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地下地上之大陆小岛/江青预言自己凄惨结局/负利率时代到来/割在袁崇焕身上的3543刀
發佈時間: 9/28/2015 12:57:22 AM 被閲覽數: 14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地下地上之大陆小岛

注意:将自动播放下一集



江青文革密语张玉凤 预言自己凄惨结局(图)


文章来源:
           
江青之死,使人们记起她当年“鼎盛”时对张玉凤说过的话:“将来我是准备杀头、坐牢的,这个我不怕。也可能不死不活的养着,这个难些。”她厌倦了“不死不活的养着”的日子,终于横下心来,早点结束这样的日子。本文摘自《“四人帮”兴亡》,作者叶永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江青与张玉凤合影

江青最后以自杀告终,有点出人意料。

关于江青自杀的消息,是由新华社发布的,全文如下:

新华社(1991年)6月4日电

本社记者获悉,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江青,在保外就医期间于1991年5月14日凌晨,在北京她的居住地自杀身亡。江青在1981年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3年1月改判无期徒刑,1984年5月4日保外就医。

6月5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的一个角落刊载了这一消息。

江青终年七十七岁。

最早报道江青自杀身亡的是1991年6月1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说来自北京的消息,“江青上吊自杀”。《时代》没有透露消息的来源。消息还说,江青自杀是因为“不愿忍受咽喉癌的痛苦折磨”。

日本《文艺春秋》周刊发表了江青的所谓“绝命书”:

“毛主席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多年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取得革命胜利。现在被邓小平、彭真、杨尚昆一伙反革命修正主义吞并了领导权。主席除刘未除邓,后患无穷,国祸民殃。主席,你的学生和战友来见你了!”

由于日本《文艺周刊》没有刊出江青“绝命书”的手迹,所以这一“绝命书”的真伪难以判定──只是那口气有几分像江青。据云,江青是选择“文革”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二十五周年前夕自杀的。

江青在5月10日,突然撕掉她的回忆录手稿,这表明她的行动已经开始异常。

5月13日,江青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写了“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江青以为这天值得纪念,是因为二十五年前她被提名为“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第一副组长。

5月14日凌晨,江青趁护士离开之际,用几条手帕结成一个绳圈,吊死在卫生间里。

5月18日,江青的遗体火化。

江青的自杀,使人感到意外,是因为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促成她自杀:罪已经定了,刑已经判了,不存在“畏罪自杀”。何况,当法庭宣判她“死刑”,她未及听清“缓期二年执行”,就大叫大闹起来,表明她是怕死的。

1991年——她已经被捕十五个年头了!已经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加上疾病的折磨,她终于不想再活下去了!

当然,如果细细“考证”起来,早在她当年与唐纳吵翻了的时候,1937年5月31日写了《一封公开信》,内中谈到过自己当时有过自杀的念头:

……我像一个瘫子,呆呆的坐在地上,望着窗外的树枝在风里急遽的颤抖,那蔚蓝天上的云朵,啊!我永不忘记那一片片匆匆的掠过的白云,我想自杀了!因为我没有再出走一次的勇气和能力,我的身体坏到极点了。同时又没有一个人可以叫我诉说一下心中的痛苦。这个自杀的念头在我的日记上是写着的。可是我已经答应蔡楚生先生拍《王老五》,一种责任心,同时也是一线希望使我活下去,可是我却陷在一种很厉害的郁闷躁狂里!我时常捶自己的头,打自己,无故的发疯一样的闹脾气……(注:载1937年6月5日9卷4期上海《联华画报》。)

在五十四年前,二十三岁的蓝苹没有自杀,是因为“一线希望使我活下去”;

五十四年后,七十七岁的江青再也没有“一线希望”了,她自杀了。

对于江青的死,当时中国报刊除了发表新华社消息之外,没有再说什么。笔者注意到,唯一例外的是上海的《解放日报》,发表了杂文家何满子的《江青为何自杀》一文,指出:

江青自杀当然应该成为一条新闻,布告天下咸知这个十年灾难的祸首终于恶贯满盈,下地狱去了。

这妖婆是自杀的。自杀有种种动机,种种情况:有被迫害悲忿而自杀的,在江青的淫威下,当年有不少人走了以死作抗议的路。江青当然不属此类。她本死有余辜,还只判了个死缓转无期徒刑,后又让她保外就医,可谓宽大之至,谈不上迫害;有畏罪自杀的,江青也不属此类。如果畏罪自杀,她早该在公审前就自去地狱了;有绝望而自杀的,大势已去,往昔天堂梦已彻底破灭,等了十年,没指望了,于是了此残生,江青自杀庶几属于此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毅然宣布“文革”要彻底否定,但百脚之虫,死而不僵,失去天堂之徒并不彻底死心,妄图还潮者有之;化身变色,忍辱图存者有之;变个法儿,新瓶子卖旧药者有之;不能登大雅,于是搞小动作者有之;风风雨雨,花鲜繁多。幸亏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大局铁定,人心不可侮,恋恋于老调子,终于不能成气候而已。

