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黑格尔辩证法/人世间最大的谎言/恢复历史真相,回归人性本真
發佈時間: 10/30/2016 9:33:24 PM 被閲覽數: 12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黑格尔辩证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目录


黑格尔辩证法概述[1]


  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它的含义是指“独立存在、囊括一切、惟一的宇宙本原”。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精神”既是实体又是主体的唯心而辩证的规定出发,认为他的研究对象就是“绝对精神”的自己发展的历史,基本任务是要揭示其发展的阶段和内在必然联系。他把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而这也就是他经历的许多大大小小“三段式”中最大的一个“三段式”: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从逻辑阶段经过自然阶段到精神阶段的过程,也就是从精神、思维转化为物质、存在,又从物质、存在转化为精神、思维的过程。“绝对精神”正式通过这个双重转化的过程而实现了对它自己的认识。黑格尔的全部哲学就是对“绝对精神”这一过程的描述,因此,他的哲学也就是由“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的庞大体系。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在纽伦堡,黑格尔于1812、1813、1816年先后分3卷出版了《逻辑学》这部巨著,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在《逻辑学》中详加制定的。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了正确的理解、改造并加以应用。透过这部著作的神秘外壳,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着对于自然、社会与思维中一般辩证法的深刻表述。

  黑格尔的《逻辑学》研究的是所谓的“纯粹理念”,是由“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组成的概念推演体系。“纯粹理念”在这个体系中的先后次序,只是逻辑的,与时间无关。它在自然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永恒存在,并构成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本原和本质。恩格斯针对这种观点指出,黑格尔哲学具有把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加以理性化的性质。但是,黑格尔提出的任务是要研究作为“真理”的概念到辩证运动,即“从思维本身的内在活动”或“它的必然发展”去研究概念自己的运动和自己的发展。黑格尔是一位渊博的学者,熟悉当代各门科学的成就,特别是历史学科,因此,在这种神秘主义虚构的外壳后面,无论就《逻辑学》的整体还是它的各部分而言,处处都包含着关于客观辩证法系统的深刻洞见。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常常在思辨的论述中做出把握住事物本身的、真正的叙述”。

  从整体上看,在《逻辑学》中,“存在论”的概念是直接性的,比较抽象。“本质论”的概念是间接性的,向具体概念前进了一步。“概念论”的概念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达到了真正的具体概念。《逻辑学》的这个整体结构表明,黑格尔实质上已经把认识看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发展过程。但他把这个认识过程看成是客观世界本身的发展过程,从而把认识的逻辑结构强加给客观世界。在认识的逻辑结构中,黑格尔在极力把人类认识所得的概念,采取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式,分层次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体系时,本身就包含着对于世界真实辩证过程认识的深化与升华。

  《逻辑学》集中地体现了黑格尔把宇宙看成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的合理思想。在“存在论”中,黑格尔通过质、量、度的推演和分析,在西方哲学史上最先把质量互变作为一条普遍的规律提出来了。质是某物之所以为某物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一旦丧失,某物就不成其为某物。质本身就含有量,所以由质而推出量。量作为事物外在规定性,其变化一般不影响事物的性质。但这种量变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限度就是度或称尺度。度又包含量变不影响质变与影响质变的两重含义。黑格尔把质量互变的点称作“交错点”,把由此点组成的线称作“交错线”。特别重要的是,黑格尔指明了量变是“渐进性的过程”,而质变则是“渐进过程的中断”达到“飞跃”,并借此批判了否认质变和飞跃的形而上学发展观。

  “本质论”包括本质自身、现象、现实三个层次的概念。黑格尔的杰出贡献主要是通过本质自身的推演,即分析同一、区别、对立、矛盾诸层次的概念,深刻地批判了否认矛盾和矛盾普遍性的形而上学世界观,揭示了对立统一这个宇宙的根本规律。黑格尔认为,以传统逻辑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作为把握世界本质的思维方式,是抽象的同语反复,不仅不能把握任何事物的本质,而且违背常识,甚至违背形式逻辑本身。黑格尔由此进一步认为,说矛盾不可设想,那是可笑的,一切事物自身都包含矛盾。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是因为本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有动力和活动。同时,黑格尔还把矛盾发展看作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同一、区别、对立,都是矛盾发展的不同层次。同一不是a=a,而是包含区别于自身。区别不是a≠非a,而是内含同一。对立也不是“或者a,或者非a”,而是同样包含同一于自身。但是,这些矛盾阶段,尚处于自在阶段,都还没有达到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具有生命搏动的阶段。只有经过自为阶段的矛盾,才能过渡到一个新的矛盾统一体。由此可见,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表述是相当全面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对立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于一个统一体内,矛盾中的对立面转化是有条件的,对立面的转化标志着旧矛盾的扬弃和新矛盾的产生。此外,黑格尔还运用这种对立统一的观点,论证本质与现象、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等诸种辩证统一关系,批判康德、D.休谟等人在这方面的形而上学观点。

  “概念论”包括主观性、客观性、理念三个阶段的概念推演。在主观性部分,黑格尔批评把传统逻辑作为世界观所表现的形式主义和僵化的倾向,并从逻辑形式所固有的内容及其关联上,提出了关于概念、判断、推理的辩证观。概念、判断、推理作为表达真理的具体概念,是普遍的,但不同于抽象的“共同点”,而是包含特殊、个别于自身;它是个别与特殊的,但并不排斥普遍,而是普遍寓于自身中。黑格尔在这里集中地揭示了普遍与特殊相联结这个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从而把他创立的辩证逻辑与传统逻辑作了严格的区别。在客观性部分,黑格尔所揭示的合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把目的性作为人所独具的实践的特征之一,目的性得以实现,被黑格尔称为“理性的狡狯”,即它不直接与对象发生关系,而是借助于工具和手段来实现。黑格尔关于工具重要性的认识,包含着向历史唯物主义前进的重要合理思想。理念是黑格尔《逻辑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它包括生命、认识的理念,实践的理念,绝对理念诸层次。在这部分,集中表达了黑格尔的真理观和方法论。就真理观而言,黑格尔认为真理存在于现实事物的总和与相互关系之中,存在于对立面统一之中,因而是全面的、具体的。此外,他还认为真理是一个矛盾的发展过程。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行动推理”:(1)目的是从现实来的,并要求支配现实;(2)目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来反对现实;(3)结果使目的得到实现。在这个推理中,包含着如何使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达到统一的深刻思想。就方法论而言,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包含了概念发展的全部真理。但是,他在这里所考察的已经不是这种结果,而是它的发展形式,即整个哲学方法。黑格尔依据内容与方法统一的原则,既坚持内容决定方法,又强调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他明确指出:“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鉴于哲学的发展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为了把握哲学发展中各环节的联系与区别,三分法只是认识的外在形式,重要的是要坚持对立统一原则,把作为辩证法要素的分析与综合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并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贡献[1]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它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又说:“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关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在产生和消失的不断过程中无止境地运动着和转变着的观念……这就足黑格尔哲学留给他的继承者的遗产。”

  黑格尔集以往哲学思想之大成,第一个全面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对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对守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同一与差别、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必然与自由等诸多辩证法范畴,建立了庞大的唯心辩证法的体系。他第一次把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认为无论是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过程,并且正是矛盾引起了运动、变化和发展。他说:“天地间绝没有任何事物,我们不能或不必在它里面指出矛盾”,我们“可以在一切种类的对象中,在一切的表象、概念和理念中发现矛盾。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性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他还说,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生命力。黑格尔所说的自然界或历史,都是绝对观念的外化或异在,他所说的运动不过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但是,他把事物描述为不断运动的过程,并且在揭示这种过程的内在矛盾时,把矛盾同运动、发展联系起来,深刻地说明了运动发展的动力或源泉在于过程内部的矛盾性,列宁认为这是“黑格尔主义的实质”。

  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与旧时庸俗唠叨的形而上学的方法比较,至少像铁路比中世纪的交通工具高明一样。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哲学所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不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正因为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把“合理内核”从他神秘的哲学体系的束缚下解救出来,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哲学史上的新纪元。黑格尔哲学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和德国古典哲学一起,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地位[2]


  1.黑格尔辩证法的两重性

  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地位是由它对哲学的建树和社会作用,以及与前后相继的哲学流派的关系来确定的。但是,由于主体阐释的文化视界不同,对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地位的评价并没有统一的说法。黑格尔哲学作为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派别,对他的哲学的评价与当代人类文化的建构相关,意义重大。

  黑格尔辩证法是对西方近代哲学史的总结,黑格尔以理性的反思,解决了长期困扰西方哲学的诸多矛盾,把哲学建立在深远和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上,建构了相对完备的哲学理论体系,完善了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他提出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哲学的辩证法的理性反思的方法,以历史上形成的哲学概念为中介来建构哲学体系的方法,都是建构哲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方法。黑格尔揭示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诸多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认识论的主客体辩证关系的展开,说明辩证法是自然和人类精神共同的规律,并由此奠定哲学在人类文化中的崇高地位。黑格尔哲学克服了康德哲学割裂主观和客观,必然和自由的矛盾的困境,以及把知性范畴看成天赋的主观形式的唯心主义的弊端,把范畴看成历史文化的积淀,通过理性的反思和整理,应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辩证逻辑理论体系,并把辩证法看成自然界和人类精神领域的普遍的规律。黑格尔把认识看成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看成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内容和形式统一的过程,把握必然的规律以获得精神自由的过程。他认为主观的善的观念只有符合客观事实,才能通过工具手段,实现主体的目的性,他把这样的行动当作实践,并认为实践不仅具有理论的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由此可见,黑格尔哲学已经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但是,黑格尔这样一个完备的哲学体系,刚刚登上哲学舞台,就受到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攻击,被认为是没有头脑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于上帝,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就好像上帝创世说。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是人的基础,人是主客观统一的基础。费尔巴哈的哲学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范畴,虽然并不深刻,但是非常机智,发现了黑格尔哲学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窠臼的弱点,把主观对客观的哲学认识,看成主观对客观的外化,导致唯心主义。

