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九一八/残酷底层无语/中国农村是歧傻重灾区/国人渐已醒/SM究竟是什么
發佈時間: 9/19/2016 10:32:28 PM 被閲覽數: 9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残酷底层无语:你没穷过你不懂


作者:缓缓君来源:缓缓说(huanhuanshuo520)

  摘要:在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大都市将毫不留情地吸干周边地区的血液,以便自己能够生存。

  

  你的下一代将被迫逃离家乡?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句话出自《圣经·马太福音》25章29节,后人以此为典故,归纳了“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马太效应是世间最冰冷的规则,却又无处不在。

  当“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的话题在网上大热时,以各省人口流动的大数据为依据,得出了一个残酷的结论:

  大都市就像抽水机,不停地从落后省份抽取劳动力,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就会像今天的日本一样,无数村庄和城镇凋零衰败,但东京和大阪都市圈繁华依旧。

  在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大都市将毫不留情地吸干周边地区的血液,以便自己能够生存。残酷吗?不,因为这是年轻劳动力自己用脚投出的结果。

  大都市拥有优质的政治资源、商业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

  这些优质资源吸引着无数优秀的年轻人,而优秀的年轻人将推动大都市的繁荣发展,从而让大都市获取更多的资源,于是形成了一个优势迭代的良性循环,这就是马太效应中的强者愈强。

  而由人口迁徙引申出来的推论,则更加触目惊心:

  你还能在这些选择(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中犹豫,说明你无比幸福,因为你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会再有任何选择的机会。

  假如你最终选择留在了一个生活安逸风景如画的小城镇上,你也许会幸福地过完一生;但在你的子女到了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很可能他们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逃离他们终将衰落的家乡。

  文中所谓的“无比幸福”其实“无比残酷”,因为大都市在攫取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在用高额的房价和户籍制度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挤到繁华都市的边缘,将他们赶到逼仄的地下室,脏乱的出租房,直到他们梦碎的那一天,收起行囊,滚回家乡,然后他们的下一代再背起行囊,逃离家乡。

  这就是马太效应的另一面,弱者愈弱。

  越有钱收入增长越快!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汤玛斯·皮克提认为,当今的资本回报率已经大于经济的增长率,这将会导致社会财富向少数人聚集。

  也就是说,越有钱收入增长越快!经合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验证了这一点。

  最近30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收入都有所增长,但是高收入群体(政企管理者、金融从业者、IT从业者)的收入增长更快。

  投资财富的积累犹如滚雪球,同样的速度下,雪球越大体积增长越快。

  当王健林“先赚它个一个亿”的小目标刷屏时,你有没有算过:王健林身家2600亿,一个亿只占他总资产的0.04%,对他而言真的只是一个小目标啊!

  而对于没有家产且年收入十万的年轻人而言,一个亿的小目标也不算太难,也就是不吃不喝工作1000年而已。

  寒门再难出贵子

  1980年,一个农民家的孩子踏进了北大的校门,邻里乡亲都以他为荣。

  可他到了北京之后才发现:自己没读过课外书,跟不上同学的聊天话题;穿衣搭配非常土,女生找他扛包打水,理由居然是为了让自己的男朋友休息一下;做个自我介绍,也被当众嘲笑,说他普通话讲得像日语;除了插秧是能手,他一样都拿不出手。

  就是这样一名农家子弟,他创办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机构,他入选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业领袖”,他的名字叫俞敏洪。

  寒门出贵子,逆境出英才,俞敏洪的人生经历书写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传奇。

  可是,如果俞敏洪再晚生几年会怎样?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2005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

  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时代,三成以上的北大学子出自寒门;

  90年代中期农家子弟的比例开始下滑;

  2000年之后,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仅占一成多。寒门子弟进名校的通道正变得越来越窄。

  农家子弟的名额都被谁占了?

