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夜来香/看清一个人/美中最大的不同/从1岁到50岁/美国用几亿美元掏空了苏联70年财富
發佈時間: 9/10/2015 6:13:49 PM 被閲覽數: 17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夜来香

注意:将自动播放下一集



教你看清一个人(非常准)(图)






1.看一个男人的品位,
要看他的鞋子。
2.看一个女人是否有内涵,
要看她的走姿。
3.看一个人的气血,
要看他的头发。
4.看一个人的心术,
要看他的眼神。
5.看一个人的身价,
要看他的对手。
6.看一个人的底牌,
要看他身边的好友。
7.看一个人的性格,
要看他的字写得怎样。
8.看一个人是否快乐,
不要看笑容,要看清晨梦醒时的一刹表情。
9.看一个人的胸襟,
要看他如何面对失败及被人出卖。
10.看两个人的关系,
要看发生意外时,另一方的紧张程度。
11.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的爱你,
那要看他是不是在开心的时候想到你,而不是悲伤的时候。
12.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是不是你的知己,
那要看他是否和你心有灵犀,而不是要你什幺都告诉他。
13.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是不是你真正的朋友,
那要看他在你危难的时候,会不会为你两肋插刀,而不是天天和你一起吃吃喝喝。
14.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是否有爱心,
那要看他是否喜欢小动物。
15.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是否有修养,
那要看他在公交车上会不会为老人,儿童让座位。
16.如果你想知道是否有素质,
那要看他是不是爱贪小便宜。
17.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心胸,
那要看他是否在背后坏别人。
18.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在说谎,
那你要看他在说话时的眼神,眼神告诉你一切。
19.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在乎你,
那你要看他是否记住你曾经说过的话。
20.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是否牵挂你,
那要看他在天凉的时候是否想到提醒你加衣。
21.如果你想知道你在那个人心中的分量如何,
那要看他是否记住你的生日或纪念日。
22.如果想知道一个男人是否讲究,
那要看他的鞋子是否干净.发型对了,怎幺穿都美!
23.如果你想知道一个男人是否值得你去交往,
那要看他是否有爱心,责任心,而不是有没有地位和金钱.
24.如果你想知道一个男生是否值得你去爱,
那要看他的内在,而不是外表,要看他是不是因为帅而可爱,而不是因为可爱而帅.



生活在美国和生活在中国最大的不同

(图)




我所经历过的两件小事
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年后,我回国探亲观光。当然,中国大变样了,很多地方只存在于梦中了。特别明显的是,旧日的朋友突然都变富了,似乎每个人都有几套房,每个人都有几种“来钱”的方式。我这样在美国十几年如一日,一天不停地上班,每个月收到一张薪水支票的工薪阶层,就显得比较寒酸。有好朋友认真地为我遗憾,真想不到二十年前的出国这步棋竟是错的,如果留在国内,凭我的能力和努力,不会是现在这样的光景。在美国度过这二十年,其实不值。

