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善良/全盘西化/实体经济为什么赚不到钱/杨度与梁启超:对一副挽联的注解/考验的不止是情商
發佈時間: 2/25/2017 5:19:54 PM 被閲覽數: 16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你的善良里藏着自己的运气



摘要:越是善良的人,他们计较的东西越少,敢于承担的责任越多。

  

  1

  2017年2月9日晚,河南新密一名叫陈奕帆的学生骑电动车不慎撞上了停在路边的一辆宝马车,由于车主不在现场,他便写了一封道歉信,然后用信封包着寒假打工赚来的311元钱卡在宝马车门把手里。

  此举让宝马车主薛先生大为感动,他向当地警方寻求帮助,希望找到这名学生,然后将钱还给对方。

  后来,在警方的帮助下,薛先生找到了这名学生,当得知他品学兼优时,薛先生萌生了拿出一万元资助这位学生的想法,但被陈奕帆拒绝了。

  他说:“明明是我自己的错,人家不要求赔偿,我已经感到很内疚了,怎么好意思再要这钱呢?”

  后来,薛先生的二女儿说:“这钱是我父亲的心愿,也是他的承诺。再说,这钱是资助你学习的,如果你要赔车钱,可以等到你毕业赚了钱再说,这钱必须要收下。”

  在她的劝说下,陈奕帆才收下了这饱含情意的“助学金”。

  一个勤工俭学的高中生,在出现事情时选了勇于担当,而促成这份担当的就是他的善良,所以人们经常说善良的人最好命。

  在整个事情中,陈奕帆是幸运的,但是这份幸运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的本性有很大关系。

  如果当时出了事情,他选择悄无声息的逃避,良心的谴责肯定会让他这一生都坐立不安,更不用说得到充满温情的助学金了。

  古语说“人行善,福虽未至,但祸已远行”,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善良不仅表现出一个人的本性,更表现出一个人的处事方式,越是善良的人,他们计较的东西越少,敢于承担的责任越多。时间久了,他们的人缘也会更好,生活自然也会变得更美好。

  2

  单位小马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前段时间,公司让他出差,在去目的地的路上钱被人骗了,由于我们两个私下关系还可以,他怕完不成任务就打电话让我给他汇点钱,后来才知道他的钱并不是被人骗了,而是被自己的善良劫持了。

  刚上车没多久,有一个小伙子上来讨钱,哭着说自己的家里人生病了,求大伙帮帮忙,这时整个车上的人都无动于衷,当这个小伙子觉得没有指望时,小马竟然把整整2000块钱都给了他,嘴里还一直说:“虽然这钱我也要用,但救人要紧,先给你吧”。

  众人惊愕不已,当小伙子拿钱下车后,一名乘客说:“你不会是S·B吧,这么明显的骗子,难道看不出来?”

  小马讪讪地说:“我觉得这是真的,如果真被骗了,我也认了,要是真的,最起码能在救人上尽一份微薄之力”。

  后来,媒体报道了这件事情,结果还真像小马说的一样,那个小伙子当时确实是走头无路了,才想在车上碰碰运气,没想到真的找到了小马这么善良的人,从那之后他们成了好兄弟,小马生病缺钱,这位小伙子知道后,二话不说就给他打了一万块。

  小伙子说:“他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现在到了我报恩的时候了。”

  其实,善良里真的藏着一个人的运气,你在善良里投入的日后定会得到成倍的回报。

  3

  去年,我采访了当地一位有名的企业家,当得知他曾经差点被对手置于死地时,我有些傻·逼的说:“现在你雪耻的机会来了”。

  他看了我一眼说:“小伙子,我为什么要雪耻?他(竞争对手)也过的不容易,前段时间公司差点破产,是我主动借给他钱才得以渡过难关”。

  看到我不解的样子,他继续说:“这个世界上,终究是善良的人多,当时他那么对我或许有自己的苦衷吧,我不能因为他而改变自己的善良,我始终相信一个人的善良里藏着自己的运气”。

  当他说完这些话后,我突然对眼前这个人肃然起敬,也许在他的世界里根本没有雪耻的概念,有的只是单纯的善良,我想他之所以能东山再起,应该也是这份善良的功劳。

  在《西游记》里,我想最恼人的应该就是唐僧的紧箍咒,明明是自己凡胎肉眼看不到妖怪,却用自己的眼光否定真实的事实。

  但我不明白,为何他身边的四个徒弟(包括白龙马)一直形影不离,后来,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唐僧的善良,他传递的这份能量是徒弟们永远达不到的层面,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向心力。

