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附加小屋规定 巴洛阿图拟松绑/2015上海之旅4)四世同堂
發佈時間: 10/22/2015 2:25:13 PM 被閲覽數: 208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附加小屋”规定 巴洛阿图拟松绑


[ 据世界新闻网报道/消息 ] 史丹福大学所在的巴洛阿图市房租暴涨,已非薪水阶级所能住得起。市府官员为解决居住危机,提请“计画与交通委员会”草拟改变“附加小屋”(granny unit)的市府规定,让兴建“附加小屋”无须经过地目变更,让居民有更多自主权在其住所兴建一小屋子,增加居住空间。

“附加小屋”就是连接于主要住所的小屋子。提出这项法案的巴市副市长史密德(Greg Schmid),市议员沙夫(Greg Scharff)与沃尔巴赫(Cory Wolbach)表示,“附加小屋”的设计必须适当融入整个社区环境,不可破坏任何市容瞻观。

巴洛阿图2013年原计画于Maybell大道兴建60所可负担住宅,提案因住宅区附近民众反对而交付公投,结果惨遭选民否决,对巴市发展可负担住宅计化造成打击。因为,不但Maybell开发案遭选民公投拒绝,巴洛阿图市议会也否决“计画社区”地目变更法。一般发展可负担住宅的建商都是使用“计画社区”地目变更办法来争取建地。

专家表示,巴洛阿图房租飙涨,发展可负担住宅问题重重,市府绞尽脑汁,提出“附加小屋”办法,用来暂解目前的住房危机。

2015上海之旅4)四世同堂


作者:卉樱果  于 2015-10-22 贝壳村


四世同堂在老话里是指四代人居住在一个大院里,现在则是都活在一个地球上。上海很多人家都是四世同堂的,可见现代人长寿了。

我家也是,从我父母(1920/30后),我们姐妹兄弟(1950/60后),子女辈(1980/90后)和孙辈(2010后)聚餐时得好几桌呢。

(注:下面的一些文字是根据我周围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的生活所得到的体会,不能代表全部上海人)

在上海,活的最潇洒的当属50/60后,虽然这代人一生遇到不顺最多,也最坚强,退休前后他们执着地追求开心,他们身体还健康,精力还充沛。儿女已经成人,自己已经或者就要领取退休金,经济上相对宽裕,很多人受益于拆迁补贴,这一点与其他地域不同。拆迁房的户口里一般会出现好几代人,而拆迁分房是按人头的而不是实际面积的。这个你懂的。

这个上海最活跃的群体也是最大的消费群,追求的是任何物廉价美的东西或者享受。他们在对上行孝含饴弄孙的空隙里,参加国内外旅游团,去餐馆公园商店,连电视台也经常会采访他们,因为他们一般是很守规矩的。有为他们安排的唱歌唱戏相亲的节目。看过一次相亲节目,女方直接问对方的工资房子,相亲成功与否最关键的问题。

 

摄影:蕾华

摄影:蕾华

摄影:简评

他们一般都上老年大学,学摄影,学模特儿,摄影班就和模特儿班联合活动出作品。也有学书法学画画学唱歌等等。人人有手机有微信,对养身和心灵鸡汤特别重视,心态也特别好。

摄影:蕾华

我回上海的两周,正好有一天是老同事每年聚会的日子,几十年未见面,年轻时住拥挤的宿舍楼不免有疙瘩,到老了全都放下友情第一。

摄影:蕾华

由于少年经历文革养成了集体活动的习惯,聚会聚餐是必须的节目,有老同事聚餐老同学聚餐,随便找个理由就客聚餐卡拉OK。

 

