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用战争建立横跨三大洲的帝国
如下面转帖说,奥斯曼崛起靠的是战争。但衰落重要原因同样是战争,正如文章《奥土战争对土耳其影响确实大》的分析。
转帖: 土耳其人的祖先是我国北方游牧的突厥人。5世纪时,突厥人居于天山和阿尔泰山 之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6世纪中期,突厥成为横亘亚洲北部的大国。经过6-7世纪 隋、唐对突厥的战争,突厥国破灭,领土并入唐朝版图。1055年,在中亚游牧的一支塞 尔柱突厥人以古代波斯为中心形成塞尔柱国家,塞尔柱国家曾繁荣一时。突厥人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和安纳托利亚。1299年,突厥部落的一支奥斯曼人成立独立的国家,即奥斯曼国。长期以游牧为生的奥斯曼人此时开始向农业定居生活过渡,并在新征服的土地 上分封采邑。1324-1360年奥尔汉统治时期,开始形成真正统一的奥斯曼国家。奥斯曼国家从建立之日起就不断对外扩张,直到16世纪建成庞大的帝国,达到奥斯曼帝国的极盛时期。
土耳其长达200多年的对外征服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360-1402年, 经过两位皇帝的西征东讨,奥斯曼国土面积扩大了数倍。第二阶段是1451-1512年,奥 斯曼由于帖木儿的侵略曾一度中衰。经过内战和对西方基督徒的战争又复强大起来。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灭了拜占庭,占领了巴尔干,完成了安纳托利亚的统一。第三阶段是 1512-1571年,奥斯曼帝国处于极盛时期,建成地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但盛极而衰, 帝国对外征战受挫,开始走下坡路。
1360年,穆拉德一世即位后立即着手组织对巴尔干的征战,因为此时的巴尔干形势 对自己十分有利。拜占庭帝国日薄西山,治权不超过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一隅土地;巴 尔干的重要国家塞尔维亚面临分裂;保加利亚自1330年被塞尔维亚战败后元气未复;在 地中海东部和海峡地区有巨大经济政治利益的威尼斯和热那亚经常处于明争暗斗之中。
1363年,穆拉德一世攻占埃迪尔内,接着又占领保加利亚的普洛夫迪夫。惊恐之下, 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瓦拉几亚组织联军反击,但在1364年的马查河战役中被 人数处于劣势的奥斯曼军队击溃。此后的东南欧各国更抵抗不住土耳其人的攻势,节节 败退。1389年6月,6万奥斯曼军队同由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匈牙利、瓦拉几亚、阿尔 巴尼亚、波兰、捷克人组成的10万联军在科索沃原野(塞尔维亚东南部普里什蒂纳城附 近)进行决战。战役开始,塞国的拉扎尔公爵率军紧逼土军,酣战之际,塞国封建主米 洛奇•奥比利奇潜入敌营杀死穆拉德一世,其子巴耶塞特接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最 终以联军惨败而告终,许多将军被俘并遭杀害。 科索沃战役结束了多瑙河以南地区对土耳其的抵抗,塞尔维亚沦为奥斯曼附庸。
