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陋室铭/中国英雄/《庄子》与今日中国/古老情诗/断章取义名言/《古文观止》启迪/奇妙古诗
發佈時間: 8/22/2016 11:52:45 AM 被閲覽數: 12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王羲之《陋室铭》


 砗磲大爷 发表于 2016-8-6


 集字,是书法的一种学习和分享、创作方式。我们所知的唐代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就是典型代表。而本文呈现的是后人集王羲之书法《陋室铭》,十分香艳,喜欢的思友可以收藏之,得闲亦可临摹、创作!

  

  别小看“集字”,集字可不是简单的堆砌,也是要兼顾到通篇内的字字关系、组组关系。就是同一字,王羲之的写法都很多,集字就是要基于二王书法章法,比如本文集字《陋室铭》,较好地处理了粗细、大小、虚实等布局变化,才能相对接近原作般通篇气息。

  看不过瘾?我们再分页放大欣赏:

  

  真是名篇与名字,互为映衬。广为熟知的《陋室铭》,系唐代诗人刘禹锡代表作,非常雅致的一篇诗文,该文手法精湛,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与王羲之书法相得益彰。

  

  通篇集字主要是采集了王羲之《兰亭序》和《圣教序》为主,以及集合了一些王羲之手札单字。结字丰富,顾盼得体,通篇气息流畅,值得欣赏和临创,建议收藏。
backchina



《庄子》与今日中国


作者:杜导斌

一,《庄子》一书内容十分丰富,我们今天只讨论其中的一个侧面。就是隐含在书中的认同问题。

首先,《庄子》主张无用,也就是人不应该作政治的和社会的工具,可看出《庄子》是反对人身奴役和精神奴役的。

《应帝王》:断定圣人治理天下是“欺德也”,崇尚“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主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在下治矣。”
《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安所困苦哉?”
《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其次,《庄子》的“德”,大体上是指“天性”、“自然之性”、“本能”,而不是儒家的社会生活规范。

其三,《庄子》主张人人皆天子。《人间世》有这么一句话:“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

其四,《庄子》不仅主张无我,而且主张无所谓是非。《齐物论》:“物无非彼,无无非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是不是,然不然。”
《齐物论》:“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辨?”“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势,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
《大宗师》:“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
《庄子》主张无是非,自然也就反对政治思想统一。

其五,《庄子》反圣人,具有很强烈的反社会性。
《胠箧》:“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zhí 也。”《胠箧》:“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póu pǒu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其六,《庄子》中的天道与人道不同,同时又主张天人合一。
《在宥》:“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汛观而万物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天地篇》中说“万物虽多,其治一也”这句话,与《荀子·儒效》:“统礼义,一制度,……以一持万”存在相通之处,与1975年湖北云梦卧虎地竹简中的“黄老之治”的“以一驭万”的国家哲学也有相通之处。与上面我们所引征的无是非,因而不赞同政治思想统一是矛盾的。但是,据此仍然可以认为,《庄子》主张人应该服从“无为而尊”和天道,与“无为而尊”的天道合一,而不应该遵守“有为而累”的人道。

其七,《庄子》一书中提出一套社会认可标准,与当时的王、公、侯、伯、子、男的政治认可不同。《庄子》认为,自己的这套比周王朝建构的那套位阶更高。
《庄子》中抛开当时政府和主流另搞一套的社会认可标准,主要表现在提出了至人、真人、神人这么三个概念。虽然《庄子》一书中并没有说这三种人不是朝廷中人,但从其措辞来看,肯定不是承担政治和社会责任的人。这种没有公共承担的人,在《庄子》里,与圣人相对,却远比圣人境界要高。《庄子》里对至人、真人和神人作出过列举式的说明,而没有清晰的界定。但这些标准总体上是社会人的标准,而非政治人的标准。可称之为在周代所建立的礼法之外另搞一套,如果我们按今天的话语解读,甚至可以说,《庄子》里隐含着以民间之是非为是非,而不以官家之是非为是非,也隐含有社会认可为大,政府承认为小的意思。不是说周王任命你为公爵侯爵就有多大了不起,这世上还有比周王,比公爵侯爵,比常委、书记、总书记更伟大的人生目的,值得我们作为人生目标。
什么是至人呢?《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是能物我齐同,完全忘掉自己形骸的人;至人是能深明事理,不求立名扬己的人。《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势,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大宗师》:“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应帝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大,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什么是真人呢?《庄子》里对真人说得很多:“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xiāo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其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gū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bǐng]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什么是神人呢?神人是能顺应自然,不求有功于世的人。

