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到处有发廊/美赌城大西洋城濒临破产/BBC拍中国纪录片/农村老人自杀
發佈時間: 1/31/2016 9:08:28 PM 被閲覽數: 14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BBC又拍了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 画风

令人大吃一惊


京港台:2016-1-30 07:53| 来源:观察者 | 


 


  朋友们,BBC又拍了一部以中国为主题的纪录片!

  我知道你立马想到了什么。满满的弹幕都在怒嚎,“看到BBC我有种不祥的预感”、 “我是来看BBC怎么黑我大中国的”。毕竟,《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和《中国的秘密》两部纪录片,以及2014年的《中国如何愚弄了世界》,让不少人摸透了BBC的套路。

  可是这次,我们都错了。BBC画风突变,竟然拍出了一部让中国网友赞不绝口的纪录片!说完这句话,我也稍微怔了一下。不过,等看完片子的图文介绍,你也一定会留言盛赞BBC的……

  

  这部纪录片叫《中华的故事》(The Story of China),1月21日起在BBC二台播出了第一集,昨晚(28日)播出了第二集。片子一共分为6集,每周四播1集,从普通中国人的视角追溯中国过去4000多年的历史,讲述中国从古代夏商周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巨大历史变迁。

  好的,铺垫就到这,咱进入正题。——这部纪录片的画风到底哪里变了?

  1.“小心机”变少了

  知乎网友@钩沉 有一段直观的描述:

  刚开始我是怀着批判的心情点开视频的。1分11秒,BBC说1899年举行了中国最后一次祭天,你把袁世凯放在哪儿?我赶紧拿小本子记下;

  1分36秒,BBC说祭祀源于黄帝,距今有5000年历史。这个我不懂,待会儿去知网扒几篇论文再反驳,我赶紧拿小本子记下;

  6分39秒,BBC说共产主义时期不允许祭祖?这是在暗示什么,我赶紧拿小本子记下;

  9分30秒,我看到了这幅画面:

  

  台湾问题上西方媒体一贯爱耍小心机,连wiki上都把台湾称为sovereign state(独立主权国家),BBC的纪录片却还记得把台湾给中国画上,我顺手就把小本子扔了……

  但观察者网发现,虽然BBC记住了台湾,可还是把藏南地区漏了!

  不过很多网友注意到,BBC这部纪录片里出镜的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几乎清一色的是年轻华人,这说明BBC还是有变化的。

  

  

  2.立场相对中肯

  这部立足于介绍中华文明的纪录片,立场相对中肯,没有把焦点落在西方对中国的那些偏见上。

  第一集一开场,BBC记者从苏州坐火车去无锡,参加一户秦姓人家的祭祖活动(拍摄时恰逢清明)。不是小编小人之心,按照西媒一贯的做法,都到火车站了,必然会拍一群人大包小包乱糟糟挤火车的场景(一般还会特别选那种普快或者绿皮车)。但这次,BBC选了高铁!

  

  也许是为了不跑题,BBC并没有评价中国的铁路交通

  也是,从苏州到无锡,最好的选择就是高铁了吧?

  

  给了时速一个特写

  不过,虽然坐的是高铁,BBC画面拍的却是红色那种车型,没放和谐号……

  

  3.来中国12次,走访多省

  目前播出的第一集纪录片主题是“祖先”,BBC跟着普通中国家庭在无锡参加了清明祭祖、女娲祭典,走访了河南夏文明的遗址,还去了北京文庙、陕西秦始皇兵马俑……第二集“丝绸之路和中国船舰” 讲唐朝时中国第一次走向世界,也是从新疆到洛阳各地的跑。后面4集,分别是“黄金时代”、“明朝”、“末代王朝”、“变革时代”。

  《中华的故事》这一系列拍了近3年,主持人迈克尔·伍德(Micheal Wood)和他的团队总共来过中国12次,先后到过北京、无锡、西安、开封、曲阜、延安、扬州、哈尔滨、广西桂平、新疆喀什等地,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

  

  

  

  

