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特权家族/众人皆知我独愚/为什么性革命总在政治革命之前/爱情里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發佈時間: 11/22/2016 4:44:33 PM 被閲覽數: 11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一闪而过的路边美景


作者:liqiong  于 贝壳村  


1


2


3


4


5


6


7


8


9


10




失控的勃列日涅夫:生活淫乱,特权家族


2011年10月20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发表讲话,说俄罗斯一定要避免出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出现的“停滞”局面。“停滞”,成了历史发给酷爱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一枚摘不掉的勋章。1964年,勃列日涅夫刚上台,美国《时代》杂志就把这位浓眉虎目、器宇轩昂的苏联领导人放在了封面上,他背后是象征苏联意识形态的镰刀、麦穗,还有布满了不知是白云还是乌云的天空。

  

  苏联:二十年前的名字

  1970年,苏联第8个五年计划执行得很好,经济发展势头不错。这也是美国媒体紧张的时刻。于是,1970年5月的《时代》封面,便是勃列日涅夫僵硬的面孔映照在血光之中。

  1972年5月,尼克松、基辛格访问莫斯科,那一期的《时代》周刊上的勃列日涅夫又英俊了起来。1974年7月,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悄然开始,在《时代》封面的漫画中,勃列日涅夫藏在背后的手里抓着一大把核弹头,与尼克松对峙。而自从1976年病重之后,勃列日涅夫出现在《时代》上的形象就与之前的英俊、刚烈、与美国叫板不同,变成了一个垂垂老者。从有关勃列日涅夫的种种报道背后,可以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固化的特权阶层和一个无法摆脱自我惯性的国家和国民,全都陷于失控。

  勃列日涅夫的诸多怪癖

  勃列日涅夫有很多嗜好,抽烟就是其中之一。但在1976年身患重病之后,医生就禁止他抽烟了。为了能缓解一下烟瘾,他就让周围的警卫员抽烟,以便自己能闻闻。更有甚者,在会见别国领导人时,他让翻译也点上一支烟,深吸一口,然后往自己脸上喷。不仅如此,因为患病而无法入眠的他,吃安眠药也上了瘾,不得不缠着医生想“多来几片”。

  

  

  

  爱烟如命,嗑药无尽,从勃列日涅夫身上,可以看到一个超级大国领袖的自我失控。很多人把苏联崩溃的罪魁祸首的帽子,扣在勃列日涅夫头上,很难说这是一种公允的评价,因为失控的,并非只有勃列日涅夫一人。

  虽然他爱烟如命,却嫉“酒”如仇,强烈反对苏联人酗酒,甚至想颁布禁酒令。可即便是这位强硬的领袖,也最终在苏联社会根深蒂固的酗酒传统和政治局的压力下妥协了。这种对于酗酒的反对态度,一直延续到了后来的戈尔巴乔夫,在其有限的政治生涯中,“反酗酒运动”几乎是戈尔巴乔夫最强硬的一次行为,结果导致苏联政府损失了上千亿卢布的税收(相当于当时苏联国防支出),嗜酒如命的苏联人也怨声载道,有人因为喝不到酒就喝花露水,还有人偷喝工业酒精而中毒身亡,禁酒令让政府与民众陷入了对立情绪当中。领袖爱烟,全民爱酒,这种自上而下的沉溺于快感而不愿改变现状,是苏联崩溃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原因。勃列日涅夫不止是个烟鬼,还是个恋物癖,具体地说,他对于勋章有着一种近乎于痴迷的爱好。

  苏联曾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什么,勃列日涅夫又进手术室了?又是心脏手术么?当然不是,是扩胸手术,为了能在胸前再多挂一枚勋章。勃列日涅夫一生至少获得过114枚勋章,在1976年他70岁生日时,他获得了“苏联英雄”勋章和“苏联元帅”勋章,这已经是他第4次获得“苏联英雄”勋章了,此前只有二战功臣朱可夫元帅得过4次,至于说重复获得同一块勋章到底有什么乐趣可言,恐怕只有勃列日涅夫自己才知道了。

  仪式上,当别人给他戴上勋章时,勃列日涅夫会调侃地说:“我觉得有人把它偷走了。”旁边的人就要配合地说:“我们又把它找回来了。”或者他会说:“你们觉得我应该获得这个勋章吗?”谁敢说不应该?

  比较悲催的是,1978年,勃列日涅夫获得了军队最高勋章“胜利勋章”,可是在他死后的1989年,苏联取消了他的这枚勋章资格。他获得过次数最多的勋章是“列宁勋章”,8次。为了讨好他,外国政府也给他送勋章,“东德英雄”、“古巴英雄”、“保加利亚英雄”、“捷克英雄”、“蒙古英雄”、“南斯拉夫之星”、“胡志明勋章”,而当时与苏联关系紧张的中国,没给他勋章。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策动者,勃列日涅夫还获得了苏联支持的阿富汗政权授予他的“阿富汗自由太阳勋章”。

  