穆拉德在位30余年,使其国土面积扩大了5倍。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组建了一 支纪律严密、生气勃勃的军队,在向西扩张中几乎所向无敌。同时,他也是一位政治家, 用联姻等手段扩大了在亚洲的领土。他为日后土耳其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他的儿 子巴耶塞特一世即位后,把扩张的主要精力转向东方,数年之内疆土已达幼发拉底河上游。这时,西方国家的封建主和教会意识到东方“异教徒”的威胁,开始发出团结抗敌的呼声。1396年,他们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十字军,参加者除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领导 的匈军、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军队外,还有来自英、法、意、德、捷等国的骑士,总数 在6-10万之间。十字军分两路进攻奥斯曼国土,9月初在尼科波尔会合,准备攻占该城。
24日,土军在此以南4-5公里处占领阵地,把步兵配置在高地上,并以木栅掩护,轻骑 兵在步兵之前,重骑兵位于高地之后。十字军纪律败坏,傲慢轻敌。法国骑士不待整个 军队做好战斗准备就向土耳其弓箭手展开猛攻。土弓箭手故意后撤,将法国骑兵引入步兵阵地,使其遭受重大损失。尔后,土重骑兵由两翼夹击法国骑士,将其击溃,接着又各个击破其余部队,大败十字军。被俘的近万基督徒除重金赎回24人外均被杀害。尼科波尔战役巩固了奥斯曼在多瑙河以南的统治。1393年起,奥斯曼人开始对君士坦丁堡持续围攻,迫使拜占庭帝国同意在城内修建穆斯林区、清真寺,任命伊斯兰法官,对奥斯 曼的年贡增加到1万金币,奥斯曼在君士坦丁堡近郊有驻军权。此时正大力扩张的帖木 儿与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相撞。1402年在原野会战,奥斯曼军队大败,国王巴耶塞特和 一个儿子被俘。从此奥斯曼在亚洲的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为争夺王位发生内战。 穆罕默德二世即位(1451年)后,奥斯曼中兴。他做了两年的准备后,于1453年开 始围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三面临海,一面有坚固城墙,易守难攻,城墙、“希腊 火”和金角湾口大铁链是其护城三大法宝。54天的围攻由于金角湾方面未能合围而失败。 4月21日夜,奥斯曼人买通热那亚人(守城部队一部分)并沿其控制的加拉塔区边界铺 设一条15公里长的木板滑道,把70艘小船从陆路拖入金角湾,终于完成了对君士坦丁堡 的海陆合围。经过激烈的战斗,奥斯曼军队终于在5月29日攻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 帝被杀。无数财宝被抢劫,古典文化惨遭破坏,6万居民被卖为奴,著名的圣索菲亚教 堂被改为清真寺。这就是后来的伊斯坦布尔。
占领君士坦丁堡不仅标志着拜占庭帝国千年统治的结束,而且意味着新的世界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它在东方穆斯林国家中的威望急剧上升,对内控制能力和对外侵略 扩张能力随之倍增,对欧亚国际局势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发言权。在此后的20-30年, 奥斯曼帝国的领土迅速扩大,塞尔维亚、摩利亚、瓦拉几亚、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先 后成为帝国的一部分。在亚洲,苏丹也兼并了许多地方,基本完成了安纳托利亚的统一, 并使克里木汗国臣服。
1512年塞利姆一世即位,开始了帝国极盛时期的对外扩张。塞利姆的主要对手是企 图插手安纳托利亚事务的伊朗萨菲王朝和埃及麦木鲁克王朝。萨菲王朝信奉什叶派,在 安纳托利亚拥有数以万计的信徒,煽动叛乱反对逊尼派奥斯曼的统治。塞利姆逮捕7万 什叶派信徒并处决其中5万人,使双方仇恨达到极点。1514年春,塞利姆率14万大军、300门大炮直奔波斯边界。8月23日,奥斯曼军队在查尔迪兰与8万波斯骑兵进行决战,大败波斯军,占领大不里士,次年又夺取库尔德斯坦地区。查尔迪兰战役的胜利使奥斯 曼帝国巩固了东部边界,控制了由大不里士至阿勒颇和布尔萨的道路。 1516年6月,塞利姆进攻阿勒颇,同时命令舰队袭扰叙利亚沿海。