  主持人伍德(纪录片截图)

  4.画面好美

  用图说话,以下全都是直接从纪录片里截的图:

  

  

  

  

  

  5.逗比

  第一集开头,主持人用低沉的声音说着1899年中国危机四伏,然后画面突然快速闪过了很多老图片,还配的“悬疑片”常用音乐!瞬间惊悚……

  

  

  

  鬼畜的不行

  纪录片里时不时还来一段方言的相声、说书神马的:

  

  

  

  第二集讲丝绸之路,提到玄奘西行竟然插了这么一段,当时就笑喷了:

  

  “师父别走,别走!”(原视频台词)

  前两集看完,小编愣没发现有什么过分黑中国的地方(接下来的4集不敢保证)。BBC这次画风突变,到底是因为什么?

  说BBC被中资收购了的朋友都让让啊,真正的线索就在纪录片主持人迈克尔·伍德身上。伍德是曼彻斯特大学的一名教授,他说,“拍摄这一系列纪录片是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探险。对于今天的中国,我们求知若渴,但要了解中国必须先了解中国的历史。曼彻斯特大学与中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2015 年秋天,习近平主席来访英国,还特别到过我们学校。感谢曼彻斯特大学在这两年里对我们的支持。”



阅读详情: 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16/01/30/408113.html#ixzz3ysiwrWE1



美第二大赌城大西洋城濒临破产 被特

朗普放弃(图)


京港台:2016-1-31 21:04| 来源:新京报 |


 


  

  大西洋城面向大西洋,滨海大道旁建有多个奢华赌场酒店。如今,大西洋城的赌场陷入困境,城市濒临破产。

  

  2014年10月,工作人员正在摘除特朗普广场赌场的标识。图/CFP

  

  2016年1月20日,大西洋城,一名老年人走过萧条的商店。图/CFP

  

  

  示意图

  泰姬·马哈尔赌场酒店的正门是一座仿泰姬陵风格的豪华建筑,洋葱圆顶之上,“特朗普”依然清晰可见,即便坐船出海,人们也能远远看到这个标志性的名字。

  这座赌场酒店正是美国总统大选热门竞选人、口无遮拦的地产大亨特朗普的产业。然而,这也是特朗普在美国第二大赌城——大西洋城最后的存在。近年来,破产的愁云一直笼罩在大西洋城的头上。26日,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蒂宣布,州府接管大西洋城危机重重的财政,为避免大西洋城破产进行最后尝试。

  被特朗普放弃的大西洋城,是否能迎来再度复兴的那一天?或许,这与特朗普的竞选之路一样,充满着太多的未知。

  [冒险]

  特朗普赌城吸金及时撤离

  在大西洋城,特朗普虽然离开了,他也不再拥有众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酒店,但这里的人们却没有忘记他,他依然被这座城市当成一个图腾似的存在。

  特朗普在大西洋城的产业中,泰姬·马哈尔赌场酒店算是最出名的一个。这家赌场酒店自1990年开张以来,每天有十余万赌徒来此一试身手。赌场内工作人员多达6500余人,光老虎机就有7000台、大型轮盘赌台250个。

  在酒店内,有三个大型赌场,赌客们在这里依然可以看到特朗普商店,里面出售各种特朗普风格的东西,包括印有特朗普的服装,和镶有金色插座板、水晶玻璃器皿的餐桌。在收银台后方的墙壁上,悬挂着特朗普拍摄于1980年的黑白放大照片。如今35年过去了,特朗普那标志性的发型依然没有改变。照片上还有一句浮雕造型的CEO格言:“我喜欢从大处着想,人都要思考,为何不想得大胆一点?——D·特朗普”。

  大西洋城没有忘记特朗普,但如今成为2016年总统选举共和党头号热门人选的特朗普似乎忘记了大西洋城。

  在这里,特朗普曾经拥有众多产业,雇佣了数千名员工。从1991年到2009年之间,他的公司提交了4份破产申请。自那以后,这位地产大亨在特朗普酒店和赌场的股份不断下降,他从董事会辞职,仅保留了10%的股份。特朗普的三个赌场也不再属于他。时至今日,只有泰姬·马哈尔赌场酒店依然保留着特朗普的名字。

