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岁月如金/看麦肯锡如何分析中国城市群/中国未来国运如何?(信息量很大)
發佈時間: 11/9/2015 7:59:04 PM 被閲覽數: 163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岁月如金

注意:将自动播放下一集


看麦肯锡如何分析中国城市群



  

  来源:地产投资俱乐部中国的市场如此之大、各地增长的速度如此千差万别,对它们进行优先排序是不二的选择。中国的800多个城市中有200多个人口超过100万(在整个欧洲,人口超100万的城市只有35个)。另外,中国还有数百个人口在10万级的城市。

  广州和深圳有着很多共性,但这两座同处一省、驾车距离仅为3小时的城市在人口构成、语言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别却不亚于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差异。深圳居民中,4/5为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年龄在35岁以下,他们说普通话或自己的方言,习惯在酒吧喝一杯。而在邻近的广州,外来人口只占1/4,人口年龄偏高,主要说广东话,习惯于与家人一起去餐馆喝茶。

  很少有跨国公司会在法国和德国市场运用同样的策略,但似乎很多公司在中国却正是这么做的。它们专注于培植最大的市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类似南京的较大的二线城市),而忽略了中国数以百计的城市之间的差别。

  中国的市场如此之大、各地增长的速度如此千差万别,对它们进行优先排序是不二的选择。中国的800多个城市中有200多个人口超过100万(在整个欧洲,人口超100万的城市只有35个)。另外,中国还有数百个人口在10万级的城市。

  现在,很多在华公司对中国城市仍采用逐个管理的方法。然而,通过总结它们的工作经验,以及我们对中国消费者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种更有效且更合算的管理方法,即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它不再按照简单的城市层级和地理区域来划分中国城市,而将800多个中国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少则包括2个城市,多则包括约70个邻近的城市。决定城市群的不只是其收入水平和地理位置,还包括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以及城市中消费者共同的消费态度和偏好。

  用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能帮助企业定义战略愿景、优化资源配置,跟踪业绩。与逐个管理城市的方法相比,用城市分群的方式更能在广阔地域范围内实现销售队伍、分销渠道、供应链以及营销的协同效应,更有实效性和成本效益。同时,比起将中国城市简单分成几个地区的做法,用城市分群的方式能将工作做得更细。

  麦肯锡ClusterMap:从城市层级到城市群

  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将中国城市分为22个城市群,每个城市群围绕1到2个中心城市发展。为了确保这种方法是可行并适用的,所有的卫星城距离1个中心城市不超过300公里,并且每个城市群的GDP都超过中国城市总GDP的1%(图表1)。

  

  在这22个城市群中,我们将其中的7个定义为“超大型”。在2008年,其人口总数在1900万到5500万之间,且每个城市分别占中国城市GDP的5%~12%。另有10个城市群被定义为“大型”,其人口总数在1300万到3900万之间。

  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涵盖了中国815个城市中的606个,占中国城市人口的82%,预计到2015年将占据城市GDP的92%。

  各家企业最终确定的城市群数量可以有所不同。

  有些公司或为了扩大分销中的规模经济,或因为某些城市群中的类似的媒体观看习惯和对媒体渠道的偏好,而将一些城市群合并。

  另一些公司则可能因为某些城市群内差异(比如竞争状况或消费习惯),需要运用不同的战略,而将一些城市群分拆为两个或更多的小城市群。

  城市群划分的4个考量因素

  在绘制城市群地图之前,我们从以下4个维度分析了中国的815个城市:产业构成、政府政策、人口特征以及消费者偏好。

  产业构成

  在绘制中国的城市群时,我们研究了产业结构(即经济的导向是服务业、制造业还是农业),以及一个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在经济活动和贸易往来方面的一体化程度。产业结构和经济联系决定了人口构成、收入水平,并最终决定了城市群内的消费者偏好和行为。

  端对端的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是促进城市群内经济活动一体化的一个因素。例如,中国最大的国内汽车生产商上汽集团的成立及其与美国通用汽车成功合资,带动了在上海郊区和周边城市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网络,为上海赢得了“中国底特律”的称谓。

  另一个促进城市群内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因素是某些商业活动在各城市之间的分布。例如,许多高科技企业在上海设立行政管理部门,而将制造部门放在张江高科等开发区或昆山等周边城市。

  政府政策

  中国城市的发展体现着强大的政府力量。最近几十年中,中央和各省市制定的产业、经济和人口政策加速了城市群的形成。1989年,中国政府宣布了鼓励大城市之间以及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经济合作的多项政策。例如,在2005年开始实行的十一五规划中,中国国务院确定了11个城市群,旨在推动经济增长、加强交通运输联系,并影响人口流动。跨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项目也加强了城市之间的经济和交通联系。

  其它还有一些政策针对具体的地区,有着非常具体的目标。例如,旨在将内蒙古打造成“亚洲乳业之都”的政策:随着该地区的产业结构逐步转向以乳制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要的经济推动力,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到该行业就业,从而获得类似的工资,因而很可能形成最终类似的消费偏好。

  人口特征

  当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比例、年龄层构成、收入水平以及家庭储蓄率都是我们用来定义城市群的关键人口因素。

  大批外来人口涌入到城市中生活,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在1990年至2005年之间,有1亿外来人口涌入了城市。到2030年,预计将有10亿人口生活在中国的城市中。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对各个城市群的影响千差万别,因而形成了各城市群的个性差异。深圳有86%的人口来自外省,他们说普通话(也说自己的方言);而73%的广州居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主要讲广东话。由于外来人口占据主导地位,深圳比广州年轻很多:55%的深圳居民年龄在20~34岁之间,而这个年龄层的人口只占广州居民总数的35%。19%的广州居民年龄在49岁以上,而在深圳这一比例只有7%。

  消费者偏好

  我们的研究表明,城市群与消费者行为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2005年,我们开展了第一次中国消费者调查,在14个最大的消费者特性差异中,有9个(如品牌忠诚度或支付溢价的意愿等)可以由该城市归属于的城市层级、而不是其归属某个地域上相邻的群体来解释。然而,我们2009年第一季度进行的调查发现,在这14个特性差异中,有11个应当用城市群来解释(图表2)。

  

  我们注意到,中国各城市群消费者的行为存在很大差异。例如,52%的上海城市群消费者青睐名牌产品,而这一比例在厦门-福州城市群(包括潮州、汕头、石狮等城市)中只有36%。

  消费者对产品特性的偏好也很不一样。例如,深圳城市群的消费者青睐轻、薄的数码相机,而广州城市群的消费者偏爱有大显示屏的机型。

  不同城市群中的消费者对媒体的偏好也大相径庭。例如,“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中95%的消费者喜欢看中央台。而62%的上海城市群消费者喜欢看本市的电视节目。对各地消费者看电视习惯的深入了解,有助于那些在电视广告中投入甚多的消费品公司更有效地分配他们在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媒体投资支出(图表3)。