8月24日,双方在 阿勒颇附近的达比克草原进行决战,大败埃军并使年迈的麦木鲁克苏丹命丧黄泉。奥军乘胜追击,相继占领阿勒颇、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加沙等地,1517年1月底进入开罗,麦木鲁克王朝灭亡。叙利亚、巴勒斯坦、汉志和埃及直到南部努比亚地区全部并入奥斯曼版图,使之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征服埃及的结果大大加强了奥斯曼帝国的政治 经济地位。作为哈利发和伊斯兰两大圣地的保护者,奥斯曼苏丹在穆斯林中具有至高无 上的威望,作为埃及和红海两岸的三人,奥斯曼控制了印度到地中海的红海商路。
塞浦路斯每年向埃及交纳的8000金币转归奥斯曼。塞利姆极为重视地中海上霸权, 命令在金角湾兴建新船厂,建造150艘兵船,为其海上扩张打下基础。
苏莱曼一世(1520-1566年)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达到极点。他在位46年, 亲征13次,除围攻维也纳(1529年)和科孚岛(1526年)失败外,都取得胜利。在欧洲, 苏莱曼的侵略矛头指向匈牙利,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1521年,苏莱曼夺取 匈牙利控制下的贝尔格莱德,1526年在摩哈赤使匈军全军覆没,占领布达佩斯、扶植傀 儡。 1529年他再征匈牙利,因遭到顽强抵抗,被迫于10月班师。
1540年,苏莱曼再征匈牙利,派总督直接管理,并将其一分为三。苏莱曼在亚洲征 服的对象是高加索和伊拉克。经过多次战争,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巴士拉-巴格达-阿勒 颇这一印度至地中海的第二条商道,1555年同萨菲王朝签订的《阿马西亚和约》确认伊 拉克和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的西部地区归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在陆上扩张节节胜利的同时,也大力抢夺海上霸权。他一面加紧扩建海军, 一面加强与海盗的联系,决心在海权方面也要超过西方异教徒国家。1522年,苏莱曼调 10万大军渡海出征罗德岛,经9个月围攻终于从骑士团手中拿下该岛,保证了伊斯坦布 尔同埃及的海上联系。1534年,被任命为总督的海盗哈伊勒丁(巴巴罗斯)率奥斯曼舰 队占领突尼斯。1538年,奥斯曼舰队同西班牙、教皇、威尼斯、葡萄牙的联合舰队在普 雷佛扎附近海面发生海上决战,奥斯曼舰队(150艘)战胜了两倍于己的联合舰队,威 尼斯被迫割地,并赔款30万金币。这次海战大大巩固了奥斯曼在东地中海的地位。1551 年,奥斯曼舰队围攻马耳他岛,夺取的黎波里,并多次袭扰意大利、西班牙沿岸地区和 西班牙控制的北非奥兰地区。但1571年的勒颁多海战,奥斯曼被联合舰队打败。与此同 时,苏莱曼还致力于印度洋海权的争夺。1529年他曾考虑挖掘运河,沟通地中海与印度 的直接联系。他在苏伊士港建立红海舰队,并于1538年出征印度,虽然沿途获胜但这次 远征却以失败告终。 奥斯曼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亚细亚北部小国迅速崛起成为一个欧亚非强大帝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拥有一支在分封土地制度上建立起的强大军队。这支军队由西帕希骑 兵和耶尼切里兵团组成,纪律严明,待遇优厚,统一指挥,战斗力很强。几位国王都是杰出的统帅,雄才大略,善于分析战略形势并抓住时机,英勇善战和正确的战略战术相 结合,辅之以外交手段和谋略计策,保证了奥斯曼帝国的大军所向披靡,节节胜利。
奥斯曼人的征服和统治的后果之一就是加速了许多地区的伊斯兰化,对以后的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backchina
