次说过)。既然马克思没有说过,为什么几十年来把路线斗争提得那么高,认为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一部路线斗争史?现在事情落到毛泽东头上了,“就不要再提路线错误了”。这表明,什么路线斗争,防修反修,都不过自欺欺人而已。能用来打人的时候,是路线斗争,自己碰上了,不过儿戏而已,甚至连儿戏都不如!

  我说了那么多,中心的意思,就是决不要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研究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不要掉进人家的思维模式。这里没有任何理想主义的东西,有的只是赤裸裸的、血腥的权力斗争。至于这么荒谬的文革怎么能搞起来,而且持续了十年之久,那是一个需要从文化、历史和制度背景上另行研究的问题。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被误导了几十年。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设法让下一代不再被误导。总结文革的意义,恐怕这是很重要的一条。我相信,当年轻的一代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再人云亦云(确切地说,不再官云亦云)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美好起来。

  二○○六年四月二十七日于北京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组图)



京港台:2015-7-28 20:27| 来源:澎湃新闻 |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 CFP 资料

  7月25日,一名自称为“释正义”的网友发帖,矛头直指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私生活混乱。

  26日,少林寺就此事向警方报案,控告“释正义”的行为系恶意侮辱和诽谤,并在官网上公布报案材料。目前,登封市公安局已受理该案,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网络热帖《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这只大老虎,谁来监督》

  这是本月少林寺第二次成为舆论聚焦话题。就在月初,少林寺参与录制一档大型少儿户外真人秀也引发了社会关注。

  这档名为《少年英雄》的真人秀由河南卫视与少林寺联合推出。九位“00后”孩子深入少林,不仅剃度、起法号,还由高僧教授功夫和规矩。通过为期两个月的封闭式训练,锤炼身体、学习传统文化。

  这是少林寺官方参与合作的首档综艺节目。在嵩山少林寺举行开机发布会时,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寺内的方丈室接见了众人,对节目的拍摄和播出给予了厚望。

  而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其中强调,对少数有未成年人参与的节目要坚决杜绝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的不良倾向以及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现象。此番参与真人秀,外界也有不少对于少林寺过度娱乐商业化的质疑声。

  7月27日,少林寺外联处主任郑书民就近期的争议话题做出回应。

  舆论风口的少林寺,终于正面回应传闻了……

  澎湃新闻:这两天,释永信方丈被网上实名举报的事还在持续发酵。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近年来,网络上关于他“嫖娼被抓”、“海外30亿美元存款”、“德国别墅”、“跟明星有染”、“包养女学生”等丑闻传言不断,私底下,他面对这类外界的声音是什么态度?

  郑书民:他有一次说,别人骂我们是因为很关心我们。我们做的不太好,不能让他们满意,我们要努力做得更好。还有一次,他也说过,我们做的事,别人可能是不了解,因为文化有过断层。“文革”以后,(人们)对佛教的认识有偏差,需要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

  澎湃新闻:这次实名举报的“释正义”,你们认识这个人吗?他有跟少林直接联系过吗?

  郑书民:我在少林这么多年,从没听说这个人。没这个人。少林寺是一个大家庭,因为清规戒律、伤害宗教感情等各种各样的缘由,前前后后遣散了一部分人,包括利益不合,也开除了一些出家人。要达到每个人满意不太现实,这么一个千年的大庙,也不可能为一个人网开一面。

  澎湃新闻:你跟释永信方丈认识多久了?

  郑书民:我大约是1982年认识他,1999年开始在他手下工作,这样也有十五六年了。

  澎湃新闻:在你眼中,释永信方丈是个什么样的人?

  郑书民:这点上我感觉我是很有说服力的,因为我就在他身边。他在我眼中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随和,很宽容,没有打骂过人,也没有愤怒过,从来说话都是慢悠悠的。我也从没见过他跑步,哪怕下着大雨,也是两手背在身后,慢悠悠地走路。不急不躁,不温不火。

  但是所有人也都很怕他,有威严。其实我也很怕他,(笑),他不会批评人,但是说话的声音稍微变个调,我就感觉脸上挂不住了。

  澎湃新闻:你感觉他是一个内向的人吗?

