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上帝终于想起他了/毛取消高考/中国人目前所处境地/杠上川普的CIA/对西方文明的误读
發佈時間: 1/15/2017 8:10:20 PM 被閲覽數: 156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上帝终于想起他了!周有光活出了别人的

几辈子


京港台:2017-1-15 23:23| 来源:王珍一 |    

  

  周有光身上的标签实在太多:作家沈从文的连襟、才女张允和的丈夫、经济学家、语言学家。周有光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

  文 | 王珍一

  今晨,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而就在昨日,周有光先生刚刚度过了112岁生日。

  周有光身上的标签实在太多:作家沈从文的连襟、才女张允和的丈夫、经济学家、语言学家。周有光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他的一生分了几个阶段: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岁到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精力都倾注在语言文学领域;85岁以后,是思想家。

  2005年,100岁的周有光提出“终身教育,百岁自学”,从关注语言学到世间万象,他对百年洞见加以提炼和诉说,无疑更透彻。100岁出版了《百岁新稿》、104岁出《朝闻道集》、105岁出《拾贝集》、108岁出《周有光文集》,110岁时又有《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问世。

  周有光早年研读经济学,1929年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苏州大学前身之一)任教,也曾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同时在一些金融机构兼职。1954年,因为之前已发表、出版过一些关于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论文和书籍,周有光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邀请担任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1955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领域,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

  

  周有光和汉语拼音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56个民族有数十种方言,并且大多数人都是文盲。要建设这样一个国家,没有统一的、能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文字语言,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文字改革问题很早就被置于国家工作日程的重要位置,并从全国范围内网罗了许多专家学者来从事这项开创性工作。

  1955年10月,为了进一步规范简化汉字,提高认知率,中共中央决定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邀请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参加会议。会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愈之跟周有光说:“你不要回去了,你留在文改会工作吧。”周有光笑了笑,说:“我不行,我业余搞文字研究,是外行。”胡愈之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不久,周有光接到通知从上海调往北京。

  消息传出,朋友们纷纷相劝:“经济学多重要啊,语言学可是小儿科。”“哪里需要哪里去!”——凭着一份朴素的热情,在49岁的时候,周有光乐呵呵地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于是,经济学界少了一位金融学家,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多了一位委员、多了一位语言学家。

  “我的改行是偶然的,不过我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改行了就要认真做,当时的工作任务很繁重,我就把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都拿来补充知识,因为作为外行可以马马虎虎,但真正作为一个专业人员你就决不能马马虎虎,以前看过的名著我要重新细读,那个时候我的确很用功。”谈起转行,周有光回忆道:“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下面有两个研究室。一个叫第一研究室,研究中心是拼音化问题。第二研究室是汉字问题。领导认为我在汉语拼音方案方面过去发表过一些东西,另外我的主张还是有点道理吧,就让我主持第一研究室。”

  

  当时拼音方案委员会一共有15个人,由几个大学的语言学家组成,不过主要是开会参加讨论。“文改会制定具体工作由3个人来做:叶籁士、陆志伟和我。叶籁士兼秘书长,比较忙;陆志伟要教书,还兼语言所的研究工作。我呢,离开了上海,没有旁的事情,就一心搞这个事情。我们3人就起草了第一个草案: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当时,周有光提出了三点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事实上,我们3个人都共同提出要用26个拉丁字母,没有新字母。看法基本一致,没有什么不同的对立思想,只有一些技术性的不同。”

  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同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通过以后,还是有争议。沈从文和我,都是一家人。我娶了张家的二女儿张允和,他娶了三妹(视频)张兆和。沈从文搞文学,要发展形象思维,我搞学术,要发展逻辑思维——在这上面我们是两条路,但我跟他很亲近。他一开始非常反对拼音,不赞成我搞拼音,说中文怎么能用拼音来写呢,中文应该一个个字写出来的。用外国字来帮助拼音,那是中国人写外国字。不过后来我用具体事例说服了他,让他知道我们要搞中国语言文字现代化。当时我带他在打字机上做实验。用打字机,打拼音,中文字一下子就出来了。沈从文看了以后,觉得拼音可以用了,也就不反对了。”

  19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华沙召开文献技术会议。周有光在会上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ISO通过全世界投票,使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从中国标准到世界标准,这是过去没有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中国文化要和外国文化沟通交流,一定要得到世界认同。”

  后来,周有光还主持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制订,提出正词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在矛盾,规则在1988年公布。

  《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开辟了中国文化流向世界的一条通道,也成为中国海峡两岸语文交流的一种工具。199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40周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决定,从这一年起,把全部70册中文图书的目录由旧拼法改为汉语拼音。有专家曾经估算过,这套汉语拼音方案的出台,不仅使华夏5000年的汉字语言从此有了标准、规范的读音,还使学龄儿童能够提前两年开始阅读名著。

  

