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中国房价:继续疯涨与持续下行对比鲜明/大陆拆封闭小区:流于形式的开放和根深蒂固的封闭
發佈時間: 2/23/2016 11:40:04 PM 被閲覽數: 108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中国房价:继续“疯涨”与持续下行对比鲜明



2016年2月23日
 


    中国房价:继续“疯涨”与持续下行对比鲜明

(浦东夜景。Getty)
    
    春节过后,京沪楼市迎来新一轮上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中小城市楼市的惨淡光景。中国政府为此推出“去库存”政策,这会改善中国楼市严重的区域分化吗?
    
    德国之声报道,春节过后,京沪楼市交易量大增,房价呈现快速上涨。据中国媒体援引地产专家称,"300万已成北京买房起步价"。
    
    中国媒体在形容京沪这一轮房价上涨时,纷纷使用了"疯狂"这个形容词。据澎湃新闻周二(2月23日)报道,上海内环线内住宅均价已经达到72066元/平方米,内外环线间也要33577元/平方米。
    
    不过,这种"疯狂"并非是全国性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部分中小城市的楼市库存积压和房价回落。对此,中国官方近日推出了一系列"去库存"政策。

什么造成了严重的区域分化?
    
    总部位于芝加哥的房地产及资本管理公司"仲量联行"的研究部总监周志锋分析,京沪新一轮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情绪"。虽然"去库存"政策不涉及北京与上海,"然而政策释放出来了一个信号,政府目前在宽松过程中,让购买者认为房价会上涨,因此集中入市"。
    
    对于目前中国楼市严重的区域分化,周志锋认为原因在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及其对人口的吸引力。
    
    "这些(中小)城市为何会有(楼市)库存?其GDP主要靠固定资产拉动,反过来大城市的产业发展更领先,更多高附加值产业,更多就业机会,导致了人口向这些地区的聚集。比如,北京、上海在过去10年常驻人口增加非常快,这些人都会考虑买房子,因此,这里就有源源不断的需求存在。"
    
    这位房地产专家同时表示,在供应方面,一线城市经过了多年快速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这几年供应量整体上在减少。"需求在增长,供应在减少,这必然推动市场房价向上走。" 他预计,如果没有政策面干预,一线城市房价在2016年还会进一步攀升。

大城市继续涨,小城市继续降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报道,2015年12月"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房价上涨较快,环比涨幅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大部分三线城市仍然处于库存逐步消化阶段,环比仍在下降"。
    
    尽管近日中国政府出台了"去库存"政策,降低部分二线城市以及三线、四线城市的房贷门槛、实行契税营业税优惠,然而房地产专家周志锋预测,"中小城市楼市的下行压力将继续保持"。
    
    他对德国之声表示,中小城市的购买力有限。"这些城市面临人口流失,当留不住当地人才时,谁来买房?"
    
    此外,周志锋对目前政府"去库存"政策的效果也提出了质疑。"政策主要聚集在需求段,也就是如何刺激需求,例如进一步降低首付,······而这个政策的长期影响不太好,因为无形中增加老百姓的杠杆作用,把杠杆率提高,市场风险会更大。"




分析人士谈中国拆除封闭小区:流于

形式的“开放”和根深蒂固的封闭

 


 | 2016年2月23日 |


WeChat_1456213355【博闻社】周日(2月21日),国务院发布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其中要求,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国务院指,此举旨在“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观察显示,大多数网民不支持这种做法。

有网民基于业主利益认为,购房时很多小区道路都算公摊交了钱的,算是业主所有。强行拆除小区围墙,将道路充公,会不会违背现行《物权法》呢?“小区里的老人可以在小区里的道路悠闲的散步,孩子在小区草坪上快乐的玩耍。封闭性的小区对大多数业主来说都是有利的。开放后,可以预见的就是,大量的社会车辆跟电瓶车,会为了避开小区外的一个红绿灯而抄近路通过小区,到时候小区的道路将一片繁忙。想必到时候大家想散个步是不太可能了,更别说那些不长眼又骑的飞快的电瓶车对小孩及老人的威胁了。”

有中国法学专家也认为,这一政策是长期混淆公私领域,对私有财产保护不力的惯性。

对于国务院给出的“解决交通问题”这一理由,网友以海外为例加以反驳。比如新加坡,其目前仅有60多万辆私家车,1998年就开始实施拥堵费,而购车成本高昂,同时大力建设地铁、轻轨,一半以上是单行线,开车还不如坐地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城市规划做得好,住宅区与工业区、金融区是相匹配的,大部分的上班族都用不着坐很久的车,大部分学校距离住宅区不会超过500米,且不用穿过主干道,根本用不着车子接送。这样井然有序的城市,首先不会有重大的拥堵问题,其次也不会有随之而来的让小区通道充公这样的拍脑袋决策。

不过也有政治学者认为,此举为一直形式上的“开放”,实质的大一统和深入性监管。

中国大院体制的全面固定是70年代初期,围墙从此成为中国城市社区的标志,也是中国政治最接近极权主义化的阶段,贯穿1970到80年代,形成中国特色的封建化城市格局。如果称其为农耕或许准确,但是意义是一样。中国在49年后的工业化也是一个封建工业化的进程。直到今天,拆除围墙的决定主要还是规划学者研议多年、李克强城镇化推行不力而以此为突破。算是决心很大,朝向“开放社会”进了一步,可惜仍旧流于形式,社会真正的开放是结社、出版、言论的自由,这方面中共政府是没可能做到的。

另方面,这种形式上的开放也为统一监管制造了便利。推特网友分析指出,拆除小区围墙是精心算计的社区重构,摧毁业主共同体。虽说是党无缝不入,但这些年房地产经济的一个客观结果是达成了社区权利的物理分割,业委会的法律地位阻碍了街道居委会对居民生活的全面干预。打掉围墙就是肢解社区共同体,将民众彻底原子化,这样洪水来临民众没有任何组织能力,愈加仰赖政权稳定。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上海352套新房上市一天被抢光 市中心房价迈入千万时代
  • 华人买房误入法律漏洞 房顶石棉破碎无人问责/如何挑选和养护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