真实芈月私生活淫乱?《芈月传》被指有洗白之嫌
京港台:2015-12-8 11:43| 来源:人民网 |
芈月,不像历史记载中的淫乱,以色为武器,反而重情重义,引来观众的吐槽,被指有洗白之嫌。郑晓龙接受采访时说,这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 《芈月传》剧照资料图 《芈月传》正在东方卫视和乐视热播,这是导演郑晓龙继《甄嬛传》之后打造的又一部力作,观众的期望可想而知。但郑晓龙镜头下的芈月,不像历史记载中的淫乱,以色为武器,反而重情重义,引来观众的吐槽,被指有洗白之嫌。郑晓龙接受采访时说,这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 争议:情感放荡的芈月变纯真 回应: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 史书记载,芈月本是楚国人,后成为秦惠文王的姬妾。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姬妾,却统治了秦国36年,与她在政坛威风齐名的是,其私生活淫乱,哪怕是老了被儿子夺了权,她照样在王宫里豢养男宠,临终还想把心爱的魏丑夫带去阴间殉葬。 郑晓龙说,没有按《史书》《战国策》里写的,把芈月描写成一个情感放荡的人,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在她听政以后,把四分五裂的秦国变得统一,积贫积弱的秦国变得强大。如果她是价值观有重大的问题,一天到晚跟人睡觉,可能吗?这是不可能的。” 再者,郑晓龙认为芈月代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换过程当中的封建阶级的代表,是新兴的阶层,是向上的、努力进取的阶级。“她一直坚持法制,坚持商鞅变法。她反对分裂,有国家概念。怎么能把她写成淫乱、有很多情人、以色事人、达到上位目的人呢?” 另外,郑晓龙说也有审查的原因,“假如我这么写一个芈月,写成拿性做交换的政治妓女,审查能通过吗?门儿都没有!我们还是从正面,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写了她三段情感,每一段都是非常干净的,纯真的,非常感人的。” 争议:怎会与春申君青梅竹马 回应:这是文艺作品不是史书 《芈月传》中,芈月与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恋人,而按历史记载,芈月死于公元前265年,黄歇死于公元前238年,两人都在政坛纵横沉浮数十载,享年应差不太远,而按卒年算,两人应相差二三十岁,青梅竹马一块长大显然不可能。 郑晓龙坦言,把两人放一块是为了剧好看,“两个都是楚国人,把他们放一块,让大家至少对春申君是怎么回事有个了解,从普及历史知识来讲,有作用,要不然我宁愿编一个人得了。” 对这些与史实的差异,郑晓龙说他一点也不怕吐槽,也不会感觉困扰,“比如有人说我美化芈月,难道《雍正王朝》就没有美化雍正皇帝? 我们的定位是古装历史传奇剧,我还可以更传奇。这是文艺作品,不是史书,我一点也不困扰。鲁迅先生说了,文艺作品的人眼睛在这儿,胳膊在那儿,各个部分都是不同的地方找来的。”郑晓龙说他不上网,也不看评论,“这(有些言论)是不懂艺术,不懂创作。” 也有观众反映剧情推进得有些慢,尤其是一些镜头的使用,会有长时间的独白戏。对节奏慢的问题,郑晓龙并不认可,“电视台审片的、做宣传的,都看过这片子,觉得这个戏情感的浓度很大,是超过《甄嬛传》的。其实《甄嬛传》主要靠语言,这回《芈月传》更多靠情感,而且拍摄的电影化的程度比较高,可能就会觉得慢。” 争议:这是先秦色彩吗 回应:依据考古新发现 之前在央视播出的《大秦帝国》系列剧,让观众得以一窥先秦宫廷生活图景,但观众对其整体印象是色调灰暗。而在《芈月传》里,色彩亮丽了许多,被指有点偶像剧的味道。 郑晓龙坦言,《芈月传》有些服装上是做了一些加工,他说这些加工是有讲究的,“根据之前考古的发现,战国的服装都是非常暗的。