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巨浪/欧洲的穆斯林化和西方的衰落/关于ISIS/陈独秀:狱墙关不住的风流
發佈時間: 11/14/2015 8:17:36 PM 被閲覽數: 26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巨浪

注意:将自动播放下一集

美国悲伤的孤独:欧洲的穆斯林化和

西方的衰落


京港台:2015-11-15 01:07| 来源:@GK同人于野 |


 

  按:法国《查理周刊》杂志社因曾多次出版讽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其巴黎总部遭袭击,凶手用AK冲锋枪和火箭筒屠杀致10多人死亡。我们知道欧洲的穆斯林事件越来越多,今天分享一篇读书笔记。

  

  《America Alone: 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副标题的意思是说"我们知道的这个世界"的结束,西方世界的结束。

  此书作者Mark Steyn是美国保守派,支持共和党,支持伊拉克战争。我发此读书笔记并不表示我赞同其观点。完全是开卷有益,美国右派的思想,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我的确认为作者所讲述的问题是真实的而且是严重的。我理解这本书最主要的思想并不是人口,或者伊斯兰,而是西方文明的衰落。对于欧洲福利制度,社会民主主义,这一套东西,读了此书我们会有一个 second opinion。对于美国为什么允许一般人持枪之类的问题,我们也会加深一点认识。

  Prologue

  现代人总觉得应该担心一些事情,he feels good about feeling bad。有什么事最值得担心呢?

  -核大战么?那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家担心的事情,那时候大家对核大战如此担心花样百出,结果证明核大战的担心根本是多余的。

  -全球变暖?是,Gore整了个An Inconvenient Truth,可是海平面上升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发生。

  但眼前就有一个重大危机:西方文明快要消失了。

  其实说到全球变暖这样的"预言",历史上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类似的:

  -1968年资深科学家 Paul Ehrlich 出畅销书预言1970年地球上数亿人将死于饥荒;

  -1972年Club of Rome的研究表明世界将于1981到1993年把金属等资源消耗光;

  -1976年Ponte预言新的冰川时代;

  -1977年卡特总统预言十年之内石油消耗完毕。

  以上这些都没发生。这些人被称为doom-mongers(世界末日贩子)。

  然而从1970到2000年有一件事情是真实发生了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占世界总数的30%缩小到刚过20%,穆斯林世界总人口则从世界总数的15%增长到20%。

  1970年穆斯林以外没有多少人拿伊斯兰当个大问题,然而今天它是全球性的。9/11并不是"the day everything changed",而只不过是揭示了早就改变了的世界形势。这个形势的改变是由三个因素组成的:

  1.人口减少;

  2.发达西方社会民主国家的不可持续性;

  3.文明社会的衰竭。

  People Power

  有人力才有一切,而且还必须要有年轻人,你才能干大事情,比如闹革命什么的:)关注"中东和平进程"的人是否注意到一个事实:加沙地带人口年龄中位数是15.8岁。一群失业,没受过教育的小孩,你怎么让他们有理性?不考虑这个因素怎么可能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与此同时欧洲的情况则是缺孩子。维持一个社会人口,需要的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生几个孩子)是2.1。现在欧洲,希腊是1.3,意大利1.2,西班牙1.1!相比之下美国正好2.1,新西兰略低一点。

  现在为什么到处都是穆斯林在惹事?因为人有人力。1970和1980年代,穆斯林世界在努力生孩子,而西方世界仍然在愚蠢的说什么人口过剩资源不够危机。Diamondd的书《Collapse》,好像什么社会崩溃都跟砍树有关。其实错了,不是tree,是fammily tree,是孩子。俄罗斯人口逐年减少国家都快完了,跟树有关系么?

  Welfare and Warfare

  欧洲的人口减少,与欧洲国家这种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制度能否持续下去密切相关。在美国政客们辩论的是福利把太多债留给子孙,欧洲的情况则是根本没有子孙来替你还债。

  老龄化 + 福利 = 你的灾难

  年轻 + 意愿(will) = 任何敢挡你的人的灾难

  意愿,是一种文化概念。比如说非洲人就没有意愿,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非洲"人,他们认为自己是自己部族的人。伊斯兰是有意愿和年轻,欧洲则是老龄化和福利。欧洲人口减少没有人来维持福利,只能引进移民,而移民来的大多是穆斯林:冲突不可避免。

  Fighting Vainly the Old Ennui

  欧洲的真正问题在于大政府。从摇篮到坟墓,什么都有政府管,人民根本不想依靠自己,没有自信。冷战本来是欧洲和美国的共同胜利,但很少有欧洲人为此感到高兴,因为欧洲人本来也没在其中做出什么贡献。相反苏联的解体只是加快了整个欧洲的衰弱。

  伊斯兰恐怖分子跟历史上的"印第安恐怖分子"截然不同,他们直接进入你文明城市的腹地,他们有现代化技术,甚至核武器。基地组织是跨国的,全球化的,连锁的,甚至外包的。面对这样的敌人,欧洲人有军事上的优势,但是没有这个意志去与之作战。

  西方军队看上去像强壮马,但是如果你不敢用这个军事力量,人家就当你是弱马。这不仅仅是欧洲,美国也有这个问题。

  现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全世界都讨厌美国。本来是正常的,因为所有强权都招人恨,但是大家恨美国的原因很奇怪:比如穆斯林恨美国的脱衣舞,欧洲人恨美国反同性恋和堕胎,等等,世界人民恨美国的可乐,汉堡,美国什么都不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帝国的超级大国。美国帮助欧洲防务,结果欧洲人自己就不想搞防务了;美国乐于在联合国分权,结果这个措施也没有给自己带来朋友。

  作为一个强权,美国的真正问题在于自己的意志不够。美国一个常见体恤衫上写着"These Colors Don't Run",然而美国从战场逃跑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从越南,从伊朗,从索马里。世界其它国家已经开始怀疑美国的力量。在越南,美军死了5万人才撤退,现在在中东可能只需要5千,也许下一次战争50?或者根本不考虑?

  整天想着" exit strategy"的国家不叫强权。有力量不用,就好像你有一辆法拉利却因为害怕路上有坑洼而不愿开出去一样。

  Alternative Realities

  欧洲穆斯林化的进程可能是和平的么?法国天主教堂变成清真寺,英国酒吧禁酒,荷兰同性恋俱乐部转移到旧金山,但其它生活不变?可能么?不太可能。因为伊斯兰国家是最不自由的国家。不是宗教问题,是欧洲要不要重新回到中世纪黑暗时代(Dark Ages)的问题。一定会有人指责说这些防止穆斯林化的思想是种族主义,其实不是种族,是文化。对美国来说,"war on terror" 很大程度上是在本土以外,中东沙漠里作战,而对欧洲人来说,这是一场内战。

  很多人指责美国是"帝国主义",而作者认为很遗憾美国还真不够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应该是你理解自己的伟大不是偶然的,你应该把你的成功秘诀传播出去,而不是像现在美国这样在联合国里面跟古巴苏丹平等投票。西方有力量但是没有意志。长期来看情况就更不妙:双方势力人口增减,欧洲福利体系的破产,以及穆斯林化的欧洲必将导致美国失去更多盟友。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多数doom-monger 给出的解决全球变暖之类的"末日危机"方案都是加强政府管理,都是大政府。但作者认为解决与穆斯林文明冲突只能靠人民自己。是小政府。

  如果不这么办那就是欧洲的那一套,现在欧洲对伊斯兰步步退让:丹麦讽刺圣战的漫画被禁止了,因为"敏感性"(sensitivity),这就是大政府。在政府"敏感性"的纵容下,伊斯兰在欧洲日益强大。好多荷兰人受不了都移民了。

  第一章 The Coming of Age: Births vs Deaths

  21世纪早期最重要的事实是除美国以外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加拿大,欧洲,日本的人口都迅速老龄化,美国很快就会发现他的伙伴们都老死了。维持人口稳定所需要的生育率是2.1,现在美国是2.1。加拿大1.48,欧洲平均1.38,日本1.32,俄罗斯1.14。

  老人并没有错,但是只有年轻人才有创造力。对国家来说,老龄化是大政府的灾难。与欧洲和加拿大相比,美国算小政府了,但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假设到2075年人口比现在增长30%,而且即使这样,在2017年以后也是赤字运行。美国尚且如此,你以为出生率只有1.1但是政府什么都管,福利体系大得多的西班牙会怎么样呢?