  因此,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入研究,不仅要了解他的哲学的理论构成,还要深入了解他的哲学理论构成的方法、路径,是哪些因素和环节导致他的哲学走向唯心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哲学辩证法发展的脉络,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首先,黑格尔哲学忽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下半截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一样,黑格尔在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这从他的哲学体系中也可以得到部分的说明。他的哲学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即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其中自然被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但是他却没有把社会作为客观的独立的研究对象,而把它作为客观精神部分,成为精神对象的第二个环节,反映了他对研究对象内在关系的基本看法。

  黑格尔这样安排有外在的原因,就是直到近代,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还很不发达,政治经济学才刚刚兴起,社会学是在黑格尔之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几乎同时兴起的,人类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也都刚刚在兴起和正在规范之中,而文化学、阐释学等学科还都没有苗头。此外,还有一个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是西方分析思维的传统,从古希腊开始就比较重视知识理性,而忽视主体价值观念,他们甚至把“善”也看作只是知识理性,而意识不到“善”是调整个体和群体关系的价值理念。经过中世纪基督教关于“神爱世人,人当相爱”的理念的熏陶,近代欧洲开始形成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但是基础并不牢固,西方人更推崇的是个性自我意识。

  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更加关注的是对自然的客观认识,把对自然的认识看成主体获得自由的条件。他在《逻辑学》中也论及实践概念,论及实践是主体利用工具实现主观目的的行动。但是,他的实践观与马克思的实践观有本质的区别,后者的实践主要是社会的实践。正因为黑格尔把实践简单化,看成基于自然认识的劳动和生产技术活动,使得他的哲学深入不下去,因此逻辑学到了主客观统一的绝对理念就外化为自然界了。由于黑格尔缺乏对社会规律的了解,认识不到社会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不断交替和发展的结果,不了解社会的物质载体和上层建筑的多层次的结构,因此他仅仅把国家法律制度看成客观精神,并且在哲学上把普鲁士封建等级制度合理化,表现出保守的一面,暴露出哲学唯心主义。

  其次,黑格尔哲学缺乏主体性意识。正因为缺乏社会的知识,他用个性和类相统一的抽象的哲学理念来定义人,而没有像马克思那样认识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就造成黑格尔哲学的第二大失误,缺乏主体性意识。黑格尔用抽象理性代替人的丰富性,甚至把人看成历史工具,而忽视人类主体的更多的自由选择性,社会发展的多样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他对审美意识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虽然看重审美意识的社会历史内容,但是忽视了审美主体的情感特征和自由创造。正是在黑格尔大部头的《美学》中可以看出黑格尔更多地受制于西方文化传统,而缺乏哲学的前瞻性意识,他认为审美意识在历史形态上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据黑格尔说,象征型以古代埃及艺术为表征,是物质压倒精神;古典型以古希腊艺术为表征,是物质和精神的平衡的经典,是黑格尔最欣赏的;浪漫型艺术是近代西方艺术,是精神超越物质,在音乐和诗歌中反映出来。他认为艺术发展到浪漫艺术就再也没有前途了。这种说法显然不合乎艺术的规律,而且,正如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指出的,黑格尔把悲剧看成两种伦理力量的较量,完全忽视悲剧的情感色彩。总之,缺乏主体性意识,导致弱化哲学改造社会的功能,同时也使得哲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不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形,这也是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表现。

  其三,黑格尔哲学过于偏向理性。康德哲学是调和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而黑格尔哲学则更多地继承从柏拉图开始的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

  文化的心理结构是复杂的。从人的健全心理来分析,从低级到高级来划分可以分为潜意识、意识层,意识层次又可以分为感性、知性、理性等层次;从横向的心理功能来划分,可以分为意志、情感、认知功能。理性主义哲学在心理功能方面,偏向理性心理,忽视感性认知功能和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心理功能。因此理性主义哲学在文化的心理功能上不健全。

  理性主义哲学由于忽视经验事实,忽视对象的特殊性、偶然性、现象性因素,就使得这种哲学与具体学科的距离太远。客观现实是多要素构成的,哲学仅仅抽象出里面的本质,并没有把握对象的多方面的关系。辩证法哲学是二要素思维,与客观对象的无限多要素的随机运动的客观现实并不一致。即使具体学科也只能把握住对象的部分要素的运动,与客观现实也有距离。哲学应该去分析主客体之间的这一矛盾,去探索弥合主客体之间的矛盾的途径,通过文化的调节去改善这一状况。而黑格尔哲学恰恰相反,用本质的概括代替现象的分析,用普遍性抽象代替具体学科的特殊性分析,用必然性的认识代替偶然性的细节注意。尽管黑格尔非常强调一般和个别、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然而在实际上他无法把握住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对自然、社会政治和法律、各种意识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去发现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但是难免挂一漏万。自然和社会的无限发展,人类文化的精深博大,不是仅仅靠一个哲学家就能够认识清楚的,对此我们不能苛求哲学家。

  但是,黑格尔最不合时宜的地方,就在于他在某些哲学理念上还停留在古希腊阶段,试图建立形而上学的“科学的科学”。有一点他和亚里士多德不同,后者把形而上学与其他学科并置,黑格尔把形而上学抬到其他学科之上,提高哲学的地位,这是正确的,但是他企图以哲学取代具体学科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因为在近代工业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下,科学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科学不断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是必然的趋势。具体学科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不是哲学所能够取代的。而且,不仅哲学可以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指导具体学科,而且具体学科也可以反过来进一步规范哲学。比如,西方哲学直到近代关于主体、主观的定义是不明确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缺乏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知识,不了解主体的心理结构的复杂性,不了解个体心理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不了解个体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因此,用抽象的类本质去定义主体,使得主客体的关系深入不下去。因此,近代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成为哲学的基础,因为科学更接近经验事实,是哲学与经验事实之间的中介,科学和哲学是互相促进的。由于黑格尔对近代以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够,他甚至认为他的哲学就是哲学发展的顶峰,由于有了他的哲学,艺术的形式也失去了进一步存在的必要。黑格尔没有意识到他是通过很多中间环节才得以构建他的宏伟的哲学体系的,他也必须经过同样多的中介环节回到经验事实,而且这是他个人无法完成的伟大的文化事业,要靠人类的集体经验。他根本没有预料到在他之后哲学和艺术的无限发展的前景,他的哲学才刚刚奠定哲学学科的基础。

  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的、主要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弱点而发展起来的。

  2.黑格尔辩证法与西方现当代哲学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黑格尔哲学的高度评价相反,西方现代哲学就是以批判、甚至抛弃黑格尔哲学而建立起来的。这两者的完全相反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对哲学体系的核心辩证法的看法,关系到当代人类文化的构建,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这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历史走向,因为在当代社会,哲学的理念最大的文化意义就在于关系到主体对文明走向的历史选择。

  国内学者孙正聿在《辩证法研究》一书中指出,批判黑格尔哲学是整个现代哲学的出发点。他列举了当代西方极为著名的哲学家的观点作为例证:美国当代哲学家莫尔顿·怀特以“绝对理念之衰微与没落”开篇而展开《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一书;英国当代哲学家艾耶尔用“叛离黑格尔”这个更为刺激性的口号而阐发其《二十世纪哲学》;德国现代哲学家赖欣巴哈的《科学哲学的兴起》则以一种嘲笑的口吻谈论黑格尔而提出他所理解的“新哲学”。怀特说:“几乎二十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以攻击那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十九世纪的德国教授的观点开始的,这实际上就是对他加以特别显著的颂扬。我心里指的是黑格尔。”艾耶尔则认为,实用主义者詹姆士是“导致黑格尔主义大厦崩溃的主要设计师之一”,而逻辑原子主义者罗素“对黑格尔主义的驳斥”则对整个英语世界以后的哲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当然,这是一种文化假象。如果黑格尔哲学真的那么无足轻重,他也不会成为西方现当代哲学的众矢之的。这恰恰说明黑格尔哲学代表一种方向、一个思维维度、一个路径,使得后继者要选择另一个方向、另一个思维维度。另一个路径,这的确是西方哲学发展的模式,因此在这种文化假象的后面掩盖的是本质。

  孙正聿分析对黑格尔哲学的三种批判,即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现代科学哲学、西方人本主义哲学,都集。中在黑格尔的以“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来实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哲学倾向上。孙正聿的分析可谓抓住实质,这正是黑格尔哲学的深刻矛盾。一方面黑格尔是“以个人头脑中的思辨活动去追求思维把握和解释世界的全体自由性”,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宣布他的哲学思辨的成果就是世界的全体自由性,他试图一个人来完成必须由人类文化来完成的事情,必然力不从心。因此,正如孙正聿所指出的那样:“在一定的意义上,整个现代哲学,都是从人的历史性存在出发去反思理论思维的前提。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流派,力图从神话、宗教、艺术、语言、科学、伦理等文化中介环节出发,寻求说明人与世界关系的‘统一性原理’。但是,由于它们分别抓住某个文化环节并在不同的程度上片面地加以夸大,从而造成了现代的唯心主义倾向。”

  由此可见,西方现代科学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并没有真正超越黑格尔哲学,他们的分析思维使得他们只是抓住了文化的个别环节,所缺乏的正是黑格尔的文化整体观的辩证法思想,这才是黑格尔哲学的最大的价值所在。哲学的发展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性,可以使得历史上的哲学家采用特别的方法,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正像人类原始的神话达到后人无法企及的精神高度一样。因此西方现当代哲学和黑格尔哲学可以互补,但是不能取代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具有永恒的人类文化的价值。当代哲学的建构,应该考虑西方现当代哲学在哪些哲学要素和环节上弥补了黑格尔哲学的不足之处,要像黑格尔对待历史上的和同时代的哲学那样对待西方现当代哲学。