每每听到这样好心的话,我不知回答什么,于是什么也不说。我心里想说的是,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是经历,而在美国生活二十年的有些经历,是我在中国永远也不会有的。正是这种经历,改变了自己,是生活所最宝贵的。可这是些什么经历呢?说出来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平淡,简直不值一提。就像我们分分秒秒在呼吸的空气,那是对我们的生命最重要最宝贵最须臾不可缺少的,可是说出来没人会觉得空气比房子汽车和股票存款更有价值。
那是些什么样的经历呢?我举两个小小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为了年轻人听懂这个小故事,先得介绍一下文革的历史背景。在1966年文革初起时,我们这些中学生以家庭出身而划分为阶级斗争的阵营,我这样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人,属于地富反坏右等七类,时称“黑七类”,其他工农和革命干部家庭的学生,时称“红五类”。红五类组成红衞兵,斗争校长老师和黑七类的学生,使用语言暴力和其他残酷的虐待,有些老师因此而自杀,有些黑七类学生和教师因此留下终身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对于我这样亲历过的黑七类来说,这是非常可怕的梦魇般的经历,时称“红色恐怖”时期。
很多年后,我在美国的一个社区大学里,为了给一位同学解释为什么我没有中学毕业证书,不得不讲到文革初中国大中学校全部停课闹革命的情况,不由自主地讲了我在那个时期遭受红衞兵恐吓、威胁、咒骂,被批斗被监管的经历,以及其他师生被骂被打甚至被逼得自杀。美国人无论如何无法想像也无法理解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几个人听得目瞪口呆。有一位老师,是一个老太太,也默默地听着。我讲完后,她来到我面前,说了一句:“I am sorry,我们以前不知道这些事情。”然后她说了一段完全出乎我意料的话。
她说,你是幸运的。上帝待你很好,让你出生在这个家庭里,你受到了别人的虐待,没有让你生在另外一种家庭,你就会成为红衞兵,你就会去打骂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伤害他们,甚至逼得他们自杀。那样的话,今天的你就会非常内疚,非常悔恨自己。你回头想,不是很幸运吗?
这样的思路,我以前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我不可能这样想。但是,我一听就领会了。我知道这位老师是基督徒,基督徒的爱憎观和我出生长大的地方不一样,但是我能理解。这位老师随后的一句话就更出乎我意料了。她说,你应该找一个机会,让虐待过你的同学能够有机会向你表示道歉。
这是什么意思,我后来想了又想。当年迫害过我的同学,他们现在是否反省,是否后悔,是否因当年的行为而感到痛苦,我从来也没有想过。我只知道,当年的恐怖给我留下了一生也没有彻底摆脱的心理伤害,多少年后还会在半夜梦中惊醒。我为什么要去考虑他们是不是歉疚后悔,他们愿不愿意道歉是他们的事情,我还没想好是不是要接受这迟到了几十年的道歉,我为什么要为他们提供道歉的机会呢?
这些问题,让我想了十几年。我们中国文化中,我和我的中学同学这样的普通人,缺乏对生命尊严至高无上的尊重,我们活得没尊严,因为我们精神上没担当。我们做事不敢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恶劣的行为都是因为不需要为这种行为负责的社会环境,就像当年红衞兵的暴行,那是因为政治形势使得红衞兵不需要为自己的个人行为负责。当我们做错了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中缺少有尊严地认错和道歉的方式。再往前想一步,我想到,我们的教养中,甚至缺少有尊严地接受他人道歉的文化。
我终于想通了,我的美国老师,这位老太太是对的。当年遭受迫害,相比红衞兵迫害他人,我是更幸运的,但这并没有使得我站在道德高地上。在文革中,在文革后,我也做错过很多事情,我也喊过“打倒”的口号,我也相信过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反省了自己曾经的愚昧后,原谅和宽恕是自然而然的结论。在沉痛地反省了以后,我原谅了自己,也原谅了当初恶劣虐待过我的人。
多年后,我回国探亲,中学同学为我聚会,当初迫害过我的一位红衞兵同学慎重其事地向我道歉,那时我事先想过我该说什么了。我回答说,我已经原谅你了。我已经原谅了当初迫害过我的所有人。
可是,反省和宽恕固然能在精神上提高自己,但是由反省和宽恕而产生的道德优越感,却是一种错觉。这就要说到我的另一个小小的经历。
我在美国曾经住过一个地方,周围有很多犹太人。有一对犹太老夫妇,一度来往较多,常约了在一起吃饭聊天。这样年龄的犹太人,几乎都有家人或者认识的亲友遭受过纳粹德国的迫害。当然,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们从来没有谈过这些令人痛苦的历史。
有一次吃饭聊天的时候,我们谈起了宠物。养狗养猫在美国是极其普遍的事情,猫和狗的品种在美国也是应有尽有,这方面的知识通常是聊天的一个好题材。说起喜欢什么样的狗和猫,我不经意地讲了一句:我喜欢德国牧羊犬。
养狗的人公认,德国牧羊犬确实是最好的狗之一,在美国也是最为昂贵的狗。此话一出,我马上发现,两位犹太老人一声不吭,保持着长时间的沉默。
我明白了,我无意中触及了犹太人的一个伤口。当纳粹在欧洲把犹太人围捕送往死亡集中营的时候,纳粹们手上牵着的,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狗,德国牧羊犬。
70年过去了,对于世界上其他人,德国牧羊犬只不过就是一种优良品种的狗,和拉布拉多犬和中国松狮狗差不多,属于比较好的狗种,但是对于犹太人来说,这是一种惨痛的记忆,它引起的恐怖和耻辱难以言说,无论过了多久,这种痛苦不会消失。
两位犹太老人的沉默让我意识到,无论我们怎样设身处地想像,无论我们自以为有怎样的同理心、同情心,无论我们愿意为他人寻求公正和正义而付出怎样的努力,我们都无法替代受害者亲身经历的苦难。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比较善良的人,我能理解别人的苦难,尊重别人的苦难,这个小小的经历,却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平庸卑微,永远也做不到像特雷莎修女那样,把他人的苦难化于自己的生命之中。
我相信,如果我一直生活在中国,大概不会有这样微不足道然而却改变了我内心的小小经历。就是这样的经历,让我常常从外部像一个他人一样来观看自己。对我来说,这是生活在美国和生活在中国最大的不同地方。


