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狼图腾/应变诗/墨家巨子杀子/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张良为何不去救韩信
發佈時間: 7/20/2016 8:35:11 PM 被閲覽數: 12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狼图腾 [ 主演:冯绍峰 窦骁 ]

1967年,北京知青陈阵(冯绍峰 饰)和杨克(窦骁 饰)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来到了内蒙古额仑大草原插队,结识了蒙古族牧民毕利格(巴森 饰)、噶斯迈(昂和妮玛 饰)一家,也见识了草原上最令人敬畏的动物:狼。在与狼群的接触过程中,陈阵对这一物种有了强烈的兴趣,甚至有了想自己养一只小狼的念头。就在此时,一群外来人贪婪地掠夺了狼群储存过冬的黄羊,打破了狼群和牧民之间的生态平衡。而以场部主任包顺贵(尹铸胜 饰)为首的生产队员更是发起了一场灭狼运动,让狼群和人类之间的关系陷入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令人叹服的“应变诗”


 想飞的兔子 发表于 2016-7-18


我国古代有几首“应变诗”十分精彩,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堪称“传世之作”,给后世留下了长久的佳话。
  
  “龙”变“凤”
  
  “君王昨夜降金龙,化作嫦娥下九重。料是人间留不住,翻身跳入水晶宫。”
  
  这是一首流传甚广且人们所熟悉的一首“应变诗”。说是有一次明代大学士解缙陪明成祖朱棣游御花园。朱棣对解缙说:“你听说宫中昨夜有生小孩儿这种大喜事吗?那么,你为这事做一首诗吧!”解缙遵命即吟了第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龙”。皇帝马上插进去说:“是女孩儿!”解缙听了立即改口续句:“化作嫦娥下九重。”皇帝又出难题道:“那孩子已经死了!”解缙又转口应道:“料是人间留不住。”皇帝紧接着又说:“已经投到水里淹死啦!”解缙又脱口而出,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宫”。
  
  这首诗因为一连“三变”解缙都作了快速的“回应”,十分难得。皇帝本来就是信口胡说,编出来的话题,而且这话题变幻莫测。好一个机智的解缙却能随机应变,凑出这样一首诗来,使朱棣由衷地叹服他的敏捷才思。
  
  “蛋”与“桃”
  
  “皇上赐我一只桃,既无核来又无毛。老僧带你西天去,免在阳间受一刀。”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来到常州天宇寺游览。他乘着酒兴来到禅房,故意赐给方丈和部分和尚很多鸡蛋,要他们七步之内做诗并将鸡蛋吃下去。乾隆以此来试探他们是遵守“不准吃荤”的佛规,还是听从皇上“开荤吃蛋”的圣旨。皇上这道难题使全寺800多僧侣万分紧张地盯着70多岁的方丈。只见方丈微微一笑,手托煮熟的鸡蛋吟诗一首:“皇上赐我一只桃,既无核来又无毛。老僧带你西天去,免在阳间受一刀。”吟完便把鸡蛋一口吞下去,乾隆哈哈大笑,从此,天宇寺的和尚也就可以开荤吃鸡蛋了。
  
  “白”与“黑”
  
  “眺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
  
  这一首诗,也是发生在乾隆下江南时,说是有一天黄昏,见天际飞来一只白鹤,他要随行的文人学士即兴赋诗。有位叫冯诚修的即开口吟道:“眺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乾隆听后,即出了个难题道:“我要吟的是黑鹤,不是白鹤。”众人一听,个个瞠目结舌。冯诚修却不慌不忙地顺势吟道:“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好一个机智的冯诚修,竟将墨汁把白鹤染黑向乾隆“交差”。乾隆不禁哈哈大笑。
  
  “红”变“白”
  