  周有光和张允和

  周有光与妻子张张允和的感情同样感人。张允和读中学时,曾是周有光妹妹的同学兼好友,因两家住得近,放假了经常在一起玩而相识。但当时的两人也仅止步于一面之缘。后来张允和考入上海的中国公学,而周有光也在上海的光华大学读书。当她再一次出现在他眼前时,她已被时光精心雕刻了,清丽脱俗,气质如兰,那一刻他爱上了她,于是他对她展开了温柔的追求攻势。

  张允和在79岁那年,以柔情细腻的笔触写了《温柔的防浪石堤》一文,追忆了那段青涩的初恋:“有两个人,不!有两颗心从吴淞中国公学大铁门走出来。一个不算高大的男的和一个纤小的女的。”字里行间漫溢着温柔而甜蜜的情愫。

  他们经历了甜蜜的爱恋,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可周有光却犹豫了起来,他写信给她,“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但她并不介意,她一早就认定了他,她看中的是他的为人和内心。为了打消他的忧虑,她回了一封长信给他。大意是说,幸福不是你给的,而是我们两人一起创造的。言语间尽显智慧和明理。

  

  1933年,周有光和张允和举行了婚礼。“从此以后,将是欢欢乐乐在一起,风风雨雨更要在一起。不管人生道路是崎岖的还是平坦的,他和她总是在一起,就是人不在一起,心也是在一起。她的一生的命运,紧紧地握在他的手里。” 当79岁的她写下这段话时,他们是幸福的,也是骄傲的,因为他们此生实现了最初的诺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张允和与周有光的性格完全不同,她活泼率性,说话直接,做事干脆利落,人称快嘴李翠莲。他沉稳持重,温文尔雅,慢条斯理。但两人的性格却融合得很好,一如她所说的,“并不相互抵触,而是相互补充”,一生趣事直到老。而这种“趣”,暗含着深沉的智慧,以及豁达与圆融的处世哲学。

  张允和是兄弟姐妹中最早结婚的那一位。后来朋友戏说她犯规抢在了前头,她就瞪着周有光说:“可不是,不要脸,那么早结婚。”而一旁的周老哈哈大笑:“张允和这人最聪明,可她干的最蠢的事就是嫁给了周有光。”夫妻间幽默的调侃着实让人捧腹大笑,也足以见证两人感情的和睦和珍贵。

  婚后二人举案齐眉,琴瑟和鸣。周有光在大学教书,兼在银行工作。张允和教书之余,编副刊,将才情发挥到极致。在婚后的第二年,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生下了儿子周晓平。她在书中幽默而深情地回忆,“多少年来我总爱骄傲地说‘我结婚那天生的孩子’,大家笑我,我才想起忘了说‘第二年’。”

  下岗后的张允和回归了家庭,打理家事,悉心照料一家老小,这让周有光后顾无忧,安心钻研汉语言事业,终成为语言学家。他对她充满了感激,对她一直都很好,也从来不跟她急。他们相敬如宾,互相尊重,互相体贴。而张允和虽然成了家庭主妇,但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喜好。她把大半生的光阴献给了昆曲,记载了几十本《昆曲日记》。晚年还编辑《水》的刊物,出版了三本散文集,把自己的艺术禀赋和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苦难的日子里,他们依旧坚守爱的诺言,不离不弃。文革(专题)初期,周有光被群众揪出来批斗,她冲过去保护他。那些人凶神恶煞地问她,什么立场?她大声镇定地回应:“我就是个家庭妇女,我有什么立场?”大有一种凛然无惧的魄力。当他下放到干校后,也曾面临身体不佳的困扰。她一直挂念着他的身体,她不惧权势,据理力争,坚持要给他寄药,直到1971年周有光结束下放的日子。他们的心一直拧在一起,深念着对方,这份患难情深让人动容。

  他们的晚年在温馨的小屋中,深居简出。平日,两老相向而坐,红茶咖啡,举杯齐眉,怡然自得,两老无猜。家中有时高朋满座,他们聊昆曲,侃大山,谈艺术,充满了欢乐的趣味。

  张允和86岁才开始学电脑,而周有光就是她的老师。每当遇到问题时,只要她脚一跺,撒下娇,他就乐呵呵地从书房中出来耐心地教她了。有一次她要给大姐张元和写信,她想打“亲爱的大姐……”没想到“爱”字一直打不出来,她着急了,娇滴滴地喊道,“周有光,这个‘爱’字打不了,我爱不了了怎么办啊。”

  2002年8月,张允和仙逝,享年92岁。“我们结婚70年,忽然老伴去世了,我不知道怎么办。两个人少了一个,这种生活好像是车子,好像自行车只有一个轮子,一个轮子忽然掉了,你怎么走?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呢,慢慢地、慢慢地,隔了半年以后人就稳定下来了。稳定下来当中有一个条件,我就想到一个外国哲学家讲过:个体的死亡,是群体进化的必要条件。这么一想,我才安下心来,毕竟生死是自然规律。有一位外国哲人也说过,人的死亡是给后来人腾出生存空间。”