在这里我们看到,至人,真人,神人,都是《庄子》的虚构。他在虚构这些概念时,只赋予其很多否定性特征,以突出其优异和高明于常人,却没有赋予束缚性条件,也没有以政治地位为标准。《庄子》不以政治地位高低、或权力大小、或血缘贵践、或金钱多少,等等这些标准为标准,是《庄子》最鲜明的特点。这些在世俗社会中通常是被拿来作为区分人之高下的标准。《庄子》另立一套标准。通过赋予至人,真人,神人高贵的地位,很多格外的福利,奇异的本领,令人羡慕的能力,来对现实中的政治人予以贬低,来对芸芸众生形成牵引。其实天下所有的宗教呢,基本上全是虚构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等同或接近于神的人格,赋予这种人格以最高贵的地位,很多格外的福利,比如永生,还有奇异的本领,令人羡慕的能力,比如无所不能,来对信众形成牵引力。最典型的如《古兰经》说信仰真主就可得升天堂,天堂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有河流的绿洲。按这个标准,我们湖北人天天生活在天堂里。建构这些高于常人的标准,应该是《庄子》后来被发展道教经典的原因。只是宗教有很多群体生活的规范、神秘的禁忌和诫律,这些在《庄子》里却是缺乏的

二,简单评述:

我们需要注意《庄子》一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非政治性,反政治性。《庄子》是在国家和社会认同之外,自立标准。这套标准在古代被为是惊世骇俗,后来被魏晋一代人视为闲适快意,再后来又被近代某些人认为是追求自由,自我实现。

《庄子》追求所谓无用之用,其实就是为己所用,而不为他人所用,也不为公共利益所用,也就是《庄子》否定社会和政治责任的价值。

按《庄子》的这些说法,科学、社会科学等等完全没有标准,是彻底的相对主义。在这里,我们看到《庄子》有违反同一律,反逻辑的一面,与现代科学精神有不兼容之处。

对政治和社会的冷漠态度,无所承担,与公民责任相背,只顾自己的凭空虚构,丝毫不理睬事实与现实。“超脱”的不仅仅是社会,国家责任,还有家庭责任,自己对自己承担的责任。儒家的那种对社会,国家,家庭的道义担当,在《庄子》里,是丝毫也看不到的。所以,也有人认为,《庄子》里与犬儒主义有某些共同之处。

三,《庄子》中的个人自由独立与《韩非子》中的反自由独立

《庄子》里崇尚自由独立人格的内容很多,这里举三个:

1、《在宥》:“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这段话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庄子》追求自由独立人格的宣言。

2、《庄子》对自由独立人格的价值取向,还有《庄子·让王》篇中的另一句话:“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3、《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在庄子心目中,畸人虽不合于人道,却合于天道,在人类生活中,他们特立独行,离世异俗,不按照人惯有的方式生活,与现实格格不入。因而不被人理解,甚至于被误解,以至于被视作另类,或怪胎,遭受世人的白眼和讥嘲。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弃高官厚爵为敝屣,行为出格,生于当今之世,恐怕也会被当作疯子看待。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有个故事,与《庄子》里上面的自由独立人格完全相反:说姜太公被封为齐国诸侯时,齐国境内有两位隐居的贤士,自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姜太公听说这些后,不管其它,就把这两位深孚众望的贤士给杀了。周公姬旦在鲁国听说,发急传问他,为什么要杀贤者。姜太公回复:我们统治民众,靠的是爵禄刑罚,如今这四种统治手段在他们身上都用不着,他们居然既不愿作维护统治的工具,也不甘心作任凭我们驱使的顺民,留着他们,必定会在民众中“乱法易教”,成为不服领导的头子,所以必须消灭掉。

《韩非子》从上面这样的事例中得出一般性结论:“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除之。”并且还认为“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也就是主张人应该安守本分,这种本分特指一定的社会角色的分内之责,并且是社会或国家给定角色的分内之责。(《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

