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私奔/鲁迅─闻所未闻的精彩与暗黑/王震谈建国后剿匪
發佈時間: 12/3/2016 10:53:45 PM 被閲覽數: 224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私奔——世界那么大,你就死心吧 


红拂女,本是隋司空杨素府中歌妓,偶然见到了来杨素府兜售自己的李靖。当夜,她一袭紫衣投奔李靖,两人在私奔途中遇上了一代侠士虬髯客。虬髯客看上红拂,却被红拂四两拨千金以一张好人卡钉在了兄妹关系上。后来虬髯客以全部财产相送红拂、李靖,自己远走天涯。

  

  △电视剧《风尘三侠之红拂女》舒淇饰演红拂

  他们三个就是著名的风尘三侠。

  红拂慧眼未见良人时,她安心卖艺当歌伎,将未来盘算了无数次。李靖是来寻前程,这事情本身就是一场赌博,命运将红拂推给了他,私奔是另一场赌博而已,输了起码得了个美人,划算。直到遇见了虬髯客,李靖才知原来红拂才是他的前程,他的贵人。

  一个美丽又聪明的女人想获得幸福其实并不容易,比如人秀于群的柳如是,她也曾如红拂那样大胆去到钱谦益面前,结果仍是不得善终。我虽为现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还是要感慨地说女人的命运受制于男人,某个角度来说嫁人就是嫁给了一种命运。

  

  △明•尤求《红拂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正如同私奔前红拂对李靖说的那句:妾似丝箩不能独生,一心依托于参天大树。

  不是每一棵大树都能依靠,红拂深知自己的资本---美丽和聪明,她更会利用自己的资本去得到自己想要的。她敢深夜去敲陌生男子的门,用美丽打动男人的心,让李靖甘愿冒着被杨素追杀的风险与她私奔;她用自己的美丽惊艳了虬髯客,让他爱屋及乌对李靖扶持。

  她用自己的聪明将三人行这种危险的关系平衡,稍有差迟,就是武松杀嫂或者杨雄石秀杀了潘巧云的下场。乱世之中私奔之路崎岖艰难,但是有了虬髯客尽心尽力的照顾,置地,送巨资,兵书...这一切对李靖日后功成名就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虬髯客留下的家产,不久之后,李靖便作了长安县功曹。公务之余,李靖用心研读揣摩虬髯客留下的兵书,让他在以后的战争中料事如神。

  李靖曾经和太原守将李渊的儿子李世民见过一面,他觉得此人一张主角脸定非池中物,所以带着红拂舍家弃业相投。翻云覆雨的命运往往是因为一个决定便定终身。李靖把身家性命都押在和李世民的匆匆一面上,这场连环赌局红拂最终赢了。李靖跟着李世民打江山,然后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贞观九年,游牧民族吐谷浑兴兵侵犯大唐边境,六十五岁高龄的李靖又带领大军直驱边境,越过黄河的发源地——积石山,生擒了土谷浑可汗。功成名就的李靖回到羡陂山每日亲自煎熬汤药,悉心照顾生病的红拂,所谓相濡以沫,就是如此。

  贞观十四年,在一个秋风肃杀的黄昏,红拂女笑着离开了人世,李靖伤心欲绝,他的心已随着她而去。为了表彰红拂女佐夫之功,唐太宗下令在她的墓前筑起突厥境内的铁山和吐谷浑境内的积石山模型,并命魏征撰写墓誌铭,自己亲手题下“大唐特进兵部尚书中书门下省开府仪同三司卫国公李夫人张氏之碑”的碑名。

  一个有智慧的美女一定与对的那个人私奔,一路顺风顺水,有备胎不离不弃,为他们铺好道路后自动消失。从此,英雄和美人幸福生活在一起。

  故事里的私奔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古往今来的爱情标本,女人似乎认为把自己榨干的爱情方式,才是最纯粹的付出。遇人不淑是女人最大的不幸,而识人不明更是主动犯下的错——《三言二拍•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名妓杜十娘名杜媺,她符合男人对青楼女子的最高标准:容貌倾城,风情万种却纯洁善良;达官权贵皆为她的裙下之臣还能不追求金钱荣华,一心向往真爱。

  

  △电影《花魁杜十娘》,李嘉欣饰演杜十娘十九岁那年,她遇上了太学生李甲。李甲仿佛懂得她“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于是他们从皮肉交易升华为灵魂伴侣。