  张允和去世半年后,周有光渐渐从悲痛中走了出来,他将她的遗作整理、编辑、出版,作为永生的纪念。依旧是那个小屋,电视间有一个沙发床,而沙发床对面的五斗橱上放着一排放大了的张允和照片。







过来人观察:中国人目前所处境地跟二次大战时德国犹太人最像

作者:fighter8  于 2017-1-15 --贝壳村

 

The coming war on China 纪录片正在传遍世界,所有的人似乎都在热议这个话题,恰恰除了中国人自己。中国人几乎是波澜不惊,马照跑舞照跳。只可以用一句话形容:身处险境而不自知。

从俄罗斯今日关于这个视频下面来自世界各地的评论看,全世界的人都已经知晓,中国人是大难当头了。我当时粗粗看了大约三十多条评论,到现在一个月了还记得清清楚楚的这几条,大概就基本反映了外界的看法。

先看美国人自己怎么看。

一个美国人宣称: Russia is siding with us, the Chinese will be exterminated!
请注意其用词 - exterminated. 中国人,被除净?看样子这可不再是什么类似三八线之争的有限战争了?而是中国人要被肉体消灭?类似的美国人言论还有很多。

有美国人担心:可中国人也有核弹啊。马上有美国人跟上解释:it will not be nuclear,the Chinese will not try. Even they try, their nukes cannot reach our coasts. 这个显然是一个知情人,知晓有关对华战争内情的insider,说话的口吻。充分体现了美国人的算盘。 也就是当中国人还在自我安慰“我们也是核大国,美国不敢”的时候,美国人看中国根本就等同于一个跟伊拉克阿富汗差不多的无核国家不可能形成对美国的核威慑,只有美国核中国,没有中国核美国的。美国可以放心大胆地爱咋咋的干。

俄罗斯人则报以一片沉默。本来在RT 上常驻有一大批英语极为熟练的俄罗斯人,他们对涉及所有与美国俄罗斯有关的战争话题都会滔滔不绝发表反美言论。

其他除了有个黑人穆斯林,我没有看到有任何人表示同情中国。一个印度人说,中国跟它所有的邻国,除了俄罗斯,都是敌人,而且很aggressive。

也就是说,美国对华战争已经大摇大摆摆上议事日程了,全世界基本上不是乐观其成,就是漠然视之?

最让我心惊肉跳的是这样一个评论: The rhetoric against China now resembles that against the Jews in Nazi Germany before the WWII - let's get rid of the bad guy to make our country a better place. (现在对中国的宣传很像二次大战之前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的宣传 - 让我们除掉坏人,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更好的地方)

我相信这个评论来自一个过来人 - 一个经历过二战德国排犹的犹太人。

把中国人/华人面临的西方排华舆论战跟德国犹太人的经历比较,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看到了。记得几年前中文媒体上就有过一篇文章叫大家警惕说华人所处的舆论 环境很像当年德国犹太人。记得那片文章还配有德国当时反犹宣传图,列举了一些德国反犹宣传比如说犹太人是back stabber等等,总之是把犹太人说成是十恶不赦的bad guy。这才激发了德国民众欲对犹太人除之而后快的公愤。

很多华人喜欢拿华人目前在西方处境与二战时日裔美国人的处境比较。实际上从近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人/华人的媒体宣传重点看来,中国人/华人的处境更类似德国犹太人,而不是日本人。 二战时期美国人西方人对日本日本人成为交战敌国,是国家利益冲突的敌对,西方媒体的宣传针对的是日本的政府行为,并没有针对日本民族,对其人民本身进行人格道德的批判。后来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时也同样,针对的是政府行为。 侧重于对一个民族的人民其进行对 bad guy 的道德批判,和妖魔化, 这大概在近代只发生于二战时的犹太人。结果也显示,美加对日本人仅仅是集中营仿制通敌,但是对犹太人是大屠杀欲除之而后快。

回想这些年来西方媒体就是这样重点宣传中国人如何道德败坏,好像是从小悦悦被车撞倒,周围的车辆行人视若无睹的视频开始,宣传中国人的冷血自私。类似的视频几次三番地出现在西方媒体上,在西方人中引起的反响是中国人无法理喻的。我当时曾经发文到到国内,天涯网,标题:没有雷锋的中国引发了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和灭族之心,我引用了西方人在一个妇女骑摩托被撞倒周围的人视若无睹不施救的视频下面喊核平中国的评论惊醒国人,但是收效很小。在那之后很快又一个中国的恐怖照片出现在西方媒体的headline 上面 - 一个妇女头被卡在栅栏格子里人半跪在地上死去,闹市之中,居然无人相救。我都不敢也不忍去点开阅读那个报道。中国人这样冷血和残酷的人格至此以后就在世界上深入人心。