  

  我们发现,在城市群的形成过程中,各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政府政策塑造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影响人口构成,人口构成又被反映在消费者行为中。时间一长,这些因素增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并促使特定城市群内的消费者行为逐渐趋同。

  制定以城市群为基础的战略

  企业在绘制出城市群之后,需要确定应瞄准哪些城市群,以及在每个城市群运用什么样的策略。在这一决策过程中,需要实施4个关键步骤:寻找增长最快的城市群、对目标城市群进行优先排序、设定城市群层面的发展愿景、以及定义战略性“原型”并量身定制市场策略。

  寻找增长最快的城市群

  2008年~2015年之间,中国将有7500万城市家庭加入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在5万~12万元之间)的行列。中国的人均消费将从2008年的1.34万元上升至2015年的1.7万元人民币。届时,城市人口消费总额将达到13.3万亿元(1.94万亿美元)5。中国将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消费市场。

  但财富的增长在中国并不平均,因此,了解哪些城市将呈现最有吸引力的增长机遇对投资的优先排序至关重要。例如,合肥2015年的中产阶级占比预计将迅速从2008年的35%增长至67%,而同一时期,杭州的中产阶级只会从73%略微上升至75%。

  中产阶级增速的差异也会反映为消费增长速度的差异。

  中国最大的100个城市中,有25个的消费总值有望在2008年~2015年之间翻一番。这些城市包括北京、烟台、威海和松原。同期,包括上海、武汉和湛江在内的25个城市的消费有望增长50%~100%。即使一些城市的增长率为一位数,其增长速度还是会超过全球增长水平,从而带来可观的商业增长机遇。

  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加入中产阶级行列,他们有能力负担除了食品、医疗保健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以外的越来越多的其它物品。他们的支出目标转向汽车、家用电器、个人电脑和个人护理用品,以及娱乐或奢侈品等非必需品。例如,杭州2008~2015年的汽车需求量预计将出现14%的年均增速,而合肥的汽车需求量更则将实现36%的高速增长。

  对目标城市群进行优先排序

  随着低层级城市的发展,仅仅关注高层级城市的策略正变得日益缺乏成本效益。不仅如此,这些策略还将投资风险集中在协同效应低、缺乏增长后劲的城市上。

  麦肯锡的ClusterMap帮助企业专注于数量有限的优先城市群上。例如,在厦门和福州或周边推动业务增长之前,先投资于广州周边城市扩大业务,业务发展速度可能更快、且成本更低,因而投资回报率也更高。

  在那些企业已经拥有牢固地位的优先城市群中,它们可以扩建规模,在多个城市共享分销基础设施、供应链和销售队伍,充分利用和共享其对该地区长期以来积累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还可以更好地利用电视收看的协同效应。

  例如,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中,电视观众喜欢收看主要以广东话播音的省级电视台节目。一家个人护理用品公司通过在城市群层面与零售商和物流提供商谈判中取得更优惠的贸易条款,并发现了在全国性电视台打广告具有更好的效果,因而削减了在本地电视台的广告投入,该公司的净利率因此翻了四番。

  企业还可根据一系列因素在所选城市群中做出营销选择。比如说,是走遍布城乡的百货公司和大卖场等现代化渠道,还是走传统的夫妻店零售渠道;是在乎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还是关注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以及消费者尝试新产品的意愿等等。

  此外,企业在选择瞄准哪些城市群的同时,还需要在城市群内部的各城市、分销渠道和单一销售网点之间做出选择。

  设定城市群层面的目标

  企业在考虑在多个城市群追求市场领导地位时,需要考虑当地竞争的特点和白热化程度。中国许多地区性企业和跨国公司尽管在某些地区建立了据点,但是,其中一些地区对公司利润做出的贡献与其规模很不相称。虽然全国性规模在某种程度确实重要(尤其是利用全国性电视台打广告的品牌),但地区性规模却更有意义。许多品牌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它们仍然能获得地区性的成功。

  以受中国人喜爱的白酒为例。除了少数奉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激进策略的超高端品牌外,大部分白酒品牌在某个城市群或地区拥有高达40%~50%的市场份额,但其全国市场份额却仅仅只有2%~3%。这种现象在全国20多个城市群、各个品类中都十分普遍。

  例如,一家国内食品和饮料公司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南方的少数城市群中,在当地建立了市场领导地位,其市场份额高达40%以上。但它在中国其他地区的份额却很小,或根本没有。

  企业需要根据城市群的内在吸引力以及自身在该地区开展竞争的能力,调整自己的目标。一旦根据麦肯锡ClusterMap的方法选定了优先发展的城市群,企业就应制定合乎情理有防守空间市场份额目标,例如,40%的市场份额。

  定义战略性“原型”并量身定制市场进入策略

  针对中国的22个或更多的城市群,制定各自不同的战略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量身定制产品、培训销售队伍、管理分销渠道和设计营销活动,以适应中国不同城市群中的各类消费者,会迅速耗尽预算,分散管理层精力。

  因此,为了对资源进行优先排序和集中利用,企业应该根据这些城市群的共同特点和自身的战略目标,将它们归纳为三种或四种有代表性的“原型”,并为每一种“原型”制定具体战略。

  一家食品和饮料公司根据自己在具体城市群的竞争地位和对这些城市群的策略目标,将目标城市群分为4种“原型”。“据点型”城市群是指那些具备相当规模、发展迅速、企业已在那里取得了领先地位、且需要不惜成本捍卫胜利成果的市场。

  “志在必得型”城市群是指目前尚未取得市场领先地位,但由于其市场规模的庞大和增长速度快,企业希望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群。在“志在必得型”城市群里,企业需要部署新产品解决方案和新的沟通策略,以说服消费者改变原有品牌偏好。

  “有前途型”城市群是指尽管在具体品类上的人均消费量可能依然不高,但其预计增长率将远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城市群。在这些城市群中,企业可以将营销资金投入在消费者培育上,以便提高消费者对该品类产品相关优势的认知程度。

  其余城市群则归类为“观望型”。它们或者是规模过小,或者是竞争过于激烈而没有被选择为优先开拓的城市群。公司应该尽可能减少在这些城市群的投入,只需确保其品牌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以及消费者能够通过分销渠道获得其产品。

  当然,在一家公司奏效的方法未必能在另一家公司行得通。上述食品和饮料公司最后归纳了4个城市群“原型”,而一家个人护理产品公司则根据消费者是否喜爱传统的固体肥皂、是否使用液体肥皂,或者是否正在从使用固体肥皂转化为使用液体肥皂,而确定了3种“原型”。该公司开发了截然不同的产品组合、制定了截然不同的品牌和营销战略、分销模式和销售战术。