  “鸡冠本是胭脂染,今日为何浅淡妆?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却戴满头霜。”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才思敏捷,才华出众,但为人骄傲。明成祖深爱其才而厌其傲。一天,明成祖到御花园观景,见满园鲜红的鸡冠花中,独有一株是白色的,觉得很稀奇,因此,就把它摘下藏在衣袖里,想以此白色鸡冠花治一治解缙的傲气。明成祖走到翰林院,召集翰林学士们作鸡冠花诗。解缙不假思索地就提笔写了第一句“鸡冠本是胭脂染。”明成祖看了问道:“鸡冠花尽是红的吗?”解缙脱口应道:“是!”明成祖笑了笑,随即把衣袖中的白色鸡冠花拿出来,心想看你解缙怎么写下文,不料解缙却不慌不忙地又写出了第二句:“今日为何浅淡妆?”明成祖见未治住他,就紧追着问:“你说为何?”解缙毫不迟疑地写出了最后两句:“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却戴满头霜。”明成祖禁不住连声感叹:“妙!妙!妙!”

backchina





“墨家巨子”杀子能说明墨家蔑视人伦、冷酷无情吗?




茶闲话 发表于 2016-7-12


在中国皇权社会的儒家言说传统下,除了犯上作乱等“十恶不赦”大罪外,亲属犯法是需要匿罪容隐的。“亲亲相为隐”一直被标榜为儒家五伦之内血亲情理外扩为治法公领域层面的道德基础,与之相对的“大义灭亲”似乎就成了天然的“政治不正确”。因此回顾古代中国一位墨者父亲的杀子公案,尤其有意味。



山东滕州,滕州墨子纪念馆内的墨子画像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非墨者独有

墨家典外文献《吕氏春秋.去私》记载了一则巨子(亦称钜子)腹䵍“大义灭亲”的事例。

“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吕氏春秋.去私》)”

先秦墨家由于高扬“兼爱”,而被孟子批判为“无父”、“禽兽”。相应地,“腹䵍杀子”,也被后世儒生用以支持墨家大公无私以至于缺乏五伦之内血亲伦理等观点。“腹䵍杀子”虽然归属墨学典外文献,非在《墨子》53篇和墨学十论义理之内,不过其所述墨者之法和墨家组织形态与墨学文本和墨家历史相符。因而,有必要再次探讨“辟墨”儒生所举证的“腹䵍杀子”,是否能坐实墨家蔑视人伦、冷酷无情、禽兽不如的观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经典文献或者历代法条判例,既有包含“亲亲相隐”精神的容隐观,也不乏鼓励大义灭亲的因素(从经典文献,到法条判例,甚至民间的小说传奇,都有激赏“大义灭亲”的例子)。所以,问题的根源不是去分析哪种文化有没有血亲伦理,而是去分析该文化所保守的血亲伦理在何种处境和条件下,能够将之致以大义灭亲的地步——即在判断选择路径时,由血亲伦理出发的考量是第一位的,还是另有一个高于它的价值(行天下之大义的“兼爱”)在指导。

其实,“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并非墨者之法独有,相关论述在先秦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中多有记载,如: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若考察《墨子》文本,更会发现巨子“大义灭亲”的举动,似乎也构不成墨家“大公无私”的无血亲伦理的指控。《墨子》全书未见无私表述,倒是有“虽上世至圣必蓄私”“天下之利欢”(《墨子.辞过》)的记载。《墨子》全文除了使用“王公大人”一词外,“公”字仅出现一次——“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即公义应该取同自百姓,用于辟除人们的私怨。



“墨家巨子”杀子能说明墨家蔑视人伦、冷酷无情吗?

腹䵍的做法体现墨家的“法无偏私”

《吕氏春秋》高度赞赏腹䵍杀子奉法的行为——“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儿子是人们所珍爱的,忍心割舍自己所真爱的血缘亲情而去推行普天之下的大义,墨家巨子腹䵍可谓真正的“大公无私”)。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腹䵍违背血亲伦理的杀子举动呢?特别是在秦王应允特赦的情况下还如此行?

“子,人之所私也”,血亲情理是人人珍视的;但是“忍所私以行大义”以至杀子,那么被置于血亲情理之上的因素是什么?