江青自杀的新闻昭天下,连“女皇”本身也已彻底绝望,回天无术了。但也必须警惕,希特勒自杀了四十多年之后,德国还有老式纳粹的孑遗和新式纳粹的余孽。江青自杀的新闻也有这样一点反面教员的作用。提醒人们彻底否定“文革”的教育不能放松,要永以为鉴,方能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

其实,江青之死,使人们记起她当年“鼎盛”时对张玉凤说过的话:

“将来我是准备杀头、坐牢的,这个我不怕。也可能不死不活的养着,这个难些。”

她厌倦了“不死不活的养着”的日子,终于横下心来,早点结束这样的日子。





负利率时代到来 喜极而泣还是乐极生悲?


文章来源:
           
 当代世界大多数经济学家恐怕都是凯恩斯和货币主义的忠实信徒。在他们看来,政府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是确保经济永保青春的“灵丹妙药”,大有“一针就灵”的效用。而当经济刺激过度产生负作用,并被人责难时,他们仍然振振有词:“刺激的力度还不够大,应当继续加大刺激力度。”当然,各国政府和央行对此也喜闻乐见,否则,如何能彰显自己的功绩呢?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先后推出了数轮QE,其他各国也争先恐后松开了货币的闸门。2014年6月,欧洲央行宣布下调隔夜存款利率至负0.1%,这是全球主要央行首次将该利率下调至负值。进入今年以来,包括中国、日本等各国央行,也不间断降准降息。

  9月24日,欧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挪威,采取4个月以来第二次降息举措,将基准利率从1%降至0.75%。消息公布之后,挪威货币克朗兑欧元迅速下跌。一度触及8月27日以来最低点。而新兴经济大国印度为刺激国内经济,也很可能在下周继续下调基准利率。作为全球央行的美联储,在上周决定维持利率不变后,更有消息传出,维持负利率或许是其今年和明年的合理目标。这也意味着在外部环境不变下,负利率时代可能构成接下来世界经济的常态。

  9月23日,全球最大共同基金之一PIMCO的创始人、有“债王”之称的格罗斯发布最新一期投资展望,呼吁美联储尽快加息以摆脱近零利率,因为它正在伤害美国实体经济和多数美国人。他在展望中写道,零利率政策使得国债、公司债收益率处于绝对低位,更重要的是,这尤其影响了人寿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的投资回报。

  “参与养老金保险计划的大部分美国人都面临同样的困境。他们原本预计有8%—10%的收益,可以负担教育、医疗保健和退休生活,哪怕只是能安心按惯例休假,只要短期收益一直接近零,就不可能得到多少收益。”格罗斯警告,如果企业能以零利率借款,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投资实体经济?但近年来的证据表明,企业并没有这么做。相反,它们把上万亿的资金投入了金融市场,多用于回购本公司股票。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将加剧国内通缩,导致企业拒绝投资,最终引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崩溃。

  从长期看,人口老龄化、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全球产业结构失衡、均构成各国经济学家提倡实行宽松货币的理由。短期看,国内经济疲软、失业率上升、企业开工率下降等因素,也均是各国政府采取货币宽松的借口。他们决口不提,是曾经一连串错误的货币政策,让市场价格信号高度扭曲,诱发企业家群体展开一系列不合理的投资行为,才最终招致以上恶果。事实上,各国政府和央行同谋下的贪婪,是一切经济危机的起源,而自由市场本身无关。

  中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8 月CPI同比上涨2.0%,而一年期存款的基准利率是1.75%。这也意味着,人们存银行的钱只会“越来越少”。这也是专家们所称的负利率时代。其实,即使众多中国民众没有听说过这个专业术语,但他们却有着切身的感触,用熟知的一句话就是:钱越来越毛、越来越不值钱(这种情况从改革开放持续至今)。