  使用平均水平已经不再能够描绘出中国消费者的真实全貌。利用麦肯锡ClusterMap,企业可以了解关于消费者行为和消费模式的异同,并获得对今后几年消费模式可能变化趋势的具体认识。无论是对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或是正在通过发现新市场以加速发展的企业,还是希望继续提高现有业务利润率的企业,这一认识都可以帮助他们制定更加有效的战略。


.backchina





中国未来国运如何?(信息量很大)


正和岛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中国未来国运如何?岛君从39条评论中选取了兰Sir的一篇,这篇文章详细的透析了当下的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水平,长文,需慢慢品读。

  来源:知乎

  作者:兰Sir

  透析当下,才能看清未来。本答案比较长,旨在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如何?怎样看待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美、中、日、俄、印等国的国运分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中的一员,并没有任何超越经济发展规律的理由。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星球上45个主要国家最近35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试图参照各国的发展情况,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大致的直观的认识。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世界上45个主要国家在1980-2014年35年间的GDP发展情况如下:(数据比较复杂建议查看原图)

  

  图中横坐标是年份,纵坐标是GDP值,单位是十亿美元,采用对数刻度;右侧是图例,按2014年GDP值的大小从上到下排列。

  可能不少国家的英文名大家不大熟悉,下面把国名的翻译也补上:

  下面说说这45个国家是怎么来的。

  在IMF的统计数据中,一共有189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数据,选取的标准是:GDP总值大于1000亿美元,同时人口大于1000万人。对一个大国而言,选取的参照物经济规模太小,参考意义并不大;人口数量太少,甚至没有一个大城市的人口多的话,参考意义也不大。按照这个标准,挪威、瑞典、芬兰、阿联酋等国家被排除在外了,因为人口数量没有达标:挪威466万人瑞典906万人芬兰525万人阿联酋480万人

  这些国家,还没有一个深圳市的人口多。

  而埃塞尔比亚(8524万人)、刚果(金)(6869万人)也被排除在外了,因为经济总量不达标:埃塞尔比亚523亿美元刚果(金)346亿美元

  这个经济总量,连国内一个二线城市都不如。

  按照这个标准,在IMF统计的189个国家和地区当中,只剩下了上面图中的45个国家和地区了。

  通过观察这个曲线图可以发现:发展是世界的主旋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无论发达与否,人口多少,面积大小,其经济的发展趋势都是总量不断增长的。在35年中,很多国家的经济规模都增加了10倍以上,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也实现了好几倍的增长。图中也有一些国家的增长曲线比较亮眼,波动比较大,大约有十几二十年的停滞和衰退,与世界趋势格格不入,而波动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因战争、冲突、政权更迭导致的局势动荡。从这些曲线中,可以隐约看到历史:1980-1989越南的波动:中越战争、柬埔寨战争、美国对越经济制裁

  

  

  1991年埃及的负增长:海湾战争1980-1999尼日利亚:内乱及政权更迭还有波及多个国家的衰退:

  1998年亚洲的金融危机,韩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都出现了下跌;

  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几乎所有国家都出现了下跌,出现2009年的负增长。

  不过,这些所谓的金融危机,仅持续一年,第二年经济就复苏了,远没有战争造成的十几、二十年的影响大。观察这些曲线,可以催生出很多问题:美国为什么能30多年保持持续增长?日本20年来经济停滞不前,日本怎么了?经常说日本经济衰退10年,为何日本直至现在都是发达国家? - 经济中国20年来为什么能保持高速增长?有人说印度跟中国一样,具有巨大的潜力,那么印度崛起了吗?台湾、韩国都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它们的经济是怎样放缓的?对中国是否又参考意义?阿根廷的GDP居然波动下降,阿根廷怎么了?阿根廷为何会由发达国家变为发展中国家? - 知天下(知乎栏目)战争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这些话题,每一个都值得花长篇大论去深入探讨,但我并不打算去讨论它们。我只想说几个我们比较关注的国家。

  美国:回顾35年的历史,谁才是世界经济的榜样?是美国。美国在过去的35年当中,只有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而之前的29年中,美国经济实现了稳定、持续的增长。而中国在1980-1994的15年中,居然有6年是负增长!(所有数据都是美元计价,可能有汇率变动的原因)

  

  中国和美国:1986年中美两国差距最大时,美国的GDP为中国的15倍还多。28年后的2014年,美国GDP只有中国的1.7倍,28年间差距在迅速缩小。美国在35年间保持了几乎一致的增长速度,其未来的增长趋势也是可以预见的;中国只要能保持接近目前的增长速度,超越美国是十五年之内的事情。中国和日本:1991年中日两国差距最大时,日本的GDP为中国的8.3倍;2014年,剧情出现了急剧的反转,中国的GDP已经是日本的2倍还多了!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是中国赶上并反超日本的原因。中国和印度:1987年中国和印度差距最小时,中国的GDP只有印度的1.16倍;2014年,差距已经扩大到5倍。

  中国与印度:

  

  

  @图灵Don说:

  麦迪森推测,公元2030年,也就是再过1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可能达到世界的23%,美国为17%,印度为10%,西欧国家合计达世界的13%左右。

  印度无疑也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国家,但是从印度几十年来的情况看,其经济增长速度甚至经常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目前其GDP为2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5%,什么时候能占世界的10%呢?可以参考一下中国的情况:

  中国在2011年才达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0%,而占世界总量的2.5%时,是在1995年。中国用了16年的时间,把经济总量从占世界2.5%的比例提高到了10%。这16年中,有中国自身经济的增长,还有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因素,因此以美元计价的GDP增长率非常高,好几年甚至增长率达到20%以上。印度要在15年内把经济总量从占世界2.5%的比例提高到了10%,就需要比当年中国还要高的增长率才行。你相信印度能保持这么高的增长率吗?我反正是不信。日本和美国:1995年,巅峰时期的日本,GDP达到了美国的69.6%。以前中国常说:“我们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那时的日本可以说:“我们以世界0.25%的土地,创造了世界17%的GDP!”,那时的日本,是怎样一个逆天的存在?然而,经过了长达20年的原地踏步,如今日本的GDP只剩下美国的27%。下面对几个国家近20年来的增长曲线作一个小结:美国:平稳增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强力增长。中国是一头大象,正在崛起。日本:原地踏步。20年里徘徊不前。欧洲:曲折中缓慢增长。总量比肩美国,但似乎少些活力?印度:缓慢增长。印度也是一头大象,只是还未醒来。众中小国家:一乱就跌,一稳就涨,跌起来就像过山车。对图表中各国的GDP发展情况作一个总结,就会发现,一个国家只要自己不作死,没有内忧外患,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向前发展,其背后,似乎有股强大的力量在驱使。这股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呢?在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但请注意,这“三驾马车”可能只对发展中国家其作用,而对发达国家可能无效。“发达国家”这个名称,其精髓在一个“达”字,为到达目的之意,指社会的发展基本到达了预期,该有的基本都有了,所以发达国家的投资、消费通常都会维持一个稳定的水平,投资和消费不再是经济的增长点,而只能维持原有的经济规模。