从原典义理出发,当代新墨学认为:

第一,《墨子.尚同》篇说“信身从事”,墨家认为一个法律在君王自己也遵守之后,才会成为有效的法律。所以腹䵍的行私刑恰是行公义,而秦王的特赦恰是破坏公义;第二,墨家认为王公大人是“天下器”(《墨子.亲士》,必须守法,“以身戴行”,否则就不是兼王之道,不能“兴天下之利”。也就是说对于墨家而言,如果有什么价值置于血亲伦理之上,以至于违反亲亲相隐而大义灭亲,那就是“利爱”——即“兼爱”的最高原则。

若从孔子“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视角去评价墨者的“大义灭亲”行为,十分容易出偏。按照儒家的推恩说,孔孟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又怎么会珍惜亲人的生命呢?没有亲情的百姓更不在话下。儒家阐释孔子《春秋》大义的《春秋三传》,全部有赞赏“大义灭亲”内容。而腹䵍儿子这个案子法律要惩治他儿子在前,秦王徇私情问巨子要不要对他儿子法外开恩在后。秦王违法要放过他儿子,他不接受罢了。

接受秦王罔法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接受特赦以后,墨家恐怕要臣服于秦王了。这对墨家的独立性是毁灭性打击。墨者可以个人身份任官,成为家臣(当时所有官员都是家臣身份),巨子则不能在该国不实行“墨者之法”的情况下任官。墨子不接受越国封地的时候就说:实行我的主张,我不要封地;不实行我的主张,我去任官是出卖了“义”——墨者之法。

巨子腹䵍坚持墨家法治主张,不出卖自己和墨家学派,是十分伟大的行为。若将“法”概念扩大为“义”,称为“大义灭亲”,再批“大义灭亲”中过分的内容,就存在概念偷换问题。腹䵍的做法顶多能称为墨家主张的“法无偏私”。 因为,墨家在儒家血亲情理之上,尚悬置一个高于五伦的transcendental principle,即行天下之大义的“兼爱”价值所在。

《圣经》中的“亚伯拉罕献以撒”可作比较

类似“腹䵍杀子”的情况也出现在神本宗教的伦理辩难问题中。基督教《圣经》文本中就包含不少“大义灭亲”的例子,如著名的“亚伯拉罕献以撒”,在此可以有个比较。

“这些事以后,上帝要试验亚伯拉罕,就呼叫他说:“亚伯拉罕!”他说:“我在这里。”上帝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备上驴,带着两个仆人和他儿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上帝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

“亚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杀他的儿子。耶和华的使者从天上呼叫他说:‘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他说:‘我在这里。’天使说:‘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一点不可害他!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圣经.旧约.创世纪22:9-10》)”

神本宗教中,当血亲关系与宗教信仰相互抵触时,人对特定他者(上主)的委身似乎是绝对的,亦即这个绝对义务与伦理性的责任似乎不可通约。存在主义之父、神学家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颤栗》中就暗示,亚伯拉罕作为信心之父,正是由于他以一种信仰的激情来完成对血亲关系的“无限的弃绝”,并且可以在置于道德两难的处境下把谋杀儿子的卑鄙行为变成上帝悦纳的献祭举动。

相反,我们会发现类似的表述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比较少见。

李泽厚先生认为尽管儒家也有斩断人伦情爱的案例,但是如儒家宣讲的大义灭亲、郭巨埋儿之类,它们不但世俗的条件性、相对性极强,而且也远非核心观念;在原典儒学中,孟子倡导的是舜负父出奔即孝大于忠,亲情高于王位甚至律法。因此,如果从大义灭亲的向度来反观亲亲相隐,还是能够发现儒家伦理思想中较少具备超越一己血亲而达到圣爱或者兼爱的超血亲伦理境界。

不能将“无父”、“禽兽”恶名冠于先秦墨者头上

而当我们反观儒家言说传统下,孔子告子路“亲亲相隐,直在其中”(《论语.子路》)以及孟子论舜的两个案例“窃负而逃”(《孟子.尽心上》)、“封之有庳”(《孟子.万章上》),似乎确有将实践果效上不义的行为作为一种“亲亲为大”之美德的倾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处理公德公法公领域和日用人伦私领域的混淆。