非常不幸地,在这场《庄子》VS《韩非子》的博弈中,《韩非子》在更多时候得到了国家支持。尽管在魏晋时代《庄子》曾一度占据上风,但从后来隋文帝面责江南被俘仕子开始,《庄子》中的自由独立人格就逐渐淡出。直到20世纪西方极权主义和自由主义进入中国后,人们才重新认识到《韩非子》中严重的超法西斯主义倾向,和《庄子》中自由独立人格的倾向,并视《庄子》为接引自由主义的本土优良资源。

四,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同

从某种角度讲,《庄子》与《韩非子》两本书里关于自由独立人格的完全相反的价值取向,分别代表的是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同。什么是社会认同呢?比如说,民众都认为刘博士这个人是英雄,没有经过,也不需要经过官家的确认,甚至官家还反对,这就是社会认同。从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个人主义角度讲,社会认同应该称为个人认同。什么是国家认同呢?比如大陆的政府坚持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强迫台湾人只承认一个中国,要求国内国民爱国,就是国家认同。所以,国家认同有两种,一种是掌握有创制权的民主国家的国家认同,这时的国家认同基本就是国家的主流意见。另一种则是掌握有绝对权力的专制国家的国家认同,这种国家有部分国家认同与民众的主流重叠,还有相当部分只是掌握着强权的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纯粹只是统治者意愿的国家认同,其实是与民众的认同相反的。一般而言,社会认同比较杂多,有些见诸文字,有些则未经阐明,以风俗习惯道德等形式存在,主要靠自觉的认可,呈现为社会成员间的默契,我们认可你,或我们排斥你。国家认同则通常是形诸文字的,以宪法法律政策等文本形式出现,它没有那么杂多,也不单一,而是一簇一簇的。借用哈贝马斯的语言,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都应该是重叠共识。这种重叠共识包含四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活着的国民间的共识,第二个层面是活着的国民与死去的祖先之间的共识,第三个层面是活着的国民与人类其他族群的共识,第四个层面是活着的国民与人类死去的先民间的共识。生者与死者间的共识,通常叫作继承文化遗产,是单向度的重叠,而不可能是在互动中彼此寻求得到的共识。其中,活着的国民间的共识是国内和平和秩序的基石,活着的国民与他国国民及其祖先的共识,是世界和平和秩序的基石。

影响人的身份认同的因素非常多,最根源性的是血缘,基于基因的认同,这个最根本。然后是种族,是血缘认同的延伸。后来才是国家认同,然后再是世界认同。当国家经常遭到入侵和颠覆后,便有文化认同。汉代时匈奴内附,就是放弃血缘和传统文化两大认同,改由强者认同,和国家认同取而代之,纷纷取汉人的姓名,这些人肯定经历过极其痛苦的身份认同转换。同样,美国的黑人,在获得美国国民的身份认同之前,也经历过数百年的极其艰难惨痛的过程。

《庄子》里面的认同,还有《论语》里对孔子的认同,都是社会认同,或者称之为民间认同,有所不同的是,《论语》里面的认同,在汉代得到武帝的认同,汉武帝把它钦定为国家哲学,从此变为国家认同,一直到清代,甚至一直到今天。

社会认同的特点是多元的,但并不一定就比国家认同级别低。基本上全部的国家认同都是根源于社会认同。比如说美国的立法,必须立足于民意,这就是国家认同必须以社会认同为根基的最好的诠释。中国其实也一样,国家认同如果没有社会认同作为根基,就不得人心,就会被谴责为专制独裁,被称为暴政,遭到广泛的反对和抵抗。但是,国家认同也不一定完全是社会认同,国家认同带有强制性,有些可能还是反社会认同,仅仅只是掌握国家统治权力者的偏爱和利益。另外有些国家认同尽管在某一时间内受到多数国民的抵制,但它确实就是国家内每一个人的长远利益所在。最典型的如美国取消奴隶制和种族歧视,都曾经受到美国多数白人的反对。国家认同在一定时段里是唯一的,当然,也可能在另一时段内这种唯一性被颠覆。国家认同有可能是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者的自己认同,然后强加给整个社会,比如说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强横统治,蒙古人地位至高无上,色目人第二,其他如汉人则最低,还有满族人的异曲同工的统治哲学等等。比如说无政府主义的一种的马列主义,现在就不能称之为社会认同。马列在中国今天的尴尬处境,就是国家认同,社会不认同。尽管当局极力宣扬它,把它强制性的写进教材,要求学生从小就学习接受,由于这种意识形态与每个人的自由、尊严和福祉存在内在紧张,很难成为自发自觉的社会认同,它在其发源地德国和苏联也遭到了社会不认同和国家不认同。在中国则制造出万千的灾难,特别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之后,它的国家哲学地位已经是岌岌可危,尽管马列主义这种国家认同被写进宪法,但如果社会普遍对此不以为然,它也就丧失了原有的权威性。