  孙正聿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其他哲学派别在对待黑格尔哲学态度上的本质区别,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则不仅把主客体之间的诸种关系扬弃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环节,而且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全部实践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去批判地考察人类的文化,展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与黑格尔的不同在于:前者首先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然后才是哲学家,而后者只是职业哲学家;前者充满革命的激情和对人类自由解放的向往,并付诸人民的行动,后者只是对历史和现实作哲学的理性静观,最大的行动就是围着自由树转两圈;前者对主体自由的见解要远远超越后者。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主体自由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全体人民的自由,其哲学认识的对象主要是社会运动的规律,其哲学的使命是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其哲学发展的方向是建立人性全面发展的更加美好的社会,为人类精神的自由开辟无限美好的前景。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长期困扰西方哲学的价值哲学缺项的问题,对善的理念作出了符合人性发展方向的时代的阐释,使得真、善、美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哲学的综合。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其哲学研究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孙正聿对西方现当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作了较多的研究,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他把这一研究集中在“语言学转向”和文化批判方面,他认为“‘语言学转向’的直接哲学结果是凸现了人的文化世界”。这些观点似乎有些片面。文化是主客体的中介,是哲学的背景,但哲学是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文化的研究不能取代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在文化中,语言只是思维的载体,不能代替思维。文化的核心问题是自然与人类文化的关系问题,必然与自由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牢牢把握哲学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对西方现当代哲学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发现其有价值的内核,而不被其细节所迷惑。西方现当代哲学把科学哲学与价值哲学相对立,价值哲学过于看重个性自由,正是黑格尔哲学所批评过的分析思维的延续,这说明西方现当代哲学非常缺乏黑格尔的辩证法。当然西方现当代哲学,在科学哲学和价值哲学方面都有新的思想,也是有价值的,因此当代哲学需要在新的高度上,进行黑格尔所采用过的哲学综合。

  3.黑格尔辩证法与中国古代辩证法

  为什么同是作为辩证法的理论形态,中国的老子哲学受到无比的尊重,渗透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一切方面,并一直影响到中国现当代文化,而黑格尔哲学却受到西方现当代哲学的如此轻视?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庞大的研究课题,这里无法全面展开论述,只就最主要的问题尝试分析。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逐步走向全球化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后,进一步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从社会学的观点看问题,文化具有人类群体的特征,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的区域具有一定的文化发展的模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难梳理。

  如上分析,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路径是不同的。中国古代哲学与原始文化保持渊源关系,是从远古的主客体不分的混沌的集体表象思维演化过来的。老子和庄子的辩证法都采取结构性类比的思维,十分强调对立面的依存和转化的矛盾同一性,保持自然和社会、主体与客体、个体群体、真、善、美之间的内在和谐同一性。而且老庄哲学的类比思维不排除知觉和想象,具有模糊思维的特点,给个体的自由创造保留较大的空间。而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就与远古思维分裂开来,走向抽象理性思维的道路,强调对立面的差异和斗争,直到黑格尔才指出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发现了辩证法的规律。尽管如此,黑格尔还是偏向理性,忽视感性,甚至要取消艺术,这也是黑格尔不受西方现代哲学重视的原因之一。

  由于老庄哲学在结构上比较合理,自由空间较大,所以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模式是采取系统的分形结构的方式,哲学发展呈现出结构延续和转换的方式,具有较大的延续性。而西方哲学却相反,由于分析抽象思维特征,其哲学的发展采取以不同派别之间的对立达到整体的统一,以纵向的发展弥补横向的不足。所以西方哲学不同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都很有个性,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像康德和黑格尔这样具有综合思维特点的哲学家实在是佼佼者。因此黑格尔哲学不受重视也就可以理解了。

  比较中国古代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还可以发现其理论形态的差异,就是两者的范畴体系是不同的。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在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上有很大的差异,前者关于人对自然的服从、人的无为的意识是西方任何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哲学中都不具有的,西方哲学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而西方哲学关于个性自由的思想也是中国哲学所没有的。此外,黑格尔辩证法中有些范畴,诸如偶然性、形式等,也是中国古代辩证法不曾专门研究过的。因为中国古代哲学崇尚辩证思维,从来就没有把内容和形式分开来考虑。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模糊的整体思维的策略是把偶然性纳入考虑的,根据主客体的随机变化来调整主体思维和行动,非常灵活,对古代政治、军事、艺术的发展非常有利,但是对需要精确的量的分析的自然科学是不利的。

  比较中国古代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在理论形态、思维方式、历史遭遇方面的差异,分析其原因,有利于当代辩证法在文化的更高层面上进行新的综合,以更好地把握文明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创新[3]


  从完成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来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合理成分的吸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接受并改造了黑格尔关于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客观世界和人类思维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第一次论证了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和其他一系列范畴,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诡辩论,奠定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成分,同时也批判了他的唯心主义错误,把辩证法改造为唯物主义的实证研究方法。马克思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顺序,理顺了这三个基本的辩证法规律之间的关系,即以对立统一为核心、质量互变为中介、否定之否定为总结,这样,就为《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提供了前提。《资本论》中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的揭示和论证上。《资本论》各主体概念的规定和转化,充分体现了这种辩证法的思想。仅以第一卷为例,其前提是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和综合。它是以对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的分析和综合为起点的。由货币概念向资本概念的转化,为分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劳动和劳动力提供了前提,而这些分析又以剩余价值概念的规定而综合起来。而各种概念在逻辑上的转化和运动,又都贯穿着质与量的互变、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正是通过一系列否定之否定的概念的运动,马克思才完成了《资本论》的逻辑论证

  第二,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逻辑学》中关于概念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和主体的思想。逻辑学自从形成以来,它的各种思维形式、特别是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形式,哪种形式是基本的、核心的形式,一直存在着争论。黑格尔明确地把概念作为《逻辑学》的核心和主体,这在逻辑学的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意义。但是,他却错误地把概念这种思维形式看成是决定客观世界现实运动的东西,因此,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马克思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肯定了概念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但是,他同时又认为,概念只能是现实经济关系的反映,是对经济矛盾运动的本质规定。“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它们仅仅在这些关系存在的时候才是真实的”由此出发,马克思把自己的研究过程集中在概念的运动上,包括对旧概念的批判和改造、新概念的规定以及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的相互转化,等等。马克思《资本论》的概念运动与黑格尔《逻辑学》概念运动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的,而后者则是立足于思辨的。在《资本论》的逻辑中,概念运动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的:由于对现象材料的不断扩大的认识,不断批判、改造和完善着前人提出的具体概念,从而引起对抽象概念的规定和进一步展开;而抽象概念的规定和展开,又会进一步引起具体概念的系统改造和完善,同时又规定一些原来所没有的、而新的理论体系又必需的具体概念。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构成了《资本论》的逻辑主体。在《资本论》的概念运动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看到对《逻辑学》中有关思想的吸收,但同时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两部著作的概念运动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三,吸收了黑格尔《逻辑学》中关于各思维形式辩证统一的思想。黑格尔在逻辑学发展中的一个伟大功绩,就是反对形式逻辑把各思维形式并列、分离的做法。在他看来,思维中的各种形式,特别是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主要的思维形式,是内在统一的。其中概念是核心和主体,而判断和推理则是概念形成和运动的内在条件和要素。对于黑格尔的这种思想,马克思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在批判了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将判断和推理这两种思维形式辩证地统一于实证的概念运动中。在《资本论》中,概念是核心和主体,而判断是规定概念的主要手段,概念是判断的凝结。概念的运动取决于判断的不断运动。判断是形成中的概念,而概念则是完成了的判断。判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分析现象材料,综合规定或改造概念;二是展开概念,说明现象。推理则是推动概念运动的主要思维形式,它起着连接各个概念的作用,并且形成科学抽象的理论。







人世间最大的谎言——辩证法

                      

金剑平

引子:


   读书时对辩证法充满了崇拜,觉得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一直坚信了许多年。但是,大约在2005年,我慢慢地觉悟了,发现辩证法是极端荒谬的。由于现在的中国政府强力推广辩证法,就使它成为对中国人毒害最深最烈的谬论,变异和扭曲了中国人的思维。
   本人给一些人讲过辩证法,他们都觉得辩证法很荒谬。
   劈开辩证法: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那是它的核心与支柱,三大规律都必须成立了,辩证法才能成立。就如一个三条腿的凳子,只要一条腿断了,凳子就会倒下。也就是说: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如果有一个不成立,辩证法就倒下了。但是仔细推敲,三大规律没有一个能成立,荒谬到如此可怕的程度。一个三条腿的凳子,三条腿都去掉了还能是凳子吗?



   中国人对辩证法很熟,都能朗朗上口。它的三大规律是:
   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下面我们对这三大规律一个个来分析。
   
   荒谬的辩证法之一:质量互变规律的眼神错乱
   质量互变规律:
   辩证法的认为,事物的变化只有量变与质变这两种形式,它们的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一切事物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发生质变。事物是以量变开始,最后以质变结束。量变为因,质变为果。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是量变的积累过程。并且认为所有事物的发展演变都必然经历这两个过程。
   什么是量变?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量变就是“质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或位移”。
   什么是质变?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变是事物的质发生了变化。
   虽然辩证法的书千本万本,辩证法者雄辩滔滔,如果让辩证法者举出一个例子说明质量互变规律,或者找遍辩证法所有的著作,只能找到二个与下面类似的例子:
    一是烂苹果的过程:烂一点是量变,烂一点是量变,一点点烂下去,就是一点点量变,当量变不断地增加,最后苹果全部烂掉了,就是质变。辩证法里有一句著名的话:“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是度:什么时候实现质变呢?辩证法学家们又引出了一个“度”,说是量变达到了事物的“度”,就会产生质变。甚至举了例子;当水达到100度时就变成水蒸汽,当水达到0度时,就变成冰。在辩证法的书中,还花大篇幅的、有模有样地对这个“度”进行剖释。真觉得可笑之极。这里只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水变成冰是质变,那么水变成氧气与氢气是什么变?难道是量变?
   我们先对上面的两个例子进行封存,后面再剖释。
   