  第三世界国家的出生率也在下降,但这里是谁下降的最快的问题,是最后剩下的人通吃。何况欧洲人还指望别人移民过去。十年之内欧洲就会穆斯林化,其政治-文化特征将彻底改变。14世纪的黑死病曾经使欧洲减少1/3的人口,而现在情况则更加严重,而这一次是自我选择的。

  The Math of the Map

  人口统计可以解释很多,比如说90%的事情。

  -比如法国总统希拉克为什么不愿参与伊拉克战争?法国城市人口30%是穆斯林,大多数很年轻,而且很多失业的,正是闹事的好时候。80年代人们担心的"黄祸"(Yellow Peril)根本没有发生,日本也没有崛起,因为他老龄化了。同样道理中国能崛起么?不能。因为中国将未富先老。

  -为什么波斯尼亚崩溃甚至导致大屠杀?因为二战以后塞尔维亚人口比例从43%降到了31%,而波斯尼亚穆斯林人口则从26%增长到了44%。民主时代没人能抵挡人口构成的威力,除非内战。

  -2006年一家丹麦报纸发表了几个漫画家关于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结果引发"卡通圣战"事件,抗议,诉讼,死亡威胁,暴乱等等。这都是人口比例的问题:也许每个网络博客都会支持丹麦报纸,但只有500万人写博客。可是欧洲穆斯林的官方数字是2000万。鹿特丹40%人口是穆斯林,比利时最流行的男孩名字是默罕默德。

  为什么现在这个世界被西方文化主导,为什么英国价值观,英语这么流行?因为19世纪英国是第一个真正降低了婴儿死亡率的国家。这导致英国人口基数不大的情况下增长很快,使得他有富裕人力去占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乃至印度,非洲,世界各地。而现在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英国是18%,美国21%,沙特39%,巴基斯坦40%,也门47%,正如上世纪英国做的,现在该谁把多余年轻人口派往全世界了?设想一下各国议会和最高法院按照也门价值观来运行的是什么局面。

  人口减少问题远远比什么环保问题重要的得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不是石油。现在根本不是什么人口过剩,而是社会自杀。环保主义者完全是杞人忧天。

  The West Runs Out of Stock

  出生率最高的几个国家,尼日尔7.46,马里7.42,索马里6.76,阿富汗6.69,也门6.58,他们都是伊斯兰国家。

  西班牙社会党在2006年曾经提案给猩猩人权,因为猩猩跟人的基因有98%左右是一致的。作者调侃说可惜西班牙人不具备的猩猩的2%的基因包括繁殖基因。到2050年,意大利人口将减少22%,把家里亚36%,爱沙尼亚52%,甚至更多。一个有意思的事实:2004年美国大选,选了布什的州出生率比选Kerry的高12%,其中有西班牙语系移民的功劳。但即使是白人妇女,美国也在1.85左右,高于加拿大和欧洲。这样欧洲和加拿大只能用引进移民的办法来把社会维持下去。

  西方世界把制造业外包,等于把自己的孩子也外包,等于把未来外包了。即使是这样也维持不了多久,世界总人口也在减缓增涨,2050年到顶。你想吸引高素质外来移民,但可能不久以后高素质人才会非常难找,因为中国人和印度人可能觉得何必非得去加拿大呢。

  East Meets West

  伊斯兰教不是一个简单的宗教,他有很强的政治性。穆斯林移民不是被欧洲同化,真实情况是欧洲被穆斯林移民同化:法国游泳场的浴室分男女了(这一点没看明白,难道本来不分么?)澳大利亚医院餐厅现在不提供猪肉了。欧洲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左派,比如说女权主义者。一个本身不是穆斯林,但有很多很多穆斯林邻居的法国女人出门,也要带头罩。

  可兰经是一整套生活方式,杜绝一切好奇和问题。联合国统计,2002年一年内被翻译成西班牙语的书籍,甚至超过上千年内翻译成阿拉伯语的书籍地总合。伊斯兰国家不可能登月或者发明互联网。他们不都是极端分子,但是2006年的调查表明,只有17%的英国穆斯林相信9/11跟阿拉伯有关。作者2002年走访中东,发现很多阿拉伯人同时相信两件事情:a,9/11是以色列摩萨德干的;b,9/11是穆斯林的胜利。

  第二章 Going…Going…Gone: Demography vs Delusion

  这一章分析社会面临人口减少的三个不同类型:日本,基本不存在移民问题,就好像实验室条件下的老龄社会;俄罗斯,未来前途取决于跟邻居中国的关系;欧洲,客人们已经准备取而代之了。

  2005年开始日本死亡人口开始超过出生人口。这是一个最纯粹的人口减少模型:没有移民,没有显着少数民族,就是日本人。日本这么拥挤减少点人口难道不是好事么?但政府面临社会保障和劳动力方面的问题。

  -产科医生减少了,不够了。明知孩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医学院学生谁愿意学产科?比如在Oki Island,人口并不少有17000,但产科医生只在每周一工作,你想生孩子得准时,不然就得坐直升飞机到外地生。

  -孩子不够怎么办呢,日本人发明了人工智能孩子,成年女人的玩具。玩玩具?由此可见在社会民主主义国家,成年人本身就是他们所没能生出来的孩子。

  -没有年轻人谁来照顾老人,谁来工作呢?机器人?或者给索尼公司发克隆执照么?

  七十年代出生的日本女人中的51%到了30岁还没有孩子。

  Red Sales in the Sunset?

  俄罗斯人口在1992年达到顶峰,148m。到2015,人口将减少到130m,到世纪末减少到50m到60m,最差的估计是到2050减少到85m。俄罗斯的出生率只有1.2,而70%的妊娠都被中止了!一部反堕胎的美国电影,The Silent Scream,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的结果是,大部分女性观众被美国先进的医疗设备所吸引,认为以后做堕胎手术最好能去美国做。

  -对于2000年出生的俄罗斯男子,其预期寿命只有58.9岁,女性寿命则与美国相当。俄罗斯最致命的传染病是肺结核。而其HIV感染率增长世界最快,俄罗斯5年内HIV阳性的人数超过美国20年总和,据说总人口的1%被感染了。

  -俄罗斯甚至没有足够兵力守卫边境,这种情况下怎么防治核扩散呢?

  -俄罗斯的确有些地区生育率不低:伊斯兰地区。

  非洲有艾滋病问题,中东有穆斯林问题,北朝鲜有核武器问题,俄罗斯同时有这三个问题。

  俄罗斯资源多人少,中国人多资源少,那么……其实俄罗斯还可以帮助中国解决光棍,一方是女多男少一方是男多女少,这个……

  基地组织认为并不是美国拖垮了前苏联,是他们在阿富汗拖垮了苏联。俄罗斯最终很可能四分五裂,导致世界上多出几个穆斯林国家,中东核武器化,而且他的一部分领土会被中国取走,这样就是一个更强大的中国-所有这些都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以前俄罗斯觉得阿拉斯加反正也守不住,干脆卖给了美国,现在能不能把西伯利亚给中国呢?

  中国和俄罗斯也有穆斯林极端主义分子的问题,不过在作者看来,这两个国家目前打算主要让美国来跟伊斯兰扛。

  Les Feuilles Mortes

  1775年弗兰克林给英国国王写了一封信:"你们英国花了300万英镑才杀死我们150个美国人,相当于2万英镑一个,而与此同时我们这边又出生了60000孩子……"

  弗兰克林有点说过了,其实当时很多在美国的人为了能继续效忠英王宁愿搬家。但其他人的自我认同则是"美国人"取代了"英国人"。那么现在欧洲人的自我认同会不会从法国人,比利时人,荷兰人变成穆斯林人呢?谁强才会认同谁。南亚的温和穆斯林已经变成了极端穆斯林,尼日尔从非穆斯林社会已经变成了半穆斯林,欧洲呢?民主社会,人口的变化直接左右政治格局。

  2005年底法国发生穆斯林骚乱,媒体报道的时候不敢用伊斯兰这个字,把暴乱者称为"青年"。不过这也说明问题,穆斯林的优势就是有青年。如果看人口统计,法国只有10%的人口是穆斯林,但问题在于不是均匀分布的。城市里面45%的青年是穆斯林,街头械斗谁吃亏。2006年比利时一个54岁的火车列车员在上班的公共汽车上被6个"青年"殴打致死,结果车上其他人40来人没人敢管,事后居然只有4个人敢于接受调查。比利时人怕穆斯林"青年"。

  The Rain in Spain

  欧洲大陆的9/11是2004年3月11日的马德里。正好在西班牙大选之前,系列火车爆炸案杀死了至少200人。前政府是Popular Party,支持美国的伊拉克战争,而竞争者社会工人党则要求撤出西班牙在伊拉克的军队。恐怖分子显然是想通过爆炸事件吓唬西班牙选民。

  结果怎么样?西班人人还真把社会工人党选上台了。"We apologize for catching your eye."国家打仗都是为了未来,一个生育率只有1.1的国家有什么未来啊。

  美国反恐战争是在外面打仗,欧洲也有一系列的恐怖活动,但欧洲的反恐战争是内战。谁能赢?在奥地利的Linz,穆斯林要求所有女教师上课必须带面纱。英国穆斯林要求取消大屠杀纪念日,因为这个纪念日只纪念被屠杀的犹太人,而不纪念被以色列屠杀的巴勒斯坦人。面对穆斯林的咄咄逼人,各国政府却只是一味退让。泰国10%的佛教徒受不了穆斯林干脆搬家了。

  欧盟,"西方"妇女的生育率只有1.4,而同样住在欧盟国家的穆斯林妇女的生育率是3.5。

  第三章 Men Are from Venus: Primary Impulses vs. Secondary Impulses

  (再说明一下,我已经说了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说人口或者宣传要抵制伊斯兰,而是说西方社会的衰落。作者作为一个右派共和党,他重点抨击的是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包括美国民主党的政策。重点反对的是包办一切的大政府。当然作者所描绘的人口和伊斯兰问题,也是相当触目惊心。本章所描述的大政府问题,跟当下中国没关系。)

  这一章分析欧洲是怎么到这个地步的,为什么人不愿意生孩子。作者认为低生育率与包办一切的大政府有关,而且与政府和精英对道德优越感的追求有关。大政府加上道德优越感,现在的局面就是加拿大和欧洲都女性化了。

