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苹果/中南海一場未遂的宮廷政變/中美聯手抗日舊照/醜陋地標/九三閱兵與美國受騙的災難性後果
發佈時間: 9/4/2015 1:39:52 PM 被閲覽數: 428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苹果 无删节版本

中文名苹果




盤點世界上最醜陋的8大地標建築 中國榜上有名(組图)


哈好網

  衆所周知,很多國家重要的建築,更有一些是耗費巨资建成的標志性地標,但是盡管很多建築的設計都采用超人的理念,向世界展示這些國家的驚人实力,可是世界上總有那么几個建築,不但没有以美闻名,反倒是醜出風格,醜出了特色,以下看看這些建築物,堪稱是全世界最醜的,中國也有一座中招哦!

  捷克奇奇科夫電視塔



  你一定很好奇,在布拉格這樣一個最具欧洲風情的城市,會建造出這樣一個充滿工业區味道的建築来,雖然是電視塔,總該與科技、信號什么的元素搭上一些關系,但是那如同火箭一般的外形是怎么回事,顯示這座建築中能夠拥有飛一般的信號么,這座電視塔在1992年完工的时候,在居民中的口碑就不怎么樣,而且也没有體現出城市的特色,可以说是毫無象征性,人們大多對其没有任何好感。

  美國紐约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



  放眼望去這座建築像是一個暴走的車間汽修工,顔色是灰色的,偶爾的突起像是在昭示自己的憤怒,没錯,這座建築拥有很樸实的外形,可是從美學角度上来看,实在让人不敢恭維,這名叫做Renzo Piano的設計師似乎試图用建築的外形,来呼喚大家對于樸素藝術的熱愛,然而缺乏了顔值的藝術,让大家实在兴趣缺缺,而他的另外一個作品,蓬皮杜藝術中心,在很久以前,便已經是大家公認的最醜建築之一了。

  捷克威爾逊大厦



  捷克首都布拉格最受爭議的後現代結構主義建築之一,房子造型充滿曲線韵律,蜿延扭轉的雙塔像是两個人相拥而舞,因此被稱爲“跳舞的房子”,可是若是不考慮這些抽象元素——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如此非同一般的審美能力的,這做房子小編更愿意形容爲被扭曲的飲料瓶或者是被重型機器蹂躏過的樓宇,不跟其他房屋搭配不说,其本身也缺乏美感。大部分人甚至認爲這栋房子是美國繼二战後在欧洲投下的第二顆炸彈,是一個破坏城市纹理的象征。

  泰國曼谷大象樓



  這做形似大象的樓宇,我想本身是来賣萌的吧,然而若不是提前告訴我這做樓的名稱,小編恐怕很難把這栋樓跟“大象”聯系在一起,好吧就算真的是大象,那上面密密麻麻的斑點,是大象身上的雀斑么,而這座樓房在当地,也是被大家認作失敗的建築外形,因爲没有達到城市地標的效果而且建造價值不菲。

  西雅图體驗音樂計劃博物館:地上的“巨大灰斑”



  第一眼看這個建築的时候會有不知所云的感覺,這大概是建築師弗兰克·格利此生最失敗的作品,。從較远的地方看去,這個建築就像地上的一個“巨大的灰斑”,格利初衷是想反映出“音樂的流動和能量”完全没有體現出来,它更像是一只趴在地山的氣喘籲籲的公牛。該建築的總建造費用爲1億美元,西雅图的当地居民對其抱很大希望,可是实際上,這做大樓的“醜名”恐怕是勝于他的“美名”的。

  英國千年穹



  有一座耗費巨资的失敗建築,英國政府本来打算將這筆巨款花費在航空建設,然而不知道是開了什么樣的腦洞,整出了這樣一座大樓,英國設計師裏查德·羅傑斯的設計可能帶有几分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是現在它却静静地躺在它的“墓地”裏,等着英國政府花上巨額費用將其拆除。現在維護它的費用也在逐漸上升。

  越南胡志明陵寢



  據越南官方资料介紹,胡志明陵寢氣势雄壮、莊严肅穆、宛如一朵蓮花。但這确实看不出来氣势雄壮和莊严肅穆,更不要说像一朵蓮花。簡直是吹牛不打草稿,估計這也是胡志明陵寢列入全球最醜的十大建築名單中的原因。

  沈陽方圆大厦地



  址在沈陽沈河悦賓街1號,設計者是台灣知名建築師李祖原,李祖原也是台北101大厦的設計師。大厦立面以颇具傳统文化意味的古錢幣爲外形,借此預示入駐方圆大厦的业主財源廣進,事业發達。方圆大厦內部采用三段挑空空間結構,最高挑空高達25米,極盡奢華。雖然融合東西方風格,但看起来並不和谐,因此入選全球最醜的十大建築名單。然而小編覺得,與上面的一些比起来,這座大厦已經算是醜得很客氣了……




