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五彩森林/忆文革武斗/中山陵/毛泽东:崇拜我好一点/圆明园旧景/拿了35個博士學位的奇人
發佈時間: 11/9/2015 7:05:55 PM 被閲覽數: 183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在五彩森林中骑车欣赏秋色


作者:不闲  于 2015-11-9 贝壳村


过去几周正是秋高气爽之际。离家不远处有一大片森林,里面小路纵横交错,是徒步,骑车/骑马的好地方。于是俺每周都去骑山地车。

Glen Major森林:


停车场。天气不错,出来的人还不少:


另一处停车场,有3辆运马的车。这儿也可以骑马;但森林太大,一次也没见着马:





这道山梁的景色还不错:








这儿有许多野苹果树,有好几个品种:








红叶铺满小路:























金色的秋天:


白桦林:





美丽的林中景色:

















这是灰白色的花,不是下雪了:








天快黑了。手机一拉近就比较糊:





第二天又要上班了,火车站的早晨:
 



罕见照片惊艳世界 中山陵居然藏着这

么一个秘密


京港台:2015-11-8 22:12| 来源:新浪 |


  

  紫金山丛林俊美,四季交叠,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美景与风韵。中山陵如此美,几十年前的设计真是别出心裁,如同璀璨项链,黄色是用梧桐树编织的陵园大道,蓝色宝石是美龄宫。如果说这是爱情,不敢相信,如果说这是礼物,那也太过震撼!这些罕见照片惊艳世界。(屠国啸 摄于中山陵)

  

  昨天不少市民的手机里都被一幅颇为梦幻的航拍照片刷屏了,夕阳下的南京东郊风景区,金黄色的梧桐树串成一条金色的“项链”,而不少熟悉地貌的人都认出这“项链”下坠着的“宝石”正是美龄宫。围绕着这张照片,也产生了不少争论,有人认为这是蒋介石当年送给爱妻宋美龄的浪漫“表白”。不过也有市民表示,美龄宫建造时作为“国民政府主席官邸”,并非像流传的那样是一个礼物。几十年来,史料记载与民间传说相互纠缠,我们不妨考证一下。

   航拍美龄宫

    俯瞰宛如宝石项链

  从昨天早上开始,不少南京市民都被各种社交网站上的一组图片刷屏了,用航拍拍摄的东郊风景中,能看到环陵路一段梧桐树已经变成金黄色,宛若一条金色项链。而就在这条项链上,两圈种植成环状的梧桐呈一个水滴状包围着一栋蓝绿色建筑。照片中梧桐树与建筑组成的造型像极了一条坠着宝石的项链。而这座让人赞叹的建筑,正是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美龄宫。

  深秋的美景将这一项链的设计突出,已经变成金黄的梧桐树在常绿植物的伴衬下显得格外耀眼,而美龄宫顶的琉璃瓦在几缕阳光照射下也显得有几分璀璨。看过图片后,甚至有不少市民借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串稀世项链的名字,称美龄宫为“紫金山之心”。而这一发现也让很多老南京都大为赞叹,不少在南京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都表示,原来美龄宫还有此设计,以前常骑着自行车去游玩却从来没有发现过。

  而围绕着这张照片,也产生了不少争论,有人认为这是蒋介石当年送给宋美龄的设计,这旷世的梧桐“项链”在近百年后更显得无比浪漫。不过也有市民查过史实后表示,美龄宫建造时作为“国民政府主席官邸”,并非像流传的那样是一个礼物。他们表示“美龄宫”最初是为政府主席林森修建的官邸,蒋介石与宋美龄只是后来才在这暂居,并无礼物一说。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浏

   美龄宫是不是“蒋公的礼物”?

    双方辩手大战三回合

  这个传说主要有两点,一是美龄宫是蒋介石为宋美龄而建,二是为讨宋之欢心,美龄宫周围的俯瞰景观设计为项链。关于第一点的真假,如果是一场辩论赛,正、反方都会提出哪些论据?

   正方辩手会这样说:

    传说:建美龄宫是宋美龄的想法

  相传在此处建馆是宋美龄提出。1929年6月1日,宋美龄随蒋介石一起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见明孝陵四方城东边的小红山一带山河苍茫,环境清幽,就要求蒋介石在这里建造别墅,可供两人休息小雅。1930年秋,蒋介石正式对陵园管理委员会提出:“拟建陵园小红山建筑别墅”,而后正式命名“国民政府主席官邸”。

    记载:宋提出多点绿化,蒋自掏腰包

  在中山陵史料汇编等相关文献中,曾经记载,1934年美龄宫建成没多久的时候,宋美龄曾经提出,在建筑周围要搞一搞“环境整治”,多种点树,把绿化搞好。为此,蒋介石还自掏腰包10000元,作为环境整治的经费。在文献资料中,留有各部门之间的公文,督促主管部门,要抓紧时间把树苗买好插下去,别错过季节。

    实物:建筑上多处细节体现“女性特点”

  美龄宫是一座“凤宫”——所有环绕琉璃瓦屋顶的1000多个勾头滴水上,都雕有一只展翅的凤凰。二层南阳台“观凤台”周围,34根汉白玉栏杆经过了仔细擦洗,每一根上的凤凰形态生动。环着小楼的灯柱也是34根,“34”与宋美龄的生日(公历)3月4日暗合,又与蒋介石1930年提出建造这座别墅时宋美龄34岁所切合。不过,这些设计是否有意为之,没有一手资料证实。

   反方辩手会这样说:

    时间:蒋宋住进去时已是建成后15年

  美龄宫的正式名称是“国民政府主席官邸”。但等1932年工程完工时,蒋介石已经因为“九·一八事变”而下野,国民政府主席已经变成了林森。“主席官邸”也改称“小红山官邸”,供国民政府高级官员谒陵时休息用,与蒋介石无关。

  1947年,国民党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后,此处才做为蒋介石官邸。抗战胜利后,将其翻修为别墅,并将主楼中的会客厅改为内部教堂,供蒋氏夫妇与美国大使等人使用。后蒋介石、宋美龄常在此居住,但此时距离美龄宫建成已经过了15年。

   产权:法律上是国有财产,其他高官也可使用

  记者了解到,“国民政府主席官邸”从法律上是国有财产。更名“小红山官邸”后,其他的国府高官也可以使用。简而言之,对于美龄宫建筑,蒋介石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而蒋、宋二人真正的私有别墅在江宁汤山,现在名为“蒋介石温泉别墅”。而且“美龄宫”长时间来是民间的说法。根据南京出版社《南京地名大全》一书,1984年“美龄宫”三字才正式被收录至地名系统。

