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得意時信儒教,失意時通道教、佛教,而在教義與已相背時,中國人會說,“人定勝天”。中國人的信仰危機在於,經常改變信仰。——林語堂
不用在意教会内部的“间谍”
[福音论坛] 送交者: 井中蛙 于 北京时间 08/31/2015
几年之前,我在某个基督教论坛上,看到有人对不同意见者,质疑其为政府间谍,派到教会来搜集情报的,我就非常诧异,怎么会有这事呢?
以后,政府派间谍之说,常常见于基督教论坛和Q群里,有的还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自己把自己吓成了神经质一样,就象前些年“与人斗其乐无穷”那阵,时刻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擦亮眼睛,明察秋毫,严防阶级敌人的破坏……
我不知道政府是不是真的在教会里派间谍,我也不想知道,因为无论是派还是没派,都没有意义的,如果真是派了,还有益处呢。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基督教会的本质决定的。
第一,从敬拜的对象上看,基督徒所敬拜的就是基督,也就是主耶稣,主耶稣就是上帝就是神。神的本质是光是爱。光和爱不能隐藏,也隐藏不了,本质是公开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光天化日”。
基督是光,按照“近墨者黑”、“近赤者朱”的常理,祂的门徒也应该是光,圣经称之为“光明之子”,也是不能隐藏的,公开于“光天化日之下”,所以神说:“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太5:14~ 15)
第二,教会讲台上所教导的,是圣经,圣经里记载的是神的话语,神的话语是“生命、真理、道路”,在基督徒是“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在不是基督徒“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也就是有普世价值,百利而无一害,所以神要祂的门徒“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若是教会里有间谍,不费你劳力走出去,人家找上门来不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么?
第三,教会就是要培养基督徒不但叶繁枝茂,还结好果子,也就是有好的行为,圣经概括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法律是不管的,人可以任意而行,你还怕什么呢?
第四,真信徒真教会,必须以神的话语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唯神的话是听,唯神的命是从,所追求的是神的国。
“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 (约 18:36 )在耶稣看来,地上谁当王都无关紧要,哪个党执政都无所谓,祂爱的是人,祂看重的是人心的爱,祂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诚实,祂做人的时候,主张“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 神所命的。”(罗 13:1)所以,当时人们要耶稣当王,推翻罗马政府时,他逃避了,继续当祂的“亡国奴”。
那么,唯神的命是从,是不是违反人的律法呢?
不是的,神的命要高许多许多,远远高于人的律法,一个站在“遵纪守法”领奖台的好公民,距离“谨守遵行”神命的台阶,还有十万八千里,比如,时下流行语“通奸”,耶稣的命令是“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所以,一个听命于神的真基督徒,国家律法完全遵守了,没有一样是打折扣的,而且是大大地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真不明白,基督徒为何挂虑教会内部的“间谍”呢?