CNN刊登中美聯手抗日舊照:中國,被遗忘的二战盟友


CNN

美國CNN9月1日以《中國,被遗忘的二战盟友》爲題進行了图文報道,報道中不僅肯定了中國在二战中所作出的贡獻,更提醒西方珍視那段战爭記憶,銘記中美在二战中結下的友誼。

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將舉行盛大的阅兵仪式,紀念二战結束70周年。

報道中指出,在西方,媒體關注的多是阅兵仪式中展示的武器装備和現代化軍隊,而仪式所深含的曆史意義却很少有人記得:中國是最早進行反法西斯战爭的國家;在二战中,中國战場牽制了數百萬日本軍隊,缓解了其他战場的压力;從1941年珍珠港战役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是美國和英國的盟友。

“到了今天,中國越發重視那份战爭記憶,而我們却逐漸忘却。”

在二战期間,中國和美國是盟友,超過25萬美軍士兵在“中緬印”战區服役。這些照片是中國學者章東磐于2006年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發現的,並出版了《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战場影像》一書。




 


美國士兵向中國士兵展示用刺刀解除敵人武装的方法。二战期間,中美两國是盟友,超過25萬美國軍人在“中緬印”战區服役。



1945年3月30日,中國和英國士兵在緬甸曼德勒公路上相遇,互相打招呼。



中國突擊隊员在美國傘兵的指導下完成第一跳。图片展出後,許多美國人才驚喜地意识到美國曾在中國抗日战場作出了諸多努力。



1945年2月24日,中國士兵開着坦克沿着緬甸公路向緬甸北部城市腊戌開去。



1945年3月5日,中國和美國士兵在同一個战壕裏。八年抗战中,约有1400萬中國人犧牲,超過1億中國人顛沛流離,成爲難民。



美國空軍部隊的一位畫家在美軍飛機上作記號,而開這些飛機的飛行员就是我們熟知的“飛虎隊”。



中國村民幫美國士兵搭晾衣服。



1945年3月2日在騰沖,一位美國車隊騎手搭載中國小孩。



美國在中國被占領地區空投傳單,宣布日本投降,战爭已完全結束。



1944年10月14日,在騰沖一條剛被炸彈轟炸過的街道,一位年老的中國村民向一位美國軍隊中士借火點烟。





中南海一場未遂的宮廷政變(圖)


作者:楊繼繩


鄧小平最終決定這個關于傳達陳雲批評胡耀邦的會議不開,還說“胡趙格局不能變”,趙紫陽在天津得知這個決定。但是,開會的事已經傳開,海內外沸沸揚揚,以爲這是一次倒胡行動,是一次未遂的宮廷政變


1983年3月17日,胡耀邦主持召開一次中共中央財經小組向中常委的彙報會。在會議中間陳雲拿出准備好的講稿,一條一條地、指名道姓地批評胡耀邦。陳雲批評胡耀邦的語氣很重,有的地方用詞很尖刻。胡喬木等希望全黨都知道陳雲對胡耀邦的嚴厲批評,鄧力群在既沒有向鄧小平報告、也沒有向書記處請示的情況下,在新華社國內工作會議上傳達陳雲對胡耀邦的批評。趙紫陽從胡啓立那裏得知這個情況後,立即打電話給鄧力群,問他有沒有這麽回事,鄧吞吞吐吐。趙紫陽說:“原來不是說要開個會定一下嗎?怎麽還沒開會就捅出去了?立即打電話,不要擴散!”鄧小平最終決定這個關于傳達陳雲批評胡耀邦的會議不開,還說“胡趙格局不能變”,趙紫陽在天津得知這個決定。但是,開會的事已經傳開,海內外沸沸揚揚,以爲這是一次倒胡行動,是一次未遂的宮廷政變。本文摘自《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作者楊繼繩。


胡耀邦獨立思考,爲人直率,敢于直言。毛澤東逝世以後,在兩件大事上胡耀邦出了大力。一是在思想上撥亂反正,在真理標准的討論中立了頭功。二是平反冤假錯案,在他親自主持下,單是解放出來的高幹部,就有6,000多人,爲改革准備了一大批幹部。在這兩件事上他冒了很大的風險。他做好了這兩件事,使壓抑了多年的一股力量釋放了出來。這股力量是改革初期的重要推動力量。