摄影:立汶

也有走锻炼强身路线的,小米手环很流行,每天为你记录睡眠质量走路步数。不少人老当益壮地跑步,游泳。更有人扎堆出国旅游的,今年东南亚明年欧洲每年出游起码一次。

大家都认为,如果你不运动不经常与老朋友见老同事见老同学见面。

那么就要排队去见医生了。

摄影:简评

公园里活动的就是55岁-70岁以下的人们,清晨一缕阳光开始,到夜里路灯下

每个公园可见玩乐器唱戏曲唱歌跳广场交谊舞的中老年们的身影。不少人是把孙辈送去托儿所或幼儿园之后来这里活动,再回家做饭做菜。

而我们的父母辈,一般已经耄耋之年。有天我和护理阿姨推着老爸去公园玩,看到广场交谊舞,老爸不由笑了。周围瞧瞧,围着广场的轮椅老人还不少,不少是爱跳舞的家政阿姨推来的。

广场舞的气氛很欢乐,在国外时我对广场舞是不以为然的,那天居然也冲进去跳了两曲,三步和吉特巴。

还能动动的,就在街边的绿化地打打太极。

 

要么坐在小区大门口聊聊天。

这代耄耋老人,除了疾病和退行性健康,其他都没有问题。因为他们有着年近花甲或花甲的子女,是国内最后行孝的一代子女。例如我那居家养老的父母,我们子女合资为他们请了24小时家政护理,弟妹们每人每周一次轮流去探望父母,送上他们所需要的物资,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帮助,代跑医院配药。

 

每次回国,越来越感到生疏的倒是我们的下一代,也就是1980-1990年出生的。他们是独生子女,不免有些自我。再加上工作+生活+子女的压力,他们经常会处于焦虑和不安宁中。

每天花在上下班途中的时间,两小时是起码的,这还是有私家车的。虽然现在轨道交通四通八达,但每天忍受两小时的拥挤嘈杂确实比上班还累。

结婚后妻子做全职太太的很少,有了孩子就给(外)祖父母,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也比较特殊,属于周末父母。

上图中间是我退休前供职GE的“中信泰富广场”,那时候,外企以它的高强度工作量、大空间职位提升、高福利高薪水以及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吸引了每个大学毕业生。

时过境迁,众所周知的理由,外企风光不再。因此在我们的下一代中,就有GE某部门集体大逃亡(到国企民企)的故事,也有IBM某部门被民企联想全部收购的故事。一位任职某外企的高层管理人事财务总监忙着跟随总经理全国出差-裁员,忧心忡忡地对我说,真不知道哪天裁到我头上呢。外企的升职已经是颈瓶,能保住饭碗就不错了。

 

在国企民企工作的年轻人也缺乏安全感,他们不清楚今后的养老政策是否依旧,他们要供房买车养女子。最头痛的是学区房这三个字。突然发现,自己一掷千金辛辛苦苦还贷买下的房子居然位于好学区之外!

解决的办法就是在学区房再买一套极差的便宜点的房子,让孩子报上户口,这样,好学区那里的弄堂三层阁十来个平方就要卖到150万!政府与之对应的政策是,孩子户口在此住房必须六年。这样,小孩尚在娘肚子里,他的父母和祖父母就得操心在哪里买学区房了,还要与(外)祖父母家近,便于照顾。

 

图片来自网络(早教广告)

国内教育不是免费的,早教更是昂贵。这样我们的孙辈一出生就处于不平等的起跑线。好的早教中心每周两次每次三小时一个月学费要两千元,一般的也要一千多。职场的竞争导致学校的竞争导致宝宝们的竞争,大家都让孩子们学一种以上的技艺:钢琴,拳术,画画,唱歌,外语,芭蕾等等等等。

 

 图片来自网络(早教广告)

有一个亲友的孙女,从小跟着爷爷奶奶,报名幼儿园时,老师问,“你有什么特长呀,表演一下。”爷爷奶奶和孙女都傻眼了,人家的孩子都是又唱又跳又朗诵又玩琴什么的!孙女愣了一下,答道:“我会做家务!”这样淳朴天真的回答居然引起哄堂大笑。

 图片来自网络(早教广告)

好几次愉悦的聚餐会转到这个话题,一向开朗的花甲祖父母们会愁云上眉梢。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感慨同情之余,我只有感恩,为自己为儿子家为我的孙辈,能生活在加拿大这个国家!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美国艺术家1美元买下废弃银行 花370万美元改造
  • 高房价住不起 金山非裔人口锐减/旱灾 加州森林已死2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