  当被问及大西洋城时,特朗普表示,这个标志性的度假小城是一场“灾难”,自己及时在小城破产之前退出,是个无不明智的选择。特朗普在大选宣传自己时大肆吹嘘这几桩赌场破产案,把这作为他有商业头脑的证据。“我的感觉很敏锐,7年前我在金融危机时学到了很多经验。我在大西洋城彻底变成一个坑前离开了。”他在共和党党内的初选辩论会上这样自我吹嘘,“我在大西洋城赚了很多钱,我为此非常自豪。”

  富豪们在大西洋城上演真实版的大富翁游戏,穷人却不能从中得到实惠。如今,在这个3.9万人口的小城,失业率高达13.8%,在美国排名第十,这里的抵押贷款止赎率也是美国最高的。

  [崛起]

  靠酒精赌博两度闪光

  曾经,大西洋城在美国是一个高大上的存在,那么,这座赌城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低谷的?

  大西洋城本身,就像是一座建立在好运和孤注一掷上的城市。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个名字就像拉斯韦加斯一样,充满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魔力。

  大西洋城最开始崛起,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禁酒时期。在1919年到1933年的十多年间,禁酒令在美国各州得以实施,酒精饮料被禁止酿制、转运和销售。然而,大西洋城没有禁酒,这让它成为酒客眼中的“天堂”。正如美剧《大西洋帝国》海报上所写的那样:“当酒精成为违法品时,违法者就成为了城市之帝。”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大西洋城,正是在一群违法者的推动下,成为美国的繁华之都、罪恶之城。

  这一切之所以实现,要归功于大西洋城的“教父”——纳吉。纳吉原名伊诺克·路易斯·约翰逊,1883年出生于新泽西州大西洋城,从1911年至 1941年坐牢之前,他担任政治首领,实际掌控着大西洋城的政府机构。约翰逊利用手上的权力,让大西洋城暂时避免了禁酒令带来的冲击。在操纵政治机器的同时,约翰逊的组织还经营非法贩卖酒饮品、赌场以及妓院等生意。

  1919年至1933年,约翰逊不仅让大西洋城成为“世界的游乐场”,更让他自己的权力和财富达到顶峰。约翰逊的财富主要来自于贩卖酒饮品、赌场以及妓院。为此,他曾经说过:“我们有威士忌、葡萄酒、女人、歌舞以及老虎机。我不会否认这些,但是我也不会为此道歉。如果大部分人不想要这些东西,它们根本不会存在。它们的存在恰恰证明了这些都是人们的需求。”1941年,联邦机构以“偷税漏税”罪名起诉约翰逊,并判处他十年监禁,这一举措让兴盛了三十年的“大西洋帝国”土崩瓦解。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大西洋城重新振兴,这一次则是因为在1976年,新泽西州通过了允许博彩业发展的法案。在博彩业还是禁区的当时,仅有路途遥远的内华达州允许合法赌博。这一决定再度为大西洋城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投资者,特朗普广场赌场、凯撒赌场、百利斯赌场、哈利士赌场等大型赌场纷纷拔地而起。由于大西洋城毗邻大西洋,与东北部的繁华都市仅有几个小时的车程,这里迅速吸引了来自周围城市的游客。

  这一时期,也是特朗普这些投资客在大西洋城的黄金时期。特朗普的高调为大西洋城吸引来挥金如土的有钱人和明星、拳击手,让这个城市充满了纸醉金迷的氛围。特朗普在这里风头一时无两,当他走在海滨大道上时,人们甚至会鼓掌欢迎。

  可以说,大西洋城是特朗普发家的地方,他一度也成为大西洋城的“教父”。

  [衰落]