其后西方媒体又报道中国人怎么种族歧视黑人娄敬,怎么大搞白人崇拜,怎么吃狗,吃婴儿汤,(这个吃婴儿汤就是那些政庇难民们绘声绘色诉说的,说不定有一天他们自己会被当作吃婴儿的邪恶类人类打死)。。。总之,中国人已经成功被朔造成一种没有道德没有人类同情心的邪恶冷血的另类。在世界上基本上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脚色了。

国人觉得这是我小题大做,被迫害妄想狂。他们可能觉得我们中国人相互之间自己对自己不好,关美国人其他人什么事?别人才不会管那闲事。这种看法恰恰证明了其道德感的缺乏。实际上世界上的人们对任何一个族群的褒贬都不仅仅是看其成功与否富裕与否,这个族群的道德是人们对其褒贬的一个主要基础。


希特勒就曾经说过雅利安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有道德最美丽的种族。有道德,这是白人一直以来的自我标榜,而无道德,往往是他们歧视一个非我族类的主要理由。美国第26界总统罗斯福就认为一个最坏的牛仔也比一个一般印第安人有更高的道德。在种族清洗印第安人的那个时代,有印第安人酋长前往白人驻军地向Sheridan 将军示好,自称是 me good Indian, 结果将军笑答,The only good Indian is a dead Indian. 这种看法流行开来,一直主导了美军当时的印第安人政策。更不用说犹太人如何被白人在道德上诟病憎恶了。


而今天,中国人已经在白人圈子里被半公开地称为亚洲犹太人。有的华人还不知道这是褒还是贬。中国人的确是跟白人嘴里描绘的犹太人有很多近似的特点,比如善于背叛出卖,back stabbing, 勤奋,敛财,等等。就不知道作为一个族群,中国人会不会也有犹太人一样的结局?


按道理说,再道德缺失也不能成为被亡国灭种被迫害的正当理由。但是,当另外一个强大的族群掌握着对这个族群的生杀大权,又视这个族群为卑劣的非我族类的时候,特别是当这个强大的族群因为某种利益冲突想要除掉这个族群的时候。。。这个族群的道德败坏就成了最冠冕堂皇的借口。不仅仅是借口,而且还能够确保这个族群被孤立,被其他所有群体抛弃,最终只能孤军奋战至死。


这其实就是中国人如今的真实处境。





敢于杠上川普的CIA究竟是个什么组

织?(图)


京港台:2017-1-15 05:28| 来源:新华网 |    



  

  相信不少美剧“发烧友”都会对美剧中一个常见的职业颇感兴趣,那就是——特工。剧中的特工们美貌与智慧并存,飞檐走壁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简直牛得不要不要的。而这些特工有许多都来自同一个组织——中央情报局,也就是CIA。最近,CIA还跟新当选总统特朗普(专题)杠上了。那么,这个神秘的组织到底是干啥的呢?今天,小编就带你来扒一扒CIA的前世今生。

  时常掉链子?CIA的“曲折成长路”

  作为美国的核心情报机构、执行美国全球战略的马前卒,CIA从成立至今,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搜集各种信息,向白宫提供书面报告,为总统决策提供参考。

  比如,美国总统的“清晨读物”——总统每日简报,就是CIA独家出品哦!《总统每日简报》(PDB)堪称全世界保卫最严密的每日读物,半个多世纪以来,每一任美国总统都以阅读它作为一天的开始。

  这份文件中包含着全世界最敏感的情报分析,以帮助总统保护美国本土及海外利益。

  很多吃瓜群众表示CIA和FBI(联邦调查局)傻傻分不清楚怎么解?小编来告诉你,CIA从成立之日起,就获得了海外情报与反间谍行动的垄断权,但同时它被禁止参与美国国内行动。CIA的工作目标就是采取一切手段搜集情报、消灭敌人,其活动一直游离于美国法律的管辖之外。

  而FBI与之相反,主要负责美国国内的联邦执法行动和反间谍行动,受美国司法部管辖。作为一个执法机构,FBI必须遵守美国司法体制的严格标准;如果违规,就会饱受各方抨击。

  因此,权力的争夺以及制度、理念上的差异,成了CIA与FBI种种冲突的温床,导致这两大机构多年来一直势如水火。

  其实,CIA的成立最早要追溯到二战时期。在深深刺痛美国人民的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为了战况需要,于1942年组建了战略情报局,也就是CIA的前身。然而,二战一结束,对情报工作不甚了解的杜鲁门就解散了战略情报局,将其职能移交给多个部门。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冷战初露端倪,杜鲁门越来越感到无力处理各种情报部门送来的纷繁复杂的分析报道,逐步意识到美国需要一个统一的情报组织。于是,杜鲁门于1947年签署《国家安全法》,设立中央情报局(CIA),授权其负责协调国家情报活动,并搜集、评估和汇报影响国家安全的情报和信息。