作爲共産黨的領導人,對于反對共産黨、反對社會主義的言論,他當然不會讓步的。但他思想比較解放,對知識分子比較寬厚。因而對批判文藝作品、反精神汙染、反資産階級自由化態度不夠堅決。正是在這一點上,黨內的一些老人對他早就不滿意。鄧小平對他也不滿意。他也有缺點,如好即席發言,輕易表態,難免有疏漏,被人抓著了不少“辮子”。知識分子卻喜歡他這樣,認爲這才是平民領袖的形象。胡耀邦逝世後,《科技日報》發表了一篇該報記者張戈非的一篇紀念胡耀邦的稿件,表達了知識分子上述看法:“甯可聽漏洞百出的真話,也不願聽滴水不漏的假話”。


爲了進一步研究胡耀邦這個人,2004年6、7月間,我兩次訪問了胡耀邦的老朋友胡績偉。他是新聞界的老前輩,我們是同行,他對我談話很坦率。他認爲,胡耀邦注定要被整下台。爲什麽呢?他不僅要從“四人幫”的統治下解放出來,還要從毛澤東的錯誤路線下解放出來;他不僅要突破“四人幫”和毛澤東的個人極權,而且反對樹立新的個人極權統治;他不僅要糾正毛澤東那一套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假社會主義,而且還要反對打著毛澤東旗號的任何變了新花樣的假社會主義。這就越來越威脅到某些政治權威和理論權威。胡耀邦最終成爲某些人推行新的專制主義的政敵。胡績偉借給我他寫的一本書:《從華國鋒下台到胡耀邦下台》,其中就有他說的這一段話(第304頁)。


胡耀邦雖然使一大批被毛澤東打倒的幹部平了反,複了職,但由于胡耀邦有了上述思想,有些老幹部複職後對他並不滿意。左派們不時地向胡耀邦發起攻擊。1981年初發生的“社論事件”是左派和胡耀邦的一次小小的較量。


1981年3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爲《用自我批評的方法清理極左思想》的社論。這篇社論是在胡耀邦的主持下,組織中央黨校《理論動態》的編輯們寫成的,其中有些話是胡耀邦的原話,這些話他在全軍政治工作會上也講過,稿件由胡耀邦審定,先在《理論動態》上發表,再作《人民日報》社論發表。可以說,這篇社論完全體現了胡耀邦的思想。


爲便于局外人理解,我對中國這個時期的“左”、“右”稍作解釋。簡單地說,傾向于資本主義的就是右,傾向于共産主義的就的左。在中國共産黨的意識形態裏,左當然是好的。在左字上加引號,表示“左”不是真左,“左”不是好的。在改革年代,激進改革者被說成右,頑固保守者被人稱爲左。中國的改革過程應當以反左爲主。這是時代決定的,也是改革的任務決定的。趙紫陽任四川省委書記時提出了“經濟上反’左’,政治上反右。”的說法(1995年趙對本書作者說“我已經改變了。”)。這就是政治上排除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傾向,經濟上排除改革開放的阻力。趙紫陽的這兩句話反映了當時一些領導人的思想和作法。胡耀邦不同,他主張在經濟上反左,在政治上也要防左,反左。


從中國改革總的要求來說,胡耀邦是對的。但他由此就處于政治鬥爭的風口浪尖之上。


當時,胡喬木等人總是想把中央“以反左爲主”的方針,扭轉爲“以反右爲主”的方針。這篇社論就是批評這種傾向,闡明了多年來左傾路線影響的危害,因而觸及了左派的痛處。他們向鄧小平告狀,說這篇社論有嚴重的片面性,全篇“只說反左,有20多處,卻連一處反右也沒有。”“講黨的曆史只講‘左’的危害,沒有講陳獨秀右的危害,王明後期右的危害。文章似乎給人一個印象,二十年來一貫‘左傾’”他們認爲應該提“有左反左,有右反右”。鄧小平找一些人來談這篇社論,鄧小平說“總的說,問題不大,不像反映所說的毛病那麽大。那些同志把問題看得太重了。“”


“這篇社論沒有大錯”,但是也表示同意“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的提法。這就實際上給左派以口實,以便他們用“有左反左,有右反右”來取代中央的“以反左爲主”的方針。胡喬木等人像得到了尚方寶劍一樣,決定馬上向全國通報。表面上是批評《人民日報》的社論,實際上是批評胡耀邦。通報強調反右,還說“要注意,右的方面的東西往往和反革命活動的言論一起反對四項基本原則。”政治研究室副主任梅行給《人民日報》社社長胡績偉打電話,要他承認這篇社論錯了。並勸胡績偉不要說這篇社論是胡耀邦主持撰寫的。胡績偉理解爲,這是要他承認錯誤,以便證明胡耀邦錯了。胡績偉想:當時中央已經研究撤銷華國鋒黨的黨中央主席,改選胡耀邦繼任。如果胡喬木把這個通報發到全黨,必然使大家認爲胡耀邦在大政方針上出了錯誤,可能影響對胡耀邦的選舉。因此,胡績偉給胡喬木和鄧力群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這個通報牽涉較大,搞得不好會不利于安定團結,希望三思。”後來這個通報沒有發,是不是這封信起了作用,不得而知。“社論風波”就此停息。


