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丑闻/十年/為以色列禱告/中國的金融危機爲何總不爆發/國民黨的前途在成為臺灣的保守黨
發佈時間: 2/2/2016 6:21:41 PM 被閲覽數: 22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為以色列禱告:以色列準備防禦 ISIS自西奈攻擊威脅




為以色列禱告:以色列準備防禦 ISIS自西奈攻擊威脅


 【國度復興報╱編譯 Opal/報導】去年以埃邊界有種特別沈默的緊繃。那時沙漠區可見伊斯蘭國(ISIS)軍隊集結增加,使以色列國防軍(IDF)瞭解最終將直接影響以色列-尤其南部城鎮。IDF已關切此危險並預做準備中。
 IDF南部指揮中心已三度改變作戰計畫,以面對預期的威脅。例如,軍隊更集中都會地區的作戰、保護最脆弱的南以色列農場。沿著邊界的軍隊數量也大大增強:全區各地廣建坦克車和砲台,聯合陸空軍事演練也在進行。
 一個最明顯的改變就是使用步兵戰鬥車輛:增強吉普車和悍馬車,並安裝屋頂機關槍。而負責以埃邊界單位之一是IDF男女混編部隊「獰貓營」(Caracal Battalion,33營),過去多年則是被專門訓練來面對新的威脅。
 「關鍵是ISIS還不是正在我們門外,它正集中戰力對抗埃及人。」一資深IDF官員說,「過去六個月,埃及人經歷一場成熟化過程,他們學會知道規則已改變。已不只是兩軍作戰,而是面對一恐怖組織的軍隊。」
 「我們在IDF中已提高我們的殺傷力。我們也瞭解到威脅已改變,並已採取行動回應將來臨的風暴。沿著220哩邊界,我們已明顯改善防衛隊伍。此轉變是因面臨的威脅而在各方面展現。」他補充。
●為以埃邊界和平,戰事早日消弭禱告。
(文取材自ynetnews) 复兴報





何清涟:中國的金融危機爲何總不爆發?
     
2016-01-27
              

人民幣百元鈔票

人民幣百元鈔票









編者按:這是何清涟爲美國之音撰写的评論文章。這篇特约评論不代表美國之音的觀點。轉載者請注明来自美國之音或者VOA


中國股市持續下跌,外彙市場險情频出,一個疑问浮上世人心头:中國金融危機什么时候爆發?本文要谈的是两點:一、中國金融危機迫在眉睫;二、危機暫时不爆發的原因。


危機潮涌之前溜掉的几只小鸭子


最近,中國農村商业銀行的股東紛紛在淘寶網上抛售股份。屈指算来,從去年4月以来,在淘寶網上拍賣部抛售股份的已有11家銀行的股東。對于中國金融业来说,這種抛售是投资者在危機前的逃遁。


爲什么没有引發金融股的清倉甩賣潮?這是因爲金融行业的門檻高,资本進出需要監管部門審批。農村商业銀行處于中國金融體系的底部,是当年金融擴张时地方政府急需吸金所形成的産业,出售這類銀行股份的行爲,基本上不需要監管部門批准。在中國金融业中占支配地位的國有商业銀行,拥有其股份的各種实體,一般都是资格很高的國有企业,以及作爲“战略投资者”吸納進来的外资銀行,這些股份的股權轉让需要監管部門批准。加上地方銀行的资産只占中國金融业總资産的13.4%,因此,金融业链條底部的清倉甩賣行爲,不會引起金融业股權大甩賣,因爲想跟風也跟不成。


但這種清倉甩賣确实是在銀行业利潤迅速下降、坏账增加這種背景下發生的避險行爲,曾几何时,金融业是各種投资者削尖腦袋想鑽也不得其縫而入的壟斷行业,如果不是空氣中都彌漫着濃濃的危機氣味,嗜利如命的资本是不會溜走的。


患上敗血症的中國金融业


中國金融业确实像患上敗血症的病人。過去10多年以来,中國成爲全球第一貨幣大國,金融高度泡沫化。2003-2013年10 年間,基礎貨幣增加88萬億元人民幣,外彙资産增加了3.4萬億美元,主要来自于新增貨幣投放。但中國的金融系统却有如得了敗血症的病人,這头剛輸入紅色的新鲜血液(注入资金),那头就流出黑血(即坏账)。


中國銀行坏账形成有几大特點:


一是數額特別巨大。


2015年9-10月間,國際金融业與投行界對中國官方公布的銀行坏账率進行爭辯,质疑中國銀監會公布的銀行坏账率。


和中國GDP增速數據一樣,海外人士對于中國發布的銀行不良債務規模和不良債務率持怀疑態度。中國銀監會發布的銀行坏账率是1.5%,但國際金融业分析師一致認爲,中國真实坏账率可能高于官方數據,其中,法國裏昂證券(CLSA)估算中國銀行业的坏账率可能高達8.1%,是官方數字1.5%的6倍之多。這意味着中國銀行业有7.5萬億元人民幣的资本缺口,超過中國GDP的十分之一。


對于中國銀行业坏账率,海外分析人士的估測數據之所以與中國官方數據明顯不同,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的界定標准存在很大差異。中國銀行业往往會將地方政府債務、國企債務這些因政治原因而貸款並形成的債務挂在帐上,不作爲坏账,以保持帐面盈利。


二是銀行坏账形成的源头多元化。


所谓源头多元化,是指中國銀行业的坏账来源几乎涉及主要經濟領域。其中主要是房地産企业,與大型國企,以及巨大的地方政府債務,都成爲銀行坏账的源头。


1、房地産业爲銀行造成巨額坏账。


如果说其他國家比如美國的房地産市場,房地産的供給往往由需求決定,一旦供給過大,房屋滞銷,房地産商就會停止建房。原因很簡單:無人買房將導致房地産開發商無力償还銀行貸款,最终導致公司破産。但中國不同,地方政府的財政需求決定土地供應量,國有商业銀行的貸款方向要爲地方政府的政策服務,爲房地産開發商提供资金。這就導致新的供給不斷産生,最後大量房屋滞銷,50多座“鬼城”遍布全國。即使按國家统計局那相對保守的數據,目前全國城鎮尚有待售住宅4.3億平米、在建住宅44.4億平米,合計48.7億平米,這些積压在房地産上的貸款就足以形成压垮銀行业的巨石了。


中央政府要救房地産,是爲了救地方政府的錢袋。綜合國土资源部、國家统計局、財政部數據,自2004年至2013年10年間,中國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普遍超過40%,最高的一年是2010年,比重達69.4%,以後各年依次爲:2011年59.3%,2012年43.6%、2013年59.8%。2014年房地産业即便形势严峻,全國賣地收入仍然高達4.29萬億元。


只要地方政府要保財政,繼續開發房地産,中國銀行业就將永远背上巨額坏账這個沈重包袱。


2、國企成爲銀行坏账的制造機


中國约有30多個行业早就處于産能全面過剩状態。對于那些不賺錢、高負債,不斷虧損且處于半停産状態的虧損企业,前几年地方政府爲保就业让銀行貸款並給予各種補貼勉强維持。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2016年六大主要經濟任務之时,將出清“僵屍企业”当作重點工作之一。這些“僵屍企业” 僅在中國股市上的A股企业当中就有266家,占比10%;集中于九大行业,即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等。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産價格指數(PPI)已連續40多個月呈負增長状態,虧損面達80%。


據一些“僵屍企业”的高管們自述,這些企业“生不如死,活不了又死不得”,是在生死之間游走。這種状態是因爲地方政府、銀行與國企都希望能撐下去。因爲“去産能化”的必然結果是:一,將原来的隱性失业變爲顯性失业(约有2000萬國企工人失业),二,大量企业債務將變成銀行坏账。兴业策略的研究報告估計,如果在两年內全部倒閉,企业70%的有息負債成爲坏账,影響債務约10671億,年均5309 億。其中,估計10%爲債券,90%爲銀行債務。每年新增4800億的不良債務對銀行的压力甚大。


中國國企債務到底有多少,外界難以弄清楚,因爲政府部門經常在玩帐面游戏。僅舉一例,外媒解讀2015年10月22日的中國財政部月報,發現國企債務一是總量大,截止到9月30日,中國國有企业整體債務總額達到77.7萬億元人民幣(按当时彙率折算,约合12萬億美元),超過中國GDP的總量;二是增長快,前一個月的整體債務數字爲71.8萬億元人民幣。這意味着在一個月时間內,中國國有企业整體債務增加了驚人的6萬億元人民幣(约合1萬億美元),是中國國有企业最大幅度的月度債務增加量。有人分析,這可能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杠杆化操作,.一些原本被歸爲政府債務的債務被重新劃歸成了國有企业債務。


金融危機不爆發的原因:党指揮枪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點結論:


1、地方銀行的股東們在危機前清倉甩賣,是因爲在中國的金融系统中,地方銀行是最不受中央政府保護的末端。在金融系统斷尾求生时,地方銀行就是中央政府要斩斷的那條爛尾巴。