  一味押宝赌城转型滞后

  然而,大西洋城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仅持续了10多年。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西洋城开始受到来自更多地方的竞争压力。到1998年,美国越来越多的州开放了赌博业。如今,美国已经有几十个州设立了合法赌场,印度赌场、船上赌场、赛马赌场等赌博方式的普及,让赌徒们不必开车长途跋涉专程前往大西洋城。

  一些城市尽管不允许在陆上赌博,但允许在水上赌博,这也为许多停泊在水域或河道的“赌博船”提供了生存空间。在密西西比河东部地区一共有60个地方都开有赌场,这还不包括网络赌博。

  与此同时,远在内陆的另一个著名赌博天堂拉斯韦加斯,则选择了转型,从一个赌徒云集的港口,变成了一个老幼皆宜,适合全家集体旅游度假的温情场所。在纽约生活的华人丁小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现在人们要度假,首先会想到拉斯韦加斯。因此有人说,去拉斯韦加斯的都是游客,来大西洋城的才是真正的赌徒。”

  大西洋城试图新开一些赌场以挽回颓势,但这些愿望最终还是落空了。如今的颓势也体现在数字上。2006年,大西洋城11家赌场的总收入达到顶峰,为52亿美元;2011年,大西洋城的赌场总收入下滑到33亿美元;此后三年,赌城的总收入再次下滑30%。特朗普的三个赌场,分别在1992年、 2004年和2009年申请破产保护。他在大西洋城只剩下泰姬·马哈尔赌场。

  统计显示,2015年,大西洋城的财产税税基跌至100亿美元,还不及2010年的一半。这跟几个大型赌场的关闭有着直接关联。

  赌博业收入究竟为何下降?内华达州博彩管理委员会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游客在餐馆、酒馆和观看演出方面出手阔绰,但在真正的博彩方面花钱减少。

  博彩管理委员会资深研究人员迈克·洛顿说,如果人们不肯花钱赌博,博彩业注定要亏损。洛顿表示,“很多人蜂拥而至,但他们的消费观念变了。人们在非博彩业方面的支出远远超过了博彩业,这在无形中倒逼以博彩业起家的城市与地区转型。”

  [困境]

  赌场相继关闭万人失业

  丁小松2014年曾去大西洋城博运气。他告诉新京报记者,从纽约开车到大西洋城,不到两小时就能到。为此,许多美国人通常选择周末开车去大西洋城,在赌场玩到深夜,然后住在大西洋城奢华的赌城酒店,第二天回城。

  如果是从纽约坐巴士去大西洋城,到站时每个乘客会获赠25美元的赌博筹码,这些筹码需要到赌场里兑换。有人就曾靠着这25美元的“本金”发了小财。然而,大多数人不会见好就收,倾家荡产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大西洋城最著名的景观是海边木板大道,这条长约10公里的滨海大道,分布着规模巨大也最火爆的几家大型赌场。在大西洋城中心,就是奥特莱斯购物中心,一些中小型赌场零散地分布在城内。

  在丁小松眼里,大西洋城是一个寂寞与喧哗相织的地方。在白天,大西洋城商店内的顾客门可罗雀,整个小城显得人烟稀少;一到夜晚,赌城马上会变得灯火通明,每个赌场内都座无虚席。

  丁小松表示,泰姬·马哈尔赌场给人的印象最深刻。走进赌场,巨大的粉色水晶枝型吊灯营造出华丽的氛围,印度宫廷的复古感传递出浓郁的东方气息。 “一进去后,几百台老虎机同时叮叮作响的壮观场面会让人眼花缭乱,找不到出路。”事实证明,这也是赌场的策略之一。硬币跌落托盘的叮咚声,哗啦啦的筹码声、不时响起的喝彩声,闪亮的彩灯和灯红酒绿的场景,让人流连忘返,一坐下来就忘记了时间。在全盛时期,赌场里盛放筹码的小桶上都刻着特朗普的名字。

