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上海房价再度疯涨:房子还未过户买家就已赚了百万/美联储点赞中国经济
發佈時間: 2/21/2016 12:28:55 AM 被閲覽數: 128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上海房价再度疯涨:房子还未过户买家就已赚了百万(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

" 你现在轻松了,房子还没过户就赚了 100 万了 ",这是最近朋友总拿来调侃我的话题。我所在的城市,就是在刚刚过去的 2015 年以超过 1.4 万亿的总成交金额成为全球最大房地产市场的上海。

过去一年,在我的身边,总不乏这样的神话。

中环、内环的三房,年初买进,正常手续走完正式过户时已涨 100-200 万的不在少数。我并没有那么幸运,赶在疯狂的年尾买票上船,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进一套中环的大三房,春节一过,年前观望待售的房主纷纷调高售价,我的房子就出现了文首你所看到的未过户即赚百万的 " 假象 "。

作为一名城市普通中产,我置身于这样的市场,从浑然不觉,到观望,再到愤然、焦灼,继而决断,基本代表了过去一年这个城市置换客们完整的心路历程。但即便到了现在,我们也未能言是该庆幸,还是冲动。

跳价百万的二手房市场

在下定决心要置换一套主城区的学区三房后,我需要卖掉现有外环线外郊区的两房,一是根据上海的限购政策,非本地户籍已婚夫妇名下只能有一套住房;二是我需要以这一套的房款去充首付,我就是传说中的置换客。

在创造了 7678 亿元二手房成交金额的 2015 年上海市场,像我这样的置换客不在少数。虽然在部分房主眼中,仅握百万以内现金,再准备通过卖出和买进来实现郊区跳到市区的置换型买家,是他们最不欢迎的 " 下家 ",是没有议价权的。

我给自己能力范围内设定的目标是 700 万以内的次新房,单价 5 万左右。这样的预算若是 2015 年初,在上海内环核心区域也是有找的。但到了 11 月,上海中心城区的房价在 "330" 新政后逐月攀升,我被挤出内环,实事求是地开始在中环寻找目标。

多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5 年上海一手住宅平均成交价格涨幅接近了 18%,二手住宅成交均价上涨 21.5%,但从中心城区来看,这个数据明显还是 " 被平均 " 的。

直到 11 月底开始看房后,才知道市场已超乎我所学所想。我所瞄准的区域,11 月尚有 600-700 万的次新大三房可看,到了 12 月,700 万以下已再难觅,再到春节前的 1 月,基本都在 750 万以上了。

这些都是挂牌价,我曾天真的以为 700 万的买卖怎么也有个 50 万左右议价空间,后来才知道市区已成 " 卖方市场 ",诚心出售的议价空间不是没有,10 万左右,不急于出售的不跳价已是良心。

在每个周末疲于看房的奔波中,从热情高涨到焦灼难安,从考虑一周再谈判到当场议价,我的生活就是一个大写的焦虑。

这期间,我有三次准备谈价确定的念头。第一次的房主是对上海老夫妇,子女已经移居海外,准备卖房养老。他在上月已涨价 30 万,但是给我的议价空间只有 5 万,后来又关门惜售,准备年后再涨。

第二次是一位港籍业主,她准备卖房去美国置业,挂出的价格略低于周边市场价,但条件是一个月内 730 万全款付清,作罢。

第三次彻底刷新我的认识。看房后让中介约好业主下周末敲定,业主说现在涨价 50 万才卖,还有好几个人在排队。又过了一周,系统显示此房涨价 100 万。

朋友安慰说,现在这一周一个价,你又是置换,整个周期长达半年,也许还未过户,就已经涨了百万,而且大家都不愿持有现金,换作你你卖吗?

这样的市场,没有人心态是好的。

面粉贵过面包的土地市场

上海房价为什么在 2015 年突涨,而且涨势超过业主、超过开发商、超过每一个自认为了解这个行业的人的意料。

这其中,政策松动后的补涨效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需求被激发后,市场气氛致大部分有需求和能力的人急于买票上船,还有一些中介的推波助澜因素。但大体来看,大部分还是实打实的需求,这与 2009 年那波炒房潮还是有别。

也就是说,2015 年的上海房地产市场是提前透支了很多需求的。

去年 10 月,上海高层也曾对房价喊话。称上海房价已经很高,如果不坚持调控,会削弱城市竞争力。

今年 1 月,上海有关部门也召开了一个内部研讨会,也给出了防范房价过快上涨的定调。

但随后接二连三的 " 地王 " 又刷新了大家的认识。

往往是一块地刚拍出,周边的二手房已闻风涨价。人们纷纷假设开发商不会亏钱,那么面粉已经贵过面包,按土地成交价,要卖单价 5 万才能保本,再加上若干年开发和利润,可是周边的二手房才 3 万。

于是在地王的轮番登场中,一些惊悚的标题也这样呈现:保本售价 5 万!某地进入豪宅时代!保本售价 5 万!某区彻底消灭 4 万单价!

