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刘邦/没长大就老年痴呆了/真正有趣的生活/君子九思/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先做人/官要玩你
發佈時間: 8/24/2016 1:10:46 PM 被閲覽數: 126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刘邦两破天荒:小民做天子,文盲当皇帝


 刘隆有 文史天地

  一、第一个底层小民做天子

  公元前202年,刘邦借韩信之力在垓下灭了项羽,又立马搞突然袭击夺了韩信兵权,实力稳操一人之手,“老子天下第一”,于是急不可待地由汉王改称汉皇帝,汉王朝由此开局。

  

  是在今天的山东定陶。天寒地冻的北方正月,荒凉破败的氾水北岸,登极仪式进行得如刘邦的流氓习性一样潦草而随意。假戏真做,刘邦的诸侯将相们先来一番“请登帝位”的乞求,刘邦接着假惺惺地来一番谦让。群臣煞有介事地再来一番劝进,虽说“大王起微细”,出身不大尊贵,但您“诛暴逆,平定四海”,功高当作皇帝呀。刘邦再摆出一副为众人逼迫,实在“不得已”,只好违心破例,勉为其难的样子,“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嘿嘿,你们硬觉得我当皇帝合适,那就以国家利益为重吧。“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真实地记下了当时的场景。这场景在今天看来,有如三流演员彩排,蹩脚生硬,扭捏作态。然而,却万不可因此忽视了刘邦君臣这场政治游戏巨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秦末,所有政权的创始者,不管是唤作帝,唤作王,还是唤作天子,唤作皇帝,查其身份,都有着堂皇而悠久的家世渊源,由底层小民“起微细”直接一步跃上全国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做天子,建王朝,刘邦可谓第一人。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王朝和人物为纲,主要记王朝之史的通史,其专记帝王的十二本纪,所记五帝、夏、商、周、秦、汉六个全国性政权的创始者,刘邦之外,其余五人,皆出于世代诸侯之家。打开《史记》,跳入眼帘的第一行正文,便是庄严而隆重地记述五帝之首的黄帝的显赫身世:“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父亲少典是有熊国的国君,自身姓氏也直接标明是公侯之后,你看,如今举世公认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血统何等高贵,起点何等辉煌,可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呀。其后四帝,顺势高扬,“奔流到海不复回”,颛顼、高辛、尧、舜,一脉相承,皆黄帝子孙。再之后,夏朝开国之君“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灭夏朝而兴商朝的汤,其初祖契,是黄帝曾孙帝高辛的妾生子,“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被舜帝封于商,汤已是第九代地方政权商国的国君。灭商朝而兴周朝的周武王,其初祖后稷,比商汤的初祖契身份更高贵,是帝高辛的大老婆的儿子,以擅长农业而早享盛名,尧时已为天下农官并建国,自那以后,历尧、舜、禹时代和夏朝、商朝,“皆有令德”,到周武王时,已传国十六代,历时一千多年。彻底取代周朝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其初祖大业,是黄帝之孙帝颛顼的外孙,大业之子于帝舜时得国,到秦始皇时已传国近40代。  不仅全国性政权如此,地方政权的开国首领,也必须统统出自贵族之门。《史记》所记吴、鲁、燕、陈、卫、宋、晋、楚、越、郑、赵、魏、韩和姜齐、田齐等诸侯国的第一任君主,没有哪一个不是渊源有自的世代贵族。就连曾一度做过杀牛的屠夫和卖饮食的摊贩的姜太公,其先祖也是吕国国君,所以姜太公姓吕名尚,而他本人其时也正做羌族的首领,率领羌族与周人联盟而灭商,得以做了姜齐的开国之君。后来以田齐取代姜齐的田氏,乃舜帝后裔,陈国公族,从陈国跑到姜齐,世为高官,苦苦经营近200年,历10代,才得以废姜齐而建田齐。  所以,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将刘邦以前的政治史归结为四个字:“无土不王”,没有根基,不得为王。的确,自黄帝起,数千年间的王朝更替和地方政权易主,历史,只重复一个事实,只复述一个常识:开国之君必贵种,野小子们别做梦。  然而,这个铁则,被“起微细”的刘邦在公元前202年那天嘿嘿一笑,就再也铁不下去了。  司马迁写《史记》,于本纪和世家,凡记刘邦之前的天子王侯,开篇必记明传主的家世、姓氏、名号,而到本朝开国皇帝的《高祖本纪》,理应更加大书特书,却一改惯例,低调行文,径直写道:高祖,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既不写刘邦的家世,于刘邦及其父亲、母亲也不写名讳,显然是无所可记,只好如实阙如。因为按那个时代的规矩,凡士以上贵族,必定姓、氏、名(包括字、号)俱全,而细微低贱之人,则一般只有姓,无氏,也无名——没有资格论氏起名呀。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够穷了吧?人们也知道他姓颜,名回,字子渊。与刘邦同时的陈胜,“尝与人佣耕”,给人当雇工,社会地位够低了吧?史书也清清楚楚地记载,他姓陈,名胜,字涉。而刘邦一家,祖上无事可记,父子无名可载,只知道时人按模糊叫法,称其老爸为太公——老大爷,老妈为媪——老太婆。刘邦兄弟四人,三人同父同母,按照世俗通行的伯仲叔季的叫法,人们称老大为伯:刘老大;老二为仲:刘老二;刘邦排行老三,就称其为季:刘老三,或刘老幺。至于后来常说的刘邦姓刘、名邦、字季,最早见于东汉末年荀悦《汉纪》,那已是刘邦身后400年的记载了。穷得到处蹭饭赖账,低贱到不知祖宗来历,父子两代都是莫名大王,连雇工也不如,刘邦的家世和身份也真“微细”得没法再微细了。  就是这样一个起于细微的刘邦,居然造反八年,就统一天下,当了皇帝。要说破天荒,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刘邦破的这个天荒也真够大的了。  谈到刘邦这次破天荒的意义,史家的普遍说法,是称刘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皇帝。乍一听,似乎颇有道理,细一想,就觉得远远不够。比较到位的评价应该是:刘邦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社会底层人物做了全国性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不仅仅是农民做皇帝而已。  在刘邦之前,中国还从未有过社会底层人物登上全国至尊之位,奴隶中没有过,农民中也没有过。当奴隶的,通过个人奋斗,最高获得过相当于后世丞相或宰相的地位,如商代辅佐武丁中兴的名相傅说,就是奴隶出身。先秦的奴隶起义,似乎还没有夺取政权的意识,当然也不会因此从奴隶中产生岀最高统治者来。刘邦之前,农民中已有王侯意识,农民起义已建立过政权,并从农民中产生了王,陈胜就是如此。不过,陈胜虽然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惊天呐喊,并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建立张楚政权,称王而号令天下,但全国性政权尚未建起便迅即失败身亡。刘邦则一举成功,灭群雄,建大汉,称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完全意义的“起微细”而践至尊者。    微细而创盛大,草民而登至尊,刘邦以巨大的反差,让历史变色,为天地生色。从骨子里瞧不起刘邦的司马迁,写史至此,也止不住连连感叹,一边问天,一边赞赏:“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