    我对别人讲辩证法时,我就用辩证法的矛破辩证法的盾。先请别人举出质量互变的例子,那么就得到上面两个例子。我自己再用辩证法的方法,举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例子:
   水龙头往水桶里放水,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为它符合“质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也符合位移——水从水管里位移到水桶。我会问大家,这是什么变化,当然都肯定回答是“量变”。我接着问,那么当放满一水桶时,水桶里的水就变成金子了?还是变成石油了?还是变成大米了?还是变成金刚石了?
   当时听讲的人,认为我疯了,水怎么能变成其它的呢?
   我马上拿出量质互变规律来反驳他们:“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那就是说“水只要继续放下去,达到某个‘度’,就一定会发生质变,变成其它东西。谁不承认这个规律,谁就是不承认辩证法,不承认辩证法就是反革命,在文革时就拉出去毙了。只要还承认辩证法就必须得承认这种变化的存在,什么时候水可以变成金子?我们找出这个‘度’就行了。”“只要大家还承认辩证法,若要发财,回家往水桶里放水,说不定就能获得金子,还用费什么劲挖金矿?从今以后大家不用再干活了,回家放水就行了。”
   听讲的人当时就傻眼了。按质量互变规律,这么说是对的。但是常识告诉我们,水只要放下去,哪怕地球上全部是水,全宇宙都是水,还是水,永远不会因为放水就变成其它东西。这不就是否定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规律了吗?
   我接着再用最简单的数学原理来破这个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质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数量的增加或减少。”那就是说1个量变时,质变的成份(称质变量)为0,当N 个量变发生时,它的质变量是Nx0还是0。具体地说,如果每1滴水滴向水桶的水,它的质变量是0,当滴满一桶水时,它的质变量还是0,水还是水,没有发生质变。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1个量变时,质变量为:1X0=0
   N个量变时,质变量为:NX0=0
   ∑0=0(0的集合是0)
   我宣布:“0乘任何数都是0,所以量变永远不会产生质变。”
   这时马上有人反驳:“错,0乘无穷多结果是未知数。只要水放下去,还不定什么结果呢?”
   我反驳说:∞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数。自然界不存在∞,所以自然界不存在质量互变规律。
   水龙头放水,人类可以看到最远的地方(150亿光年)都充满了水时,也不会发生质变:
   [150X100000000X365.24X24X60X60X300000X1000(米)]^3X3.14159X0=0
   从数学上看:
   如果N≠∞,那么N+1≠∞。
   (如果N不等于无穷多,那么N+1也不等于无穷多)。
   N不是从∞开始,是从1开始、从0开始的,所以无论如何加下去,永远也不会达到无穷多。
   这里再奉劝大家,不要再做实验去找 “质量互变中的‘度’”了,这个“度”是永远不存在的。就比如,一个二维坐标,当沿着X轴走下去,无论走多远,永远不会在Y轴上有一点点体现。
   从这个简单的数学演算中可以看出,质量互变规律是如何荒谬。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原则是:
   无机物的最小微粒是分子,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就不是质变。分子发生了变化,就是质变。有机物的最小微粒是细胞,细胞没有发生变化,就不是质变。细胞发生了变化,就是质变。我们只有把着这个原则去分析,才能真正认识什么时候发生了量变与质变。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上面那两个辩证法者提供的例子:
   
   冰-水-水蒸汽:
   冰<==>水<==>水蒸汽
   分子式:H2O<==>H2O<==>H2O
   从分子式中可见,冰、水、水蒸汽的分子式都H2O,分子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没有发生质变。冰、水、水蒸汽,那只是水的三种状态而已,在所有的物理化学书中从来没有把它们当成不同的物质。绝大多数物质都存在着三种状态。
   水变成水蒸汽和冰,还是水,没有产生质变,也与量变没有一点点关系。这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变,是温度变化引起的,不是量变引起的,它与量和量变没有任何关系。一克水0度时就变成冰,100度时就变成水蒸汽,一万吨水也是如此。与量和量变撘不上一点点关系,扯到量变与质变中来,完全是胡说八道。辩证法学者穷途末路到这种程度,把温度变化都说成是量变,把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说是质变,真是思维扭曲到什么程度?温度变化既不是量变也不是质变,是外界环境的变化。
   水只有变成金子银子钻石大米,或者其它的什么东西,才是质量。水变成水蒸汽和冰,不是质变。
   这里也可以看到,质量互变中的这个“度”也是完全不存在的。
   有人耍懒说,按你那么说,水永远不会变成其它什么东西,所以质变是永远不存在的。
   我就会反驳说:只要你能力够,水可以变成任何东西。根据宇宙大爆炸原理,宇宙大爆炸的最后一刻,首先形成了氢原子,再由氢原子合成其它原子。太阳上现在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氢的核聚变反应。如果你能力够,可以也利用这个原理,先把水打成氢原子,再把这些氢原子合成你所需要的原子,再组合成你所需要的分子和细胞,最终组合成你所需要的一切。按照这个原理,水不但可以变成大米、金刚石,变成动物也是可以的。
   我私心所猜,上面所说的能力你可能不具备(但愿我猜错了),但是把水变成氧气和氢气,这种本事,一般人都有。这也是质变。
   水变成氧气和氢气:
   2H2O(水)<==>2H2(氢气)+O2(氧气)
   把水变成氧气和氢气,分子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是不同的物质,这就是质变。水是可以灭火的,但是氧气是助燃的,氢气遭到火会剧烈燃烧甚至爆炸。呼吸需要吸进氧气,但是如果把水吸进肺里去,那就是溺水。水与氧气和氢气,它们的化学物理特性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异,这就是不同的物质。辩证法学者把冰、水、水蒸汽说成是不同的物质,他们怎么这么弱智。渴了可以把冰含在嘴里就变成水,但你把氢气含在嘴里试试?小心成烤猪。
   这里想问一问辩证法者,如果水变成水蒸气和冰是质变,那么水变成氢气和氧气是什么变化?总不能说是量变吧?
   水变成氧气和氢气的过程,就是一个一个水分子地被电解,就是一个一个水分子在质变,是一点质变一点质变的过程。可见水的变化过程是质变到质变的过程,是质变的积累过程,不是量变的积累过程,与量变没有任何关系。
   水加了电就变成氧气和氢气,氢气氧气燃烧就变成水,这就是质变。它们之间的变化也与量变没有任何关系。这就再一次证明:质变绝对不是量变积累所致,质变与量变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
   其实很多事物应该有三种变化:量变、质变和态变,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某种变化不是其它变化所诱导的。
   
   现在再看看烂苹果的过程:
   界定苹果与其它东西不同的是细胞,苹果烂了是苹果细胞发生了质变。有机物的最小微粒是细胞,细胞没有发生变化,就不是质变,细胞发生了变化,就是质变。当我们拿起苹果咬一口,这时是量变,因为数量减少了,一口苹果位移到嘴里了。当苹果一点腐烂时就是一点细胞质变,二点烂就是二点细胞质变,当一个一个细胞烂时,就是一个一个细胞质变,这时细胞的分子式绝对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苹果的细胞了。最后整个苹果烂掉,就是所有的苹果细胞发生了质变。在这个过程中,苹果的量没有发生变化,量变不存在。辩证法学者把质变看成量变,什么眼神?
   从苹果腐烂和水变成氢氧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是质变到质变的过程,是质变的积累过程,是部分质变到全体质变的过程,与量变没有任何关系。通过仔细观察,所有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都是这个规律。化学变化、核反应、生物反应、人类事物的变化,都符合这个规律。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质量互变规律。
   所谓的质量互变规律,是辩证法者把质变看成量变,是眼睛坏了。
   本人为什么一开头就让辩证法学者举出质量互变的例子,这是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种规律,一个例子都找不出来,举出一个,就可以破掉一个。要用辩证法者的矛破辩证法的盾。


 如果量变就能达到质变,那么“谎言千遍就成为真理”。那就会造成人类的思维扭曲、假话盛行。当年老X活着的时候,中国人一遍遍地喊万岁,不是千遍,而是千亿遍,千千亿遍,千千千亿遍,结果连84岁都没活到。当时的中国人都愣住了,不是说好万岁吗?怎么83岁就走呢?让我们喊他万岁,骗我们嘛!
   其实“量变永远不会成为质变”。“谎言千遍依然还是谎言,谎言永远不会成为真理”。这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可见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是何等荒唐!
   可见辩证法是何等荒唐!
   
   荒谬的辩证法之二:对立统一规律的逻辑陷阱
   1、对立统一规律中存在三大逻辑陷阱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即矛盾是事物统一体内部的对立因素之间的关系。”、“矛盾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推演来推演去,最后得出结论:“事物的矛盾是事物的发展动力”。这就是所谓的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这是辩证法者用的一种阴谋的手法,这其中包涵了三个逻辑陷阱。我们许多研究辩证法的人,总是迷失在里面,其实是掉在这三个大陷阱里了。
   第一个逻辑陷阱:把一个待确定的问题用一个自己需要的有内涵的词来定义,最后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
   “事物……的关系”这是一个没确定的、中性的问题,为什么用“矛盾”来定义,而不用“和谐”、“无为”、“无赖”、“有为”、“荒唐”、“勤快”、“暴力”、“友好”、“敌我”、“同一性”等等其它词呢?辩证法者用“矛盾”有其特殊的目的——告诉世人“事物的关系是矛盾的、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永恒、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为了这个目的再编造出原因,也就是胡扯八扯证明这些。
   我们就依照辩证法的逻辑,用“友好”代替“矛盾”,就成为这样:“‘友好’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即‘友好’是事物统一体内部的对立因素之间的关系。…‘友好’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最后得出结论:“事物的‘友好’是事物的发展动力”。把上述的几个词代替“矛盾”也一样,这在逻辑上与辩证法是一样的,其实也是错误的。
   这里不是说它的结果错误,而是方法错误。总之把一个待确定的问题用一个自己需要的有内涵的词来定义,这就是阴谋家的手法。其实用“和谐”一词更接近事实。
   应该创造一个新的名词,或者就用“关系”、“事物”等词来表达这种“事物……的关系”。辩证法者却用一个带有片面含义的词来定义,所以说对立统一规律从源头上就是错的。也就是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从一个错误的基点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它永远是错的。
   
