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犹太人中为何精英超常涌现?
發佈時間: 6/30/2016 2:10:48 AM 被閲覽數: 33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犹太人中为何精英超常涌现?


砗磲大爷 发表于 2016-6-29

 在典型的犹太人家庭中,有一个习俗是在孩子开始识字时,把蜂蜜滴在《圣经》石板上,孩子们一边朗读,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留下甜蜜的味觉。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是敬神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许从这个习俗开始,你已经慢慢开始思考犹太人的聪明才智来自何处。全球100万犹太人,占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二,却取得了29%的诺贝尔奖。而且杰出的犹太人不限于金融家和富商,也不限于科学家和发明家,而是分布在文明的各个领域: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毕加索、卡夫卡、卓别林、门德尔松、普鲁斯特、茨威格、基辛格……

  犹太人杰为何超常涌现?

  文/石涵月

  >>>> 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

  犹太民族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犹太教,认为自己是上帝的“特选子民”,应信守与上帝的立约,认真学习上帝的律法。而犹太人在历史上遭受的种种“放逐”正是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诫命,犯下了罪孽才受到的惩罚,但他们最终还是会得到解救回到上帝的“应许之地”,这就是“加路特”和“苟拉”的宗教观念。犹太教的教义和律法本身就十分强调人与上帝的立约和沟通,认为不熟悉教义、不研读律法,就会失去精神信仰的支柱,也就失去了日常宗教活动的基石。认真学习《圣经》,从小接受宗教教育,是犹太教的题中之义,也是每个犹太人的责任和义务,“学习就是敬神”。

  《旧约箴言》6第1章第7节中说:“最高的善乃是信仰和求知”,“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敬畏主,便是迈向智慧的第一步;敬畏主,便是丰富的智慧;敬畏主,便是智慧之花;敬畏主,实乃智慧之根”。“智慧即是律法,这律法实际上也就是至高上帝的圣约,由摩西向我们颁布,成为以色列人的传家宝。”

  12世纪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主张:“每个以色列人不管年轻还是年老,强健还是羸弱,都必须钻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讨的叫花子,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日夜钻研…..”一位希伯来语启蒙作家在其自传中写道,在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一个小城里,“一所国立或公立的世俗学校也没有,基督徒都是文盲,而犹太人却办起了大量的学校…大约有二十座初级小学…一个犹太人为了能够送孩子上学不惜倾家荡产,不少穷人为了交纳学费卖掉自己最后一个枝形灯架或者仅有的枕头”,这使当地犹太人除去一个呆子外,“没有一个文盲,即使那个低能的水夫也多少懂得些祷词,能够一字不差地背诵对《托拉》的祝词”。

  

  可以说,失去家园的犹太民族正是依靠虔诚的学习,把学习视为敬神的一部分,在注重学习与教育的文化传统中,在矢志不渝的宗教信念中,维系了民族的纽带,固守了自己文化的疆域,“流而不散”,“散而不亡”。

  犹太民族崇尚智慧,褒扬学习,认为耶和华以智慧立地,以智慧定天。《圣经》以各种方式强调智慧的功用和获得智慧的重要性。“得智慧、得聪明的,这人便为有福。因为得智慧胜过得银子,其利益强如精金,比珍珠宝贵,你一切所喜爱的,都不足以比较”;“智慧的人大有能力,有知识的人力上加力”。

  《塔木德》也颂扬崇尚学习的美德:“无论谁为钻研《托拉》而钻研《托拉》,均值得受到种种褒奖;不仅如此,而且整个世界都受惠于他,他被称为一个朋友,一个可爱的人,一个爱神的人;他将变得温顺谦恭,他将变得公正、虔诚正直、富有信仰;他将远离罪恶、接近美德;通过他,世界享有了聪慧、忠告、智性和力量。”

  这种为学习而学习,认为知识的获得就是目的的实现,学习便是智慧、美德的本源的文化观念,使犹太民族成为一个律法的民族、伦理的民族、智慧的民族、理性的民族,信仰虔诚,勤学不辍,自强自立,知识成为犹太人在流散生活中剥夺不走的财富,可以随身携带的财富,“通过自幼就开始的各种学习,成为所在居住国中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团结守纪,多才多艺的阶层”。

  即使到了近代启蒙时期以后,犹太人从宗教学习涉入世俗学问,但重视教育、崇学尚智已成为一种人生观、世界观,成为一种民族习惯和文化传统而深深扎根于犹太人的生活中。信仰和知识以及由知识和求知而生成的智慧,成为犹太民族最大的资本,他们纷纷成为金融、商业、教育、医学、法律、科技、艺术等领域中活跃的人才。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犹太人的职业构成中,专业性、技术性、经营性工作所占的比重,男子为70%,女子为40%,而同期全美平均(水平)却分别只占28.3%和19.7%。在最为灵活而收入最高的两大行业,医生和律师,犹太人的比例更是历来奇高。”这明显地反映出犹太人对知识的偏好,他们选择脑力劳动职业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犹太人。

  仍以美国犹太人为例,“教育仍然是通向成功的途径,他们求知的热忱虽然古已有之,但在美国更加蔚然成风…犹太人迫不及待地投入了美国的免费公共教育体制。就犹太人的福祉而言,最大的恩惠莫过于开放性教育”。身为外来移民的犹太人竭尽全力使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随着一些犹太知名人士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等大学广泛设立各种奖学金,犹太人的入学率大幅度提高。…1937—1938年的《美国犹太年鉴》统计表明,犹太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3.5%,但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犹太学生却占到9.1%。1955年犹太青年读大学的比例是62%,而其它群体仅为26%。在当今的美国,犹太人早已成为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社会群体。犹太人的受教育水平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远远超过了非犹太人,不少人获得了学位,成为高级专家”。今天,美国犹太人在美国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发挥着巨大影响,其卓越的成就和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正是犹太民族崇学尚智观念的最好体现。