2、中國金融系统坏账的産生可谓“成也政府,敗也政府”。國有商业銀行的主要任務是爲中國政府的經濟發展大計服務,地方政府要保財政收入,在住房市場严重供過于求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要以房地産业爲龍头,要保證当地的就业而扶持國有企业,其結果必然是銀行业産生天量坏账。


3、中央政府持續不斷地用各種辦法幫助銀行降低消除坏账,1998年成立了四大资産管理公司剝除坏账;2005年開始,通過吸引外资銀行做战略投资者後,將衆多國有商业銀行包装上市,让股民們買單。這一輪的天量坏账如何消除,方法正在籌思中。


4、中國政府拥有百萬武警,專司對內安全。当所有“文”的方法用盡之後,也可以保證各地不會發生挤兌現象。2015年,e 租寶、泛亚等多家理財産品破産,成千上萬投资者的財産被洗劫,也未釀成震動全國的群體性事件,足以證明中國政府用分隔式方式能夠撲滅這些中小火災。試想想,当銀行外面站滿了荷枪实彈的武警及各種便衣时,还有誰敢在銀行大門之外聚衆滋事?


美國之音





丑闻 (电视剧)

电视剧

《丑闻》是一部由珊达·莱梅斯创造的美国电视剧,于2012年4月5日起在美国广播公司播出。 维基百科
开播时间2012 年 4 月 5 日
实习医生格蕾 (自 2005 年)
实习医生格蕾
自 2005 年
逍遥法外 (自 2014 年)
逍遥法外
自 2014 年
白宫群英 (1999 年 – 2006 年)
白宫群英
1999 年 – 2006 年
私人诊所 (2007 年 – 2013 年)
私人诊所
2007 年 – 2013 年
政坛野兽 (2012 年)
政坛野兽
2012 年

Latch ft. Fitz & Olivia - Season 4 SCANDAL - YouTube

与“scandal”相符的视频▶ 7:5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rAdo0QfI9w
2014年11月26日 - 上传者:nz gladiator
YOU CAN NOW FIND THIS VIDEO WITH SOUND HERE: https://vimeo.com/124510348 Song playing is Latch ...




杜導斌專欄:國民黨的前途在成為臺灣的保守黨


杜導斌 2016年01月31日 06:50


含淚敗選,國民黨能以保守黨定位重生嗎?(林俊耀攝)
含淚敗選,國民黨能以保守黨定位重生嗎?(林俊耀攝)
這次臺灣選舉民進黨大勝,國民黨慘敗。有輿論斷定,國民黨過去失去了大陸,現在又失去臺灣,已經喪失東山再起的可能,甚至已經喪失存在的必要,沒有前途。我不同意這種觀點。

以我對臺灣政治的觀察,認為,從某種角度看,民進黨的優勢深植於臺灣民眾對臺灣政治中陳腐朽爛部分的厭惡,深植於人性。因此,民進黨在臺灣政壇中的角色應該定位於改革。也就是說,民進黨其命唯新,政綱特點主要是「臺灣需要改變」,自身定位在於新,在於變。國民長期執政積累的弊端確實需要清除,需要改良。假使不改革,臺灣便將是死水一潭,便會腐爛,直到垮掉。非改革,臺灣不能新生,不能獲得進步。但是,臺灣,任何民主和非民主國家與社會,都不能只有改,只有新,只有變,那將給人們帶來不確定,帶來風險和恐懼,任何民主和非民主國家社會,都需要不變的、讓人們感覺安全穩妥的要素,沒有這些安定的要素,只有不斷地改變,社會國家便會陷於動盪不安,便無法長久存續,更別說發展。

臺灣的積弊確實需要改革,然而,臺灣自辛亥革命以來的某些優良傳統也需要保持,這個保持的使命,便當落在國民黨身上。

考察國民黨百餘年來的歷史會發現,這個黨今天的失敗,不僅與馬英九政府八年來執政的許多失策高度相關,其實也根源於其歷史。國民黨自成立以來的歷史,一直在左右間搖擺不定,自我角色定位不清。它先是革命黨,到共產黨要革它的命時,又成為反革命黨,或者說某種意義上的改良黨。孫中山先生將其黨的使命定位於實行憲政,敗退臺灣後,卻實施了幾十年的一黨專政,在事關政權存續的根本問題上拒絕改良。到蔣經國先生晚年,又再變為開放黨禁,與昔日鎮壓的在野黨輪流執政。其革命黨的傳統和專政黨的傳統都丟失殆盡,改革黨的旗幟又被民進黨奪了去。今天的國民黨,能說它是革命黨或反革命黨嗎?絕對不能這麼講,那麼是改革黨嗎?也不是。那麼,今天的,或未來的國民黨到底是個什麼黨?它應該以什麼樣的一種政治使命獲得新生?或者說,它在臺灣政治中,以及在未來的中國政治中,它到底應該扮演個什麼角色,才可繼續存在?

