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故梦/神奇国度:这些地方竟然有卖官价目表/越来越多 真正的丑闻是如何诞生的
發佈時間: 4/8/2016 12:34:05 AM 被閲覽數: 18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年代剧《故梦》陈坤/李小冉/罗海琼/胡可/熊乃瑾





神奇国度:这些地方竟然有卖官价目表



2016年4月07日


    
    神奇国度:这些地方竟然有卖官价目表
(马伟灵的卖官“价目表”)
    
  昨天,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原政委、汕尾市公安局原局长马伟灵(副厅级)涉嫌受贿一案在佛山中院审理。根据公诉机关的指控,他在汕尾任职期间,通过买官卖官让9人获擢升。
    
比如说汕尾公安局城区分局巡警大队大队长陈建华,行贿8万美元升到副局长。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媒体也干脆替他整理了一份买官卖官价目表。

三门峡的卖官比赛 混混100万买到副市长
    
  2015年7月,在法庭上认罪悔罪的河南三门峡原市委书记连子恒,肯定记得自己卖官的劣迹。
    
  曾有一名从该市人大退休的正厅级官员认为:“连子恒上任后,买官卖官在三门峡变得普遍起来。他作为三门峡一把手,直接催生了本地官场上的这种歪风邪气。”
    
  按照官员任免规定,市直部门正处级官员调整、任命,县长和县委书记的调整、任命,都必须先由市委组织部给出初步意见,方能进入随后的程序。不过,自连子恒开始,三门峡官场逢年过节送礼风气日盛,职务升迁可以买卖也成为公开的秘密。
    
    神奇国度:这些地方竟然有卖官价目表
    
不止如此,接近三门峡官场的多位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前三门峡市委组织部部长李卫民是一个很强势的人,他看到连子恒这么做,自己也不甘心。当时有一种说法,连子恒卖一个官,李卫民也要卖一个。”
    
  一位三门峡副厅级退休官员表示:李卫民与连子恒在卖官上有点“比赛”的意味。
    
  最为奇葩的一幕发生在2006年,连子恒和李卫民都帮小混混聂卫东运作,让他升到了三门峡市义马市原副市长。有在三门峡从政多年的老干部透露:“他(聂卫东)根本没有当副市长的能力,没有文化也没有能力;最后是连子恒直接拍板,聂卫东顺利上任。”
    
  两名退休处级干部证实,聂卫东曾在饭局上公开宣称,“没想到一个副市长还是挺便宜的。我准备了200多万,结果只花了100万就把事情办成了。”
    
  后来,连子恒和李卫民军被调走,聂卫东被边缘化。
    
  2008年前,诸多与连子恒有交集的官员纷纷落马。再后来,李卫民被河南周口中院以贪污、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14年6月29日,聂卫东以涉嫌贪污受贿被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检察院立案,后刑拘在逃。

广东茂名腐败窝案:镇长想当书记 贷款凑20万买官
    
  茂名原市委书记罗荫国也是一个类似连子恒的角色——带坏了一地官场的风气。
    
  广东省纪检部门立案调查罗荫国的当天,即赴他家里取证。办案人员惊讶地发现一个还未拆封的信封。仅仅几天前,为能提拔为茂港区区长而“跑官”的茂港区常务副区长谭某,刚刚送上约30万美金的贿金。信封里赫然附着谭某的简历和名片。
    
  这位在副处位置上待了8年了官员,成为最后一个送钱卖官的人。官没有买到,他成了首先被查的人。
    
  茂名窝案波及党政部门105个,其中159人涉嫌行贿买官,茂名市辖6个县(区)的主要负责人无一幸免。
    
  窝案爆发前的几年里,茂名买官卖官风气畅行,成为官员中半公开的秘密,民间甚至流传着从科长数十万元至副市长数百万元的“价目表”。
    
  在罗荫国等人的“示范”下,时任茂名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长倪俊雄更为猖狂,他利用提拔使用公安系统干部的机会卖官敛财。其特点是小到两三万,大到上百万,大小通吃,来者不拒,甚至还采用了“相同条件下价高者得”的荒唐逻辑。
    
  在这样的混帐逻辑下为官,要不要“入乡随俗”?有人做了错误的选择:当地有个镇长是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生,努力工作卓有成效,每次开干部大会都受表扬,但多年没有提拔。为了升任镇党委书记,他抵押贷款5万元,凑了20万元行贿,此后很快被提拔,却也因此受到处理。
    
    神奇国度:这些地方竟然有卖官价目表

  2013年7月初,广东省中山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决:罗荫国价值5000余万元人民币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应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受贿2000余万元人民币,应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和受贿罪,两罪并罚,应被判处死缓。
    
