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上海上海/儒家文化是熟人社会/美德法同时就中国经济表态/孔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發佈時間: 8/24/2015 11:00:26 PM 被閲覽數: 176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上海上海

注意:将自动播放下一集




儒家文化是熟人社会,现代文明是陌生人社会。





博主:黑白先生  发表时间:2015-08-21 08:53:42





儒家文明是熟人社会,现代文明是陌生人社会。

中国经历漫长的农耕文明,乡村文明,形成了熟人社会。一个不相信陌生人的“熟人社会",国人的信任机制是“亲而信”,因熟悉而信任,这是“直接信任”“人格化信任”。国人大多依赖四大关系→师生、同乡、同学、同事,亲疏程度以此类推。

儒家文化讲究亲熟远生,出了问题难保客观对待,总归偏帮熟人。属于现代社会的法制规则服务于陌生人,照抄了宪法却水土不服很难落实,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想解决事情都得靠关系。

熟人社会,而非契约社会,它以血缘为维系,“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人和人通过这种关系,互相联系起来,构成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张张网。随着自利性驱使,人们还常常将血缘关系以外的社会成员也纳入自已交往范围和圈子。
鲁迅说过,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熟人社会,就是社会以家为核心建立,横向关系极其发达,没熟人办不成仼何事,人奋斗目标是光宗耀祖,骨子里蔑视任何公德和秩序,混好即家天下。

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道德建立在血缘基础上,自然形成。从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中国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民主公德,民主公德是调整城市陌生人之间关系的道德。

所以说,国人普遍缺乏公德,儒家文化传统要负很大责任,儒家虽然提倡仁爱,但是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根据血缘来定亲疏,血缘关系越近给的爱越深,越远越少,到了陌生人几乎稀释无踪无影,所以说,所谓礼仪道德只是针对熟人,陌生人可以除外,这传统跟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是极为需要改造的部分。

熟人社会生活范围窄小、封闭,缺乏交流,家长或老人传播经验,主导生活必不可少;现代都市文明属于生人社会,行业组织靠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维持正常成长。熟人社会老人垄断话语权。而现代社会,老人经验优势丧失,他们就非常抵触现代社会。

比如,谁乱闯红灯,谁不排队?中老年人居多。谁随地吐痰、破坏公共秩序?中老年人居多。谁又在一直抱怨道德沦丧?恰恰还是中老年人居多,而他们抱怨的对象都是年轻人。他们还是抱着过去那套道德标准,以道德权威自居,比如要求年轻人顺从老年人,不许还嘴,要求妇女在家庭生活中严守规矩等。可以说现在社会、家庭很多矛盾就是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一种冲突。

比如,公共场合犯罪,为什么极少有人挺身阻止?在过去熟人社会中,容易分辨是非,容易得到熟人援手,出手阻止风险小收益大,不出手甚至会有潜在危害,因此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随着人口流动增长,熟人社会已解体,面对公共场合犯罪,个体出手阻止风险大预期收益微小,见义勇为减少无关社会道德,趋利避害使然。

熟人社会,人情往往凌驾于规则之上,这就使许多人产生了一种误区,认为朝中有人好办事,而骗子往往就是利用人们这种心理,打着可以安排工作的幌子行骗,屡试不爽。

“熟人社会”对现代民主政治危害也相当大,表现:以“人情”代替“竞争”,淡化了“竞争”的激励,导致社会管理丧失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影响正常组织的功能。更为严重的是,“熟人社会”在机关的过分发育,导致整个部门风气败坏。

(2)另外“礼大于法”,在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这种“关系社会”的行为模式严重阻碍了机关建设,它弱化了“法制”和“制度”的功能,以“关系”、“熟人”的“情感”代替了法律的威严,很容易使得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天平在“人情”中发生倾斜。

我越来越觉得人性差不多,但几千年的独尊儒术给国人塑造了一个丑陋的国民性。国人的阴阳人阴谋诡计奴才性格人情世故熟人关系都是儒家文化与分赃等级制宗法血缘无契约法律造成的。因为无法律契约,权力利益只能靠血缘与常在一起信任的熟人拉帮结派来维系。

熟人社会,导致了中国人的不关心别人只关心自己的自私自利意识。 熟人社会是比较保守的社会,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比如一旦你拥有了现代文明的思维,在熟人社会就很多难给自己定位,就像个书呆,看起来太单纯太独立,不适合这个环境。