  杜十娘瞒住了所有人包括李甲精心策划了这场私奔。她用自己的美貌和性情才华打动李甲,让他沉迷莺歌燕舞男欢女爱中,脱离原本的读书求取功名的轨道。她的身价让出身富庶的官二代李甲最后囊空如洗,京城亲友都知道李甲沉迷烟花,借给他钱等于支持他嫖妓,这是与他当官的老爹过不去。

  李甲终于众叛亲离,除了找杜十娘他无处可去,在周遭冷眼中,杜十娘不顾老鸨子的反对顶着压力对他一如既往的温存,李甲很感动。接着,杜十娘让他为自己赎身,她嫁给他从此两人永不分离。这可把李甲吓坏了,是的,吓坏了。饭都吃不起的落魄书生,千金买一笑的京城名妓,前者靠后者的资助绝境逢生倒常听说,后者靠前者获得新生谈何容易?

  他越退缩,杜十娘越步步紧逼,用激将法诱使老鸨子开出三百两这样的跳楼价,然后从被子棉絮中拿出了“平生积蓄”一百五十两。这事让李甲的朋友柳遇春很感动,捐助了剩下的一百五十两。

  李甲只剩下跟她私奔这一条路。

  杜媺带着梳妆台,撕了卖身契。两人坐船南下,行至瓜州,杜媺被邻船的盐商孙富看上了。

  孙富真诚地告诉李甲,你花光了钱财以后如何养活这样一个大美人?你父亲岂容你娶个妓女回家?娶个妓女做老婆你前途还要不要?我替你分忧吧,把她一千两银子卖给我...

  李甲越听越觉得有道理。

  夜已深,李甲垂着头,将这个交易告诉了杜媺。她愣了很久,冷静地说:郎得千金,可觐父母,妾得从人,无累郎君,可谓面面俱到,实在是好主意。次日,盛装的杜十娘站在船头,将梳妆台中价值连城的珠宝一样样展示给李甲看: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

  她算尽一切,却算漏了一样--人性。这个怯懦无能的男人在命运的转角处给了她最狠的一刀。孙富的几句煽动,情郎立马变为人贩子。她只消打开箱子,李甲会变回情郎,她幻想过千百次的美好未来立刻就来。

  杜十娘的私奔之路没有走完,她选择了怒沉百宝箱玉石俱焚,她真的是不想活了。现实里的私奔

  

  △琴台故里:因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传说而得名。传说当年穷书生司马相如还未得志之时,与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就是在此处开的酒铺。

  才子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而“世俗”中出身的贫富差距简直是私奔最正当的理由。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就在生活窘迫之时,他的好友临邛县(今四川邛崃)令王吉邀请司马相如到临邛。

  临邛县有两位富商,一位是卓王孙,一位是程郑,两家都以炼铁暴富。两位富商听说县令王吉有贵客,于是备下酒宴款待。岂料生活都无法自立的司马相如竟然称病,谢绝赴宴。(“长卿谢病,不能往。”)最后县令亲自上门“司马相如不得已,强往”。《汉书》和《史记》在此处有一字之差:《史记》写的是“相如不得已强往”,《汉书》写的是“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汉书》比《史记》多了一个“为”字。“为”者“伪”也。班固用这个“为”字揭示了司马相如假清高不去赴宴是作秀。   

  酒宴进行到高潮时,王吉将一张琴呈送到司马相如面前:“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史记》载:“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司马相如有生理缺陷——说话结巴,但他文章写得好,琴也弹得好。王吉让司马相如规避了自己的弱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强项。

  

  对音乐的热爱成了文君的软肋。“卓王孙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此句中的“缪”字道出了“琴挑”是司马相如跟王吉事先策划的一个计谋。

  司马相如在酒宴上饮酒,弹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酒宴结束后,“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已经深陷情网,于是“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生米煮成熟饭然后私奔的过程中,卓王孙完全不知情,还没来得及提出反对。等到得司马相如成都的家中,卓文君才发现他“家居徒四壁立”。   