   史料:没证据表明蒋介石授意“项链”设计

  从现在的航拍图看,周围茂盛的树木环绕美龄宫建筑才形成了“项链”的图案。但回溯到民国时代,美龄宫周围根本没有多少树,“项链”就无从谈起。而且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闻慧斌说,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时任南京市政府工务局局长的赵志游设计小红山国民政府主席官邸(美龄宫)期间,蒋介石对其授意,要将其设计成吊坠形状。

   结论

    “项链”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但历史总需要点“浪漫”来点缀

  所以,虽然蒋介石从未表明美龄宫为谁而建,但仍能够发现很多和宋美龄相关的元素,其中自有伉俪情深,只不过如今我们看到的“项链”可能并非最初设计的刻意为之。但是,枯燥的历史“年代、人物、事件”中,总是需要一点浪漫的传说作为调料,这也正是美龄宫“项链”的照片昨天刷爆朋友圈的一个重要原因。传说虽然是个“美丽的误会”,但却引导我们打开真实历史的大门。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可

    为什么深秋时节

    是“项链”最美的时候?

  中山陵园管理局专家介绍,之所以会拍出“项链”的效果,是因为这一圈环状的树种与周围的不一样。“这一圈环状的是二球悬铃木,而且是黄叶素含量比较高的那种,所以比周围的树木黄得早,就形成了项链的效果。”这位专家告诉记者,等再过一段时间南京完全入冬,树木开始落叶,项链的效果就不会明显了,再想看到如此美景,就要等明年这个时候了。

  美龄宫修缮有多精心?

    修缮工程入选

    全国十佳文保工程

  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即“美龄宫”)于2012年12月开始维修,2013年9月30日竣工,当年国庆长假对公众开放。为时10个月的工程在今年11月6日国家文物局的评审会上,受到专家一致肯定,入选“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这是江苏省首个当选的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也是中国文物保护与修缮项目的最高荣誉。

  美龄宫的修缮由中山陵园管理局委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进行维修方案的设计,报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后,经公开招投标程序,由江苏江都古典园林有限公司负责修缮,南京工大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监理。

   连小小的马赛克

    都是“同款定制”

  管理局介绍,修缮坚持了“按图施工”、“最大化保留历史信息”、“延续传统施工工艺”、“方案领先,小样开道”四大原则。比如外墙面在修缮前被三次粉刷层覆盖,为了还原历史,最终确定墙面颜色就是面砖的颜色,并通过人工清理恢复原始面貌。而北入口门厅、三层东西两侧阳台地面的马赛克都有不同程度缺损,原尺寸的马赛克已无法购买,修缮时购置颜色相同的马赛克打磨成尺寸相同后再进行修补,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到。







毛泽东对个人崇拜直言不讳:崇拜我好一点



2015年11月09日



     本文摘自《碰撞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十次思想观念交锋》,刘吉著
    
     (原标题:毛泽东对个人崇拜直言不讳:还是崇拜我好一点)  
                       
     1956年,面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显赫胜利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以及因苏共二十大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引发的波匈事件等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鉴于对形势的分析,毛泽东不能再支持对个人崇拜的批评了,不能一味地反对所有的个人崇拜。1957年右派向党“进攻”,又进一步强化了毛泽东的这一认识。从1958年开始,毛泽东对待个人崇拜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作风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很快地发展起来。
    
    1958年1月,在南宁会议上,毛泽东严厉批评了周恩来主管下的国务院经济部门搞分散主义,并编了一个口诀:“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诀,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毛泽东特别强调:“集中,只能集中于党委、政治局、书记处、常委,只能有一个核心。”(逄先知,金冲及泵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768)
    
    1958年3月,毛在成都会议上明确指出:“个人崇拜有两种,一种是正确的崇拜,如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正确的东西,我们必须崇拜,永远崇拜,不崇拜不得了。真理在他的手里,为什么不崇拜呢?······另一种是不正确的崇拜,不加分析,盲目服从,这就不对了。”(逄先知,金冲及泵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802)事实上,毛泽东对他认为需要个人崇拜一事并不讳言。在成都会议上,陈伯达有个长篇发言,其中讲到王明说延安整风搞出了两个东西:一个民族主义,一个个人崇拜。毛泽东插话说:“说个人崇拜就是崇拜我。不崇拜我就崇拜他。我看,崇拜我好一点。”(席宣,金春明薄拔幕大革命”简史[M]北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32)陈伯达说到,我们是国际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有权威,有代表人,有中心人物、中心思想,但并不是个人崇拜。毛泽东接过话茬说:“怎么不是个人崇拜?你没有个人崇拜怎么行?你又承认恩格斯,你又反对个人崇拜。我是主张个人崇拜的。”毛泽东还说:“打死斯大林,有些人有共鸣,有个人目的,就是为了想让别人崇拜自己。列宁在世时,许多人批评他独裁。说政治局只五个委员,有时还不开会。列宁回答很干脆:与其你独裁,不如我独裁好。因此,只要正确,不要推,不如我独裁;也开点会,不全独裁就是。不要信这个邪,你反对个人崇拜,反到天上去,无非想自己独裁。”(李锐贝笤窘亲历记(上卷)[M]焙?冢耗戏匠霭嫔纾1999188)
    
    反对个人崇拜,是因为“有个人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崇拜自己”,此言一出,实际上给反对个人崇拜的人扣上了一顶大帽子,封住了别人的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有对反冒进的严厉批判在前,又有对“正确的崇拜”的提倡在后,毛泽东的真实意图已经是明明白白的了。所以,伴随着大跃进热潮的临近,党内高层开始合力为个人崇拜升温造势。成都会议上,对毛泽东的颂扬不绝于耳。有人说:毛主席的思想具有国际普遍真理的意义。有人说:主席比我们高明得多,我们的任务是认真学习,但是主席有些地方是我们难以赶上的。有人说:要宣传毛主席的领袖作用,宣传和学习毛主席的思想。高级干部要三好:跟好、学好、做好。柯庆施的调子更高,他说:“对主席就是要迷信”,“我们相信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薄一波比舾芍卮缶霾哂胧录的回顾(修订本)(下卷)[M]北本:人民出版社,19971332)“党中央的一些重要领导人如此集中地颂扬毛泽东个人,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逄先知,金冲及泵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802)
    
    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上对于毛泽东的称颂更加突出。比如说,中国出现毛泽东,如同“德国出马克思,俄国出列宁一样”;毛泽东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思想是活的马克思主义,学马列要以“学毛著为主”等。随后,1958年夏,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理论小组负责人康生又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席宣,金春明薄拔幕大革命”简史[M]北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32)诸如此类的颂词反复出现,调子一次比一次高,这表明,个人崇拜的氛围已经在党内高层形成并且日渐浓厚。
    