政府强拆十字架 信徒捍卫十字架 重举十字架
2015年8月24日
近年来,全国各地,尤其是浙江当局大规模强拆十字架,面对这一情形,各基督教会信徒一方面誓死保卫十字架;另一方面政府一边强拆十字架,信徒一边重举十字架。以下就是各地信徒坚定信仰,重举十字架的消息通报。
一、温州龙湾五溪教会重举十架。2014年,该会十架被政府强拆,教会三次重举十架,均被拆下。为防十架重立,政府派人二十四小时蹲守。8月22日早上六点半,教会决心重举十架,不顾该会陶崇银弟兄被带走;通往教堂的道路封锁的情况下,毅然决定照常重立十架。当局自知理亏,再加上教会的同心与决心,若再纠缠下来没完没了,于是泄了气,做出通融决定。既放了人,同时撤走蹲守人员,拆除为蹲守使用的帐篷。教界高度评价五溪教会的信心壮举,并赞赏龙湾当局做出通融的处理。教界相信:五溪教会重举十架是温州教会护教的标杆性起点,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教会守护十架信仰的决心,以及进入新历史的护教转折点。守护十架信仰的得胜秘诀与圣徒的合而为一,以及坚韧不拔的信心密不可分,这是积极扭转得胜势态的关键点。这一天,天空作美,一道彩虹,划破天际,悬挂在五溪上空,久久不愿离去。我们惊叹上帝向爱祂、敬畏祂的人所施的慈爱是何等的深广。让我们高唱得胜的赞歌:十架永远坚立,胜过一切攻击,阴间暴風吹袭,世界侵扰不息,十架仍然坚立。十架历久常存,传扬十架凯讯。哈利路亞,归十架,哈利路亚,永得胜。
二、8月24日,浙江丽水花场教会第三次重举十架。让人惊喜的是,重举十架由三位高中级的主日学生完成。在他们做出重举十架决定时,遇到教内压力。有人担心政府报复,使自己的利益受损,便向这三位学生施压,叫他们自己拆下来,但“三勇士”义无反顾。“因为神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提后一7)。”
三、教界相信:九月中旬前是教会集体重举十架的恰当时机。众教牧郑重呼吁浙江所有的教牧同工刚强壮胆,别理睬政府的口头威胁,或以基督徒私有财产为要挟,也无需顾忌教堂手续是否齐全,同心合意克服心理障碍,尽快达成重举十架的共识,即使教堂被毁坏,也不妥协,必须增强高举十架的决心。时间统一选在9月14“圣十架日”前集体完成重立的伟大壮举。重立期间,宜结合培灵守夜聚会,搭乘这圣灵的浪潮,守护十架同时,经历生命的大复兴,一举多得,双向大丰收。哈利路亚。
四、经不完全统计,浙江各地均有教会重举十架。我们恳请众教会“不要怕,只要信”,放胆宣扬十架凯讯。浙江泰顺后洋十架再次荣耀高举;泰顺罗阳镇春阳教会重举十架;泰顺四溪镇横坑教会荣耀重举十架。温州平阳水头牧区李山教会重立十架······我们呼吁浙江当局自我抑制,立即停止干扰基督徒的信仰生活。
五、温州龙湾当局在“五溪危机”中告退后(参第一条短讯),再度冒昧挑衅教会,试图向永中等教会施压。地方官员抱怨当地教会拒绝配合统战,对一位教牧说:“五进”、“五化”是一定会进教堂的,龙湾河滨教会已配合开展,你们为什么不配合?当地教会明确拒绝。教界提醒龙湾当局,进一步干扰教会的图谋是不会得逞的,教会认清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慢性安乐死,是深具危害性的,教会绝不会屈服。对于配合统战的个别教会,像龙湾河滨这类信仰团体,将逐步被众教会所分辨被孤立,政府人员无需为此感到吃惊。这就是我们的立场。请龙湾民宗局领导周清圆局长自重,压迫基督教和升官不都是成正比的。
六、温州乐清柳市堂拟配合政府开展“同心同行、共进和谐。”教界提醒柳市堂领袖及教牧成员“补课”分辨,认清“爱国会”的本质,放弃与政府之间可能存在的互换关系,因为妥协换取的表面和谐所要付出的代价远比争取自由的代价要大,耶稣说:丧失生命的比得生命。教会在终末所要面对的不是任何组织政党,而是公义的上帝,轻慢与糊涂换来的是永远的耻辱。柳市堂作为大型教会,是乐清当局统战的重点,极易被诱导利用作为“政教合一”的虚假和谐的宣传窗口。柳市堂需要聆听众圣的呼吁提醒,抵御圣经之外狡猾的诱导及恶意的慢性渗透。柳市教会急需与几位假牧师划清界限。如果柳市堂继续主动配合统战,在温州起到负面消极的影响,继续与这些假牧师混杂往来,温州教会就当毫无迟延的联合起来与该堂划清界限,停止圣工合作,停止相互往来。教界也呼吁当局停止干扰宗教的不良意图。