  或许正是知道苏联领袖的这个爱好,1979年1月22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刊登了对于勃列日涅夫的专访,他谈到了对卡特政府的担忧、对中国的愤怒,但仍旧对苏联的未来保持乐观。封面是水彩画的勃列日涅夫肖像,西装上还画着3枚硕大的勋章。

  如果有人觉得勃列日涅夫喜欢勋章,是为了在得奖时发表演说的话,那恐怕是个错误。口才问题,一直是勃列日涅夫人生中的短板,他不可能像赫鲁晓夫那样脱了鞋子在联合国大会敲桌子骂人,因为依照勃列日涅夫的语言习惯,情急之下他很可能口齿不清。因为他在卫国战争时期曾经负伤,造成强烈的脑震荡,从那时起,他说话就一直口齿不清,或许是为了掩饰这个问题,他经常念稿子,但却经常念错。

  有一个苏联流行的段子是,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勃列日涅夫拿着讲稿说:“欧!欧!欧!欧!欧!”全场起立,鼓掌。这时,一名工作人员跑到勃列日涅夫身边对他说:“那是奥运五环标志,您不用念出来。”

  可以说这个段子是杜撰的,因为1980年时,勃列日涅夫的病情已然很重,恐怕连登台念稿的力气都没了。但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也足以让人感受到这位领袖无所顾忌的幽默感。

  1979年6月,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会见美国总统卡特。苏联的秘书预先假设了几种卡特可能的提问方式,并准备了一张很长的纸条,如果卡特问得宽,就把纸条全部念完,如果卡特问得窄,就只要念前半部分就好了。结果,卡特问得果然比较窄,翻译就把纸条的后半部分给划掉了,递给领袖。

  勃列日涅夫念着念着,突然发现后面被划掉了,转头大声问翻译:“怎么,后半部分不需要念了吗?”翻译怕他听不清,也大声喊:“不需要,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名字)。”可想而知,对面坐着的美国总统卡特一行人,是怎样哭笑不得的表情。

  除了是个勋章收集癖,勃列日涅夫还是喜欢汽车。传闻说他私人收藏了50多部汽车,不过可以确信的是,他的确有一台劳斯莱斯,还有一台美国总统尼克松送给他的林肯。在克林姆林宫时,他总是开着苏联国产的吉尔车,但只要一离开那里,到了自己的乡间别墅,他就会开着劳斯莱斯兜风。

  混乱糟糕的生活史

  1982年3月的《时代》周刊,专门刊登文章讲了《与勃列日涅夫一期去打猎》,那时距离他去世仅有几个月之遥。

  2005年,俄罗斯一家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剧《勃列日涅夫》,除了打猎之外,剧中生活放荡的领袖形象,彻底颠覆了俄罗斯人的记忆。

  剧中的勃列日涅夫喜欢住别墅,喜欢打野猪,喜欢看电影,喜欢开各种各样的玩笑,还喜欢没完没了和护士调情。剧中有个场景,勃列日涅夫和护士双双爬上了床,演出了一场激情戏。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简直是对苏联领导人的侮辱,但实际上,勃列日涅夫的孙女却对这场戏赞不绝口:“观众可能会对此场景鼓掌,说‘哈,勃列日涅夫,你这个杂种’,可是很快就会对此场景充满了爱国主义的乡愁,说‘他那么大年纪了,可还是能做到’。”

  

  

  1979年,勃列日涅夫与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谢拉夫热吻

  这个名叫维多利亚的孙女,曾经对西方媒体记者说了很多有关勃列日涅夫的生活细节。比如,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拥有的核武器数量超过了美国,而核密码箱就放在勃列日涅夫的老伴维多利亚·勃列日涅娃的床底下,因为曾经做过克格勃头子的勃列日涅夫觉得“找不到更安全的地方了”。

  而从维多利亚的口中,外界得知电视剧里调戏护士的情节并非杜撰。孙女认为,勃列日涅夫一共有7个情人。勃列日涅夫在二战前线的乌克兰认识了美女“玛塔沙”,成为情人,勃列日涅夫在艰难抉择之后,选择了维持家庭,而玛塔沙也主动离开了他,后来她还带着丈夫(勃列日涅夫的战友)来到勃列日涅夫家里做客,而妻子勃列日涅娃始终装作对一切不知情,等待丈夫最终回心转意;他每次去打猎,乡间别墅里也会有叫安娜的金发美女等待他,那是勃列日涅夫喜欢的类型。

  

  勃列日涅夫对于女人的喜好,或许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不喜欢撒切尔夫人,因为他觉得她“不够女人”。在他生命最后阶段陪伴他最多的,并非妻子,而是一位叫做妮娜的女护士。

  相对于勃列日涅夫的喜欢享乐,妻子勃列日涅娃却是另外一种人。她会默默地在家里帮丈夫缝补衬衫,做一些麻烦但美味的俄罗斯菜肴,但她却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因为她总是那个被冷落的人。她宁愿去逛商店,当然,是只有少数高官太太才有权力去逛的商店。

