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北京日报:意识形态斗争要亮剑/辽宁省长顶压力说出经济数据造假的背后
發佈時間: 1/19/2017 11:45:13 AM 被閲覽數: 14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北京日报:意识形态斗争要亮剑




2017年1月19日




    
    博讯编辑按:转载本文只起到传递信息作用,本文观点并不代表博讯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定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当前,认清大局、大势、大事,特别是要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始终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应对有力,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认清意识形态领域的整体现状和突出问题,有必要放到国内外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审视。从国际上看,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大变革大调整,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频繁、斗争深刻复杂,尤其是西方把中国崛起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进行渗透分化。从国内看,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种问题和矛盾叠加凸显,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拜金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化落后的东西滋长泛滥,还有一些人醉心于制造传播错误观点,核心价值观、党史国史、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等都被拿来混淆、质疑甚至否定。综合而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也是严峻的、紧迫的,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我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缺乏阵地意识、斗争意识不行,含糊摇摆也不行,陷入“本领恐慌”更不行。如果意识形态工作这一手不抓、不硬、不强,如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抓而不常,最后必然会出大问题,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当年苏联亡党亡国、东欧剧变,这几年中东、北非国家动荡战乱、政权更迭,都足以让我们深思。
    
    要斗争,就要不怕鬼、不信邪,就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和西方咄咄逼人的态势,尤其是西方动辄对我国政治体制、经济形势、社会问题、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恶意“唱衰”、攻击污蔑、造谣抹黑,我们不能客气,不能指望人家来做平衡,而要力争有理说得出、说了传得开,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面对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局面,我们要进行区分,针对认识模糊、思想方法问题、政治立场问题等不同情况,深入细致地做工作。
    
    在事关意识形态领域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尤其是对一些人极力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闻自由”等论调,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任何时候、任何渠道都不能为之提供空间和方便,该管的要管起来,违法的要依法查处。只要我们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意识形态斗争,就一定能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从而凝聚起最大共识。
    
    互联网已经成为今天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西方反华势力妄图以这个“最大变量”来“扳倒中国”,我们在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现在看来,必须要把网上斗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高度重视起来,抓紧干起来,讲究战略战术,坚持下去,久久为功。说到底,网上乱象少一些,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对我国社会发展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看不见硝烟,但同样你死我活。在这个战场上没有开明绅士,妥协换不来和谐合作,斗争才能生存发展。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我们决不能置之不理、鸦雀无声,决不能含糊其辞、退避三舍。那种态度暧昧、明哲保身的想法是不可取的,那些迷失自我、同流合污的做法就更要受到惩戒。敢于斗争,敢于亮剑,才是我们当前势在必行的选择!




辽宁省长顶压力说出经济数据造假的背后






2017年1月19日



    
    来源:政事儿
    
    继拉票贿选案之后,辽宁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政事儿”注意到,1月17日,在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上,辽宁省长陈求发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有一段“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表述。
    
    陈求发说,2016年,辽宁多个经济指标未能完成预期目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未达标的原因,固然有“三期叠加”的影响和主观努力不够等因素,更关键的原因则在于“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陈求发表示:(多个经济指标未达标)主要原因是过去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思路一度背离中央的决策部署,背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含有水分。
    
    “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2015年夯实了财政收据,2016年以来努力夯实其他经济数据”。
    
    压力有多大?水分有多水?
    
    陈求发说,“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那么这个压力有多大?水分又有多水?
    
    辽宁省长顶压力说出经济数据造假的背后
    陈求发
    
    先看压力。
    
    “政事儿”注意到,从2011年至2014年,辽宁一直是经济第七大省,GDP总量一直在31个省区市中排在第7位。县域经济平均财政收入甚至一度超过山东。
    
    可2015年以来,辽宁的经济数据“断崖式下跌”。
    
    2015年,辽宁GDP总量在全国排名降到了第十位,GDP增速则排在全国倒数第一位,比遭遇煤炭经济重创的山西(3.1%)还低0.1个百分点。
    
    去年前三季度,辽宁经济一直深陷负增长泥沼,上半年GDP增速仅为-1%。“全国唯一的负增长”,媒体经常如此形容辽宁的经济形势。
    
    如果仅从数据来看,不考虑其他因素,得出的结论就是,2015年以来,辽宁经济“断崖式下滑”。
    
    不过,陈求发的报告显示,所谓的“断崖式下滑”,一大成因在于原来的经济数据水分很大。那么“水分”有多大?政府工作报告援引了审计署2016年的一份文件。
    
    该份文件称:辽宁省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且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手段多样等特点。虚增金额和比例从2011年至2014年,呈逐年上升趋势。财政数据造假问题,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除财政数据外,其他经济数据也存在不实的问题。
    