  这时卓王孙听说自己的女儿和司马相如私奔了,如今已经离开临邛去了成都,气愤填膺。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让“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文君当炉,相如洗涤”,他们俩的私奔成为了蜀中美谈,却弄得卓王孙一张老脸没处放,最后只得打发“僮百人,钱百万及嫁时衣被财物”给他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司马相如带着卓文君回到成都无以生存,卖酒为生。酒店开在哪儿不行啊?为什么非开在临邛?就是为了让卓王孙丢人!有钱人最好面子,再不情愿也只好拿钱出来眼不见为净。《史记》载司马相如拿到一百万钱和一百个奴仆后立即关闭酒店,带着卓文君回成都了。

  汉代扬雄在《解嘲》中说:“司马长卿窃赀于卓氏,东方朔割炙於细君。仆诚不能,与此数公者并故,默然独守吾《太玄》。”什么叫“窃赀”?赀,财也。窃,指以欺诈手段非法获得。扬雄说司马相如从卓王孙手中得到一百万是他以非法手段从卓王孙处窃取的。东汉的崔駰在《达旨》里顶杨雄:“窃赀卓氏,割炙细君。”魏晋的葛洪在“窃赀”之外甚至还提出了“窃妻”之说。

  宋代苏轼在《东坡志林》卷四中说:“司马相如归蜀,临卭令王吉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称病,使者谢吉。及卓氏为具,相如又称病不往。吉自往迎,相如观吉意欲与相如为率钱之会尔。而相如遂窃妻以逃,大可笑...相如,真所谓小人也哉!” 苏轼骂司马相如是谄媚小人并指出:司马相如视临邛县令王吉邀请他赴卓氏之宴是“率钱之会”,即敛钱之宴。

  才子负心时依旧充满了才气,司马相如给她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忆。你喜欢提起私奔的往事,你自己慢慢回忆吧。卓文君作了她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怨郎诗》回复他:

  

  

  相传卓文君还附了《诀别书》一起寄给司马相如。于是,司马相如就回心转意回到她身边。从此,他们成为自由爱情与美满婚姻的典范!这种演变的始作俑者是《西京杂记》,书中给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增添了四个重要情节:

  1.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回成都后因生活无着而算计卓王孙;

  2. 卓王孙碍于脸面而赠丰厚财物给他们;

  3. 卓文君容貌秀美;

  4. 司马相如后来变心欲纳妾,文君作诗使其回心转意。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被《史记》、《汉书》、《西京杂记》、《乐府诗集》等文献所载(本文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准)但是,这些演绎都略过或者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宋元话本,元代杂剧,至明清传奇,近代京剧等推波助澜,使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他们的故事亦因此成为定式,现代影视剧里更将“私奔”这一充满古典浪漫的情节无限渲染。

  私奔有风险,历史在打脸。在今天,私奔故事要么如红拂女,自带主角光环一路开外挂最后大团圆;要么似杜十娘,充满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苍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真相,总会被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我们总是不喜欢过分残酷的历史,然而现实却一次次提醒我们--那都是一厢情愿的梦幻。

backchina




王震谈建国后剿匪:须用大炮讲理 用刺刀教训


尹家民 凤凰历史

  

  1949年10月,王震(左二)率部到达新疆,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机场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

  1949年,王震率领10万官兵进军新疆,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与剿匪活动,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肯定。新疆,王震的荣耀之地。

  “你到新疆就是去演红娘,唱主角,为那里的各族人民做好事”

  1949年初,我军挥师西进,新疆的解放指日可待。

  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已经定在了新中国的建立上。会议期间,王震向毛泽东请缨:“我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一切需要去的边疆去,到新疆去!”

  王震是毛泽东非常信任的战将。他1908年出生于湖南浏阳的佃农家庭,早年参加了湘赣苏区的创建工作。1930年9月,毛泽东夸赞王震写的传单、布告很有功底,王震回答说:“报告毛委员,我原名叫王余开,也叫过王正林,我们游击队的秀才们说用‘王震’的名字响亮,用这个名字出布告,震动大,能镇得住地主、老财和民团,便建议我改成这个名字。我是个大老粗,没喝过几瓶墨水,你看到的那些传单、布告都是我们的那些秀才写的!”

  毛泽东说:“你们的传单、布告不像完全出自纤纤秀才手,倒像经过你这位‘大老粗’的刀砍斧劈,有一种气势!你这位‘大老粗’能把那些‘小嫩细’组织起来,并把你的意图写出来,就是不‘粗’了!这方面我要好好向你学习!”