  二、第一个世代文盲当皇帝

  在我国古代史上,刘邦还破了一个天荒——第一个世代文盲当皇帝。刘邦之前,王侯将相,特别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子和皇帝,全都是文化人。  传说中,华夏第一代圣君我们的人种初祖伏羲,是象形文字的发明者,“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孔安国《尚书序》)。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君王我们的人文初祖黄帝,在先民的传说中,更是创始文明的集大成者,“考定历纪,始造书契,服冕垂衣”,“造舟楫”,“吹玉律,正璇衡,置四史以主图籍”(晋·王嘉《拾遗记》卷一)。据传世最早的谱牒《世本》的《作篇》,举凡历法、文字、衣服、舟车、音乐、图书,都是黄帝发明。而在世俗传说中,甚至还有中医、指南车等等,也由黄帝首创,传世最早的中医经典,书名就叫《黄帝内经》。夏王朝创始人大禹,精通水利、地理和各地物产贡赋,“别九洲,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古文尚书·禹贡序》)。我国第一部地理专著《禹贡》,就是记述大禹所论而成。商,当其还是夏王朝属下小方国的时候,几代君主都是杰出的发明家,尤以相土发明马车,王亥发明牛车最为著名,深受其国人崇仰。周王朝奠基人周文王,被商纣王关在羑里牢中,居然还著成《周易》;文王之子周公,既是周王朝最主要的创始者,又是可与孔子齐名的华夏文明大圣人,其所制礼乐,被孔子赞叹不已,“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终生对之“述而不作”。  创业难,守成也不易。明君圣主依靠自身的文化优势开国,自然希望后代也依靠文化优势把国家政权守牢,所以特别重视其接班人的文化教育。《尚书·大传》说:“古之帝王,必立大学、小学,使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年十有三入小学,见小节焉,践小义焉;年二十入大学,见大节焉,践大义焉。”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各级贵族的正妻所生的大儿子,也即他们的接班人,必须从十三岁就开始严格的文化学习,到二十岁,还得继续深造,以谙“大节”“大义”,成为合格的统治者。这倒真个是“学而优则仕”呢。经过这样的文化专利的训练和熏陶,想当文盲也没门儿。倘若对文化略有所爱,甚至可以成为实际上的学问家。周景王不过一平庸的国君,一次与晋国使臣籍谈论及晋国历史,滔滔不绝,籍谈竟不能对答,被周景王嘲谓“数典而忘其祖。”(《左传》昭公十五年)成语“数典忘祖”即由此而来。商纣王是有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其文化素养却极高,史书上说他“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天赋高,反应快,见多识广,能言善辩,常常“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岀己之下”(《史记·殷本纪》),特别自负,认为天下臣民都不如自己,牛气得很呢。  所以,先秦时期,文盲休做君王梦。  同时,在先秦,对整个贵族阶层子弟的文化教育,也有很高的要求和严格的制度保证。《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家中有私塾,城乡各有地方学校,城里叫“庠”,乡间叫“序”,国都叫“学”。每年入学一次,每两年考一次试,每个阶段的考试都有很高的目标:“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合格者,谓之“小成”。这是第一个阶段。学到第九年,测试的目标更高,看其能否“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不仅掌握必备的具体知识,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能独立思考,不受诱惑,立场坚定,固守大道。如此,方可谓“大成”,方可在入仕后“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作到“学而优则仕”。孔子办私学,搞民营教育,虽然具体施教方式方法别有创新,但所收弟子仍是贵族子弟,培养目标则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为各级政权输送高文化素养的干才,与官方教育完全一致。  文化既属贵族特权和专利,教育又以这种特权和专利不断铸造贵族接班人,这就决定了:刘邦之前,统治者中决不会有文盲,文盲也不可能当上统治者,更不可能称王称帝做天子。特别是自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后,礼乐文化就成为各级贵族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并被融注于政务和生活的全部细节之中,一个贵族成员,倘若不会行礼、诵诗、奏琴,直接就无法生存。打开《左传》,你看春秋时期的贵族人物,哪一个不是文质彬彬?光是民间聚会和国际会盟之时,都必须赋《诗》表意——有选择地诵读古诗,以儒雅地表达自己的志意,不把孔子以前传世的三千首古诗背个滚瓜烂熟,并深悟其微言大义,应付得了吗?这就是有名的“春秋赋诗”。仅此一点,就足以让后世的文人才士汗颜不已,更遑论文盲。  刘邦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文化的不可或缺,从而虔诚地亲近文化,礼敬文化,自觉地学习文化,传承文化。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当了3年沛公、4年汉王、8年汉皇帝的刘邦,临终前,亲笔给太子刘盈写了一封敕书,要他的接班人记取自己的教训,勤奋地学习文化。在这封敕书里,刘邦对自己的文化出身、学习经历讲得十分清楚:“吾遭乱世,生不读书,当秦禁学问,又自喜,谓读书无所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又说:“吾生不学书(写字),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解。”(南朝梁·殷芸《小说》卷一)刘邦以“践阼”(即帝位)为界线,分两个时段描述了自己的文化状况:当皇帝前,因为“生不读书”,“生不学书”,幼少时期没读过书,没练过字,所以全然文盲一个,也不把这当回事,还以为读书本来就没用。当了皇帝后,因为职务需要,这才开始读书,让人讲解书中要义,回顾对照以前所作所为,竟然很多都错了,深感悔恨,深感读书学文化的重要。读书就得识字,于是又自觉扫盲,边读书,边问字,问字音字义,也问字的写法,随之学着练写字,渐渐连猜带蒙能读了,也凑凑合合会写了,虽说写得不大工正,但勉强也能对付日常政务了。  刘邦把自己幼少时没读书的原因,归结为生遭乱世,归结为秦朝野蛮的文化专制和自己受读书无用论的毒害,乍听来颇有道理,其实压根儿不是那回事。出于不愿在后人面前过于暴露家丑的考虑,刘邦掩盖了唯一的真实:他出生于底层小民世代文盲之家,在先秦时期,这种家庭的子女,根本就没有读书学文化的权利。即便不遇秦朝的暴政,即便天天听人讲“唯有读书高”的道理,像刘邦那样的家庭条件,也不可能让他去读书学文化。那个时代,以及之前悠悠数千年,读书一直是贵族的专利。据《史记·卢绾列传》,刘邦少年时期,曾与其好友卢绾“俱学书”,学过几天认字写字,但这充其量和项羽一样,自己家里找人稍作指点,认得写得和姓名有关的几个字,“足以记名姓而已”(《史记·项羽本纪》),与正儿八经的上学读书无关,所以刘邦临终前想起青少年时期,那样不堪回首,一再说是“生不读书”,“生不学书”。