  1945年的加拿大皇家海军曾经是世界第三大的水面舰队,空军是世界最有效率的,诺曼底登陆加拿大部队负责最艰难的海滩。两代人过去了,现在加拿大流行的是男人穿女人衣服。

  如果你看现在西方的竞选议题,除了美国共和党以外其他所有政党的政治主张都是关于第二本能(Secondary Impulses):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险;政府提供托儿所(2006加拿大选举的最重要议题);政府提供的父亲产假(英国)。然而却忽略了第一本能(Primary Impulses):国防,依靠自我,家庭,生育行为。如果你不前进不繁殖你根本负担不起那些第二本能。而绝大多数第二本能是为了满足自我:老人最好让政府负责照顾,别占用他们时间。

  有人调侃说美国人来自火星欧洲人来自金星,其实应该说本来都是火星人,只不过欧洲人爱穿金星衣服。现代西方民主除了生育之外个方面都越来越女性化。美国人理解不了发达世界已经堕落到什么程度了:欧洲国家内阁中,国防部的职位还不如卫生部有吸引力。

  福特总统曾经说,"A government big enough to give you everything you want is big enought to take away everything from you." 但中间其实有一个过渡阶段,就是政府已经大到可以给你任何你想要得到东西了,但是却没有大到能让你偿还这些东西。结果就是政府寅吃卯粮。美国预计2040年养老金支出将占GDP 6.8%,而希腊这个数字是25%,社会崩溃。

  左派常常鼓吹道德,说多纳税就等于为为社会做贡献,少纳税就等于自私。其实这种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最自私:只要他死之前都能拿到养老金,才不管下一代政府破产有什么后果。公民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很容易上瘾,很难改革。除美国之外西方其他国家都认为政府应该来运行你的医疗保险。大家在超市买东西都希望选择越多越好,可是到了医疗保险却放弃了选择权。

  大政府其实不是钱的问题,更是追求道德优越感的问题。其他西方国家现在追求所谓"软力量"(soft power),而鄙视美国的硬力量。日本自二战以后就没有一个士兵在战场被杀,都去唱卡拉OK"给和平一个机会"去了。"软力量"起源于软文化,根本原因是没有维持自己"硬力量"的意愿。但软力量是不能维持长久的,无法面对外来强硬的力量。9/11发生以后英国穆斯林青年上街游行,敲打汽车让司机们跟他们一起喊"本拉登伟大"。

  这种事情要放美国德州,早让人拔枪打死了。可是在英国法律不但禁止你持枪,而且面对骚扰甚至禁止你反抗。穆斯林在欧洲这么牛,在美国就没脾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人比较能强硬。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之所以犯罪率低,就是因为持枪率高。你让枪支非法,结果就是只有非法的人才有抢。作者同时认为宗教信仰也重要,你要让宗教边缘化,那就只有边缘人才有宗教。这就是为什么法国的穆斯林聚集区比富人区更有文化自信。

  Moral Health

  政府麻醉剂下的欧洲软文化已经如此普遍:国家养老,被保护的工作,每年6周带薪假期,大方的失业补助,每周工作35小时,公民已经被麻醉上瘾了。政客们已经意识到这么搞下去不行,但说服不了公民,普通老百姓才不管20年后会发生什么。大政府对人的控制甚至已经到了只要他认为对你有好处什么都管的程度:不要吸烟,健康饮食!政府什么都管,帮你照顾老人和孩子,你自己就可以除去泡吧什么的了。当人把把个人美德全都交给政府,最终结果是这些美德将从社会消失。就算没有穆斯林,这些被惯坏了的人民也好不了。

  西方社会只有一个例外,这就是美国。然而民主党和主流媒体对此例外却是指责,要求美国加入世界。

  其实历史上的欧洲也是一直迷信中央集权制(statism),比如说法西斯和……都起源于欧洲。这种集权主义的本质是少数精英代替人民决定"公共价值标准"。然后是每个人都乐于在这种社会生活-有谁会不喜欢那些福利呢?问题是这些福利无法长久运行。

  选择欧洲标准的医疗保险就等于选择得了什么病必须等很长时间才能看。而且之所以加拿大和欧洲能有钱搞这种大福利,是因为美国二战以后接管了其防务。这样这些国家不必在国防方面花太多钱。如果美国也象这些国家一样,结果就是美国既没钱搞军事,没钱赞助联合国,也没钱让自己的国内机构为世界服务。比如说现在世界任何地方发现不明病毒,最后解决问题的是美国亚特兰大的CDC而不是世界卫生组织。

  最后作者试图从统计角度发现人口出生率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首先人口跟宗教没关系。即使在伊斯兰世界,两伊战争之后的伊朗,其出生率也降到了2.33。

  -跟经济自由度有关。欧洲的情况基本上是经济越自由的国家出生率越高。但是,世界其他地方,香港和新加坡经济很自由,可是出生率也很低。

  -跟结婚率有关。但,不能解释日本。日本结婚率高,出生率低。

  -跟讲英语可能有关。西方世界,英语国家的出生率高于非英语国家。

  -跟穆斯林人口有关。穆斯林人口多的欧洲国家,出生率高。

  真正的原因在于大政府还是小政府。比如加拿大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都很象美国,唯一区别就是加拿大是大政府。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加拿大无论是结婚率生率都比美国低,老龄化速度比美国快很多。

  现在不是美国要不要加入世界的问题,而是世界应该学美国。

  接下来的三章讲伊斯兰在欧洲的发展,为什么欧洲穆斯林比中东穆斯林还激进的问题。这本书一共有10章。

  第四章 Flying the Coop: Big Mo vs. Big Mac

  1865年三月4日林肯就职演说的时候拍了张照片,几个策划6周之后刺杀他的人跟他同时出现在这张照片上。有时候敌人就在你身边而你浑然不觉。今天这个时代感染非典病毒绝对不需要真去一趟亚洲。很多人指责第一世界国家借助全球化破坏第三世界,却没有意识到恐怖主义也是用 全球化方式运行的。极端主义伊斯兰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不仅仅是穆斯林移民的功劳,更有幕后策划。

  伊斯兰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它是政治:伊斯兰会议组织(OIC, Oganization of the Islamic Conference)跟欧盟,Commenwealth 和 G-7 一样,都是领导人定期会面的国家组织。相比之下谁敢设想一个"基督教会议组织"?伊斯兰同时也是一个法典。而对比之下基督教就没有法律影响力,英国法典和拿破仑法典在哲学思想上十分不同。并不仅仅是圣战潜伏在伊斯兰教之中,而是伊斯兰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项目。

  伦敦2005年7月7日的地铁爆炸案主谋之一是在纽约一个有英国军方背景的清真寺里面被招募的,然后送到巴基斯坦受训。恐怖分子不需要像前苏联那样费尽心机在美国安插卧底,也不需要那种对间谍的垂直指挥系统,现在完全是"连锁经营",松散管理。

  尽管西方媒体处于"文化多样性"的考虑不愿承认,大量恐怖事件主角都有个名字是默罕默德。这些默罕默德们不必像9/11那样直接从基地组织接受命令,有的是松散管理,有的甚至完全是自发行为。穆罕默德这个名字同时是:

  -西方世界很多地区最流行的男孩名字

  -恐怖分子最常用名字

  -西方增长最快的宗教的先知的名字。

  这些穆罕默德们,伊斯兰教,与西方社会之间已经渗透到了什么程度?一个例子是Abdurahman Alamoudi,此人2003年因为帮助黎巴嫩恐怖组织洗钱被捕入狱,他的身份包括:

  -美国军方的认证穆斯林随军牧师,隶属沙特资金支持的"美国军人穆斯林事务委员会"(American Muslim Armed Forces and Veterans Affairs Council)

  -帮助设计了加州公立学校的三周伊斯兰教课程

  -他也是希拉里克林顿的前伊斯兰事务顾问

  CIA永远也不可能往基地组织安插一个这样的人物。在鞋里放炸弹的那个恐怖份子,Richard Reid,是在监狱里被转化成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的。转化他的是监狱牧师,是英国政府因为感到本国伊斯兰牧师短缺,而采取"伊斯兰教长移民快速通道"的方法引进来的。

  监狱罪犯是圣战组织的重点转化对象。伊斯兰教的特点是你有暴力倾向没问题,只要是为了安拉,什么都可以做,包括奢侈生活。这样一个宗教招人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还很有吸引力:你可以当它是终极全球黑帮,是后女权时代堕落形象的避难所,是新奇的东方神秘宗教,反犹太人阴谋之家,……

  伊斯兰极端主义是怎么渗透得这么快的?瓦哈比(Wahhabism)是最具有军事性质的穆斯林教派,也是本拉登和9/11的11个恐怖份子的教派,也是沙特国教。沙特通过赞助学校和清真寺来向全世界输出他们的这个信仰,结果就是本来不激进的穆斯林人口也变得激进了。

  输出宗教需要钱,沙特的钱恰恰来自美国。9/11之后五年内,石油价格从每桶12美元涨到70美元,沙特每天多赚5亿美元。他们的最主要出口产品不是石油,是宗教。除了清真寺和学校,沙特还在美军基地和监狱渗透,收买退休外交官,左右美国政治和媒体。作者这里直接点名老布什夫人和鲍威尔的夫人。

  Global Take-out

  现在西方流行文化多元主义(Multiculturalism),人人标榜自己头脑开放,鼓吹所有文化都平等。你要真是文化多元主义者你至少也要积极去了解别的文化,瓦哈比教派怎么回事你知道么?沙特运用现代世界的一切便利,去推行他宗教。1974年石油占沙特总出口的91%,到2001年,石油占91.4%。两万亿美元的财政收入,没有被用来发展工业或者旅游业什么的,很多都被用来在海外发展清真寺和学校了。

  2005年一个23岁的美国公民被控图谋刺杀总统,他是在弗吉尼亚州的高中里面被转化成极端主义穆斯林的。媒体未能报道的事实是这所高中是沙特出钱,在美国开办的伊斯兰沙特学院。学校课程由沙特教育部制定,鼓吹圣战。这所中学,和沙特在西方建立的其他学校,其一年级一道典型的练习题是这样的:填空题,

  -除__之外的其他宗教都是假的。

  -伊斯兰以外的人死后进入__。

  第一题的答案是"伊斯兰",第二题的答案是"地狱之火"。

  美国总统和国务卿怎么看沙特?沙特是我们的__。对了,答案是"朋友"。

  如果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在全球开办教堂和中学会怎么样呢?