   第二个逻辑陷阱:给矛盾一词制造了“真假”两种内涵,根据需要在两者之间切换。
   事实上矛盾与斗争是等价的,“矛盾”只有对立性没有统一性,只有“斗争性”没有“和谐性”,这是普世共识,我们称其为矛盾的“真内涵”。辩证法者假意地往“矛盾”的内涵中装入“统一性”、“同一性”,我们称其为矛盾的“假内涵”,因为是“假”的所以根本就装不进去。不但装不进去,他们根本也不想真正的装进去。一个名词二种内涵,造成逻辑混乱、真假难辨。
   我们必须清清楚楚地明白:普世共识就是“真内涵”,事物只有“真内涵”没有“假内涵”。
   在我们平时的认知中,说A与B有矛盾,就表示A与B有“冲突”有“斗争”、是“互害”的,根本没有“统一”、“和谐”、“互惠”的内涵,这是普世共识。这时的矛盾用的是“真内涵”。按照辩证法的定义“矛盾是指事物…关系”,只是表示A与B有关系,未表示这种关系是是“和谐”的还是“斗争”的、是“互惠”的还是“互害”的,这时的矛盾用的是“假内涵”。大家看看,一个名词两种相差如此巨大的内涵,造成混乱。其实内涵是不能冲突的,“假内涵”是不存在的,“真内涵”才是真面目。
   辩证法者在两种内涵之间切换,达到了浑水摸鱼目的,想说什就说什。他们切换的手法很阴明,非常难以识破。当辩论辩证法时,例如:“矛盾是…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这时用的是“假内涵”。当推断出结论时,例如:“事物的矛盾是事物的发展动力”,实际上是说“事物的斗争是事物的发展动力”,用的是“真内涵”。所以马克思者说的“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就从这来的,这时的“矛盾”就赤裸裸地等于“斗争”,没有统一性。这时辩证法者与马克思者使用的是矛盾的“真内涵”。“假内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辩证法者忽悠人时使用。
   你与你的女同学吵架了,你说与她发生了矛盾。如果她刚好在学习辩证法,理解成与她发生了“…关系”,她非打断你的腿不可。这就是辩证法造成的混乱,这种学说你敢相信吗?你敢用吗?
   我们可以用这种偷换内涵的逻辑描述另外东西,更能看出它的荒谬:“世界是黑的…这个黑里有白和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说来说去,最后结论“所以世界终究是黑的”。第一个“黑”假装要装进去“各种颜色”,实际装不进去,用的是“假内涵”。而后面的“黑”只是我们普世共识的“黑”,没有“任何颜色”,是结论者所需要的,用的是“真内涵”。这是有意搞乱名词的内涵所致。马克思理论里也经常出现这种逻辑陷阱:使用已有的名词,中途加进自己的概念(内涵),最后又使用别人的概念,造成逻辑混乱,浑水摸鱼。
   再举一个例子,对于一个新的待确定的方向先用“南”来定义,再说“南”中有“北东西中上下”,最后证明这个方位就是“南”。第一个“南”说的是“全方位”,这是“假内涵”,后面那个“南”是指南针所措的方向——“真内涵”。如果这个待确定的方位应该是“北”,也因为首先用“南”来定义,造成错认为是“南”了。由此可见,这种作法何其荒谬。所以对于未确定的东西不能用有确定内涵的词来描述。
   我们描述事物必须准确,南就是南,北就是北,因为南和北是不同的方向,不能同时成立,不能说南中还包涵有北和其它方向,那样就造成意思混乱。如果南中还包涵有北和其它方向,哪我怎么打汽车的方向盘?对立统一规律也是这样,先用“矛盾”来表示“事物……的关系”,再告诉你“矛盾”中还有“同一性、统一性……”,最后证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就是辩证法的逻辑陷阱,它在玩真假内涵。这是阴谋行为,“矛盾”就是“矛盾”,没有“同一性、统一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从一个错误的基点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它永远是错的。
   
   第三个逻辑陷阱:扯下“同一性”,掩盖“和谐性”。
   辩证法对同一性描述——“矛盾的双方处于一个同一体中”。从这里可以看出那是形成事物的条件,是必要条件,是在事物之上、之外。例如我的左手和他人的右手,不在同一个体中,当然不形成事物,如何有矛盾和其它的呢?同一体中的事物,一定有矛盾吗?不见得,我的左手与右手和谐得很,从来没有矛盾!所以同一性是在事物的外部,是形成事物的条件,是发生“和谐”与“矛盾”关系的前提,当讨论事物的内部问题时,不应该再扯它进来。同一性就像婚姻中的媒人,把夫妻撮合在一起以后,家庭内部事务,不能再扯媒人的事。
   从上可以看出,同一性是在事物之上、之外,是包涵着矛盾的。而辩证法者反过来把同一性塞进矛盾里面,这种作法很荒谬。辩证法者把同一性塞进矛盾里面之后,告诉你“同一性”是在“矛盾”之内、只是矛盾的一部分,并把和谐性中的某些特征,抽出来放入同一性中,这样就把和谐性掩盖过去了。如果有人想到和谐性并拿出某些特征,马上就有人指出已经在矛盾内部的同一性中了,堵住了人们找到和谐性的可能。
   可以形像地这样描述:事物中原本还有一种与矛盾相对立的、地位相等的特性——和谐,辩证法者把和谐性打碎,把残渣装入从高位扯下来的同一性中,再把同一性塞进矛盾之中,这样既消灭了和谐性又压低了同一性,那么事物就变成完完全全是矛盾的了。这是极端精致的包藏祸心,难怪发明者叫黑哥儿,看来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也是辩证法者创立对立统一规律的真正目的——掩盖“和谐性”。辩证法是阴谋家发明的骗人把戏。
   所谓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者设计的陷阱,他们良心坏了。
   
   2、事物内部真实存在着对立的两种特性——“和调性”与“矛盾性”
   矛盾只是事物的一种斗争特性,不是全部特性,事物中还有一种特性,与矛盾是相反的、对立的、地位相等的,用和谐来表示最合适。辩证法者所说的同一性中部分内容其实从和谐性中抽出来的,应该回归和谐性中。同一性是在更高一层,它包涵了矛盾性与和谐性,同一性是形成事物的条件,可以说同一性已经约等于“事物”了。
   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的两种力量,也叫两种特性、两种特征、两种属性,它们地位相等、方向相反,目的和效果都是相反的:
   一种是团结、和睦、协调、相互依存、互相帮助、互相有益的,我们称之为和睦谐调性——和谐性。它使事物向心力越来越强,凝聚力越来越大,使事物继续生存和发展。它是事物发展的力量,是善的力量。
   一种是分裂、对立、斗争、相互排斥、互相拆台、互相为害的,我们称之为矛盾斗争性——矛盾性。它使事物的离心力越来越大,推动使事物走向解体和灭亡,解体也是灭亡。它是事物毁灭的力量,是恶的力量。
   事物内部的和谐性与矛盾性是两种对立的特性,是两种相反的力量,处于一个同一体中,起着相反的作用,是把事物推向两个相反的方向。事物就是在这两种对立的力量作用下存在。很显然,和谐的力量是保持事物的生存和发展,矛盾的力量是把事物推向解体和灭亡。和谐是良性的力量,矛盾是恶性的力量。
   用佛家的“缘分”学说来看,和睦谐调性是善缘,矛盾斗争性是恶缘。辩证法者无限度地张扬扩大矛盾斗争性的恶缘,竭尽全力地隐匿否认善缘,从这里可以看出辩证法者毁灭世界的目的。
   
   3、矛盾斗争性是事物毁灭的动力
   以家庭为例,夫妻之间有时有矛盾吵架,但更多的时候是和睦谐调的。没有人能否认这个事实吧,说明家庭的“和谐性”是存在的。当矛盾达到某一程度时,家庭就会破裂。只有和谐远远大于矛盾时,家庭才能生存下去,有生存才能有发展,生存是发展的条件。“家和”是家庭发展的动力,“家暴”是家庭毁灭的动力。
   举一例子:人是一个事物,所有的器官都是这个事物的成员。必须所有的成员都和睦相处,人才能生存下去。如果有一天,左手对右手闹矛盾,说:“你力又大又轻巧,却干活轻松,好事都让你做,笨活蠢活都让我来扛,不公平,现在我要造反要革命,从今以后,吃饭时我拿筷子你端碗,写字时我拿笔你压纸。”当左手说出这些话以后,所有器官全骂起来,嘴巴眼睛耳朵脚全骂左手疯了。鼻子说,你别把筷子插到我的鼻孔里。眼睛说,你别把肉往我这里塞。嘴巴干脆说,你拿筷子我闭口不吃。左右脚说:“我们比你更苦更累啊!天天在下面支撑着整个身体,又苦又累又脏又危险,你们所有的人(器官)在上面风凉,就我们在下面辛苦,谁管过我们呀?谁想过我们呀?你左手还碰过饭碗、摸过纸笔,我们见都没见过,我们要是碰到饭碗,早被你打断腿了,你为什么就不为我们讨公平?我们都不出声,你还胡闹什么?”