  版权所有:文史天地

backchina



世界上韩信很多,但是刘邦就有一个!


本文授权转自:古史今谈(lishi696)

  作者:白帝

  引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说》韩愈;

  白帝按语:

  韩信灭魏,败赵,威燕,垮齐,建立了伟大的功勋,此时他的谋士蒯通告诉他,此时应该拥兵自重,与楚汉三分天下;韩信沉默良久,说到:“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蒯通告诉韩信:“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但韩信没有听进去,后来韩信死于长乐宫吕后之手。这两天翻看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里面也提到了这段,李宗吾先生认为,韩信失败,就在于心不黑,若此时拥兵自重,则可以三分天下,甚至一统乾坤也未可知。

  这也许就是造化命运吧,韩信的确说的对,汉王对他的恩情太深了,今天白帝和大家一起重温下“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典故。

  

  翻看《史记》或者《资治通鉴》,里面对韩信未成名前的记载寥寥可数,大概就知道韩信的以下几方面:

  1、非常穷,还不爱下地干活,经常到别人家蹭饭吃;这些经历和陈平有些像,陈平也是穷,不爱地里干活,在自己的哥哥家蹭饭吃。

  2、名声不好,这个名声不好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第一就是一个年轻小伙子既不务农,也不经商,还四处蹭饭吃,因此韩信周围的人,都对韩信避而远之,很不待见他。名声不好的另一方面就是韩信懦弱无能,韩信有个习惯,出门一直带着一把剑,一次碰到了几个小混混,这个几个混混威胁韩信说,“你有本事就拿剑刺杀了我,不敢的话,就从我裤裆钻过去。”而韩信呢?竟然没有反抗,乖乖的从这个混混的裤裆里钻了过去。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韩信的这个举动成为了当地最大的笑柄,都认为韩信是个胆小鬼。

  如果韩信做一辈子胆小鬼,那么也无话可说了,可是后来韩信偏偏成为了横扫天下的大将军,那么韩信胯下受辱这件事就值得仔细研究了。

  韩信成名后,回家乡时,招来了昔日侮辱他的混混,韩信没有报仇,反而厚赏了这个混混,韩信告诉这个混混:”当时我岂敢不杀了你?但是没有理由杀你。“其实意思很明显,我杀了你,我也要去坐牢,我一辈子就毁了,所以没杀你。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环境下,韩信如果不从混混的胯下钻过去,很可能被这帮小混混群殴,甚至被打死也说不定,如果韩信听话钻过去,则就是面子上受辱,实际上没有任何损失。而韩信成名后,也没找小混混报仇,这一点换做常人是不敢想象的,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是韩信完全有将仇人碎尸万段的机会,但是韩信没去做,反而赏赐了这个混混;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韩信这个人的价值观,那就是韩信很理性,这种理性源自于韩信对形势的高度把握,因为古代军事家,谋略家,政治家将形势看得最重要:“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形势说白了就是大局观,越有深远的大局观的人,越容易成功,而人情则是次于形势。因此可见,韩信的思维模式偏向于首先考虑形势,其次再考虑人情,这充分在韩信之后的著名战役里体现,因此韩信受辱的时候,明白当下是什么形势,就不应该动怒,就要忍,当韩信功成名就之后,自然也没必要去杀了他。

  当然了,关于韩信还有的传说就是,韩信在最饥寒的时候,得到了一个河边洗衣服老婆婆的一饭之恩,韩信在当时许下重诺,要报答婆婆,反而被这个婆婆狠狠的奚落了一顿。

  综上我们可以大概对韩信这个人可以勾画出一个轮廓,那就是韩信的青少年,活的很不幸,很惨,至于韩信的父母等,史书里完全没记载,至于韩信一身的军事天赋从何而来?我们也不得而知。

  记得我父亲经常对我说:"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生无名草。",他用这几句话鼓励我,人要往前看,不要被眼前的窘境所打败,而韩信的经历,也深深印证了这句话的真理,在韩信这么悲惨人生的基础上,那个时候,谁还会相信?韩信是有用之人。

  上一期我们说到了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韩信此时就效力于项羽,然而项羽不曾重视这个年轻人,无奈之下,韩信做了逃兵,满腔抱负,一身才华,竟然不能容于天地之间。机缘巧合下,韩信在逃跑过程中加入了汉王刘邦的军队,此时的汉军,正浩浩荡荡的入驻巴蜀之地。

  但是命运的鞭子又往这个年轻人身上狠狠的抽了一下,因为韩信被队友连累,惨遭连坐之刑,也就是死刑,当时夏侯婴是监斩官,其它十三人都被斩了,只剩下韩信。韩信此时被五花大绑,跪伏在邢台上,顿觉生死无念,然而又想到,难的我这一身的才华就随着钢刀下落脖子的一瞬间而灰飞烟灭吗?