  西方的鼓吹所谓"文化多元"的主流社会对此是纵容态度。2004年一个英国女孩要求有权在学校穿戴"jilbab"(伊斯兰服装,把人从头包到脚,只露出眼睛和手),在法庭上被判决获胜,直到2006年改变判决。布莱尔的夫人,居然和一个穆斯林极端主义团体,一起支持这个女孩。首相夫人的理由是支持"穆斯林保留自己的伊斯兰认同"。

  然而实际情况是"jilbab"根本不是什么伊斯兰传统服装,这种服装实际刚刚起源于1970年代。

  当年比利时人移民加拿大的时候是新移民适应东道主国家,而现在是东道主国家去适应穆斯林移民。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些穆斯林移民本身也要不断适应这个越来越激进的伊斯兰教。在西方长大的年轻穆斯林,比其父辈要激进得多,很多人同情甚至赞赏恐怖分子。7%的英国穆斯林认为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是正义的,如果是军事目标,认同比例是16%。伦敦穆斯林的官方数字是一百万,也就是说英国首都有7万恐怖活动的潜在支持者。与此同时很多人支持恐怖分子的战略目的,60%的英国穆斯林希望在英国生活在伊斯兰教教法(sharia)之下。

  伊斯兰组织不断要求西方政府对其让步,尽管其与恐怖分子的理念是相同的。而在政府还乐于与之打交道,甚至认为不极端的伊斯兰组织不是真正的伊斯兰组织。

  有人鼓吹西方文化要与伊斯兰"共存",但现实是伊斯兰拒绝与别的文化共存。穆斯林根本想法是把美国变成伊斯兰国家。作者认为恐怖活动只是症状,意识形态才是疾病。认为西方必须致力于摧毁这个意识形态,至少要摧毁瓦哈比教派。同时为了对付这个全球化了的意识形态,作者认为应该把西方自己的意识形态也给全球化。

  最后作者调侃道,这样下去21世纪的全球化局面是,美国人开餐馆,中国人开诊所,沙特人开教堂。

  第五章 The Anything They'll Believe In: Church vs. State

  西方社会想要同化穆斯林,而实际情况是欧洲穆斯林在同化西方社会,而且早就开始熟练利用西方体制。在西方从事政治游说的穆斯林团体比伊拉克穆斯林要激进得多。恐怖分子在阿拉伯社会没有西方这一套法律体系,但是到了欧洲很快学会了利用这一套社会体系去为自己服务:

  -麻省最高法院判决监狱必须给穆斯林囚犯提供可兰经。

  -英国监狱改建一半以上的卫生间,因为穆斯林囚犯抗议马桶朝向麦加,他们使用的时候必须侧身很不方便。

  -欧洲绝大多数穆斯林恐怖分子正是靠欧洲社会福利供养生活的,什么工作都不干,自己被捕了政府还得养活其家人。

  -就算你把恐怖分子抓获,结果到了监狱律师还要帮他扞卫自己的权利,比如抱怨伙食什么的。

  穆斯林团体学会了同性恋团体的"斗争"技术。二者关系很有意思。如果一个穆斯林说伊斯兰反对同性恋,政府会对他进行"hate crime"的调查,说他"homophobia"(同性恋恐惧症);而如果一个同性恋说伊斯兰反对同性恋,政府也会同样调查他有"Islamophobia"(伊斯兰恐惧症)。这两种"恐惧症"在欧洲都政治不正确,两个团体则互相学习。

  The Non-Visible Minority

  十字路口有一张十美元钞票。北边走过来的是圣诞老人,西边是Tooth Fairy(不知道是什么神话人物),东边是一个极端主义穆斯林,南边是一个温和穆斯林。请问最后谁能得到这张钞票?

  答案是极端穆斯林。因为其他三个都是虚构人物。

  作者说,"温和穆斯林"也不能说完全不存在,但更应该称他们"静止穆斯林",因为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实际上是西方政府在"代表"温和穆斯林说话,比如禁用"伊斯兰恐怖分子"这个说法,而必须说"滥用伊斯兰的恐怖分子",暗示存在温和穆斯林的绝大多数。在西方穆斯林社区中,只有那些鼓吹极端主义思想的人受到支持,而宣传"温和"的穆斯林则被排斥。

  只有温和穆斯林,却没有温和伊斯兰教。所有正式的伊斯兰教学校都在讲授要实行伊斯兰教教法,要暴力圣战。温和穆斯林没有话语权,你根本就不可能谈论改革伊斯兰教。同时,西方社会对极端穆斯林是迎合的,你温和穆斯林还能干什么呢?

  那些真正的温和穆斯林都不是因为伊斯兰教本身而温和,而是因为其所在地区的强硬文化,比如说苏联政权,中国商业阶级,欧洲帝国主义。是这些有自信的文化让穆斯林温和的。

  伊斯兰教有强硬的文化自信,就好像是一个国家,你入教就好比成为这个国家的公民,退出就等于叛国。

  The Post-Christian West

  在这个后基督教时代,如果一个西方人不信上帝的话,什么都可以信。比如有人信仰冬至日。在现在众多的宗教选择之中,伊斯兰教,是在欧洲转化(convert)人最多的宗教。被转化者甚至包括欧洲世家名流之后。

  一方面是如果你周围都是穆斯林你可能也会选择加入大多数;另一方面是很多西方人,白人,发现伊斯兰教相当有吸引力。很多女人认为伊斯兰教比女权主义更能给她们带来尊重。恐怖分子之中有很多都是被转化了的西方人。而"转化"也是基地组织的重要策略。

  伦敦将主办2012年奥运会,就在奥运设施旁边,穆斯林社团正在准备建设一个最大的清真寺,可容纳7万人,之比奥运主体育场少1万,比最大的基督教教堂多6万7千人。资金将来自英国国内和"海外"(沙特吧估计)

  The Potemkin Church

  作者认为欧洲的一个问题是关于世俗化,不重视宗教,在欧洲眼里美国对宗教的坚持不但奇怪而且原始。作为保守主义者,作者显然在这里对共和党的宗教思想进行了辩护。

  第六章 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Eupocalpyse: Eutopia vs. Eurabia

  这一章用圣经启示录里面的四马夫来调侃指责欧洲政治。

  欧盟是有点把欧洲建立成一个国家的意思。欧盟设计的一个最初设想就是要避免二战时代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军国主义,但现在的欧盟相当于是 对40年代的问题给出一个70年代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在于要把政治阶层和民粹主义分隔开来。因为二战的教训是民粹主义: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获得了大多数的本国人的支持。也就是说今天,包括推行欧洲宪法在内,其主要思想居然是避免欧洲再出现一个被大多数人支持的希特勒。劝说选民支持欧盟宪法的时候,荷兰首相的宣传就是你要是不支持欧盟宪法你就等于支持大屠杀。欧洲精英政客的思想是老百姓不真正理解政治,也没必要让他们了解。

  然而最终欧盟宪法因为法国和荷兰全民公决否定而没有通过。就是这样政客们还是对民意充耳不闻。作者说,这正是福利社会的一个特点,政府拿人民当不懂事的孩子。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认为欧盟将在2020年崩溃。作者则认为情况只能更糟,因为有"欧洲启示录"的"四马夫":

  -死亡:低生育率

  -饥荒:社会福利体系的崩溃

  -战争:穆斯林带来的欧洲内战

  -征服:欧洲再次成为伊斯兰殖民地

  Death

  生育率什么的不必再说了。这里强调的是欧洲人精神上的死亡。有这么好的社会福利,这么多休闲时间的情况下,欧洲人生活得并不快乐。2002年的调查显示61%的美国人对未来乐观,而这个比例对加拿大是43%,英国42%,法国29%,俄罗斯23%,德国15%。

  作者说,过去十年内美国大报上发表的最可笑文章是2005年普林斯顿经济学家 Paul Krugman(纽约时报专栏版还免费的时候,此人文章我最爱看,是我偶像)在纽约时报发表的《French Family Values》一文。这篇文章说,美国右派整天谈论家庭价值,可是人欧洲人少工作点,多交点税,每天有更多时间享受家庭价值。作者对此的评论是,你没看见欧洲人连家庭都没有,谈什么家庭价值啊。