这几年新考古成果发现当地除了棉没有,其他都有,丝绸和一些纺织品基本都有。所以我们的服装师、化妆师,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后,把色彩稍微弄得鲜亮了一些,艺术是有夸张的。” 但这种加工,郑晓龙说还是很好地照顾了史实,“比如服装造型上,楚国赏红,以红为主,包括大殿、外面的院落,都是红;秦国赏黑,燕人赏白,我们都做了划分。秦国的头饰以金为主,因为当时秦铸造的技术比较发达,楚国习惯用很多羽毛。美术和服装上,我们比原来的先秦戏色彩要亮很多。”郑晓龙说,这样做,一是以新的考古发现作为基础,另一方面观众也有要求。“太暗了连房间都没法布置。”这种讲究不仅仅是在服饰和造型上,还有礼仪的研究,以及动作戏的设计,“比如战争戏,我基本是按战场上写实的打法,不是秀,这个戏拍了148天,花了差不多将近三个亿。” 争议:蒋欣孙茜戏份太少 回应:“去甄嬛化”的必然选择 打着《甄嬛传》原班人马打造的旗号,《芈月传》自然很容易被拿来跟前剧对比。蒋欣、孙茜可谓是最得益于《甄嬛传》的两个红人,但她们在《芈月传》里的戏份少到可怜,孙茜演的芈月亲娘向夫人,在第三集就香消玉殒,蒋欣第四集一开场也上吊自杀,让粉丝直呼看得不过瘾。郑晓龙坦言,这是他去甄嬛化的必然选择。 郑晓龙认为,两部剧有很大的区别,“现在的宫斗不仅仅是争宠。战国时的这些嫔妃,基本都是各国的公主,跟清朝选妃也不一样,这里面都是联姻的关系,和亲是她们基本的婚姻形态。比如秦王的大公主孟嬴,嫁给燕国一个老头,她是秦王特别喜欢的女儿,但也没办法,必须得去,和甄嬛里那种后宫争斗不一样,这是为自己的母国去争斗。” 而对两个主角,郑晓龙说也差别很大,“芈月是真实地到了权力的巅峰,甄嬛只是深宫里哀怨的妇人。所以我一开始除了定孙俪外,没想让《甄嬛传》里的人再来,我也挺担心大家还说甄嬛。”郑晓龙坦言,《甄嬛传》太好了,好像成了他的一个包袱,“我不想芈月被拿来跟甄嬛比,我希望给观众的是一个新的作品,我要去甄嬛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结,郑晓龙后来还是想通了,“你再怎么去,别人也拿她跟比。说的是原班人马嘛,比就比呗,跟以前那帮演员一说,她们特别愿意,像蒋欣、孙茜,人家不要钱也要来。” 虽然去甄嬛化,但还是让“甄嬛”孙俪摇身一变成了女一号芈月,郑晓龙说是因为孙俪太适合这个角色。“拍甄嬛时,大家合作很愉快,大家相约再来一块拍戏。我拿到了芈月的大纲时就想到孙俪,她身上有一股男孩子的气质。”郑晓龙透露,后来剧本完全是按孙俪的性格创作,算得上量身打造 |
captain nino 计划生育抹杀了中国未来革命的可能性, 现有政权无比稳固, 且再也不会有
作者:light12 于 2015-12-6 --贝壳村
计划生育抹杀了中国未来革命的可能性, 现有政权无比稳固, 且再也不会有新的薄熙来 时间: 2014-9-28 周日, 下午3:52 | | | 作者:captain nino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
芦笛一直忧心忡忡的认为, 薄熙来事件与毛左势力的存在, 显露了中共统治下的这一个定时炸弹. 中共造成的社会不公, 最终将会被薄熙来似的野心家利用, 通过革命把中国堕入万劫不复之地. 芦笛也对所谓的 "右派", 即民运非常不乐观, 认为他们是一丘之貉. 也正是因此, 芦笛反对暴力革命但同时又认为中共在未来极有可能被暴力革命推翻. 但我看未必. 中国几十年里爆发革命的可能性, 几乎为零. 原因而又无比的简单, 因为计划生育造成的人口结构的变化极为不利于任何暴力革命的产生. 无论是所谓 "阿拉伯之春", 巴勒斯坦, 叙利亚内战, 新疆的所谓 "暴力恐怖" 活动, 非洲的各类动乱等, 都有一个特征, 就是这些国家或地区, 都生育率很高, 年轻人占人口比例很大. 而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在内, 生育率都偏低, 社会老龄化严重. 而中共通过强行推行的计划生育, 避免了阿拉伯国家似的高比例的年轻人人口, 达成了与西方国家一样的低生育率.