  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于2012年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报告通过研究50年数据,得出了一个让全社会哗然的结论:

  90年代后,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快速攀升,这些社会精英只占全社会人口的1.7%,却有40%的北大学生诞生于这样的精英家庭。

  寒门再难出贵子,精英扎堆进名校,这是马太效应的又一次胜利。

  (为什么80年代是农家子弟的黄金年代?因为高考是1977年才恢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太效应日趋明显。)

  绝望的底层,高喊读书无用

  有一篇叫做《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的文章,刺心的是,它反映的就是现实……

  作者余秀兰借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后的一项调查得出结论: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

  村庄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认同比例最高,于是作者用了这样的小标题来描述底层人民对待教育的态度——绝望的底层人民:干脆放弃高等教育。

  作者的结论对吗?

  对。虽然情理难容,但却在意料之中,不信我论证给你看:

  论据之一:家里越穷,读书的代价越高。

  2014年《经济学人》的一项报告指出:包括书本费用在内,高中三年的学费动辄数千美元——这往往超过了贫困农村家庭一年的收入。

  论据之二: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2014年,瑞典隆德大学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复旦大学新招收的农村学生占比为10.36%,同济大学占比18.98%,天津大学28.14%,吉林大学32.27%,西北师范大学59.85%,南昌大学43.68%,喀什大学(原喀什师范学院)56.98%。

  就像《南方周末》2011年的一篇报道中提到的那样:“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难以被逆转。

  论据之三:学校越差,越难找到好工作。

  当社会的教育起点越来越高,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时,好工作的门槛也必然越来越高。

  毕业生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人才市场中所有竞争同一岗位的人,所以对于三流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已不再是笑话。

  另一方面,无论寒门学子为上大学背了多少债,付出了多少代价,企业顶多只会表示遗憾,仅此而已。

  对于底层人民而言,教育的高成本,低收益,导致了他们对教育的绝望。

  海淀拼娃是怎么拼的?

  当“读书无用”的声音在底层日益高涨时,社会中上层却在教育的投入上更加疯狂。

  今年上半年,一篇名为《北京的无奈:海淀拼娃是怎么拼的》的文章在各路家长的朋友圈疯狂转发。

  当主流媒体炮轰课外班是培养应试教育的机器时,作者透露了他孩子在辅导班的课程:

  语文由北大的老师上课,孩子读的是《大学》和《春秋》,但很多内容讲的其实是历史,而且是把中国历史发生的事情与外国历史横向对比,带有文化和哲学的启蒙。

  英语则是新东方的名师上课,孩子从自然拼读开始,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讲英语故事。

  数学则是国内985名校的毕业生授课,小学低年级的奥数就足以让文科生缴枪,但孩子学会了就会有乐趣。

  作者称儿子每天早上七点半起床,晚上八点课外班下课,赶回家还要写作业,做完作业还要看课外书,一般是儿童读物,一周读完一本,一个月读完一套,内容包括科技、历史、地理等等。

  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家长很残酷,居然把孩子逼得那么苦,说好的快乐教育呢?可更残酷的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要求的。

  “一般控制他晚上十点要睡觉,但他经常会比这个睡得晚,孩子才七岁啊!真的很担心,每次都对他说你不想学了课外班就不要上了,但他总是不愿意,他有一个目标,就是能够赢了老爸,要有他会他老爸不会的内容。”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耐人寻味:成功真的不是一代的积累。

  更耐人寻味的是:龟兔赛跑,如果兔子拼命向前跑,会怎么样?

  答案依然是马太效应。

  社会越发达,阶层越固化

  《人生七年》是BBC的一部纪录片,它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英国孩子,记录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从7岁开始,每七年记录一次,一直到他们的56岁。

  这项历时49年的研究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阶层在代际间得到了传承。

  7岁本该是个天真烂漫的年纪,但不同阶层孩子已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上流社会:John和Andrew就已经养成了阅读《金融时报》、《观察家》的习惯,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会上顶级的私立高中,然后读牛津大学,再然后进入政坛。

  中产阶层:男孩会拥有自己的理念,如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女孩则想着长大嫁人生子。

  底层社会: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而贫民窟出生的Paul,甚至把“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当成了自己的人生愿望。