  郑书民:出家人的修行和俗家的人不一样。他们不规避这个世界,但是非常有原则。遇到特别困难的问题,普通人会想着去克服困难,但他不会说,“你必须得改”,而是觉得可以停下来,会说“这个可以等一等,我们不急,先做别的事”。

  在他身边工作,其实压力很大,但总感觉很放松,很快乐。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工作完成了非常有成就感。

  澎湃新闻:这次少林寺因何决定参与真人秀录制?

  郑书民:因为这次合作的题材挺好的。青少年的体质、精神和信仰的教育问题和少林禅宗文化比较契合。也算是个机缘巧合吧,一次河南电视台的王台长来少林寺拜访方丈,探讨到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就有了这方面的意向。两方面一拍即合,缘分到了嘛。

  这个真人秀虽然是娱乐节目,但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喜闻乐见,能够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让年轻人在娱乐中锻炼身体、修身养性、认识民族的传统文化。

  澎湃新闻:在节目中,少林寺主要以哪些方式参与?

  郑书民:一方面,在少林就要遵守寺院的规矩和戒律,比如孩子的衣、食、住、行都要按照僧人的标准,吃饭要唱赞、拿筷子有方法、上殿要念经、学习坐禅,此外,师傅也会教少林功夫。节目呈现了少林僧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毕竟是拍片,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一些内容也需要在寺院外完成。

  澎湃新闻:寺院给孩子们剃度、起法号?

  郑书民:这个是象征性的。他们不是出家人,只是到了寺院遵守行为准则,就像到了寺院就要穿僧袍,不能穿牛仔裤和拖鞋一样。

  澎湃新闻:你和孩子们接触下来感觉怎么样?

  郑书民:孩子特别可爱,调皮得很。没人管的话,天性就暴露了,但是一进入寺院,蛮守规矩的。

  澎湃新闻:对于这次少林和电视真人秀的结合,也有人担心这会不会是对僧人清修的一种打扰?

  郑书民:这是不冲突的,按我个人的理解,孩子在少林的学习类似夏令营的性质,可能还增加了一些娱乐的因素。但禅宗是入世佛教,讲求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而且希望通过和社会的接触来改变社会中人的心态。这是宗教主要的教育意义。现在的社会是多元的,有严肃教育也可以娱乐教育,目的都是共通的。

  澎湃新闻:在这档节目中,少林寺方面有没有广告分成?有没有盈利?

  郑书民:这个没有,这是电视台的事。没有的。

  澎湃新闻:近些年,少林寺因过度“商业化”发展而备受批评,“海外建分寺”、“香火钱设最低消费”等新闻引发关注,也引发质疑。你怎么看待商业结合和寺院发展的平衡?

  郑书民:媒体的过度解读是很普遍的。他们有其他的想法也很正常,但是少林寺做事有自己的原则,出家人做事很严谨的。

  寺院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也要适应社会,不能说僧人坐飞机就不要钱了。对僧人来说,生活很简朴,一个人的“单金”(生活补贴)才三百多块钱,都很清贫,但是寺院也要发展,要按照社会的准则来进行。

  澎湃新闻:你认为,少林寺对于社会最大的力量是什么?

  郑书民:这么多年,我走了很多地方,我感觉到少林带来最大的是一种精神。少林的惩恶扬善、尚武之风,社会需要这股正气。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抉择/张欣:中国政府靠印钞票维稳股市造成通胀风险/何清涟:中国反腐为何多成瓜蔓抄
  • 悬崖/蒋介石得知林彪折戟沉沙后老泪纵横/靠国家队救市,是长久之策吗/党报谈美式民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