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法新社:这9件事让历史记住奥巴马/习近平将赴达沃斯演讲 中国元首第一次
發佈時間: 1/11/2017 12:04:57 PM 被閲覽數: 9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法新社:这9件事让历史记住奥巴马




2017年1月11日




    
    中国日报网1月10日电 2017年1月20日是美国现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正式卸任的日子,距离这一天的到来越来越近了。在奥巴马即将告别之际,法新社回顾其8年任期,盘点出人们将铭记在心的9件事情。
       
                       1.创造历史首位非裔总统
    
    如果让历史学家写一件关于奥巴马的事情,那很可能就是:在奴隶制被废除143年之后,一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年轻议员成为美利坚合众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
    
    虽然在任期内,美国种族矛盾、警察枪杀黑人等问题不断出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奥巴马的当选体现了美国社会发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
    
    2.“大而不倒”
    
    2011年上映的电影《大而不倒》以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讲述了在几周之内决定全球最大经济体命运的权力人物的决策与行动。
    
    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显现,随后引发金融灾难,进而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奥巴马上任之后的第一个任期就伴随着经济的“自由落体”。面对美国国内对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的反对,奥巴马扩大财政支出8310亿美元(约合57616亿元人民币),并对经济实行监管。
    
    如今奥巴马即将离任,虽然美国政治和社会还未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但就业机会已连续75个月实现增长。
    
    3.击毙本·拉登
    
    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5月1日晚,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说:“今晚,我可以向美国人民和全世界宣布,美军击毙了本·拉登。”
    
    奥巴马离任之际,虽然基地组织的分支尚存,但其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境内的领导势力已被摧毁。
    
    4.党派纷争加剧
    
    “我任内的遗憾之一是各政党之间的敌意和猜忌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奥巴马在发表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演说中这样说。自奥巴马当选总统的那一刻起,国会中的共和党人就发誓要竭尽全力反对他。
    
    奥巴马为关闭关塔那摩监狱和实行枪支管控所做出的努力,其中包括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发生后他的大声疾呼,这些都成为党派宿怨的牺牲品。
    
    5.伊朗核协议签署
    
    20多年来,美国一直通过制裁和秘密行动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而到奥巴马这里,情况却有所不同。2015年7月14日,伊朗核问题6国与伊朗达成历史性协议,伊朗方面停止核武器制造,而有关方面取消对伊制裁。
    
    该协议将给美国、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三方关系造成紧张,但它防止中东地区出现核军备竞赛,同时化解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美国与伊朗之间形成的紧张关系。
    
    6.叙利亚局势
    
    在奥巴马卸任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评论家都会对下列问题争论不休:奥巴马针对叙利亚的外交政策和军事干预的合理性,以及他的决定在多大程度上损害了美国的声誉、导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不断发展壮大、引发欧洲难民危机、使得俄罗斯和伊朗的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
    
    叙利亚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都处在危机之中。
    
    7.气候变化
    
    在奥巴马执政的8年时间里兴起了一波环境立法的浪潮,出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遏制碳排放、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政策。
    
    为了将环保主义根植在美国政体中,奥巴马还亲自到阿拉斯加冰川徒步,去中途岛潜水,并且批准了巴黎气候协定。
    
    8.奥巴马医改
    
    几十年来,民主党一直都在尝试为美国人民提供全民医疗保险,但都以失败告终。奥巴马在这方面虽然也未取得成功,但他扩大了医保的普及范围,让数以百万计此前没有医保的美国人享受到了福利。
    
    9.改善与拉美关系
    
    2009年4月,上任仅100天之后,奥巴马出席美洲国家峰会期间,与时任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多次握手,还与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互动。
    
    2016年3月20日下午,奥巴马抵达哈瓦那对古巴进行访问,成为1928年以来首位访问古巴的美国在任总统。奥巴马访问古巴视作为改善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所做出的最大努力。