  

  王震

  抗战时期,王震率领三五九旅自力更生,开发南泥湾,成为一支独特的又战斗又生产的部队。南泥湾大生产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表扬,他为王震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并赞誉三五九旅是“发展经济的前锋”。1944年11月,王震又率三五九旅主力南下,执行中央建立以五岭山脉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的任务,后因时局变化北返,于1946年9月返回延安,行程2.7万余里,被毛泽东称为“第二次长征”。

  对于熟知孙子兵法的毛泽东来说,在进军新疆的战略上,能不用兵胜之是上策。毛泽东最后选定王震进疆,除其作风硬能打仗等开国将领共有的特征之外,三五九旅南泥湾开荒的特殊经历起了关键作用。毛泽东已经想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垦荒戍边的双重任务:新疆就是一个“大南泥湾”啊!

  新疆远离内地,入疆不仅要长途跋涉,想要在那儿站稳脚跟也得靠自己。尤其是粮食问题,从内地大规模运粮过去显然不现实,只能靠部队自己解决。而王震率领的部队能长途奔袭,又能打硬仗,还能耕地种田,显然很合适。

  就在王震请缨出征新疆后的一天晚上,西柏坡一个小剧场里演出京剧《红娘》,大家都去看戏了,王震却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看文件。不久,毛泽东走过来,问他为什么没去看戏,还说:“《红娘》这出戏很好,那位红娘总是全心全意给人家做好事,很可爱。这出戏里红娘是主角,你到新疆就是去演红娘,唱主角,为那里的各族人民做好事。”

  

  “红娘总是全心全意给人家做好事,很可爱”

  毛泽东从一开始就提出解放新疆的方式,要以政治解决为主、军事解决为辅。特别是获悉帝国主义阴谋利用新疆复杂尖锐的民族矛盾制造分裂的情况后,毛泽东要求加快解决新疆的进程,他认为:“解决新疆问题的关键是我党和维吾尔族的紧密合作,在此基础上迫使国民党就范,并使张治中、陶峙岳等为我服务,使新疆能够和平地少破坏地接收过来并有秩序地改编国民党部队。”

  这可以说是中央解决新疆问题的基本方针。王震对这一方针烂熟于心。

  敲着地图动员,请来“老师”做工作

  王震请命进疆获得批准,部队将士为自己能担当如此大任而欢欣鼓舞。可是,他们又切实地面临新的问题: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和平时期,尤其是一些年龄大的官兵,觉得过去忙于行军打仗,无暇考虑个人问题,现在胜利了,不能不考虑自己的进退及婚姻家庭问题了。

  当时进疆大军已在嘉峪关外的玉门、安西、敦煌一线摆开。此地沙海茫茫,人烟稀少。一些消极悲观的情绪,便在指战员中蔓延。部队到达酒泉地区后,一些战士便好奇地向人打听新疆情况。那些暗藏的敌人,便乘机造谣惑众。他们故意装出一副神秘的样子,把新疆描绘成妖魔地、鬼门关,说什么冬天小便会冻成“冰棍”,得拿棍子敲;出门走路只能露出两只眼睛,否则耳朵、鼻子冻得一摸就掉;夏天的戈壁滩上,太阳火辣辣,出门就晒成“鬼剃头”;风沙能刮得大石头遍地滚,刮得骆驼在空中打旋。

  

  嘉峪关外玉门关

  战士年轻容易轻信,连一些干部也受到影响。他们议论说:“我们部队在延安是保卫党中央的警备部队,王胡子是延安警备司令。现在党中央进了北平,我们驻北平作中央警卫部队是理所当然的事。现在连西安也待不住,兰州也住不了,要去那些最远、最穷、最荒凉的地方。唉,跟着王胡子,一辈子吃了大苦,没好日子过。”有的还把这些牢骚怪话编成了顺口溜:“抗日战争打硬仗,南下北返饿肚肠,烂(南)泥湾里去开荒,胜利以后去新疆,成了光棍,丢了爹娘。”

  王震这个直性子哪听得了这些论调,气得拍桌子:“这不行,这是涣散人心!”