進入1983年,農村的聯産承包責任制出現了明顯的成效,但城市改革的動靜不是很大。要不要在這個基礎上將改革向城市全面推進?鄧小平主張改革可以向城市推進。陳雲陣線的意見認爲,還應繼續貫徹“調整、改革、充實、提高”的方針,全面總體改革應放在“七五”計劃期間。胡耀邦按照鄧小平和意見,千方百計地將改革向城市推進。


1983年1月20日,他在全國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作了一報告,題目是《四化建設和改革問題》。講話提出“從實際出發,全面而有系統地改革,堅決而有秩序地改革”。“什麽是全面而系統地改革?全面,就是一切戰線,一切地區,一切部門,一切單位,都有改革的任務,都要破除陳舊的、防礙我們前進的老框框、老套套、老作風,都要鑽研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創立新章法。”胡耀邦在講話中還強調:“總之,要以是否有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否有利于國家興旺發達,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爲衡量我們各項改革對或不對的標志。”


1月21日,《人民日報》一版頭條公開發表了這篇講話摘要。


這個講話觸怒了陳雲和他的追隨者。盡管胡耀邦傳達的是鄧小平的意見,但在組織上他被人抓住了辮子。當時黨的另一重要領導人趙紫陽出訪未歸,而涉及這樣重要問題的講話,他又沒有和其他人協商並取得共識。胡耀邦這個講話引起了一場爭論:是改革服從調整還是調整服從改革?


按常規,作爲黨的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應當以黨的文件全文發下去。但胡喬木不同意發。習仲勳對胡喬木說:“黨的總書記在有中直機關各部門負責同志和各省、市、自治區有關同志參加的會議上發表了一個重要講話,如果不形成文件發下去,黨的史會留下一個空白,怎麽向後人交待呢?”胡喬木仍然堅持不發。爲什麽胡喬木敢這樣堅持?他認爲講話全文沒有提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還向鄧小平談了這個意見,鄧小平說:“這麽重要的講話爲什麽沒有四個堅持?這個稿子不能發。”後來,經過胡喬木修改,加上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胡耀邦的講話還是發下去了。


2月16日(大年初四),胡喬木讓當時《人民日報》社長胡績偉、總編輯秦川和副總編王若水去他家中,對胡耀邦這個講話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批《人民日報》宣傳了這個講話。胡績偉回憶說:“喬木的談話那樣聲色俱厲,好像把他對耀邦的不滿都傾吐出來了。”胡喬木說:“對中央負責同志個人的批示、談話,不要馬上忙于宣傳,弄得過份不好。”“中央同志有些講話是在個別場合說的,根據這些講話作宣傳更要注意。”“中央的某一次會議,哪一個人的某一次講話,不能作爲宣傳中心。”“紫陽同志在耀邦同志離京前,曾當面和耀邦同志談過,改革要有步驟,不能一轟而起。今年改革要集中到利改稅。改革要堅決而有秩序地進行,不能一下子都去搞承包。”他還說:“耀邦同志在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他請我修改,我改了一次,臨到走前,我又改了一次。改了不少,還是有問題。現在還沒有定下來,但文件已經發到縣上去了。當然,整個講話是好的。問題是,全文與十二大沒有聯系,有的還有同十二大精神不相符的地方。十二大開了才幾個月,十二大還算不算數?十二大文件提出不要對大家施加政治壓力。但耀邦這一講話就反過來了,就造成壓力,而且壓力大。”“十二大要宣傳共産主義,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他說胡耀邦的報告“把個人利益強調得過份”,“把國家利益和社會主義利益放在一邊。”聽了胡喬木的批評以後,胡績偉認爲:“一個書記處書記能夠對總書記進行批評是很好的事,但最好是對總書記當面講,或者有總書記參加的高層會上講。而這次,卻是背著總書記講的,而且是專門向自己直接領導的下講的。這位一再強調黨性的同志這次什麽也不在乎了。胡喬木同志不只批評全面改革,批評把承包推廣到一切部門,而且給耀邦的講話扣了一個違背十二大精神的大帽子,指責人民日報根據總書記的講話進行宣傳是頭腦發熱。這是一個多麽危險的征兆!”(胡績偉:《從華國鋒下台到胡耀邦下台》)胡績偉說的“危險的征兆”變成了危險的現實,並由此引發出一場不大不小的政治事件。