  于是韩信大呼:“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资治通鉴卷九》

  夏侯婴也惊呆了,望着这个年轻人,面对死刑,没有一点儿畏惧,反而眼神里射出坚定的神光,使人不敢直视,夏侯婴于是下令暂且释放,和韩信聊了几天,惊叹为天人,于是夏侯婴将韩信推荐给刘邦,刘邦正眼都没瞅韩信一下,就给韩信了个官职,让他负责后勤的仓库管理。

  在此时,韩信结识了他一辈子最大的贵人,萧何。英雄之间,总是惺惺相惜,有些话,只有英雄之间,才能听得懂。从事政事多年的萧何瞬间预感到,这个人,若给他一个机会,将会改变这个时代。

  而韩信经历了生死的历练后,觉得不能再耗下去了,在汉军,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只是个仓库管理员而已,对生死的未卜,对前程的迷茫,韩信决定离开汉军,天下之大,总会有人赏识我,给我机会。

  此时的萧何正在吃晚饭,因为他和韩信要好,派人去请韩信到自己府邸来把盏聊天,而他的手下却没将韩信邀请来,因为韩信已经骑马跑了。萧何听闻后,立刻放下筷子,一言不发,冲到院子里,骑上马,飞冲出去。萧何骑马奔驰在大街上,汉军只见丞相向城外飞驰,于是有好事者报告刘邦,说萧何叛变逃跑了 。

  刘邦震怒,就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然而也没确定消息是否属实,只是派人去看,果然是萧何骑马跑了。

  当晚,明月正圆,萧何追上了韩信,韩信吃了一惊,望了望萧何身边,没有带任何随从和卫队,心下一宽,对萧何说:

  “萧先生,您是? ”

  萧何下马,长途跋涉,加上心急如焚,月光照耀在萧何脸上,只见萧何面红耳赤,大汗淋漓,萧何气息还没调匀,就对韩信说:

  “韩兄弟何苦弃汉王而去?”

  韩信:“一身抱负,未能施展,此后想浪迹天涯,过个平凡人的生活。”

  萧何:“韩兄弟您忍心埋没一身的才华吗?方今天下大乱,正是一展拳脚时候。方今汉王求贤若渴,何不与汉王谋大事,将来一定能裂土封侯。”

  韩信大笑:“一个仓库管理员,哪儿有机会施展拳脚?”

  萧何:“韩兄弟若信任再下,给我几天时间,这次给您争取的位置,一定能让您充分发挥才能。”

  韩信低头稍微沉思,心感萧何之诚,心想,此时若执意离去,恐太伤萧何面子,于是答应萧何回到汉军。只见月光下,两骑并行,威风凛凛。谁能想到,数年之后,还是两个人,还是萧何请韩信,但是结局却令人心痛。

  第二天早上,萧何拜见刘邦,刘邦见到萧何,心里既高兴又生气,骂萧何道:

  ”丞相胆子很大啊,这次跑的远啊!“

  萧何镇定的说:

  “臣不敢跑,臣是去追逃跑的人。”

  刘邦问:

  “你追的是谁啊?”

  萧何:

  “韩信!”

  刘邦震怒,骂道:

  “许多将军逃跑,你都不去追,区区一个韩信跑了,你就去追,分明是骗我。”

  萧何:

  ”就是您手下所有的将军跑完,都换不来一个韩信,韩信的才能,天下独一无二,真乃国士也!“

  刘邦望着萧何,沉默不语,问萧何:

  ”你觉得给此人何官职靠谱?“

  萧何:

  “要用此人,必须是大将军,否则留不住此人。”

  于是刘邦通告全军,择日拜大将军,统帅全军,所有将军都非常期待,直到刘邦通知是韩信封为大将军,一军皆惊。

  刘邦居然不去认识调查一个人,而就将三军重任交给这个人,因为刘邦对萧何深信不疑,他相信萧何的判断,没有萧何,没有刘邦,也就不会有之后天下闻名的韩信,没有韩信,刘邦对付项羽,简直是天方夜谭。

阅读详情:
http://www.backchina.com/forum/20160818/info-1405423-1-1.html#ixzz4HqWRY6yO


(旧文一篇)没长大就老年痴呆了



作者:舌尖上的世界  于 2016-8-18 --贝壳村


我曾经对中文媒体 - 从传统的报刊到如今的网络载体 - 有过一个观察,就是它们常常'还没有长大就已经衰老了'。这当然还不是最糟的,更有'还没长大就成混混了'、'还没长大就开始卖身了',等等更要不得的结局。

如今到北京这里一看,发现还有更吓人的,那就是'还没长大就老年痴呆了'。

每次到北京,都免不了要(被)看两眼所谓抗日神剧的,这些神剧也在一年年不断地神下去神下去。这一次,它终于神到我只能用'老年痴呆'来描述的地步了。

老年痴呆的时候,作为人的理性消失了,老人就变成好似一个出生不久的小屁孩。但这时他是个老屁,虽然像小屁孩那样浑事不懂喜怒无常不知羞耻为何物一脸大鼻涕一屁股屎裤裆里既能扯出花裤衩也能掏出手榴弹,但却不像小孩子那样有望孺子可教可疼可爱而只会越变越浑。痴呆的老屁只让人觉得可怜可悲。

中国人的'战争剧'从来没有长大。全世界的人都多多少少地长大了,唯独中国人不能够。德国日本不必说,他们是民主社会有长大的自由,但即便是在共产党统治下的前苏联,也不缺从人性人道角度剖析思考战争的好作品。中国人却只会呆在幼儿班的水准上打打杀杀,拒绝长大,然后就是一个箭步,跃进了老年痴呆的阶段。

我总觉得,人即便不懂尊严为何物,至少也要知道些羞耻。但是显而易见我们绝对没法这样要求老年痴呆者,制造抗日神剧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们就是这样不再懂得羞耻为何物的一群。编剧胡编滥造,导演装神弄鬼,一帮俊男美女劣等演员装腔作势干着一些零智商的勾当,然后再有一群花大价钱买通了的日本浪人厚着脸皮在屏幕上无数次地装死把自己的钱袋装满。充斥在中国荧屏上的,就是这样一些义无反顾的无聊无行与无耻。

没有长大,就已经老年痴呆了,原因也就在这里:一个缺乏起码的羞耻心的族群,它必然会远离智慧,不等长大就走到痴呆的地步。到了这个时候它当然也就无药可救,晚死真还不如尽早死掉的好。







什么才是真正有趣的生活




 文 | 萧萧依凡

  