  他左思右想,不得不亲自动手解决这些思想问题,不然根本无法进疆,就是进了疆也守不住,不打自垮。当然,办法还是老办法:先是找一些干部陆续谈话,说通了,就召开团以上干部大会。

  开会那天,他事先叫人在毛主席像下挂了一幅巨大的旧中国地图。王震那天讲得很激动,将他一段时间以来,学习和思考的成果都端了出来:“历史上的班超、林则徐、左宗棠都能为祖国统一,不辞万里艰辛出师西域,难道我们当今的共产党人还不如他们吗?说路远,那时候他们只能骑马坐轿,我们今天还有汽车,苏联老大哥还要给我们派飞机来。他们都不怕路远、干渴,我们就怕吗?有那么一些人,怕到了少数民族地区讨不到老婆,断子绝孙。我王震今天当着大家面保证,我绝不会让我们的部队里出一个和尚!”

  讲到激动处,他举起爬山用的木棍敲着那幅地图问道:“你们说,这地图是用什么绘成的?”台下的干部都瞪圆了眼睛,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他一拍桌子,大声疾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数先烈用鲜血绘成的呀!”

  

  二、六军进军新疆示意图

  他指着地图的上方说:“老中国的地图就像我们常说的,像一片桑叶。1945年国民党和苏联谈判,国民党同意外蒙古独立了,这片桑叶去掉了一大块。你们看,这里就是从中国完整的地图上划走的一块。难道我们大家还愿意再从我们的版图上少了新疆这一块吗?那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我们勤劳勇敢的各族同胞,你们舍得吗?我是舍不得的。”

  王震越说越激动:“新疆是我们的国土,我们不去,还要我们手中的枪干什么,我们还叫什么革命者?”


backchina


转帖:转帖:鲁迅─闻所未闻的精彩与暗黑 


 
1.鲁迅自己说,弃医从文的原因是觉得“强健民族体魄”不如“医治民众心灵”更为重要。但其弟周作人却曾著文提及:鲁迅从日本仙台医专退学,主要其实还是因为“成绩不好”。最高的伦理学83分,德语、物理、化学只有60分。 而他“最敬爱的”藤野先生教的解剖学只有59.3分,不及格。

2 从仙台回到东京后,除了回绍兴与朱安成婚外,鲁迅一直在此滞留。这段时间里他既无职业也无家庭资助,却能在物价昂贵的东京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不但出入歌舞场所,还雇日本女佣,甚至资助二弟周作人留学。 鲁迅在物价昂贵的东京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这些钱从哪里来?以他的成绩根本不可能申请奖学金。那么是官方赞助?同乡资助?误中彩票?鲁迅对此终身未置一词。 谜一样似乎无所事事却能滞留昂贵的东京长达5年,度过其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3 1915年,趁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逼袁世凯政府签《二十一条》。这条约人人都知道:等同于卖国。袁世凯老奸巨滑深知其中利害,不愿一个人背锅,于是让政府公务员集体签名表示同意——不签名也可以,辞职走人便是。 时任教育部公务员的鲁迅,毅然签下了大名。 所以后来鲁迅的论战对手陈源(陈西滢),对此嘲讽一针见血:“鲁迅爱国?他爱的是日本国吧!”


4 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来到前院鲁迅房中,亲自交给鲁迅一封信。全文如下: 鲁迅先生: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 鲁迅与周作人。 兄弟自此失和,终生不睦。连鲁迅去世,周作人都未前往奔丧,彻底地老死不相往来。 鲁迅的说法是:他对羽太信子大手大脚的持家多有批评,惹恼了羽太信子,于是信子就在丈夫面前挑拨离间,致使兄弟失和。 羽太信子的说法是:鲁迅偷窥她洗澡。但如果仅凭羽太信子的指责,周作人就不分青红皂白断然与大哥绝交,未免也太低估了周作人的智商。 还有一种貌似荒唐的说法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即与羽太信子同居。因其本人有婚约在身,只得承诺为信子负责,并主动介绍赴日留学的二弟作人与信子相识,让二弟接手。三人在北京同居一院后,信子近在眼前相处日久,鲁迅旧情复燃,进而想让信子一人共侍二夫。这才是最终导致中国文坛独一无二的周氏兄弟决裂的根本原因。 十几年后两兄弟的人生轨迹全然不同:一个被奉为神,一个被视为鬼。当了神的哥哥鲁迅的说法当然被广泛当成了事实。只是对照周作人的原文,哪一种看起来更可信?