  然而,CIA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成立以后,它时常“掉链子”,让美国吃了不少苦头。1961年CIA企图策划推翻菲德尔?卡斯特罗政权失败;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让卡特政府措手不及;1991年,CIA未能正确预测苏联的解体;1998年,它没有听到印度试图进行若干次地下核试验的风声。

  一次次情报工作失误让“带头大哥”CIA成为失败的代名词。预算不断被削减,大批经验丰富的情报人员因为部门削减和经费压缩而被迫离职。中情局不得不学着“花小钱办大事”,以维持存在感。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9·11”事件以后。

  9·11事件后的第9天,美国国会批准,在已有情报经费的基础上,给中情局追加了400亿美元联邦预算,用于打击全球基地组织。随后两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200亿美元,大量资金投入让美国情报组织重振声威。情报部门开始大量招兵买马,情报机构不断增加。

  为了反恐,美国还对情报系统进行了改革。9·11袭击以后的十多年,美国情报机构的人员构成及“业务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情报部门开始与外包公司合作,雇用“临时工”来收集情报。美国情报业逐渐走上了私有化道路。

  “棱镜门”事件引爆!美国“情报机器”失控惹怒全球

  在CIA的历史上,发生过许多疏漏,其中最新一期“狗血大戏”当属“棱镜门”事件。

  2013年6月,前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随后,两家媒体相继曝出了美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正在开展的一个代号(视频)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该项目直接接入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挖掘数据以搜集情报。

  消息曝出后,迅速在美国本土及其它世界各国引起巨大反响并持续不断发酵。这起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监控事件,其侵犯的人群之广、程度之深实在令人震惊。

  被特朗普盯上!看CIA与当选总统的“恩怨情仇录”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还未就职,与中情局的矛盾却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前几天,美国媒体报道,当选总统特朗普正与高级顾问一起研究重组CIA,裁减其位于弗吉尼亚总部的人员。据称,特朗普团队认为美国情报界正变得彻底政治化,急需瘦身。

  早在该消息传出前,特朗普对中情局的不满就已在华盛顿被吵得沸沸扬扬。特朗普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将放弃听取“总统每日简报”的惯例。他说:“我是一个聪明人。我不需要每天被告知同样的事情。如果事情发生变化了,再来告诉我吧。”

  中情局也不甘示弱。就在特朗普试图改组中情局消息传出后一天,美国情报界展开“反攻”——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举行听证会,美国的最大牌“间谍”们悉数到场,痛斥特朗普对情报界的蔑视。

  未来四年,白宫与兰利(地名,美国中情局总部所在地)的关系将如何发展,“好戏”还在后面。 




史海:毛泽东决定取消高考的真实内幕(图)

京港台:2017-1-15 05:54| 来源:大嘴侃历史 |    




  谈及毛泽东决定取消高考之内幕,还要从头说起。

  1953年,是建国以来高考开始的第三年。有一位北京考生8门成绩考了178分,该生坚持认为肯定是卷子评分出了问题,为此,他三番五次给人民监察委员会写信提出控诉,甚至到教育部大哭大闹。这是根据史料可查的炮轰高考的第一人。

  尽管事后查知,该考生的真实成绩就是很糟糕。但他所反应的问题还是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有的人甚至认为高考的成绩与个人能力没多少关涉,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考学负担过重。

  教育部经过反复斟酌,决定发出新中国第一份“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该文件称,1954年之后,学生负担过重,一般是大中城市的学校负担比小城市和农村的学校重,中学比小学重,高年级比低年级重。一些高年级学校一周课时比规定实践超出5-10小时,多的高达24小时。奇怪的是,这个特点几十年没动摇,现在仍然是这样,而且相似的减负文件发了很多份,这是不是高考的问题?是不是中国教育的问题?这个老掉牙的问题现在还是老掉牙!

  此后,太阳依旧从西边落下,高考成了落考生的一个魔咒。据载,1955年有学生文科作文没考好,就游览万寿山,喝酒解闷,把笔记本和书本都斯掉了,个别人想“跳楼自杀”。四川一个家长,干脆给孩子拿来一套新衣服,一根棍子和一口破锅,指着这些东西对学生说,“考取大学,你就穿新衣服上学去,考不取,你就拿着棍子和破锅讨饭去!”

  到了1964年,北京铁路二中的一位校长,小心翼翼地给中央办公厅写信,提出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1965年7月3日,毛泽东亲自批示:“刘、邓、彭阅后,请尚昆办。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教授又甚不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

  毛泽东似乎特理解考生的痛苦,这段批示极其重要。尤其是“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成了后来取消高考的政治口号和最高指示。并直接导致1966年发出三份减负文件,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966年4月6日至4月16日,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一共36个单位41人参加,这有点像空前绝后的高考控诉会,是取消高考的预热动作。会议对高考弊端的揭露,全点到死穴上了。可惜,这些问题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改观。

  毛泽东后来在谈话中多次强调:“高考把学生当作敌人,公开袭击,定期袭击。高考助长学生死记硬背,不是引导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高考按平均分数录取,要学生门门功课都好。高考超出中学课程范围,高考出难题,学生家长抱怨。学生紧张,高考每年总有人晕倒,把学生考焦了。家长紧张。老师紧张,全国考生集中在三天考试,如临大敌,气氛紧张。高考三天决定命运,偶然因素大。考生填那么多志愿,只从高校出发,不考虑考生的实际情况!”