  4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身边的人是个傻·逼,很明显的骗术都看不到,我想他们不是看不到,而是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保留了一份真善美。

  他们会因为一件小事感动,会第一时间为别人考虑,每每遇到事情,考虑最多的还是别人,生怕自己失误的决策给别人带来致命的打击。

  如果陈奕帆没有善良的一幕,或许后面的温情也不会上演;如果小马不善良,那位乞讨者家里或许真会雪上加霜,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如果这位企业家一心想着雪耻的话,他的对手或许会家破人亡,原本一个幸福的家庭会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小品,里面有一句话:“如果人摔倒了,都没有人扶,时间久了当人心倒了,那就真扶不起来了”。

  其实有时候,很多人比我们聪明的多,但他们却宁愿做一个善良的傻子。

  ▶作者林子树简介:

  林子树,曾做过报社记者,媒体期刊写手,作品多见《知音》《华西都市报》《青年文摘》《读者》《环球人物》《意林》等,微信公众账号:lovesteey2



悼念丨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


胡适 爱思想网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

  本文原载天津大公报1935年6月21日,据罗荣渠主编的《从西化到现代化》选自台北出版的《胡适选集-杂文》

  那一年(1929)"中国基督教年鉴"(Christian Yearbook)请我做一篇文字,我的题目是"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我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我说抵抗西化在今日已成过去,没有人主张了。但所谓"选择折衷"的议论,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里只是一种变相的保守沦。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的走上世界化的路。

  全文共2165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二十年前,美国"展望周报"(The Outlook)总编辑阿博特(Lyman Abbott)发表了一部自传,其第一篇里记他的父亲的谈话,说:"自古以来,凡哲学上和神学上的争论,十分之九都只是名词上的争论。"阿博特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上了一句评论,他说:"我父亲的话是不错的。但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他老人家的算术还有点小错。其实剩下的那十分之一,也还只是名词上的争论。"

  这几个月里,我读了各地杂志报章上讨论"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的争论,我常常想起阿博特父子的议论。因此我又联想到五六年前我最初讨论这个文化问题时,因为用字不小心,引起的一点批评。那一年(1929)"中国基督教年鉴"(Christian Yearbook)请我做一篇文字,我的题目是"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我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我说抵抗西化在今日已成过去,没有人主张了。但所谓"选择折衷"的议论,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里只是一种变相的保守沦。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的走上世界化的路。

  那部年鉴出版后,潘光旦先生在"中国评论周报"里写了一篇英文书评,差不多全文是讨论我那篇短文的。他指出我在那短文里用了两个意义不全同的字,一个是wholesale wesrternization,可译为"全盘西化";一个是,wholeheartcd modernization,可译为"一心一意的现代化",或"全力的现代化",或"充分 的现代化。"潘先生说,他可以完全赞成后面那个字,而不能接受前面那个字。这就是说,他可以赞成"全力现代化",而不能赞成"全盘西化"。

  陈序经、吴景超诸位先生大概不曾注意到我们在五六年英文讨论。 "全盘西化"一个口号所以受了不少的批评,引起了不少的辩论,恐怕还是因为这个名词的确不免有一点语病。这点语病是因为严格说来, "全盘'含有百分之一百的意义,而百分之九十九还算不得"全盘"。其实陈序经先生的原意,并不这样,至少我可以说我自己的原意并不是这样。我赞成"全盘西化",原意只是因为这个口号最近于我十几年来"充分"世界化的主张;我一时忘了潘光旦先生在几年前指出我用字的疏忽所以我不曾特别声明"全盘"的意义不过是"充分"而已,不应该拘泥作百分之百的数量的解释。

  所以我现在很诚恳的向各位文化讨论者提议:为免除许多无谓的文字上或名词上的争沦起见,与其说"全盘西化"?不如说"充分世界化"。 "充分"作数量上即是"尽量"的意思,在精神上即是"用全力"的意思。

  我的提议的理由是这样的:

  第一。避免了"全盘"字样,可以免除一切琐碎的争论。例如我此刻穿着长袍,踏着中国缎鞋子,用的是钢笔,写的是中国字,谈的是"西化"。究竟我有"全盘西化"的百分之几?;本来可以不生问题。这里面本来没有"折衷调和"的存心,只不过是为了应用上的便利而已。我自信我的长袍和缎鞋和中国字,并没有违反我主张"充分世界化"的原则。我看了近日各位朋友的讨论,颇有太琐碎的争论,如"见女人脱帽子",是否"见男人也应该脱帽子";如我们"能吃番菜",是不是我们的饮食也应该全盘西化。这些事我看都不应该成问题。人与人交际, 应该"充分"学点礼貌;饮食起居,应该"充分注意"卫生与滋养!这就够了。