    在中共党内个人崇拜之风日渐显露的形势下,彭德怀为反对党内个人崇拜而作出了自己的努力。然而,庐山会议最终成了全党动员,维护和树立毛泽东个人“绝对权威”的会议。同时,也导致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再度升温。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刘少奇首先表现出坚定拥护个人崇拜的姿态。1959年8月17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长篇讲话,进一步赞扬毛泽东,鼓吹个人崇拜。康生也不甘落后,1959年底,他公开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最高标准、最后标准。”(席宣,金春明薄拔幕大革命”简史[M]北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32)1963年,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所谓反对笼统地反对个人崇拜的观点。6月14日,他在《关于国际共产主义总路线的建议》这个重要文献中说:“提倡所谓‘反对个人迷信’,实际上是将领袖和群众对立起来,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统一领导,涣散党的战斗力,瓦解党的队伍。”1965年毛泽东接见埃德加·斯诺时更加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现在确实存在个人崇拜,而且需要更多的个人崇拜。
    
    从1958年开始,毛泽东对待个人崇拜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作风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很快地发展起来。毛泽东对他认为需要个人崇拜一事并不讳言。在成都会议上,陈伯达有个长篇发言,其中讲到王明说延安整风搞出了两个东西:一个民族主义,一个个人崇拜。毛泽东插话说:“说个人崇拜就是崇拜我。不崇拜我就崇拜他。我看,崇拜我好一点。”
    
    “文革”开始后,个人崇拜恶性发展,演变成新的“造神”运动。林彪、江青、康生之流利用广大群众被运动所煽动起来的对领袖的狂热,把毛泽东本人和毛泽东思想吹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当时最流行的说法有:一、“天才说”。1966年9月18日,林彪在《关于把学习毛泽东著作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指示》中说:“毛主席这样的天才,全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一个,毛主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毛主席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高得多,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比得上毛主席的水平。”(毛泽东思想万岁[M]北本:战士出版社,19683)二、“三个里程碑”说。1967年5月18日,《伟大的历史文件》一文中指出:毛泽东是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后的“第三个伟大的里程碑”。三、“四个伟大”说。1966年8月31日,林彪在接见外地来京革命师生大会上说:“毛主席是我们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泽东思想万岁[M]北本:战士出版社,19681)还有“树立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说等等。至于毛泽东的塑像、雕像、语录、像章,更是铺天盖地,无处不有,无人不有。
    
    林彪在个人崇拜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面对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1958年开始,毛泽东对个人崇拜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党内明确不准反对个人崇拜,而要搞个人崇拜。以成都会议上提出两种个人崇拜为起点,到1959年的庐山会议已经把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公开提出来了。面对毛泽东对个人崇拜态度的变化,林彪从毛彭冲突中认清了毛泽东晚年的致命弱点,意识到搞个人崇拜是“得一人者得天下”,是谋取个人权位的捷径。于是,利用人民对毛泽东的感情,竭力鼓吹个人崇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造神运动”。
    
    林彪制造个人崇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庐山会议到1962年七千人大会以前。在这个阶段中,林彪频繁地颂扬毛泽东。
    
    1959年庐山会议后,林彪担任了国防部长,开始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他利用讲话、谈话、下达指示、主持起草会议文件、给《毛泽东选集》撰写介绍文章等各种机会,一再颂扬毛泽东:毛泽东同志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思想是“当代最高最活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一定要“用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的头脑武装起来”;“学习毛泽东思想是一本万利的事”;学习毛泽东著作“要带着问题学”;“要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林彪几乎没有放过任何一次赞颂毛泽东的机会。
    
    第二个阶段,从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到“文革”开始。以七千人大会为标志,林彪把个人崇拜推进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不顾事实、真理和原则,阿谀奉承毛泽东。
    
    1962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总结了1958年以来我党错误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三年困难局面的原因,认为主要是毛泽东同志在巨大胜利面前,头脑发热了,不谦虚谨慎了,不实事求是了。与会代表纷纷作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可是,林彪却作了一个与整个会议气氛极不协调的发言。他说:“困难局面的出现,恰恰是由于我们有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而造成的,如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如果听毛主席的话,那么困难会小得多,弯路会弯得小一些。”“过去的工作搞得好的时候,正是毛泽东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凡是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尊重,受到干扰时,就会出毛病。几十年的历史就是这个历史。”本来,毛泽东对“大跃进”、人民公社等失误及其导致的三年困难时期负有重大责任,但林彪反而说这是没有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的结果,阿谀之相显露无遗。
    
    第三阶段,整个“文革”时期。“文革”开始后,林彪等人煽动了一场波及全国的、旷日持久的“造神”运动。
    
    1966年,林彪发表了著名的“5·18”讲话,极力颂扬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大讲天才论,声称:“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许全兴泵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M]北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10)同年9月18日,他又讲:“毛主席这样的天才,全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一个。毛主席是世界上最大的天才。······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中,我们要百分之九十九地学习毛主席著作。”(许全兴泵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M]北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11)
    
    《毛主席语录》是林彪授意解放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著作的摘录,中国人民人手一册。林彪凡公开露面,必手举语录频频晃动。“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在林彪的带动下,整个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人们手举“红宝书”,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唱语录歌,做语录操,跳忠字舞,个人崇拜由此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造神运动伴之以惩罚与镇压,凡是反对者、怀疑者,甚至偶有口误、笔误者,都要予以惩处,或批判,或斗争,直至押入监狱,判处徒刑。这又使造神运动带上了恐怖气氛,增加了它的威势。
    
    持续不断的造神狂热,最终形成以下一些观念:
    
    第一,由于毛泽东是“当代最伟大的天才”,他可以“洞察一切”,他的话“句句是真理”,所以用于检验人们思想和言行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这就是语录标准,就是毛泽东不时发出的“最新最高指示”和他以前说过、写过的每一句话。
    
    第二,对于毛泽东的每一句话,每一条指示都必须“毫不走样”地贯彻执行,“一切照办”。革命与反革命,马列主义与修正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界限,归结到一点,就是对毛主席的态度,实际就是对待个人崇拜的态度。
    
    第三,毛泽东最伟大的贡献,最能体现他伟大天才的,是他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是马列主义崭新阶段的主要标志。因此,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态度,又集中表现为对待“继续革命理论”和“文化大革命”的态度。
    
    这三条也是“文革”期间达到顶峰的个人崇拜的主要内容。
    
    其实,林彪大肆鼓吹“天才论”的真实目的,是把自己也打扮成天才,以便为自己抢班夺权奠定基础。然而他的主观目的却在客观上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但到了1970年12月前后,毛泽东开始指斥个人崇拜的许多做法,毛泽东这一态度使个人崇拜在形式上有所收敛。
    