5 被鲁迅骂为“狗”“乏走狗”“落水狗”的人,几乎都是当时的名流:章士钊、杨荫榆、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陈源、李四光、成仿吾、顾颉刚、沈从文……这里面很多人家世比鲁迅深厚、学历比鲁迅显赫、为人比鲁迅谦和。 鲁迅骂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杨荫榆是“性变态”,而杨荫榆之所以惹鲁迅讨厌,是因为当时任校长的她对某些教授玩弄女生深为不满,雷厉风行整顿校风,触到了正与许广平暧昧中的鲁迅的痛处。 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杨荫榆被日军枪杀。 1937年日军侵华后,杨荫榆因自己的学生被日军轮奸残杀,愤而跑去日本领事馆痛斥,被日军枪杀于苏州吴门桥下,身中数十弹。鲁迅骂大学生陈其昌拿日本经费,事实是陈其昌在上海从事地下抗日活动,被日本人抓起来装进麻袋乱刀戳死。鲁迅常常痛骂的高长虹在法国留学,听说日本全面侵华之后辗转多国赶回中国抗日,跟随国军转战大半个中国。 鲁迅骂的是这样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人。之前他鼓励许广平、刘和珍带头反对北师大及教育部,而当刘和珍们去游行示威之时,他却力阻许广平不许前往。 然后就有了人人都学过的《记念刘和珍君》。


6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举世震惊,鲁迅却说“东北事变详情我一点不知道。”(《集外集拾遗·今春的两种感想》) 他干了些什么呢?12月与“友人”出版旬刊《十字街头》,而鲁迅以“阿二”为笔名发表的,都是令人难以启齿的辱国歌谣:《好东西歌》、《公民科歌》、《南京民谣》、《言词争执歌》……讽刺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协商以军事外交途径化解民族危机的努力,把国民政府说得天下最黑最无能,倒像是日军配合军事侵略的心理战传单。 1932年淞沪抗战,十九路军浴血奋战,鲁迅说“就是同在上海也是彼此不知。”(《集外集拾遗·今春的两种感想》)全家躲到内山完造的书店里,而这书店据说其实是日本特高科驻上海的联络站——当然鲁迅对此是反驳过的。 就算不是吧,那鲁迅在干什么呢?此时上海文化各界都在声援抗日,宋庆龄亲自上街鼓励中国将士,而1932年2月16日的鲁迅日记记载:“青莲阁邀妓来坐,与以一元。” 对于日本人,一个骂字也没有。 鲁迅与许广平。


7 日军占领上海时,上海有许多抗日团体,成员内多发徽章和照片。许多青年不懂地下工作的残酷,一旦被日军发现难免被杀。 鲁迅是这样说的:“像这一般青年被杀,大家大为不平,以为日人太残酷。其实这完全是因为脾气不同的缘故,日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却太不认真。这样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在一起,倒霉是必然的。”(《集外集拾遗·今春的两种感想》) 原来日军不是残酷是认真,青年不是爱国是愚蠢。


8 30年代之后,鲁迅不断为苏联辩护。他明明知道苏联肃反中的大规模清洗、杀戮、监禁和流放,知识分子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却在《“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后记》和《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等文章中告诉青年: 像这样对反动派决不怜悯的无情打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最为正当的”,“正确的战法”,是有“坚强的意志的战士”所不能不采取的斗争方法。 他若是能再活三十年,多半也是要双手拥护的。


9 鲁迅是有钱兼有闲的人。他的教授薪水在民国是最高薪的职位之一,他的稿费收入在民国是暴富阶层的水准。他住在上海滩的外国租界,和日本老板茶余饭后相谈甚欢,享受着和许广平经常去“大光明”看西洋电影的乐趣,同时骂着当时内外交困艰难前行的国民政府。 “一个政权到了对外屈服,对内束手,只知道杀人、放火、禁书、掳钱的时候,离末日也就不远了。他们分明的感到:天下已经没有自己的份,现在是在毁别人的、烧别人的、杀别人的、抢别人的。越是凶,越是暴露了他们卑怯和失败的心理!”(唐弢《琐忆》) 鲁迅一边安然无恙地骂,一边自由出版着他的《伪自由书》,一边感叹这样的自由是“伪自由”。事实上1927~1937这十年,堪称中国报刊最自由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真正时期。…… 当鲁迅离世后被誉为“民族魂”之后,其弟周作人曾说: “现在人人捧鲁迅,在上海墓上新立造像——我只在照相上看见,是在高高地台上,一人坐椅上。虽是尊崇他,其实也是在挖苦他的一个讽刺画,即是他生前所谓思想的权威的纸糊高冠是也,恐九泉有知不免要苦笑的吧。要恭维人不过火,即不至于献丑。” 所以真实的鲁迅,即便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是过了八十年,人们却是越来越清楚 - See more at: http://cn.secretchina.com/news/gb/2016/11/30/805671.html.鲁迅──闻所未闻的精彩与暗黑(组图).html#sthash.PAW1Q2ZZ.dpuf