  第二,避免了"全盘"字样,可以容易得着同情的赞助。例如陈序经先生说:

  "吴景超先生既能承认了西方文化十二分之十以上,那么吴先生这所以异于全盘西文化论者,恐怕是毫厘之间罢。"

  我却以为,与其希望别人牺牲那"毫厘之间"来迁就欠的"全盘",不如我们自己抛弃那文字上的"全盘"来包罗一切在精神上或原则上赞成"充分西化"或"根本西化"的人们。依我看来,"充分世界化"的原则之下,吴景超、潘光旦、张佛泉、梁实秋、沈昌晔......诸先生当然都是我们的同志,而不是论敌了。就是那发表"总答复"的十教授,他们既然提出了"充实人民的生活,发展国民的生计,争取民族的生存"的三个标准,而这三件事又恰恰都是必须充分采用世界文化的最新工具和方法的,那么,我们在这三点上边可以欢迎"总答复"以后的十教授做我们的同志了。

  第三,我们不能不承认,数量上的严格"全盘西化"是不容易成立的。文化只是人民生活的方式,处处都不能不受人民的经济状况和历史习惯的限制,这就是我从前说过的文化惰性。你尽管相信"西菜较合卫生",但事实上决不能期望人人都吃西菜,都改用刀叉。况且西洋文化确有不少历史的因袭的成分,我们不但理智上不愿采取,事实上也决不会全盘采取。你尽管说基督教比我们的道佛教高明的多多,但事实上基督教有一两百个宗派,他们自己就互相诋毁,我们要的哪一派?若说:"我们不妨采取其宗教的精神?",那也就不是"全盘"了。这些问题,说"全盘西化"则都成争论的问题,说"充分世界化"则可以不成问题了。

  鄙见如此,不知各位文化讨论者以为何如?





杨度与梁启超:对一副挽联的注解



羽戈1982

  案:《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一书,出版社已经清仓,我拿下了最后一百本。此书被有司勒令不准宣传和加印,估计一年之后,将绝迹于江湖。今发书中一节,有所增订。

  

  杨度与梁启超:对一副挽联的注解

  一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2月17日,他在上海的故旧设奠于静安寺,举行公祭。《新闻报》载:“四壁均悬挽联,白马素车,一时称盛。”据郑逸梅所记,这些挽联出自李拔可、黄炎培、沈恩孚、高梦旦、张东荪等名家之手,他认为其中两副最是突出,一为杨杏佛所挽:

  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

  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藉误英雄。

  “青苗一派”指王安石。梁启超曾撰王安石传,对其推崇备至,称“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视之为三代以下之完人。单论政治,将梁启超与王安石并提,实在抬举了他,因为梁启超并不以政治见长,王安石则是中国古代第一流的政治家。具体说来,王安石的政术,如青苗法等,历来备受争议,被指与民争利、待民过苛,若谓梁启超似这一派,那就不是好话了,然而杨杏佛笔锋一转,称梁启超“终怜凭藉”,遂抹去这一缺陷,其政治生涯固然失败,反而不失为英雄。相比上联的直接,下联九曲回肠,斗转蛇行,皮里阳秋,欲扬先抑,不过主旨还是誉美。

  二为杨度所挽:

  事业本寻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郑逸梅将首句记成了“世事亦何常”,对照下联,明显不工,应属误记。

  人死为大,挽联一般都是说好话,哪怕明知过誉,如杨杏佛将梁启超的政术与王安石并论。“事业本寻常”云云,出现在挽辞当中,未免有些不敬,因而引人注目,众皆称奇。此联为郑逸梅以及后世所铭记,也许原因正在于此。

  杨度的挽联十分讲究,极少过甚其辞,而以写实为主,往往蕴藏深意。如挽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国事不如人,寄语衮衮诸公,无端莫学空城计;世情都是戏,除此皤然一老,有谁知得上台难?”名为写谭,实则暗讽国事,借他人之酒,浇自己心中淤积之块垒。基于此,他这么挽梁启超,便值得深究。