    从1958年开始,毛泽东对待个人崇拜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作风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很快地发展起来。毛泽东对他认为需要个人崇拜一事并不讳言。在成都会议上,陈伯达有个长篇发言,其中讲到王明说延安整风搞出了两个东西:一个民族主义,一个个人崇拜。毛泽东插话说:“说个人崇拜就是崇拜我。不崇拜我就崇拜他。我看,崇拜我好一点。”
    
    “文革”时期,林彪大肆吹捧毛泽东的一个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攫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面对林彪集团的兴风作浪,开始的时候,毛泽东是支持的,他批准了林彪的“5·18”讲话,决意做20世纪60年代“共产党的钟馗”。在中共九大上,林彪被党章规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但是他并不满足。九大以后,林彪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加快了夺权的步伐。在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集团在要不要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上,有组织有预谋地发难。他们采用的手法,是通过大肆宣讲所谓“天才”问题,竭力称颂毛泽东是“天才”,藉此吹捧林彪的“天才”,并且不顾毛泽东多次提出不设国家主席,自己也不做国家主席的意见,鼓吹设立国家主席,提出要让毛泽东当国家主席,实际上是企图使林彪当上国家主席。在这次会议上,鼓吹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变成了林彪集团向党发动进攻的一个锐利武器。但林彪集团的拙劣表演暴露了他们的夺权野心,使毛泽东对他们鼓吹个人崇拜的真实用意以及个人崇拜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当即找林彪谈话,对他提出批评。正是这种认识,使毛泽东对个人崇拜的态度也有了变化。1970年12月28日,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一方面为“文革”前期的个人崇拜辩解,另一方面对个人崇拜提出尖锐的批评,指出个人崇拜过分了,搞许多形式主义。毛泽东明确指出:“个人崇拜现在没必要了,要降温了。”(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苯ü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M]北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毛泽东虽然提出没有必要搞个人崇拜了,但当时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群众性的个人崇拜的风气,他对待群众热情的一贯态度是加以引导而不泼冷水,因此他对个人崇拜的态度仍然只是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他也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和废除个人崇拜。此后,特别是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以后,全国范围内的个人崇拜的狂热同“文革”前期相比,的确有所降温,这一方面与毛泽东反对个人崇拜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有关。
    
    邓小平对个人崇拜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反对不适当地夸大个人的作用,反对突出个人,更反对神化伟大人物,反对个人崇拜。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由在野党向执政党角色转换以后,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内在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末期二十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现象,甚至在“文革”期间出现了造神运动。这极大地危害了党内的民主生活和和谐的党群关系,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早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邓小平在讲话中尖锐地批判了党内开始滋生的“极端危险”的骄傲情绪和个人崇拜。他指出:党内相当一部分高级干部被工作中的若干成绩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共产党员所必须具有的谦逊态度和自我批评精神,夸大个人的作用,强调个人的威信,自以为天下第一,只能听人奉承赞扬,不能受人批评监督。这不但会损害党的团结和革命事业,还会把共产党的高贵品质丧失掉,而堕落到最卑鄙的个人主义方面去。因此,在会议上,他告诫党的各级干部,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骄傲和个人崇拜会对自己在革命中的作用和贡献作出不正确的估价。一个人不管负什么责任,在革命事业中只不过是一个螺丝钉。我们所获得的成绩决不能看作是一个人的,而是多数同志努力的结果。上有中央和上级,下有广大的干部和人民群众,还有同级,还有左邻右舍。我们决不能贪天下之功,将各方面的努力统统算在自己的身上。
    
    1956年苏共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又给中国共产党敲响了警钟。为了防止中国共产党内个人崇拜现象的出现和发展,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又专门论述了防止神化领袖和个人崇拜的问题。他指出:“把个人神化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恶果。我们党从来认为,任何政党和任何个人在自己的活动中,都不会没有缺点和错误,······因为这样,我们党也厌弃对于个人的神化。······当然,个人崇拜是一种有长远历史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也不会不在我们党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它的某些反映。我们的任务是,继续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真正巩固领导者同群众的联系,使党的民主原则和群众路线,在一切方面都得到贯彻执行。”(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本:人民出版社,1994235)
    
    鉴于“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邓小平从理论到实践对个人崇拜进行了批判。理论上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强调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指出:“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本:人民出版社,1994335)实践上先是通过设立顾问委员会作为过渡,然后逐步建立起干部退休制度,并且身体力行带头退休,并语重心长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本:人民出版社,19943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切实有效地防止新的个人崇拜现象的出现,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提高全党同志的思想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关于反对个人崇拜的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使我们党的这一理论进一步得到深化。
    
    其一,表现在党对个人崇拜性质的认识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把个人崇拜同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领导体制方面所存在的弊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鉴于搞个人崇拜给我们党造成严重危害的历史教训,中央在《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中明确提出:“突出个人”搞“不适当的纪念方法”,本身就带有个人创造历史的色彩,不利于在党内外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扫除封建主义遗毒。进而在党的十二大党章中明确规定: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至此可以说我们党已从根本上解决了对个人崇拜的性质及其严重危害的认识问题。
    
    其二,表现在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的认识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仅进一步从思想上、经济上、文化上、社会历史根源上分析了产生个人崇拜的原因,而且着重从制度上进行了分析,使得我们党对个人崇拜产生原因的认识趋于全面。
    
    其三,表现在我们党明确了克服个人崇拜的基本途径方面。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才能逐渐消除小生产和自然经济的影响,克服僵化体制的弊端,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同时,也能够使与社会主义的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和新的观念意识牢固地确立起来。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发展,是从根本上消除个人崇拜现象的一个必要前提。其次,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要求政治体制实现相应的调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邓小平提出的要从政治方面解决问题的进一步延伸。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不断推进我国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进程,才能根除个人崇拜赖以存在的制度土壤。
    
    总之,在邓小平的引导下,我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于个人崇拜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途径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宝库,使反对个人崇拜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英国发现圆明园被焚毁前旧景照片 网民一睹为快(组图)



艺藏

这张照片是英国摄影家费利斯比特,在1860年北京被攻陷前拍摄,据专家推断应为圆明园旧景。这张照片在英国苏富比拍卖行,以20万英镑上拍。(来自“艺藏”微信公众号)