鲁迅──闻所未闻的精彩与暗黑(组图)

2016-11-30 07:50
  •  
  •  
  •  
  •  
  •  
1
鲁迅自己说,弃医从文的原因是觉得“强健民族体魄”不如“医治民众心灵”更为重要。但其弟周作人却曾著文提及:鲁迅从日本仙台医专退学,主要其实还是因为“成绩不好”。最高的伦理学83分,德语、物理、化学只有60分。
而他“最敬爱的”藤野先生教的解剖学只有59.3分,不及格。
2
从仙台回到东京后,除了回绍兴与朱安成婚外,鲁迅一直在此滞留。这段时间里他既无职业也无家庭资助,却能在物价昂贵的东京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不但出入歌舞场所,还雇日本女佣,甚至资助二弟周作人留学。

鲁迅在物价昂贵的东京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这些钱从哪里来?以他的成绩根本不可能申请奖学金。那么是官方赞助?同乡资助?误中彩票?鲁迅对此终身未置一词。
谜一样似乎无所事事却能滞留昂贵的东京长达5年,度过其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3
1915年,趁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逼袁世凯政府签《二十一条》。这条约人人都知道:等同于卖国。袁世凯老奸巨滑深知其中利害,不愿一个人背锅,于是让政府公务员集体签名表示同意——不签名也可以,辞职走人便是。
时任教育部公务员的鲁迅,毅然签下了大名。
所以后来鲁迅的论战对手陈源(陈西滢),对此嘲讽一针见血:“鲁迅爱国?他爱的是日本国吧!”
4
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来到前院鲁迅房中,亲自交给鲁迅一封信。全文如下:
鲁迅先生: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

鲁迅与周作人。
兄弟自此失和,终生不睦。连鲁迅去世,周作人都未前往奔丧,彻底地老死不相往来。
鲁迅的说法是:他对羽太信子大手大脚的持家多有批评,惹恼了羽太信子,于是信子就在丈夫面前挑拨离间,致使兄弟失和。
羽太信子的说法是:鲁迅偷窥她洗澡。但如果仅凭羽太信子的指责,周作人就不分青红皂白断然与大哥绝交,未免也太低估了周作人的智商。
还有一种貌似荒唐的说法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即与羽太信子同居。因其本人有婚约在身,只得承诺为信子负责,并主动介绍赴日留学的二弟作人与信子相识,让二弟接手。三人在北京同居一院后,信子近在眼前相处日久,鲁迅旧情复燃,进而想让信子一人共侍二夫。这才是最终导致中国文坛独一无二的周氏兄弟决裂的根本原因。
十几年后两兄弟的人生轨迹全然不同:一个被奉为神,一个被视为鬼。当了神的哥哥鲁迅的说法当然被广泛当成了事实。只是对照周作人的原文,哪一种看起来更可信?
5
被鲁迅骂为“狗”“乏走狗”“落水狗”的人,几乎都是当时的名流:章士钊、杨荫榆、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陈源、李四光、成仿吾、顾颉刚、沈从文……这里面很多人家世比鲁迅深厚、学历比鲁迅显赫、为人比鲁迅谦和。
鲁迅骂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杨荫榆是“性变态”,而杨荫榆之所以惹鲁迅讨厌,是因为当时任校长的她对某些教授玩弄女生深为不满,雷厉风行整顿校风,触到了正与许广平暧昧中的鲁迅的痛处。