  而出口呢,全球市场也不是无限大的,市场也有饱和的时候,出口在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也不会再增加。对一个发达国家,如果这“三驾马车”都达到极限,而有没有其它的增长动力时,经济可能就会停滞不前了。日本经济二十年来面临的可能就是这个情况。这难道说明发达国家的经济没法向前发展了?不是,不然美国经济也不会持续30多年增长了。经济增长还有两个原动力:人口增长、科技进步。增加的人口,会带来新的消费需求,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人口的增长受到物质、空间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增长。发达国家大多生育率很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的增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左右比较有限。下图是日本几十年来人口的数量图,在最近二十年里,日本人口几乎没有再变化过:

  而美国人口的增长情况是:(图中单位应为thousand)

  日本人口大约在1995年左右停止了增长,这正好是日本经济停止增长的开始。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口的增加。这一点是日本没法比的:日本的人口密度是美国的10倍,日本的人口已经不能再多了。而从世界范围看,地球能承载的总人口有限,人口数量必须受到控制,因而希望通过增加人口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君临:对中国人口问题的担忧也有道理,但是中国的人口数量已经很多,其实情况跟日本类似,中国人口的增长空间也很有限,人口停止增长造成的经济发展放缓,是中国经济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即使痛,也得忍着。这涉及人口密度问题,后面会有探讨。那就只剩下最后一个经济增长的动力了:科技进步。其实,科技进步才是最能促进经济增长、使社会产生深刻变革的巨大动力。蒸汽机、电气革命、计算机,哪一个不是促使经济规模成百上千倍的增长?化肥、农业机械、新作物、转基因等,没有这些农业科技,如何能保证持续增长的人口免受饥饿之苦?

  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远远高于前面的“三驾马车”和人口的增长,是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最强大、持久、可持续的动力。继续看看日本,在最近的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热潮中,日本似乎也没有抓住发展的机会。考察经济发展的5个动力,日本在这20年的时间里没有一个是可以称道的,这才是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上面提到,“三驾马车”对发达国家来说可能已经饱和,无法再促进经济增长,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比较低,人们要改善生活,需要投资各种基础设施;要丰富物质,需要各类工厂;要达到富裕、优质的生活,还要购买各种物品。

  这样,投资和消费两辆马车就发挥了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可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能对经济产生比较强的促进作用;而对发达国家来说,只需要对这些项目进行更新和维护,所以两者是不相同的。一个简单的例子:2011-2013这三年里,中国水泥的用量超过了美国整个20世纪的用量。对中国而言,三驾马车中,出口已经很高,只需维持现有水平;而由于国内人均GDP水平还比较低,投资和消费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后面的人口和科技进步两项,人口已经不能再增长了,只能依靠科技进步。有人觉得中国就会山寨,怎么配谈科技进步?这是对科技进步的理解有偏差造成的。科技进步,指的是相对原有水平的进步,即便是山寨过来的,只要比原来的管用,就是科技进步。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对以上的总结,就是:发展是世界的主旋律,全世界的经济都在发展,中国并非只有在TG的领导下才能发展;但几十年来中国远高于世界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可否认的。中国的经济还有持续增长的动力,但增长速度肯定会减慢;只要我们能保持比美国高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指日可待。

  关于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有人说,GDP再高又有什么用,人均GDP不还是一样呵呵了?1949年,中国人均GDP排名世界第100位,经过了6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中国人均GDP全世界排名成功“上升”到第106位......

  &1960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第 78位,1970年排82位,1980年排94位,1990年排105位,2001年排75位。由此可见,2001年中国经济世界地位,并不比1960年高。

  以上的数据,排位是否准确暂且不论,但中国各个经济指标的人均世界排名很低,这几乎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曾经我也很疑惑,为什么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人均GDP为什么还是这么低?





好嘛,既然说到排名,那我们就先看看人均GDP排名呗:

  这是2014年的数据。看到排名你会惊呼:卧槽,卢森堡碉堡了!

  然后是:中国是多少呢?中国在哪里?

  呵呵,我也不知道中国排在哪里,反正是在看不见的地方。

  中国真是弱爆了!中国药丸......且慢!既然卢森堡这么牛逼,那我们就先看看它到底是何方神圣呗。

  卢森堡:

  

  一看,这么小的国家?没错。再看看其资料:

  国土面积:2586.4平方公里 ——比深圳市大一点点。

  人口数量:54.53万 ——擦,这连国内大城市一个区都不如:上海黄浦区人口90.9万,深圳南山区108.8万......

  原来这就算排名中的一位了啊,这不坑爹吗?要是来10个卢森堡那不把中国挤下去10名,可它们加起来说不定还不如一个上海市呢?咱把澳门拉出来也可以跟卢森堡PK一番啊。

  看样子这榜单似乎有点“水分”,那么就把排名中所有国家的人口、面积都看一看吧:

  

  你会发现:世界人均GDP排名靠前的国家,大部分都是人口几十万、几百万的弹丸小国,甚至还有人口仅仅3万多的圣马力诺。那么,这份排名有多大意义呢?能说明什么问题吗?说明不了什么。

  小国船小好掉头,只要抓住几个经济增长点,经济就蹭蹭蹭地上去了,把一些大国都甩在后面了,但是小国再多,也就那么点人,代表不了全世界。我们需要一个简单粗暴但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判断中国的人均水平在世界上到底排在什么位置。世界上那么多个国家,无非分成3类:人均GDP比中国高的国家、中国自己、人均GDP比中国低的国家。这样我们就不再按照国家数量算了,直接按照总量来算:

  2014年人均GDP高于中国的78个国家中,人口总数是19.2亿人;除去中国13.7亿人,世界上70亿人中剩余的37.1亿人的人均GDP小于中国。

  作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的位置相当于:在7个人的队伍中,有2个人排在我们前面,4个人排在我们后面。

  这么说我们比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富裕了?没错!

  可是为什么我们的人均GDP比世界平均值低那么多?(2014年世界GDP总量77.36万亿美元,总人口70亿人,人均GDP 11051美元)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是极度不均衡的——不是不均衡,而是极度不均衡!

  在前面提到的人均GDP高于中国的19.2亿人中,前10亿人的人均GDP高达47469美元,包括从第一名卢森堡到第37名的台湾;

  剩下的9.2亿人,人均GDP只有12036美元!这是多么巨大的鸿沟?!

  而世界上最贫困的10亿人,人均GDP只有1050美元!

  那么回到刚才说的7个人的队伍,假设排在最前的那位有4.7米高,那么排在第二位的只有1.2米高;第三位中国只有75厘米;最后一位的兄弟,只有......10厘米,一巴掌那么高............你看,不是只有中国人民被国家统计局平均了,全世界都被发达国家平均了!我想问到底是谁这么厉害,能把全世界都给平均了?