  众所周知,从规模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中,国企和政府支出占到GDP总量一般以上,具体表现在国企投资和基建项目上。尤其对很多国企(垄断央企除外)来说,由于经营效率低下,长期以来无法形成正的现金流,只能依靠银行提供的廉价资本赖以生存。在经济萧条环境下更是如此。这样一来,国有银行和企业之间就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并且在无形当中对央行形成一种逆向绑架作用。

  另外,中国加入WTO后,庞大的出口和持续的(国际)资本涌入,为中国开启了一个极为宽松的货币空间。中国央行强行结汇制度,与国有银行垄断,导致多年来基础货币超发,这为城市化建设(尤其基建项目)和房地产投资(投机)奠定下绝佳的基础。作为商业银行也通过压低存款利率的方式,从中获取巨额的收益(套取利差)。

  然而,这种管控利率下的货币过度宽松,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产能过剩、无效投资过度蔓延。并且促发一轮又一轮高企的资产泡沫。2008年一场4万亿刺激的全国经济大跃进,让各级地方政府和实体企业背负上沉重的债务,同时庞大的基建和地产投资所引发的剧烈通胀,逆转了市场资本的预期,让人民币由此承受持续贬值的压力。

  今年以来,中国央行屡屡通过干预的手段,维持人民币汇率维稳的同时,积极为地方政府去杠杆。也就是以债务置换的方式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实际上,这充其量是一种透支未来的举措。倘若未来中国经济不见好转,那么地方政府庞大的债务很可能仍将展期。有人会问,央行为什么不通过全面印钞放水的方式来稀释地方债务呢?答案是,如果这样的话,将彻底打破金融游戏规则,无论银行和企业均将有恃无恐,最终将诱发更剧烈的通胀,并加剧人民币贬值力度,诱发更大规模资本流出。这也是中国政府和央行最为顾忌之处。

  可以说,受经济增速放缓、地产泡沫逐渐破灭、地方和企业债务负担影响,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低利率。但由于特定的金融市场垄断因素,这并不能惠及到真正的民营企业(和相关实体经济)。而是转化成各级政府和国有部门用来“借新还旧”的手段。并且确保国有银行在资本持续外流下,避免出现资金链大规模断裂而已。关键的问题在于,随着房地产日落西山、人口红利的消退,中国已经丧失外资套利的空间。资本持续外流和捍卫人民币汇率稳定,成为今后中国政府和央行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个民族永远的痛:割在袁崇焕身上

的3543刀!


 
来源: 2015-09-26 wenxuecity

一个民族永远的痛:割在袁崇焕身上的3543刀!

 
发布日期:2015-09-25来源:微信录入:春雨
 
后来擂场比武,终于有一个最优秀的刽子手,整整刮了3543刀后,离3600刀还差57刀的时候,这个骂声不止的犯人终于断气了,创造了当时的大明律最高纪录,于是《大明律》后来有了新规定:凌迟最重之刑,要刮3543刀,而这个纪录,后来再无人能打破。
 

上古者

武丁王及其妻妇好(武丁生前,妇好主动参与战事,倾力协助武丁,武丁死后,妇好承继其战功,更加发扬光大,商朝的中兴,其功不可没) 

中古者 

武帝刘彻及卫青、霍去病,摒弃耻辱的和亲政策,前后七征匈奴,使得胡马不敢度阴山、匈奴妇女无颜色,终血汉初以来国耻,确保了后世汉朝四百年基业的安定,祭出空前盛势之中国,“汉族”由此成名。太宗李世民,开疆拓土,战突厥、却吐番,开创华夏盛势景象,至今国人归故里称“汉人”,出海外称“唐人”,以之争逞民族精神。  

北宋抗金名将岳武穆,呼应太行山数十万抗金义军,数破金军,而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虽身死风波亭,其爱国精神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打造出亿万“武穆”式的民族英雄。

近古者 

明成祖朱棣,在朱棣郑和君臣时代,以大明之盛而有七海之航,大明天威远播四海,横扫亚非大陆,声威远在元朝之上,而致无人敢侧目大明远洋海军(一路扫荡东南亚海盗流寇及沿途不臣服之国,绝非现在所宣扬的和平贸易往来,而是实实在在的军事外交之旅)。朱棣以夺嫡之嫌窃居君位,然终其一生中,曾五次亲征北元,最后竟累死于征伐途中,在明朝的沉重打击之下,强大的北元后分裂为瓦拉和鞑靼,最终元气大伤,丧失了威胁华夏中土的能量。此等明主,他不夺嫡,我也会逼他夺嫡。 