  最近有关他的报道是在监狱里面做灯泡,每周工作六天,大概每天能加工4000个灯泡。
    
  在茂名窝案中涉嫌行贿买官的159人都被处理:降职8人,免职63人,调整岗位71人,提前退休1人,诫勉谈话16人。

湖南通道县:组织部长1年多卖官34次 乡领导1万副局长3万
  
  原湖南怀化通道县组织部长向志清也有自己的“价目”。
    
  据报道,2008年10月到2010年5月,他在任职一年多的时间里,为杨某、吴某等34人升官、调动、解决职级,非法收受财物共计人民币314000元。
    
  有人想当乡镇领导,送了1万元,向志清帮其调动。而对于一个副局长职务,向志清收受了3万元。杨某想提升,多次的推荐材料没结果后,也是给向志清送礼后才获得推荐的。

  2011年,向志清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10万元。

山东巨野县:10万买副县长 5年贪400万
    
  2007年10月的一天,时任菏泽巨野县田桥镇党委书记的陈宜民,敲开了时任巨野县委书记刘贞坚的家门。几句寒暄后,陈宜民说明来意:县里年底就要换届了,他想请刘帮忙,进入县政府班子,当个副县长。为表达诚意,临走时,陈留下了一张10万元的银行卡。
    
  随后,在组织考察、民主推荐过程中,刘贞坚推荐陈宜民为副县长人选。2007年12月,34岁的陈宜民如愿当选为巨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分管城乡建设、城镇开发、大项目推进及煤化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此后5年时间,他通过截留补偿款、申请无偿资金、利用虚假发票等手段贪污400余万元。
    
  有媒体报道,在刘贞坚担任巨野县委书记期间,送钱买官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县里很多岗位已被暗地里“明码标价”:乡镇长5万~10万元,乡镇党委书记10万~20万元,县直部门“一把手”20万元。
    
  多位当地官场人士辩护道:“这个‘卖官价目表’应该是假的,有钱不一定就可以当官”。
    
  他们表示:在刘贞坚任巨野县委书记期间,提拔干部也是先看重政绩。有了说得过去的政绩后,才有资格买官。如果没有政绩,就不符合买官的“游戏规则”。“有时候把钱给县委书记,并不一定是要向他买官,可能只是请他利用人脉资源帮忙疏通关系。”
    
  熟悉当地官场文化的人士还补充道,巨野的民风一向很淳朴,重视礼尚往来,这儿不把买官叫买官,而叫“送礼”。“我们这儿有鲁西南青山羊,也算是我们这一带的土特产了,这种羊长得非常慢,肉质特别鲜美。很多人甚至都会赶着青山羊去给领导送礼。”
    
  2015年4月,刘贞坚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015年6月,山东省菏泽中院对陈宜民犯贪污罪、挪用公款罪、行贿罪一案进行公开宣判,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二年。

内蒙刘卓志的卖官价目表:64万升正处 59万当政协委员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刘卓志,曾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盟委书记。也是栽到了卖官上面,刘86次收受贿赂817万元,其中卖官收入占了他受贿金额的大部分。
    
  当时有媒体称:“刘卓志案,揭开当地官场职位买卖的隐秘一角。”
    
  刘最早的卖官交易起于2003年。担任锡盟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局长牛志美,2003年起担任锡盟发改委主任,2007年爬上了锡盟盟委委员、锡林浩特市(县级市)市委书记的位置。
    
牛志美的升迁,花了大把的钱,刘卓志提供了极大帮助。牛志美共17次给刘卓志或者通过刘卓志的妻子宋巍送去42万人民币和3万美元(总折合64.686万人民币)。
    
  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张某,先后多次给刘卓志送钱共计59万元,当上了政协委员。司法机关在询问当地统战部门时得知“如果刘卓志不同意,张某不可能被推荐为政协委员”。
    
  另有证据显示,锡林浩特市城乡规划处设计室主任贾乘麟送65万后,先后被提拔为锡林浩特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局长;锡林郭勒盟某旗旗委副书记送40万成档案部门负责人;牧场场长送17万成锡林浩特市市委常委;设计院院长送10万成政协副主席。
    
    神奇国度:这些地方竟然有卖官价目表
    
2010年刘卓志被“双规”,很快如实供述了涉案情节,并表现出积极退赔的意愿。此后,这一督办专案在北京审理,刘卓志曾辩称其虽收受了牛志美等人给予的好处,但这些人的职务提拔、任用均经过了正常的组织程序,并不是其一个人能决定的。而他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是,他是根据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请托人提供了帮助,并没有为企业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2012年7月2日,法院一审宣判,认定刘卓志构成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7月13日下午,刘卓志的辩护人透露其未上诉。这也就意味着,该判决已生效、刘卓志已开始服刑。

苏荣自述:我家成了“权钱交易所” 我是“所长”,老婆是“收款员”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把卖官“生意”做得“登峰造极”。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江西官场很早就流传苏荣买官卖官的传言。一个尚未证实的说法是,他曾明码标价,省里重要的正厅级岗位标价500万。
    
  去年5月,共产党员网发布题为“苏荣案件警示录:卖官鬻爵误党毁业”的文章,透露了大量细节。比如苏荣在“忏悔录”中写道:“正常的同志关系,完全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我家成了‘权钱交易所’,我就是‘所长’,老婆是‘收款员’。”
    
  文章还提到:“苏荣卖官,什么人都收,上至省级干部下至副县级干部;什么东西都要,既有巨额现金也有名贵字画、瓷器,连价值仅千元的小摆件也来者不拒;办成的收,办不成的也收,还有收钱不办事的。”
    