  上面提到的卢森堡之类的小国,肯定是不行的,10个卢森堡也才545万人,对70亿的世界人口来说,简直是九牛之一毛。必须要人口规模足够大才行。我想起了前面分析那45个主要国家用的筛选标准:GDP总值大于1000亿美元,同时人口大于1000万人。那么那些把全世界都给平均了的坏人应该就在这45个国家中?

  我们把这几个国家按人均GDP从高到低列出来,前10个是:

  

  清一色的老牌发达国家。里面有几个GDP总量极大、人口极多、人均GDP极高的国家:美国、日本、德国。这3国的GDP之和高达25.89万亿美元,总人口5.166亿人。

  假设除去这3个国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GDP总和为51.47万亿美元,总人口64.8亿人,人均GDP 7943美元,和中国目前的人均GDP相差无几。也就是说,仅凭美国、日本、德国这3国之力,就把世界人均GDP抬高了3108美元!这万恶的资本主义!这其中,尤以美国最甚,美国3亿人口,人均GDP高达56700美元;如果除去美国不算,世界上剩下的67亿人的人均GDP只有8956美元。你以为“超级大国”四个字是说着玩的么?反映到图表上,就是美国经济可以把整个世界吊着打。还记得上面第一张图片用对数坐标展示的45个国家的GDP增长情况吗?如果用常规坐标显示,是这个样子的:

  

  美国把整个世界都远远甩在了身后,除了美、中、日、德、法等国,其他国家的GDP增长曲线都低到几乎无法识别的程度。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发展极不均衡的社会,光比较平均数是不够的,平均数并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社会,按照惯例,应该再比较一下中位数。这里的中位数是指:把世界各国的人均GDP从大到小排列,处于包含世界人口一半的地方附近的人均GDP值。经统计,世界人均GDP的中位数的大概范围是6000-6500美元之间,有一半的世界人口的人均GDP值低于6000-6500这个范围。可能你又有疑惑了,到底是哪些国家的人均GDP低于这个中位数,人数真的有那么多吗?下面我就把人均GDP低于6000美元的人口大国列一下:尼日利亚,人口1.49亿,人均3844美元;印度尼西亚,人口2.4亿,人均3699美元;菲律宾,人口9797万,人均2908美元;越南,人口8696万,人均2139美元;印度,人口11.66亿,人均1758美元;巴基斯坦,人口1.76亿,人均1419美元;孟加拉国,人口1.56亿,人均1188美元;埃塞俄比亚,人口8523万,人均614美元。

  仅以上列举的8个国家,人口总和就有将近22亿人,这22亿人的人均GDP大约是2070美元。一看这国名,你肯定不干了:这都是些啥不入流的国家啊,我们再差也不能跟他们比啊。确实是这样。

  当我们谈到“外国”的时候,我们通常不会想到韩国、台湾、希腊、葡萄牙这些人均GDP2万多美元的地方,也不太会想到波兰、匈牙利、俄罗斯、阿根廷、马来西亚这些人均GDP 1万多美元的地方,也不太可能想到上面说的8个穷国。

  当我们谈到“外国”的时候,通常我们想到的是人均GDP 4、5万美元的“西方发达国家”:

  

  上面10个国家,除去人口仅1000多万的荷兰、比利时,剩下的8个,你是不是发现,跟一百多年前的八国联军很像呢?这些国家,无一不是经过一两百年的持续发展才建立起来的领先优势,这可不是一两代人就能完成的。这些国家,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榜样。有人说,西方国家已经不行了,德国就是个大农村,英国还要跟我们买高铁,日本二十年了一直半死不活的样子......那我们就看看这几个国家里面人均GDP最低的日本:

  (美、中、日三国的GDP增长情况/单位:10亿美元)

  

  日本经济在1995年达到顶峰之后,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一直徘徊在这个水平附近。日本就站在原地不动,中国花了20年的时间,好不容易才在经济总量上赶上了日本,可是人均GDP依然离日本一大截:2014年中国人均GDP 7581美元,而日本是36327美元。日本说:我再等你二十年,你还是赶不上我。

  而在人均上赶上美国,100年内不可能。美国人可不会等我们哦。在人均水平上,一个简单的总结就是:

  我们过得并不比世界上大多数人差;

  我们离想要的生活水平(发达)还很远。

  人口密度上面提到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涉及到一个国家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的人口、经济增长潜力。大量人口可以带来繁荣,超出土地承受能力的人口也能带来灾难。当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时,它就不能再通过人口的增加来促进经济增长了,也就是说这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已经受到人口的制约。我们先看看前面选出的45个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几个国家的人口密度:

  

  孟加拉国以惊人的1084人/平方公里排在第一位,这是一个人口比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还多,却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的国家,这个国家的1.56亿人都在默默地生活着。乍一看,中国143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并不起眼。那到底怎样才算人口密度高呢?按照惯例,我们先看看世界平均水平。除去南极洲,地球陆地面积1.35亿平方公里,这么多陆地上共生活着70亿人,平均值是52人每平方公里。上图中所有20个国家的人口密度都高出了这个平均值,中国143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已经高出世界平均值非常多了。然而你别忘了,中国还有广袤的大西北,人烟稀少的大西北。西北的大,是超出你想象的:仅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4省,总面积就有47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面积的49.5%!如果加上甘肃、四川、云南的西部,那可是大半个中国!(相比之下,知乎这个问题就呵呵了:如何不吹牛地形容北京有多大? - 地理。)而这4个省,总人口只有5500万人,若抛开西部不算,你会发现中国的人口密度直接翻倍。

  我们直接看看分省统计的人口密度:

  

  你会发现,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可比发达国家高多了,能达到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10倍以上!要知道,人口密度过高意味着人均土地/耕地面积少,在灾年可是有饥荒的危险。“三年自然灾害”也才过去50多年,我们可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人口密度低,人口还可以随便再涨。那孟加拉国为什么能保持那么高的人口密度呢?首先,孟加拉国面积并不大,只相当于中国的辽宁省,并且境内绝大部分都是平原,耕地面积有保证;其次,孟加拉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农作物的生长速度迅速。同为热带的海南省,农作物可是一年三熟。最后,孟加拉国如此高的人口密度,并不是不存在风险。事实上,孟加拉国在历史上可是多次发生大饥荒。而且,孟加拉国2014年的人均GDP仅仅1188美元,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孟加拉国不能成为我们的榜样。那么,中国东部地区具有如此高的人口密度,中国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支撑这么多人口的发展需求?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世界上是否有哪个国家可以提供经验?是否有哪个国家同时满足人口极多、人口密度极大、人均GDP极高这三个条件呢?首先,满足人口极多这个条件的国家就不多,我们可以把所有人口超过5000万的人口大国都看一遍:

  

  在上面23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高收入国家只有标橙颜色的6个,同时满足人口极多、人口密度极大、人均GDP极高三个条件的国家只有一个:日本。

