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何清涟爲美國之音撰写的评論文章。這篇特约评論不代表美國之音的觀點。轉載者請注明来自美國之音或者VOA。
中國股市持續下跌,外彙市場險情频出,一個疑问浮上世人心头:中國金融危機什么时候爆發?本文要谈的是两點:一、中國金融危機迫在眉睫;二、危機暫时不爆發的原因。
危機潮涌之前溜掉的几只小鸭子
最近,中國農村商业銀行的股東紛紛在淘寶網上抛售股份。屈指算来,從去年4月以来,在淘寶網上拍賣部抛售股份的已有11家銀行的股東。對于中國金融业来说,這種抛售是投资者在危機前的逃遁。
爲什么没有引發金融股的清倉甩賣潮?這是因爲金融行业的門檻高,资本進出需要監管部門審批。農村商业銀行處于中國金融體系的底部,是当年金融擴张时地方政府急需吸金所形成的産业,出售這類銀行股份的行爲,基本上不需要監管部門批准。在中國金融业中占支配地位的國有商业銀行,拥有其股份的各種实體,一般都是资格很高的國有企业,以及作爲“战略投资者”吸納進来的外资銀行,這些股份的股權轉让需要監管部門批准。加上地方銀行的资産只占中國金融业總资産的13.4%,因此,金融业链條底部的清倉甩賣行爲,不會引起金融业股權大甩賣,因爲想跟風也跟不成。
但這種清倉甩賣确实是在銀行业利潤迅速下降、坏账增加這種背景下發生的避險行爲,曾几何时,金融业是各種投资者削尖腦袋想鑽也不得其縫而入的壟斷行业,如果不是空氣中都彌漫着濃濃的危機氣味,嗜利如命的资本是不會溜走的。
患上敗血症的中國金融业
中國金融业确实像患上敗血症的病人。過去10多年以来,中國成爲全球第一貨幣大國,金融高度泡沫化。2003-2013年10 年間,基礎貨幣增加88萬億元人民幣,外彙资産增加了3.4萬億美元,主要来自于新增貨幣投放。但中國的金融系统却有如得了敗血症的病人,這头剛輸入紅色的新鲜血液(注入资金),那头就流出黑血(即坏账)。
中國銀行坏账形成有几大特點:
一是數額特別巨大。
2015年9-10月間,國際金融业與投行界對中國官方公布的銀行坏账率進行爭辯,质疑中國銀監會公布的銀行坏账率。
和中國GDP增速數據一樣,海外人士對于中國發布的銀行不良債務規模和不良債務率持怀疑態度。中國銀監會發布的銀行坏账率是1.5%,但國際金融业分析師一致認爲,中國真实坏账率可能高于官方數據,其中,法國裏昂證券(CLSA)估算中國銀行业的坏账率可能高達8.1%,是官方數字1.5%的6倍之多。這意味着中國銀行业有7.5萬億元人民幣的资本缺口,超過中國GDP的十分之一。
對于中國銀行业坏账率,海外分析人士的估測數據之所以與中國官方數據明顯不同,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的界定標准存在很大差異。中國銀行业往往會將地方政府債務、國企債務這些因政治原因而貸款並形成的債務挂在帐上,不作爲坏账,以保持帐面盈利。
二是銀行坏账形成的源头多元化。
所谓源头多元化,是指中國銀行业的坏账来源几乎涉及主要經濟領域。其中主要是房地産企业,與大型國企,以及巨大的地方政府債務,都成爲銀行坏账的源头。
1、房地産业爲銀行造成巨額坏账。
如果说其他國家比如美國的房地産市場,房地産的供給往往由需求決定,一旦供給過大,房屋滞銷,房地産商就會停止建房。原因很簡單:無人買房將導致房地産開發商無力償还銀行貸款,最终導致公司破産。但中國不同,地方政府的財政需求決定土地供應量,國有商业銀行的貸款方向要爲地方政府的政策服務,爲房地産開發商提供资金。這就導致新的供給不斷産生,最後大量房屋滞銷,50多座“鬼城”遍布全國。即使按國家统計局那相對保守的數據,目前全國城鎮尚有待售住宅4.3億平米、在建住宅44.4億平米,合計48.7億平米,這些積压在房地産上的貸款就足以形成压垮銀行业的巨石了。
中央政府要救房地産,是爲了救地方政府的錢袋。綜合國土资源部、國家统計局、財政部數據,自2004年至2013年10年間,中國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普遍超過40%,最高的一年是2010年,比重達69.4%,以後各年依次爲:2011年59.3%,2012年43.6%、2013年59.8%。2014年房地産业即便形势严峻,全國賣地收入仍然高達4.29萬億元。