  49年之后,他们已是56岁。

  上流社会:John成为了企业家并致力于慈善事业,Andrew成为了律所合伙人,他们的孩子继续接受着精英教育。

  中产阶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依然是中产,也会有个别滑落到了社会的底层。

  底层社会:Paul成为了泥瓦工,Symon则成为了司机,他们生了一大堆儿女,儿女中的大部分人继续在底层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在一个百废待兴的社会,弯道超车,一夜暴富都成为可能,但社会一旦进入到发达又稳定的阶段,阶层的分化和固化将变得日趋明显。

  哈佛公开课《公平的起点是什么》中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

  两位罗斯福总统都毕业于哈佛,“布什家族”四代都是耶鲁校友,小布什在竞选的时候甚至开玩笑说:“我继承了我父亲一半的朋友。”

  上层社会的人脉、财富、精英意识、教育资源等等,父传子,子传孙。

  而社会中下层的孩子,在公立学校接受了所谓的“快乐教育”后,构成了新一代的社会中下层。但不管怎样,发达社会至少能为他们提供可靠的生活保障。

  这是社会稳定的另一种形态。

  社会即将分层,你将会在第几层?

  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荣获2016年的雨果奖。

  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小说的最高奖项,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文学奖”,可《北京折叠》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隐喻:

  顶层操控规则,中层高节奏工作,而底层的穷人,将连被剥削的价值都不再会有。

  当底层人民对着邻里乡亲高喊读书无用时,阿尔法狗已经战胜了李世石,一场“人工智能”的革命正悄无声息地到来。

  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换人”是必然的趋势,当一批又一批“自动XX机”进入各行各业之后,社会对蓝领的需求将大幅降低。到了那一天,那些放弃教育的底层人民,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这是政府要考虑的问题。

  而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更关心的问题是:这个社会还有打破阶层的可能吗?

  有,当然有!

  即便是在阶层高度固化的英国社会,在纪录片《人生七年》中,依然出现了一个人,他打破了阶层的天花板成功晋升精英,他就是Nicolas ——一个农夫的儿子,他考上了牛津大学,然后成为了美国名校的教授。

  十四分之一,从概率上来算,约为7%。

  无独有偶,全球复杂网络研究权威、美国物理学会院士巴拉巴西在《爆发》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行为的93%是可以预测的,而剩下的那7%无法预测的人则改变了世界。

  书中没有给出7%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但至少他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世界上永远存在这样一类人,他能够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缘、环境,他能够挣脱时代对他的束缚,让世界另眼相看,这一类人被称为英雄。

  那么问题来了:社会即将分层,阶层正在固化,而你,能成为英雄吗?

  ▶作者缓缓君简介:

  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新书《我就喜欢这样的你》已上架。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文章原题:《社会即将分层,你将会在第几层?》





中国农村是歧傻重灾区




  农村是歧傻重灾区

  杨改兰一家最穷,但低保就是没有她家,或者说,2013年之前还有,之后就没有了。

  知道为什么没有她家么?不是超生,也不是村里解释的她家平均收入超过低保数。都不是。

  应该是以下两个原因。

  一个是选举的方法。甘肃我不知道,只知道我们这里的乡下,前几年是村干部定,后来改成村民或者村民代表定了。前者是看村干部的良心,后者是看村民自己的人缘。但是你得承认,不管哪个法,都谈不上公平公正。里面都会有真穷的,假穷的,甚至一点也不穷的。村干部定,有自己的考虑;村民代表或者村民定,更有自己的倾向。要我说,由村干部定,还可能定她家;但村民或者村民代表定,真不可能定他家,因为百姓投票,更多投的是人缘与交际。不信你看看微信群里的各种票决,全是友情客串,与实际水准没有一毛钱关系。

  一个是一家子的智力问题,农村是歧傻重灾区,谁会在乎你家呢?不当面调戏就不错了,所以她家被取消,并不意外。意外的是,她家低保被取消后,在村里公示过,可一家八口没一个认字的,公示估计都看不到,看到也没有诉求能力。这才是悲剧的主因吧。