  她曾经伴随勃列日涅夫出访印度,结果遭到了犹太人的抗议:“你作为犹太女人,就应该帮助苏联的犹太难民离开那里!”她后来说,自己并不是犹太人,只是长得像而已。

  特权家族的堕落

  然而,这个与世无争的女人,却逃脱不开一群惹是生非的家人。勃列日涅夫有一子一女,两人无一例外,全是出了名的酒鬼,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勃列日涅夫强烈反对酗酒的原因吧。勃列日涅夫不但对于自我身体失去了控制,对于儿女和家族依旧如此。

  女儿勃列日涅娃的第一段婚姻仅仅持续了9天,勃列日涅夫实在看不下去,想给女儿包办一次婚姻,她从几个候选人中挑了楚尔巴诺夫。她嗜酒如命,脾气暴躁,但是独爱珠宝。传言说她有一次去格鲁吉亚参观一家博物馆,看中了馆中所藏的两件珠宝圣器,非要博物馆把它们当做礼物送给她,馆长死活不给,还打电话给当时的格鲁吉亚共产党第一书记商量怎么办,电话最终打到了勃列日涅夫那里,他对女儿说:“那是人家格鲁吉亚的国宝,不可能给你。”要求女儿立刻回莫斯科。

  这件事让勃列日涅夫很生气,他对人说:“全世界的人都尊敬我,可是我自己的家人却让我难受。”不过,最难受的事情还在后面。

  

  1974年勃列日涅夫在百事可乐公司

  1982年,勃列日涅夫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气息奄奄的他绝对想不到,副手安德罗波夫主导的“打击犯罪与腐败”行动中,盗窃苏联国家珠宝公司的贼人被抓获,而种种证据显示他们都与勃列日涅夫的女儿加琳娜·勃列日涅娃有牵连,后来证实,她正是向国外走私珠宝钻石的人,想以偷盗的方式来威胁对手。她被逮捕到克格勃总部审讯,可是毕竟她父亲还是苏联第一号人物,所以她并未定罪,只是被驱逐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当戈尔巴乔夫负责腐败案调查时,加琳娜、她的哥哥尤里(当过苏联对外经贸部第一副部长)和丈夫楚尔巴诺夫都因腐败被捕,加琳娜的舅舅、维多利亚·勃列日涅娃的哥哥曾经做过勃列日涅夫的继任者——安德罗波夫的副手,也在那场运动中畏罪自杀。由于整个团体中有大量勃列日涅夫家族的人,苏联人习惯上称他们的团体为“勃列日涅夫帮派”。而醉心于美女和勋章的勃列日涅夫自己,极有可能对子女亲属利用自己的名字干尽坏事并不知情。

  在这场对堕落特权家族的整治风暴中,勃列日涅夫的妻子勃列日涅娃是无辜的。勃列日涅夫的孙子记得,奶奶一生都有一个习惯:把掉在桌上的面包渣捡到嘴里吃了。这个深居简出的家庭妇女几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她失去了一切特权,连去诊所都不能乘车,要自己步行。当克格勃要她把别墅腾出来时,她气愤地说:“好吧,我承认,我对发动阿富汗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可悲的是,由于生前勃列日涅夫夫妇和儿孙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所以当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儿孙很少去看望勃列日涅娃。

  苏联崩溃的开始

  1995年,勃列日涅夫的侄女柳芭·勃列日涅娃写了一本名为《我经过的世界》的书,其中提到了勃列日涅夫对她讲,有次斯大林看着台下的人群时说:“都是我的羊啊!”柳芭的父亲曾经问自己的兄弟勃列日涅夫对信仰的看法:“我们不能让人民没有信仰,毕竟你知道,教堂都拆了,沙皇被枪毙了,必须要有东西去持续信仰。”

  在侄女的记忆中,勃列日涅夫也并非总是那么耽于享乐的人。二战结束后不久,妻子多次和勃列日涅夫说想要一座衣柜,结果勃列日涅夫气得哭了,把她的衣服都撕成了一条条的,因为当时的他觉得拥有很多衣服是庸俗和小资的“堕落”。曾几何时,当他开着劳斯莱斯在乡间别墅兜风时,他却忘记了他毁人衣服的事情。

  

  

  

  勃列日涅夫最大的问题,是他不再像之前的苏联领导人那般,至少在口头上宣称“艰苦奋斗”,他本人就已经开始追求奢华的生活了。莫斯科的苏共秘书尤格尔列切夫就拒绝给勃列日涅夫唱赞歌,因为觉得他“名声不好”。而在他的带领下,特权阶层的享乐生活也成为了一种“合理存在”,领导阶层距离苏联人民越来越远了。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冷战史专家沈志华教授认为:“看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档案,我们就明白了,这个庞大而森严的官僚体系,内部的利益阶层,已经凝固了,不再是顺畅流动的,而是板结的。依靠权力谋取利益,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被制度化了。而作为执政党的苏共,也就彻底远离了人民。”

  沈志华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恰恰是苏联人开始对国家和体制提出质疑的时候,苏联的“民心”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偏离,可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披露出的档案中,有一大批当时的群众写的人民来信、上访信,比如说饥荒来了没饭吃、对官员腐败的指责、对住房紧张的抱怨等,牵涉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从中可以看到,人民对于很多问题的不满是很强烈的。所以,当苏联解体时,大家发现一个执政了70多年的政党下台,居然很少有群众对他们表示出留恋。”