五,国家认同,死结与出路

今天一起分享的朋友应该都会操作电脑,我们借助于一个电脑上的词来说话。人们通常将逻辑驱动器的最上一级目录称为根目录,现在我将国家认同称为根目录,归结为根目录不明。打个比喻就是,许多文件夹平行铺陈在硬盘上。

马克思列宁认为阶级是根目录,亨廷顿认为文明是根目录,阿马蒂亚森则认为存在多重认同。联合国人权公约认为人是根目录,美国,二战后西欧和中欧的几个主要大国,也改变了以前的认识,把人当作根目录。把人不仅当作国家认同的根本,而且作为全人类最根本性的认同,可以说是美国建立超级强国的根本原因之一。以前欧洲美洲对世界的认识可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他们是以人种和宗教为两个根目录,后来希特勒以所谓的雅利安人种为根目录,进入二十世纪后,这些观念都遭到了质疑和否定。那么很多美国人,欧洲人就开始寻找全人类最根本的认同是什么,最后他们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就是人权。

现在中国在六个根目录间摆脱不定,

一是按照宪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国家的根目录,是国家的最高认同,是13亿人的共识。但是呢,这个根目录里面又存放了许多自相矛盾的文件,比如说,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就是冲突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主张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形态,只有经济高度发达,上层建筑才会自动转向共产主义;而列宁主义则认为,政治权力可以不管经济基础是否高度发达,照样可以干共产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也存在冲突,因为按照马列主义,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农民有小农意识,不配挑起领导阶级的重担,而毛泽东则认为农民最革命。再比如邓小平理论,推崇市场经济,与马列毛都矛盾。还有,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多与马列相反的东西都收进去了,所以坊间有个说法,说“中国特色是个框,什么都可往里装”。

二是继承马列主义,断定阶级是根目录,这个已经没有市场了,基本上是个空目录,里面最多也就是装了几只左倾机会主义的跳蚤。现在主张搞阶级斗争的左棍,很多人的身家比过去的地主资本家还要富百倍千倍,按阶级斗争理论,这些人正是应该被消灭的剥削阶级,另外那些掌权者就更富了,许多人在国外有公司,有银行帐户,正是阶级革命的对象,他们会真的搞阶级斗争?会搞无产阶级专政?笑话。所以,有一次我跟国保聊天,我说,你们是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可是呢,一旦有企业私有化,工人下岗,你们就与收购企业的资本家坐一条板凳,反而是我在为工人说话。

三是继承孔孟,断定文化传统是根目录。以中国的文化传统为根目录,肯定成不了世界大国,因为这种认同具有排斥性。这就好比犹太教成不了世界性宗教,为什么呢?因为犹太教的教义说,只有犹太人才是耶和华的选民,其他人不配。犹太教是到了耶稣才成为世界性宗教。因为耶稣改革了犹太教的教义,说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也有点像释加牟尼之前的佛教,佛教是到释加牟尼才有“人人皆可成佛”。还有如中国的孟子,儒家到孟子,忽然“人人皆可为尧舜”,圣人原来是人人都可做得的。秋风等儒家认为,在中国传统这个根目录下,也存在宪政民主这个分目录,以隐藏文件夹的方式存在了两千余年。不过,秋风先生的这种观点,我总觉得有“增字解经”之嫌,证据是严重不足的。