  日本是一个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在一百二十多年前打败了大清帝国之后,晋升为世界强国;一百年之后,日本用仅3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把一亿多人带入了富裕社会,其经济规模发展到了几乎可以比肩美国的程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日本人对人类文明发展有哪些贡献?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如今日本的人均GDP数字看起来比其他发达国家不那么好看,要知道,这可是日本经济停滞了20年才逐渐被欧美发达国家超过的。日本如何发展起来?又是如何停滞不前的?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这些问题值得中国去好好借鉴和思考。

  @肥肥猫说,“日本可不是什么小国家。”对欧洲发达国家来说,这是对的。但是单论国土面积,从世界范围来看,不仅日本,欧洲所有发达国家都是小国。地球上有29个国家的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日本37.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只能排在第60位。中国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与日本相仿,人口数、面积大约相当于日本的10倍,这个数字可能也是中国经济相对日本所能达到的上限。

  前面说,日本不能再通过增加人口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美国能。美国人口密度只有33人/平方公里,是日本的十分之一,离世界平均值52人/平方公里都还差一大截。中国虽然可能在今后的15年内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但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在今后50-10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可能出现增长乏力,而人口又不允许再增加的情况;而美国按照目前的条件,可以允许其人口以目前的速度保持一百年持续增长,所以,美国的日子始终比中国好过很多。而日本,这个充满恩怨的邻居,会走向何方,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再论人均世界排名

  前面说到,因为中国与卢森堡之类的小国的体量相差太大,所以单纯看世界排名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那么,世界各国之间的各项指标相差有多大呢?我们来看看人口、面积、GDP、人均GDP这4项指标,世界最高的10个国家和世界最低的10个国家的差距。人口:

  

  人口最多的是10亿级别,最少的是1万级别,相差5个数量级,100000倍。面积:

  

  面积最大的是1000万级别,最小的是1000级别,相差4个数量级,10000倍。GDP:

  

  GDP最高的是10万亿级别,最低的是亿级别,相差5个数量级,100000倍。人均GDP:

  

  人均GDP最高的10万级别,最低的百级别,相差3个数量级,1000倍。你看,国与国之间的差距,不仅仅只有几倍、几十倍,而是能达到上千倍、上万倍,甚至十万倍!把这些大小不一的国家排在一起,其实是不科学、也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的权重不一样。你想想,一个人口几亿人的国家,和人口几万人的国家,有可比性吗?因此,凡是涉及到“人均”的东西,搞一个“世界排名”出来,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差距过大,排名反映不了真实的差距,还不如直接看实际数值实在。造成这种结果,是因为:国家是政治单位,是人为划分的。如果允许,我们一个村子也可以自己独立成一个国家,这样是不是需要在世界排行榜上再增加一个席位?因此,当从世界范围来考察一项指标时,通常需要剔除政治因素。这里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家”,叫锡金。它曾经是我们的“邻国”,在十几年前的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到它:

  

  那时,我大概是小学高年级吧,地理书上说中国有15个陆上邻国,我还把这15国家名称给背下来了。后来,上初中了,政治考试有10分的时事政治,也就是考一些当年的国内外大事。考试前老师会把一些时事新闻资料打印出来,这10分的考试内容就在这些资料中。那时看到有一条是这么说的: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印度首次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作为交换,中国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

  当时我的表情是:

  

  好好的一个国家,说没了就没了。你以为你学的是知识,其实那只是别人谈判桌上的筹码而已!类似还有所谓的国际友谊、民族仇恨等,很多时候也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这就是政治。

  现在的中国地图,已经没有锡金了:

  



阅读详情: http://www.backchina.com/forum/20151109/info-1329798-1-1.html#ixzz3r32w8zfl


可见,当我们想考量一个国家的某个指标在整个世界中的所处的位置时,世界排名的意义并不大,我们更应该从占世界总量的份额去衡量。

  比如上面有人说的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不增反降的问题,我们可以看看中国GDP占世界的总量,1990年大约占全世界的1.8%,而2014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总量达到了13%。你说中国反而变穷了,你自己信吗?

  还有其他一些指标也可以衡量当前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比如:

  钢产量:2014年中国粗钢产量达8.227亿吨,占世界的一半;水泥产量:2014年中国水泥产量24.76亿吨,占世界的约60%;煤炭产量:2014年中国煤炭产量38.7亿吨,约占世界一半;石油消耗量:2013年中国石油消费量5.1亿吨,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12.1%;发电量:2014年中国总发电量5.5万亿度,居世界第一,同年美国是3.88万亿度;港口吞吐量:2014年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10个港口,有8个在中国;

  ......

  这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占世界如此高的份额,怎么说都不会混得太差吧?财富是需要积累的,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才成为了发达国家。中国经济已经占据世界总量相当大的份额,但是,中国同样需要保持这个增长态势几十年以上,才能成为发达国家。因此,对中国当前的经济水平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不卑不亢。国运上面说到了,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不仅是人口、面积的差距,还有资源的差距。有些国家的资源,不仅含量丰富,而且易于开采,相对别的国家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比如:

  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近一半,油井多为自喷井,而且石油品质高;

  澳大利亚、巴西的铁矿储量分别占世界的20.6%、17.1%,而且铁品位(含铁量)高,而且很多可以露天开采;

  智利的铜矿储量占世界的30%;

  中国的钨储量约占世界的一半;

  ......

  这些资源,相对别的国家有着巨大的优势。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拥有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所有资源,一个国家要发展,就需要与别的国家进行贸易,进口本国稀缺的资源。但是不能光进口,还需要出口。进口需要花钱把东西从别国买过来,钱从哪里来?是把本国的优势产品卖出去换来的。进口和出口需要平衡,如果进口持续大于出口,就相当于把国内的财富变换成外汇流失国外了,这就会造成国内经济、生活水平的下降。一个国家如果不进口这些稀缺资源,就会因为缺少资源而发展缓慢;别的国家都在进口,都经济都发展上去了,唯独你发展缓慢,你就会越来越落后。所以当今世界,如果一个国家闭关锁国,这个国家就不可避免地落后于世界。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发展,国际贸易是必须的。从本质上讲,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人口、物质(资源)、能源(资源)这三个要素,没有资源,那就用其他产品(如高科技产品)来换。

  前面多次提到,小国和大国不能相提并论,大国不能参照小国的发展模式。比如,澳门经常以独立经济体的身份被放到各种排名中。澳门的支柱产业是博彩业,2014年规模达400多亿美元。2014年澳门人均GDP接近90000美元,远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卢森堡不相上下。可是澳门对中国大陆没有借鉴意义:我们不能把每个地方都发展成赌城。

  再如挪威,本身国土面积不小(比英国还大)、人口稀少(466万人,不到英国的十分之一),而且又有不少石油。仅靠石油工业一项,挪威就穷不了,养活着466万人不在话下。但是对一个大国而言,仅靠单一的支柱产业是不能支撑起整个国家的。比如中国不可能单靠汽车、石油等行业就发展起来,而是需要几乎所有工业门类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才有可能富得起来。

