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幻觉动图/中國未来走向的三種可能/蜡烛烟熏创造美丽水墨画/《古文觀止》九大名言
發佈時間: 12/30/2015 11:21:57 AM 被閲覽數: 233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妙不可言!9张魔性十足、能使人产生幻觉的动图(组图)


哒哒进口



























  图片均来源与网络



加拿大艺术家用蜡烛烟熏 创造美水墨画作品(组图)


新华网



  加拿大艺术家Steven Spazuk擅长使用蜡烛烟熏,打造出美丽的艺术作品。整个绘画的过程都是用即兴的烟熏,随意用蜡烛或者火炬的烟在纸上移动,之后再用铅笔、刷子或者羽毛继续润色,使灰斑更加有层次感,更加轮廓清晰。


 
Steven从2001年就开始使用烟熏作画,经过十余年的沉淀,他如今的烟熏绘画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整个绘画的过程都是用即兴的烟熏,随意用蜡烛或者火炬的烟在纸上移动,之后再用铅笔、刷子或者羽毛继续润色,使灰斑更加有层次感,更加轮廓清晰。



加拿大艺术家Steven Spazuk擅长使用蜡烛烟熏,打造出美丽的艺术作品。



  整个绘画的过程都是用即兴的烟熏,随意用蜡烛或者火炬的烟在纸上移动,之后再用铅笔、刷子或者羽毛继续润色,使灰斑更加有层次感,更加轮廓清晰。



  加拿大艺术家Steven Spazuk擅长使用蜡烛烟熏,打造出美丽的艺术作品。整个绘画的过程都是用即兴的烟熏,随意用蜡烛或者火炬的烟在纸上移动,之后再用铅笔、刷子或者羽毛继续润色,使灰斑更加有层次感,更加轮廓清晰。