  近年来赌城内虽然看起来依然辉煌灿烂,但到大西洋城的游客已经日渐减少。丁小松说,“现在,一般是有明星开演唱会的时候,人们才会去大西洋城看。”就在他去之前不久,一家大型赌场刚刚关门。这家名叫勒韦赌场的超豪华赌场酒店耗资24亿美元,建成仅两年后,由于利润锐减,无奈宣告关门。这是大西洋城赌场历史上“最昂贵的败笔”。就在之后不久,特朗普的另一家赌场——特朗普广场赌场也宣布关门大吉。

  赌场萧条,带来的是高失业率。数据统计显示,仅2014年一年,大西洋城就有四家大型赌场倒闭,6000名依靠赌场讨生计的人几周内失去工作。除了这四家赌场外,还有4000多人先后失业。

  [救赎]

  全面转型旅游天堂

  如今,陷入困境的大西洋城把希望寄托在新泽西州政府身上,但要得到州政府的援助,却并不容易。

  当地时间19日,大西洋城市长格尔顿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蒂否决了对大西洋城的预算援助方案后,“(城市)破产的考虑正被提上议程”。据悉,这一方案要求州政府向大西洋城提供3350万美元的财政预算,而大西洋城内的赌场以固定缴费代替15年的税收,将赌城的投资税和推广费用于偿还该市的债务。

  为何不同意援助大西洋城?克里斯蒂解释说,他们已经给了大西洋城五年的时间,却没有看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州政府)不会要求纳税人继续支持这种浪费资金与精力的行为。”

  好在,随后大西洋城的援助迎来转机。26日,美国媒体报道称,新泽西州决定接管大西洋城的财政。分析称,这是挽救这个海滨赌城资金干涸和宣布破产的最后一招。克里斯蒂强调,当前,博彩业已经不为一个城市、一个州所垄断,必须为大西洋城找到一条新出路。

  大西洋城转型的希望并非不存在。尼尔森·约翰逊曾经担任大西洋城规划委员会的律师,参与了多数批准赌场建设的决议。在他看来,大西洋城“没有认真考虑在全美经济中的位置,以及重新把它建成一座安全、清洁、一流的观光胜地。”

  尼尔森·约翰逊说,这座城市并非没有希望,譬如餐饮和零售业的收入持续上升。“这里有很多优质资产:汹涌浩渺的大西洋,美丽的海滩,便于全美四分之一人口往来的地理位置,城里的木板路,现代化的会议设施。这里还有一座一流的国际机场,渴望进行协作的高等院校,还拥有掌握熟练劳动技能的劳动力。”

  丁小松指出,五月天乐队曾前往大西洋城开演唱会,当时,美国东部的华人和留学生很多都赶到了大西洋城,观看五月天的演唱会,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或许,这也是大西洋城吸引游客的一个方式。

  被特朗普放弃的大西洋城,是否还会迎来再度复兴的那一天?或许,这与特朗普竞选总统之路一样,充满着太多的未知。




中国从南到北,到处有发廊



作者:bobzhou  于 2016-1-30  贝壳村



最早出现发廊的是香港。早在60多年前,香港开始流行发廊。改革开发后,先流行到广东,再不断向内地蔓延。现在,从海南岛到哈尔滨,从厦门到乌鲁木齐,都能够看到发廊,甚至都有发廊一条街。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座落在中国各城镇的大街小巷里的发廊都会心照不宣地点亮红灯,里面坐着化浓妆、穿低胸衣服的女人。这些红灯与女人,充满了昏暗而暧昧的色彩,诱惑着行色匆匆的路人。

 发廊,它的顾客也只能是那些中低收入者、打工的。他们来发廊的目的,除了理发、按摩等基本消费以外,额外也会涉足到某些色情服务项目。但并不是所有的发廊都提供色情服务,有些发廊,只提供理发与按摩,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廊,而有些发廊,则只提供按摩保健与性服务,不提供理发,是打着发廊幌子的假发廊。那么如何辨别真假发廊呢?主要有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专门提供性服务的发廊里,没有理发美容所必需的设备,甚至连剪刀都没有,只提供所谓‘洗头’。第二个特征,提供性服务的发廊,肯定要千方百计地拉客人‘按摩’。第三个特征,专门提供性服务的发廊里,往往只有一两张理发用的椅子,甚至根本没有,但是小姐却多得多。第四个特征,真正的发廊里的理发小姐,一般都是当地人,说方言,不过分梳妆打扮。以这样的评判标准,真假发廊一目了然,但事实上,如今的发廊早已渡过了纯粹理发的阶段,实现向“挂羊头卖狗肉”的色情业温床的转变。