DDT001的个人空间



从你1岁到你50岁!最后一句我哭

了!(图)



你1岁的时候,她喂养你,给你洗澡。
你何以为报?哦,你整夜哭闹。

你2岁的时候,她教你走路。
你何以为报?哦,你不理睬她的呼唤,踉踉跄跄地乱跑。
你3岁的时候,她精心为你製作每一餐。
你何以为报?哦,你把餐具随便扔。
你4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蜡笔。
你何以为报?哦,你在家裡雪白的牆上画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你5岁的时候,她给你穿上新衣服过节。
你何以为报?哦,你滚在泥地上和小朋友们嬉戏玩耍。
你6岁的时候,她送你去读书。
你何以为报?哦,你哭喊着说不愿意上学校。
你7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一隻皮球。
你何以为报?哦,你砸坏邻居的窗玻璃惹得人家上门来投诉。
你8岁的时候,她给你买冰淇淋。
你何以为报?哦,你把黏煳煳的手往她衣服上擦。
你9岁的时候,她请老师教你弹钢琴。
你何以为报?哦,你宁可坐着发呆也不愿练习钢琴。
你10岁的时候,她开车送你去体育馆。
你何以为报?哦,你下车就走,连个招呼都不打。
你11岁的时候,她带你和你的同学们去看电影。
你何以为报?哦,你让她不要和你们坐在一起。
你12岁的时候,她让你不要看某些电视频道。
你何以为报?哦,你偷着看不理她这一套。
你13岁的时候,她建议你去理髮。
你何以为报?哦,你笑她落伍,嫌他烦。
你14岁的时候,她替你报名参加了夏令营。
你何以为报?哦,你没有一个短信和电话报平安。
你15岁的时候,她下班回到家想把你抱。
你何以为报?哦,你关在卧室裡不想见她。
你16岁的时候,她陪着你学开车。
你何以为报?哦,你一有机会就独自开着车玩去。
你17岁的时候,她要等一个与你有关的重要电话。
你何以为报?哦,你整晚都佔着电话和朋友聊天。
你18岁的时候,她在你中学毕业典礼上流下激动的热泪。
你何以为报?哦,你彻夜不归与同学聚会通宵
你19岁的时候,她送你上大学帮你拎着包。
你何以为报?哦,你不言谢是因为生怕同学们嘲笑你。
你20岁的时候,她关心你有没有过约会。
你何以为报?哦,你说与她无关不要多管閒事。
你21岁的时候,她为你将来的事业出谋划策。
你何以为报?哦,你认为你不会像她一样碌碌无为一生。
你22岁的时候,她庆祝你大学毕业了。
你何以为报?哦,你伸手向她要出出去游玩的钱。
你23岁的时候,她送你家具,佈置你独立生活后的第一间房。
你何以为报?哦,你向朋友抱怨说家具太土。
你24岁的时候,她见到了你的对象,询问你们将来的计画。
你何以为报?哦,你瞪着眼冲着她喊,妈妈,不要瞎操心!
你25岁的时候,她帮你置办了许多嫁妆。
你何以为报?哦,你在远离她的地方安上了你的爱巢。
你30岁的时候,她打电话告诉你抚养宝宝的经验
你何以为报?哦,你说时代不同,她的经验太过时。
你40岁的时候,她通知你家裡某某人的生日快到了。
你何以为报?哦,你说这些天你忙得要命。
你50岁的时候,她病了,需要你的照料。
你何以为报?哦,你觉得她成了负担了。
接着,有一天,她静静地走了,你忽然想起你还有许多话没有对她说,还有许多事没有为她做到。为什么要到这一天,才想到何以为报?
别等到她离我们而去时才懂得母亲是那么重要。

backchina




美国用几亿美元 掏空了苏联70年财富

(图)


京港台:2015-9-10 23:04| 来源: 故事里的事 |


 

  

  核心提示: 金融“可卡因”—美元保证票据是专门针对那些有大量美元的国家的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这种产品是以美元支付的,可以大量消耗一个国家的美元储备。它投资的是当初看起来最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券,但是其实后来都会变成一钱不值的垃圾债券。

