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
美国患癌男孩欲获'长城'祝福”的帖子在网上热传,不仅使这个叫Dorian的7岁小男孩为人们所知晓,而且让“长城”这个名字再次映入眼帘。这里所指的“长城”,当然是雄踞在我国北方的“万里长城”(下称“北长城”)。但你知不知道,在数千公里之外的江南,在绿翠岗坡之间,竟然也蜿蜒着一条“长城”——苗疆长城(也称“南长城”)。
苗疆长城大体位于湘西凤凰县境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全长约190公里。与北长城不同的是,苗疆长城不是为了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而是为了隔离不服从朝廷的“生苗”与服从朝廷的“熟苗”,防止“生苗”造事而修建的,它每隔三五里便设有边关、营盘和哨卡,当地的地名因此也大都以卡、堡、关、营等来命名。这是“阿拉卡”的入口。

南长城不但比北长城短,并且建筑规模也较小,其城墙高约3米,底宽2米,墙顶端宽1米,所用的石块也只有北长城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大小。论其原因应该是苗族的军事实力并不十分强大,所以不必修建得象北长城那么坚固。由于石块常被周边村民拆去建房、垒坎,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时断时续的城墙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




最顶的平台上,等待做游客生意的苗族银饰。

往东的城墙只延伸了一小截。


柔柔的路,柔柔的山丘,柔柔的树,这就是典型的江南风貌。

站在城头,往西望去,但见良田千顷,绿水迂回,民居散落在山的皱褶之间,一派田园诗韵。






哨卡前卖手工艺品的苗族老婆婆,一直都在低头做着自己的绣活儿,一副安静祥和、与世无争的样子。


依稀可见的断壁残垣。它们在无声地诉说着几百年的风雨沧桑,我似乎也走入了一个古老的梦境,那梦中有滚滚狼烟,有刀剑交接之影,有搏杀呼号之声,还有哀怨的思乡长笛......

时光流逝,沧海桑田。南长城内外如今已变成人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家园。







谢谢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