1983年3月17日,胡耀邦主持召開了一次中央財經小組向中常委的彙報會。由當時的國家計委主任姚依林和副主任宋平彙報。小平主持,陳雲等老人都參加了。沒想到,在會議中間陳雲拿出准備好的講稿,一條一條地、指名道姓地批評起胡耀邦來了。如,胡耀邦曾說過,財政赤字是假的。陳雲在發言中說:“國家財政赤字是確實的,不是假的。耀邦。”陳雲批評耀邦時,每批評一件事,後面總是像老師對學生的口氣,親切地稱呼一句“耀邦”。陳雲還批評了胡耀邦對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看法,“說‘一五’時期搞156項是走了彎路,這種看法不是史唯物主義,是唯心主義。”他憤慨地說:“連’一五’都要改?”還問胡耀邦:“還要不要十二大決議?”因爲十二大決議中有“調整、改革、充實、提高”的方針。對陳雲的批評,胡耀邦沒有辯解,不停地點頭認錯。看來,陳雲憋了一肚子話,這次一吐爲快,一共講了條(《鄧力群自述――十二個春秋》中說陳雲講了十條)。陳雲還明指胡啓立暗指胡耀邦地說:“應該下放到財政部或國家計委去學習鍛煉。”陳雲批評胡耀邦的語氣很重,有的地方用詞很尖刻。鄧小平沒有想到也不願意陳雲會這樣批評胡耀邦,有點不高興,說:“今天主要是聽彙報。”胡喬木等希望全黨都知道陳雲對胡耀邦的嚴厲批評。會後,胡喬木找陳雲商會議記錄、發言整理出來,然後召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進行傳達和討論。陳雲同意胡喬木的意見。。趙紫陽等就准備開一個會商量這件事。趙紫陽說:“書記處可以准備,准備。這件事到底怎麽講由耀邦定,由耀邦自己講。”開會的事胡喬木從陳雲那裏領來了令箭,卻沒有向鄧小平請示報告。鄧力群說,這是胡喬木“可能有點疏忽”但是,鄧力群在既沒有向鄧小平報告、也沒有向書記處請示的情況下,在新華社國內工作會議上傳達了陳雲對胡耀邦的批評。這次會是1983年過年後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的。當時我也出席了這次會議。在會議即將結束的時候(大概是3月17日下午),說是中宣部長鄧力群要接見與會代表。我們乘車到中南海。等了一段時間以後,說鄧力群來了先合影,再聽報告。我們在院裏排了一個半園形的隊伍,爲照相作准備。不一會,一輛高級轎車從中南海西門開了進來,一直駛到我們這個半園形隊伍的當中。鄧力群一步也沒有走就站到了爲他安排的中心位置。當時站在第一排的人看到汽車直沖自己而來有點緊張。合完影後就進到裏面作報告。這次國內工作會議由徐占琨負責簡報工作。記錄當然也是他的事。他也讓我作一份記錄。記錄交上去以後,再沒有退回來,也沒讓向下傳達。正是在這次會上,鄧力群傳達了陳雲對胡耀邦的批評。他在《紅旗》雜志聯絡員會上也傳達了這個內容。廣東省委副秘書長李言年把《紅旗》會上的這份傳達記錄稿送到了中央,胡啓立才得知此事。


趙紫陽從胡啓立那裏得知這個情況後,立即打電話給鄧力群,問他有沒有這麽回事。鄧吞吞吐吐。趙紫陽說:“原來不是說要開個會定一下嗎?怎麽還沒開會就捅出去了?立即打電話,不要擴散!”就在中央還沒有最後定是否要開這個會的時候,胡喬木、姚依林竟然向各省、市和中央機關發出了召開中央工作會議的通知。萬裏看到通知問習仲勳,習仲勳說不知道。又問胡啓立,胡啓立也說不知道。習仲勳認爲,在總書記、常務書記、中辦主任都不知情的情況下,竟然有人發出召開批評總書記會議的通知,這是很不正常的。習仲勳和萬裏認爲黨內危機迫在眉睫,共同向鄧小平報告並作了工作。鄧小平決定這個會不開,還說“胡趙格局不能變”。趙紫陽在天津得知這個決定。但是,開會的事已經傳開了,海內外沸沸揚揚,以爲這是一次倒胡行動,是一次未遂的宮廷政變。