  我们来看看这一家子的状况。

  杨改兰的父亲杨满堂有问题——痴呆,平时说话都不利索;老婆给她生了两个闺女,一个杨改兰一个杨改青(也有写杨改转的),然后扔下他们跑了(老婆一跑,第二个闺女就送人了),杨满堂平时除了放牛,其它啥也不会。

  杨改兰的倒插门丈夫李克英有问题——没问题才怪哩。老实说,但凡有一点自尊、一点本事的男人,是不会委屈自己的,因为上门女婿在乡下,俗称倒插门,不但村民看不起,妻家看不起,就是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如果他智力正常的话。事实上,也就是智力或者其它方面有些残缺的,才会选择倒插。所以这女婿也是老实,不会说话,即使说话,说话对象也仅一个堂叔爷,但堂叔爷说他“脑子不太清楚,你说这个呢,他说那个。出去打工,都不知道自己赚多少钱,老板说是多少就多少。”

  那个在家里当家作主的奶奶杨兰芳问题更大——她自己的男人就是倒插门的入赘女婿,两人生了一子四女,其中一个喝农药死了;她看不上自己的倒插门丈夫,生活一段时间后,把人赶走了,然后自己带着一个闺女,娘俩同时嫁了,她嫁其父,女嫁其子。过了一段,觉得这届丈夫也不行,然后带着女儿又回来了(报道没说,我估计喝毒药自杀的只能是这一个女儿了),跟儿子杨满堂住一院,但双方各吃各的。杨改兰的妹妹杨改青表示,自己嫁人后,三年才回家过一次年,不愿意回来,嫌家里老吵架,没有家的温暖,不消说,这个会吵的可能只有她奶了。她奶对杨改兰招来的上门女婿李克英也有些看不惯,经常骂她!看样子,虽然这家子都不行,但这个奶奶,应该是家里的慈禧太后了。就她行。说句老实话,村民有些歧视她家,她在家里,还歧视其他自己家庭成员哩。

  至于杨改兰自己——姑娘10岁时就会做饭了,她奶把自己的负担转嫁这孩子身上,所以这孩子家务活全包了。杨改兰父亲杨满堂和妹妹杨改青表示,杨改兰18岁的时候有自言自语的现象,但从来没有去医院看过病——大病都不选择医院,何况一个自言自语。但杨改兰的堂姑杨雪丽表示,并未发现过杨改兰有精神异常症状——能发现才怪了,就凭这一家子的脑力;何况中国底层,诸多精神异常都被当成了个人脾气了。

  正因为脑力都有些问题,所以这家子越过越穷。对于杨改兰来讲,虽然脑力有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足以消除她对苦难的感知:一个动不动骂其夫的强势奶奶;一个痴呆的爹;一个同样痴呆的夫;四个年幼的娃;17.3亩的地;一个菜园子;一家子的吃喝拉撒……天哪,这过的什么日子嘛,牛马不如哈,何时到头哈,孩子拉扯大也不过如此哈。于是她用残忍的方式,把四个娃全杀了。自己也自杀了。

  这还不算完,她那个上门丈夫有些吓傻,哭都没有——本来就傻,一言未发——平时都不说话的。娘家就把他接回去了——由于是上门女婿,所以他的家只能称娘家了。但是婆家奶奶杨兰芳不乐意了,说:“人还没过满天,就把人接回来娘家了。”一句话,李克英得在婆家给妻儿守孝,于是李克英的娘家兄弟李克清赶紧把哥哥送回杨家了。9月1日回的,9月2日就自杀了,9月4日才被发现——说句不客气的,在娘家还有兄弟看护,到了婆家,谁会在意他呢?

  这是悲剧的深沉底蕴。村民固然歧视加冷漠,但家族里面何尝不是歧视加冷漠呢?可以说直到现在,村民,亲人,都不理解杨改兰为嘛这么做——理解才怪了,有这理解能力,也不至于成为扶贫重灾区。还是那句话,物质贫穷不可怕,最可怕的脑力贫穷!