  

  勃列日涅夫最后一次出行乌兹别克,给共和国所有领导人以及他们的副手、副手的副手、助理、速记员、打字员,甚至开车的司机,都准备了礼物,为此花费了数十万卢布的经费。这种慷国家之慨的做法,影响极坏。上行下效,请客送礼达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这不仅浪费了大量国家钱财,而且腐蚀了一大批干部。

  苏联人传说,领袖夫人勃列日涅娃特意在莫斯科找了一个套间房子,专门用来摆放勃列日涅夫在各种场合上收纳的礼物,每隔几天她就会去清点一番,只是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礼物,就非常愉快。这个传闻无法考证,但可以知晓的是,勃列日涅夫的前任赫鲁晓夫,无论收到什么礼物,都会马上叫来秘书登记——那是国家财产。

  实际上,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苏联经济发展并不迟缓。第8个五年计划(1966-1970)顺利完成,增长率达到7.4%,远高于同期西方国家的增长率。到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达美国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农业总产值达到85%。

  但是,苏联计划经济下的这种高增长是靠大量投入资源而实现的,缺乏技术创新与生产率的提高,不具有可持续性,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增长率就放慢了,“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工业总产值增长从8.5%下降到5.9%,农业总产值从4.3%下降到1.1%,劳动生产率年增长从6.8%下降到3.2%。

  经济发展的停滞,加之官僚阶层的贪于享乐,使得苏联真正处于崩溃的边缘。而禁酒令的税收损失、冷战军费开支、入侵阿富汗军费开支、切尔诺贝利救援资金缺口,都成了压垮苏联的最后几根稻草。

  即便如此,在2009年的俄罗斯民意调查中,其中31%的人愿意活在勃列日涅夫时代,39%的人选择普京时代,只有1%的人愿意回到叶利钦时代。看,失控的人不只是勃列日涅夫自己吧。

  【参考书目:《从赫鲁晓夫到普京》,张捷著;《勃列日涅夫18年》,郭春生著;《我经过的世界》,柳芭·勃列日涅娃著  本文原载于《看世界》2011年11月下】






龙应台:众人皆知我独愚


文| 龙应台

  发现一种虫的名字叫“马陆”(也叫千足虫)之后,我就去了屏东。两个屏东人听了我的故事,不屑地说:“大惊小怪。”马陆,他们从小就知道。而且,他们纠正我,马陆的身躯不像蚯蚓一样软,是硬的,还带壳。

  这回轮到我惊了——这会不会又是一件“众人皆知我独愚”的事?

  我对台湾是有巨大贡献的,《康健杂志》的成立,我就是那关键因素。

  有一年,从欧洲回台湾,先去探视一位长辈。他看起来颇为疲累,问及缘由,长辈遂谈起“前列腺肥大”的种种苦恼。告别之后,我匆匆赴好友殷允之约。赶到时,允已嫣然在座。见我行色匆忙,允关切地问:“怎么看起来有点疲累呢?”

  实在不知该怎么回答——我觉得很好啊,可是既然看起来“疲累”,那——我不假思索地对她说:“可能前列腺肥大吧。”把包包放下,坐下来,拿过菜单,跟侍者点了一杯咖啡,这时才觉得允端详我的表情有点怪异。

  她是在等着看我解释自己的“玩笑”。等了半天,发现我没开玩笑的意思。于是她把身体趋前,那种尴尬的神情,好像在告诉一个男人他的裤裆拉链没拉上,她小声地说:“应台,嗯……女人没有前列腺。”

  我愣住了。当天,就在那中山北路的咖啡馆里,当我的咖啡正在一个白色瓷杯里颤悠悠地被送过来的途中,台湾《天下杂志》发行人殷允决心创办《康健杂志》。她的理由是,如果像龙应台这种人对于医学常识都糟到这个程度,那么显然很多人都需要被她拯救。

  我为自己的无知羞惭,抬不起头来——这故事要在台北的文坛江湖怎样地流传啊。直到有一天,见到了好朋友J,他是个赫赫有名、粉丝群庞大的作家兼画家。J听了众人笑我的故事,很有义气地拍拍我的肩膀说,“不要紧。我最近才知道,原来前列腺不是长在脖子里。”J,可是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男人。

  什么叫知识盲点,我在17岁那年就知道了。读台南女中时,每天放学后在同一个车站等公交车回家。在那里站了大约一年以后,有一天,望着车水马龙,我终于问站在身旁等车的同学:“为什么马路这一边的车都往这个方向,那边的车都往另一个方向?”

  那个同学的表情,基本上就是后来的殷允的表情,很怪异。

  所以现在,是不是天下的人都知道“马陆”,只有我不知道?我紧张了。

  第二天家庭聚餐,刚好两个大学生侄儿在座,马上做民意调查:“你们知不知道一种虫子叫马陆?”

  他们两个眼睛转转,像国中生一样地回答:“节肢动物,很多脚。”

  我心一沉,不妙,他们也知道。“和蜈蚣差别在哪?”我再问。

  “一个扁,一个圆。一个有毒,一个没毒。”

  “见过吗?”