  欧洲现在还有什么成就?大公司不用说了,欧洲人说大公司都是资本主义野兽。有这么多空闲时间,欧洲人发展出来什么新的艺术成就来没有?巴赫莫扎特早没了,50年以前还没有这么好的福利的时候,法国流行歌曲和意大利电影都很好,现在全都美国化了。科学?欧洲科学家都在美国大学呢。欧洲政府还喜欢"白象"式的欧洲形象工程,比如说空客380这样的大飞机,号称能装500,800,甚至1000个乘客,就是不知道那个机场能用。作者调侃说我看这飞机2015年用来大规模疏散撤离不错。

  如果生活中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去做,你的生活也就完了。欧洲缺孩子,不过那些听着iPod喝咖啡的大人全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Famine

  德国经济,现在失业率是1930年代以来最高的,房价低迷,2005年的新车注册比1999年少了15%。在这种情况下选民是不会跟你理性讨论改革福利体系和增加人口的。2005年选举,70%的人不希望减少福利,而是希望进一步对富人加税。只有45%的德国人同意竞争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有好处。一个平均德国工人每年工作的总小时数比美国工人少22%。

  在社会福利体系即将破产的情况下,为什么政客们就不能站出来说话,号召改革呢?这是正是因为前面提到的精英政治阶层与民众隔离。政客们只会说漂亮话。过去50年以来欧洲政治已经演化到了任何真正重要的问题都不会被政客辩论的程度。各个政党所谓的左,右,其实之间没有显着区别,政策都是高税收,高失业率,高犯罪率。(这一点我听意大利人说过,在意大利政客们基本上不辩论任何重要问题。)

  War

  美国曾经从一元文化发展到多元文化,但欧洲跟穆斯林移民现在不是这个路线。欧洲不是多元文化,是二元文化:西方文化和伊斯兰。而二元文化是最不稳定的。举了斐济从一元变二元以后频频政变的例子。

  巴黎2001年选了个同性恋做市长,结果被穆斯林行刺。

  Conquest

  作者援引历史,公元732年法国曾经被穆斯林征服,不久的将来的欧洲会以不同方式再发生一次。原因是软弱。

  作者曾经写过一篇专栏,说什么是现在西方人值得为之而死的事情。他收到一个法国教授的email,说这正是我们欧洲的优越性:一个你不需要为之而死的后历史乌托邦。

  作者说,But sometimes you die anyway.

  第七章 The State-of-the-Art Primitive: The known unknowns vs. the knowingly unknowing

  很多美国人喜欢在自己车保险杠上贴一个"FREE XZ" 标语(ZD分子在西方的宣传绝对超过比中-宣部)。似乎每个人都希望能有一个"自由XZ",可你要是觉得他们真想去解放XZ就错了。事实上如果拉姆斯菲尔德说,"解放XZ是吧,下星期四让第叁步兵师去",这帮人就会把"FREE XZ"换成"WAR IS NOT THE ANSWER"了。在保险杠贴标语的人真正意图是想宣扬自己的到的优越感。只说不做的结果就是根本就不会有什么XZ留给他们去"自由"了。

  这就叫"稳定"。作者批评说,正如环保主义者相信气候将会巨变一样,外交政策则相信"不变"。其实"稳定"只是表面上的假相。国际事务中根本没有什么"现状"(status que)或者稳定。

  另一个高估了的策略叫做"遏制"(containment),这是对付独裁政权的一个昂贵策略。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后对伊拉克的策略就是遏制,12年之中每两周例行轰炸,结果美英两国得到的只是世人关于制裁导致饿死伊拉克儿童的指责。"遏制"政策在冷战中被认为是成功的,"遏制了"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但是这种政策对于那些"被遏制"的国家的人民则不叫成功,他们必须在那样的政体内生活50年之久。这些国家也是欧洲生育率最低的国家。

  所以如果再"稳定"和"遏制"一二十年,世界将进入新的黑暗时代。与过去的黑暗时代相比有很多共同点:欧洲统治者都什么也不做;都有大瘟疫(现在是伊斯兰);都有大移民;都必须遵守容忍令(edict of toleration,当时是指必须容忍基督教,最终导致教会权利膨胀)。

  但是新黑暗时代有一个重大不同:这是一个不存在拥有统治地位的超级大国的时代。美国强权消失之后将不会有新的超级大国来取代美国地位。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可能,但中国有人口减少和其他结构性问题,俄罗斯和欧洲不必提了。

  伊斯兰也不能成为强权。马来西亚算是伊斯兰国家里面不错的了,可是马哈蒂尔说:"我们自己什么都不会生产,甚至都不能管理自己的财富。"

  朝鲜则是最弱的。2006年7月4日朝鲜试验发射了数枚导弹,但是实验是失败的。本来设计可以打到夏威夷的只打到了日本海。其实这种没能力不负责任还要乱打,才是最危险的。

  中国变成超级强权或者伊斯兰强权都不可怕:如果有新老板你只要学习新规则再调整自己就行了。可怕的是没有强权:在一个没有秩序的世界中,存在几个暴徒国家,输出自己的疯狂。

  塔利班很喜欢使用斩首这个原始杀人方法,然而不仅仅是塔利班。在沙特一个人甚至因为偷车就会被斩首。2006年有人计划对加拿大总理进行斩首,这件事几周之后美国南部边境四名警察被斩首。世界上有一帮人正在重新变成原始人。这种"重返原始"现象绝非偶然,作者引用National Review 编辑的话说,建设高楼大厦是西方思想,把这些高楼大厦夷为平地是极端主义伊斯兰的思想。

  但是伊斯兰极端主义并非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实际上作为一个由十七世纪意识形态所驱动的一个21世纪政治运动,他们采用了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

  针对濒死的西方,伊斯兰有三个战略:

  -第一是人口

  -第二是利用宗教转化人

  -第三就是把现代科技和古代仇恨结合起来

  2003年苏丹首都喀土木广泛流传一个谣言:外国人用跟苏丹男子握手的办法可以使其阴茎消失。故事被描写的有声有色,问题在于这个流言主要是通过手机短信传播的。连手机都有了,居然还会相信这种事情,这就叫高科技原始人。

  90年代,苏丹有两百万人因为信奉基督教被屠杀,相当于纳粹大屠杀的1/3.本拉登在苏丹招募了不少人,苏丹人口只有27%的识字率,但是拥有现代武器。(作者说这些武器是从伊朗进口的中国产品)伊朗2006年公开表态愿意把他的核技术传播给其他国家。一个有手机但是怕握手的人可能不要紧,而一个怕握手,有手机,同时还有核武器的人就可怕了。而且高科技原始人哪都有。2004年英国报道说英国穆斯林青少年通过手机来收看伊拉克斩首录像。

  The Look

  1914年圣诞节,正在交战的英法两只部队停火,互祝节日,合唱平安夜,然后过完节接着打。说明在战争中也有人性。但是对伊斯兰极端分子这种理论不适用。作者举了很多例子,针对平民,甚至是小学生的恐怖袭击,恐怖分子的家人居然还引以为荣,并且受到邻居的祝贺。极端分子中,死亡文化普遍深入,甚至是公开表态要让儿童去做自杀炸弹。

  What Part of "Know" Don't We Understand?

  2003年拉姆斯菲尔德发表了他的着名讲话:"存在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但是也存在未知的未知,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这个讲话被认为不是正规英语,但其实他说的完全符合英语,而且有道理。

  -9/11在没发生以前就是"未知的未知",就算知道有年轻的阿拉伯人在美国接受飞行训练,也很难想象他们要干什么。

  -对比之下冷战是"已知的未知",尽管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核战争,但蘑菇云大家都明白。

  -现在是一个"未知的未知"的时代。比如说西方社会越来越依赖于电子信息系统,而这个系统是最容易被攻击的。

  但伊朗则是"已知的已知"。都知道伊朗正在搞核武器,而且伊朗有了以后会使用这些核武器,现在问题是西方打算怎么反应?作者还提到伊朗有意识的掩盖自己在恐怖活动中的指纹。

  Our Word Is Our Bomb

  一般的邪恶力量都会给自己找一个虚假外衣,正义口号什么的。但是伊斯兰极端主义者则完全没有任何掩饰。

  法国在反恐战争中表现算是最不应该激起穆斯林仇恨的了,法国油轮仍然被袭击。然后说,"我们当然更希望攻击美国驱逐舰,不过没问题,因为反正他们都是异教徒。"作者认为,伊斯兰主义,存在就是为了破坏。他们的第一选择是杀美国和以色列人,不过别人也无所谓,反正都是异教徒。

  一个没有秩序的世界会放开所有的限制。伊斯兰极端分子如果认为自发式的恐怖袭击是单向的,那他们就太愚蠢了。如果一颗有核指纹的脏蛋在伦敦爆炸,不用政府等反应,民间就会有人组织起来反抗。这样的世界最终是穆斯林也会受害。

  1914年圣诞节,正在交战的英法两只部队停火…

  此处笔误,应为"英德"两只部队。

  第八章 The Unipole Apart: America vs. Everyone Else

  Fallujah现在是最不安全的伊拉克地区,美国人去了很可能被绑架杀死。但是作者本人在萨达姆倒台之后不久曾经独自去过那里,还在一个当地小店吃了一顿午饭,当地人用敌意的眼光看他,但是没人敢动。如果是现在他去的话可能早让人打死了。