但是,趙紫陽卻對這件事的性質持不同看法。他1995年12月16日對本書作者說:“當時,的確有不少人對耀邦在經濟問題上的作法有意見。我也有意見,也有一致的地方。但那時並不是想把耀邦搞下來,包括陳雲。也可能我看得比較簡單。”趙紫陽認爲不是什麽“宮廷政變”,但他對自己的這個看法也沒有說死:“可能我看得比較簡單。”趙紫陽從天津回來後,胡耀邦到趙紫陽家看望。胡對趙說:“那個會不開了。”還說:“外面對開擴大會很擔心,以爲中央要出什麽事了。”趙說:“這些只是經濟工作中的不同意見,不要想得太複雜了。我這個人你是知道的,只是個助手人才,對意識形態不感興趣,我也不認爲喬木和力群有非分之想。我們是在一條船上,同舟共濟。”事後,胡啓立對趙紫陽說:“耀邦對你說的同舟共濟很高興。”(以上關于1983年批評胡耀邦的情況來自趙紫陽同本書作者的談話,見本書“附錄”)


情況可能不像趙紫陽說的那麽簡單。胡耀邦回憶說:“1983年有一天,喬木突然跑來,哭訴著說:你不當總書記,還可以幹別的,我們友誼長存。我當時到非常詫異,不解其故。喬木反映過來後,破涕爲笑,談別的了。”(李銳:《耀邦去世前的談話》,載《當代中國研究》,2001年第4期,第38頁)胡耀邦還說:“1983年那次會是准備“換馬”的,是鄧保護了我。”(同上,第43頁)


就在陳雲批評耀邦前後,姚依林和宋平聯名給中常委和鄧小平寫信,說耀邦到處亂講話,和十二大精神不一致。使計委工作很難做。這封信沒有什麽反應。小平確定不開省委書記會之後,找姚依林談了一次話,說:“你那封信有股情緒。”姚說:“我也承認有情緒。”趙紫陽曾向本書作者談了他和胡耀邦的關系。他說,在改革的問題上他和耀邦是一致的。在改革中,只有一件事他們的意見不一致,那是在1983年,胡作了一個報告,講“包”字進城,把農村承包簡單地搬到城裏來。趙認爲城市經濟比農村複雜,要慎重。在經濟發展問題上,他們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趙主張不要追求速度,胡主張提前翻番。這是他們的根本分歧(從胡耀邦對李銳的談話來看,胡耀邦認爲增長速度在4%-5%之間,不可能實現國民經濟翻兩番,只有7%才能實現這個目標,胡的這個看法是對的)。在陳雲批評胡耀邦之前,小平找紫陽、耀邦、喬木一起到他那去談了一次話。小平說:“今後經濟工作由中央財經小組和國務院主要決策和發言,不要政出多門。書記處只管大事。”客觀地說,經濟工作應當由國務院管,胡耀邦管得過多是不合適的。他曾找國務院的幾十位部長一一聽取彙報,並即席發言,這些即席發言,部長們當作指示。由于他不是主管經濟的,情況不是很清楚,他的有些指示使部長們爲難。1983年初胡耀邦主張“包字進城”也有過粗、過急的問題,趙紫陽不同意也是有道理的。圍繞那次陳雲批評胡耀邦經濟彙報會引起的風波,是不是一次未逐政變?是不是要胡耀邦下台?這要有分析。從趙紫陽等國務院這個角度看,的確是經濟問題的爭議;而在左派那裏,是不是要借此機會要胡耀邦下台?是有這種可能的,但還要有新的史料證明。吳江在他的《十年的路》中,對這次批胡事件,用“拆台”二字,我覺得在現有的資料情況下,比較妥當。吳江認爲,這件事明顯地暴露了在改革問題上兩股勢力的較量,胡耀邦首當其沖。


胡耀邦得罪陳雲那股力量由來已久。“黨校事件”中已見端倪。在經濟問題上,胡耀邦和陳雲看法不一致。陳雲認爲胡耀邦不懂經濟,胡耀邦認爲陳雲還是堅持老套套、老框框不放。1980年末,在中央常委和書記處會議上,討論1981年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問題發生了一次爭論;1981年底,又在同樣的會議上,又爲1982年的速度發生過一次爭論。胡耀邦在同李銳的談話中提到了這個問題。胡耀邦說:1981年、1982年的爭論:經濟上尖銳些,關鍵是速度問題。說不能把住老套套、老框框不放。于是引起陳雲、紫陽誤會。生産目的問題,並非批評什麽人。


翻兩番問題。1980年夏,在武漢討論經濟,到2000年翻兩番。紫陽、姚依林心中無數。小平問:怎樣達到兩番?我答年增百分之七點二,力爭百分之七,不能少于百分之六。姚說只能百分之六,1984年爭五保四。我發急了,講了難聽的話,並非對誰過意不去。這時互相不能說服。于是每到地方時,我就在下氣。在起草十二大報告時爭論爆發。有人告狀,說我在下講了要百分之十,向喬木反映,喬木向小平反映了。于是小平找我去問:1,是否搞高指標?答未超過百分之七。2,是否說不要搞重點建設?答無此事。3,不要整黨?答要整,是文件怎麽寫的問題,實際上報告中寫了。