左手一意孤行: “筷子轮流拿,今日到我家。我就要革命,你们反对就是反革命。”耳朵说,瞧你的笨样,能拿得了筷子吗?左手说:“右手训练了二十多年了,我也要训练二十多年,未必不如它,我要革命,绝不放弃。”
   从那以后,这个人每天吃饭就让人笑话,饭菜掉一地,左手把人整得不像样了。如果有一天,脚说要拿筷子让手走路,你说事情怎么办吧?一个器官的胡闹(闹矛盾),让所有的成员都受害。对于左手的胡闹,要么左手觉悟,平息革命化解矛盾。要么把左手绑起来,或者干脆剁掉,彻底解决矛盾。这个事物(人)才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还以人来说明。左脚说好事都让右脚做了,踢人踢球都是右脚最多,每次100米跑也都是右脚先迈出,从今以后,100米跑我要先出脚。整个身体所有的器官全部反对,但是左脚说所有反对都无效,我要公平,我要革命,你们再敢反对,我让你们好看,反正大家一起死,我也不孤单。于是100米跑时,跑到半道,左脚不往前迈,突然踢到右脚脚后跟,结果整个人扑向地面,当场摔死。这是极端的例子,当然极端才有说服力。
   那么是不是有一点点矛盾,就有好处呢?不是的,一点矛盾就是一点障碍,一点内耗,绝对是不利因素,因为矛盾是毁灭的力量。还是以100米跑为例,不但要左脚右脚配合好,身体所有部分全部都得配合好。左右手要摆得和谐(合拍),嘴巴鼻子呼吸得和谐,连外部的配件也得和谐,头发不能太长,衣服也得和谐(合体),鞋子也得是最佳的跑鞋,鞋带也得系牢。只要有一个部分没有配合到最佳状态,能跑出9秒58的世界冠军,却只跑出了10秒58的成绩,从世界冠军变成第一百名,就成了彻底的失败者。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一点矛盾,就是一点内耗,就是一点失败。矛盾只有坏处,没有任何好处。只有和谐达到最高水平,效率才能达到最高水平,发展才能达到最高水平。现在是高度竞争的时代,自己的效率没有达到最高,而别人的效率达到最高,自己只能被淘汰出局,就是失败者。
   譬如两个电视机厂生产相同的电视机,A厂和谐的好,造价380元批发430元,赚得盆满钵满。B厂内矛盾多多,各个环节都没和谐好,造价达到450元。B厂很快被淘汰,所有员工都等着下岗(失业)吧。
   人类社会现在正处于高度竞争的时代,内部矛盾必然影响自我的效率,削弱自我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使得自己处于劣势。日本民族发展速度非常快,得益于他们的“和谐”发挥到非常高的水平。
   从这点可以看出:和谐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内部成员间的矛盾和斗争是事物毁灭的动力,毁灭的不仅仅是矛盾的各方,而是这个事物中的所有成员,包括和谐之中的所有事物。
   事物成员间的斗争必然会造成相互伤害,严重的会导致灭亡。无论任何事物都是由小部分组成的,一个个小事物组成大的事物,大的事物组成更大的事物。小事物的被伤害必然影响到大的事物,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庄,村庄组成地方,地方组成民族,民族组成国家,国家组成人类…现在有“地球村”一说,就是说地球只是一个村,里面装了全人类,我们人类只能同命运共患难,人类历史是一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史,世界是一个整体,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家和万事兴,家斗万事败”,这是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
   内斗永远是毁灭的力量,具体地讲:
   夫妻斗争是家庭毁灭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民族毁灭的动力;
   民族斗争是国家毁灭的动力;
   国家斗争是人类毁灭的动力。
   
   夫妻斗争(矛盾)是家庭毁灭的动力:
   夫妻是家庭的成员。“家和万事兴”是千古颠覆不破的真理,那么家斗必然是万事败了。“两人一般心,有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针。”在号称“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的那个荒谬年代,谁都不敢公开讲“家和万事兴” 这句话。一个家庭是一个事物,夫妻是家庭中两个势力相约的成员,也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最主要成员,当然夫妻有和谐也有矛盾。
   夫妻越和谐,做什么都顺,家庭的生存就越好,也就越能发展,“和谐”是“良”性的力量,它能导致家庭发展。由此可见:“夫妻和谐是家庭发展的动力”。如果夫妻经常闹矛盾,其必然向心力越来越小,离心力越来越大,发展下去,最后只能离婚。以一个“王张”之家为例,分离后变成新的“王”家与“张”家,那个“王张”之家就灭亡了。矛盾更加激烈者,夫妻一方结束了对方,剩下一方被枪毙,不但“王张”之家灭亡,“王”家与“张”家也都不存在。夫妻吵架,做什么都不顺,你不找麻烦麻烦来找你。小矛盾小祸害,大矛盾大祸害,矛盾越大,祸害越烈。矛盾是“恶”性的力量,它必然导致家庭毁灭。
   众所周知,夫妻吵架,不但危害自身,还危害下一代。在父母吵闹中长大的小孩,就是问题儿童,心里灰暗,难以教育,对社会仇视,将来犯法和为害社会的机率非常高。这种小孩也缺乏自信,将来的生存很是问题。单亲家庭长大的小孩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夫妻斗争是家庭毁灭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民族毁灭的动力:
   阶级是民族的成员。这里必须特别提到“阶级斗争是民族毁灭的动力”。如果阶级是存在的,那么必然是在民族内部划分阶级,把一个民族划成两个敌对的、相互仇杀的阶级。从逻辑上讲,这就是分裂民族。搞阶级斗争就是唆使甚至强迫民族内部一部分人迫害另一部分人,使民族内部相互仇杀,这就是毁灭民族。民族的内部成员是阶级,它们的相互斗争必然导致民族瘫痪甚至灭亡。凡鼓吹“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者,无论其出自什么目的,其客观效果必然是导致民族走向灭亡。所以高喊这句话的人一定是民族之奸,在中国就是汉奸!
   所以说:划分阶级就是分裂民族,搞阶级斗争就是毁灭民族。
   无知的人甚至高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日本侵略军也是无产阶级队伍——由日本的工人阶级及其同盟者(农民和小知识分子)组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是与日军联合,这是卖国口号。
   
   民族斗争(矛盾)是国家毁灭的动力;
   民族是国家的成员。一个国家一般由多个民族组成,如果民族不平等,必然造成民族纠纷以致仇恨,甚至残杀。仇恨一旦形成,一般百年内难以化解。国家就会在民族斗争的内耗之中自我毁灭。现在非洲也现出了这种情况。解决这一问题的临时办法是国家分裂,分裂成几个新的国家,原来的国家就灭亡了。即使国家分裂后也很难化解仇恨。
   在汉族内部,也经常出现村斗——村与村的械斗,怨恨代代相传,久不久就又发生械斗,要解开怨恨真的很麻烦。人类不但文化与血缘是继承的,爱和恨也是继承的。
   公平是我们应该倡导的。父母对儿女不公平,是造成儿女纠纷的最重要原因。本人见过一些父母偏心,导致儿女心中抑郁不平,许多在父母去世多年后虽然化解,谈起来还是感叹不已。可见,父母偏心,尽毁兄弟情,为人父母,千万别偏心。
   这里想向世人呼吁:公平的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虽然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追求公平。专政的政权鼓吹的是反公平,世界上那些阶级专政的制度,都是最不公平的政权。专政是独裁加上了暴力,是最暴力的独裁。阶级社会与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样的,都是人类最黑暗的制度。
   只有达到某种程度的公平,矛盾就减少,社会就和谐,就能生存和发展。
   
   国家斗争(矛盾)是人类毁灭的动力。
   国家是人类的成员。人类是由一个个国家组成的,如果部分国家总是相互打战,怨恨越来越大,最后,一方首先使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对方报复,瞬间互扔核武器,于是人类就灭亡了。连不打战的、很和谐的国家也跟随人类一起灭亡。人类是一个整体,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我们需要的是全部国家的和谐,而不是部分国家的和谐。
   由此可见:国家斗争是人类毁灭的动力。
   
   内斗——事物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它是事物灭亡的根本原因,灭亡的不仅是矛盾的各方,而是事物和事物中的所有成员。内斗是毁灭的力量。
   事物内部存在两股力量,矛盾性与和谐性,和谐才能使事物生存,生存才能发展。和谐越好,发展越快。
   斗争是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斗争产生仇恨,仇恨加深矛盾,反过来推动斗争。形成一个循环,不断升级,如果不回头,一定会把事物推向毁灭。仇恨是深层的原因,是关键的东西,是动力的源泉,矛盾和斗争是表现,毁灭是结果。可以说,仇恨使事物毁灭。
   和谐是事物发展的力量,矛盾是事物毁灭的力量。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无论是出自什么原因,其结果必然是毁灭事物。可见辩证法有多邪。
   