张千帆:中國未来走向的三種可能


導讀:憲政在中國,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依然是有待解答的天问。近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张千帆在FT中文網發表文章《中國憲政轉型的可能前景》,對上述问題有自己深刻觀察和忧思1.從清末至今百年有余,中國憲政改良功敗垂成,在某些關鍵的曆史點功虧一篑,以至和憲政失之交臂。要成功轉型,必須符合一定的社會與政治條件。中國憲政失敗其实並不奇怪,因爲中國有利于憲政轉型的社會基礎原本相当薄弱,1949年後更是消滅了轉型基礎。1949年後,前三十年实行的體制可被視爲威權3.0版,主要從思想、經濟和人身三個層次上對民衆進行管制。人身管制是“硬暴力”,國家直接動用警察和軍隊管制人民。這個層次的管制在所有形態的威權國家都存在,構成威權1.0版。只有1.0版的威權國家才可能發生憲政轉型。思想管制通過洗腦控制人民的思維,使之根本不用实施硬暴力就衷心拥戴政權。這是威權统治的最高境界。經濟管制則是通過公有制造成對政權的經濟依附,如果思想或言論出現偏差就要承擔失业等經濟後果,譬如说出版了一本禁書就要關閉出版社,出版社的全體工作人员都得丟飯碗。威權3.0版的極權國家熱衷于各種“專政”、“鬥爭”,根本不會去想什么轉型。只有逐步擺脫思想管制和經濟依附,從威權3.0變成1.0,才可能發生憲政轉型。2.改革30年,中國首先從經濟上取得突破,帶来思想與信息的多元化。以前是靠枪杆子和筆杆子這“两杆子”治國,加上經濟控制实際上是“三杆子”,但是現在國家調配經濟资源的能力越来越有限,而筆杆子基本上已全面失靈。我曾將1949年後的中國意识形態變化分爲三個階段。第一個是五六十年代的“全民洗腦”階段,第二個是以1978年真理標准辯論爲標志的“精英反思”階段,現在則已進入“全民覺醒”階段。主要是因爲互聯網的發展,以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爲標志,每個網民都有條件對曆史和現状進行反思,極大加大了對制度合法性的反思和批判力度。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上演着一場新的意识形態战爭,官媒先後出現了奪回意识形態上的“上甘嶺”、對憲政民主思想進行“亮劍”等極左话語,教育部重新强調高校政治思想工作。這些措施可能會有點一时之效,但長远来看肯定是無用功。因此,現在基本上是靠警察這“一杆子”治國,通過公安等維稳力量来管制思想言論。這是爲什么目前中國大致處于威權1.5版,也許正在向2.0版演變,但不可能回到以前的3.0版。3.已故哈佛大學教授、《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作者亨廷頓提出過三種轉型模式:第一種是自下而上的革命,第二種是自上而下的改良,第三種是两者結合、上下互動的變革。革命造成的社會動荡較大,是我們都不愿意看到的,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目前几乎没有成功先例。像羅馬尼亚推翻齊奧塞斯庫的街头革命只是一個轉型的例外,而且本身也有一定的前提條件,如軍隊轉向或至少保持中立。這些條件在中國目前还不具備。上下互動的變革是多數人希望看到的中國發展方向,但是變革或改良需要符合一定的政治與社會條件。如果體制內可大體分爲强硬的保守派和開明的改良派,體制外大體分爲愿意與改良派合作的温和派與革命激進派,那么改良派必須在體制內战勝保守派,温和派則在體制外压倒激進派。另外,軍隊要保持中立,拒絕與體制內的保守派合作。在轉型成功的國家,這四者的關系呈現良性循环。體制內外的改良派和温和派聯合起来,通過漸進改良来解決社會问題。這樣能让执政党得分,增强改良派的话語權。體制外有强大的温和派存在,與體制內的改良派互動,相得益彰。和體制外相比,體制內的條件更難滿足。體制內的條件也分爲不同階段。首先,要有改良派的公開存在。然後,改良派的力量还得超過保守派。但是現在,中國體制內的“改良派”是誰?這個问題就说不清楚。胡温时代,还有温家寶公開主张普世價值,不管是否作秀,現在連這樣的人也没有了。即便党內有派也不公開活動,至少外界缺乏信息。這種封閉状態的派系鬥爭對于國家良性轉型是没有作用和動力的。總體上讲,中國現状是强硬派压倒改良派,还掌握軍隊的絕對忠誠。80年代末後,改革派悉數出局,保守派全面执政。此後,體制內强硬派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導致體制外激進情緒和势力不斷上升。温和派則遭遇两面夾擊,“左右不是人。”4.整體上说,中國当下仍然處于强政府——弱社會状態。威權體制的一大特征是中央通常集中了所有權力,下放給地方的權力較少。中央集權體制本身對維持政權有利,可以調動优势资源来對付地方危機;國家規模越大,抗爭成功的機會就越小。在國家管制下,中國民間力量仍然很弱,一盤散沙,欠缺行動能力。改革三十年,中國社會力量雖然壮大了許多,但總體上仍未走出無信仰、無組織、無共识的“三無”状態。中國傳统文化中没有宗教因素,儒家倫理主要限于士大夫精英階層,對普通民衆影響有限。道德资源缺失让絕大多數人都成爲消極被動的“圍觀者”,給中國已很困難的轉型雪上加霜。民衆對不幸的忍受度比其它國家都高。在中國發生的許多事情在其它國家可能早就引發激烈的社會對抗,如2011年突尼斯因小販自焚而發生革命、總统下台,但是類似的事件在中國屢屢發生,却没有激發什么民衆反應。当然,倫理危機並非当今中國最严重的问題。由于國家已逐步失去了控制思想和信仰的能力,宗教管制逐步放開是大势所趨,中國信教的人數迅速增加,傳统道德也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复兴。道德倫理在本质上是一個憲政制度问題。只要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自由,中國社會修复倫理的能力是不用擔心的。5.在此背景下,中國未来的走向主要有三種可能性。第一種是集權與社會危機長期並存,不要低估這種可能性。中國确实是一個危機频仍的國家,經濟、人口、倫理、环境危機越来越频發,但是如果执政党在處理過程中没有大的闪失,没有什么理由認爲這些危機一定會導致翻盤。第二種是危機大爆發,社會失序、政權坍塌。這種前景令人擔忧,因爲惡性土壤長不出良性的果子,危機下産生的政權一般會比原来的更糟糕。第三種可能是威權局部失靈,體制內開明派主動考慮政治改革,體制內外形成新一輪良性互動。這種可能的前景最爲光明,但目前还不見端倪。如何規避前两種可能性、让第三種可能變成現实,是中國朝野的温和改良派共同面臨的严峻課題。