  日、德、法、意等国,面积比较小,自然资源也不丰富,自身发展需要的很多资源需要进口,而它们也需要出口相应的优势产品来换取外汇。没有资源怎么办?那就出口高科技产品。

  这些产品必须有足够的科技含量、或者成本优势,能够领先其他国家,其他国家才会从他们这里买。一旦这些国家的技术领先优势不再,他们的产品就不那么好卖了,这意味着外汇收入减少,那么能用来进口的钱也少了。这时,他们有3种选择:

  1.降低产品售价。——这意味着产品利润的降低,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出口额将降低。出口少了,进口也会相应的减少,这个国家的经济将会萎缩。2.把本国没有优势的产品也贱卖了。——这直接导致这些产品在国内成为更稀缺的资源,国内的经济和生活压力将会上升。3.干脆就不进口了。——自身没有资源,还不进口,那不是等死吗?因此,科技的领先优势是日、德、法、意这些国家的产品能持续出口的保证,一旦他们的科技领先优势不再,无论作出何种选择,这些国家都将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日、德、法、意等资源小国,想要保持高度发达的状态,就要通过保持科技水平的领先状态来保证稳定的出口。这些国家,会想方设法提高科技水平、发展科研,而且害怕自身的高科技泄露到国外。他们的很多高科技产品都禁止出口到中国。而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坐拥丰富的资源,只要把铁矿、绵羊、石油卖出去就吃穿不愁了。这是澳大利亚的出口商品构成,矿石和农产品占了一大半,这是澳大利亚人均GDP能高过美国的原因:

  

  而埃塞俄比亚、孟加拉国等国,没有资源,没有技术,农产品倒是有一些,但只能保证国内能填饱肚子。所以,这些国家基本上没有多少能出口的东西,也就没有钱进口需要的资源、技术。这些国家,不仅现在很穷,而且会一直穷下去。以上,或许就是所谓“世界经济的秩序”吧。

  具体的国运分析美国

  美国其实跟中国很像,都拥有巨大的国土面积、大量的人口(美国有3亿人口,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相似的气候、极为丰富的资源资源。人口:美国拥有巨大的国土面积,耕地面积比中国还大,至少可以承载和中国同等规模的人口。而美国目前人口数量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资源:美国本身就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煤、天然气、铀矿、太阳能、风力资源等,均居世界前列。而且美国背靠着加拿大这个面积世界第二、资源同样极为丰富、且人口稀少的国家,这相当于美国的后院,美国资源不愁。(唯独石油一项,美国跟中国真是难兄难弟,石油储量连面积只有它们500分之一的科威特都不如。不过美国的邻居加拿大石油非常多,储量接近中国的10倍。)美国有农产品、有资源、有发达的科技水平,这成就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总结:

  美国拥有巨大的人口增长空间、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极为发达的教育、科技水平。在可预见的未来里,美国经济将保持稳定、持续地增长。就像 @Xiuquan Yu说:“就算哪天彻底被排挤出旧大陆,守着美洲一亩三分地,美国也有数百年好日子过。”

  --------------------------------------------------------------

  中国:

  

  

  人口:

  中国相比美国,最大的劣势就是人口太多。除非未来科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否则中国人口的增长空间不大。资源:

  中国的资源也非常丰富,几乎拥有所以种类的矿产资源,而且很多矿产的储量都居世界第一,但是石油、天然气、铀、铁、铜、铝、太阳能、风能等重要资源,相对世界储量来说比较少。这些资源,未来中国可能会严重依赖进口(太阳能、风能除外)。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资源总量是不如美国多的,相比巨大的人口数量和资源的需求量,中国是一个资源小国。相比美国,我们更应该参照同为人多资源少的日本的发展模式。未来中国的大多数资源都要依赖进口。为保证进口,中国需要稳定的出口。中国并不满足于出口低端工业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要改变这个这个现状,中国就必须增加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因此,中国需要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需要重教育、重科研。中国的竞争对手、学习榜样是美国、日本、德国等科技发达的国家。在中国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之后,经济的发展主要就要靠科技水平的提高了。

  科技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积累。因此,未来中国追赶发达国家经济、生活水平的脚步将会变慢。另外,中国的发展将会挤占发达国家的资源和出口市场,发达国家的经济、生活水平会因此有所降低。总结: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消耗量大,中国需要大量进口。中国要发展,需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工业水平的差距。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将会放缓,这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发达国家,但人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需要靠提高科技水平来缩小,这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中国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觉得,中国不会发展到相当于现在欧美人均GDP45000~60000美元的程度:中国的人口太多,发展到这个水平的话,整个地球的资源都不够用;整个全球市场怕是也消化不完中国的产品;更何况还有发达国家与我们竞争。

  所以,我认为中国最多可以发展到相当于现在人均GDP30000多美元的程度,这时候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也会被中国拉下来,估计顶多像现在的日本、意大利这样36000-40000美元吧。这里就是纯瞎猜了。--------------------------------------------------------------

  日、德、法、意等缺乏资源的发达国家

  这几个国家,国土面积不大,人口密度比较高,又已处于发达状态,人均GDP水平很高。因此,它们几乎没有可能再高速增长。目前几个国家的GDP增速都比较低。因缺乏资源,这几个国家的发达状态是建立在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之上的,这是它们的唯一选择。出口一旦下降,那么其生产所需的能源、资源的进口、供应就没有保证,这有可能导致恶性循环。这些国家需要建立科技的领先优势来保证出口的稳定。

  但是,日、德、法、意这几个国家的科技领先优势正遭受中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挑战,虽然绝对优势还在,但是出口市场被慢慢蚕食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日、德、法、意等国与中国、韩国、台湾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几个国家的未来,恐怕不那么明朗。--------------------------------------------------------------

  俄罗斯: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是能源出口大国。但是,俄罗斯有1.4亿人口,光靠能源出口养不活这么多人。这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俄罗斯太冷了!俄罗斯所处的纬度很高,基本上整个国家都在黑龙江以北,又处于内陆,冬季漫长(将近半年)而寒冷。俄罗斯的西部,也就是欧洲部分如莫斯科、圣彼得堡的气候算好的了,然而这个“好”是这样的:

  莫斯科:积雪期146天;1月平均气温-10.2℃(最低-42℃)圣彼得堡:积雪期132天;1月平均气温-8℃

  一年有4-5个月的积雪期,这在俄罗斯已经算好的,俄罗斯的气候可想而知。受气候影响最大的是农业,气温冷、积雪期长,农作物的生长时间、生长速度都会受到限制,所以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俄罗斯拥有比肩中国的耕地面积,但是粮食总产量远不能与中国相比。