   4、中华民族的“仁义”思想是卫护世界和平的法宝
   由上可知:个体不能伤害整体,因为整体包涵个体,伤害整体必然也伤害自己,就是有害行为。具体的讲:如果为了个人利益伤害家庭利益,就是卖家贼;如果为了个人与家庭利益而出卖或伤害国家利益,就是卖国贼;也不能为了国家利益伤害人类的利益。别看这个道理看起来很平常,在现实中很多人不懂!!!在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的词典里,就是要为了国家利益伤害人类的利益、伤害正义和天理。
   我们在电影电视里经常看到,日军说:“我们与你们(中国)是两国相争,各自为了自己的国家”,言外之意是“我们没有错”。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中国与日本不仅是两国利益的争斗,还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国家利益不能超越人类利益,不能超越正义与良知。可惜绝大多数日军没有明白这一点,可见他们的文化有缺陷。一直到现在,日本人还把国际战犯放在国庙里供奉,全世界人民都骂时,他们还不觉得错误,竟然觉得别人欺负了他们。其实战犯是人类的共同罪人,生与死只能配受惩罚。在这一方面,中国人比日本人好很多,因为儒家以“仁义”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这是中国人历来国家观念轻、天下的观念重的原因,所以我们强大几千年,却没有对其他民族进行残酷迫害。就是说,中国的强大不会对世界造成威胁,当年罗斯福总统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坚持把中国推上联合国安理会的位置上。而日本与德国的强大却威胁世界的安全,连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到处都搞殖民主义。可见他们的文化还是问题很严重的。
   中华民族是一种以“仁义”为主体的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是人类未来和平共处的法宝,我们的成败关系世界的未来。二战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国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是人性的胜利,是人类文明的胜利,是中国“仁义”文化战胜了法西斯的武士道文化。可以想像,如果二战是邪恶的轴心国赢了,残酷的纳粹和武士道将统治世界,世界将堕入黑暗之中,以儒佛道为主体的中华“仁义”文化将有极大的毁灭(可能远远超过文化大革命),人类就处在纷争与仇杀中,高科技武器就成了人类最有成效的自我毁灭的武器。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日本文化是一种缺乏仁义、泯灭是非的文化。所以我们看到,二战时日本只有战争狂热分子,没有反战英雄(德国的社会精英组成了反战团体)。当时的日本人认为中国是劣等民族,服从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反抗就被剿灭,这与纳粹是一样的。日本人杀戮性远比德国人高,德国人只屠杀犹太民族,而日本人什么人都杀,德国普通士兵不参与屠杀,而日本全是普通士兵进行屠杀。所以日军到哪里,就把杀戮带到哪里:南京大屠杀(30万)、琉球大屠杀(27万)、新加坡大屠杀、菲律宾大屠杀……还有持续几十年的台湾大屠杀(65万)。
   日本人企图灭绝他人的文化。1919年3月1日,日本禁止朝鲜人在学校内使用朝鲜语,引发朝鲜人民大反抗。在琉球,琉球话到现在还在被歧视。1937年,台湾殖民总督小林跻造,下令台湾各报纸废除中文栏,并强迫关闭民间传授中国语文的汉文书房,1940年更宣布禁止庆祝农历新年,并强迫台湾人改换日本式姓名。如果日本人继续占据台湾,汉字、闽南话、客家话等中国话都会被禁止。有人假想,如果日本占领中国也会被同化成中国人,这只是不负责任的幻想家的幻想,绝对不会,日本多数人会鄙视中华文化,从而毁灭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生命力极强,只要“语言、文字、典籍”存在,灾难过后定能恢复。二战如果日本人赢了,他们也会强迫大陆步台湾的后尘——强行推行日本文化和摧毁中华文化,日本人将从语言、文字、典籍上毁坏中华文明,中华文明难以恢复,纳粹与武士道横行世界,世界文明将迎来巨大灾难。
   中华民族的“仁义”文化是卫护世界和平的法宝,但是一九四九年后,中华民族的文化被极度毁坏,现在的中国离“仁义”更加遥远,我们当务之急是恢复中华“儒佛道”文化,在没有实现这个目标之前,不要再奢谈其他,更不能妄自尊大。荒谬绝伦的辩证法,对中国人毒害至深至大,驱除辩证法是恢复中华文化的重要步骤。
   
   5、人类不把矛盾消灭,矛盾就把人类消灭
   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一点矛盾都没有,而是矛盾越少越好,矛盾越多越趋向灭亡。矛盾比例达到多少事物就灭亡呢?不同的事物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比例。一个锄头有三分之一闹矛盾,还可以修补使用,矛盾率大约1/3。一个家庭日均吵架一小时很快就灭亡,矛盾率小于1/24。一个人有一个器官闹矛盾,不死也是苦不堪言,矛盾率小于1/100。智能手机中只要有一个元件坏了,就得报废,矛盾率小于1/10000。一个10亿美元制造的、正在飞行的航天飞机,如果有一个一美元制造的重要位置上的螺丝闹矛盾,航天飞机就可能爆炸,损失的将远远超过10亿美元,这里的矛盾率小于1/10亿。
   科技是双刃剑,既给人类带来便利,又把人类推到了万丈深渊的悬崖上,就看人怎么把握了。当我们的科技发展到个人很容易制造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时,一个人的仇恨就可以让世界灭亡。电脑病毒也是某些人轻易制造的,却令世界受到巨大危害。
   结论:科技越发达,越需要和谐。科技越发达,矛盾的危害就越大。也就是说,不久的将来,人类不把矛盾消灭,矛盾就把人类消灭。
   
   6、“和谐”是绝对的,“矛盾”是相对的
   有没有只有和谐没有矛盾的事物呢?有。社会越和谐越美好,越和谐事物越能稳定和发展,和谐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航天飞机的和谐几乎就达到了100%。
   有没有只有矛盾没有和谐的事物呢?没有。矛盾是毁灭的力量,和谐是生存发展的力量,当毁灭的力量大于生存的力量时,事物就灭亡。也就是说矛盾不会大于和谐,矛盾最高不会超过50%。一般矛盾远远小于这个数,上面的例子中,家庭的矛盾率低于1/24,航天飞机的矛盾率小于1/10亿。
   和谐得越好,效率越高。矛盾越多,效率越低。所以“矛盾”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部分的、暂时的;而“和谐”是绝对的、普遍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只要事物还存在,“和谐”就存在。事物就是在这种“和谐”的绝对性和“矛盾”的相对性中生存。
   
   荒谬的辩证法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鼓吹犯罪
    辩证法认为:事物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才能且必然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新事物就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一切旧的事物必然灭亡。新的事物必然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产生的前提。新事物一定比旧事物先进。”
   不断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事物就向前发展了。
   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革命理论的核心。革命者认为,通过革命加速旧事物灭亡,新事物就会必然产生,于是事物就向前发展了。新事物一定比旧事物好。
   我们得好好分分析:
   否定之否定要成立,必须依赖于如下三个的法则,它们必须都成立,否定之否定才能成立:
   第一,旧事物灭亡就一定有新事物产生。
   第二,新事物的产生一定以旧事物的灭亡为前提。
   第三,新事物一定比旧事物好、比旧事物先进。
   如果这三个法则中有一个不成立,否定之否定就无法成立。记住是三者缺一不可。它们都是否定之否定的必要条件。
   谁来维护这三个法则?什么力量能维护得了它们?是上帝吗?只有上帝才有这个能力,可惜辩证法者多数不承认有上帝,上帝当然也不会维护他们定下的法则。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这三个法则都不成立。下面用最常见的例子就可戳破这三个法则,从而戳破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一,旧事物灭亡不一定有新事物产生:
   辩证法者把旧事物的灭亡与新事物的产生看成是因果关系,而且完全等价起来。这很荒唐。
   我们知道,地球上物种曾经非常丰富,现在物种的数量不及地球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物种灭亡却没有新物种产生。就是说,一个旧事物灭亡,不一定有一个新事物产生。
   有人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旧的去了,新的一定要来吗?凭什么?人家说:“人世间悲剧莫过于: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这就是旧的去了,新的永远不会来所致。
   旧事物灭亡后,新事物没有产生的例子比比皆是,读者自己找吧。
   第一个法则破产。
   如果有人迷恋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为了新事物的产生而把旧事物灭了,却没有由此产生新事物,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罪恶滔天的毁灭者。
   
   第二,新事物的产生不需要以旧事物的灭亡为前提:
   辩证法者说:“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产生的前提”。这种逻辑是非常可笑的,这和说“父亲的灭亡是儿子出生的前提”一样荒唐。严重地把新事物与旧事物对立起来,把一切新旧事物都弄成替代的关系。大家知道,父亲要好好的活着儿子才能出生和成长得好,孤儿的生存条件差和生存率低。父亲的死亡与儿子的出生不是因果关系,儿孙满堂的老人,比孤寡老人寿命更长。
   以笔为例,最早是刀笔,后来有毛笔,又有铅笔钢笔圆珠笔粉笔彩笔油笔蜡笔铁笔……笔的家族越来越庞大。后面的笔并没有令前面的笔灭亡,铅笔没有让毛笔灭亡,钢笔没有让铅笔灭亡,圆珠笔也没有让钢笔铅笔以前的笔灭亡。什么笔都没有灭亡!大家都活得好好的,和平共处。
   就是说,新事物的产生不一定要以旧事物的灭亡为前提。
   第二个法则破产。
   如果有人迷恋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为了新事物的产生而把旧事物灭了,但是这个旧事物是不需要灭亡的,不该灭亡的被他灭了,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罪恶滔天的毁灭者。
   从第一和第二中可以看到:旧事物的灭亡与新事物的产生不是因果关系,没有必然联系。那么否定之否定规律根本就不成立。
   辩证法者又说:“一切旧的事物必然灭亡”。辩证法者狡猾就在这里,说必然灭亡却没有说时间。如果是一千万年,现在的新事物也会灭亡,新旧毫无意义。
   我们又看看笔,现在什么笔都没有灭亡!刀笔毛笔是旧的,毛笔灭亡了吗?刀笔灭亡了吗?都没有。刀笔都那么长时间了,也不灭亡,需要刻字时,就用它。我看只要人类还存在,刀笔就不会灭亡。即使人类灭亡了,猴子要写点什么,也得用上刀笔和毛笔,可见刀笔和毛笔生命力之强悍。新的铅笔钢笔圆珠笔灭亡了,旧的刀笔和毛笔也不会灭亡!新的灭亡了,旧的还没有灭亡。这里又打了辩证法者的嘴巴。
   第三,新事物不一定比旧事物好、不一定比旧事物先进:
   大家知道,服装上的潮流,都是新生事物,是革命者,但是都是短命的,能流行两年以上的服装几乎找不到,只有非潮流的才是生命力最强的。
   基因突变就是基因革命,产生的新基因99.999%是有害的,是失败者,新变化出来的基因多数不如旧基因。
   起码从基因上看,99.999%的新生事物不如旧事物。
   不是说“花园选花,越选越差”嘛,说的是“新花不如旧花好”。
   不是说“初恋的情人永远是最好的”嘛,说的是“新人不如旧人好”。
   某人原来的车是刚买不久的宝马,生意突然亏本,只得卖掉宝马买一辆国产长安面包车,难道也是“新车一定比旧车好”吗?
   在历史上,时有新不如旧的情况出现。唐朝以后到宋朝之前的那些朝代都不如唐朝。元朝把宋朝灭了,但是元朝与宋朝相比,无论是文明程度、科技水平、政策开明性、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幸福程度,都不如宋朝,宋朝的GDP达到世界的80%,连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生产力水平都赶不上宋朝,其它方面更不如宋朝。这不是新事物不如旧事物了吗?
   “离乱人不如太平犬”,是现在新的离乱中的人对旧的太平时的向往,就是新的离乱不如旧的太平好,新不如旧。
   婚姻中的例子更加明显。家庭中夫妻矛盾重重,只能离婚,分裂成了两个新家庭旧家就灭亡了。新家一定比旧家好吗?答案恰恰相反。再婚离婚率比初婚高60%,就算不离婚的也是多数不如意的,只不过那时人老珠黄,没本钱再闹矛盾了,于是凑合着过吧。单亲和再婚家庭的家庭关系很难堪,当事者受到心灵创伤不说,连儿女都很难教养,问题儿童往往出自这类家庭,祸害延续下一代。多数再婚者在“新不如旧”和“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哀叹中度日。
   新事物不一定比旧事物好、不一定比旧事物先进。
   第三个法则再破产。
   如果有人迷恋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以为新事物一定比旧事物好,而把旧事物灭了,但是新事物却不如旧事物,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罪恶滔天的毁灭者。
   从上面可以看到:旧事物的灭亡不一定有新事物产生;新事物的产生不需要旧事物的灭亡为前提;新事物不一定比旧事物好。完全颠覆了否定之否定的三个必要条件,否定之否定当然也不能成立。否定之否定是骗人的谬论,相信它的人当了多少次罪恶滔天的毁灭者?其实革命就是毁灭者。