  >>>> 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早期犹太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思想是犹太教育的主旨,也几乎贯穿于整个犹太历史。“犹太民族始终把律法、教育、技艺当作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犹太教育的主要教材有以下几种。

  

  

  《托拉》(Torah,又译作“妥拉”)

  为最基本的教材。《托拉》,广义上泛指上帝给以色列人的教导或指引,狭义上指《律法书》或称《摩西五经》。《托拉》在犹太教《圣经》即《旧约全书》的三部分《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录》中,被视为最重要的部分,以道德训诲为主要特色;后来《托拉》甚至就代表犹太人的《圣经》;再后来,把口传律法与成文律法的评论与解释即《塔木德》等也保括在内,泛指全部犹太律法、习俗和礼仪。

  《旧约全书》

  是犹太民族的圣书,它既是宗教经典,又是教育杰作。在公元1—2世纪正式集成为正典之前,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口头流传过程中,《旧约全书》事实上成为犹太民族探索世界的本源与人类的起源、人与世界的关系及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思想观念、伦理规范、生活习俗、生产技能和自然知识等等的综合教科书。《圣经》在当今世界还被推崇为十二本自助书之首,它极大地激发了从小在《旧约全书》营造的氛围中成长的犹太人绮丽、深邃的想像和智慧。“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无一例外都从《旧约》中选录有关内容作为教材,一些祭司、拉比、学者还专门为《旧约》或其部分篇章加写注释,以便于各种学校教育的需要,有些研究《旧约》的专著则成为拉比学院或圣经学院的教材。”

  《塔木德》

  (Talmud)在希伯来文中原意为“学习、教导”,是一部犹太人各种成文和口传的宗教法、民法和道德法及其释义的汇编,反映了巴勒斯坦和巴比伦犹太人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之间一千年文化、宗教生活的历史演变。其内容包括圣经训诫、神话传说、诗歌寓言、律法礼仪以及天文地理、农事建筑、医学算术等等,因而它不仅是一部诠释、评注圣经律法的权威法典,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塔木德》无疑是当时犹太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因而与《圣经》一起构成了犹太教育的蓝本。“如果说《旧约圣经》是犹太人永恒的圣书的话,那么《塔木德》则是犹太人实际生活的指南。它给流散中的犹太人提供了宗教生活的礼仪准则以及为人处事的伦理规范,对于巩固和完善犹太教律法,维护和加强犹太流散民族同一性发挥了不容低估的影响,以致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有人曾提出要将《塔木德》定为国家法典。”

  犹太民族流散时期主要以家庭、犹太会堂、犹太中心为其实施教育的基地。当时最小的相对来说也是最稳固的社会单位是家庭,当整个犹太民族失去家园之时,其民族文化的传承,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家”来实现,各种宗教礼仪、节期和每日的祈祷都以家庭为主要活动场所。

  “犹太居室的门上都贴有写着经文的mezuzah(经文楣铭),有的在朝向耶路撒冷的墙上,还钉有图画或标记。人们进出之时,或者用手触,或用嘴吻mezuzah。”正是在这个空间里,教节和教规得到遵守,孩子的宗教和文化教育得以进行。

  《约书亚记》第1章第8节中说:“当儿童在街上玩耍不上学时,即是圣城耶路撒冷被毁之日。请让农民的孩子受教育吧,因为他们是使科学进步的人。那些教育自己的儿子的人,还应该教育儿子的儿子,以及子子孙孙。”因此,每一位犹太人都是其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甚至在孩子刚开始学说话时就教他们背诵《托拉》,孩子从幼儿开始就随父亲识字,诵读《托拉》,父亲也向子女传授生产技能。

  犹太会堂(Synagogue)原意为“会集之所”,第一圣殿被新巴比伦毁掉,犹太人沦为“巴比伦之囚”之后,就逐渐以“会堂”这种空间存在形式代替作为民族宗教精神象征的圣殿。即便在波斯灭亡新巴比伦,允许犹太人返回故土重建了第二圣殿之后,会堂这种形式在巴勒斯坦以外的地方依然存在。当第二圣殿又被罗马人毁灭,犹太人从此开始长达1800年之久的浪迹天涯的流散后,会堂就更成为犹太人以这种“非地域性会集”方式对失去圣殿的一种有效补偿。

  根据犹太教规,只要有10个行过成年礼的犹太男子就可以结成会众,设立自己的会堂。散居的犹太人一般在达到20来户人家时,就会集资建造会堂,延请拉比主持会堂事务。犹太人在会堂中学习《托拉》、祈祷或行其他圣事,并讨论解决集体问题。所以“在会堂里,流散的民族聚拢了起来;在会堂里,作为民族传统的代表的拉比行使着精神的权威;在会堂里,种种犹太事业,从教育到慈善都投入了运行!维系犹太民族生存的全套机构在会堂这块小小的物质空间内,发挥着它们全部的作用!一个非地域的民族找到了自己最为节约而高效的地域性存在的方式!”


阅读详情: http://www.backchina.com/forum/20160629/info-1391374-1-1.html#ixzz4D2o4wnPj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教育部宣布985、211工程等多份文件失效 释放重大信号
  • 北影2016届毕业生拍合影 颜值有多高?(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