1860年前,拍摄的从北京城墙俯瞰照片。


1873年,被毁13年后,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廷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后,西洋人在中国的居留权从广州、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扩张至北京。在英国人赫德掌管下,大清海关多西洋雇员,恩斯特·奥尔末即在其中。他不算什么重要人物,关于他的资料也有限,只知是德国人,1847年出生在希尔德斯海姆附近的伯瑟恩,家里是经营旅馆生意的,十几岁加入19世纪欧洲的最后一波探险潮,随一支商船队前来远东,船在中国海岸失事,他就留在了中国东南沿海。1867年左右,不过20岁出头的奥尔末在厦门开了家照相馆,但没多久他就结束了生意,转而谋职于大清厦门海关。随职务升迁,奥尔末从厦门先后迁居北京、广东和青岛,直到46年后退休,1914年携妻子离开中国返回德国老家。








秦风说,奥尔末在北京海关的任职时间是1872年8月到1880年4月,近8个年头。奥尔末拍摄照片的时候,距圆明园被焚13年,同治皇帝正巧也在1873年发布上谕,命择要重修圆明园,开工不到一年就因资金短缺以及众臣反对告停。圆明园被毁后,园区留有清兵看守,但由于西洋楼景区位于整个园子位置偏僻的东北角,守卫较松,在北京的外国人常自由出入,把这一片废墟当做了野餐地点。奥尔末经常随海关同事及家属一起进到西洋楼景区,有机会拍下照片。对于圆明园西洋楼建筑,奥尔末有着和多数西方人一样的好奇和溢美,在离开北京职位18年后,他在日记中追忆当年所见:“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随着观者移动的脚步和太阳的光影不停变幻,建筑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衬让它们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观者不禁怀疑自己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面对一片纵火后的废墟,这样的文字未免夸张,远不如他12张照片平实可据。




2015年,被毁155年后,今日的圆明园。





一生拿了35個博士學位的奇人



        2015-11-07 




胡適博士生平簡介


胡適是這樣一個人,你可以不了解他的生平,一旦了解,你就不可能不喜歡上他。胡適死後,蔣介石送的輓聯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胡適是留美博士,翩翩美少年,號稱當時四大美男子之一,一生拿了35個博士學位。


胡適是一對老夫少妻的兒子,生他那一年,父親50歲,母親18歲。4歲上,父親在抗擊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與日本的戰鬥中死於台東地方官任所,從此寡母孤兒備嘗人世艱辛。胡適少年老成,少年時期就有麋先生的綽號。胡適乳名麋。幾次更換學校,皆因其異稟而出現戲劇性的變化。作為白話文大師的胡適,在革命黨開辦的上海中國公學讀書主編《競業旬報》期間初現其白話文鋒芒。


1910年,胡適作為第二批庚款資助的中國學生放洋留美,一去七年,最初屈志學農。四年後,萬人如海一身藏,到哥倫比亞大學,師從實驗主義大師杜威,成為胡適一生的鐘情。後來,蘇聯初創,胡適與圈內的朋友不同,他認為列寧有實驗新制度的權利。共產黨起事,蔣介石實行剿滅政策,胡適則認為,何不把東北劃給共產黨,讓它實驗去,成了全國推廣,不成自落無趣,不必窮兵黷武,勞民傷財。這可以說是胡適之的一國兩制思想。


自到北京大學以後,直到1949年,中國幾乎沒有一場思想政治意識形態的風波與胡適無關,不僅有關,而且胡適一直都是主角。犖犖大者,20年代,開男女同校之風,北洋軍閥黑暗統治,胡適於中山公園公開演說,中國不亡,是無天理!1927年以後,蔣介石建立獨裁統治,胡適作為一個杜威實驗主義的信徒,說把東北劃撥給共產黨,讓他們實驗去。三四十年代,蔣介石黑暗獨裁統治,胡適辦《努力周報》辦《獨立評論》,獨立發言,執掌中國公學,與蔣記政權從意識形態到個人行動都做了不少鬥爭,其中之一就是對國民黨意識形態的支柱——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說做了批評,認為這等同於群氓學說。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亡國無日,蔣介石力請胡適出山,做了4年駐美大使。“做了過河卒子,只得拚命向前”,胡適不辱使命,遊說美國對日宣戰,從而根本上扭轉了太平洋戰場上的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力量對比。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胡適執掌北京大學。進入1947年,國民黨政權出現明顯敗征。蔣介石走投無路,力邀胡適做總統候選人。在大陸的最後日子裡,國共拉挽,胡適進退失據。解放軍兵臨北京城下,傅作義率部起義,京城九門封禁,傅作義念舊好,特派衛隊護送胡適出城,倉皇飛赴南京,嗜書如命的胡適博士,一百多箱書籍永遠留在了大陸……


1948年12月17日,是胡適的生日,也是北京大學的生日,蔣介石於南京總統官邸宴請驚魂不定的胡適。其間,大陸宣布為戰犯,鋪天蓋地討伐,小兒子公開登報決裂;台灣蔣介石政權黑幕重重,《自由中國》雜誌案兇險不時而至,胡適無所逃於天地間。


1958年,胡適回到台灣,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研究院海內外三代學人歡聚,胡適作為師爺輩角色,快慰異常,過於興奮,心力不支,猝倒於歡快喧鬧的酒會上,再未醒來。時當1962年2月24日,享年72歲。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在政治史、思想史、文學史、佛學、紅學等方面成就卓著,為後人留下豐厚的文化遺產。


胡適人生的早期,自4歲在台灣炮火中成為孤兒始,至1917年歸國執教北大新文化風暴將起終。其間主要故事有給胡適一生打下深刻烙印的孤兒寡母的童年生活,有幾次轉學的戲劇場景,有在上海讀書青春苦悶吃花酒逛窯子與巡警醉打被扣的經歷,有考取公派留美的曲折艱辛。胡適最初屈志學農,為的是國內需要,謀生容易,於是學習趕馬車,學習選種、辨認蘋果之類,傷透了腦筋,終改學文,成為最活躍的學生活動分子,到處演講,推崇美國民主制度。美國總統大選,胡適能夜走幾道街等待最後的結果。杜威的實驗主義思想成為胡適一生的信念。同時胡適也在西洋情人與母親指定的未婚妻之間的苦惱徘徊;還有“逼上梁山”首倡新文學不期而遇的人生轉折和陳獨秀隔太平洋的深厚知遇和期待。


就在留美的最後一年,受美國文壇的影響和自己認識水準的提高,開始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在美一撥同學朋友冷嘲熱諷,應者寥寥,在國內,則大受陳獨秀、錢玄同等人激賞。陳獨秀與胡適的一拍即合是中國開闢現代文化新生面的重大事件。這一年,蔡元培接掌舊北大,發誓蕩滌舊跡,聘陳獨秀為文科學長,陳獨秀則力延胡適,英雄乘勢,風雲際會,雷霆大作。