  在看似光鲜且迷离的金融世界中,长久以来存在着不为大众所知的一些事实,在这些被人们遗忘的历史角落里,隐藏着极其强大的力量,在金融黑幕后的博弈才真正决定我们现实世界中金融的运行。

  苏联卢布的骗局

  苏联卢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货币之一,自沙皇俄国到前苏联到现在的俄罗斯,其影响力随着其国际地位的变化几经沉浮。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989年的时候,卢布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就是在这一年,苏联对外宣布进行汇率体制改革,从原来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实行双重汇率制。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卢布的使命在俄罗斯联邦得以延续,但是其地位已经摇摇欲坠,大不如前了。再次发生动荡是不可避免的。果然,1993年俄罗斯政府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卢布改革,以新版的卢布代替旧版的卢布,1961年开始发行的旧卢布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金融不设防的莫斯科,在毫无准备和监管的情况下开始金融自由化,就是这一举措给苏联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奉为西方经典的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实施,毫无计划和标准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开始逐渐推广。在看似公平的条件下,苏联原有的国有企业被平分给了每个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每个苏联公民大概分到了10万—15万卢布左右的国有资产,当然是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化的形式。10万—15万卢布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大笔财富,约合4万美元左右。但是,当苏联人民集体狂欢的时候,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拿到的只是账面的证券化的财富,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些证券都是以卢布—苏联卢布计价的,看吧,一场财富的公开掠夺由此开始。

  在进行国有企业和汇率改革的同时,苏联开始了无序的金融开放。各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开始蜂拥而入,其营业网点和机构在苏联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遍地开花。现代经营管理、私人银行服务、国际标准结算、香浓的咖啡、高档的营业场所再加上“迷人”的微笑,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美好。

  

  各个外资银行通过在发达国家市场磨炼出来的一整套的营销手段,高息揽存和收买拉拢苏联企业的卢布储蓄。永远需要排队的苏联国有银行被抛弃了,苏联人民的存款发生了大转移。苏联解体后,变本加厉的金融投资者又通过其他工程从俄罗斯各金融机构大肆借贷卢布,并支付高额的利息。   当俄罗斯人民、企业、金融机构甚至俄罗斯中央银行都短暂地享受了“免费的午餐”和香浓的咖啡,并呼吸了自由市场的新鲜空气后,一场真正的金融掠杀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收网了。当为大肆做空卢布而借贷来的俄罗斯储户和国有银行的卢布到位后,卢布的悲惨命运便开始了。大规模唱衰卢布和前苏联国有企业的“研究报告”开始充斥国际金融界—“前苏联国有企业根本没有自生能力”,“前苏联国有企业债券被严重高估”,“卢布需要重新定价”,“卢布应该采取更加自由的市场化浮动”。

  一面是国际金融机构精准的研究报告和国际金融媒体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一面是不断快速下跌的前苏联国有企业证券价格。前苏联人民惊呼“怎么了”,但是已无力回天,只能加入卖出的大军当中,不停地“卖出、卖出、卖出”,而市场则“暴跌、暴跌再暴跌”。就这样,微笑的外资和金融投资者用借来的别人的钱(前苏联人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钱)收购了前苏联的国有企业。

  在卢布汇率市场崩溃后,原来设下金融骗局的国际资本劫掠者仅仅用少得可怜的美元就结清了原来的巨额卢布债务,并且低价买入了前苏联的国有资产。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赚了,而且是大赚,是疯狂的掠夺。就是这样,美国仅仅动用了几亿美元就把前苏联人民积攒70年的财富—价值28万亿美元的财富赚到了手。

  

  石油峰值与日本工业命断

  让我们一起重新回顾日本被金融殖民的整个过程。在第一个层面上,利用美国石油需求的转移,提高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了日本工业的衰落。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1974年、1978~1980年以及1990~1991年。对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而不经常被人提及的则是美国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对油价的涨跌进行分析,或许将获得不同于成见的全新认识。

  从世界石油贸易史的角度看,1859~1970年,美国几乎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到了1970年,美国石油产量达到了顶峰,年产量达4.8亿吨。在这一石油产量峰值后,美国开始人为地降低本国的石油开采量,通过进口中东地区的石油来替代本国的石油生产。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向海外转移的石油需求,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才是中东战争背后真正的经济推动因素。   “两伊战争”打开了中东战争之门,直接引发了之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随后的海湾战争以及对伊拉克10年的石油出口制裁,一直到后来的伊拉克战争。这些危机和动荡的背后,始终如一的是来自美国的巨量石油需求。在前两次石油危机时代,美国的石油消费量稳占世界总需求量的30%,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美国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5%左右,换言之,世界石油的1/4依然是美国消费的。