  “没有。课本里有图,考试有考。”

  我觉得稍稍扳回一点颜面,老气横秋地说:“你看你们,都只有课本的假知识。我告诉你们:蜈蚣的身体一节只有一对脚,马陆每节有两对脚。”

  哥哥一旁听着,一直不说话,这时却突然插进来,悠悠说:“我记得有一年,我们一群人一起在嗑瓜子,你发现你嗑得比所有人都慢,然后才知道,原来嗑瓜子要从尖的那一头嗑起,你却从圆的那头拼命嗑。那时你都30多岁了。”

  两个大学生同时转过来惊呼:“啊?嗑瓜子要从尖的那一头?”

  本文选自《目送》




为什么性革命总在政治革命之前?


 潘绥铭 摄影与诗歌

  导读:从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到古希腊时期确立性和美的基本标准,从中世纪浪漫情爱的确立,到一战后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再到性、爱和婚姻三者的基本分离,西方两性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也深深影响到了如今中国人的情感观念。在这篇文章中潘绥铭以时间线为标准,讲述了、两性文化的变化过程,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动因。

  作者介绍:潘绥铭,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方法、性社会学和性别人类学研究,被誉为"中国性学第一人"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导,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代表作有《神秘的圣火--性的社会史》、《性学与性社会学》、《存在与荒谬--中国地下性产业考察》等。

  《为什么性革命总在政治革命之前?》

  作者:潘绥铭

  

  01.文艺复兴:从肉体禁欲到精神禁欲

  中世纪的生活哀婉、沉闷、灰暗、单调,文艺复兴是人的解放时期,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开始有了表情。基督教将此爱为“圣爱”,文艺复兴的人们把它又重新归回到男女之爱。

  新教作为天主教的分支之一,打破了禁欲,新教的教士可以结婚,但是必须要“清心寡欲”。《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新教徒清新寡欲的传统创造了资本主义精神,才使得资本主义能在全世界发展起来。但结果是,新教的这种方式把肉体禁欲变成了精神禁欲,你可以结婚生孩子,可是不能把性这件事当做快乐的事,只是把它当做一个责任和义务来对待。

  这种事不新鲜,在中国也有,只是没有新教那么严重。中国过去读书人在过性生活的时候,嘴里也会念叨“非为色也,乃为后也”,也就是说,只有在为了生孩子的情况下,性生活才是纯洁的,否则叫贪图享受,会乐极生悲。

  

  

  02.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风尚”

  

  这也导致了在19世纪下半期的维多利亚时代,出现了“虚伪的风尚”。之所以称其为“虚伪“,是因为当时社会上已经有以下几个现象。

  第一,表面上上流社会的贵族妇女穿得非常好也十分端庄,可是在实际生活很混乱,私生子女达到历史最高峰。

  第二是娼妓横行。娼妓历史上一直都有,但到这个时候已经成为关乎大英帝国存亡的问题了。1852年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差点儿就把英国人赶走,但英国本土的军队一直不来支援,原因就在于娼妓给士兵卖淫,导致三分之一的海军士兵得了梅毒,而且军队要在海上航行一个月,到了早就没有任何战斗力了,使得军队在一年之内竟然出动不了。痛定思痛,在1871年,英国颁布了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禁娼法律,名叫《传染病防治法》。这在历史上常见,一切罪恶的目的都要套一个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第三就是同性恋流行。当时上层流行这种风尚,只是大家都不说,这和现在中国目前状态很相似,心照不宣。大学里有男孩子要出柜,大家都会说,“你出什么劲啊?”

  第四是吉普赛女郎的野性情爱情节的吸引。吉普赛民族跟犹太民族差不多,在欧洲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年,没有土地到处流浪,没有任何从事生产能力,只能唱歌跳舞,就是要饭的。可是到19世纪以后下半期,一大堆的文学、绘画、歌剧都在歌颂他们,最著名的就是《卡门》,吉普赛女郎的野性突破了过去的封建传统,这在欧洲社会是没有的。这种理想吸引了很多的男人。

  最后,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游荡。恩格斯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确提倡废除一夫一妻制,所以至少在1848年共产主义刚刚产生的时候,“共产共妻”的概念的幽灵是在人们思想中游荡的。

  当时社会生活已经变成这样了,但文化上仍然道貌岸然,所以这叫“虚伪”。

  

  

  03.禁欲主义大举反攻  

  19世纪另一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禁欲主义的反攻,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删改圣经。现在中国卖的都是1871年版的圣经,它禁绝了一切性的联想。圣经一共一个有三个版本,第一个是1871年的圣经,第二个是犹太人的圣经,第三个是死海的手稿。这三个版本完全不一样,在最原始手稿里面不但不是禁欲,反而是纵欲主义。比如《所罗门的雅歌》在1871年版本就叫《雅歌》,原版本完全就是一个性教学,可是在19世纪后面全部被改掉了,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色情的事,对此进行了很多删改。

  第二个是倡导独身绅士和端庄淑女。比如福尔摩斯就是绅士,坐怀不乱。那个时代的女性实际上都是端庄淑女,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苟言笑。