胡適人生的中期,自歸國至抗戰勝利。北大年輕大膽(新思想新論斷)的教授,熱心的《新青年》雜誌撰稿人,贏得當世青年,暴得意料不到的大名。北大招收女生,胡適首倡。新標點、白話文,皆得益於胡適。新月派的領袖,自由主義的旗幟。


徐志摩與胡適是好朋友,常常住胡家,胡適遠比徐志摩風雅風靡,可是終其一生,文盲村姑母親指定的原配胡夫人不下堂。胡適在北大,鼎盛時期,賓客盈門,引車賣漿之徒也一欲瞻望,胡適特辟周末專門接待登門拜望的下層人。直到晚年,胡適的這種平等待一切人的心態都沒有絲毫改變,他在台北燒餅爐前結識一個打燒餅的小師傅,竟能以自己的名義為這個下層人治療絕症。胡適有一圈上層的朋友,政界、商界和文化界都有,他是這個圈子裡最受待見的人物,可是他給予下層社會的親近感,不僅他所在的交際圈裡的其他人無人可比,那個時代也沒有第二人,甚至可以說胡適是空前絕後的。他的人緣之好,以致於“我的朋友胡適之”後來成了一個國際性的典故。


中國公學校長任上,與蔣介石政府不退讓的鬥爭。書生報國,自辦《獨立評論》,再構惡於國民黨政府。7.7事變,出山赴美,四年大使。中國戰場出現轉機,宋子文便迫不及待槍大使之位。胡適本無意於仕途,遂在美研究起《水經注》,為前輩學者辯冤白謗。抗戰勝利,胡適作為無黨派自由主義大師蜚聲世界,國共競相延攔,北大校長一職虛位以待。1946年6月,胡適以國內眾望所歸之身,起程歸國。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是胡適人生的後期。胡適執掌北京大學,國共兩黨鬥法鬥勇,學生風潮叠起,胡適左右為難。美國兵強姦北大女學生,胡適以北大校長身份出庭作證。進入1947年,國民黨政權出現明顯敗征。蔣介石走投無路,力邀胡適做總統候選人。在大陸的最後日子裡,國共拉挽,胡適進退失據。解放軍兵臨出下,傅作義率部起義,京城九門封禁,傅作義念舊好,特派衛隊護送胡適出城,倉皇飛赴南京,嗜書如命的胡適博士,一百多箱書籍永遠留在了北京……


胡適最終選擇追隨蔣介石道路南京。1948年12月17日,是胡適的生日,也是北京大學的生日,蔣介石於南京總統官邸宴請驚魂不定的胡適。胡適憂身傷時,淚如雨下。在知其不可的情況下,胡適再度赴美,充當說客,無奈解放軍摧枯拉朽,輪船剛抵美洲大陸,便傳來解放軍攻克南京的消息,一切皆白費了。胡適滯留大洋彼岸達10之久年。10年寓公,無限淒涼。其間,大陸宣布為戰犯,鋪天蓋地討伐,小兒子公開登報決裂,胡適無所逃於天地間。


1958年,為五鬥米計,胡適回到台灣,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研究院海內外三代學人歡聚,胡適作為師爺輩角色,快慰異常,過於興奮,心力不支,一代學人,猝倒於歡快喧鬧的酒會上,再未醒來。時當1962年2月24日,享年72歲。


蔣介石親送輓聯,一日三萬人瞻仰遺容。出殯日,“國防部中央電影製片廠”擬派攝影師前往拍攝哀榮,卻遭蔣家父子禁拒,令人浩嘆。


文史網





红卫兵忆文革武斗:

谁也不知能活到哪一天 (11图)






我杀过鸡。杀鸡时,要左手抓牢鸡,右手扯去鸡脖子上的细毛,找准鸡的颈动脉,稳准狠地一刀下去。待鸡血喷涌时,将鸡头朝下,滴干净血,完事儿。问题是鸡会垂死挣扎,拼命扑腾;有时下手不准、不狠,事情就有点儿麻烦,一只鸡半天杀不死。

我也杀过人。40年前,在“文化大革命”遍及全国的武斗狂潮中,我们几个红卫兵造反派枪杀了一个对立派的“俘虏”。食指轻轻一扣,哒哒哒,对方就完蛋了。简单。
事后,我当众发表感慨:这年头儿,杀个人比杀只鸡还容易!40年了,很多事已经淡忘、淡化,但杀人的事我忘不了。为此,我已经受到过严厉惩罚。40年了,没人愿意让你提起,现在可以说了。我们已经老了,无所谓了。面对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我向亡灵表示深深的、深深的忏悔。
1966年,我在四川西昌高中读高三,刚刚通过毕业考试,就遇上“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了。由于家庭出身是工人,怀着“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的朴素的“阶级感情”,“文革”一开始,我参加了保皇派红卫兵群众组织。很快,保皇派就被造反派彻底击溃,土崩瓦解。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革命口号”蛊惑下,我随即参加了造反派。西昌地区成了造反派一统天下。但在如何对待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刘结廷的问题上,西昌地区的造反派分裂成两大阵营,互相攻击,内斗不止,上纲上线,日趋激烈。



对立派背后有西昌军分区暗中支持,我们这派背后有铁道兵部队暗中支持,双方相持不下,互不相让。从开始的大字报、大辩论、肢体冲突、石头、棍棒、钢千、藤帽,最后发展到真刀真枪的大规模武装冲突。
真刀真枪从哪里来?到解放军那里去抢!抢枪那么容易?其实,有的是“明抢暗送”。
西昌地区1967、1969年爆发大规模武斗,事后统计,死伤2000多人。



就记忆所及,我知道的因武斗而死的人员,列举几例。
(1)张同学之死。张同学是烈士遗孤,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好像没有参加哪一派群众组织。就算运动初期参加派性组织,也不是活跃分子,后来也是一个“逍遥派”。1967年的一天他到学校去,据说是去问烈士家属抚恤金。结果被盘踞校内的武斗人员(全是初高中学生)抓住,不由分说,关押几天,拳脚相加,活活打死。死后无人追究,不了了之。
(2)秦同学之死。1969年我们到西昌地区所属一个县份去抢枪。在武斗激烈的混乱形势下,部队将枪支弹药埋入地下。我们有100多人,漫山遍野,盲目搜寻。后来在部队“内部人”暗中指点下,终于找到一些埋藏地点,抢到部分枪支弹药。枪是战士的生命,部队组织众多士兵包围我们,企图将被抢的枪夺回去。我们在汽车上,一边向士兵头顶上方开枪射击,一边加大油门,强行突围。慌忙之中,汽车开错方向,来到河边,熄了火。而解放军大队人马跟踪而至。情急之下,弃车而逃,徒步涉水,冒险渡河。悲壮之情,颇类“八女投江”。我们几个同学手牵手向河里走去,有的背着枪,有的扛着子弹箱。走到河中心,突然遇到一股湍流,将我们四五个人一下冲散了。我当时肩扛一箱子弹,斜挎一支半自动步枪,一下就沉入水底。只好扔掉子弹箱,拼命游向对岸。上岸之后,发现半自动步枪也不见了。秦同学沉入水中后,再也没露面。
(3)崔同学之死。1967年,在一次抢枪行动中,小崔同学被军火库守卫用棍棒(或枪托)击中头部,当即身亡。他是初中生,年仅十四五岁。