同为色情服务的场所,发廊与酒吧夜总会有着不同的行业性特点,主要体现五个方面。

 第一,就规模性而言,发廊的规模最大,分布最广,从业人员最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正从事和曾从事性业务发廊的服务人员达到近千万之多,正所谓“大街小巷亮红灯”,发廊已俨然成为中国色情业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第二,从价格来说,发廊偏低的消费价格符合大部分人群的消费习惯。到发廊的顾客,不需要多大的花费,便可以得到一次短暂享受,花十元钱,由一个20岁左右的姑娘给自己洗头按摩,难道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吗?而那些提供色情服务的发廊,更是服务周到,从按摩洗头到保健出台,一条龙的服务再加上价格不贵,充分满足了那些低投入要高享受的顾客的需要。这种价格上的优势,让发廊在挣夺顾客中抢占了先机。

 第三,就单个的发廊来说,往往规模不大,多数只有一个大厅和一个按摩间,装修也称不上豪华,服务小姐也不多,一般是三四人,多的也不过六七人。这样做有很多好处,最关键在于它让发廊的风险系数降到最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资金投入与行业风险。如果开夜总会,没有个几百万绝对办不成,而开发廊的成本就很低,甚至只需夜总会经费的百分之一二。另外,开发廊是风险很高的行业,既面临公安执法机关的清理整顿,同时面临来自社会黑势力的敲诈勒索,是黑白两道关注的“焦点”。因而即使遭遇“不幸”,被公安机关查封,或是被黑社会势力打砸抢,也能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四,发廊女的流动性非常大。原因有三:一,发廊女是出于生活的无奈才从事这一行业的,事实上她们并不情愿,因而一旦找到其他出路,她们会义无反顾地离开;二,发廊的性质决定了新鲜面目才能赢得较多的顾客,久处一地,发廊女的“生意”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三,许多发廊女本身有家庭,她们上有老,下有小,不可能从事长期稳定的工作,只能是偶尔出来打工,而发廊的低门槛便为她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基于以上原因,发廊女的流动性较其他行业更为频繁。不过,这种流动,主要是跨地区间和跨行业的流动,譬如从北方转到南方,从发廊转到工厂等等。

 第五,发廊老板与发廊女是一种契约关系。首先,发廊老板与发廊女不存在人身上的依附关系。尽管存在某些发廊老板强迫发廊女卖淫的个别事例,但对大多数发廊女来说,她们拥有充分的自由,可以随意出台,流动甚至返乡。其次,发廊老板与发廊女之间不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按收入提成,即老板提供吃住与交易场所,发廊女不拿工资,纯粹靠色情服务所得谋生。收入所得中,发廊女与发廊老板之间按21的比率提成,即假如一次性收入是150元,那么发廊女得100元,发廊老板得50元。这一事实,证明某些人提出的老板得“大头”、小姐得“小头”的说法并不准确。

 相较于酒吧夜总会,发廊拥有价格低廉与服务多样化的优势,吸引了相当多的顾客,但这样的优势却是建立在发廊女的悲惨遭遇身上。在走入发廊之间,她们的遭遇已经是悲惨的了,长期的贫困与缺乏谋生的手段,让她们明知道发廊是个火坑,也会毫不犹豫地往下跳,从这个意义上说,从进入发廊里的那一刻起,她们的残酷青春便被摧毁了。