只要地方政府要保財政,繼續開發房地産,中國銀行业就將永远背上巨額坏账這個沈重包袱。
2、國企成爲銀行坏账的制造機
中國约有30多個行业早就處于産能全面過剩状態。對于那些不賺錢、高負債,不斷虧損且處于半停産状態的虧損企业,前几年地方政府爲保就业让銀行貸款並給予各種補貼勉强維持。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2016年六大主要經濟任務之时,將出清“僵屍企业”当作重點工作之一。這些“僵屍企业” 僅在中國股市上的A股企业当中就有266家,占比10%;集中于九大行业,即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等。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産價格指數(PPI)已連續40多個月呈負增長状態,虧損面達80%。
據一些“僵屍企业”的高管們自述,這些企业“生不如死,活不了又死不得”,是在生死之間游走。這種状態是因爲地方政府、銀行與國企都希望能撐下去。因爲“去産能化”的必然結果是:一,將原来的隱性失业變爲顯性失业(约有2000萬國企工人失业),二,大量企业債務將變成銀行坏账。兴业策略的研究報告估計,如果在两年內全部倒閉,企业70%的有息負債成爲坏账,影響債務约10671億,年均5309 億。其中,估計10%爲債券,90%爲銀行債務。每年新增4800億的不良債務對銀行的压力甚大。
中國國企債務到底有多少,外界難以弄清楚,因爲政府部門經常在玩帐面游戏。僅舉一例,外媒解讀2015年10月22日的中國財政部月報,發現國企債務一是總量大,截止到9月30日,中國國有企业整體債務總額達到77.7萬億元人民幣(按当时彙率折算,约合12萬億美元),超過中國GDP的總量;二是增長快,前一個月的整體債務數字爲71.8萬億元人民幣。這意味着在一個月时間內,中國國有企业整體債務增加了驚人的6萬億元人民幣(约合1萬億美元),是中國國有企业最大幅度的月度債務增加量。有人分析,這可能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杠杆化操作,.一些原本被歸爲政府債務的債務被重新劃歸成了國有企业債務。
金融危機不爆發的原因:党指揮枪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點結論:
1、地方銀行的股東們在危機前清倉甩賣,是因爲在中國的金融系统中,地方銀行是最不受中央政府保護的末端。在金融系统斷尾求生时,地方銀行就是中央政府要斩斷的那條爛尾巴。
2、中國金融系统坏账的産生可谓“成也政府,敗也政府”。國有商业銀行的主要任務是爲中國政府的經濟發展大計服務,地方政府要保財政收入,在住房市場严重供過于求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要以房地産业爲龍头,要保證当地的就业而扶持國有企业,其結果必然是銀行业産生天量坏账。
3、中央政府持續不斷地用各種辦法幫助銀行降低消除坏账,1998年成立了四大资産管理公司剝除坏账;2005年開始,通過吸引外资銀行做战略投资者後,將衆多國有商业銀行包装上市,让股民們買單。這一輪的天量坏账如何消除,方法正在籌思中。
4、中國政府拥有百萬武警,專司對內安全。当所有“文”的方法用盡之後,也可以保證各地不會發生挤兌現象。2015年,e 租寶、泛亚等多家理財産品破産,成千上萬投资者的財産被洗劫,也未釀成震動全國的群體性事件,足以證明中國政府用分隔式方式能夠撲滅這些中小火災。試想想,当銀行外面站滿了荷枪实彈的武警及各種便衣时,还有誰敢在銀行大門之外聚衆滋事?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