  杨度与梁启超的交情,长达三十年。三十年间,二人时有争执,甚至置身于势不两立、兵戎相见的两大阵营,不过这并未损坏他们的友谊。他们年纪相仿,政治思想一度相近,青年时期曾齐名于世,堪称那个时代的双子星。故而时人常将二人相提并论。如李肖聃《星庐笔记》云:

  杨以文章自负,谓此事不外说理、论事、言情,说理之文,吾不如雷道亨;言情之作,吾不如梁卓如;至于论事,则挟贾、晁廉悍之气,驱苏、王明辨之词,吾于诸贤,未能多让。故杨之挽梁云:“人皆欲杀,我独怜才。”犹以文言也。然梁自谢政以后,往来南北,多所著书。虽未能精思极意,上掩古人,然闳才通识,海内同称,其九牧大名,非虚致也。杨自中年不好读书,晚年欲修国史,《失地》一篇,已十余万言。又遁情禅悦,以自消遣。卒以饮醇近妇,自陨其生。盖杨之才气,较大于梁;而梁之博览古今,非杨所及也。吾以文字获事二公。于梁有挽词,而杨为作家传。

  李肖聃与杨度同乡,曾担任梁启超的秘书,与二人都有交情。这番话,可谓持平之论。称“杨之才气,较大于梁”,也许令人惊诧。倘细读《杨度集》,当知杨度才气纵横,至少不亚于梁启超。

  

  (梁启超与杨度)

  二

  再说挽联。“成固欣然,败亦可喜”一句,出自苏轼《观棋》。杨度上联,有意以苏东坡比梁启超。“事业”与“文章”相对,可知杨度所云的事业,主要指政治,或者说事功(杨度文名虽盛,却从未视文章为事业,只是当作政治的媒介或投影,并不怎么看重)。先贤论人,有三不朽之说:立德、立功、立言。今人对梁启超的印象,首先在其立言,也许仅仅在其立言:那一支笔的魔力,不亚于三千毛瑟枪。论梁启超一生事功,有所成者,一是袁世凯复辟帝制,他与弟子蔡锷联手,间关万里,奔走讨袁;二是张勋复辟,他辅佐段祺瑞,马厂誓师,组织讨逆;三是欧游期间,高声疾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添柴加火。不过细论这三大事功,梁启超所发挥的力量,均非主导,那毕竟是一个武力至上的时代,他只是用来装饰枪杆子的旗帜;而且在这些事功当中,梁启超流芳于世的其实还是文字,如讨袁之役,多少人记得梁启超在唐继尧、陆荣廷、龙济光、冯国璋等军阀之间奔波劳碌、苦心斡旋呢,然而举世都不会忘记他的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此文一出,陈寅恪形容为“摧陷廓清,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是谓一文可抵百万兵。

  梁启超从政,更多是败笔。不必说戊戌变法,可将败因归于时势,单看他先后出任民国政府的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财政总长等,在任上建树寥寥,皆以黯然下台告终。徐一士记曰:“惟两次任国务员,皆失意而下台,无甚成绩可称。以事业论,固未副当年之自负。”由此正可论定,从私的方面言,梁启超曾夸口:“若梁某某者,除却做国务大臣外,终身决不做一官者。然苟非能实行吾政见,则终身决不做国务大臣者也。”他虽当上了国务大臣,其政见却未得到实行,“当年之自负”,终究落空;从公的方面言,作为中国第一代宪政人,毕生呼吁“立宪”,梁启超不曾推动中国走向宪政,甚至连宪政制度的框架犹不可得。虽然不该以成败论英雄,虽然杨度安慰道,“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然而,以“事业本寻常”一语,总结梁启超的政治生涯,说来并不过分。

  不妨说,梁启超一生,始终未能忘情于政治,却也始终未能处理好与政治的关系。同时代的政治家,如袁世凯认为梁启超仅能提笔作文,不可担当国家重任;1943年,蒋介石读梁启超,感慨道:“如梁专为学者,或终身从事于教育,而不热中政治,则其有益于国家民族必更多矣。惜乎,舍其所长而自用其短,至今犹不免为后人所不齿。”再如与梁启超一样毕生纠结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梁漱溟说道:“梁启超书法:忍辱精进负荷众生。这八个字表达了他一生政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他只能写文章鼓舞人,不能负担政治任务,其供他人利用是决定的。”