  一个朋友说,感觉日子越过越没劲,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工作无趣,日复一日尽是重复。吃饭无趣,一天三顿味同嚼蜡;周末无趣,看书或娱乐都没精神。他甚至没办法完整地看完一部电影,听完一首歌。我不得其解,问他为什么。他满脸无奈地回答,因为觉得没意思啊。他问我,是不是应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激活一下人生。据我所知,他最近的一次旅行是在二十天以前。他旅行回来之后,倒头睡了一天。睡醒之后,他跟大家说,旅行实在是太无聊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一车人死气沉沉。其实,身边觉得日子过得没意思的,大有人在。看着一张张写着「生无可恋」的脸,我们不得不在心底感叹,能把日子过得有趣,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些能在凡常光景里把日子过得妙趣横生的人,都是天赋异禀的高手。

  

  几年前,在北京,我曾偶遇过这样一个高手。这个懂生活的高手不过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大男孩,他是暑期到北京打工的大学生。当时他打工的餐馆离天安门不远。餐馆不大,他既负责点菜,也负责上菜,忙得不亦乐乎。我看到他时,他正在跟一个外国人连说带比划地「聊天」。大约是那个法国人在跟他咨询一道菜。法国人懂一点点英文和中文,而他完全不懂法语,英文也不是特别好。于是,两个人就这样英语和中文掺杂着,「手舞足蹈」地用两国语言交流中国菜谱。他推荐的菜居然很合法国人的口味。法国人离开时,给他竖了个大拇指。他则热情地将法国人送到门口,顺带着连说带比划地给人家指了路,推荐了景点。他过来上菜时,我忍不住笑话他,难道不怕给人家指错了路,丢际能力这么强,怎么会丢国人的脸。”他说他在这里遇见过很多不同国家的人,早已练就了和各国人打交道的本事。我问他:“你每天都过得这么妙趣横生吗?”当时,他在那家餐馆打工已一月有余。我猜想这么枯燥的工作应该早已让人心生厌烦。他挠挠头,说:“妙不妙,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每天都很有趣。”就连他刚到北京最落魄的时候,他也觉得极其有趣。他刚到北京的第一个晚上,钱包就被偷了。当时他身无分文,晚上住在地下通道里。下过雨的深夜,地下通道里有冷风吹过,他感觉到几分寒意。于是,难以入眠的他,和几个流浪汉在通道里打了一个晚上的扑克。他说,几个陌生人,不问来处,不问去向,就这样打了一个晚上的扑克,天很快就亮了。然后,他继续上路,去找一份安身的工作。暑期工没那么难找,他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找到了这家餐馆。老板包吃包住,工资全是净收入。每周的休息日,他就拿着地图在北京各处转悠。跟旅游一般惬意,他说着说着眼睛就笑成了一条线。他故意用一口老北京的腔调,发音准确无比。这是他跟餐馆周边的北京大妈大爷们学来的。他说,餐馆附近住着一对老夫妇,很有趣的一对老人家。大妈是个热心肠,爱找人聊天,平时没事爱去当志愿者,给人指指路,帮忙维护维护公交秩序。大爷是个退休工程师,喜欢安静,常一个人写毛笔字。两个人偶尔拌起嘴来,极其有趣。大妈妙语连珠,大爷说不过大妈,脸涨得通红。那对老夫妇都喜欢他。大妈喜欢找他聊天,大爷喜欢教他看图纸,偶尔来兴致了还约他一起观园。一个月的时间,他已经成了北京通了。他短短几句话,就让我对那对老人家生起了无尽的兴趣。似乎,在他眼里,满世界都是好玩的不得了的事情。仅仅是简单一番交谈,你就能轻易地感觉到,他活得特别带劲,生机勃勃的。若不是他普通到甚至有些寒酸的衣着,看着他这副悠然享受的模样,我会误以为他是个出来体验生活的有钱人家的孩子。这大概就是罗莎琳·德卡斯奥所说的:对于那些内心充溢快乐的人们而言,所有的过程都是美妙的。

  

  人生的确需要时时激活,却并不有赖于惊天动地的大事件,生活真正的趣味都融于日常小事中。那些波澜壮阔的大事件,顶多只能起到一针强心剂的作用。短暂的疗效之后,一切又将归于平常。所以,真正有趣的人生一定是生根发芽于寻常光景。很多卓越的人拥有着不平凡的一生,但有趣的生活依然源于日常琐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书,更能让人体味到这一点。记得读这本书之前,我猜测,里面记录的大抵应该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就好似普通人心心念念的「诗和远方」。然而,让我笑中带泪,泪水涌出之后又很快笑出声的,真的只是一些温馨的「鸡毛蒜皮」。这些日常里面包含着说不尽的世间乐趣,让人回味不断,绵长悠久。杨绛先生记录一家三口爱去动物园,把各种动物的习性和秉性写得惟妙惟肖。写到大象,她写到:更聪明的是聪明不外露的大象……母象会用鼻子把拴住前脚的铁圈脱下,然后把长鼻子靠在围栏上,满脸得意地笑。饲养员发现它脱下铁圈,就再给套上。它并不反抗,但一会儿又脱下了,好像故意在逗那饲养员呢。一家人一起去吃馆子,钱先生近视眼,但「耳聪」,阿瑗耳聪目明,他们总能发现其他桌的客人正在上演着怎样的故事。所以,他们一家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吃完之后,有的戏已下场,有的戏正酣,有的戏刚开场。就连他们一起去熟悉的公园散步,也是充满乐趣的「探险」。即使是在造化弄人的特殊时刻,杨绛先生的笔下依然充满着日常的生动有趣。每一个情节都是那么饱满,有光芒。掩卷之际,我也明白了,之所以钱先生能留下《围城》等文学巨著,正是因为和杨绛先生一起,参透了这日常生活里的寻常乐趣。这种来自日常的有趣,才是真正而持久的有趣,深入骨髓。

  

  觉得生活无趣的时候,不要总想着到了佛罗里达的棕榈海滩生活从此就变得有趣,不要总以为到了非洲好望角,日子就会给你打开一个豁然开朗的突破口。内心若了然无趣,哪里都漆黑一片。很多在路上的人,不是因为在路上才变得有趣,而是出发前就深谙生活的乐趣。我们应该审视下自己,审视下身边的人来人往,试着换个角度重新对待自己的生活。见了面从来不打招呼的那个邻居,你试着给她一个微笑。公司周边新开的那家餐馆,你约三五同事一起品尝。哪一样都寻常,哪一样都有趣且耐人寻味,抵得过“诗和远方”的乐趣,也拼得过昙花一现的美丽。真正有趣的生活,从来不需要用「诗和远方」来堆砌。它囿于厨房,却容得下山川湖海的纵横生趣。生活中的大波澜永远只能是点睛之笔,是锦上添花,不能当做救命稻草。要想拥有一个有趣的人生,我们必须学会与日常琐碎谈情说爱,让水泥地里长出嫩芽开出鲜花。

  

  内容简介

  现在的你正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是否正因被老板责骂而满腹委屈?是否也曾在午夜梦回幻想过酣畅淋漓、恣意洒脱的生活?本书对成长和生活的解读是:自由洒脱、充实满足;痛快尽兴、无所顾忌……诗酒趁年华,何必等来日?且将这仅有一次的人生,酣畅淋漓地度过!