亲亲相隐或者大义灭亲,是考验血亲伦理是否具备普适性以及由其所推演的利他行为如何可能的高峰议题以及矛盾焦点所在,历来在汉语学界关于儒家血亲伦理的争鸣有很多,除了从儒家血亲伦理本身发出的回应外,亦有从柏拉图《游叙弗洛篇》游叙利弗洛证父杀人以及罗马自然法判例中的“容隐制”的角度来回应这个问题的。常规上的伦理辩证往往走向了“忠孝—血亲伦理—亲亲相隐”与“仁义—普世价值—大义灭亲”二者必取其一的简单二分,容易产生过度诠释和处境错置。

邓晓芒先生认为,即便任何一个人类社会都有为亲属隐罪的观念,亦不能证明为亲属隐罪或损人利己就是天下公义。这只不过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这一弱点并在一定范围内容忍这种弱点;与将之鼓吹为一种优点,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从普世文化而言,血亲伦理天然内蕴于各大宗教文化当中,从血亲伦理出发的亲亲相隐,亦是人之常情,不独以儒家为特殊。同样,既然亲亲相隐之于普世宗教文化并不具备特殊性,那么大义灭亲也一样不具备特殊性,自然也不能因之将“无父”、“禽兽”的恶名冠在先秦墨者头上。

因此比之儒家言说传统下“亲亲相为隐”无限扩展导致的“任人唯亲”、“血亲腐败”,墨家巨子腹䵍杀子奉法的“大义灭亲”,反而多了几分对法治精神的坚守,不但不应该给予责难,反而是要大力高举的。


.backchina



文人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




 文人有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茶。不如在古诗中感受一下他们雅致的生活。

  

  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  王维《竹里馆》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唐 李治《相思怨》

  主人有酒欢今夕,

  请奏鸣琴广陵客。

  唐 李欣《琴歌》

  

  棋

  青山不厌三杯酒,

  长日惟消一局棋。

  唐  李远《唐语林》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唐 白居易《池上二绝·其一》

  井底点灯深烛伊,

  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

  唐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

  

  书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读书不觉已春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唐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晋  陶渊明《移居二首》

  

  画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唐 高蟾《金陵晚望》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唐 杜甫《咏怀古迹》

  韩生画马真是马,

  苏子作诗如见画。

  宋  苏轼《韩干十四马》

  

  诗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宋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唐  贾岛《题诗后》

  

  酒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  白居易《问刘十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魏晋  曹操《短歌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  李白《将进酒》

  

  花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宋  苏轼《海棠》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宋  李清照《醉花阴》

  

  茶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  苏轼《望江南》

  待到春风二三月,

  石垆敲火试新茶。

  明  魏时敏《残年书事》

  春风解恼诗人鼻,

  非叶非花只是香。

  宋  杨万里《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


backchina





面对刘邦与吕后的屠刀,张良为何不去救韩信?



砗磲大爷 发表于 2016-7-19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

  张良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物,也是西汉三杰之首。他和萧何韩信为了刘邦打天下立下盖世功劳。天下平定之后,张良积极隐退,称病不出,跟着赤仙子学道,被封为留侯。他为何面对刘邦与吕后的屠刀,不去救韩信。

  其一,张良基本上属于刘邦一党,他对刘邦太崇拜了,而且跟随刘邦较早。韩信跟随刘邦较晚,事实上韩信和张良基本上没有交集,因此刘邦夫妇要杀韩信,张良没有助纣为虐,就已经对得起自己的天地良心了。

  要知道萧何才是帮助吕后杀韩信的人物。其实天下初定,韩信的地位很重要,可以凭借韩信打很多仗,比如匈奴,可韩信功高震主,让大家不放心。

  其二,张良阻止不了。刘邦夫妇其实对谁都不放心,一个登上皇帝宝座的人,看到哪个臣子都有篡位的嫌疑,刘邦甚至不放心自己的连襟樊哙,何况他人?

  张良是个聪明的人,自己本身是韩国贵族的后裔,帮助刘邦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暴秦,目的实现了,自然再也不去招惹是是非非。“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张良本身就是刘邦的重要谋士,自然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如何要招惹刘邦夫妇,来引火烧身呢?