这里强烈地呼吁,坚持向民众灌输辩证法及其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人,赶快离婚再婚吧,感觉一下新旧的差别,或许你是例外。
   再说,如果否定之否定能成立,老是否定了再否定,否定了再否定……何时是个头啊?像大海上飘荡的永远见不到陆地的船,没有尽头、没有归宿的流浪,这是多么痛苦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啊!诺亚一家在海上只漂流了150天,都感觉快疯了。我们能漂流永远吗?
   
   辩证法者可能也发现这个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问题,马上又发明了唯物辩证法,对否定之否定作新的修改。我们来看看这斯怎么说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只能是看这个事物是不是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总之,新事物在和旧事物的斗争中,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看看,所谓唯物辩证法又篡改了“新旧”一词的概念和内涵,玩的又是“真假内涵”。上面“新旧事物”明明表达的是一个好坏、善恶的概念。为什么不用好坏、善恶、顺逆、正反等等现有的比较切合意思的词? 用“新旧”代替“好坏”,那么“新旧”就毫无意义。
   大家知道,在普世的认知中,新旧是以时间来界定的,这就是“真内涵”。同类的东西,昨天的是旧的,今天的是新的。为什么辩证法者要改变新旧的内涵?这样做不把世界搞混乱了吗?把上面说成“好事物和坏事物”不就行了吗?偏偏用“新旧”?辩证法又在玩逻辑陷阱。狗改不了XX,辩证法改不了偷换内涵。不久的将来,辩证法者会不会把南北对调、好坏颠倒呢?真不好说了。其实辩证法者现在正在这么干呢!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逻辑,王羲之的书法最好,世界所有的书法都是旧的,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是新的。到街上看一看,漂亮的衣服都是新衣服,哪怕是一百年前的也是新的,不漂亮的都是旧的,今天买的可能还是最旧的。唐装、朝鲜服、和服,上千年了,现在还流行,那就是新的了;去年的时装今年不流行了,肯定比唐装还旧的。世界上可能慈禧太后的衣服才是最新的。儒家佛家道家学说流行几千年了,现在还在流行,生命力强,肯定是新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流传时间短,还有人批判,肯定是旧的,淘汰吧。
   历史研究者的共认: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最好的朝代,最符合现在的普世价值,最符合客观发展规律,那么就是最新的啰,为什么还被野蛮的蒙古毁灭?是汉族人没出息,没保护好文明。文明的欧洲为什么也被野蛮的蒙古征服?不是不如别人好而是力不如人。文明人打架一般打不过流氓,总不能说流氓是好的符合客观规律吧!流氓能打赢是因为流氓没有底线,什么都能用,而文明人是用不出来那些阴招的。人的能力分为两种,有用的创造力和有害的毁灭力,文明人创造力强,流氓毁灭力强而无创造力。其实毁灭力不需要什么技能,只要够黑就行,一把刀要杀一个人只需几秒钟,而一把手术刀要救一个人,那得多少年的苦功?我们往往把毁灭力当成能力,造成对流氓大肆崇拜,这是大错特错的。人的创造力才是人真正的能力。内斗时流氓容易取胜,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文明人才是真的汉子。
   辩证法者敢不敢比较民主与独裁,说出哪个更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然后再比较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哪个更民主?哪个出学者更多?哪个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最大?
   历史并不像唯物辩证法所说的那样,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就发展,文明被野蛮征服的例子比比皆是。人类历史出现多次文明大倒退,就是文明被野蛮消灭,总不能由此说野蛮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吧!所以人类要努力,好好保护好文明,这就是人类的史命,千万不要相信辩证法所说的“矛盾自动把世界搞好”那种邪论,放弃自己的使命,等着天上掉馅饼。
   辩证法者要好好研究历史、好好研究社会,下一点功夫作基础工作,不要说出话来总让人打嘴巴,总得靠控制舆论才能生存。
   辩证法说历史是曲折前进的,倒退是暂时的。它荒谬就在这里,这个暂时不说多长时间,没有定量。3天是暂时,3年还是吗?300年还是吗?宋朝后300多年都不如宋朝,你还说历史是前进的吗?如果人类发生核战争,把人类全部消灭,几百万年都没有人类,你还能说历史是前进的、倒退是暂时的吗?如果彗星撞地球,既把地球上的生命彻底毁灭,又把地球撞离了轨道,永远不适合生命生存,你还能说历史是前进的、倒退是暂时的吗?如果太阳系运行近于黑洞,被黑洞吞噬,你还能说历史是前进的、倒退是暂时的吗?辩证法真是胡说八道。可见辩证法这种东西,不但毫无用处,而且是有巨大危害的,它妨碍了人的正常思维,混乱人的是非观,把人搞成是非不分善恶不明,把人类导向自我毁灭的险途。如果人类是非不分善恶不明,哪与魔鬼何异?
   真对辩证法者的脸皮不敢小觑了,这么荒唐的逻辑竞敢堂堂正正地讲。学生应该对讲辩证法的老师说:“老师你又穿旧鞋上课,丢人。”老师说:“我昨天刚买的,怎么旧的?”学生又说“不好看,就是旧的!我去年买的鞋子都比你的新!”、“老师,你的衣服太旧了,还不如慈禧太后的衣服新!你还不买新衣服?”,看看他如何辩?忙死他也买不到新衣新鞋!或者每三个月扎他四个轮胎,帮助他把“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的永远比旧的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当然如果每月砸他一辆车,他“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的永远比旧的好”的理论就因为没钱再也实践不下去了。
   看到了吧,世界被辩证法搞得如此混乱不堪,再容许它胡闹下去,我们还得从头再创造语言、文字和词汇,人类的文明还得从头来过。不灭辩证法,人类无法生存。
   所谓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者把毁灭当成进步,把罪恶滔天的毁灭行为当成有功的,是行为的指导坏了。辩证法三大规律都是坏的,但是最坏还是否定之否定,因为它可以名正言顺地破坏和毁灭一切,直到世界毁灭。
   
   荒谬的辩证法之四:辩证法是毁灭人类的三坏诡辩术
   辩证法是诡辩术,它的三大规律中,质量互变规律是看错了(眼睛坏了),对立统一规律是精心设计的陷阱(良心坏了),否定之否定是把罪犯当功臣(行为坏了),是地地道道的“三坏诡辩术”。这三大规律分别诱导出三大谬论:谎言真理论、内斗有益论、毁灭进步论,这是祸害人类最大最深的谬论,始作俑者是辩证法。
   辩证法者发明辩证法的目的有三:
   一是鼓吹“谎言千遍即成为真理”,让世界谎言遍地,永远找不到真话,这是“谎言真理论”。是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名言,看来辩证法与企图毁灭世界的纳粹是有一腿的。
   二是鼓吹“矛盾自动把世界搞好”,让人类放弃保卫世界的使命,还鼓吹“内斗是发展的动力”,鼓吹内斗哲学,让人类在内斗中自我毁灭。这是“内斗有益论”。
   三是鼓吹“毁灭就是进步”、“不断的毁灭就是不断的进步”,让人类不断地自己把自己毁灭。这是“毁灭进步论”。进化论、阶级先进论与民族先进论是这一条推演出来的。阶级先进论是马克思的,民族先进论是纳粹的,再次坐实了辩证法与纳粹有一腿。
   可见,辩证法是毁灭人类的理论。
   辩证法者称辩证法“使用了‘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对客观世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规律的全面正确的总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谦虚了,想说宇宙真理没好意思说)”。现在看来,它与某些组织宣称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一样荒谬绝伦。辩证法哪里是什么真理,是最骗人害人最深最烈的谬论。辩证法者把这么一个人类自我毁灭的“三坏诡辩术”当成宇宙真理,真是荒唐之极。
   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樊弓的《辩证法与放屁》,看看在现实中辩证法是如何胡搅蛮缠的。文章妙趣横生,引人深思。网上有,自己找。
   辩证法其实是皇帝的新装,一点就破。我想,辩证法学家看到这篇文章,首先感觉是毛骨悚然,接下来是号啕大哭,崇拜几十年的东西原来是假的。
   这么一个荒谬绝伦的“三坏诡辩术”,在人类流行那么久、骗倒不少人,如果要找出人世间最大的谎言,非辩证法莫属。
   
   金剑平
   2016年9月



蔡历 恢复历史真相,回归人性本真 

 

 


上兩條同類新聞:
  • 麻雀/老照片/残忍莫过朱棣:一生残杀 宫女三四千/楼市是如何暴涨的/菲律宾曾想并入中国
  • 枫叶大美/华国锋遗嘱/中国美国政治体制的不同/我是卧底/诺奖引导世界价值在风中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