(4)武同学之死。武是初中生,西昌军分区司令员之子。1967年某天晚上,坐在汽车上强行冲关时,被我方乱枪击中,当即死亡。
(5)王同学之死。王,女,我校本派同学,瘦小孱弱。被女友玩枪走火,面对面击中。临死前她只说了一句话:“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其父为本派“铁杆”,在亡女追悼会上说:“可惜她没有死在文攻武卫、保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火线上!”
(6)王同学之死。王,男,本派初中生,派头头儿。被对方制造的大楼爆炸压死在底楼。
(7)卢同学之死。卢,本校同学,对立派头头儿。被他的初中生“警卫员”面对面擦枪走火击中,当场死亡。
(8)“小长生”之死。“小长生”,英俊少年,活泼可爱,面红齿白,人见人爱。他是我方某派头头儿的警卫员。在一次坐车经过我方关卡时,被我方守卫误会,中弹身亡。
(9)武氏兄弟之死。武,工人,我方武斗队员。浓眉大眼,气概不凡,敢作敢为,胆大包天,一看就是武松式的英雄人物。1967年某天晚上,护送我方某派头头儿返校时,被我方警卫误会,慌乱之中,开枪击中头部,掀去半边头盖骨。英雄气短,令人扼腕叹息。武死时年方20来岁。他有一个弟弟,年仅10岁。某日,武妈妈牵着他和我方众多群众到西昌军分区门口和平请愿,被隐藏在军分区内的对立派发射的迫击炮炮弹击中,可怜的小弟弟当场被炸死,武妈妈也被炸断右手。武斗结束后,我在街上看见武妈妈靠卖凉开水为生,一分钱一杯。



(10)张同学之死。张同学,我校对立派武斗头目。威武雄壮,声名远扬。1967年武斗初期,在一次游行示威时,被我方小口径步枪击中头部身亡。
(11)江浙同学之死。1966年,从江浙一带转学过来一个同学。同校时间太短,已记不清姓名和相貌。1967年武斗中被对方抓住,当场枪毙。大约从那时期起,双方仇恨升级,开始互相“枪毙俘虏’。谁先动手,已经分不清了。在“好人打坏人活该”、“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国共两党斗争的继续”等说法儿影响下,双方都将对方当国民党,往死里打。
(12)“红背心”之死。1969年,在一次战斗中,我方将对方击溃。对方武斗人员藏匿于当地群众当中,一时无法分辨。但对方有一人身着红背心,十分显眼,被我方从人群中抓出来,当场枪毙。
(13)女卫生员之死。1969年,一场战斗中,我方击毙对方十余人,活捉一名女卫生员。我方武斗队员欢呼雀跃,围上去动手动脚。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调戏妇女,成何体统?我方头目(在校大学生)见状大怒:“给我拖出去毙了!”结果,不是把流氓毙了,而是将女卫生员毙了。



(14)尹排长之死。尹排长是“支左”解放军,在派性冲突中被杀,原因不明。我亲眼见过法医检验他的尸骨。
(15)芦大学生之死。芦是四川林学院我们这派的大学生。1967年武斗时,他率领十多个大学生组成的迫击炮班驻守在林学院内一栋小楼上。一天晚上,对方潜入楼下,设置炸药。一声巨响,炮班十余个年轻人全部死于睡梦中。此事终未破案。
(16)林大学生之死。林大学生是四川林学院大一学生,西昌人,高我一届。1969年一次武斗,他们那一派被我们击败。他和几个人在掩护撤退时被俘。当天晚上,他们即被枪杀于安宁河边。参与杀人的就有他的大学同学代某。
以上例子,都是我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或者亲耳所闻的。也许个别细节有出入,大致情节不会错。因为在当时,在地区一级范围内,很多事情都是当即传开,大家都知道的。还有很多血泪故事,回想起来就令人恐惧、伤悲、惆怅、愤懑。那年头,我见过太多的血、太多的泪。泪干了,血消了,人民总是淡忘。“时间永是流逝,街市永是太平”。



我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书面联系过某著名作家和某著名学者,请他们根据我的口述,写写“文革”中的武斗。后来都没有下文。如果有心的作家潜心研究“文革”,收集资料,默默耕耘,定能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文革”确实是“史无前例”的,千载难逢的,匪夷所思的,波诡云谲的。它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矛盾,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本质。趁现在当事人还在,抓紧时间吧!
希望“文革”亲历者,都能写下对“文革”的回忆。总结教训,共赴明天。“我经过昨天,我知道明天。”(埃及法老图坦卡蒙语)
1969年,双方势同水火,都想打垮对方。当然是武力打垮。讲理、辩论都失去意义。当时,每个单位几乎都分成两派。哪派势力大就把对方排挤出去。西昌城中,双方犬牙交错,互相攻战,狼烟四起。
城中心的大礼堂为对方武装盘踞。地处要冲,对我方威胁很大。“总部”决定武力拔除。



战斗在上午打响。我们几个中学生在火力掩护下,翻越围墙,进入对方阵地。对方从楼上扔下一颗手榴弹,在我身边爆炸。我只觉得有东西进入我的小腿,并不感到疼痛。顿时鲜血淋漓,我被送往医院。幸好,最大的一颗弹片--葡萄干大小,打穿烟盒,打断指甲刀,打穿军用皮带,进入肚皮表层。指甲刀救了我一命。
医生手忙脚乱,不知何故没有打麻药就给我扩创,剜去烂肉,取出5、6个弹片。后来 2003年,我出车祸后照片时发现,身上还有两个弹片。它们至今还在我体内。
在此之前,我还受过轻伤。一颗菜籽儿大小的手榴弹弹片,打入我的右眼角膜。医生在角膜上划了一刀,用吸铁石吸出来。当时角膜上有一道白雾,像白内障。后来自然消散。年轻人,受伤恢复快。只不过,视力变为1.0。
1969年,在省革委和西昌军分区支持下,对方将我方全部赶出城外。我们四处流窜,抢枪,杀人放火。西昌地区10个县,我们打遍8个。武斗结束后,四川省革委给我方的调查结论是:“走一路、杀一路、烧一路、抢一路。”其实哪派都这样。