  当石油危机产生后,美国的石油需求其实已经转移到日本,日本实际上为石油危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直接提高了日本的生产成本,挤压了日本的利润空间,而在美国需求转移之外,其货币政策也对石油价格上涨进行了“推波助澜”。

  大宗商品价格一般是以美元计价的,降息促使美元贬值,促发了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在资本寻找增值的过程当中,石油无疑是最理想的品种。大量对冲基金的炒作是石油一路走高的主要驱动力。作为全球经济的血液,石油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兴衰。正本清源,其实历次世界石油危机都来自两大推动力量—美国的需求转移和美国过于放松的货币政策,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能也在于这两大推动力的走向。

  打一个比方,美联储打开利率的水龙头开始放水,美国财政部通过发债,不断将美元注入世界金融体系,导致石油期货价格越涨越高。这种图景下,石油就像是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而“堰塞湖”的下方就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石油价格高涨形成的“堰塞湖”冲击下来,最终受损最大的就是当时的日本。日本在当时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核心的位置。美国的石油需求主要转移到了日本,促使日本的石油需求高涨。这种转移的石油需求全面推高了日本的通货膨胀。之后美国又不负责任地实行放松的货币政策,最终高涨的石油价格全面摧毁了日本的货币汇率体系,这相当于牺牲了日本的利益,最终解决了美国的问题。而美国付出的只是多印了些钞票。

  美国放任货币政策和巨额的金融救援计划,转移的石油需求成为石油价格高涨的背后推手,而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产的行为 “火上浇油”。通过石油价格高涨,带动粮食价格高涨,这一切最终摧毁了日本的经济。

  

  金融鸦片

  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为何美国投资银行高盛能借机发财?难道美国前总统布什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真的不知道危机会到来吗?

  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全新年代,美国统治力量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替代战争的新方案。这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出现了。是巧合吗?不,次贷危机就是这样的替代品。

  金融“摇头丸”—本金与汇率连接证券实际上是一种有杠杆效应的外汇汇率赌博契约,而它将自己伪装成为一种债券,通过各种复杂的方式将对购买者不利的对赌汇率隐藏起来。它们的发行人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公司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与其他债券不同的是,这种债券到期的时候不是直接偿付全部本金,而是通过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与各种汇率连接的公式来计算得出应付金额,这就为贩卖金融鸦片,坑害投资者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由于本金与汇率连接证券经常被金融殖民者包装成AAA级或者政府债券,这样对于手上握有大量现金需要投资的政府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大公司的财务投资部门吸引力巨大。这种金融毒品已经让中东、日本等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深受其害。   金融“K粉”—非美元债券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性票据,金融殖民者会把这种金融毒品特别诱人地描绘成“对冲美元贬值”的最佳工具。在泰国发生经济危机前,金融殖民者就贩卖非美元债券-“泰铢联结结构性票据”,这种金融毒品在当初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后来买了这种金融毒品的人,无不“粉身碎骨”。更为可叹的是,你不可能通过法律去追诉那些金融殖民者。在你签订购买上述金融毒品的时候,在厚厚的文件中,在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字早就已经写好了免责条款,愿赌服输。

  金融“可卡因”—美元保证票据是专门针对那些有大量美元的国家的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这种产品是以美元支付的,可以大量消耗一个国家的美元储备。它投资的是当初看起来最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券,但是其实后来都会变成一钱不值的垃圾债券。以当年的墨西哥比索为例。当年的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PLUS)就是这样一种害人的金融鸦片。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前,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看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一种金融产品—可以用美元购买,又能分享新兴市场的成长,这一点欺骗了许多投资者,尤其是握有大量美元的投资者。记住,美丽的包装下其实是剧毒的金融鸦片。

  金融“海洛因”—利率掉期交易是借利息支付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债权或债务的结构,双方签订契约后,按照契约规定互相交换付息的方式,如以浮动利率交换固定利率,或是将某种浮动利率交换为另一种浮动利率。订约双方不交换本金,本金只作为计算基数。这本来是一个避险的工具,但是一旦卖给了对其不熟悉的并非从事金融业务的实体公司,它的杀伤力就十分巨大。


backchina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伪装者/不亚于秦皇兵马俑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林彪准儿媳张宁长有天眼通灵异一生揭秘
  • 撞伤不如撞死/未来大势三五年/来的都赢了/留在大陆的民国精英结局/高僧和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