  

  -作者-

  萧萧依凡,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管理学硕士,现供职于某上市企业。新书《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畅淋漓地活》。微博:萧萧依凡2016,简书:萧萧依凡,公众号:萧萧依凡(xiaoxiaoyifan2016)。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本文。

backchina



记住,不要瞧不起任何人



砗磲大爷 发表于 2016-8-19


  鸟活着时,吃蚂蚁,

  鸟死后,蚂蚁吃鸟。

  一棵树可以制成 

  一百万根火柴,

  

  烧光一百万棵树 

  只需一根火柴。

  时间和环境随时改变。

  莫贬低或伤害任何人。

  

  这一次你强,

  谨记时间比你更强。

  所以,向善,行善。

  不要瞧不起任何人!

  你瞧不起别人的时候,

  别人可能更瞧不起你,

  只不过别人不暴露出来,

  不和你计较!

  

  花,姹紫嫣红,

  却只是昙花一现:

  树,朴素寻常,

  却可以百岁长青。

  活着,低调做人!

  *主播:舒晴,考拉FM知名情感主播。专注情感生活和亲子教育。在回归自我治愈的道路上,一起走向包容阳光、心灵的繁荣富强。微信公号:sq5305
backchina





先做人,后做事(轰动朋友圈)!



人生实际就四个字——做人与做事!先学会把人做好了,做事也就简单了!

  

  

  做人十要

  

  一、做一个孝顺的人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和别人的关系会怎么样了。

  二、做一个善良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有了善良的品性,就有真心爱父母、爱他人、爱自然的基础和可能。

  三、做一个守信的人

  古人云:“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什么事也干不好。

  四、做一个宽容的人

  常言道:“有容乃大”。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要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五、做一个诚实的人

  诚实是立身之本,诚实是一种美德。人之无诚,不可为交。“欲当大任,须是笃实”。

  六、做一个谦虚的人

  谦虚是好人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主席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七、做一个正直的人

  人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梦稳。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

  八、做一个执著的人

  人贵有恒。干任何事情要有决心、恒心和耐心,要有执著追求的精神,这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否则,将一事无成。所谓“滴水穿石,铁棒磨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九、做一个乐观的人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可能事事都顺。日子总是在前进,好也一天,烦也一天,不如多看看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让自己快快乐乐地生活。

  十、做一个厚道的人

  古人云:厚德载物,就是说人只要有好德行,才能承载更多的事物,相反,人无大德便无法成就大事。

  

  做人十不要

  

  不要自视清高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别人把你当领导时,自己不要把自己当领导,当别人不把你当领导时,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当领导,权力是一时的,金钱是身外的,身体是自己的,做人是长久的。

  不要盲目承诺,言而有信

  种下行动就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便会收获性格;种下性格便会收获命运——习惯造就一个人。

  不要轻易求人,把自己当别人

  把别人当自己——同情不幸,理解需要;把别人当别人——尊重独立性,不侵犯他人;把自己当自己——珍惜自己,快乐生活。能够认识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被别人认识是一种幸福,能够自己认识自己是圣者贤人。

  不要强加于人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人生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回归自然。

  不要取笑别人,损害他人人格,快乐一时,伤害一生。

  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它另一样东西,学会感恩。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

  不要乱发脾气

  一伤身体,二伤感情,人与人在出生和去世中都是平等的——哭声中来,哭声中去。千万注意,自己恋恋不舍,而别人早就去意已决,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事风平浪静;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不要信口开河,言多必失

  沉默是金,倾听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尊重、一种心灵的沟通,平静是一种心态,一种成熟

  不要小看仪表

  撒播美丽,收获幸福,仪表是一种心情,仪表是一种力量,在自己审视美的同时,让别人欣赏美,心灵瑜伽——调适、修炼、超越。

  不要封闭自己

  帮助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原谅人是一种美德,服务人是一种快乐,月圆是诗,月缺是花,仰首是春,俯首是秋。

  不要欺老实人

  同情弱者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一种和谐,心理健康,才能身体健康,人有一分器量,便多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有一分人缘,便多一分事业,积善成德、修身养性。

backchina



君子九思 提高你情商的好方法


  导语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从现代意义的角度看来,君子九思的阐述可谓是面面俱到,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领悟这君子九思之义,是提高个人情商的绝佳方式。

  

  视思明,学会看透事物本质

  视思明,意为看就要看得明白,看得透。看有三种对象:人,物,事;即看人要看表里,看物要看本末,看事要看始终。

  而要做到“视思明”要懂得“目不能两视而明”,集中精力来看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学会利用多方条件来看,这和为了将某个场地全貌拍出来而借助飞机航拍是一个道理,切勿盲目主观而又片面,这才能把一件事看得通透。

  听思聪,学会倾听事物心声

  听思聪,意为听就要听得明白,听出精意。

  郑板桥曾经在衙门休息时听到窗外竹子发出的萧萧之音, 他从竹音中听出了门道,并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认为这竹音不是风吹竹枝竹叶发出的自然声响, 倒像是灾难深重的民众发出的喘息之声、疾苦之声。

  身为县令的他心系百姓,从自然声响中听出了社会底层的呼声,可谓是“听思聪”含义的最好诠释。

  色思温,学会保持平和心态

  色思温,指的是君子要有平和的心态、温润的言语,要做到的心怀宽广,有容乃大。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过激的言行和明显的表情都能瞬间转变周围的气氛,让场面变得尴尬不堪,为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做人当如谦谦君子,增大自己的气量。

  

  貌思恭,学会举止谦和得体

  貌思恭,意为容貌谦恭、举止得体。这就如同一块玉石一样,不如炭火那么炽热,不如冰水那么寒冷,温润无暇,让人相处得舒服。

  凡是懂得尊敬他人、谦让他人的人,都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敬。

  言思忠,学会避免心口不一

  言思忠,意为要懂得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不能说违心话。

  当然,也要做到言行一致,并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而那些阳奉阴违、心口不一的人,只会让人感到厌恶。