  

  

  04.一战后:第一次性革命

  20世纪来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生了第一次性革命。

  这次性革命表现在对传统改革的突破,人们厌倦了温文尔雅、矫揉造作的爱情。有人提出“帝国毁于革命,革命兴于床上”,认为“性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先导,性解放了,人才能解放。

  这是因为人类在一场大的灾难之后,各个民族都会不断的反思,人们觉得上帝、世界和人都“死”了。交战双方都信仰上帝,结果“上帝死了”;那时候欧洲就是世界,结果欧洲被打成了这个样子,世界也死了;人在一战中哪怕存活下来,哪怕在后方,但是人是不可能回到维多利亚那个时期,人也死了。

  这种情况下,浪漫情爱出现了第一次的幻灭。过去宣扬的骑士加灰姑娘这样的爱情传播了一千年以后第一次出现了幻灭,因为这种爱情不能抗拒苦难,而且也实现不了。有一部电影叫《禁地》,是一个战争片,实际上是一个爱情片,写了这一场战争对男女爱情的破坏,不是因为生离死别,是因为在那样残酷的战争之后,人们已经没有办法相信爱情了。

  

  

  05.苏联的女性“杯水主义”

  此时,女性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1918年,英国规定30岁以上的女性获得选举权,才会有现在的女权运动和男女平等,才会有今天这么多女大学生坐在这里听课。

  在苏联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女部长亚历山德拉·米哈伊洛夫娜·柯伦泰,她担任交通部长,是列宁的左右手,相当于布尔什维克的副主席。

  而且,她被挑选为“杯水主义”运动的发起人。“杯水主义”的意思是,性生活跟喝一杯水一样的简单,没那么多负担、顾虑和后果,喝完了你不喝了,想喝了再继续喝。这在历史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不仅对英国这样一个保守、绅士的国家影响很大,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在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新潮男女之间都追随这个,才会有自由婚姻结合和自由恋爱。因此是先有的性自由,才有的婚姻自由,不要搞混了。

  当然这是是女性的“杯水主义”,男人“杯水主义”那是嫖娼,几千年来都有。 

  在1918年革命成功的时候,杯水主义就开始了,早期关于红军和游击队的文学作品中的性关系描写非常直白。曾经有一部分地区的政权,发起妇女解放运动,要求女性不准只跟一个男的发生关系,这次性解放在苏联内战时期非常激进,一直坚持到1991年苏联垮台。

  当时也提倡离婚自由,在苏联漫长的70年历史中,登报发表声明就能离婚,如果不生效再起诉,进入法律程序,离婚很简单,那时候离婚在中国人来说是不能理解的。

  而且苏联对裸体空前开放,1918年革命刚刚成功,黑海边有一个裸体海滩,早于全欧洲,更早于美国。1931年前后,中国记者邹韬奋到苏联吓了一跳,认为这样太不道德了,苏联人就说:“我们不穿衣服站在一起什么事也没发生,你们衣冠楚楚但你们什么事都做。”他觉得很受启发,回来以后把这个登在报纸上,这对中国人来说太随意了,刺激了中国人来考虑到底什么叫道德。

  这个运动坚持到1927年。1927年之前,苏联红军士兵三分之一嫖娼,那时候在战争中有功的人才能够上大学,因此大学生都是有功之臣,他们中有40%的人靠同居而有性行为,剩下30%的人是靠嫖娼,而且革命把地主资本家都枪毙了,资本家的妻子女儿只能卖淫,因此娼妓远远超过了沙皇帝国的时代。欧洲虽然战争持续多年,但妓女一直维持在战前水平,所以他们将苏联人看作是野蛮人。这是一段非常隐晦的历史,但是中国50年代历史书都写着这一段,性革命也影响到了1937年到1939年的延安。

  直到斯大林上台实行严格的独裁统治,把这些东西统统给消灭了。1927年,斯大林把全国的近50万妓女抓起来,剥夺她们的自由和权利,强迫她们进行劳动改造,让她们挖了一条两百七十公里的运河,挖了6年,将近50万妓女被累死了。

  斯大林实行了严格的精神禁欲,但他没有禁止裸体,他把性变成了专制的一种工具。

  

  06.二战以后:第二次性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生了第二次性革命。

  二战对欧洲来说是天翻地覆的,短短四年之内,共死掉了三千七百五十万人,光军人就死掉了一千二百万,这样惨烈的战争以后,欧洲发生了巨变。

  现在的西方谁最开放?是欧洲而不是美国,美国两极分化,最极端和最保守的人都在美国,欧洲相对比较平均,总体上是开放的。例如色情,欧洲电影里演色情的东西太正常了,而美国公映的电影都是分级制的。

  第二次性革命的口号是“不要再打仗了,我们做爱好不好”。出现第二次性革命的原因有四个。

  第一个是因为青少年在人口中的比例增加。1945年仗打完了之后,一千三百万美国士兵从世界各地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造人,1945年到1950年期间出现“婴儿潮”,到1960年前后,这批婴儿进入青春期,那时15~25岁的年轻人,居然占到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他们要发生革命,谁也阻挡不住