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杨荫榆被日军枪杀。
1937年日军侵华后,杨荫榆因自己的学生被日军轮奸残杀,愤而跑去日本领事馆痛斥,被日军枪杀于苏州吴门桥下,身中数十弹。鲁迅骂大学生陈其昌拿日本经费,事实是陈其昌在上海从事地下抗日活动,被日本人抓起来装进麻袋乱刀戳死。鲁迅常常痛骂的高长虹在法国留学,听说日本全面侵华之后辗转多国赶回中国抗日,跟随国军转战大半个中国。
鲁迅骂的是这样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人。之前他鼓励许广平、刘和珍带头反对北师大及教育部,而当刘和珍们去游行示威之时,他却力阻许广平不许前往。
然后就有了人人都学过的《记念刘和珍君》。
6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举世震惊,鲁迅却说“东北事变详情我一点不知道。”(《集外集拾遗·今春的两种感想》)
他干了些什么呢?12月与“友人”出版旬刊《十字街头》,而鲁迅以“阿二”为笔名发表的,都是令人难以启齿的辱国歌谣:《好东西歌》、《公民科歌》、《南京民谣》、《言词争执歌》……讽刺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协商以军事外交途径化解民族危机的努力,把国民政府说得天下最黑最无能,倒像是日军配合军事侵略的心理战传单。
1932年淞沪抗战,十九路军浴血奋战,鲁迅说“就是同在上海也是彼此不知。”(《集外集拾遗·今春的两种感想》)全家躲到内山完造的书店里,而这书店据说其实是日本特高科驻上海的联络站——当然鲁迅对此是反驳过的。
就算不是吧,那鲁迅在干什么呢?此时上海文化各界都在声援抗日,宋庆龄亲自上街鼓励中国将士,而1932年2月16日的鲁迅日记记载:“青莲阁邀妓来坐,与以一元。”
对于日本人,一个骂字也没有。

鲁迅与许广平。
7
日军占领上海时,上海有许多抗日团体,成员内多发徽章和照片。许多青年不懂地下工作的残酷,一旦被日军发现难免被杀。
鲁迅是这样说的:“像这一般青年被杀,大家大为不平,以为日人太残酷。其实这完全是因为脾气不同的缘故,日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却太不认真。这样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在一起,倒霉是必然的。”(《集外集拾遗·今春的两种感想》)
原来日军不是残酷是认真,青年不是爱国是愚蠢。
8
30年代之后,鲁迅不断为苏联辩护。他明明知道苏联肃反中的大规模清洗、杀戮、监禁和流放,知识分子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却在《“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后记》和《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等文章中告诉青年:
像这样对反动派决不怜悯的无情打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最为正当的”,“正确的战法”,是有“坚强的意志的战士”所不能不采取的斗争方法。
他若是能再活三十年,多半也是要双手拥护的。
9
鲁迅是有钱兼有闲的人。他的教授薪水在民国是最高薪的职位之一,他的稿费收入在民国是暴富阶层的水准。他住在上海滩的外国租界,和日本老板茶余饭后相谈甚欢,享受着和许广平经常去“大光明”看西洋电影的乐趣,同时骂着当时内外交困艰难前行的国民政府。
“一个政权到了对外屈服,对内束手,只知道杀人、放火、禁书、掳钱的时候,离末日也就不远了。他们分明的感到:天下已经没有自己的份,现在是在毁别人的、烧别人的、杀别人的、抢别人的。越是凶,越是暴露了他们卑怯和失败的心理!”(唐弢《琐忆》)
鲁迅一边安然无恙地骂,一边自由出版着他的《伪自由书》,一边感叹这样的自由是“伪自由”。事实上1927~1937这十年,堪称中国报刊最自由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真正时期。……
当鲁迅离世后被誉为“民族魂”之后,其弟周作人曾说:
“现在人人捧鲁迅,在上海墓上新立造像——我只在照相上看见,是在高高地台上,一人坐椅上。虽是尊崇他,其实也是在挖苦他的一个讽刺画,即是他生前所谓思想的权威的纸糊高冠是也,恐九泉有知不免要苦笑的吧。要恭维人不过火,即不至于献丑。”

鲁迅造像。(以上皆为网络图片)
所以真实的鲁迅,即便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是过了八十年,人们却是越来越清楚。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善吃者/重口味食人史/从赫鲁晓夫说起/高层特务/彻底否定汉语传统文化
  • 馊主意/半字哲学/八大山人/这张悲惨的照片/四大方言区/证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