  杨家的悲剧,是另一个版本的《活着》。在底层,在边缘,在太阳与月亮双重照不到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意识或者脑力不够的国人,牛马不如自生自灭的活着。这是巨大的生态灾难,拷问着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巨大的天问!

端木赐香

backchina





我的家在那东北松花江上------为“九一八”而作

作者:美国的老王子  于 2016-9-19 --贝壳村


   小时候,常常唱这首歌:“我的家在那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开始,只是觉得这歌旋律不错,好听,没有半点悲戚和愤懑,也许,我们生在福中不知福,没有经历过亡国的苦难,也许,我们年龄太小,完全理解不了歌词所表现的内容。后来,小伙伴们用这首歌的一句歌词开起了玩笑:“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被我们唱成“揪一把,揪一把”,随即揪同学一把就笑着跑掉了,大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意味。

   岂止商女,我们东北人都是亡国奴,这首歌就是表现当时东北沦陷,东北父老乡亲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景象的。我的家乡就在松花江畔,那是一个青山绿水,景色宜人的地方。那里的山好,水好,就是人不太好,因为我们都是亡国奴的后代,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说东北人的骨子里透露着奴性,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他们总是战战兢兢,低三下气,养成了看人家眼色行事的习惯。不像现在,大家都是国家的主人,扬眉吐气,顶天立地。东北人为了驳斥这一论点,前些年特意编了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歌,这首歌表现的是老张出差去东北,遇到车祸,肇事司机跑了,被东北人救起,这个救人的东北人不仅请老张喝酒,喝得少了还不干,并一再强调,那个跑了的肇事司机肯定不是东北人,东北人不会做这种事情,因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最后一句对白是点睛之笔:“翠花,上酸菜。”这首歌至少要说明这么几点,第一,东北人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好人,第二,东北人能喝酒爱喝酒,喝得少了都不干,第三,东北人实在,为人豪爽。这首歌不仅要为东北人翻案,还透着东北人的幽默。因为东北人的幽默性格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在数九寒冬无法下地干活,只能坐在家里的炕头上,与乡里乡亲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漫无边际的瞎扯淡,闲唠嗑。唠着唠着,一个小品就诞生了,君不见,全国几乎所有的喜剧小品演员都出自东北这片黑土地。

   没错,我们的长辈都是在日本人的统治下过来的,他们说起过去,总是有说不完的人和事,我们从小就听过很多关于日本人统治东北的故事,我们也亲眼所见日本人留下的很多街道,楼房,电站,铁路,还有日本遗孤。遗孤的后代是我们的邻居,同学,伙伴,他们同样操着东北大碴子味的口音,同样穿着打着补丁的衣裤,同样吃着掺有大量糠秕的,发霉的玉米面长大。日本遗孤的命运十分凄惨,在日本投降时被遗弃在东北,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很多漂亮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为了生存,下嫁给了那些流浪汉,锅炉工,煤矿工人等社会最底层的中国男人。不过,大多数东北人还是善待他们的,他们也渐渐地融入了东北这个大家庭,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的一个邻居,男的原来是拉洋车的,日本投降时,在路边捡回了一个被遗弃的日本女人,娶她为妻,生了八个孩子,本来就十分清苦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穷的家里只有一床被子,冬天挤在一起抱团取暖,常年的贫穷导致这个男人贫病交加,饥寒交迫。他的儿子是我的同学,三九天还穿着一双破塑料凉鞋,冻得不停地在地上跺脚。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人留在东北的遗孤开始大规模返回日本。有很多第二代遗孤已经习惯于这里的生活,情愿放弃优越的日本生活而继续留在东北。而返回日本的很多人第二年回到东北探亲,带回了彩电冰箱录音机,身上穿的光鲜亮丽,脸色也由菜绿色变得红光满面,血气方刚,我的那个邻居,尽管之前贫病交加,但是,去到日本紧紧一年,就精神焕发,西装革履了,生命之树似乎又一次青翠起来,所有的病痛一年之间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把我们这些小伙伴羡慕的够呛,只怪当初自己为什么不是遗孤的后代,这样就可以也像他们一样在日本过上幸福生活了。