  事思敬,学会做事认真投入

  事思敬,即做事要懂得敬业,每一份事业都需要全心全意投入。

  世上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细思考,周密准备,态度认真,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认真对待。

  

  疑思问,学会做事不耻下问

  疑思问,意为遇到疑惑就要想到发问。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忿思难,学会克制不良情绪

  忿思难,意为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躁动。

  古今往来懂得忍辱负重的人都是成大事者,究其根因,就在于一个“忍”字,俗话说:“忍小忿, 不妄为。”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得一时,便可换来今后的长久平稳。

  见得思义,学会坚守内心道义

  见得思议,意为在利益面前,要坚守自己的道义。

  有的人见利忘义,看见好处,便忘了本,甚至牺牲别人的一切来换取自己的利益。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利字旁边一把刀,不要让利益蒙蔽了双眼,失去了人最根本的道义。

  

  人生千姿百态,做一个面面俱到的人实在不易,

  当你觉得有所困顿时,不妨看看这两千年前孔子留给我们的君子九思,说不定能助你走出窘境或有所顿悟。

backchina



你的气质,就是你一生最好的名牌!





  气质是你一生最好的名牌

  想拥有气质你甚至不必花一毛钱,只需注意自己的脾气、端正自己的品格、净化自己的思想、充实自己的内在,无形之中,你的谈吐、态度、举止都会烙印上一股清新而脱俗的标签。

  

  不要过分在乎身边的人,也不要刻意去在意他人的事

  在这世上,总会有人让你悲伤、让你嫉妒、让你咬牙切齿。并不是他们有多坏,而是因为你很在乎。所以想心安,首先就要不在乎。你对事不在乎,它就伤害不到你;你对人不在乎,他就不会令你生气。在乎了,你就已经输了。什么都不在乎的人,才是无敌的。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

  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欲成大器,先要大气

  大气之人,语气不惊不惧,性格不骄不躁,气势不张不扬,举止不猥不琐,静得优雅,动得从容,行得洒脱。大气之人,能安安心心做好本分的角色,认认真真干好手头的事情,不为名利而争斗,不为钱财而纠结。大气之人能让自己的世界海阔天空,即便一时失意,终得大器晚成。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不要让太多的昨天占据你的今天。重复别人走过的路,是因为忽视了自己的双脚。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经受过严寒的人,才知道太阳的温暖;饱尝人生艰辛的人,才懂得生命的可贵。

  

  放下你的浮躁,放下你的懒惰

  放下你的三分钟热度,放空你禁不住诱惑的大脑,放开你容易被任何事物吸引的眼睛,放淡你什么都想聊两句八卦的嘴巴,静下心来好好做你该做的事。
backchina



皇帝死后,后宫妃嫔都哪里去了:殉葬篇



杨清筠 时拾史事

  听说天子身边有座坟,坟里葬着未亡人。

  这座坟有很多漂亮的姑娘想住进去,但是人们都说朱红的高墙下,雨露向来一点恩,从未遍布及千门。都说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后宫的妃嫔,说得好听那是全国上下最尊贵的一群女人,说得直白也就是天子身边挨日子的服务者(还多是老处女),命运全在那个远在朝堂的身子上,然而大都连那个身子的一根鼻毛都没有见过。那这个系着这么一帮漂亮姑娘的命运的身子,一旦要是归西了,这些姑娘怎么办呢?

  嗯?特想跳马桶穿越回去解放她们一下?

  来,那筠蛋给你萌说下皇帝死后嫔妃的去处,穿回去把妹必备的地图攻略,首先,先从最惨的说起——

  

  墓坑出土的殉葬人

  殉葬这个词好像总觉得是属于原始社会的原始部落,和图腾啊血祭啊这些在小说里神秘闪闪的事情是一个部队的。然而事实是,殉葬在封建王朝历朝历代断断续续但一直都存在着,帝王陵墓埋葬了数不清的倩女冤魂。考古发现早在五千多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殉的遗迹,而殷商时期,是可考最早的将大量妻妾都送到墓主墓葬中的盛行时期,时人为死后依然可享有生前的一切,将尽可能多的宝藏、包括美姬艳妇都埋在身边。殷墟商王大墓殉葬的年轻女子多达160多位。而到了周代,周王妃妾殉葬更为普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传说贪恋女色、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周幽王的墓在西汉时被当时酷爱盗墓的广川王刘去盗了,墓中有百余具尸体,除一名男性外都是年轻女性,这些都是被强行葬入墓中的妃子或者宫女。

  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落后半开化的地区,仍然保持着女人和仆隶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的观念,比如远离中土的秦国,秦武公驾崩时随葬者66人,而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殉葬者多达177人!真难以想象这些妙龄宫女被迫未死入葬,会怎样绝望痛苦。这可不是自愿随葬,比起远古活人血祭还象征着荣耀,当时的殉葬真的是不堪的悲剧。

  秦代更不用说了,这是一个秦国开创的以暴力血腥为标志的王朝。秦始皇将六国王子皇孙、妃嫔媵嫱统统纳入彀中,而随着这个暴虐的老头归西,这些无辜的女子是不是就能脱离苦海了呢?对此,他更暴虐的儿子来了一句“不宜“。于是这难以计数的漂亮姑娘就全部被推进黄土活活下葬了。

  

  出土的殉葬人俑

  而后到了汉朝,随着时代和文化的进步,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慢慢被废止,而改为将陶俑、木俑代替真人下葬,这些时候妃嫔有了更人道的安排(关于这个我们下几篇再说),但是汉开始废止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殉葬制度在历史上就终了了。后来到了与宋同时代的辽、金等政权,殉葬制度再次兴起,主要是因为当时统治的主流文化还较为落后,比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给他陪葬的不仅有他的姬妾,还有好多大臣。同理,取而代之大宋政权的蒙古,在崛起时尚处在原始社会状态,自然没有太先进的文化意识,成吉思汗去世的时候,随之而去的是几十名蒙古贵族女孩,并且为其扶柩而归的随从,将沿路所有经过的路人全部杀掉为成吉思汗驾崩作祭。此后,整个元朝每一位皇帝死后,都会杀掉一些妃嫔作为殉葬。