 有报纸刊登了这样一段话;中国的发廊女,已达千万,如欧洲一个小国家的人口。这个数据在客观上表明,发廊女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阶层。我们先要承认她的客观存在,用人性去理解,去包容。可不可以这样界定,中国发廊女,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庞大群体,缓解了政府就业的压力。应该改变 发廊女没有社会地位的情况,公安可以随意闯进她们的房间。老板可以随意安排她们去接待客人。卫生防疫可以随意脱下她们的裤子做检查。街道办可以随意摊派她们买避孕套。在八面包围中,她们剩下的,只是叹息和眼泪。有良知的人应该发出呼吁,改变发廊存在的情况。(转摘)





惨到难以想象:农村老人自杀的平静

与惨烈(图)


作者:笑臉書生  于 2016-1-31 贝壳村

 


快过年了,很多漂泊异乡的打工仔打工妹为了一张回家的车票愁白了头,也有人无奈的选择留在打工的地方不回家,让故乡等待亲人回来团聚的家人再次深深的失望……在故乡,或者有着他们的留守孩子,或者有着他们日渐年迈的爹娘。

而更让人痛心的是,有这么一些爹娘,他/她们日渐老去,不再能为家庭创造价值,在不孝的子孙和无奈的现实面前,悲愤地选择自杀。自杀的老人们年轻时给孩子盖房、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务”,被榨干所有价值后,就变得好像一无是处,只能等死。这种病态的现象,都是真实的中国,真实而残酷。

很多中国农村老人状况,惨到难以想象。(网络图片)

以下是《中国青年报》2014年的报道,不过该文最近又在网络上流传,不少微信公众号都转载了此文。文章很长,我们摘录如下:

农村老人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林木文沐浴之后,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这个69岁的老人坐在堂屋中间,一边在火盆里为自己烧纸钱,一边喝下半瓶农药。纸钱烧了一半,老人躺在地上不省人事。

“他很久以前就开始计划自杀了。”刘燕舞后来听说。待人们发现时,林木文已经没有了呼吸。在这个距湖北武汉不到100公里的村庄里,村民猜测老人自杀的原因是与儿媳妇失和。“他怕将来死了,孩子连纸钱都不给买。”一名村民对刘燕舞说,“这样死,还‘体面’些。”

那是2008年,刘燕舞所在的研究团队在湖北省京山县进行田野调查。当问到村庄里有没有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的现象时,得到最多的回答竟然是:“我们这里就没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

这也成为刘燕舞研究农村老人自杀现象的开端。6年来,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项目主持人的刘燕舞走进湖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他发现,林木文的悲剧不是个案,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刘燕舞说,自杀在当地被视作正常、甚至合理的事。村民们觉得犯不着议论并得罪他的儿子,“死了的也就死了”。

不仅是普通村民,乡村医生对待自杀的态度往往和村民一样,“将其看作正常化的死亡”。特别是当老人得了疾病又“磨不过”,选择自杀,乡村医生“都不觉得这是自杀”。

“越是平静,越是让人不寒而栗。”

这让刘燕舞一行人震惊不已。“越是平静,越是让人不寒而栗。”在京山调查的半个月里,有村子又发生3起老人自杀事件。经统计,各村去世的老人中,死于自杀的比率高得惊人,“至少30%,还是保守估计”。

刘燕舞慢慢发现,林木文的死,并不算严重或者惨烈。在过去6年的调研里,他听到的故事“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不少老人,因为行动困难,拿不到药水瓶也站不上板凳悬梁,便在不及人高的窗户上,搭起一根绳,挎住头,蜷起腿活活吊死。有两位山西的老人,儿子不给饭吃,还屡遭媳妇打骂,头朝下扎进家里的水窖中。“这些都是有必死的决心的。”刘燕舞分析道。他还记得有人跟他介绍说,一位老人要自杀,但怕子女不埋他,便自己挖了个坑,躺在里面边喝药边扒土。

这样的案例接触多了,刘燕舞不禁叹息:“很多故事村民嘻嘻哈哈跟你讲,但都悲惨到难以想象。”“有时候会有股想逃离的感觉,就觉得这个世界不属于我。”