   日本人占领东北以后,修建了大量基础设施,直到现在,东北的铁路网络都是全国最发达的,甚至有的乡村都通铁路,这些铁路大多都是那时候留下来的。再说电站,吉林丰满发电站于1937年建造,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发电站,直到今天仍然屹立于松花江上。我小时候居住的那个小区,还隐约可以看到当年日本人在的影子,小区环境十分整洁,街道两旁栽种的树木修剪得很整齐,我们住的房子也是日本人当年建的,二层楼房,每家每户都有冲水马桶,不过原来日本人只住一户人家的房子,被硬塞进去四户,厨房只好两家共用,因此邻里之间常常发生矛盾,有时甚至大打出手。我们住的房子在八十年代被拆掉了,大家都有点不舍,看着生活了几十年的房子就这么化为瓦砾十分痛心。在拆迁时,由于日本人建的房子十分坚固,不得不请来爆破专家,安装了大量炸药才算如愿以偿。

   其实,在民间,东北人对日本人的感情很复杂,有恨有赞,恨的是日本人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吞并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赞的是,日本人做事严谨,勤奋好学,在侵占东北期间,把东北治理的井井有条,当年全国百分之九十九的重工业都在东北,这与日本占领期间的建设密不可分。如果你要是问东北人,苏联人和日本人你最恨谁,东北人一定会说最恨苏联人,因为,苏联红军在东北没干什么好事,奸淫妇女,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当年的女孩子都不敢出门,如果被苏联红军撞到,一定逃不过他们的魔爪。即使非要出门的女孩子,也必须要化妆成男孩子模样,剪掉长发,才敢出来。苏联红军从东北撤走之前,把东北大量丰富的资源拉回苏联,与盗匪无异。而日本军队攻战东北以后,是要长期占领,把本国的很多国民都移民过来,作为垦荒团开发建设东北,尽管目的是要侵占东北,但客观上起到了建设东北的作用,日本侨民与东北人民也基本能够和睦相处。日本占领东北期间,大量工程技术人员带领中国工人搞生产建设,由此结下友谊,成为朋友,有的直到今天还有往来。

   不过,不管怎么说,战争带给人民的总是灾难,而日本人是侵华战争的始作俑者,无论如何也逃不过历史的审判。我们牢记国耻,不忘屈辱,就是要反省历史,不要让人民再次陷入战争的苦难,而现在确有一些人叫嚣战争,自以为实力强大到足以发动战争的地步,这些跳梁小丑终究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像历史上那些战争贩子一样,终究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国人渐已醒!《我的战争》惨了,电

影院仅有一人


京港台:2016-9-20 00:11| 来源:丁咚 文 |    




 


  《我的战争》的广告片让舆论哗然一片谴责声,上市后又败走影城,标志着自媒体长期的自我启蒙有了较好的效果。无论是对历史真相的探寻,还是公民意识的觉醒,都已初结硕果。

  朋友圈流传《我的战争》上映后票房成绩不佳,其中一幅图片显示,在一家电影院,仅有一人观看该部电影。上传图片者在下面写了一句话:你的战争,一个观众的表演。在对这部影片进行戏谑的同时,也惟妙惟肖地表明了自己对它的态度和情绪。事实上,这不是他(她)一个人的态度和情绪,伴随着《我的战争》宣传片的广泛争议,网民们普遍被该宣传片所宣扬的主题、理念和情感所触怒。

  导演彭顺对几乎全民对宣传片的反感“波及”影片本身叫屈。他认为宣传片所推崇的价值观跟《我的战争》这部片子并不相同,后者并没有过分吹嘘胜利者的意思,也没有以前主旋律影片直白宣扬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意思,相对含蓄收敛的多。观众既能get到爱国的意思,也不会对于内容排斥。