我方武装力量发展壮大后,兵分两路,杀向西昌(城),口号是“血洗西昌(城)”。进军路上,我们偶遇对方四个武斗人员。当场打死三个,活捉一个。这俘虏叫田德强,中学生,武斗小头目。当场审讯,我做记录。田已负伤,坐在我们面前,非常镇静,令人敬佩。
田德强见四周荷枪实弹、杀气腾腾,便缓缓地主动说他家里还有一支56式冲锋枪,他可以叫人带来缴给我们。言外之意,让我们饶他一命。谁知我们头头儿嘴角一歪,他身边的警卫员立即扣动扳机,“叭”,一颗子弹正中田的脑门心。弹孔正圆,像海豚的呼吸孔。正面没有血迹,脑后没有创口。田一声不吭,身体一歪,慢慢向左侧倒下去,一动不动了。没有挣扎,没有扑腾,没有慷慨激昂,没有任何预兆,一个年轻的鲜活生命,就在我们面前消失。
可是,大家默默无语,没有议论,没有叹息。这才是最大的残忍。
武斗中,如同战争一样,谁也不知能活到哪一天。我想,德国纳粹残杀犹太人,苏联红军枪杀波兰军官,日本人南京大屠杀,“无产阶级专政”杀害张志新、林昭,其具体执行人,可能也跟我们那时一样,没什么感觉。



武斗工事中使用的工具
后来知道,田德强的同伙中,有一个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马。他是负伤后举手投降,再被我方当场打死的。我那天正拉肚子,浑身无力,没有冲在前头。否则,我可能能救他一命。在“文革”中,我有三次被对方抓住,其中有两次是被对立派同学看在同学情分上释放的。当然,那时双方对立情绪还没有发展到互相枪毙俘虏的地步。否则,我这种武斗积极分子,被对方俘虏,肯定毙了。
第二天晚上,我们武斗队占据了工厂。工厂是战略要地。对方曾动用大部队,企图武装夺回,被我们击退,激烈的战斗逐渐平静下来。有天晚上,我感到口渴,到工厂食堂找水喝,看见4个武斗队员在悄悄商议什么。
工厂食堂里关押着一个成都知青,对立派的。他是被当地农民捉住后交给我们的。不知道他参加过武斗没有,据说对当地农民很凶悍。我历来对打、杀俘虏不感兴趣,没有参加对他的审讯。只记得他20出头,中等身材,身体强壮,但送来时已被暴打过,奄奄一息了。
我方武斗队员欺骗他说,我们准备释放他。他便强打精神,随着我们蹒跚而行。在漆黑的夜里,周围都是齐腰深的野草,我们一行人向工厂旁的河边走去。他逐渐发觉情况不妙,便开始哀求我们饶他一命,说他家里还有一个孤苦无靠的老母亲,非常可怜。说着说着就停下不走了。我们威胁他说,不走就当场打死他。
事已至此,插翅难逃。他绝望地抬头仰望星空,一声长叹:“难道今天是我活在世上的最后一天吗?”说完后就再也不说话,默默随着我们来到河边。
他一个人站在河岸边,身后是4名武斗队员。我站在一群人后边几米远,当时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没有人发布命令,没有人说一句话。突然,“砰、砰、砰”,几声手枪声划破夜空,成都知青身中数弹,应声落水。沉入水中后,身体又冒出水面,没有任何动静,慢慢向下游飘去。
这时,我突然冲动,抬手扣动扳机。“哒、哒、哒”!我手中的轻型冲锋枪向着河中远去的知青开火,把前面4个人吓了一大跳。
杀完人后,我们5个人默默回去,都不说话。中途,只有我说了一句:“这年头,杀个人比杀只鸡还容易!”



地区武斗结束后,当地公检法对武斗情况进行了多次清理。我们偏远地区的人都很老实,只要被传讯,一般都是老实交代。事情很快真相大白。我是“下乡插队落户”后1970年被传讯的。关押了10天,问题交代清楚,就被释放了。当时对“革命小将犯错误”还比较客气。公安人员说:“回去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要再犯错误。”
枪杀成都知青一案涉案5人,除我之外:本地一个高中生、一个初中生,被判无期徒刑,可能他们还有其他更严重的“武斗杀人罪行”。一个“军工”,被军法审判,不知结果,好像被清退回家了。一个成都知青,因他的父亲与公安局长有关系,平安无事。
当年,我积极投入“文革”洪流,是响应毛泽东“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满怀“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的革命激情,充满了年轻人的热情和朝气,渴望为革命贡献自己的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967年,武斗刚开始时,我是怀疑、厌恶、反对的。一度准备逃离是非之地。可是对立派包围了西昌地区,控制了交通要道,我们走到一个县被抓住了。幸好对立派中有一位我的同班同学,悄悄将我们放了。我们只好原路返回。逃离已不可能,被对方抓住必死无疑,最后不由自主地陷入武斗漩涡,被暴力裹挟,不能自拔。
1969年底,我下乡当了知青。开始还是打算安心在农村“扎根”一辈子。我们偏远地区的中学生,从小学、中学就经常到农村劳动锻炼,对艰苦生活习以为常,在农村生活也无所谓。我们下乡地点就在当地农村,和北京、上海知青到黑龙江、云南不一样,他们反差太大,距离太远,比我们困难得多。
但是,知识青年在农村看不到任何希望。农民从来都把知青看作城里人而不是农村人。恰逢西昌地区大招工,我们西昌地区的知青绝大多数当了工人。当工人就应该做个好工人。我刚刚想实现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梦想,就被迎头痛击,打入“地狱”。后来,一不小心,居然当了技术干部。从“阶下囚”到“人民公仆”,不啻从“地狱”到“天堂”。
风雨苍黄60年,我一直喜欢看书、学习、思考、争论,始终保持年轻幼稚心态。心态好,才是真的好。
我挨过饿,我知道人权;我杀过人,我知道人权;我当过工人农民,受过剥削压迫,我知道人权;我当过“罪犯”,我知道人权;我当过干部,我搞过腐败,我知道人权;我通过国内书报了解国外信息,我上网,我知道人权。集60多年人生经验,我早就认为,只有民主法制才能救中国。
这就是我的心路转换历程。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比较研究的过程,一个痛苦的过程。只要不被洗/脑,接受现代教育的人,自然会接受现代民主。希望大家都敞开心扉、坦诚相待、畅所欲言、言论自由,世界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来源:《传奇人物网》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世界周報/习马简历书法/蔡英文非常失望/上海话+英语/请不要诬蔑犬儒
  • 天道/国人卢百可:圣徒,奇迹,希望/齐奥之死震惊中共/说文解字预言习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