    “政事儿”发现,此前,审计署、国家统计局都曾披露过辽宁的数据造假问题。
    
    据审计署披露:2013年,辽宁省岫岩县虚增财政收入8.47亿元,超同年实际财政收入的127%。
    
    《人民日报》也曾发文披露,过去一段时间,辽宁一些地区经济数据至少有20%-30%的水分。沈阳周边一个县,2013年统计的财政收入是24亿元,审计署审计后“修改为”不到11亿元。
    
    王珉的责任有多大?
    
    可见,在辽宁,从2011年至2014年,数据造假风越刮越凶,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并造成了严重后果,影响了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11月,王珉从吉林来到了辽宁,自此直到2015年7月,当了6年辽宁省委书记。数据造假风正是在他主政辽宁时期兴起的。
    
    “政事儿”注意到,作为十八大后第二轮中央巡视的巡视点之一,2014年中央巡视组巡视辽宁后,就指出了辽宁的数据造假问题、拉票贿选问题。
    
    两年后,中央巡视首次杀出“回马枪”,剑指辽宁。这次巡视“回头看”启动5天后,王珉被查,官方已通报,王珉对拉票贿选案“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
    
    巡视“回头看”还发现,上一轮巡视指出的数据造假问题,仍未整改到位,再度指出,“一个时期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
    
    去年底,辽宁一位地级市政府研究室主任接受采访时说,“不客气地说,在经济数据上,前一任挖了一个巨大的坑”,“辽宁现在不是在平地起楼,而是在坑底爬坡。”
    
    “政事儿”发现,2010年,王珉担任辽宁省委书记大半年后,半月谈《揭秘地方统计造假乱象: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一文,披露了辽宁当时的数据造假倾向。
    
    文中称,辽宁某地一名县委书记接受采访时说,“上级下多少指标就能完成多少指标,并且下什么指标都绝对能完成。怎么完成?有的地方拆东墙、补西墙,提前征税。比如说对一家企业今年应征300万元税款,但政府要征400万元,提前把下一年的部分税收也征了。今年的经济指标是3000万元,实际完成了3700万元,那么就把700万元留下来,算到下个年头。”
    
    文中写到,当年在东北某地,民间流传一副对联。
    
    上联是: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是: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横批:数字出官,官出数字。
    
    “绝不让忽悠成文化,要让忽悠没市场”
    
    王珉2015年4月不再担任辽宁省委书记之后,辽宁领导班子有重要调整。李希出任辽宁省委书记。
    
    辽宁省长顶压力说出经济数据造假的背后


    “政事儿”注意到,此系李希两年内第三次职务调整。2013年4月,李希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岗位,一年后离开上海来到辽宁,任辽宁省委副书记,后任省长。
    
    辽宁省长则由原任湖南省政协主席的陈求发担任。陈求发2013年到湖南之前,长期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曾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纪检组组长,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副部长等职。
    
    可见,省委书记、省长都不是辽宁本地成长起来的干部。
    
    “政事儿”注意到,上任以来,李希和陈求发都反复强调,经济数据要打假、挤压水分。
    
    2015年1月,在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时任辽宁省长的李希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去年(2014年)辽宁一些经济指标未能完成预期目标,原因之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经济数据弄虚作假问题加大纠正力度,规范涉土税收等收入,使经济数据更加真实”。
    
    一年后,在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陈求发作政府工作报告是也提到,2015年一些经济指标没达标,原因之一是“主动做实经济数据”。
    
    一些东北百姓用“忽悠”这个词,形容数据造假现象。“政事儿”发现,履新辽宁省委书记次月,李希在一次调研中,李希曾痛斥“忽悠”现象。
    
    他当时表示:人无信不立。领导干部要讲诚信,做到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绝不能让“忽悠”成为文化,要让忽悠没有市场,让忽悠者没有前途。
    
    他还提到:在今年(2015年)省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我讲到“政府绝不能忽悠老百姓”,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我在想,大家为什么鼓掌?说明干部群众对不讲诚信、不懂规矩、不守纪律,是深恶痛绝的。一个地区,只有诚信成为风气、政治生态清朗、社会风气清正,客商才愿意投资兴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才能被点燃。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民间反应强烈 各大网站撤下周强亮剑司法独立言论
  • 中纪委副书记称中国人基因与外国人不同 搞民主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