平倭大将戚继光,出身抗倭世家,承武士门风,痛恨明军腐败,遂另起炉灶,招募沿海为倭寇所患之流民,独手创建“戚家军”(其后世子孙亦承其志,终世投身于抗倭斗争中)。广筑海长城,创鸳鸯阵法,外则主动出击倭寇盘据的海外离岛,内则清洗严惩勾结倭寇的奸商,书下“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并留下兵书传之后世。在戚继光及其家门子弟和部将的倾力打击下,为害明朝多年的日本南朝流亡倭寇之乱,最终得以消弥,确保了大明海疆和百姓福祉的安定。

袁崇焕

辽远总督袁崇焕

  从感情上讲,在我心目中,袁崇焕是最值得宣扬的战神,以其文官出身,却韬略激荡而胸藏十万甲兵。北宋范仲淹也曾以文官领军征讨西夏,强悍的西夏军竟不能挡,自视甚高的西夏王元昊称其胸藏十万甲兵、韬略过人,视其为心腹大患。但范仲淹却以其孤傲而备遭排挤,不久即被贬官流放,虽身怀大志却不得伸,不过登楼临水一叹,终其半生只能是泛舟湖上、终老山林。与袁崇焕的坚忍不拔、隐忍伸志相比,范仲淹的过于孤傲、不和与世,导致其报国之志只能是空谈。

  须知明朝军队外出作战,向来是太监担任监军随行,基本上讲就是天天在一帮阉党的裤裆下面钻来钻去,凡事都要唯太监马首,要“早请示、晚汇报”,否则动辄就是上纲上线扣帽子杀头贬官,而崇祯皇帝尤其多疑,喜好刚愎自用,满朝的文武大臣不是杀就是贬,没有一个能顺眼的人,基本上换了几波人,以致人人自危、无人敢言。崇祯一生中只相信的就是身边的一帮内侍太监,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决死报国的毅力,象范仲淹那般孤傲,袁崇焕绝对坚持不到第二天日出,只能是有头睡觉、没头起床。

  袁崇焕投笔从军之时,已是内忧外患之世,明朝的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已是千疮百孔。以其文弱之身,上事自用之昏主,朝野又遍布奸党压制清流,居然能在乱世上崛起,投笔从军而重整山河,收关外流民,铸金城汤池,整老弱之师,引十三门佛朗机巨炮,击一代雄主努尔哈赤于马下(致其不久伤重不治而亡),却皇太极十年徘徊于关外,而不能奈何。数十年间纵横辽东,而无人能敌。以明之积弱,与汉唐之强盛相比,袁崇焕能有如此功绩,远非卫青等人堪比。

  虽终陷于范文程反间计得逞,可恨朱由检一小儿昏主,自毁长城、自废武功。自袁崇焕死后,山海关内再无人能堪此大任,终致大明国破族亡。只要范文程阵前一句话:你们只要看看袁崇焕是何等下场?便致诸明军大将下旗称臣,倾刻间三军俯首。

  公元1643年,李闯攻入北京,朱由检急命崇焕手下大将吴三桂入京勤王。然吴三桂坐拥八万关宁军,却按兵不动,只等明朝灭亡。崇祯皇帝上吊于煤山前,身边只余一名太监陪同。要怪,只能怪崇祯自己。 

  当李闯军攻入北京城,打开崇祯皇帝的银库时,李自成惊呆了,天天在喊穷的崇祯皇帝,根本不穷,征来的“辽饷”都躺在了仓库里,直堆到了天上。

  “崇祯跌倒,自成吃饱”。如果这些银库里的银子都用在了征辽上,恐怕袁崇焕早就横扫关外,一直打到韩国釜山了。须知袁崇焕是省吃俭用、到处筹措,才积攒了少许银两,跟葡萄牙换来了13门佛郎机巨炮的,如果崇祯扫扫仓库底,只需买来百十门佛郎机,管叫不识热兵器厉害的努尔哈赤蛮子全军履没。

  而正是这13门辽远城墙上的巨炮,让努尔哈赤辛苦一辈子积攒起来的军事家底,几乎全部拼光了。实际上传到皇太极手中的,已经是个烂摊子,重新白手起家的皇太极无奈,最终选择了重用范文程等汉族文官,于是就有了硬的不成软的来,就有了近乎弱智的“反间计”的再度出现。

  公元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华夏山河再遭劫难,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尸横如山之下,没有人记得袁崇焕。直到清帝三世后,乾隆皇帝再度翻开明史,感慨其报国之忠、功业之伟、身世之悲,遂公开此间内幕。世人方知崇焕乃华夏民族真英雄也。