  

  珍藏多年的朱元璋像

  不过,活人殉葬并不是汉代以后少数民族政权的专属,奇葩朵朵盛开的大明王朝就为我们准备了典型的栗子。源头就是奇葩大哥大,朱元璋,这真是一个从长相到喜好都葩炸了的皇帝。朱元璋驾崩后,遗诏就是,依古制(依得真古)凡未生育过的嫔妃皆令殉葬。最后随这个鞋拔子脸进了坟墓的,有多达四十六名妃子,还给这些可怜的女子起了悦耳的称呼,曰“朝天女“,之后即位的朱允炆倒是对这些朝天女的家人作了丰厚的犒赏,就连朱棣抢了朱允炆的皇位、抹去朱允炆一切政令痕迹,都没有废掉对这些朝天女的优抚。但是我依然有种”假慈悲装个p“的赶脚。明成祖死后也非常心安理得地沿袭了这一惨绝人寰的制度,虽然没有朱元璋那么变态,但殉葬妃子也多达30人。之后仁宗、宣宗、代宗,没一个不要妃子陪葬的。但是还好,明代的陪葬制度没有传承到最后,将这一鬼制度除掉的,还是个废物皇帝,明英宗。这货就是土木堡之变傻乎乎被瓦剌掳走,又稀里糊涂当了太上皇,搞了半天复位最后依然昏头昏脑的朱祁镇,对,就是之前热播的《女医明妃传》里头霍建华演的那个人,历史上的明英宗既不可能有你华那么帅,更不可能有小说那么牛,不过他着实干了一件伟大的事,就是以强硬的态度废掉了活人殉葬。因为朱祁镇小时候,正好目睹了老爹挂掉时即将殉葬的宫女们嚎啕大哭的虐景,整个人童年的阴影使他窝囊的一生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他很坚决地阻止要继续”古制“的亲王朱有炖(这个名字,猪有炖,原谅我脑洞很大地笑了。。。)这样对待他的姬妾,从而令明殉葬止于此。

  满清之初,妃子随夫殉又着实复燃了一番,女真有无子之妾殉葬的传统。不过,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虽为嫡妻,并育有子嗣,却也被逼殉葬,这其中更多的就是利益纷争了。后来到了康熙时期,文化发展社会进步,殉葬制度就在清朝也画上句号了,清王朝对于皇帝死后的妃子比起前朝来还是很优待的。

  关于殉葬的时候怎么殉呢?活埋是一种不太可行的方法,因为帝王陵墓墓室很多都是高大恢弘的,那么多活人放进去,掏了皇帝祖坟跑可就脱了靶了。最早的做法有将殉葬者手脚捆绑,放入墓室后摆好姿势,还有像传说中的在脑袋上开口子灌水银,从而保持尸身不腐,到了明朝,史料记载就比较丰富了,据朝鲜官史记载,一位嫁到明皇室的朝鲜妃子,在皇帝死后被要求殉葬,所有宫女被太监驱赶到一个宫殿,梁上挂满若干白绫,斯时哭声震天,凄厉异常,妙龄芳魂转瞬即逝。怪不得连明英宗都留下了终身的心理阴影。

  最是无情帝王家。后宫。殉葬。这些惨烈痛绝的字眼,却都仅仅是历史的细枝末节。史书的背面,一定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累累伤痕。

  听说故事里的天都,依然是锦绣繁华……






官要玩你,何患无辞?!

作者:xlyyj  于 2016-8-24 贝壳村


8.【陕西一农妇被洪水冲到山西,打捞者挟尸索要10万元】
华商报:14日,陕西佳县农妇王某买东西后彻夜未归,15日,家属寻找时发现其鞋包,判断她突遇山洪被卷走并报案。16日,家属发寻人启事,200公里外的山西永和县一村民和家属联系称,打捞到了疑似尸体。双方通过照片辨认后,初步确定死者就是王某。17日一早,亲属和村干部来到永和县,“我们考虑对方辛苦,准备了3万元感谢费,但对方不同意,我们加到6万,但对方说不能少于10万。”因死者系低保户家庭,丈夫双目失明,女儿才14岁,拿不出那么多钱,家属先后找了当地政府和警方等,“协调后,对方最终答应6万元,但咨询过法律人士,我们觉得这个要求不合理。”目前死者的遗体仍未被领回。打捞地的南庄乡毛乡长说:“死者家长到信访局去了,副县长批示要求协商处理,以打捞上来的尸体索要10万高价,我们觉得不妥,但也查过相关法律法规,并不能对要价的村民采取什么措施。”——呵呵,说什么政府和警察管不了?你捞个乌木试试? //天下太平称心如意:不想管的时候就说没规定,想管的时候就会想起侮辱尸体罪了。典型的不作为。//天有点儿凉:法律没有规定,那公序良俗是不也该遵守呢?死的要是省长县长的亲属,毛乡长敢这么说才是真牛x!//境转心随0505:如果是副县长的爹被挟尸要价,我敢保证有一百二十条法律可以严办,而且警察会马上逮捕挟尸者……这很中国。。//种小麦的格子猫:不要这钱,打捞者功德无量。要了这钱,才是损阴德死后代的孽障。以后不但要还这钱,还要加倍受惨祸还这债,完了还要搭上子孙后代和来世因果还这孽缘。与人为善则种善因得善果,与人为恶则种恶因食恶果。

9.【在兲朝死都死不起】
腾讯大燕网:一位叫张道平的父亲,从河南新蔡县来到天津拾荒十年,只为攒够1.1万元钱,拿回殡仪馆里被杀害的儿子的残尸,但至今未能如愿。2006年,他的儿子在天津与一老乡酒后争吵厮打,被一刀捅死并焚尸。当地公安局将焦尸送到了香河殡仪馆埋葬。因为没钱支付给殡仪馆1.1万元的存尸费,取不回儿子尸体,所以儿子没有坟也没有骨灰。——政府坏到根里了,无法用词相容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还不够悲哀吗,居然送都送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此充分体现。这样的中国对他来说还爱的出来吗?民政部门不应该是这样的吧?为什么政府不考虑老人的困难让死者安息?!

 


上兩條同類新聞:
  • 青云志/浮躁的社会,丑陋的文化/《推背图》中国第一预言奇书/人生最大敌人
  • 我对美国大选的精准预测/谁打开了红八月的恐怖魔盒/越吹越大的泡沫何时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