七、香港循道卫理联合教会安素堂举行十架专题研讨会。胡志伟牧师将分享:“为了福音,我们保护十字架”。崇基神学院邢福增院长将在会中分享:“拆十风暴对中国政教格局影响”。 博讯
赖彼得:浙江为什么狂拆十字架?逆时代潮流
2015年8月18日
(内地大学教师 赖彼得)
■浙江政府至今已拆掉教堂1,200多座十字架,笔者认为有扩散全国的趋势。
自去年底开始的浙江拆十字架运动轰轰烈烈,至今已拆掉教堂1,200多座十字架,在中国教会史上罕见。但面对国内外舆论的反对,政府并没有放慢步伐,还放话说浙江所有立在屋顶上的教堂十字架都要移位和改造。照目前的态势来看,政府狂拆十字架的行为不会停止,甚至有可能从浙江推广到全国的趋势。
政府不遵守法律程序,甚至暴力野蛮拆除十字架的行为,说明政府这次拆十字架的决心,真正目的是为了改造和打压基督教。早在几年前,一股极左的反基督教运动就充斥官方背景的媒体。北京《环球视野》曾发表题为《基督教对中华民族安全的巨大危害性》的文章,称基督教为中华民族和中共政权的敌人,要以适当方式开展基督教批判。中国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报告(2014)》也提出,宗教渗透威胁国家安全。
由此来看,浙江拆十字架运动实质上是政府对基督教发展过快的担忧以及对目前政教关系的不满意,即认为基督教在中国化方面还做得不够。基督教发展过快,意味着教外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基督教的价值理念,也意味着官方宣传的价值理念在民间的失落;基督教在中国化方面做得不够,意味着政府没法完全掌控教会,而这两者都使政府担心话语权在教内、外落空。
逆时代潮流 闭关锁国
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近年来也在不同场合都强调,「基督教中国化」口号的提出是三自爱国运动的继续,这是中国教会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于是,政府自己出面推动基督教的进一步中国化,目前具体表现为把教堂屋顶的十字架移位到教堂墙立面上,规定教堂十字架的大小,也包括目前在教会推行的所谓五进五化政策,劝退和惩戒共产党员入教等。
在一个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中国政府还要国民只能听一种声音、只能认同一种价值观,实在不合时宜。尤其对宗教来说,政府想靠强制性的措施迫使教会与政府意见保持一致、完全顺服政府的领导,无论在教义层面还是在历史、现实层面,都是行不通的,也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处理教会事情上,政府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扮演如上帝般角色,要教会听从这、听从那,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尤其在现今的时代,资讯非常发达,世界在文化、政治、经济、信仰等领域越来越相互彼此分享,越来越走向一体化,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越来越离不开彼此,而政府若一定要在思想、精神和信仰领域闭关锁国,自我封闭,关起门来自我独白,它的声音在互联网时代注定显得苍白,政府也因自己逆时代潮流、一意孤行的行为而最终失道寡助。
来源:苹果日报
奥古斯丁:从情欲的俘虏到真理的传递者
2015年8月24日
作者:我的祖国我建设
“没有忏悔的人生不是真实的人生;存在与虚无之间,
信仰之树叶繁根深,人只是天空下纷纷孤独的影子。有勇气忏悔的灵魂才可能高高飞翔。”——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中译本封底的话