四是民族认同,此前兴旺过一阵子,主要是所谓的中华民族是人为虚构的,根本不存在一个什么中华民族,只有汉族、藏族、维族等具体的民族。炎黄子孙也有很鲜明的种族界定,与中国公民是不重叠的。一边宣扬中国有56个民族,一边又宣扬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华民族,这就是自相矛盾。1等于56?小学数学也太没学好吧。中华民族与藏族、唯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存在冲突,官家都不怎么好意思提了。

五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它是建立在对阶级认同的否定前提之上,今天所谓的世界第二强国,官家仍然部分继承了这种认同,但并不照单全收,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产生了许多让人不满的东西,官家既要领导了,且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发财致富这个功劳,却又不愿意为暴发户的各种不良行为与坏名声买单。

经济建设不可能是根目录。说经济建设是根目录,就如同说吃喝拉撒睡是人的根本,大脑反而是次要的一样。说不通。

第六个认同就是默克尔总理这次访问大陆提出的“强者至上”。“强者至上”其实就是强者认同,就是暴力认同。我认为,强者认同实际上才是今天中国官方的核心价值观,是所谓的主流认同,主流国家哲学。与强者至上相比,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的意义在于它被LED着。这24个字也就活在LED里面,生活中我们是找不到的。现在国内动不动就抓人,犯了法的抓,没犯法的也抓。作家说了让强者不舒坦的话,抓。律师为官家所厌恶的人作代理,抓。贪官污吏,抓,举牌反贪官污吏,也抓。以前的国家新闻发言人姜瑜公开说,“法律不是挡箭牌”,那么什么才是挡箭牌?权力才是挡箭牌,强者才是挡箭牌,或者依附强者。所以,无论对于我等小民来说,还是对于在大学里教书育人的教授、驳倒——现在官家欣赏的所谓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导师,基本上是一驳就倒,一句话,对于没有掌握权力者,媚态才是挡箭牌,自由独立人格则是惹祸的根苗。有些人经常喜欢说“亮剑”,说“枪炮的长度就是话语权的范围”,这种迷信亮剑的观念,迷信枪炮的观念,其实就是强者认同,包括我们官家有些人对联合国安理会的认识,根子也是强者认同。他们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理解为一张强者的名片,四处炫耀,完全理解错误。其实安理会主要是维持和平的机制,是一个讲理的场所。

强者至上也不可能是根目录,这明显是丛林法则嘛,是强盗逻辑。赵家愿意有其实,却是绝对不愿享其名的。

不论什么认同,赵家反正没有找到一个足以说服全民自愿接受的认同,或说图腾,或说国家哲学。但赵家有一个认同是得到绝对肯定的,这就是坚决拒绝以人为根目录的人权认同。他们把人权认同理解为西方颠覆共产党政权的阴谋诡计,宣传为西方的文化侵略,认为这种认同肯定会否定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基础。

今天下午刚好拜读了资中筠老师的一篇祭文,里面引征的一段故事正好可以用来作为今天讲座的结语:资中筠老师引征了明朝顾宪成与王锡爵的一次对话,顾在野,王在朝。顾说,“外论所是,内阁必以为非;外论所非,内阁必以为是。”这段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矛盾和对立。

既然统治者在国家认同上找不到北,既然赵家的偏好和利益不可能被不配姓赵的众民自觉认同,那么看来,我们就只有像《庄子》那样,自搞一套,通过民间交流寻找社会认同,进而找到中国的国家认同。

(本文系微信讲座底稿,发表时略有改动,同时未收录与网友互动的部分内容。)
——《纵览中国》首发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所谓的英雄最经典


   说东道西话平等 西方人平等的观念浸透到了人们的血液,中国人不平等的观念也同样深入到了人们的骨髓。基于在上帝完美的神性面前,人性的残缺也感到自愧弗如,因此最终才有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文化自觉和制度的设计和硬性保障。中国人在共同跪拜,屈服,匍匐于权力的淫威之下,人和人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之间完全意义上的不平等,在权力的屠刀之下,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森严的上下等级观念,虽然人们都实在不过是最高权力拥有者脚下的奴仆和玩物。东西方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结构,最终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基于在上帝完美的神性面前,人性的自私和先天缺陷的自愧弗如,人和人之间最终走向了平等。在权力的淫威,杀戮和屠刀之下,人性的自私,丑陋,再加上恐惧,最终导致了国人走向人人互害的模式。曾宁2016.8.7
   