  这位导演可能想不到的是,恰恰是他的这番表白暴露了电影《我的战争》的问题所在。如果说此前围绕宣传片所起的争论尚有些泛泛的话,那么彭顺则指出了影片的真正问题所在。

  首当其冲的是,按照他的言下之意,没有“过分吹嘘”胜利者,也就意味着还是“吹嘘了胜利者”的。中国大陆传统上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述是,中国参与战争是正义的,并战胜了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韩国。这个逻辑在宣传片中得到了呼应,一群抗美援朝老兵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了朝鲜(专题)半岛。

  他继而又说,电影没有像以前的主旋律电影那样“直白”宣扬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意思,相对“含蓄收敛的多”,观众既能“get到爱国的意思”,也不会对于内容排斥。这些话无异于是说,如今的老百姓懂得多了,不好骗了,这部电影的优势在于,创新了骗人的方式方法,使之更有效。

  《我的战争》这部影片和相对于影片更“直白”的宣传片的真正问题是,跟以往的大陆同类题材电影相比,它们所体现的背景主题、对战争的定性以及目标,没有任何改变。它们仍然是美化战争,美化战争的参与者,通过美化,更有力和更有效地宣扬宣扬中国参与战争的正义性,宣扬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之间人民敌对思想,宣扬民众在战争中对国家牺牲的义务,宣扬战争本身充满美感、在枪林弹雨中仍然可以“享受”战争。

  而战争的事实只有一个,它是残酷、野蛮、疯狂的极致,它使人类人为地在战场上被分为敌对的双方,合法地相互消灭人的肉体,它带来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人伦悲剧。没有一场战争是正义的、“合法的”,除非它是为了消灭“不正义”、“不合法”。如美国发起的对伊拉克、利比亚战争,美国内战时联邦军队对南方军队的反击,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等。

  即令如此,所有的战争仍然是残酷的,仍然不能被美化,仍然不能宣扬民众牺牲,更不能将各国人民的敌对作为展示的目标的。这也正是无论在越战中也好,还是在伊拉克、利比亚战争爆发后也好,美国总是有不少民众奋身抗议的原因。

  在越来越多的史料披露后,关于韩战(大陆谓之抗美援朝战争)的真相越来越多地为人所知。战争的正义究竟属于谁方,公众心中是一目了然的。在战争影片中渲染战争的惨烈,渲染民众的牺牲,渲染国家主义,渲染胜利者的骄傲,渲染战争中的温情,必然激发起人们心中的良知和恶感。这也是《我的战争》而不仅仅是其宣传片不受欢迎,广受非议的根本原因。

  正当影片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朝鲜进行了第五次核试验。这就更加深了民众对影片主题的质疑。人们从朝鲜在核试验问题上的挑衅联想起韩战前夕朝鲜半岛的氛围,两者何其相似乃尔,更坚定了民众对战争属性的认知。就像多年前朝鲜将大陆卷入战争一样,今天的人们担忧中国再次被卷入为了维护金氏家族而触发的战争,做出无谓的牺牲。这种反战,反对牺牲的思想,正好转化为对《我的战争》的口诛笔伐。

  而在更广阔的视野上看,除了朝核引发的危机外,中韩在萨德部署问题上争执,中日在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和地缘政治中的争执,中国对美国重返亚太、强力介入区域事务的对抗,南海(专题)海上主权争端加剧,东亚日益紧张的局势令人感到战争的脚步日益临近。《我的战争》和它的宣传片激发了全民族的思考,在这个问题上的民众态度,正是民众对即将可能发生的新的战争的态度。这是全民族隐秘心理以特殊方式的展现。



SM究竟是什么:告诉你什么叫欲仙欲死?



SM:告诉你什么叫欲仙欲死?

  ”中国社会学“(sociology_cn)综合编辑


  

  

  

  

  

  

  

  

  窒息PLAY

  (微博@fall_ark)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学历史/华人在美国:游走在天堂和地狱间的男人/一个人该如何行善
  • 朝鲜危险了/太聪明的人往往是最失败的/最恶心的四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