历史上,曾出现了许多被基督完全接纳并改变的生命。新约圣经记述的那个被众人排挤的妓女,获得了基督的宽恕和温暖的慰藉;从前毁谤上帝侮慢人的扫罗,去大马色路上看到基督显现,奇妙的经历促成他生命认知的180度大转弯,归正后的保罗带给后世基督徒无穷的灵性财富。而神学家奥古斯丁,其人生与生命的转变带给人巨大鼓舞。在上帝,没有什么不可能,也不存在任何巧合。
就这样,他成为爱的俘虏
奥古斯丁于354年出生在北非塔格斯特的一个小镇上。父亲帕特里西斯是一个异教徒,母亲莫妮卡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也许自从奥古斯丁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母亲就没有停止过为他的儿子付出祈祷,盼望小奥古斯丁一生都能够活在上帝的眷顾中。但是母亲的信仰,对幼年奥古斯丁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相反,随着年龄增长,青春期懵懂的生理转变促使奥古斯丁走上了极其奢靡堕落的生活,情欲的力量开始主宰他的心灵,之后在漫长的时期里,情欲的挣扎和寻求真理的心志一直令奥古斯丁痛苦不已。他在《忏悔录》中写道:“情欲的荆棘长得高出头顶,没有一人来拔掉它”。这种经历正仿佛圣保罗所描述的那样,“肉体和圣灵相争”,“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来却由不得我。”
奥古斯丁在罪恶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还一度与他的伙伴一起偷窃,并且乐此不疲。“在我家葡萄园的附近有一株梨树,树上结的果实,形色香味并不可人。我们这一批年轻坏蛋习惯在街上游戏,直至深夜;一次深夜,我们把树上的果子都摇下来,带着走了。我们带走了大批赃物,不是为了大嚼,而是拿去喂猪。虽则我们也尝了几只,但我们所以如此做,是因为这勾当是不许可的。我也并不想享受所偷的东西,不过为了欣赏偷窃与罪恶。”
之后的一年多时间,奥古斯丁被父亲送往迦太基学习修辞学和哲学。迦太基是当时地中海沿岸一个著名的港口城市,人口众多,商业繁华,与此同时,因为受到罗马风俗的影响,人们生活奢靡腐败纸醉金迷。在这样的环境下,年幼的奥古斯丁显然难以抵抗,他又一次陷入情欲的放纵和狂欢中。在《忏悔录》中,他详细地记录下初到迦太基心中涌动的爱火:“我来到了迦太基,我周围沸腾着、振响着罪恶恋爱的鼎镬。我还没有爱上什么,但渴望爱,并且由于内心的渴望,我更恨自己渴望得还不够。我追求恋爱的对象,只想恋爱爱与被爱,如果进一步能享受所爱者的肉体,那为我更是甜蜜了。我把肉欲的垢秽沾污了友谊的清泉,把肉情的阴霾掩盖了友谊的光辉;我虽如此丑陋,放荡,但由于满腹蕴藏着浮华的意念,还竭力装点出温文尔雅的态度。我冲向爱,甘愿成为爱的俘虏。”
果不其然,奥古斯丁之后不久便彻底成为爱的俘虏。一个迦太基女子走进了他的生活,他们开始同居,并且生下了一个孩子,名叫阿德奥达特。这位非洲女子,历史上没有留下她的名字,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也很少提及,但她与奥古斯丁一同生活有15年之久,后来因为奥古斯丁另有婚约,才独自离去,后来据说隐居在修道院里,终其一生。
在追寻真理的路上加入摩尼教
虽然,罗马帝国正逐渐走向衰败,但学术空气依然非常浓厚,罗马城的“斯多葛”廊柱下依然有着哲学家在那里辩论,雄辩术的弟子们在市场上公然辩论。迦太基作为北非的学术中心,也是毫不逊色。当时的年轻人更热衷于雄辩术(修辞学),他们因为经过专业训练而具备非常良好的口才。奥古斯丁自然不在话下,他带着父亲的期望,认真研读修辞学和哲学,也为他归正之后的信仰探索和神学思考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十九岁时,他读到西塞罗的著作《荷尔顿西乌斯》,使奥古斯丁深受吸引,从而产生人生的第一次思想转变,被后世称为“皈依哲学”。他突然明白过去虚空的希望真是卑不足道,便怀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热情,向往着不朽的智慧。他钻研这本书,不再着眼于华丽的辞藻,而是其中所蕴涵的思想。奥古斯丁追求智慧之心因而被唤醒,他“决心将一生奉献于追求真理。”