   谈到英雄,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所谓的英雄,我想最经典的解释莫过于就是: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这样的英雄,大不了也就是把天下抢到自个儿的手上,然后把天下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或者就是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在一种相对开明的皇权专制之下,学得文武艺,得到皇帝老儿的肯定和得到万民的景仰。我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最重要的首先还是要学会做一个人,学会做一个合格的人,这个合格的人就是先从公民做起。所谓公民,就是有公德意识,愿意承担公共责任之民。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需要英雄,但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更需要公民。什么是英雄?能够做到不向恶势力低头和屈服的硬汉,都是英雄。曾宁2016.8.7
   
   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就直接导致了人们行为上的南辕北辙。甚至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就可以直接导致人类社会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西方更注重的是通过制度的硬性设置来对人性之恶进行有效的约束。而中国则更容易陷入道德,道德主义,或者是泛道德化的迷雾陷阱。    曾宁2016.8.7 Boxun




中国最唯美的九首古老情诗


 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二、《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三、《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四、《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五、《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六、《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七、《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八、《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九、《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0句断章取义的名言,看看你被骗了多少年?


你知道“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吗?

  你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激励着熬夜苦读吗?

  你知道孔子其实是反对“以德抱怨”的吗?

  如果你和小编一样都曾被误导过,现在,快进来长知识吧!

  

  01只要我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什么悬崖

  因为这句话,英国著名哲学家贝克莱被后人拿来当作信口开河的笑料,成为了西方哲学愚蠢一派的代表。

  实际上,原句是:“只要我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什么悬崖。但上帝能够感知。”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一向被尊为金科玉律。

  原句:“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

  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

  也就是说,庄子真正想表达的是:生命有限,不该没完没了地去追无限的知识。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一直被翻译为: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提倡愚民的理论根据。

  实际上,这句话是这样断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如果人民的素质高,就给他们自由宽松的环境;如果人民的素质不高,就要教化他们。这和孔子是倡导“有教无类”的思想相吻合。

  不同的断句,大相径庭的意思。断章取义害死人啊。

  4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原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意思是:战士之间的约定,说要一起死。后面的两句是说,现在和我约定的人都走了,我怎么活啊?现在变成写夫妻关系的了。

  5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意思是:有人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说:“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以德抱怨”。但是,由于被人曲解,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6对牛弹琴

  一般认为是指那个音乐家非常愚蠢。

  但其实,故事是这样说的:古代的琴师对牛弹奏美妙的音乐时,牛只顾吃草。然而当他模仿苍蝇、牛蝇、小牛的叫声演奏时,那牛不由左右观望。

  这故事其实表明了古人的机变,说的是和“因人而异”相似的道理。(这不是断章取义和曲解)

  7网开一面

  一般认为是捕鸟时,把网围三面开一面。

  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这样的:就开一面网等鸟钻进来。当然,这个典故的主旨没有被曲解。(这不是断章取义和曲解)

  8人尽可夫

  一般认为是指“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她的丈夫。说明女子的作风问题。”

  但实际上,这只是字面解释,“人尽可夫”本身根本没有奇淫的意思。是后来的夫子理学断章取义,用以戕害女子。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原文:(郑)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

  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於市。厉公无柰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

  春秋时期,郑厉公深恨相国祭足专政,暗命祭足的女婿雍纠去把其老丈人干掉,就可接任相国的位子。

  雍纠对老丈人不好,可夫妻感情倒不错。回家后面对老婆有点心虚,被老婆雍姬看出问题,一番逼问,就坦白交待了。

  雍姬回家问母亲:“父与夫孰亲?母亲说:“父一而已,人尽夫也。”父亲只有一个,而丈夫选择的范围就是天下男子了。雍姬随将事情原委告知父亲,祭足反杀雍纠,厉公逃往别国,祭足又拥立了郑昭公。

  可见,“人尽可夫”现在的意思,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断章取义和曲解。

  9金屋藏娇

  实际上,这个典故出自汉武帝刘彻当初娶陈阿娇(比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要早)时说的句话:“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

  所以,金屋藏娇的“娇”实际指的是大老婆啊!(这不是断章取义和曲解)