  原因很简单。正如本拉登所说,当人们看到一匹强壮的马和一匹弱马,人们自然喜欢强壮马。美军刚刚攻进巴格达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美国是强壮马,没人敢动;但是随后的表现却越来越像弱马了。一方面是因为宣传失败主义的媒体,一方面是因为布什当局希望被人看作是"富有同情心的十字军"。在阿拉伯人想法之中"同情心"被视为软弱。媒体则整天计算死了多少人,尽管死亡人数跟被萨达姆政权迫害死亡的人数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战争的目的并不是摧毁敌人的武力,是摧毁敌人的意志。只有当敌人意识到自己彻底完了,他才能停止。美国特别善于摧毁别人的武力,但是意志不行。作者认为美军在伊拉克的最主要问题是手太软:把萨达姆,乌代和Quesay之外的几乎所有人都看成"人盾"不敢打。如果美军一开始杀死更多的伊拉克社会党员(Baathists),或者杀死更多外来的圣战者,以后就不会有那么多平民被这帮人杀害。自己给自己缩手缩脚没法打仗。从二战日本和德国的经验来看,要想真正重建一个极权国家,最好的办法是首先彻底摧毁它。

  现在世人的印象就是美国外强中干,这完全是美国自身的问题。2003年因为穆斯林抗议,加州一个天主教高中橄榄球队把名字从"十字军"改成"狮子"。然而与此同时,20英里之外的穆斯林球队名字是"安拉之剑"。你以为你慷慨容忍,人家当你软弱。

  这场长期战争的战场绝非仅仅在阿拉伯沙漠,而是也在球场,以及金融领域。决定战争胜负的综合国力:外交,信息,军事,经济,和法制。美国在这几个方面的力量如何呢?



再次血洗巴黎!关于ISIS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京港台:2015-11-15 00:27| 来源:知乎@罗晓川 |

  文:知乎@罗晓川

  ISIS,中文翻译为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英语: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目前控制的区域为伊拉克西北部和叙利亚东北部的大片区域,这个区域有多大呢?从面积来看,已经超过了英国本土,所以各位朋友,这并不是什么疥癣之疾,实际上这快要成为压垮中东的最后一根稻草了,纳赛尔、凯末尔等人将伊斯兰世界世俗化努力也即将灰飞烟灭,中东未来实在不容乐观,碎片化有向齑粉化发展的倾向。

  

  窃以为,ISIS的壮大其实已经不是什么偶然现象了,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伊斯兰激进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伊斯兰世界有两大黄金岁月,第一次是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以后,四大哈里发开疆扩土,直到成就阿巴斯王朝把地中海变成内海的伟业;第二次是奥斯曼土耳其平定亚非拉直到被一战打垮。所以,历史的波浪曲线似乎一直在预示着,伊斯兰世界不会一直忍受碎片化的黑暗,而最有煽动力的口号莫过于回到曾经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回到那个属于阿拉伯人的哈里发时代。

  巴格达迪也确实这样做了,我们看到他自封为哈里发,号召全球虔诚的逊尼派穆斯林加入圣战,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都是ISIS如何残忍、反人类,但是如果能看看阿语网站,伊斯兰世界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血脉喷张要为保卫伊斯兰而战,又有多少阿訇在鼓励自己的教众加入,或许在我们眼中,ISIS是十恶不赦的恐怖组织,在他们眼中,这或许就是伊斯兰复兴的希望。与以往拉登、奥马尔等不同的是,从伊斯兰教义来说,巴格达迪的合法性非常高。为什么?因为他是伊斯兰经学博士,坐过美国的监狱,又宣称是血统纯正的先知易卜拉欣后人,更重要的是,他宣称将会完全用逊尼派的“沙里亚法”治国(目前伊斯兰世界只有极个别国家能实现),还通过网络全世界招募伊斯兰国家的管理者,这种逆天的合法性,如何能不被伊斯兰信徒拥戴。

  如果我们仔细看ISIS做大的轨迹,我们会发现另外几个可怕之处。首先我们来看看ISIS主力的构成,巴格达迪因为蹲过美国人的大牢,所以深知狱友感情的牢固,所以他每打下一处,就会打开监狱,把这些亡命徒放出来为他打江山,斗志永远满格。抛开斗志不说,说到军事素养,ISIS里有太多前萨达姆政府的中下级军官,他们在萨达姆被灭后,被什叶派政府打压的够呛,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了自己派别的组织和军队,下面不用我说了吧,再加上占了N个美国在伊拉克留下的军火库,战斗力+军事素养+加先进的美式装备,打不赢才怪。资金方面,光抢个摩苏尔银行就4亿多美元,再加上从79年阿拉伯战争以来伊斯兰世界无比复杂而稳定的洗钱网络,真心不缺钱啊,就这样他们还丧心病狂的到处绑架勒索,三个欧洲人就开价1000万欧元啊,欧洲政府的噩梦啊,至于为什么会有美国和英国人被斩首,其实简单说就是因为美英政府无视讹诈不肯交赎金。

  第二点是以往的恐怖分子很多都是所谓“独狼”或者家庭小作坊式,虽然恐怖但绝没有什么战略可言,很难成什么大气候,可是从目前看来ISIS是有战略的。仅举一例,可能有人不太楚为什么ISIS会从伊拉克发展到叙利亚吧,这还要回到现在看来十分可笑的叙利亚战争,当时有叙利亚朋友跟我说,看吧我们三个月就能推翻阿萨德,那时候局势也确实有往一边倒方向发展的趋势,但是然后呢。。然后三年过去了,阿萨德还活得好好的,反对派呢?自己乱成一锅粥不说,地盘还越打越少。究其原因是反对派在前面打,ISIS在后面全盘接手了他们的地盘,所以称叙利亚反对派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渣的队友也不过分了。所以有一段时间会有很奇特的现象发生,即ISIS并未同什叶派的阿萨德政权交火,反而一直在胖揍各种逊尼派的反对派,相比于永远无法达成一致的叙利亚反对派,双方的战略水平高下立现。(PS当年跟我说三个月拿下大马士革的兄弟因为支持反对派现在连回国签证都办不下来了,三年没回家了天天以泪洗面)。

  综上所述,无任何感情色彩的说,ISIS是一个有抱负、无节操、战斗力惊人的伊斯兰激进共同体。这里必须还要提到伊斯兰激进史,简要说,目前全世界有16亿穆斯林,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但其中大概只有1%是极端激进主义者(其实绝大部分穆斯林是爱好和平、尊师重教的,他们甚至在战场上都不会在敌人背后开枪),而圣战(Jihad)这个词本身是个宗教词汇,代表穆斯林与内心邪念战斗的过程,现在却被异化为全球恐怖主义的代名词,说实话这一点本拉登和西方某些媒体都脱不了干系。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从10世纪以来,确实有一股激进主义的暗流一直在涌动,从罕百勒到泰米叶,再到近代的库特卜(具体请自行百度),他们不断强化宣扬一种“卡菲尔”的概念,具体包括三种人一是指那些曾经信仰安拉又叛离伊斯兰教的。二是在穆斯林遭到迫害时不仅没有提供帮助反而落井下石的。三是与穆斯林为敌。而杀掉卡菲尔不仅不是犯罪,还能直接上天堂。这种追杀令只能由宗教领袖发布,最出名的例子是80年代有个伊斯兰作家拉什迪写了一本讽刺穆罕默德的《撒旦的诗篇》,结果被伊朗大BOSS霍梅尼下了全世界追杀令,追杀作者和译者,拉什迪为此整整躲了20年。这种理念也成为圣战的根源,而70年代到80年代的阿富汗战争是这种理念变成全球恐怖主义的转折点,在那场战争里,全世界的穆斯林激进主义者第一次完全打破了国境的概念,出钱出力地投入到对抗苏联的圣战中,从那以后一发而不可收拾。

  所以个人推测,ISIS虽然很难实现他所谓的横跨亚欧非的伟愿,毕竟拉得仇恨过多,但是很多看客希望美国、欧洲、土耳其包括伊朗能连起手来几个月内剿灭ISIS也是不可能的,我从来不怀疑美国政府出于理想主义价值观出动地面部队的可能性,但我同样不怀疑美国政府背后的操盘手基于现实主义借机整垮整个阿拉伯世界甚至土耳其的可能性,坦白说这与奥巴马无不无能无关。

  第二部分谈谈我对目前中东问题的一些个人看法,这里面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沙特、卡塔尔、库尔德、以色列、美国、俄罗斯、中国。我只能尽我所能的说清楚。