当时已经形成了基督教的雏形。一切哲学的探索势必和基督教有某种内在深刻的渊源。奥古斯丁开始阅读圣经,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信仰的皈依,他只是将圣经当作一般哲学类读物用于解释这个世界及寻求解决之道。然而,圣经使奥古斯丁颇感失望,他在其中只是看到了肤浅而表面的文字叙述,对于他所热衷的哲学理性的追寻,圣经没有任何记述。并且,当他思想渐趋成熟,他开始思考到善恶问题,基督信仰并不能给予完美解释。既然上帝是善的,为什么世界上有罪恶的存在?仅仅归咎于原罪就能解释所有现存的问题吗?他被这个问题深深困扰。
此时,摩尼教给了他满意的解释。摩尼教由波斯人摩尼创立,他自称接受了上帝的直接启示,结合基督教和东方宗教成立的一个新兴宗教。当时,摩尼教影响很大。摩尼教持有二元论的世界观,认为善与恶是两个对立的永恒原则,善来自光明之神,恶来自黑暗之神,两者不断争战。人的灵魂来自于善,肉体来自于恶,灵魂的善是光明之神的恩赐,犯罪来自恶的原则,因此人无需承担任何道德责任。这一点和奥古斯丁向往的放纵堕落息息相合。他毅然决然加入摩尼教,并且成为极其热心的教友。
374年,奥古斯丁完成学业顺利毕业,返回故乡塔迦斯特,开始教授文法。此时,当他母亲莫妮卡听闻自己的儿子信奉摩尼教后,痛心不已,想要将他赶出家门。但是一个奇异的梦境促使莫妮卡改变了想法。她梦见自己站在一根巨大的木尺上,这时一位精神抖擞的青年向她走来。青年问她为什么如此忧愁,她回答说是因为自己将失去最爱的儿子。青年请她放心,让她看她在哪里,她的儿子也在哪里。莫妮卡回头一看,儿子和母亲都站在同一根木尺上。莫妮卡确信这是上帝给她的启示,她从中得到来自上帝的力量和鼓舞,并且继续为儿子祷告。
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376年,奥古斯丁再次前往迦太基。他被聘为讲授修辞学的教师。迦太基昔日的一切,仍深深的吸引着这位 22
岁的青年。他那时在迦太基被公认为在学术研究上最有潜力的青年学者。26
岁那年,他完成了《论美与适宜》,此书是奥古斯丁的处女作,分为两三卷,在书中他阐述了早期的美学思想,认为“美就是适宜”。
在迦太基的几年,奥古斯丁在信仰上仍然处在摩尼教宣称的一系列教义思想中。但是摩尼教一贯主张的神秘主义及其学说,比如占星术星相学,并未给奥古斯丁带来心灵上的平安。他开始不断反省。一直到一位曾经信奉基督教,之后受到奥古斯丁影响放弃基督教信仰,归入摩尼教的朋友的突然离世,奥古斯丁才真正发现死亡是多么可怕,而生命的存在,又是多么滑稽而有限。朋友的死亡对他造成了强烈打击。在后来的回忆中,他写道,“我的心被极大的痛苦所笼罩,成为一片黑暗!我的眼中只看见死亡!本乡为我是一种刑罚,家庭是一片难掩的凄凉。过去我和他共有的一切,这时都变成一种可怕的痛苦。”那段时间,奥古斯丁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无奈当中,他对死亡充满着痛恨,也充满了恐惧,他写道,“死亡犹如一个最残酷的敌人,既然能吞噬了他,也能突然吞下全人类。”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奇妙而特殊的遭遇,促使奥古斯丁的心灵逐渐向着永恒美满的信仰进展。这是上帝冥冥中奇妙的引领和安排。奥古斯丁动身前往米兰,专门拜访当时赫赫有名的米兰主教安布罗斯。他开始被安布罗斯的讲道深深吸引,也由此转变了他对于圣经非常肤浅的理解。所有哲学上热衷于探讨的问题,摩尼教学说所牵涉到的领域,在圣经里都有记述,令奥古斯丁为之震撼。期间,他和安布罗斯主教建立起非常良好的友谊。
公园386年,是奥古斯丁一生中的转折点。有一天,奥古斯丁被强烈的心灵渴望驱使,来到了米兰寓所的一个小花园。奥古斯丁流着泪,跪在地上祷告说:“主啊!你的发怒到何时为止?请你不要记着我过去的罪恶。”
他开始呼喊起来:“还要多少时候?还要多少时候?明天吗?又是明天!为何不是现在?为何不是此时此刻结束我的罪恶?”