  第二个是肯尼迪时代带来的希望。这不是因为肯尼迪本人,是因为他比较年轻,那时只有42岁,他本人的政治观点其实很保守,但被认为带来了新的希望。

  第三个是女性解放。我们称之为“女权主义运动”,这有一个英文翻译的问题,在19世纪下半期曾有过一个女权主义,那时候是争取生命权,这场运动也成功了,这两个运动有同样的名字,该怎么区别呢?我推荐用台湾的翻译“男女平权主义”,这才是60年代以后新出现的女权主义的确切含义。1974年召开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女性提出的第一个权利不是婚姻权、就业权或者防止强奸权,而是选择同性恋的权利,这在当时代表的是性解放运动。

  第四个,迪斯科、摇滚乐流行。人们往往忽视音乐背后的含义,摇滚乐迪斯科节奏是0.8秒,这代表了性高潮的律动的节奏,这代表的是性。“性”在西方已经有了广泛的含义,“性”在英语里过去叫sex,现在叫sexuality,已经广泛扩展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音乐、舞蹈各方面都代表性。而且“性”这个概念也不要再想性别的事了,中国说性别就是男人和女人,但在英语里叫gender,包括同性恋、变性人、阴阳人,中国落后于世界主流太久了。

  60年代提出的“性权利”,一共提出了几个要求:

  第一是人身权。要防止性侵害,这些侵害不止是强奸,还包括性骚扰、童年的性侵害等。

  第二是人格权。在国外不能在公开场合侮辱女性,尤其是辱骂一个女性群体,比如中国人常说的“女人头发长见识短”,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很多敏感程度中国人很难想到。如果你将来想出国留学的话,千万要先上人家的培训性别的课,别以为女生你就不用了,女生要是敢侮辱女性、侮辱gay那也是不可以的。

  第三是选择权。这是当年性解放运动争取的第一个权利,现在这个权利扩展了,还包括人的发展权,因为人的性取向都不是一定的,在过程中可以改变。

  第四是公民权。这对中国人来说很难理解,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以前我去美国探亲,晚上没事干,正好隔壁有个四川老头也在探亲,于是晚上我们就出去溜弯,不到一个星期,老弟告诉我社区委员会要开会讨论我们,因为要给中国老年男同性恋者提供必要的便利。美国人不知道溜弯这回事,他们以为我们是同性恋,受家里人欺负,无家可归,真的给我们预备了一块沙发,可以坐着聊聊天。虽然是个天大的误会,但这背后体现的就是公民权利,我没给美国交过一分钱的税,但只要生活在这就是公民,政府机关就必须为一切人提供便利,这就叫公民权。

  可是现在,中国在讲性权利时又出现另一个极端,就是以为自己是少数派就可以随心所欲,譬如有的学者宣传“可以在公园里做爱,别人管不着”。但实际上,每一个人的权利是有边界的,要以他人的权利为界限,超过了就是违反道德。

  我们这代人当过红卫兵,红卫兵犯过唯一的错误就是我们以为自己是正确的、高尚的、是在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从北京到上海,有火车不坐偏要走路,我们觉得自己很高尚,投身革命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但这不代表红卫兵因此就具有可以辱骂、批斗人的特权。现在很多年轻人正在犯我们当年犯过的错误。

  比如现在在网上,很多人不明白一点:你可以发表观点,但是不可以带一个脏字。你再正确,不代表你有骂人的权利。我们老用“宽容”来解释这个问题,这可不是宽容的问题,这是人权的基本原则,违反了这也就变成红卫兵了。

  

  

  07.性革命结果:浪漫情爱彻底幻灭,离婚作为一种手段兴起

  性革命还让浪漫情爱彻底幻灭了,这不代表没有爱情,而是浪漫情爱变成了性爱,那种无性之爱彻底没有了。现在西方道德里面,尤其在欧洲,爱一个人却不上床,大家会觉得非常奇怪,不爱一个人却常上床也很奇怪。

  第一句话中国人大多数都能接受,可第二句就不太能做到了。我们有多少成年夫妻就是丝毫没有爱情,却在过性生活,生育下一代?我们做过调查,中国的成年夫妻只有30%是真的相爱的,剩下70%根本就不相爱,但是他们也过性生活,难道这就道德吗?

  离婚不是最好的手段,但是它是必要手段。

  中国的婚外发生率高于全世界,女性婚外情发生率在2010年是11%,现在是13%。而美国是6%,瑞典只有3%。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因为国外是“连续专偶制”,一旦不合,不再相爱,婚姻就破灭了,但一生中还会有很多婚姻,而且每一次结婚都很认真专一,没有婚外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和中国不一样,中国人受不了离婚。

  

  

  08.禁欲主义粉碎,性、爱、婚分离

  这些方式粉碎了禁欲主义,造成了西方的性、爱、婚的相对分离。

  80年代,西方三位学者搜集了2400多种英文的爱情的小说和诗歌,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了成为爱情的三条规则:第一,性;第二,吸引力;第三,关注对方,时刻想着对方。