  先大概说一下中东几个大佬的情况。还得介绍下背景,总体来看,伊斯兰世界是分为逊尼和什叶两派的,但是实际上两大派内部的细小分支简直不可计数,比如逊尼派又至少分为哈乃斐、马立克、罕百勒、沙斐仪四大教法学派,而咱们上文提到的比较激进的瓦哈比派其实只是罕百勒教派的分支的分支,教派复杂可见一斑。再比如说还有一个哈瓦利吉派既不属于逊尼也不属于什叶,被称为出走的教派。这三个教派历史是比较容易讲清的,话说当年穆罕默德当年只是打下了江山,定了规矩,但是去世的比较早,他死以后,大家相继推选了阿布·巴克尔、欧麦尔、奥斯曼三位追随穆罕默德左膀右臂担任一到三任哈利法,到第四任的时候轮到穆罕默德的女婿兼堂弟阿里担任哈里发,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起义,阿里率兵抵抗战胜了穆阿维叶,但是这时候阿里阵营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血战到底,一派主张和谈,最终阿里选择了和谈,这反过来造成了阿里阵营德分裂,最终主战派刺杀了阿里,刺伤了穆阿维叶,远走他乡,成为出走的哈瓦利吉派,穆阿维叶康复后废除了阿里的大儿子哈桑,自任哈里发开创了伍麦叶王朝,另一头阿里的次子侯赛因不承认穆阿维叶以及前三任哈里发的合法性,结果被穆阿维叶剿杀,从侯赛因死的那天起,阿拉伯世界分道扬镳,双方结下了万世的仇恨,接受穆阿维叶及其后人的是逊尼派,从穆罕默德以下只承认阿里和侯赛因的是什叶派。至于以后阿拉伯世界又有了阿巴斯王朝和法蒂玛王朝(什叶派),再到奥斯曼土耳其,后面是大家都知道的历史。逊尼派的国家占绝大多数,老大以前是埃及,现在是沙特,但是土耳其一直也在觊觎。什叶派老大是伊朗,人数占优的是伊拉克,但是萨达姆是逊尼派,伊战以后掌权的是什叶派。叙利亚则正好相反,人数占优但是阿萨德所在的阿拉维派属于什叶派。这就能比较容易解释为什么会有两伊战争和叙利亚战争了。下面我们一个一个说:

  沙特:前面说过沙特是完全的宗教国家,可兰经既是宗教圣典也是一切生活的规范,作为逊尼派老大,沙特愿意花钱支持一切不利于什叶派派别,所以我们看到无数逊尼派极端组织后面站的都是沙特的王子和贵族,ISIS亦不例外,至少最初是这样。但是支持归支持,沙特王室本身却并不相信激进主义,他采用的通用政策是祸水外引,把有可能威胁自己老大地位的所有国家搞乱即可。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埃及政变后,沙特支持的并不是自己培养的干儿子穆兄会,反而是世俗的军方政权,这清楚地说明沙特在支持激进主义方面是有明显的尺度的,即你可以无限制的闹但你不能真的掌权。阿拉伯剧变摧垮了很多中东国家,沙特其实也早已暗流涌动,年轻人之所以没有揭竿而起纯粹是因为发现其他国家在动荡之后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而沙特王室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我们就能看到他们一方面给民众拼命发钱,另一方面拼命在巴尔干和欧洲买房子买地随时准备逃。所以沙特下步会去去向何方,你懂的。

  伊拉克:伊拉克在做美国盟友的时候一度也曾是阿拉伯老大的有力竞争者,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伊拉克确实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国家,起码十年内毫无希望可言。现在回头看伊拉克战争,更像是美国在国库充裕、阿富汗战争声威大振时挟势进行的任性之举,推翻了萨达姆的逊尼派世俗政府,换来的是亲伊朗的什叶派政府,也最终导致了伊拉克的分崩离析,现在的伊拉克分为三个名义上的部分,南部的什叶派政府军,中部和西北部的ISIS,以及东北部的库尔德人,库尔德人我们下面还会单独说。

  叙利亚:阿萨德政权还在苦苦支撑,的确,卡扎菲和萨达姆的下场摆在眼前,阿萨德没有第二条路可选,占12%人口的阿拉维派也无路可选。同伊拉克一样,之前的叙利亚是一个百姓安居乐业、中产阶级发达、工业设施完善的世俗国家,结果现在被折腾得生灵涂炭。至于美国为什么停止攻打叙利亚,很简单,美国已没有从前的财力和意愿介入中东事务,奥巴马是靠离开中东得的诺贝尔奖,再回去不是赤果果的打脸么,本来希望靠叙利亚大量的反对派很容易达成利比亚那样的战果,但是没想到战斗力渣不说还不团结,谁都不服谁,再加上ISIS的横空出世,只能任由叙利亚反对派自生自灭。

  土耳其:上世纪伊斯兰世界最主要的两个世俗化国家之一,另一个是埃及。土耳其在本世纪初埃尔多安上台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只因他牢牢抓住了三个要点:一是再定位,抛弃了以往一心要脱亚入欧的幻想,充分利用自己横跨亚欧的地缘优势,反而成为西方与中东世界的平衡木;二是完善工业体系,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腾飞;三是准确把握世俗与宗教的尺度,再加上一点反犹倾向和个人魅力,直成为衰败的中东唯一可见的希望。但是土耳其只有一个命门——土耳其有2000万库尔德人,占人口的五分之一,但是土从来不承认他们是一个民族,埃尔多安在任期间重要的功绩之一就是镇压库尔德人后与库尔德工人党和谈,没想到ISIS一起,在伊拉克和库尔德人打得不可开交,伊拉克库尔德难民疯狂涌入土耳其。我们看新闻,美国每天都催土耳其从地面出兵攻打ISIS,但是埃尔多安只是虚与委蛇,鲜有动作,原因是土耳其的最高利益只有一个就是不能让库尔德人做大,所以宁可承受美国再多的批评,国内再多的库尔德游行抗议,埃尔多安也要把库尔德人顶在同ISIS作战的第一线,一能让二者两败俱伤,二能避免与ISIS及其背后的金主直接翻脸,至于能顶多久,我们还要看下步局势发展。

  伊朗:个人认为,伊朗是目前和一段时间内中东统治最稳定的国家,内部来说波斯人和阿塞拜疆人完全融合(哈梅内伊就有阿塞拜疆血统),宗教什叶派占90%以上,政治架构稳定,哈梅内伊和鲁哈尼的契合度较高,外部来说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被俄罗斯和ISIS制约的难以为继,名义上还在拉着六国谈伊核,实际上已经拉着伊朗和沙特在美国三方会谈。国内可能还有些朋友把伊朗和朝鲜并提,作为一个亲身体验过两国的人,其实除了都有核背景以外,二者可谓天壤之别,我不敢说伊朗的统治模式代表着伊斯兰世界的希望,但几十年来的事实证明,这对于伊斯兰世界来说,起码是个不坏的选择。简单说下历史,伊朗历史上曾被很多王朝统治,包括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以及突厥人,到上世纪20年代,军官巴列维发动政变建立起独裁的、世俗的巴列维王朝,此后几十年里伊朗是美国在中东最可信赖的朋友之一,直到1979年霍梅尼回到伊朗推翻巴列维,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霍梅尼去世后传给之前的总统哈梅内伊至今。就ISIS来说,最希望出兵的自然是伊朗,这样一可以名正言顺的保护自己的小兄弟阿萨德,二可以借打击ISIS立威,三可以震慑逊尼派诸君,四可以扩张自己在伊拉克的势力范围,五还可以借着打击ISIS跟美国提点要求,所以我们看到伊朗早已跃跃欲试。至于到底能否实现就要看美国态度,是否能愿意伊朗捡个大漏。

  美国:美国问题千头万绪,也容易有争议,只能说点自己的想法。正如下午在评论里和某同学讨论的那样,我们习惯于把美国一切的政策归于美国政府一身,但是实际上美国的外交系统极为复杂,国务院是国务院、国安会可以和总统划在一起、国会是国会、利益集团是利益集团,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交织在一起,互相制衡。理想主义是票仓,是民本,是政治正确,美国的宗教色彩其实比欧洲浓厚的多,这一点在外交上的体现上就是高度的制度自信和在某些问题上的不容置喙,所以会有大国兴衰论、历史终结论(政治学家福山提出的理论,这一段时间他又有新论调,网上有视频),那么什么样的中东国家最符合美国这种理想主义色彩呢?样本大概是美军撤出之前的伊拉克。但是理想主义不是叫出来的,是真金白银堆叠出来的,而且可能是得不偿失的,没有点宗教的牺牲精神是玩不来的,所以说单就美国政府而言,出兵伊拉克和ISIS没有理想主义成分恐怕讲不通;现实主义则是暗流、是资本规律,是利益正确。军工集团的利益、犹太集团的利益、贸易集团的利益、党派集团的利益在国会的舞台上交织在一起博弈纷争。其中在中东政策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犹太集团,毕竟关系到家乡人民的生死存亡,那么犹太人最高利益是什么?我想是绝不允许中东地区、阿拉伯世界出现任何可能做大的大国,绝不能够让伊斯兰世界以反以的名义再次团结起来。前段时间看过一篇美国教授文章深有感触,可惜原文找不到了,大意是讲现在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最优选择是坐看中东碎片化,变成烫手山芋,然后让高调宣传新丝绸之路的中国接盘,美国则安安心心的落实自己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个论调不是主流但是一定有市场。近期来看,美国至少已经打出两张牌,一是依托本国页岩气技术的突飞猛进,持续压低国际油价,让俄罗斯和伊朗以及其他产油国割肉买单;二是开始暗地示好库尔德人,把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水彻底搅浑,这一点埃尔多安已经抗议美国给库尔德武装空投物资和装备了。下步情况发展我们随时更新。