熟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障碍了社会发展。常为了面子和熟人明知在很多人、事问题上有错误而不指出。任其错下去...最后不好收场。这种传统在当下已严重过时矣。

当今社会,儒家文化里的人情世故,农耕文化里熟人圈子,关系比契约更深入人心,义气比规则更彰显力量,在信仰瘫塌的今天,最大的安全感或许仅仅是钱了。
现代文明是都市文明,是行业组织内部和行业组织之间的生人文明,儒家文化如何解决现代问题?从传统熟人社会进入现代都市文明生人社会,思想需要一个裂变的过程。这就需要人们要以开阔的思维,反省的精神,谦虚的态度。多学习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明。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科学法治等等,中国文化太缺乏这些了。
(黑白先生写于唐山。2015.8.21我的公众号:heibaixiansheng333)



  • close全部跟贴  独立评论
    • 好文,巨顶!说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重私情,轻公德。杨巍 [0 b] 2015-08-24 11:56:40
    • 作者: 博讯螺杆   批得好,归根结底还是个文化传统和传承问题,同是一个马主义 2015-08-22 
      在西方社会就没有生命力,即使有,也是“修正主义”的,但在东方特别是儒文化根深蒂固的地方,马主义专制原教旨却很容易扎根落户,典型是中国,北朝鲜。
    • 作者: 明泉   从这个角度来看,比较好理解GCD以党为家天下的习性难改 2015-08-22 
      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的原来概念,应该是来自 Ferdinand Tonnies 的 gemeinschaft 和 gesellschaft。




    美德法同时就中国经济表态 白宫给中

    国开药方


    京港台:2015-8-25 11:15| 来源:腾讯证券 |



     

      中国经济数据不佳以及人民币的意外贬值被认为是导致全球资本市场暴跌的起因。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员李奇霖指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不如从前,反映的是实体产能过剩和股市大幅震荡,资本有了流出压力。如果考虑到本来就已产能过剩严重,大量需要借新还旧的经济本来已经很脆弱,如果实体信用出现收缩,信用链条可能会出现崩溃。这才是股市调整幅度如此剧烈的深层次原因。

      而对于“中国因素”如何影响美国股市,李奇霖表示,过去中国总需求的繁荣带动了美国经济,而如今,一切都come back!

      白宫:希望中国实施更多金融改革措施

      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主动贬值人民币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下跌了3%左右。而这被市场认为是引发“蝴蝶效应”的重要因素。

      纽约梅隆银行保罗·玛卡姆指出,中国的形势无疑令全球经济感到冷汗直冒。其指出,现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这对美联储及其9月份加息的可能性来说意味着什么。

      荷兰银行分析师Arjen van Dijkhuizen表示,与中国有关的令人担心的问题触发了资本外流。但尽管如此,中国汇率机制的调整还是有着经济意义的,而我们并不认为会发生一场货币战争。

      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已就周一全球股市的大跌作出简要阐述,美国财政部则正继续密切关注全球形势的发展。

      白宫发言人乔希·厄内斯特还补充道,美国政府官员希望中国实施更多的金融改革措施,比如说推进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人民币汇率的机制等。中国应继续寻求实施金融改革以提高汇率弹性,并迅速采取措施来建立起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汇率的机制。

      此外,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与法国和乌克兰领导人共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将竭尽所能稳定经济形势,中国对欧盟所有国家来说都是重要的经济伙伴。

      而法国总统奥朗德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全球经济足够稳健,并将继续增长。他强调中国会控制好近来的市场动荡。奥朗德说,中国会找到合适的应对措施。

      中国因素将影响全球 A股将继续面临卖盘

      对于资本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目前仍然不是进场时机,而“中国因素”将决定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大方向。

      瑞士宝盛银行股票策略研究主管克里斯托弗·里尼克认为,尽管股市遭遇了卖盘,但还算不上是买入机会。只要我们不知道中国政府将如何对本国经济增长作出反应,那么就宁可持观望态度。

      不过,奥本海默分析师约翰·斯托尔茨福斯和吉姆·约翰森发表观点称,需要对人民币8月11日贬值与随后的全球股市大跌进行全面的观察,只有这样才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才能看到全球经济和市场上所存在的机遇与风险之间的差别。