《古文觀止》中最經典的九大智慧名言

2015-12-26     
          



【摘要】古文觀止》是古人編寫的一本啟蒙讀物,全書按時代先後分為7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有重點作家和作品。









《古文觀止》是古人編寫的一本啟蒙讀物,全書按時代先後分為7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有重點作家和作品。


其中不乏陶淵明、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名家的大作,《左傳》、《史記》、《戰國策》中的經典名篇也被收入其中。


由此可以縱觀古文發展的源流,也可以分析各個作家的不同風格,既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歷代散文大觀,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發展歷程。


一、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出處】《五柳先生傳》(作者:陶淵明)


【大意】五柳先生安閑沈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


喜好讀書,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便欣然忘食。


【背景】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是東晉田園派創始人。


《五柳先生傳》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寫文章,塑造了一個真實的自我,表現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強烈的人格個性之美。


http://public2.soundofhope.org/sites/default/files/p20_images/201512/fd7ca0876238dd9c302fe461dbd2833a.png


二、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出處】《報任安書》(作者:司馬遷)


【大意】古時候雖富貴但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不清,只有那些卓異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稱。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擴寫《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明之後,才著成《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才撰寫《兵法》;


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一些聖賢們抒發憤慨而寫作的。


【背景】《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在文中,司馬遷以極其激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受宮刑的不幸遭遇。其中,“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英雄氣概流傳千古,表現出了他堅守理想,堅韌不屈的精神。


三、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出處】《諫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徵)


【大意】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採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


【背景】本文寫於唐太宗貞觀十一年,魏徵向太宗上疏,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


四、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出處】《留侯論》(作者:蘇軾)


【大意】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


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背景】這篇文章根據《史記·留侯世家》所記張良圯下受書及輔佐劉邦統一天下的事例,論述了張良取得成功的主觀方面的根本原因——過人之節、其志甚遠。


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出處】《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


【大意】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


【背景】《岳陽樓記》是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所寫。


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表現出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


http://public2.soundofhope.org/sites/default/files/p20_images/201512/b399a700424d877670fe7e7cffee4f03.jpg


六、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出處】《游褒禪山記》(作者:王安石)


【大意】道路平坦距離又近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道路艱險而又偏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


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輔助,也不能到達。


【背景】《游褒禪山記》是北宋王安石遊覽了褒禪山後,以追憶形式寫下的一篇遊記。


摘錄的段落表達了王安石對人生求索之路的感悟——只有具備志、力與相助之物這三個條件,才能到達理想的境地。


七、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出處】《滕王閣序》(作者:王勃)


【大意】年紀雖然老了,但志氣應當更加旺盛,怎能在白頭時改變心情?境遇雖然困苦,但意志應當更加堅定,決不能拋棄自己的淩雲壯志。


【背景】王勃看望父親路過滕王閣,都督宴請群僚於閣上,王勃即席而作,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雖遭挫折,仍思進取的可貴志向。


http://public2.soundofhope.org/sites/default/files/p20_images/201512/f38dfa480655d6125a977d47f1c22d4e.jpg


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出處】《師說》(作者:韓愈)


【大意】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背景】本文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論述了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


此文抨擊當時士大夫階層“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


九、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出處】《曹劌論戰》(作者:左丘明)


【大意】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就衰弱了,第三次擊鼓勇氣就竭盡了。敵方的勇氣竭盡而我方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齊國軍隊。


【背景】《曹劌論戰》出自《左傳·莊公十年》,講述了春秋時期齊國與魯國在長勺之戰中的情景。


長勺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84年,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曹劌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



來源:網文轉載


責任編輯:祥和


hit tracker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对手/一场输不起的战役/解释苏联的解体/谁应对中国的民主进程严重受阻负责
  • 老炮儿/艾滋病城市/中国十大最美背影逆行者们的故事/康熙皇帝纵欲精尽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