  库尔德人:库尔德是古老游牧民族,长期在土、叙、伊拉克结合部活动,是中东地区仅次于阿拉伯、土耳其和波斯的第四大民族,人口大约在3000万左右。库尔德人在奥斯曼土耳其解散以来一直在苦苦寻求独立,可惜总是遇人不淑,屡屡被坑。前面说过,土耳其的库尔德人大概占总人口五分之一左右,凯末尔革命时期,土耳其曾向库尔德人许诺相当程度的“民族自治”以换取支持,但是上台以后,却连库尔德是个民族都不承认,之后悲愤的库尔德人不断起义,不断被镇压,此起彼伏近一世纪,目前土耳其库尔德人(简称土库)的情况基本是,西部发达地区土库的逐渐被同化妥协,与土耳其人无异,东部地区库尔德聚集区则老少边穷,成为土耳其的心头恨,也不怎么为外界熟知。伊拉克的库尔德人情况稍好,70年代时候和政府达成过自治协议,但是被萨达姆背信弃义撕毁,后来趁着两伊战争的消耗,又重新起事,虽然不能算是成功建国,但是基本上实现了实质上的自治,掌控着三个省大约荷兰面积的土地,ISIS起势以后,库尔德人趁乱拿下了伊拉克第三大城市基尔库克。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其实现在的形势是,既有战斗力、又和ISIS真打的只有连国家都不是的库尔德人一家。大家各怀鬼胎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土耳其人的想法是最好库尔德和ISIS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到时候我再渔翁得利;美国人想法是有了库尔德人这支不要钱的雇佣兵,空投点武器就能开启上帝模式,简直太划算;伊朗想法是你们不让我上,我就看你们逊尼派自己打自己,如果最后库尔德人做大了,那土耳其基本也就垮了,如果库尔德人打不过那回头你们也只能求我了。库尔德人自己想,之前千辛万苦抗争了那么多年美国人都不管,这次可算抱上大腿了,等打完ISIS看谁还能挡着我们建“库尔德斯坦”,所以这次真的是火力全开,连娘子军都组成了几万人。至于未来,估计ISIS和库尔德人且得僵持一段时间,但是不论怎样,库尔德人都会向独立的方向迈出最大的一步,因为经过此役,起码伊拉克和叙利亚政府再也没有能力管控库尔德人控制区了。

  其他力量:卡塔尔值得关注,新国王上台后力图在中东乱局中有所作为,埃及穆兄会主要的幕后金主,和沙特的分歧日益公开化;也门的萨利赫和伊朗扶持的胡塞武装合流有做大之势,但是随着大量在沙特打工的年轻人失业回流,形势可能会再次动荡;至于中国,想来想去还是莫谈国是吧,谈完帖子该留不住了。

  最后写一点关于伊斯兰世界未来的思考,虽然前面说了很多伊斯兰世界破碎化的必然性,也确实很难看到未来几年有哪个伊斯兰国家或者政府有扭转乾坤,纵横捭阖的端倪。但是有一点事我们不能否认,即伊斯兰世界本身是在不断扩张甚至是高速扩张的,这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穆斯林人口爆炸,大家可能意识不到,全世界已经有超过16亿穆斯林,占世界总人口的23%以上,这还不包括大量无法统计的人数,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每4个人就有一个穆斯林,而且由于穆斯林多子多福的理念,所以占世界人口的比例特别是青年人比率还会不断提高;二是伊斯兰教在贫困国家的地区的传播速度极快,尤其是伊斯兰教教义中的平等理念对穷人吸引力极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大规模的清真寺的礼拜,阿訇们不像基督教的神父那样面向教众,而是和大家同一方向祷告,而且无论你地位多高,去的迟了也要跪在后排祷告;三是同很多宗教区别还在于,伊斯兰教是不可以改信其他宗教的,一旦这样做了就变成“卡菲尔”,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伊斯兰人口只有入口没有出口。几千年来,伊斯兰世界一直在宗教和世俗中挣扎,我个人认为,伊斯兰世界最有希望的时期恰恰是统治者最推崇译制科学、文学著作的阿拉伯百年翻译时期,也是宗教和世俗最平衡、最能兼容并包的时代。反观当今,无论是原教旨还是西方式的政治制度,都不是伊斯兰之疾的对症之药,唯有一场由伊斯兰世界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主导的、类似启蒙运动的自内而外的探索破局,或许能让我们看到一个崭新的伊斯兰世界。



陈独秀:狱墙关不住的风流(图)


与中共监狱对比强烈的国民党监狱。作为中共早期领导人的陈独秀及好色,年轻时作为北大教授就闹出嫖妓的丑闻,甚至在坐国民党监牢时也不忘与年轻漂亮的妻子风流快活。本文摘自2008年5月10日《周末》,作者吴跃农,原题为《陈独秀:狱墙关不住的风流》。

陈独秀与《新青年》
1932年10月,陈独秀遭国民党逮捕,他所在的托派组织成员彭述之、郑超麟、罗汉、濮德治等也被一网打尽,同时解往南京。
1933年,江苏高等法院最终判决陈独秀有期徒刑8年,他即被押解江苏省第一模范监狱(俗称“老虎桥监狱”)服刑。
这是陈独秀第5次也是最后一次入狱。他视入监狱为平常,视监狱为人生必由之路,早在1919年就写道:“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
陈独秀进了老虎桥监狱,就此成为该监狱有史以来最重量级的囚犯。他被关押在单人牢房内,这是独立的一间青砖瓦房,大约有12平方米大小,放有书桌、单人床;室外有个小天井,有树有花。
起初,狱方给陈独秀制订了“三不准”——不准探监、不准看书、不准看报。这等于是要陈独秀的命,他双眼暴突,拍着床板对典狱长大骂一通:“不取消‘三不准’,老子操你们这帮混蛋狗娘养的!”当年遇到意见不合的同志,陈独秀经常拍桌子摔茶碗,现在就更不用说了。他当场就宣布绝食。
狱方傻了眼,这个大人物可不能死在这里。“三不准”被取消了。
陈独秀的牢房里搬进两个大书架,上面的书籍摆放得满满当当,经、史、子、集样样都有。他在狱中每月要花费100元,除药费26元外,剩下的都用来买书。陈独秀购书开销极大,手头十分窘迫。一次狱卒为他买了3个铜板的一罐辣酱,他竟瞪着眼睛发火:“买一个铜子就够了,怎么买这么多!”
陈独秀在监狱中被迫过起禁欲生活,脸色竟红润起来了。一天下午,他刚打完一套太极拳,感到浑身清爽。看守递进一张名片,上书“潘兰珍”三字,陈独秀立即高声呼:快进来,快进来。
比陈独秀小29岁的潘兰珍,这时已与他同居两年。在她到老虎桥前,陈独秀经常对濮德治(濮既是陈独秀的小表弟,也是一同入狱的托派难友)大谈女人,以解性苦闷。
濮德治没想到陈独秀竟也好色得如此痴迷。
陈独秀有句名言“好友之妻,绝对不可侵犯”,濮德治是赞成的。对因同志被捕入狱而竟与其妻发生关系的人,陈独秀大骂这帮人是坏蛋,说他们趁火打劫,睡他人之妻,简直就不配做人。
在陈独秀被捕前,潘兰珍管自己的爱人叫“老李头”,并不晓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得知他被关进老虎桥监狱,她立即从上海追到南京。
陈独秀见到娇妻,很是激动,一把抱住她。潘兰珍也很激动,扑进他的怀中痛哭。看守以为她是陈独秀的女儿,也没当一回事,并不知道,潘兰珍哭着哭着,已经在陈独秀的小床上宽衣解带,夫妻共赴鱼水之欢了。两人这么长时间没有见面,自然意犹未尽,一而再、再而三,潘兰珍是哭哭笑笑,陈独秀是甩开膀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从此,潘兰珍天天来看陈独秀,白天来,晚上走。某晚下大雨,潘兰珍索性不走了,就与陈独秀同眠在那张小床上。外面是风雨大作,里面是小床摇动。看守探头一看,吓得大惊失色,一对鸳鸯正在扑翅欢歌呢。
看守赶紧向典狱长报告,典狱长顿时也紧张起来,能搞这种事,那监狱还叫监狱?叫旅馆算了。
第二天,他将陈独秀找来,说,“陈先生,我们对你是优待的,你早上喜欢吃面包,我们专门替你做;中午一荤一素两个菜,够好的了;你要吃中药,我们也照办。那个女青年天天来,我们也不干预,但这儿毕竟还是监狱嘛,是不能,这个,这个;是不能,那个,那个……”
陈独秀眼睛瞪得圆圆的:“你想说什么,就说,别绕圈子。”
典狱长说:“本来我还以为那女青年是你的学生。现在,看守说你们在房里有性行为。这事如果传出去,不是要我这个典狱长也去坐牢?”
陈独秀哈哈一笑:“孔子说,食色性也。我是个人嘛,动物的本能,我也具备嘛,难道我不能有个性伴侣?”
陈独秀在狱中与妻子同房,也只有他敢这么做,还把典狱长说得不好吱声。
濮德治不太同意陈独秀“性本能”的说法,主要是考虑他的身体,50多岁的人了,潘兰珍才20岁出头,老夫少妻,会把他身子骨烧枯的。濮德治好意劝说,“你现在身居囹圄,就要压制这个本能。你老了,你往后要在压制和检点性事上下功夫,对身体也有利。”
陈独秀摇摇头,说:“我在建党以前,男女关系上是放荡不羁的,也出入过花街柳巷。建党后,我就检点了,妻子之外,也有过几个性伴。现在有潘兰珍,她是我的妻子,我们是有感情的,夫妻做爱,总是正常的人情吧,我陈独秀问心无愧!”

阅读详情: http://www.backchina.com/forum/20151113/info-1330679-1-1.html#ixzz3rWRxrNdg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謀士/中国边缘性反叛中的传统元素/毛泽东的驭人之道/揭露斯大林恐怖第一人/我为什么终结了西方思想
  • 打成一片/十六次政治運動/偶遇何清涟/中国乡村痞子化与县城政治黑社会化/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