社会中拥有高比例的年轻人 (即高生育率) 在历史上看一直是不稳定因素, 哪怕是西方也是如此. 二战结束后的婴儿潮 (baby-boomers) 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这群人在二战刚结束后大规模出生, 到了60, 70 年代刚好长大成人, 充满了理想主义和叛逆心态, 碰上越战这一个催化剂, 开始了如火如荼, 永远影响整个世界的的 "反文化运动" 与 "民权运动". 什么嬉皮士, 性解放, 抽大麻, 环保运动, 反核运动, 反殖民运动等等, 都是这一时期由这一代 baby-boomers 造成. 什么猫王, 列侬, 甲壳虫乐队等, 都是那一时代象征叛逆的标志被年轻人所崇拜并因此变得永垂不朽, 直到现在还几乎是人人皆知.
这个70年代的由婴儿潮造成的社会变革改变了美国, 也永远改变了世界. 不仅美国变得左倾, 二战后愈发受美国文化影响的非共产阵营的欧洲也更是如此. 美国的70年代的躁动直接影响了欧洲. 二战后的西德养育出来的一代, 受到这股叛逆思潮的影响, 也开始打倒旧制度. 二战后被 "去纳粹化" 教育出来的年轻人, 到了成年后又受到这股从美国传来的反文化潮流的影响, 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 成了世上最痛恨纳粹以致民族主义一批人. 当今德国, 最痛恨纳粹的, 恐怕就是中年人, 年轻人次之.
西方世界 60年代晚期与70年代的这股风起云涌的反文化运动其实是一场西方文化的文化大革命. 而这场文化大革命又恰好与中国的文革时间上几乎呼应. 新中国建国后也正好经历了人口爆炸的时期, 从小就被洗脑到了青春叛逆期受到毛泽东的鼓动, 就成为了狂热的红卫兵. 再此之后生育率也一直很高, 到了 80年代末期, 独生子女政策前出生的最后一批人长大成人到了青春叛逆期, 碰上国际和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导致了 89 学运.
年轻人一直是激进革命的源动力, 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而独生子女政策后的中国情况已经大为不同. 在城市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 农村一般也只有2, 3个的情况下, 年轻人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 这么一个日趋老龄化的社会, 不可能产生暴力革命. 新疆为什么出现所谓 "暴恐"? 原因就在于一方面中共无法有效在维族之中实行计划生育, 造成了年轻人数量大, 而另一方面, 这些年轻人在新疆以国企为主的经济下难以找到工作, 造成了广泛的失业, 生活没有了出路, 在自己的土地上却与外来的汉族生活水平相差越来越大, 导致民族主义似的抵触, 再加上宗教和文化, 容易接受极端思想. 西藏藏族人口情况也差不多, 但佛教反对暴力, 而且藏传佛教对不少年轻男子产生了一个吸储器的作用, 把人生最叛逆的一段时间封闭在寺庙里念经, 客观上促成了稳定. 而中共不断打压藏传佛教, 说不定会适得其反. 与维族生育率高而失业率高不同的是, 汉族人的计划生育导致家里孩子显得额外宝贵, 哪怕年轻人产生了对政府不满的倾向也不会被鼓励, 而是被教育要适应. 这是一种与维族截然不同的文化, 而与哪怕独生子女前的中国人喜欢讲政治也不一样. 现在中国社会都只讲求金钱, 对其他无论是宗教还是政治都没有追求了. 而这点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
芦笛的所谓当今中国社会没有民主国家的 "减压阀" 也是错误. 现代中国社会相比毛泽东时期, 减压阀不是少了而是远远更多了. 芦笛的谬误在于把减压阀简单的当成是上街游行, 公开批评政府与领导人, 自由结社, 自由言论等权利, 但其实减压阀多种多样, 政治权利只是其中一种. 比如娱乐就是一个很被芦笛忽视, 但非常重要的减压阀, 电视电影音乐电子游戏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且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 也使很多人有了出国的出路或希望, 不再是从前那样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这也减轻了潜在的革命压力, 成为另一个减压阀.