  1966年6月1日,根据毛泽东谈话精神,中共中央批转了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一九六六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文件,此后五天,革命小将开始正式向高考制度予以炮轰,《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高三(四班)学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党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说:现行的升学制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旧科举制度的延续,是一种很落后的、很反动的教育制度。现行的升学制度是和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教育方针相违抗……其具体罪状如下:(一)使许多青年不是为革命而学,是为考大学而钻书堆,不问政治。不少同学有严重的“唯有读书高”、“成名”、“成家”、“个人奋斗”、“走白专道路”等剥削阶级的反动思想。现行的高考制度助长了这种思想。(二)使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造成许多“特殊”、“重点学校”、专收高材生,这种学校为一些只钻书本,不问政治的人大开方便之门,把大批优秀的工农、革命干部子女排斥在外。(三)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我们具体建议如下:从今年起就废除旧的升学制度。……仅仅隔了5天,6月11日,《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五)班革命学生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以及《北京市第四中学全体革命师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全市师生的倡议书》说: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

  就是这两封不同寻常的充满血腥的信,居然成了日后废除高考的直接导火索。

  收到这两封信后,教育部宣布:从1966年起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但一推迟可不是半年,1966年到1969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部分高校才以“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是这个时代高校招生的基本原则,招生的模式是“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儿来哪儿去。虽然招生还在进行,但统一形式的高考消失了。

  但到了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就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等要职时,邓就自告奋勇主管全国的科技和教育工作。此时,第一个当面向邓小平建议恢复高考制度的,是一位敢于说真话的知识分子——这就是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查全性。

  查全性越说越激动,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一是埋没了人才;二是卡了工农兵子弟;三是助长了不正之风;四是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今年的招生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如今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查全性发言时情绪激动,这引起了邓小平的反思。

  不久,邓小平同志当场拍板决定“恢复高考” 。当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

  于是,关闭了11年的泱泱大国的高考考场终于再次敞开了大门,一个貌似可以通过公平考试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又回到了亿万民众的中间……