忽然,从邻近一间屋子里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反复唱着:“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他的脸上呈现一种异常兴奋的表情,他拿起手边的圣经,翻开,默默读着最先看到的一章:“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淫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基督耶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瞬间,奥古斯丁被一道强烈而奇异的光芒笼罩,他感到无比恬静和幸福,满心都洋溢着喜乐。
此时,奥古斯丁真实的在生命中与上帝相遇。如同使徒保罗被上帝光照,成为一个崭新的人。之后,他接受了主教安布罗斯的洗礼,正式成为一名基督徒。他日后的人生都奉献给上帝,全部生命都倾注在侍奉上帝传扬真道上。
奥古斯丁的思想及其著作
我们了解奥古斯丁的生平及其思想,一定会为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奥古斯丁本人的信仰历程人生遭遇以及心灵洞察,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绚烂的著作。他告诉我们上帝是一位真实的存在,他对奥古斯丁奇妙的引导促使奥古斯丁完成了人生最为重要的转变。正是因为奥古斯丁非常丰富的生命经历和学术积淀,才为他归正之后的信仰阐述奠定了坚实基础。
奥古斯丁最为著名的代表作是《忏悔录》《三位一体论》以及《上帝之城》。《忏悔录》是我们最为耳熟能详的一部作品,无论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我们都晓得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和卢梭以及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一齐被列为世界文学经典,奥氏的《忏悔录》不仅仅是一部神学著作,更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经典,被誉为开创了“忏悔文学”的先河。其中奥氏详尽记述了他在信仰上的丧亡与归正,记述了他在早年生活中的迷惘和堕落,记述了上帝是如何在他身上彰显出完美而奇妙的引领。书中的每一字句,读者都能够看出奥氏发自心灵深处的真切忏悔,这种忏悔意识的萌生,只有当他走近上帝被神圣大爱光照时,才会祛除一切狭隘的骄傲和狂妄,谦卑地诉说自身的过犯并祈求上帝的怜悯和宽恕。此种境界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呼喊和祈祷。
奥氏的《三位一体论》同样在基督教思想史及教义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书中他反驳了那些反对将圣父与圣子同等的论调,并从圣经出发阐述了“三位一体”的哲学性论证以及神学上的合理性。奥古斯丁把灵魂分为记忆、理智和意志三种官能。同时认为这三者是统一的。也就是灵魂是统一的。奥古斯丁在《三位一体论》中同样论证说,灵魂,即上帝意志在人身上的体现,是高贵的。但身体(感官的贪婪)却是邪恶的和受诅咒的。这种诅咒是为了惩罚亚当屈从诱惑的原罪。所以为了把灵魂从诅咒中解放,就只有抵抗邪恶的诱惑。因此,要有美德就要控制身体。但上帝任意的把世界分为道德的存在和不道德的存在。也就是说,上帝任意决定了有的人能抵受诱惑,而有的人却不行。这就意味着,除非一个人能用灵魂(记忆、理智、意志)控制自己的身体(感官上的贪婪),否则他就会受到上帝的诅咒。但那些不能控制身体(感官上的贪婪)的人,却是上帝已经预先决定了的。这种激烈的原罪说,成为后世欧洲某些激烈教派的参照。奥古斯丁同样提出,灵魂虽然无时不支配着身体,但有时会意识不到身体的行为。也就是提出有无意识的行为。
《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又一巨著,被誉为是护教性的著作。当时罗马城已被哥德蛮族攻破。人们把罗马帝国的衰退归咎于基督徒离弃传统多神宗教因而受到众神的咒诅。奥古斯丁觉得有必要著书回应此攻击,于是提笔写作此书,时当公元413年。
奥古斯丁在书中说明,“罗马的衰退是肇因于道德的衰退;基督教不但不是罗马衰退的原因,反而有助于道德的提升。但基督徒所归属的不是罗马帝国或任何地上之城,而是上帝之城。地上之城与上帝之城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前者人民的共通点在于对自己的爱,后者则是结合于对上帝的爱和因此而生的对彼此的爱。在对比这两个城从起源到结局的过程中,他对人类的群体生活有深入的讨论,也建构了基督教的历史观。”
奥氏的思想可以说博大精深,在其伦理学和美学的著作中,可窥一斑。在此意义上,他早已超越了纯粹的神学领域,涵盖神学,哲学,美学以及伦理学诸领域,成为后世不忘的一代宗师。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