  史传:明朝法度严明,有“轻其轻罪、重其重罪”一说。明太祖朱元璋感觉重罪的刑罚不够重,比如“凌迟”一刑。

  古之法度,凌迟有六六三十六刀及360刀两种,多以简单取36刀结果性命,即六六三十六个洞之说。而要刮360刀,则需要用渔网网住人,取刀一片片的将从渔网鼓出来的人肉割去,直至360刀人断气为止。而朱元璋仍感觉不够,觉得至少要刮3600刀才够解恨,但当时的刽子手,没有一个能做到,因为刮不到那个数,人就已经死了。

  后来擂场比武,终于有一个最优秀的刽子手,整整刮了3543刀后,离3600刀还差57刀的时候,这个骂声不止的犯人终于断气了,创造了当时的大明律最高纪录,于是《大明律》后来有了新规定:凌迟最重之刑,要刮3543刀,而这个纪录,后来再无人能打破。

东莞石碣袁崇焕纪念园

  明史载:崇焕行经法场前,刽子手一刀一刀的割下其肉,沿途百姓极痛恨辽东靼子,而更恨汉奸行径,于是有钱的捧钱场,富户们大把扔钱向刽子手行贿,竞价争买崇焕之肉“生”食之,没钱的捧人场,穷人们争相从刽子手手中抢来崇焕之肉生食之,一块肉往往又被争抢撕扯成数块,整个场面直比一场“人肉大拍卖”。至法场时,崇焕已气绝,骨肉无存,只余一首(头颅),崇祯皇帝命将其首传视九边(长城上的九个边防关口),以此震慑边将,以禁效尤。

  袁崇焕被整整刮了3543刀,大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之下,大约有近万人抢到了崇焕之肉而生食之,并以此炫耀为能事。

  在中国几千年的谋略兵法中,“空城计最无奈,反间计则最可耻,也最弱智”,但恰恰反间计却屡屡得逞。

  在反间计得逞后的一年多里,崇祯皇帝命厂卫严审袁崇焕,但是前后查了一年多,在明朝刑罚手段空前发达的条件下,虽百般重刑之下,各种刑罚手段用尽,袁崇焕却矢口不认其罪,东厂的一帮狗子们拿他也没有办法,上报皇帝定夺,崇祯到了还是一个“凌迟处死莫须有”。袁崇焕只余下的的头颅传到山海关,吴三桂、祖大寿、洪承畴等袁之部将都看到了。

  李闯包围北京,崇祯命三桂入京勤王,吴三桂回旨也答应了,但是实际动作十分消极,直到北京城破,关宁军还在路上散步,此后的历史人人皆知,吴三桂反反复复,先归大顺朝,后降满清,数十年后又掀起“三藩之乱”。

  后来野史戏说,认为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我不是想为吴翻案。换了谁是吴三桂,看到其主帅忠君报国一生,却遭凌迟处死后余下的头颅,都会有想法:明朝,该亡了。

  在袁崇焕诸多能征惯战的部将中,最终两极分化,少数人未降清而坚持效忠明室,但大多数最终选择了投靠满清。但是在辽远军中,无论降清与否,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们爱戴的主帅——袁崇焕是汉奸。在其未降清的部将中,有一人后来为袁崇焕修建了衣冠墓,并世代相传为之守陵,起到今天,已是十几代人之后,其后人依旧在为袁崇焕守陵。袁崇焕的衣冠墓而今已隐没于市井小巷之内,香火廖落车马稀,少有人知道。

  前年中央台曾报道过袁崇焕部将的后代,为其世代守陵的故事,至今其家族传承,到了目前的一代人,已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然仍坚持不懈,经常为其扫墓敬香。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感慨泪下!

  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积淀,是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怀念武帝刘彻、李世民、朱棣这些强势君王时,我们也应记住卫青、霍去病这些彪炳千秋的一代名将,同时我们更应记住袁崇焕这样的人文悲剧。不要只记住那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的崇祯小儿,不要只记住“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更要记住那3543刀之痛。

  袁崇焕说:我不入地狱,谁人入地狱。最终他下了地狱,一下就是直入十八层地狱,而且一下就是百年,百年中被亿万国人骂为汉奸,似乎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而永世不得超生。

  袁崇焕,一个不是战神的“神”,那刮在身上的3543刀,乃是一个民族的千古之痛。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习奥记者会/中美斗而不破之秘/胡生若梦/中美峰会难有结果/中国现状
  • 中国经济萧条至少5年/汇丰:美国股市已经触顶/中国放弃货币战争以退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