我们对西方文明的悲剧性误读1


熊飞骏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日本是最善长学习并接纳外来先进文明的国家。现代日本文明究其实是汉唐帝国文明和西洋文明的复制品。一个处于蛮荒状态的草昧民族,就因为虚心学习接纳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成果,跃升为这个星球上的一等民族,超过中国老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文化巨人。
  日本民族在学习外来先进文明的过程中,不但能做到虚心诚恳全心全意。而且能很好的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尤其是融合本民族的文明优势,结果日本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很多方面超越他的老师。
  和日本民族相反,中华民族对待外来先进文明的态度是深闭固拒妄自尊大,实在无法排拒时就采取“拿来主义”,摄取形式排泄内容;同时用“民族劣根性”对外来文明进行“筛选”,能够适应“中国特色”者才能“为我所用”。因此外来文明进入中国后大多变得不伦不类,往往徒具外在形式而失去精神内核。一个典型例子是自掘坟墓的满清政府在进入墓门的前一年为了缓解内外危机,仿效欧洲政府建立“责任内阁”,可内阁的十三名成员中居然有九人来自“皇族”?
  当“西方文明”不能按中国人的期望值解决中国的“传统问题”时,我们就很容易简单地把过错推到“西方文明”身上,丝毫也意识不到问题的根源不是我们引进的“西方文明”;而是“传统文明”的惯性作用,是我们对西方文明的“悲剧性误读”。
  下面列举几条最具代表性的“我们对西方文明的误读”:
  (一)、 性开放。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的中国性观念异常保守,“性”一度成为民众谈虎色变的话题。除了伟大领袖一人外,民众必须奉行“禁欲主义”,性行为机械化政治化。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性开放”理念被饥渴的国民以最大的热情全盘接受并发扬光大,甚至于比西方走得更远更离谱。
  下面几则众所周知的“西洋传闻”最能体现中国人对西方“性开放”的理解。
  传闻一:美国女中学生在上学前,母亲总要提醒她别忘了带“避孕套”……
  传闻二:美国夫妻不干涉对方的“性自由”,双方在外面都有一个或多个情人。丈夫回家撞见妻子和情人做爱,多半选择礼貌地退出来……
  传闻三:美国的海滨浴场,男女全都一丝不挂……
  中国的“极端女权主义者”甚至杜撰出这样一个版本:妻子出门时丈夫都要提醒她别忘了带“避孕套”,告诫她若遇上色狼千万不要反抗,因为“生命”比“贞操”更重要;但和色狼做爱时别忘了戴上“避孕套”,因为“生命”离不开“健康”……
  如果美国人听到上述几则关于他们的“性开放传闻”,震惊程度应该不下于听到“911”恐怖袭击消息。传闻中的他们不是和动物没有任何分别吗?他们的“人性尊严”哪里去了?
  我们对美国的“性开放”确然存在严重的误读。
  首先美国的“性开放”只存在“特定地点”和“特定群体”;主流社会的“性观念”则远比我们保守,大众传媒和公共场所也远比我们“干净”。
  美国是一个奉行自由主义的国家,政府和多数人不能随意剥夺“少数群体”不触犯法律的爱好和行为。所以美国有专为部分追求性刺激的成年人开设的 “成人俱乐部”;“回归自然派”男女还可在远离公众的海滩一丝不挂裸浴;“好莱坞”影星也可追求“私生活丰富多彩”……但这些“性开放”把戏只限于“特定群体”和“特定区域”,美国的主流社会则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观。美国的公共场所根本看不到涉及色情的宣传广告;我国的色情广告则满天飞,与性相关的影视宣传画和壮阳招贴从大街小巷一直贴到公共厕所。美国的电视也非常干净,连骂人的脏话都被删掉;可我每次旅行到一个县城,在大街上经常能听到录相厅传出的女人高潮时呻吟声。象纽约这样的海岸国际大都市,因为外来人口较多,外来文明占很大比重,性保守倾向还不十分明显;但在主要由美国本土人居住的内地中小城市,美国人则表现得象货真价实的“清教徒”。美国大部分州都禁娼,所有与色情有关的场所都必须在指定的位置,尤其要远离教会、学校。既便如此,他们还时常遭受一些周边居民的抗议。相比之下,我国的色情业不但“丰富多彩”;而且不顾对青少年的影响。我国的星级酒店,小姐进进出出已经成为没有人会因此大惊小怪的正常景观,加之洗头房、洗脚房、卡拉ok、夜总会等诸多色情场所,堪称世界之冠……
  当未成年中学生走在大街上,眼中看到宣传画上戴有挑逗性的性感女体和淫秽文字;耳中听到女人高潮呻吟声,他能不想入非非吗?能不想到去引诱他的女同学吗?如果引诱达不到目的,能不想到实施“性暴力”吗?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直线上升,“性开放”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诱因。
  其次美国的婚姻家庭也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滥情任性不负责任。美国人在计划结婚之前是有些随便;可一旦结婚就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家庭始终摆在首位,连工作也得从属家庭,很少结了婚的人还会经常去娱乐场所和别的男女玩浪漫或一人深夜不归泡吧。美国离婚自由,可在婚姻期间大多能对配偶保持基本忠诚,尤其是有一定经济条件和文化教养的绅士阶层更能以身作则。性绯闻不但令政务官吃不消,绅士若是沾上性绯闻也一样会失去社会的尊敬。
  再次美国人讲求生命的尊严,甚至于把尊严看得大于生命。所以认定美国女人都会对强奸犯俯首听命是只有“好死不如赖活”的中国人才会相信的无稽之谈。前段时间看到一则网文,写手居然嘲讽一位为保贞操誓死不从歹徒强暴的烈女子,文后还有不少人附和?真的想不到我们的性观念已“开放”到如此荒谬的地步!