  结果其就是:俄罗斯的总人口上限比较低,土地允许的人口密度也比较低,加上国土面积太大,导致人口非常分散。人口聚集,才能带来繁荣;人口分散,会造成内部的流通成本变

阅读详情: http://www.backchina.com/forum/20151109/info-1329798-1-1.html#ixzz3r338GOvb

高,不利于经济发展。

  气候过于寒冷,还会对工业生产直接造成影响,汽车、机械、电子、电气产品的性能都会因为低温造成性能降低,在俄罗斯发展工业,相对来说没有什么优势。

  现在的俄罗斯,除了军事、宇航和其他一些重工业外,拿得出手的东西并不多,工业市场上极少能看到俄罗斯的产品。目前俄罗斯的人均GDP只有13264美元,也就跟阿根廷、马来西亚一个水平,恐怕连发达国家都算不上了。总结:气候问题,是俄罗斯最大,也是唯一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无解。俄罗斯肯定不会穷到哪里去,但是很难富起来。--------------------------------------------------------------

  印度:

  人口:

  印度人口有赶超中国之势,人口问题同样是印度最大的问题。印度的人口密度与日本接近,但气候比日本好,人口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但若不把工业发展起来,人口却越来越多,那印度人民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资源:

  印度除了煤、铁、铝土、云母,自然资源并不多,没有资源优势。但是印度人口多,市场潜力大,内需是未来印度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印度人口多,劳动力多,有可能成为继中国之后,新的“世界工厂”。这需要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印度还有不少路要走,而且因为缺少资源,所以发展起来恐怕没有中国那么顺利。总结:

  印度目前跟中国至少有10年至25年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还在扩大。印度具有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潜力目前还没有爆发出来。印度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巴西:

  

  

  人口:

  巴西人口已经超过2亿,而且国土面积854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可以和中国、美国匹敌的国家。而且巴西的气候条件优越,大部分国土位于热带,大部分国土属于平原地区,巴西高原海拔低、地势平坦,有准平原的特征。因此,巴西的耕地、人口的增长潜力巨大。不过,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巴西的人口并不会大幅增长。资源:

  巴西的资源也很丰富,目前铁矿正在大量出口。但是仅靠出口自然资源同样养不活巴西,巴西想要富裕,同样需要走工业化的道路,最后拼的还是科技实力。目前巴西的人均GDP有11000多美元,跟俄罗斯相差不大,属于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点点。总结:

  巴西很有发展成强国的潜力,能否有大国发展能强国,就要看巴西今后的科技实力如何。我怕被打脸,就不预测了...--------------------------------------------------------------

  澳大利亚、加拿大:

  这两个国家,都是国土庞大,资源丰富;人口稀少,人均耕地面积多。这两个国家基本上是靠出口农产品和矿产资源支撑的,这足以让他们过上十分富裕的生活。人家就是坐拥资源,轻轻松松富起来了,别的国家眼红也没用。这两个国家今后的日子也不会差。资源总有用完的时候,这两个国家需要在资源用完之前发展其他优势产业,他们至少还有几十年的时间。以上就是自己妄对几个国家国运的一点分析。看完这些你可能会觉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太爽了,这些国家真是躺着挣钱啊,上帝真TM不公平!

  其实正好相反,中国东部地区绝对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广阔的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因此,正是因为中国这片土地太好了,这里几千年来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繁衍出现在十几亿的人口。然而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现在中国的人口过多,如何让这十几亿人富裕起来就成了一个世界难题。

  如果中国人口像澳大利亚、加拿大那样,只有2000万人、3000万人,那中国立马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资源出口国。现在十三亿人口摆在这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现实。上帝为你打开了一扇门,却同时把另一扇门关上了。

  战争风险以上说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的。如果爆发大规模战争,一个国家的经济将遭受重大打击,发展、富裕、发达也就成为空谈。中国未来几十年内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我们挨个来看。中国目前受到的潜在战争威胁主要有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台湾5个。美国:

  可能与之爆发战争的原因:经济利益。中国的崛起,直接威胁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而且会不可避免地与美国抢占资源、市场,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想方设法阻止中国崛起。但是会不会到爆发战争的程度?不会。

  打仗需要花多少钱,美国比中国更清楚。对付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美国都搞得灰头土脸的,美国会为了赚钱而花更多的钱和中国开战?前面已经说了,美国本身资源就很多,科技又发达,中国再和美国抢,美国的经济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美国不傻,它顶多只会叫它小弟出手。

  日本:

  可能与之爆发战争的原因:领土争端。120年前,甲午战争中国输了,中国人一定觉得很憋屈;抗战是打赢日本了,但确是在美国的帮助下打赢的,中国人一定觉得不解气;日本也觉得要不是美国,我怎么会输给你?这些想法,导致中国和日本相互不服对方。加上目前钓鱼岛问题两国还在争执,所以要打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目前两国在经济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打起来两败俱伤,两国绝大多数人民是不希望看到战争的,目前来看两国也不会打起来。其实你只要知道一颗导弹造价数千万美元,可能你一家人工作1000年都赚不够一颗导弹的钱,你就不会轻言开战了。俄罗斯:

  可能与之爆发战争的原因:领土争端。中国与俄罗斯都是有核国家,都有强大的陆军,要打起来场面可没法收拾。俄罗斯有很多资源,可以出口到中国,俄罗斯拿了钱,中国拿了资源,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打什么打?中俄目前的关系还不错。印度:

  可能与之爆发战争的原因:领土争端。印度与中国还有大量的领土纠纷。美国、俄罗斯都帮着印度,其实只是想借印度牵制中国。美、俄不会直接和中国打,最多会怂恿印度和中国打。但要它们出钱出力,恐怕它们又不愿意了。要不要打,印度得掂量一下自己的水平。两国本来就不富裕,都在发展经济,仗基本不会打起来。加上青藏高原天然的障碍,就是真要打,也打不起大规模战争。台湾:

  可能与之爆发战争的原因:统一问题。台湾想“收复”大陆,是不可能的。大陆想统一,也不会武力攻打台湾。按目前的趋势,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水平差距越来越小,而台湾的经济增长乏力(缺少资源,科技水平距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大陆只需继续发展自己的经济,让自己强大起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大陆只需向台湾伸出橄榄枝,再拿出几个优厚条件,对台湾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台湾没有理由不回来。其他周边小国:

  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可以对其他周边小国完全碾压,怎么打都算中国欺负别人。国际名声很重要,跟这些国家基本不会打。以上这些,都是建立在强大的国防、军事实力上的,只有自己强大了,除非自己主动打,否则别人也不敢来招惹。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和平的保证。因此,至少在今后比较长的时间里,中国应该能处于一个和平的环境中。再往后的事,所谓未来,变数太多,谁说得清楚呢?


backchina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五彩森林/忆文革武斗/中山陵/毛泽东:崇拜我好一点/圆明园旧景/拿了35個博士學位的奇人
  • 世界周報/习马简历书法/蔡英文非常失望/上海话+英语/请不要诬蔑犬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