      本周A股市场出现连续的低开低走,并一举击穿数道重要整数关口,周二盘中最低已逼近3000点大关。

      对于A股市场,高盛集团向其客户发出警告称,中国股市在至少未来6周时间里还将继续面临卖盘,这种形势可能最多持续两个月时间。

      高盛集团亚太区分析师Timothy Moe及其团队在周一公布报告指出,下跌原因是鉴于令人失望的外部需求、政府政策所带来的股市和汇率的“不确定性冲击”等因素,经济数据不太可能在10月初以前稳定下来。

      但该团队同时指出,如果政府决策者像以前一样作出反应,那么中国经济在第四季度中显示出某种温和的环比增长还是很有可能的。

      如果高盛集团所作出的这一预期被证明是正确的,则将对全球经济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全球股市在周一交易中均大幅下跌,原因是投资者担心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将对其他国家造成“撞击效应”。如果中国股市继续下跌,则全球股市也很可能将会下跌。

      周二早间,上证指数跌幅收窄,亚太市场现回暖迹象,香港恒生指数、澳大利亚S&P/ASX 200指数涨逾至2%,台湾加权指数、富时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韩首尔指数翻红。




    孔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坐山观虎斗

         在国学热的今天,孔子的形象被一遍遍地演绎着。最近,山东、浙江、山西等省的孔子题材话剧陆续在全国热演,影视剧、纪录片里的孔子也在不断变换着面孔:他是一位老师,一位离家久不归的丈夫,一位悲情的知识分子,一位辛苦的政治学说推销员,一个与自己终生较劲的老者。
       然而,在被推上神坛和丑化抛弃的不断反复中,孔子的形象几经沉浮。在再次被解读的当今,我们是否过多地赋予孔子消费的意义,而忘记他只是一个拥有道德品行的老人呢?
       55岁出走的孔子
       一次次充满期待地穿上正装受到“领导”接见,一次次据理力争,一次次哑口而去的失望与叹息……就算孔子再聪明博学,人性与人生的现实,总是把他打翻在地。
       山东省话剧院院长李朝友说,这才是真实的孔子。
       最近,55岁时的孔子又“忙”了起来,近日正热演的山东省话剧院、浙江省话剧院的话剧版《孔子》,还有电影《孔子》、电视剧《布衣孔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55岁的孔子。
       历史上,55岁的孔子有一位贤惠的妻子,一个小女儿,还有七十二位“圣徒”,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然而,就在自己所说的“知天命”之年,孔子却跟自己过不去了。
       浙江版话剧《孔子》的开场,是一位小朋友问妈妈,孔子是谁?是变形金刚厉害还是孔子厉害?而全剧的主题把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放到一边,只论人生成败——中年孔子怀才不遇,却永不言败。
       在历山剧院连演多天的山东版《孔子》,开场则是孔子告别故土,即将远游。“我们为什么从55岁这一年开始讲述孔子?因为这一年,孔子不只满足于当老师,否则他一定不会去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主张。所以,这时候的孔子最不像万世师表,同时也最走心。”山东版《孔子》编剧兼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系主任丁如如说。
       史料记载,孔子30岁时便已不满足自己只是一个老师,而是时刻准备在政治上“出仕”。可对于人生的种种意愿,孔子只谈过“克己复礼”,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言语行动都合于礼,但当他自己也按捺不住“恢复礼乐”的欲望时,便抛妻弃子,义无反顾地走了。
       “边缘化”的知识分子
       在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里,他先后奔走于齐国、卫国、楚国等国,但政治主张始终未能实现,甚至诸国君纷纷回避见他。最后,孔子不再说话了,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孔子回到鲁国,患病而终。
       而在当代的剧情中,孔子一会儿是《中国合伙人》里的佟大为,高喊着“美国人民需要我”,一会儿又是《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业务员威尔·史密斯,锲而不舍地推销着自己的金融产品。
       而观众看到的孔子,更像是平庸社会中一位执着、较真的“另类”同事:不顾“领导”与“同事”的情面,执拗地坚持自己的主张,让人们下不来台。于是,诸国国君都在表面上尊敬孔子,实际上却把他的人和学说拒之门外。
       “孔子到这里不行,到那里也不行,虽然他始终坚持自己是对的,但最后都没有成功,这到底是为什么?人是不是应该像孔子那样,为了理想度过一生?”谈到这部历史正剧的创作初衷,同样年过半百的李朝友说。
       于是,山东版《孔子》将孔子定位为一个悲情的知识分子,而创作者们既不想回避苍白的现实,又不想放弃希望。于是,在山东版话剧《孔子》的最后一幕,孔子寄托于“来世”:临终前,孔子对天说:“如果有一位明君,未来能够真正地懂我,能够让社会平安和谐地生活,我就满足了。”
       此时,孔子儿时便离世的母亲走上前台,孔子跟着母亲准备“离开”,但他跟着母亲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了看他刚才离开的地方,全剧结束。
       在咨询了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及查阅有关史料后,丁如如认为这样“再现”孔子临终时的思想活动非常贴切。“到了最后,他对自己的理想与学说还是不甘心,他还是不能说、也不想说‘就这样吧’。”
       孔子也被炒绯闻
       终其一生,孔子和他的学说并未被世人所重视。
       直到汉武帝时,孔子的学说著作被人从墙体里“挖出”,再经董仲舒“改造”,孔子才走上了神坛,历朝历代热衷于神化孔子和他的学说,却冷淡他真正的内心和思想。