  苏荣的妻子于丽芳也参与了这桩“生意”:一方面让苏荣安排请托的干部,一方面依仗苏荣的影响,直接给省市领导打招呼提拔使用干部,对于办得不得力的,还向苏荣施加压力。于丽芳收受某领导干部钱款后,让苏荣提拔其职务,苏荣答应帮助解决,但未能如愿,于丽芳就和苏荣大吵大闹,苏荣只好辩解说“我已经尽力了,别再闹了”。
    
  苏荣的儿子也“毫不逊色”,多次插手江西干部任免。苏荣的其他有关亲属也曾应江西干部之托,向苏荣提出提拔重用的要求。
    
  不止于此,围绕苏荣及其亲属产生了一些买官卖官的掮客。这些掮客有真有假,四处寻找有买官欲望的干部,常说“你也够条件了,花点钱,我介绍你和于大姐、苏公子认识”。社会人员郭某和于丽芳熟稔后,经常插手人事安排,被称为“地下组织部长”。吉林私企老板王某曾是苏荣的下属,他第一次到江西时,苏荣就安排多名厅级干部宴请接风,之后多次将其介绍给有关干部,并要大家关照“这位老弟”。苏荣应王某的要求提拔了多名干部,以致王某每次到江西,都有干部抢着去接送、宴请、送钱送物。
    
  不少行贿人讥笑苏荣没有一点省委书记的尊严,只是批发“官帽”的商人。苏荣案发后,江西省纪委根据有关线索,立案调査6名厅级干部、与多名干部谈话。以至于当地坊间流传这样的笑谈,“苏荣在外面的时候想提拔谁就提拔谁,在里面的时候想让谁下去就让谁下去”。

(来源:来源:新华社、共产党员网、《中国新闻周刊》、《潇湘晨报》等)[博讯综合报道]  





越来越多 真正的丑闻是如何诞生的?



2016年4月07日

    
    越来越多 真正的丑闻是如何诞生的?


    巴拿马丑闻、国际足联丑闻、大众丑闻:“丑闻”二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大标题中。轰动性丑闻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了吗?在德国班贝格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专家们对丑闻问题进行了讨论。
    
    德国之声报道,数天来,巴拿马丑闻潜入国际公众视线。一个 对通过巴拿马某金融服务公司运作的众多离岸公司的大量数据进行了评估,揭露了全球许多政要明星逃税的秘密。离岸公司并不违法,但是,如果 离岸公司被用于逃税或者洗白犯罪所得的黑钱,那它就是非法的了。虽然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这些离岸公司的非法性,但到处都已将该事件称为一起丑闻。
    
    但是,丑闻到底怎么定义的呢?本周四起,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在德国南部小城班贝格(Bamberg)参加堪称首次的国际丑闻学会议。
    
    主办者之一安德烈·哈勒( André Haller)是班贝格大学的通讯专家。他说:"许多把某一事件丑闻化的努力最后都没有成功。"他说,一个真正的丑闻需要三个特征:首先是在法律或者道德上越界。第二是被公之于众,或者是被揭露或者是有意识地公布。最后就是公众的愤怒。巴拿马文件事件已经满足前两个特征,而公众是否对此表示出足够的愤怒尚有待观察。

丑闻的正面影响
    
    学者们认为,目前的趋势时,人们更经常、更轻意地将一个事件称为丑闻。哈勒表示,如果过于频繁,那么就为出现习以为常的现象。有朝一日,人们根本都不会感到愤怒了。比如斯诺登事件中,民众中表现出的愤怒远远不及媒体的愤怒。丑闻原本应该产生积极的效应:哈勒"真正的丑闻对一个社会来说是一个积极信号,因为它指出了错误。如果不公之于众,那就糟糕了。"
    
    通讯问题研究者认为,丑闻的形式也能让人们了解社会的变化。"丑闻是当前价值观的晴雨表。"上个世纪60年代,电视上出现裸露的镜头或者谈论堕胎都会引起轰动,如今这些都不再是什么丑闻了。某一事件是否会成为丑闻,还取决于文化背景。比如,美国人对政治和性的态度就和欧洲人不同。媒体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体也会从人们关注度提高中受益。一些小报就会有意夸大其辞。比如不用文学写作者称呼某人,而是称其为丑闻名人。

社交媒体的影响
    
    在丑闻研究会议上,38岁的汉堡媒体研究者斯蒂芬·布卡哈德(Steffen Burkhardt)尤其谈到了他对因特网和社交媒体的研究结果。他说,如果某一观点像病毒般在网上传播,当事人就不能像以前那么容易做出反应。他对德新社表示,"以前人们在消息公布前还有机会对可能的反响做准备。今天人们却不再有这样的时间。而我们的社会还完全没有意识到,通过数字化途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丑闻的主角,不管你是不是名人。" 

博讯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毛病毁国/100年前华人移民美国后的生活/中国人飙脏话的十重境界
  • 山海经/招魂的女巫建筑师/中共官员何其多/毛泽东亲自测试高岗政治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