  10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优”字时常被认为是“优秀”的意思,于是就解释成: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去当官。

  实际上,“优”的正确意思是“有余力”,学者将这句译为:“做好了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曲解: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正确解释: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12刑不上大夫

  曲解:古时中国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制不够公正,所以在高官犯法之后可以不受惩罚,不受刑罚。

  实际上,孔子说这句话的原意是,提醒士大夫们要洁身自爱,千万不要触犯法律。而一旦犯法,将有刑具加身,则应赶紧自杀,不能受辱。

  13知识越多越反动

  原句:“如果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

  1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句话被政治教材曲解为:你不看花,花就不存在。

  事实上,王阳明并没有否认花存在这一事实,他的意思是:当你没看到花的时候,花对你也没什么意义;只有你看到花的时候,花的颜色进入你的眼睛,传入你的大脑,你才知道这里有朵花,是这样的颜色。

  15存在即合理

  黑格尔的真正意思是:存在的就是合乎理性的。我们一般会把“合理”理解为“合乎人情事理的”,意思大相径庭。

  16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

  曲解:指人心灵的广阔和博大。

  其实在《悲惨世界》里结合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心的神秘,深邃和可怕。

  17如果我能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很多人以为牛顿说这句是谦虚,实际上当时牛顿一直在和胡克争夺胡克定律是谁发现的。这句话是牛顿给胡克的信里提到的。当时是讽刺胡克身高太矮。

  18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这句话是美国首任参联会主席、五星上将布莱德利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说的。我们过去知道的是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则是一举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

  我们是第一个让美国人在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署了停战协定,大灭了美帝气焰,大长了人民威风,连美国人也如是说,这句话就是明证。

  但事实上,原话是:“如果我们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那我们就会被卷入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19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渡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之时,他就能够说:我所有的生命和一切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话,多么慷慨激昂啊。但事实上,紧接其后的是:“因此,必须赶紧生活,因为不幸的疾病或什么悲惨的意外随时都可以让生命突然结束。”如果你不信,可以翻一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原文。

  20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原句是:“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很明显,他也是想强调后面。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作者不详,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九种最奇妙古诗,古人的才华不服不行~




  1、联珠诗

  

  顶针是用前一句或前联的结尾词语,来做后一句或后联的起头,使前后两句头尾蝉联,上下递补。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

  2、回文诗

  

  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据说是秦观写给苏小妹的)

  

  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

  一阕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

  (据说是苏小妹回信)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苏轼 《赏花归去》

  3、半字诗

  半水半山半竹林,半俗半雅半红尘。

  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半倾心。

  半醒半迷半率直,半痴半醉半天真。

  半虹半露半晴雨,半皎半弯半月轮。

  4、一字诗

  一帆一浆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苏轼《回船一字诗》

  

  5、数字诗

  又称数名诗、数诗、杂数诗等,是嵌名诗的一种,每句都嵌同一个数字,如果嵌在首位的则为藏头数字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徐再思《旅思》

  6、嵌字诗

  狭义的嵌字诗,专指嵌于每句句首的字能合成短句,并且别有意义的诗体,即"鹤顶格"。

  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坠帻。

  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

  高山白早,莹骨冰肌那解老?

  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苏轼《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途》

  嵌:郑容落籍,高莹从良。

  (《陔余丛考》:东坡自杭将还朝,坐中有营妓郑容求落籍,高莹求从良,坡为题一词,判牍尾云。)

  

  7、复字诗

  

  是在每句诗中重复嵌用同一个字,而且可以复用两三次,可以置于句首,也可以嵌于句中。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

  ——无名氏《春诗》

  8、同头同心诗

  独守一方土,

  独耕一亩田。

  独居一斗室,

  独享一朝闲。

  大家发现奥秘了吗?

  9、宝塔诗

  

  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

  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我们今天的一些文字游戏?是不是没想到印象中刻板的古人也会如此风趣?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才华横溢,花式“卖弄”啊!

  源自:诗词世界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刘邦/没长大就老年痴呆了/真正有趣的生活/君子九思/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先做人/官要玩你
  • 青云志/浮躁的社会,丑陋的文化/《推背图》中国第一预言奇书/人生最大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