薄熙来事件依我看, 是中国的 "婴儿潮" 一代的最后反扑, 也是最后一次机会, 真正的 last stand. 这批中老年人年轻时经历并参与了文革的一代, 在改革开放后很多没有享受到果实, 导致对当今政府不满. 薄熙来正是利用了这批人的这种心态, 他们正是薄熙来的政治资本, 薄熙来在年轻人中并没多大市场. 而薄熙来的失败, 也意味着毛左的最后一次机会已经丧失, 再无翻身之地. 等十年后, 如今的毛左主力不是成为了老年人就是去世了, 政治影响力将日趋式微. 根本没芦笛所述的那么可怕. 芦笛完全是忽略人是会变老的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而做出的错误论断.
计划生育尽管对中共的维稳极为有利, 但不利的因素也有. 最典型的恐怕是单身汉这个潜在社会问题, 但主因除了性别比失调这个明显的原因, 比这个恐怕更为重要, 而又被人忽视的, 是男女在情场上的价值的时间差问题. 年轻对于女性来说额外重要, 而对于男性来说没那么重要其中部分人甚至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值. 这也就意味着, 年轻女性是年轻男性与年长男性的择偶对象. 生育率不断下降的环境下, 哪怕假设年轻女性数量 = 年轻男性数量, 不少年轻男性也找不到配偶, 因为必定有不少年轻女性被年长男性拿去了. 生育率越低, 这个情况越严重, 因为低生育率等于是年轻女性数量一代比一代少了, 而本来高生育率期间出生的现在已经更为年长的男性数量还很多, 他们仍是年轻男性的潜在竞争者. 换句话说, 下降的生育率下, 最大的受害者, 其实是年轻男性, 而根据常理判断, 年轻男性中受害最大的, 当然就是本来条件就一般的年轻男性. 但由于减压阀的存在以及年轻人数量总体下降, 中共仍旧强大的维稳机器等多重作用下, 这种单身汉现象恐怕也不会对造成多大的危机.
总而言之, 中共的计划生育无论当初是否有这么一个目的, 在客观上已经近乎完美的把潜在的革命者杀死于娘胎中. 从人口趋势来看中国未来几十年不大可能有任何大规模的暴力革命. 中国更可能是经济放缓, 人口逐步老化, 而不会是芦笛等人所预言的所谓大革命. 大革命的火种早已被中共不经意间先发制人的熄灭了.
|
|
backchina
部队大院干部子弟,多指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这是一个从小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相对单纯,不擅长解决复杂社会关糸,不觉得县市级官是多大人物,轻易不肯低下头的人群。 部队大院及部队子弟的特点: 一、相对独立的生态圈:大院大多面积挺大,又大多建在城区边,院内既有优于当时城区的“现代”建筑,又有优于农村的人工或野生的“自然”环境,还有部队所特有的各种装备、设施,为大院子弟们提供了区别于城区更区别于农村的广阔的天地。 二、相对独立的生存圈:大院一切自成体系,有医院、服务社等全套生活设施,一切活动基本可不出院,甚至像学校都是自设或基本是专设的,加上门口有警卫,外人进来也少,部队的人大多在当地无各种社会、甚至亲属关系,所以连口音都与所在城市有区别,基本上是操带当地口音的“普通话”。 三、人比较单纯:大院子弟大多城府不深,较为单纯,因为他们面对的环境比较单一,部队里的管理体系和人际关系相对于地方较为简单,加上生活条件相对丰足(虽是相对但这在当时已是很不错的了,最起码不会有生计问题),同时大家的待遇都是按规定有的,争也没用,不争也罢,很自然地映射到子弟们身上。不管院子多大,大家可说都属于一个单位或称系统中的,各家的情况虽然不见得都了解但大家确实都生活在明处,想知道就都能对彼此有个基本的了解,谁是谁家的孩子也知道,孩子们见了男的叫叔叔,见了女的叫阿姨,简单的称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相互间关系的简单。这些简单,造就了这些单纯。 四、人重义气不重钱:熏陶于部队的环境,重义气自然是基本功底,不用多说。