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健康热帖:这六种食物 专家绝对不会去碰/在美国 我都能感到中国经济面临压力
發佈時間: 1/31/2016 12:20:53 PM 被閲覽數: 14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健康热帖:这六种食物 专家绝对不会

去碰


京港台:2016-1-31 05:50| 来源:世界日报 |


 


  承办食物中毒诉讼长达20年的律师马勒(Bill Marler),日前在「食物中毒期刊」发表文章,点明他「避之唯恐不及」的六种食物。

  马勒为食物中毒受害者赢得超过6亿元赔偿,现在也因大肠菌和诺罗病毒感染而与连锁餐厅Chipotle打官司。马勒说,他的经验使他深信,以下这六种食物风险过高,不值得一尝:

  1.生蚝和其他生贝类:马勒说,最近五年,与贝类有关的食物中毒案例,超过之前的20年。造成这个现象的祸首是变暖的海水。由于全球海水暖化,助长微生物滋生,最后跑到民众吃进肚里的生蚝里。

  2.先切好或洗好的蔬菜水果:马勒表示不要碰切好或洗好的包装蔬果,虽然方便,但因有较多人处理过,所以污染的机率也提高。

  3.生芽菜:吃生芽菜感染细菌而病倒的事件,令人意外的普遍,过去20年就有超过30宗,主要是沙门氏菌和大肠菌。各种芽菜都会散播感染,因为种子遭细菌污染。

  4.半生不熟的肉:马勒点牛排一定不会比七分熟(medium-well)更生,汉堡一定全熟。肉类需煮到华氏160度,才能杀死大肠菌或沙门氏菌。同时绞肉产品较易出问题,所以需煮得更熟,因为原本在肉表面的细菌,可能被绞进肉团里。

  5.生蛋:对1980和1990年代沙门氏菌大感染还记忆犹新的人而言,不吃生蛋理所当然。马勒说,尽管现在吃生蛋而中毒的机率,比20年前低得多,但他还是不会冒险吃。

  6.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和果汁:一个方兴未艾的运动鼓励民众喝「生」奶和果汁,声称高温消毒剥夺营养。不过马勒说,高温消毒并不危险,生饮料则很危险,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污染的风险都提高。









热帖:在美国 我都能感到中国经济面

临压力


京港台:2016-1-31 07:12| 来源:心路独舞 |


 


  

  昨天,有外媒做了个试验,在美国,能不能只用中国产品过一天。试验是想看看,中国产品是不是已经“接管”美国了,当然,这只是个噱头,试验结果也证明,中国制造远没有那么夸张。但这是个有趣的尝试,沿着它的思路,我也梳理了下日常生活中,中国制造在美国的使用情况,或许对你理解中国经济有所帮助。

  首先看吃的,以这里市民常去的Wegmans超市为例,水果、蔬菜和主食基本都是美国产。农产品贸易保护向来严格,中国产品要打进来就难上加难了。生鲜肉类、海鲜也基本都是美国、加拿大、欧洲产。此前双汇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所以,超市很多猪肉、火腿、香肠来自这家公司的品牌,但产地还是在本地。

  牛肉、羊肉、鸡肉产地也多如此,也有少量来自澳洲、欧洲的,譬如德国、意大利的肉类、火腿,香肠等。还有德国北欧的奶酪,面食。美国人超爱奶酪,超市有巨大的一个区域是各种各样的奶酪,这基本就是欧洲和美国货的天下。这一方面有食品安全和贸易保护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习惯,欧美人在吃的方面和东亚差距还是很大。

  服装,以前我们常自嘲跑到欧美,不小心就买了Made In China的服装,这种情况在减少,很多服装、鞋子、家纺用品来自越南、泰国、印尼、巴基斯坦等国家。倒是玩具、书包、文具有很多还是中国的。

  家用电器,电视、洗衣机、冰箱,空调,除了美国本地品牌,进口货以日、韩为主。如三星、索尼、惠而浦、LG、通用等,中国主要的产品在这里也能发现,如TCL、海尔等,但还不是主流。有一次在沃尔玛,看到一家人推着海尔的冰箱,让我兴奋了老半天。

  汽车,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绝大部分美国人,没有车的话,相当于没有腿。所以,小汽车是最重要的一个市场。很遗憾,中国车在这里相当于空白,路上跑的,基本上是一半美国车,一半日本车,销量前十的品牌,都是美日系。不过,韩国车也多起来了,现代索纳塔、起亚也有些人在开。

  电子产品。电脑,苹果、戴尔、联想(Thinkpad)、惠普、华硕、三星等,比较分散。手机,苹果和三星占据绝对优势,见过有人用华为,但多数还是华人在用,当然,手机、电脑的绝大部分配件都是在中国生产,无论是苹果还是三星,都算是Made In China。

  服务业。电影院几乎就没见过美国之外的电影,偶尔有印度或者欧洲的。这大半年没见过国产片,一些国内很火的片子,可能在少数院线上映,但像好莱坞大片这样所有院线铺开的很罕见。此前,万达购买美国院线和制作公司,引起轰动,有媒体猜测,以后在美国,有可能坐在中国影院,看中国的电影,但目前还没影。

  第三产业。我曾经在一个波多黎各的同学手机上发现了微信,但是她的三星手机自带的,没用过。倒是一个教语言的老师装了微信,因为她很多学生是华人。今天我还发现,在赫芬顿邮报APP上出现一个中国游戏的推广,“我的后宫时代”,很让我诧异,因为标题是中文的。不知道是不是精确推荐给我的。互联网产业应该是被寄予厚望的产业,希望有所突破。

  总体看,中国产品多数还是低价值消费品,这些产品在美国真的是极其廉价,廉价到让人觉得心疼。但即使是这一块市场,现在也有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了竞争。

  稍微高端一点的,电子产品、家电,绝大部分是打着Made In China的洋品牌。没有形成像日本、韩国一样的占有市场优势的自有品牌。

  高价值的工业产品就几乎是空白,汽车、民航客机、芯片、数控机床、精密仪器、医疗器械,发动机,军火、战斗机……这些都还没敲开门。显然,这是最赚钱的,也包括电影、音乐、艺术产品,以及互联网、金融、法律、教育等。

  从中国制造在美国的地位,也能看到目前国内经济转型的压力。做低端产品不挣钱,卖再多到美国也不值得,还污染国内环境,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穷兄弟在抢生意;中端产品没有形成品牌,还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能突出重围,像当年的日本企业一样横扫美国市场;高端产品和服务,面临创新不足的窘境,除了华为和高铁,难有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而想要美国学生大量跑到中国留学、看病、装上中国的软件和网络,看中国电影,那就更难了。经济增长压力可想而知。

  写这个文章时,我在CNN上看到一条视频,世界上第一个可以载人的无人机,这款神奇的无人机这几天刷爆了美国的科技圈,是中国的亿航制造的。虽然只是个概念机,但还是能看到国内创新的活力,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的神奇产品。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洛桑Ouchy/瑞士政府拟无条件向每个成年公民一周发4022元
  • 美联储宣布维持利率不变 暗示未来加息步调会更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