  90年代,在北京也有这么一个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尤其是已婚者的排位稍微有点不同:第一,关注,在中国叫体贴;第二,性;第三,吸引力。

  可是短短的30年过去,2015年我们调查了两性风采,大家这回的排序是这样的:第一,人格魅力;第二,性别气质;第三,对对方的了解程度,是否善解人意。这三条加起来,直接影响后来的性致。

  可见,西方的爱情观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传统的夫妻恩爱,在年轻人里基本仅作为婚后的一种设想,在婚前早已经不是这样了。

  资料来源 | 搜狐文化






爱情里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周国平 周国平

  

  距离不但是产生美感的前提,而且也能够使爱情保持活力。你说什么是爱情,爱情无非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吸引,互相之间的欣赏和追求,所以结了婚以后,爱情虽然改变了形态,它不是浪漫式的爱情了,它是亲情式的爱情了,但只要是爱情,它仍然需要互相之间有这样一种心情,就是要互相吸引,追求,欣赏,要互相能够玩味。如果在一起觉得没有意思,没有什么可玩味的,都熟悉透了,没什么可多想的了,就是过日子罢了,这样一种状态就不是爱情了,当然也不是亲情式的爱情了。所以我说爱情是永远不会大功告成的,它永远是有危险的,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清醒。互相永远要把对方看成是独立的个人,是需要不断去追求的一个对象,没有人可以一劳永逸地得到另一个人,占有另一个人。只要他优秀,如果你自以为已经一劳永逸地得到了他,不再追求他,觉得无所谓了,对他不再尊重和欣赏,有一天他可能就飞走了。也可能两个人都觉得没有意思,那么最后也是散伙,或者就一起被这个没有意思的婚姻生活改造成平庸之辈。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的婚姻应该始终使爱情保持末完成的时态,两人心里都要明白,爱情并没有完成,它还需要继续生长,每人都要继续把对方当作独立的个人予以尊重,都要继续用行动获取对方的欢心,越是这样,爱情和婚姻实际上就更牢固。

  那么,怎么样才能保持距离呢?套用西方政治学的术语,我觉得两个人应该有一个共同认定的私人领域,就是互相不干涉的领域。这个互不干涉的领域呢,首先是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比如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独处,我想自己呆一会儿,想一些事情,你就别干扰我。不要一旦他要独处了,你就觉得他是在躲避你,冷落你,对你有意见。不是这回事,独处是每一个有内心生活的人的需要。又比如要有写私人日记的权利,我写的日记我可以不给你看,我可以有自己的小秘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和我太太写的日记,我们互相都不看,也不要求看。托尔斯泰在这方面就比较惨,其实他跟索菲娅的爱情一开始是很美好的,结了婚以后,索菲娅就老是要看他的日记。托尔斯泰是一个对自己绝对诚实的人,他没有任何忌讳,有什么想法都如实写下来,他想的往往是灵魂生活的大问题,可是看了他的日记以后,索菲娅老是往自己身上联系,疑心哪些话是针对自己的,然后跟他吵架。托尔斯泰为此痛苦万分,他觉得自己不是原来的那个我了,自己在精神上变得平庸了,因为在写日记时总想着另一双眼睛会看到,他人的注视败坏了他面对自己的纯净心情。最后没有办法,他写了两份日记,一份是可以给他太太看的,一份是不能看的,没有地方藏,就藏在自己的靴子里面,结果还是被他太太翻了出来,又大吵一架。最后老年托尔斯泰离家出走,死在一个小车站上,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就是在个人交往方面不要互相干涉,我们两人可能有一些共同的朋友,但是我们每个人也可以交不同的朋友,也许我的有些朋友你不太喜欢,但是你不要干预,因为毕竟我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人,在对朋友的选择上也可能会有差别,这是很正常的。这一点也适用于交异性朋友,我可以有我的红颜知己,你可以有你的须眉哥们,只要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互相都不要干预。当然应该是有规则的,譬如说,不能养小秘,不能包二奶,因为这样做违背了婚姻应该遵循的一般规则。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婚姻是要讲规则的,是在规则下的自由,没有规则,婚姻就不可能存在和维持。

  

  配图:丹麦画家 Peter Vilhelm Ilsted

  亲爱的朋友,在浩如烟海的微信公众号中,您能驻足于此,令我们备感欣慰,既自豪又忐忑。迄今为止已有五十多万读者关注了周国平微信公众号。周国平老师坚持每天提供精彩的哲理文字给大家,您的评论也常常得到他的喝彩。但是,因为公众号编辑团队需要担负运营的成本,在接下来的某些日子,我们可能会偶然插入一些广告内容,所得收入用于公众号的内容建设,请大家理解。今后的日子,我们会更加专注于为您提供视角更丰富、内容更有深度的文字,使您每一次的注目都能获得心灵的慰藉。谢谢!

  ——蓝袜子

  (周国平微信公众号主编)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美景/中国无记者/最折腾的一代中国人/现实太精彩/高僧说出的秘密/接见红卫兵
  • 大国崛起/福山:特朗普的美国与新全球秩序/像美国大选 中国谁有资格竞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