习近平将赴达沃斯演讲 中国元首第一次




2017年1月11日



    
    来源:观察者网 
    
    
习近平将赴达沃斯演讲 中国元首第一次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系中国国家元首首次。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1月10日宣布:应以洛伊特哈德为主席的瑞士联邦委员会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月15日至18日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
    
    其间,应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月17日出席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应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巴赫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月18日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奥委会。
    
    这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出席世界经济论坛(WEF)年会。达沃斯方面确认,习近平将在17日的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达沃斯论坛是全球政商界领袖齐聚,就全球规模的重要课题展开对话的重要平台。今年的达沃斯会议将于1月17日开幕,主题为“领导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聚焦讨论全球治理体制、增进身份认同、振兴全球经济、改革市场资本主义、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等五大全球领导力挑战。
    
    在美国政权交接的时刻,有关下届美国特朗普政府的讨论等或将受到关注。日本共同社此前评论称,20日将迎来就任仪式的特朗普可能难以出席,习近平的出席或成为会议的“亮点”。而《金融时报》认为,习近平的出席将突显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领导地位,特别是在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似乎要为中国的主要地缘政治对手开启一个更加与世隔绝的时代之际。
    
    同样在今天,在达沃斯论坛年会媒体吹风会上,世界经济论坛秘书处公布了本次会议的日程以及重要嘉宾名单。
    
    其中,在各国首脑方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南非总统祖马等均确定出席,美国方面由即将离任的副总统拜登带队。路透社报道称,荷兰首相吕特考虑参加,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及法国总统奥朗德预计将缺席。
    
    世界经济论坛高级主管艾克曼(DavidAikman)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3000多名与会者中,习近平主席预期将和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进行会谈。
    
    据悉,来自全球近100个国家的参会者将在会议中参与为时四天、三百多场对话活动。虽然主办方还没有公布详细的会议议程,但可以预料的是中国在应对全球的治理挑战和经济复苏中的作用将在这四天的会议中热议。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表示,尽管当下的一些政治事件表现出孤立主义和去全球化倾向,但世界继续变得相互依赖。
    
    施瓦布称,“为抵御这两股势力,我们要竭力打造更好的全球治理与领导力体系,及时回应社会包容性发展的需要,并有责任为全球面临的各种挑战找到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媒体分析称,习近平主席将参加2017年的达沃斯论坛,标志着中国寻求在塑造全球经济秩序中发挥更大作用。
    
    据报道,陪同习近平参加此次达沃斯会议的中国商界人士包括阿里巴巴学创始人马云、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百度总裁张亚琴、华为公司董事长孙亚芳、中国电信董事长杨杰以及中国保利集团董事长徐念沙。
    
    而在经济学者和文化届人士和学者方面,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明康等知名学者以及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现代舞蹈家和脱口秀主持人金星等文娱名人出现在现场。
    
    艾克曼还表示,因为中国派出大规模代表团,2017年的大多数全球会议都能听到中国的声音,达沃斯的参与者想知道中国对全球和地区问题的观点。
    
    近年来,中国屡屡由国务院副总理甚至总理“带队”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08年中国在金融危机期间宣布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温家宝总理参加了2009年的达沃斯会议,第二年,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出席了会议。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达沃斯会议上安抚国际商界人士,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将成为一种“新常态”。2016年,副主席李源潮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达沃斯会议。
    
    《金融时报》此前引述伦敦国王学院(KCL)研究中国问题的教授克里·布朗(KerryBrown)的话说,“习近平出席达沃斯将被视为一个迹象,显示中国正开始填补美国在特朗普主政下可能腾出的空间。”“这展示了中国现在对外部世界有多大的雄心,习近平是这种雄心的旗手。”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加州风暴太猛!红杉公园著名巨树被击倒/老橡树哄然倒下 房子损失数万元
  • 美评未来五年全球冲突风险,多次提中国/马云与川普在纽约举行会谈,要为美国创造百万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