我認為,這個角色應該就是保守黨。當代以英美為主的成熟民主國家一般都有兩個大黨,一個我們可以稱之為改革黨,一個我們可以稱之為保守黨。正是這兩個大黨的存在,共同扼制住了革命黨,致其無法生存或即使萌芽卻無法發展壯大。當然,這並非說保守黨就完全拒絕改革,或者說改革黨就是永遠主張一切都要改變。而是指,改革黨的政綱強調改革的成份要多些,保守黨則更側重秩序,通常會努力使改革不至於改得失序。非成熟的民主國家通常則只有改革黨和革命黨,沒有保守黨,所以,這些民主國家經常動盪不定。

一說起保守,不知道臺灣人怎麼看,猜想應該與大陸人差不太多。民國以來的中文語境中,保守一直與抱殘守缺、冥頑不化等負面評價聯在一起。其實這是對保守的誤解。保守其實深植於人性之中,是每個人和全人類的共同需要。人類的基因是在變與不變中慢慢成為現在這樣的。唯其有所不變,人才能歷經數十百千代仍然是人,而未演變為其它某種動物;唯其有所改變,人類才能不斷進化,才會有今天的文明。

不變與變不僅深植於基因,同時也深植於每個人的靈魂。不確定永遠伴隨著風險,萬事全新,人便會茫然失措,憂慮生命安全失去保障,因此人希望免於恐懼,生活安穩,這正是對不變的要求。但如果生活中的一切都確定不移,則意味著天天重複,便會膩味,看不到新鮮、前途和希望,會感到煩惱和痛苦。安全感讓我們喜歡故鄉、親友故舊、熟悉的環境和對胃口的美味佳餚,好奇心則讓我們對未知事物懷有某種期待和喜愛。變與不變,都是人、社會和國家所需要的。

前青工會總會長侯佳齡出席草協舉辦「革新游擊計畫」記者會,由青年串聯針對國民黨提出改革訴求。(顏麟宇攝)
青年串聯,對國民黨提出改革訴求。(顏麟宇攝)
改革一說,在中國近現代的正當性應該是始於清末的改良,和改良失敗後的革命,然後是革命失敗後的鄧小平改革等反復折騰。但保守一說則應該有更深遠的歷史淵源。《史記》記載,秦始皇即皇帝位元時舉行過一次御前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淳于髡與李斯的爭論,即法先王還是法後王。淳於髡說「事不法古而能長久者,未之有也」,李斯和秦始皇則對此不以為然,認為秦始皇的功德已經遠勝先王,無須效法先王,應該以活著的皇帝的意志為決斷一切的準繩。結果,15年後秦朝滅亡。

古往今來的政治智慧有三個核心內容,一個也不可缺少。一是延續性原則,一是平衡性原則,一是即時性權宜。所謂延續性原則,是指自三皇五帝和希臘羅馬到如今,在全人類各社會和國家中都起支撐作用的長期有效的根本性原則,比如必須有政府,法律,交由國家壟斷使用的暴力,稅收,政治、社會分工和道德,等等。平衡性原則指的是支持某種特定類型國家、政體保持平衡的原則,過去稱為「長策」的多是平衡性原則,政體不變,這些原則就會起作用,一旦政體改變,原則也會隨著改變,比如「三納五常」之於中國的皇權帝制,就是平衡性原則。權力的分立與制衡、選舉和代議政治之於自由民主政體,同樣是平衡性原則,而非延續性原則,顯而易見,君主制和極權體制都不需要這些。即時性權宜則指政策、策略、措施、先例、領導方法與才能、政治手段、駕馭局勢能力等等。可以這麼說,《尚書》、《春秋》、《禮記》以及四書五經之所以重要,便在於它們闡釋了部分延續性原則和平衡性原則,而《易經》和歷代正史之所以受到推崇,則是因為它們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權宜性政治智慧。

臺灣需要改變,這種改變的責任主要由民進黨承擔;同樣,臺灣也需要保守,這種保守的責任則份當落在國民黨的頭上。自1911年來,中華民國百餘年的歷史,漸次承續、形成和積累起的延續性原則、平衡性原則和許多成功的政策與先例,不能放棄,必須保守。這份保守的職責,除了交付給創立中華民國的國民黨,還有誰更合適?

*作者為獨立學者,中國知名政論家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到处有发廊/美赌城大西洋城濒临破产/BBC拍中国纪录片/农村老人自杀
  • 刀光枪影/九大定律/墨西哥地下中国城/这9种人/毛泽东承认帮朝鲜打仗绝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