不重钱么,与上条原因差不多,一是因为没有太受过穷(在当时师一级的部队大院里,家境富足也不多,但不能就说自己受过穷,这穷与当时地方与农村的人受过的穷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这从大院里的服务社买瘦肉难而院外的商店买肥肉难就可见一斑);二是如上条所说部队供给制为主的环境下,各安于其待遇争也没用;三是需求也不多,在当时的制度和生活水平下,衣食住行,靠的主要不是钱,家具是营房配的、电灯泡是领的,大米白面土豆苹果到了秋天统一拉来供应,文化娱乐更不靠钱。小孩子们就更如此了,凡是大院有的,还有这帮孩子搞不到的?就拿俱乐部来说罢,有钱不一定会有票,但没票也不一定进不去,看本事呗。至于果园、茄子地里偷个嘴,那是游戏,更不需要钱喽。 五、人有一定的优越感:相对特殊于地方的环境,自然会造就子弟们一定的优越感,虽然真正的大院硬件的优越时期主要被50后那些子弟享受了,60后的赶上的不多,但总体还是有地,最起码有军帽戴、军服穿,有游泳池、电影院,还有许多院外见识不着的机关枪步枪手枪可供磨来把玩,还有报废没报废的通讯车等可供拆了零件装个半导体收音机什么的,什么特务连、防化连这些地方孩子听着神奇而大院孩子却习以为常,什么司令、师长、团长的衔,大院孩子眼里也没啥了不起,更不会肃然起敬了。 六、家教相对特殊:总体上重于教而疏于管。由于当时历史条件下军人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军人们及他们的家属们,对自己的道德定位较高, 似乎如果定低了就对不起所穿的那身军装和红领章红帽徽,对子女更是灌输大公无私艰苦奋斗英雄主义思想多,家教大多较严。但家教偏严之余,对孩子的管理却是不太放在心上,一是观念上认为没必要,让他们摔打呗;二是也没精力,带兵的出身大多不顾家,也没顾家的习惯;三是没有那份细腻的感情或是有而不露;四是没那份素质和雅情逸致,军人土八路地出身,随军家属们大多也非小资,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不懂也不重视。加上那年代整体上也不重视,所以孩子在大院这样的人文、自然环境下,也就正好摸爬滚打撒了欢地自己玩吧,到饭点不回家大人也不会不放心,哪像现在的孩子,玩个小滑梯还有大人守着怕摔了怕嗑了地。 部队子弟由于这些特点,赋予了大院子弟这一群体的特征。有好也有坏。总体上说,人品较正直,但不善(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求上进但不善争强,不甘居人后但又有点哈不下腰低不下头,因此在人群中处于中上的居多,露头拔尖的少;综合素质不错,但和知识分子大院比差距也不小。 部队子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数众多,甚至有千万。没有经历过部队大院生活的人很难真正了解他们。应该承认部队子弟是一个优秀的群体。他们的才华,尤其在军事上的思维,甚至超过父辈,可以说天生是当兵的料。为何?他们从小接受的、看到、听到的、生活习惯都是军人的,甚至父辈的惩罚都是军事化的。这种潜移默化养成了规律的生活,严明的纪律。 部队子弟一般只有两种人,一种特别优秀,一种特别坏,平庸的很少。他们不同于城市和农村的年轻人,城里人聪明,但缺乏真诚。见多识广,又比较势利。懂得生活,又不愿吃苦。农村人朴实,善良忠厚,但目光短浅。吃苦耐劳,但容易变化。而部队子弟恰恰介于两者之间。 部队大院有良好的文化环境,不落后城里,但又单纯。它会改变你,所以说部队是大学校、大熔炉、同化你,不管你是城里的,还是农村来的,都会改变你。语言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不管部队大院周围讲什么话,或者什么方言,在大院里通通变成八一话,也就是普通话。北京人讲的不是普通话,东北人讲的也不是普通话,惟有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和部队子弟讲得才是标准的普通话。当你和一个陌生人交流时,同是部队子弟就可以马上通过语言判断出是否是部队子弟。可见部队大院环境的特殊性,那种父辈是军人但自己没在大院生活的,或在城市、或在农村,都不能算真正的部队子弟。 本文转载自:新浪博客 back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