胡耀邦這裏說的生産目的討論,是指1979年10月,《人民日報》在胡耀邦的支持下,開展了社會主義生産目的的討論。其意是在發展生産所前題下,要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有人誤認爲這是針對某人的,也有人說胡耀邦主張“高消費”。


來源:炎黃春秋






九三閱兵與美國受騙的災難性後果



[博讯论坛]


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但閱兵的是在內戰中勾結日寇的政黨,而不是那個在二戰中與美國並肩作戰而取得勝利的政黨。美國人相信毛共真心奉行美國式的民主制度,因此抗戰一勝利,就停止了對蔣軍援,使毛共佔據了整個大陸。結果是,幾年之後,美軍就在韓戰中傷亡慘重,整個二戰中美軍也沒有傷亡這麼多人,而對手就是毛共。

文革後期,毛共政權風雨飄搖,美國雪中送炭來訪,將因被他們出賣而敗走台灣的蔣政權再一次出賣,使毛共入常,而與蔣斷交。可是,美國人卻一方面將後來的改開歸功於鄧,另一方面又不斷遣責鄧共獨裁。真是笑話,若非美國受騙入局,中共早已煙消雲散,豈止於「改革開放」,早就「革命開放」了。

美國人似乎只想聽一句兩句好聽的話,誰說了此語,就支持誰,不辨真偽,不顧一切後果。對於盟友,則絕情絕義。

延安時期,毛說了美國好聽的話,美國就支持毛。文革時期,毛鄧說了美國喜歡聽的話,美國就支持毛鄧。

風波事件時期,美國竟然將情報「外判」,對於民運人士的政治判斷,一概聽取台灣的。

美國真的天真到以為「制度決定一切」?「只有中國才會出現這樣的魔鬼」,馬克思對太平天國的論斷,美國難道真的如此不屑一顧?是「甲午戰爭」錯覺,才使美國受中共所騙?美國能戰勝日本,得益於一本《菊花與劍》。但是,對於祝春亭教授,美國至今也是不屑一顧。

七十年來,中國的受害者,有多少能指望美國?而大奸大惡的施害者,又有幾人不曾受過美國的扶掖?

美國的受騙,所引致的後果,恐怕是世界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災難。










【附錄一】:国军抗日战绩和日军战报对比
——来源:360图书馆网 2 010-8

中国国民革命军方面部分战役(出动部队十万以上的)

1、凇沪会战
国军1937年战报:日军伤亡6万余人;孙元良个人在2005年估计日军伤亡4到5万。
日军战报:日军在1937年公布自身死亡9115人,伤31157人,共计伤亡40672人.
2、太原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4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2.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3、南京保卫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1.5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76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4、徐州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5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在1937年承认伤亡3.2万余人
5、武汉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0万余人
日军战报: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6、随枣会战 [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4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7、枣宜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3万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9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8、南昌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1.2万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9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3、上高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万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9000余人,病减员600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4、晋南(中条山)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9900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计战死670名,负伤2292名(《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5、第二次长沙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万余人(也有说4万)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7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6、第三次长沙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5万余人
日军战报:伤亡6000人,其中死亡160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7、浙赣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3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17148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8、鄂西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4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4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9、常德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5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2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20、豫中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4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335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21、长衡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6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6万余人(双方数字惊人的相似)(《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22、桂柳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3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6万余人(《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
23、缅北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9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4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和《支那事变陆军作战》,为同一本书,都是日本防卫厅在20世纪60、70年代编写的,是日本军事院校的教科书。
以上日方的资料全部来自日本国内
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军共进行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38931,国民**军阵亡,负伤,失踪达三百余万人,其中壮烈殉国的将领达两百余人,包括两位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李家钰),八位军长(郝梦龄,吴克仁,冯安邦,陈安宝,唐誉源,武士敏,王甲本,王铭章),两位副军长(佟麟阁,郑作民)及二十位师长,十三位副师长,十七位旅长等。
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和《支那事变陆军作战》,为同一本书,都是日本防卫
厅在20世纪60、70年代编写的,是日本军事院校的教科书。



【附錄二】:八路军抗日战绩与日军战报的对比反差!
来源:360图书馆网 2010-8

看了这样的结果, 差点崩溃:我不信! 一定是日本鬼子造的假!