  

  张良拜师

  其三,韩信听人唆使,有可杀的理由。当年刘邦手下谋士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降齐王,韩信却唯恐郦食其仅仅靠一张嘴,功劳就比自己大,于是继续攻城,造成的结果就是郦食其被烹杀,这让刘邦格外恼火,韩信是一个为了目的不顾及别人死活的人。

  刘邦在难处,请求韩信尽快支援,韩信却借机加码,要求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听后破口大骂,想拒绝要求,还是张良积极提醒,告诫刘邦现在是必须重用韩信的时候,果然封韩信为齐王,不过心里对韩信有怨恨。有了这样的隔阂,张良也无法劝阻。毕竟事情韩信做的也不光彩。

  其四,天下平定之后,韩信不懂得自身的危险。张良积极隐退,刘邦夫妇还要尽力挽留,这是多好的画面。不贪恋朝中的权力,自然让人敬佩你的高风亮节。韩信由齐王到楚王,由楚王再贬淮阴侯,居然看不出刘邦对自己的不放心。

  在京城里偶尔一次遇到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可见韩信骨子里的优越性,要知道樊哙可是刘邦手下一流战将。歧视樊哙,你韩信的道路还能走多远。

  

  其五,韩信的军事才能大家都知道,如果刘邦死了之后,谁能驾驭得了,包括张良这样为刘邦辛辛苦苦打天下的人,谁也不希望刘邦死后,韩信做大。

  韩信是军事天才,能把作战搞得和绣花一样,这种本领不能不让人佩服。不过也是有帝王之心刘邦多不能容忍的,刘邦知道自己孩子的实力,也知道手下大臣谁也奈何不了韩信,因此吕后杀韩信,刘邦不例外,张良也不便于求情。

  当年刘邦在街上胡吃海喝的时候,在泗水做亭长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以后能够面南背北,称孤道寡。做了皇帝之后,就和平常人不一样,心灵有些扭曲,极端不相信别人。张良不制止刘邦夫妇杀韩信,也是为了自保,也是却是阻止不了。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backchina





大秦帝国最逆天的七大建筑:个个堪称奇迹



砗磲大爷 发表于 2016-7-21

  

  秦国,原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到嬴政继位后,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完成华夏大一统,后北击匈奴、南并百越,建立中国空前辽阔的王朝。

  强大的秦帝国在统一四海后,在全国大兴土木,建造了一系列巨大工程。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即便在数千年之后的今天,仍令世人震惊。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附属部分,就已经名列世界八大建筑奇迹了。秦始皇陵的主体地宫自然更让人震惊。不过由于难以保护,秦始皇地宫至今仍然没有被挖掘。

  

  长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防备匈奴的入侵,将燕、赵、秦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新的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绵阳万里,是世界八大建筑奇迹之一。

  

  都江堰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既可分洪减灾,又可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都江堰由蜀郡守李冰修建,它使天灾不断的成都平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修建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仍然灌溉着成都平原,堪称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

  

  灵渠

  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

  灵渠是世界是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是秦始皇为征服岭南地区而修建。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将整个华东、华南地区连接起来,为我国在南方地区建立稳定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灵渠修建完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郑国渠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韩国人由于惧怕秦国的入侵,派遣间谍帮秦国修建了郑国渠,以消耗秦国国力。郑国渠修建完成后,灌溉了数万公顷的关中田地,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极大的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郑国渠的修建,为秦国的统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驰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驰道和栈道的修建,是秦汉时期规模宏大的筑路工程,对于陆路交通的发达,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

  弛道是大秦帝国的高速公路计划,它以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扩展。弛道大大加强了秦国对地方的控制,也方便了秦始皇的全国巡游。

  

  五尺道

  五尺道始建于秦朝,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5尺,每级尺阶宽窄高矮不等,自秦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

  秦始皇为加强对夜郎、滇等西南地区郡县的控制,开凿了五尺道。五尺道仅宽五尺,是连接云南与中原地区的最早官道,为中原王朝在大西南地区建立统治奠定了基础。

backchina

 


上兩條同類新聞:
  • 166部电影在线看:2015年我们错过的那些大片!!
  • 寒战/毒害中华最大的皇帝/传教士与中学西传/斯大林女儿投奔美国/宋朝为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