  二、 金钱选举。
  美国的民主制度很健全,总统和和行政区域一把手都是民主直选产生;各级议会也是全民公平普选产生。民选政府的第一职能只能是“为人民服务”,否则民众就会在下次选举中不投他的票或在任期内弹劾罢免他,得罪民众的政务官轻则丢官重则身败名裂。只有极少的傻瓜政务官才会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去愚弄民众或以权谋私。美国的各级政府都是“民本政府”,绝大多数政务官都有浓厚的“民本思想”,在任期里能尽职尽责,极少腐败渎职现象,个别例外也能很快被发现并受到毫不留情的膺惩。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美国选举制度的功劳。一个如此科学理性的选举体制,应该成为文明世界学习仿效的样板,可我们的多数国民却对美国的选举存在很大的误区,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就盲目给对方贴上“金钱选举”的标签。
  国民之所以容易相信美国的选举是“金钱选举”,一是媒体的误导;二是从电视里看到总统候选人组成庞大的竞选班子一个州一个州去拉选票,没有大量的钱是不行的。在电视普及的时代,赢得选民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在黄金时间发表电视讲话。可占用大段电视黄金时间需要花很多钱……所以美国选举需要很多的钱铺路,没有钱在信息社会寸步难行。因此富人很容易用金钱操纵选举,只有富人才能决定选举结果,要么自己直接参加竞选;要么把自己的利益代理人用金钱扶上台?
  因为我们不了解美国的选举运作方式,所以很容易形成上面的错觉。美国的竞选机制早就设置了富人用金钱操纵选举的壁垒,在运作方式上使金钱的影响降到了尽可能低的限度。
  美国选举确然要花很多的钱,但金钱并不能决定选举结果,富人很难用金钱操纵选举。美国的竞选机制使穷人和富人拥有相对公平的竞选机会,富人在竞选时不但无法发挥金钱的优势,“富人身份”甚至会成为竞选的累赘。美国的历任总统除了肯尼迪一人外极少出身豪富阶层最能说明问题。
  美国的总统选举制最能说明美国选举给穷人提供了均等竞选机会:总统选举制规定:对于没有经济实力的总统候选人,国会可以拨给他一笔可观的竞选经费,但很少有候选人愿意领用这笔竞选经费。一则那是纳税人的钱,用纳税人的钱为自己竞选铺路候选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二则总统候选人只要有足够的实力和人望,就能通过正规渠道筹集到必要的竞选经费。
  也许有人会问,给候选人提供竞选经费的富人难道不会提出相应的条件,待候选人当上总统后再利用手中职权维护并拓展他们的利益吗?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当选的虽然不是富人总统,可一样只能做富人在政府中的利益代理人?一样是“金钱选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上述情况其实在美国很难发生,一是提供竞选经费的美国富人很少会提出“用公权作报偿”的条件,美国富人的情操智商毕竟和中国富人有很大的差别;二是就算个别富人提出那样的条件候选人也作出相应的承诺,当选总统在任期内也不可能有相应权力履行自己的承诺。
  美国总统在国内的行政经济活动受到司法机关、议会和媒体无孔不入的监督和制约,权力空间极为有限,以权谋私的机会很少。你别看小布什在国际上颐指气使、今天指责这个国家是邪恶轴心,那个国家搞恐怖;明天又制裁伊朗,威胁军事打击北朝鲜,俨然成了地球的家长;但他在国内的权力小得可怜,他的任何行动、每花一分钱都要经过国会批准,没有国会的授权他寸步难行、一筹莫展。地方各级政府都是当地民众直选的,在宪法框架内只对当地民众负责不对总统负责,总统升不了地方行政首长官也降不了他们的官,因此也不可能在地方政府安插亲信或插手政府采购和地方公共工程。美国总统可以把巴拿马总统抓到美国审判,可美国的一个普通市长就可以不买总统的帐。联合国50周年庆典时,纽约市长为各国首脑举行了一场音乐会。音乐会开始前,市长居然把克林顿总统邀请的客人阿拉法特“请”出了剧场,理由是阿乃“恐怖主义分子”,气得克林顿七窍生烟,但也只限国于生气而己,对市长的决定他无可奈何,只好自己去道歉……
  我国的官僚体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官的亲信在下级权力机关和大企业是“抢手货”。美国的情形则刚好相反,政务官的亲属在他的辖地常成为企业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因为你一旦任用政务官的亲属,你的公司企业就会成为公众和媒体质疑的焦点,你的一举一动就会暴露于无孔不入的监督之下,这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美国人一旦当选政务官后,他的亲属很快就会发现自己一夜间成了“二等公民”,不但受到“就业歧视”;还不能享有“完全公民权”,犯同样的错误要比普通人承受更重的处罚。小布什就曾因此深受其害,因为他拥有一个总统父亲,所以“二等公民”的感受格外强烈,心灵上受到很大创伤,并一度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后来因为皈依基督教才在灵魂上获得新生。
  在上述境况下,总统能利用公权为竞选捐助人谋求“私人利益”吗?
  美国的选举制度还给个人和党派的竞选捐款设置了严格限制。个人不超过50美元,只相当于两小时工资;党派不超过5000美元。富人根本没机会出大钱来给候选人留下深刻印象。
  美国的总统竞选特别讲求“公平原则”,总统候选人无法利用金钱优势来破坏“公平原则”。美国政府和民主、共和两大党都没有受控于自己的电视台和报刊,所有的主流媒体都是私营的。政府和党派无法利用职权来控制“话语权”。不但权力机构无法控制“话语权”,私营电视台也一样必须遵循话语上的“公平原则”。如果哪位总统候选人用金钱买得某电视台的黄金时间段发表电视讲话,该电视台必须在不另收一分钱的情况下让其他总统候选人在同一时间段发表同样长时间的电视讲话,否则该电视台就是违法。这一“公平原则”有效地防止了富人利用金钱优势垄断对公众的“话语权”,先声夺人谋求竞选的优势。
  在保障必要竞选经费和“公平原则”下,你能说美国选举是“金钱选举”吗?


阅读详情: http://www.backchina.com/forum/20170114/info-1440852-1-1.html#ixzz4Vt1OmaWW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男人六戒/复古主义浪潮席卷中国/她被作为性奴被卖去美国/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川普會見馬雲
  • 林彪和江青是戴笠发展的/借重民运登陆 经援20年秘辛/王炳章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