1、平型关战斗
八路战报:歼灭日军1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67人,伤94人(儿岛襄著:《日中战争》,日本文艺春秋社1984年版)
2、广阳伏击战
八路战报:歼日军千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63人(臼井胜著《中日战争》)
3、晋察冀区反八路围攻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7人,伤52人;皇协军伤亡69人(臼井胜著《中日战争》)
4、三次破袭平汉路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12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人,伤11人,无皇协军伤亡报告(《支那事变陆军作战》)
5、冀中1938年春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6人,伤26人, 皇协军伤亡71人(《华北治安战》)
6、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1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2人,伤51人,皇协军伤亡101人(《华北治安战》)
7、易(县)涞(源)战斗
八路战报: 歼日伪军14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22人,皇协军伤亡4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
8、129师晋东南反日军九路围攻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4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1人,伤10人,皇协军伤亡79人(《华北治安战》)
9、晋察冀区1938年秋反围攻
八路战报: 毙伤日伪军5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39人,伤132人,皇协军伤亡107人(臼井胜著《中日战争》)
10、冀中区五次反围攻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5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1人,伤65人,皇协军伤亡99人(臼井胜著《中日战争》)
11、冀南1938年反"扫荡"
八路战报: 毙俘日伪军6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3人,伤11人,皇协军伤亡16人(臼井胜著《中日战争》)
1939年
12、冀南春季反十一"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3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37人,伤70人,皇协军伤亡81人(臼井胜著《中日战争》)
13、115师陆房突围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13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0人,伤122人,皇协军伤亡67人(《华北治安战》)
14、五台山区1939年5月反围攻
八路战报:歼灭日军宫崎部队8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4人,伤27人(《华北治安战》)
15、太行区1939年夏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000余
日军战报:日军亡7人,伤37人,皇协军伤亡70人(《华北治安战》)
16、冀中1939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7人,伤89人,皇协军伤亡71人(《华北治安战》)
17、北岳区1939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36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34人,皇协军伤亡95人(《华北治安战》)
18、平西区*年春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800余人,击落日军飞机1架
日军战报:日军亡8人,伤40人,皇协军伤亡22人(《华北治安战》)
19、冀中*年春季反全面"扫荡"作战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1人,伤91人,皇协军伤亡62人(《华北治安战》)
20、抱犊崮山区反"扫荡"(亦称鲁南区*年反"扫荡")
八路战报: 毙伤日伪军22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60人,皇协军伤亡58人(《华北治安战》)
21、129师白晋铁路破击战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6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人,伤9人,皇协军伤亡12人(《华北治安战》)
22、晋西北*年夏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4490余人俘53人(内含日军11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37人,伤107人,失踪3人,皇协军伤亡失踪201人(《华北治安战》)
23、冀中*年夏季"青纱帐"战役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2100余人俘伪军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9人,伤22人,皇协军伤亡39人(《华北治安战》)
24、百团大战
八路战报: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日军战报:亡302人,伤1719人,皇协军伤亡失踪1202人(《华北治安战》)
25、太行区*年秋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 歼日伪军28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9人,伤60人,皇协军伤亡44人(《华北治安战》)
26、冀中*年冬季攻势
八路战报: 歼日伪军23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0人,伤27人,皇协军伤亡59人(《华北治安战》)
27、太岳*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6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7人,皇协军伤亡15人
28、晋西北*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2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8人,伤44人,皇协军伤亡102人(《华北治安战》)

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和《支那事变陆军作战》,为同一本书,都是日本防卫
厅在20世纪60、70年代编写的,是日本军事院校的教科书。




【附錄三】被埋没了50年的历史:揭抗美援朝真实伤亡数字【摘錄】
2013-10-15 16:57:43 来源:西陆网


  美国华盛顿的朝战纪念碑上的数字:在朝鲜,中国志愿军击毙15国联军68万美军5.4万,歼灭联军242万美军17万。美国人在开战后还做着“圣诞节前回家团圆”的迷梦……殊不知,将有68万联合国军(其中有5万4千多美国人),永远回不去了……

  朝鲜战争美军和联合国军、南朝鲜军比中朝联军伤亡小吗?整个二战中美军也没有伤亡这么多人,而此战中国本土毫发无伤。

  朝鲜战争战后盘点:

  投入兵力:

  惨烈的朝鲜战争双方投入总兵力300万,联合国军120万,比战初增2.5倍;

  中朝方面188万,朝鲜45,志愿军130多万,比战初增3.5倍。

  伤亡:
战略网 www.chinaiiss.com 专业军事评论网站

  1956年美联社公布的数据是:美军伤亡失踪被俘总计14万2千(142091人),美军和联合国军共计伤亡148万人(1474269人)。

  而美军朝鲜战争纪念碑上显示的伤亡失踪被俘总计:美军 172847 联合国军 2256523 总计:2429370 。阵亡美军 54246人,联合国军 628833人。这个数字远大于1956年美联社公布的数据。



bamboo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夹边沟惨剧/日本投降全记录/忽悠大师们的今昔
  • 鸳鸯佩/华人海外建国/对中国的最大威胁不是经济而是战争/持久战是慢性自杀的亡国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