在农村老人寻死的故事里发现“他杀”的影子更让刘燕舞等人震撼的,是在农村老人寻死的故事里,发现“他杀”的影子。

杨华了解到,有一对老年夫妇,同时喝农药自尽。老太太当场死亡,老爷子没死,但家属并不送到医院。第二天家里人给老太太办丧事,就让老头躺在床上看。第三天,老头命毙,就着为老太太办丧事的灵棚,立马又为老头办了丧事。

还有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儿子就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随后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

“现代性讲究市场理性,讲究竞争,看重核心家庭的利益最大化。”刘燕舞解释道,当农民之间,甚至一家子父子、兄弟间都开始按市场的思维方式处理关系,人们开始算账。

不少人跟刘燕舞讲过给老人治病的账:假如花3万元治好病,老人能活10年,一年做农活收入3000元,那治病就是划算的;要是活个七八年,就也不太亏本;但要是治好病也活不了几年,就不值得去治。

在不少老人心里,这笔账的算法也是成立的。“农村自杀的老人中,有超过一半带有‘利他’性质。”杨华将农村自杀老人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利他型”的老人最多,他们倾向于为子女着想。

“事实上,多数自杀身亡的老年人,其实是不想死的。”

“这些老人不想变成子女的累赘。”杨华说,“自杀的后果也将给子女带来收益。”甚至,他们即便自杀还处处为子女着想。他们有的不会在家里自杀,而是选择荒坡、河沟,帮子女避嫌;或者与子女争吵后不自杀,待到关系平静后才自杀;还有两个老人都想自杀,也不会选择同一天或同一屋自杀,而要错开时间,以免对子女家庭产生不好影响。

刘燕舞认为,如果不到万不得已,老人都不会轻易选择自杀。“一些老人说,宁在世上挨,不往土里埋。所谓‘利他’的表象背后,实质上更多的是绝望。”

刘燕舞的老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表示:自杀的老人们年轻时“死奔”(干活干到死),给孩子盖房、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务”,丧失劳动能力,无论是物质或情感上,得到的反馈却少得可怜。

“被榨干所有价值后,老人就变得好像一无是处,只能等死。”贺雪峰说。

在“代际剥削”大行其道的地区,与之伴随的,是农村老年人自杀潮的出现。特别是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为突出明显。

刘燕舞将这种自杀潮的出现称为病态。“2000年以后,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升高特别快,且水平极高。”刘燕舞不无忧虑地说,“用‘极为严峻’来判断这一形势并不为过。”

“我在全国跑的感觉是,随着现代性的侵入,传统性的没落,各地农村都在向京山的方向靠拢,只是严重程度不同。”刘燕舞说。

与他们的调查一同跑步前进的,还有中国的老龄化水平。截至去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去年全国老龄委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

这意味着中国仅老年人口数,就相当于印尼的总人口数,已超过了巴西、俄罗斯、日本。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递增,去年已达到2300万人。而且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

而据刘燕舞介绍,在农村自杀的老年人中,有六成多集中在70岁以上年龄段。“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京山的今天可能是很多地方的明天”。

据刘燕舞统计,农村老人自杀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难,其次是摆脱疾病的痛苦,两者合计占直接死因的60%,之后是情感问题。“换句话说,要减少老年人非正常死亡,就要解决三个问题:不饿死,不病死,不寂寞死”。

“事实上,多数自杀身亡的老年人,其实是不想死的。”刘燕舞还记得2011年冬天去应城农村做访谈的情景。在他去的头一年,离他住处不远的一户人家,照料着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那年年底,子女们商量,给老人断水、断粮,希望他在年前死掉,“免得过年家里来客人,屋里臭烘烘的”。

这是个倔强的老人,“拼了命地活下去”。他躺在床上嗷嗷大骂,抓起粪便在屋里到处乱扔。一直坚持到大年初一,老人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阅读详情: http://www.backchina.com/blog/278342/article-242906.html#ixzz3yskQrcnQ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刀光枪影/九大定律/墨西哥地下中国城/这9种人/毛泽东承认帮朝鲜打仗绝对错了
  • 日本庭园/忽必烈的兄弟们也曾为伊斯兰教反目/一来一去, 中国已难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