2015 年,上海成交的经营性土地建筑面积同比下降了 43%,是近 5 年来的最低点,但成交金额却下降不大,地价上升幅度可想而知。特别是热得发烫的宅地市场,高溢价地王频出,也成为推涨房价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这样的市场,对于开发商来说也是一个困局。对于大部分房企来说,多年前攒下的便宜土地,已经所剩无几。如今在公开市场拿到的土地,溢价率都超过 40%,几乎很难做到高利润。

楼市的分化,造成三四线城市不敢拿地,一二线城市拿地不敢。地价和建安成本已经大幅上扬,加上市场波动,汇率变化导致财务费用增加,只要市场出现小幅波动,房企未来就可能会面临微利甚至无钱可赚的境地。

也正因此,你会发现过去的一年,一线城市的地王中出现了很多联合体。而几乎每一个拿了地的开发商,目标都是做豪宅。只有不断给项目做加法,增加附加值,才能提高售价,最后结果必然导致豪宅化。

对于开发商来说,这也是个战略上正确、战术上没有选择的市场。

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

如果问问这个城市的年轻人,有 500 万,买房还是创业?不知会有怎样的回答。

在我的周围,几乎都是举两代人之力购房,然后还要加上杠杆。那些拿着小城收入的父母,为了凑够子女在大城市的首付,拿出毕生积蓄并不惜变卖家产。

这也是为什么三四线城市库存高到难以想象,这就是 " 虹吸效应 " 最简单粗暴的解释。

什么样的城市有资格 " 虹吸 "?就是这里有最好的大学,最好大学的毕业生能在本地找到满意的工作。放眼全国,有几个城市满足这样的需求?

大城市的房产意味着孙辈更好的教育,儿女更好的工作更多选择,意味着他们节衣缩食的荣耀,意味着一代更比一代强,三代就能大翻身。

而这一切,从大学扩招,从我们踏上这片充满魔性的土地开始,就都回不去了。

房价颠覆了人们对财富和生活的认知,又让人们前赴后继。






美联储点赞中国经济


 
来源: 2016-02-18




导读:美联储最新议息会议纪要透露,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小幅放缓,但受制造业产出温和复苏的支撑,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活力。美联储主席耶伦在本月11日的发言中也表示,对中国不会“硬着陆”有信心。

1、美联储重点关注“中国因素”

美国东部时间2月17日下午,美联储发布了1月26日到27日议息会议纪要。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们担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有两个重要因素,即大宗商品继续下挫和金融市场震荡剧烈——这两个因素都与中国有关。

在这份纪要当中,China(中国)以及Chinese(中国的)两个词汇先后出现了11次之多,是所有经济体中最多的。

大宗商品方面,纪要显示,中国工业部门的放缓和大宗商品价格下挫,会在一段时间内,限制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生产国经济的复苏。

与会者们还讨论了中国经济取得的最新进展。他们认为,中国正在进行的结构性改革,以及不平衡的金融结构,有可能会引发超过预期的减速。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会给新兴经济体以及大宗商品生产国的经济带来更大的压力,这其中就包括离美国最近的加拿大和墨西哥。

一部分与会者担心,如果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出现超预期的放缓,美国经济可能会受到拖累。

2、担心的同时,美联储认为中国“保持了活力”

这种担心并不仅仅局限于美国。长江商学院教授李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所有改革在短期内都是紧缩的,尤其是在经济增长相对放缓的时候进行改革,必须要有魄力,有毅力。

“我们看到这次美联储的议息会议,将外部因素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这是以前很少见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认为,中国和美国同为系统性重要国家,面临的风险会对全球造成影响,谨慎判断风险也是有必要的。

尽管这份会议纪要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诸多担心,但其对中国经济现状的整体评价并不负面。

纪要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虽然小幅下滑,但受到制造业产出温和复苏的支撑,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该纪要记录的是1月份美联储议息会议。当时的最新数据是,去年12月中国制造业PMI小幅上涨0.1个百分点,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了7%。

美联储主席耶伦在本月11日的发言中也表示,对中国不会“硬着陆”有信心。

陈凤英认为,耶伦作为重大宏观政策的决策者,对中国的判断是非常理性的。中国在转型期间,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同时存在,美联储的会议纪要也体现了这样的判断。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崩溃 一觉醒来,房子被草淹了/海外或许将会出现一定烈度的排华风潮了
  • 美劲球奖佛州得主现身 一次性领走3.27亿美元/中国暗度陈仓 真正抛出的美国债总量高的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