       到了近现代,孔子又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新文化运动与文化大革命。孔子的形象被丑化、矮化、僵化。每个不同历史时期,作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孔子,会被阶段性解读和别有用心地使用,孔子的一生与他的著作成了人人可说的“神谈”。
       德国汉学家顾彬说,很遗憾,一部《论语》加上2000多年的文明积累在上面,实在太复杂了。
       而在今天,“孔子”重新狂热起来之后,他的形象又开始被解读和消费成更多张面孔。
       在近几年的戏剧与影视作品中,孔子有时是与众学童一起学习、干活、玩耍,结下深厚友情的“少年孔子”,一会儿又是刀枪剑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六艺”高手,随着新时期国家的对外发展,孔子还是帅气灵动,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大使。
       而狗血的言情情节,也没有放过孔子。
       历史上,孔子第二次来到卫国,只身拜见当时卫灵公的“二房”,握有实权且风姿绰约的美女南子,这便是千年以来中国最大的疑似绯闻——《子见南子》。
       这一幕也被不同时代的人们任意消费。在1929年曲阜二师进步学生上演的独幕历史剧《子见南子》中,这一圣人与性感女子独处的大戏,演变成了孔子为南子的娇艳美色所动、魂不守舍的结局。当时孔家后人竭力反对,此事甚至惊动了蒋介石。
       近80年后的今天,电视剧《孔子春秋》里的“子见南子”一段,更符合现代人的诉求,孤男寡女同处一室,又适逢孔子离家多年,南子勾人心魄,孔子与南子想不上演一段香艳的“激情戏”都不行了。
       只有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略为中肯:子见南子时,中年孔子的确为人生所困,独见南子也有着普通男人的一丝人性使然。但孔子没有被美色所动,但被南子一句“世人也许了解夫子的痛苦,却无法体会到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打动。
       孔子是人不是神
       最近,杨朝明考证发现,孔子的形象其实不像唐代吴道子所绘的《先师孔子行教像》那样,是一位须髯偏偏,身材微胖的小老头,而是身高一米九一,无须少眉,身材中瘦的山东大汉。
       去年举办的两岸论坛上,学者们一致同意,引用《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说法,来讲述今天的孔子与儒家故事。
       在儒学狂热的当今,孔子以及他的著作学说,也在有新的认识,新的解读。
       反观同样信奉儒学的亚太许多地区,孔子虽然仍高踞神坛,但很少被过度“消费”。
       台湾学者、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董金裕说,在台湾的普通民众中间,孔子的形象只有一个:至圣先师。台湾的教科书、节日安排、媒体报道,乃至父母的教导,在孔子的形象方面都是一致的。每年高考前,都会有学生前往孔庙祭拜,更不可能有人开先贤的玩笑了。
       在韩国,孔子被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千百年来,韩国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孔子诞辰。日本商业之父涩泽荣一在一本名叫《论语与算盘》的书中,将孔子思想理解为“义利合一”的经营之道。
       国内一位儒学家表示,今天唯有在孔子学说的诞生地,孔子与他的学说仍然在被解构与利用。
    “许多亚洲国家都在思索,如何让孔子思想,而并非让孔子形象走向现代,否则走到现代的也仅仅是一个变形了的躯壳而已。”这位专家表示,孔子的最大价值并非他的经历,而是他作为一个道德品质上都值得人们学习的普通人,哪怕是个普通的邻家大叔,中年男人,这就足够了。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这能让他们二位安息吗/亚洲周刊:天津爆炸炸开中國制度黑洞/汪东兴与令计划
  • 钓鱼岛真相/权力资本化与资本权力化/小国时代的理论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