  梁启超从来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常为局势和师友的意见左右。偏偏他的朋友圈中,有人劝他少谈政治,如周善培告诫:谈政治的朋友只能共热闹,不能共寂寞;有人则建议他介入政治,如伍庄,他是康有为的门生,梁启超的师弟,梁伍二人曾发生争论,梁说:“唐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李、杜,历史就减色不少了。”伍答:“开元、天宝间之姚崇、宋璟,诚然算不得有重大关系。但安、史闹到猖獗之后,郭子仪、李光弼就有重大关系了。此时可以无杜甫、李白,决不可无郭子仪、李光弼……你想为中国文化史争气,就非从政治奋斗不可,否则文化亦毁灭。”这么一来,梁启超断难摆脱政治的纠葛,只能周旋于其间。“此则中国之不幸,非独先生之不幸也”(陈寅恪语)。

  三

  “人皆欲杀,我独怜才”一句,出自杜甫怀李白的诗歌“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这本是诗人的夸张之辞,用在梁启超身上,却道出了他晚年政治处境之悲凉。1929年的中国,至少从形式上讲,已经是国民党的天下。梁启超与国民党及其前身,从来不是同路人,明争暗斗数十载,结怨之深,无以化解。哪怕在1917年梁启超退出政坛以后,他与国民党的斗争,却未消停。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翌日,梁启超在《晨报》撰文《孙文的价值》,先扬后抑,批评孙中山“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引起国民党人强烈不满;后日,梁启超去吊唁孙中山,遭到了国民党党员的围攻,若非汪精卫等及时解围,“几乎发生惨剧”。1927年10月29日,梁启超写家信,谈及他正在筹划“党前运动”(将许多非国民党的团体联合起来,以他为领袖),此举即为对抗正在北伐路上高歌猛进的国民党……

  梁启超吊唁孙中山“几乎发生惨剧”一事,有待细说。当时梁廷伟担任梁启超的秘书兼护卫,据其子梁大章记述:

  14日启超与廷伟两人往中山行馆吊唁。廷伟出门时带着两枝左轮手枪和几把飞镖。沿路无事,但到了行馆,当时守门的是北大的一些学生,硬不许启超进去。启超发怒,觉得这是很失面子的事。双方争执越来越激烈。廷伟当时怒极丧失理智,差点出手伤人。幸好行馆里面几位高层人物赶出来调解,并让两人进去。

  “高层人物”则指汪精卫。再钞《申报》(1925年3月18日)新闻:

  三月十四日,梁启超至中山行馆吊奠,致奠后,由汪精卫招待,其谈话有可记之价值。兹拉杂书之于后。梁问孙先生病逝时情形,汪即略述梗概,并谓先生自十一日夜半以后,已不能为有连贯的发言,惟断断续续以英语或粤语及普通语呼“和平”“奋斗”“救中国”等语。梁极感叹谓:“此足抵一部著作,足贻全国人民以极深之印象也。”时有党员问:“昨日《晨报》所载足下论先生为目的不择手段等语,作何解释?”梁谓:“此仅慨叹中山先生之目的未能达到。”党员尚欲继续质问,汪谓:“梁君吊丧而来,我们如有辩论,可到梁君府上,或在报上发表。”党员始无言而退。

  汪精卫礼遇梁启超,并非国民党主流。大体而言,国民党并不待见梁启超,甚至视之为仇雠。试举两例。梁启超去世之后,蔡元培、蒋梦麟建议国民政府予以褒扬与抚恤,1929年1月23日,由蒋介石主持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第172次会议曾议此事,胡汉民、孔祥熙等表示强烈反对,最终以提案人撤案而作罢。一代宗师,就此冷落,身后事凄凉如斯。如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同事吴宓感叹:“梁先生为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史上影响最大之人物,其逝也,反若寂然无闻,未能比于王静安先生之受人哀悼。吁,可怪哉!”怪在哪里呢,身兼梁启超弟子与国民党员之二重身份的张其昀早已点破:“梁先生与国民党政见不同,恐于近代历史不能为公平之纪载。”

  1942年4月18日,傅斯年给朱家骅写信,为梁思成、梁思永兄弟申请救济:“……梁任公虽曾为国民党之敌人,然其人于中国新教育及青年之爱国思想上大有影响启明之作用,在清末大有可观,其人一生未尝有心做坏事,仍是读书人,护国之役,立功甚大,此亦可谓功在民国者也。其长子、次子,皆爱国向学之士,与其他之家风不同。国民党此时应该表示宽大。即如去年蒋先生赙蔡松坡夫人之丧,弟以为甚得事体之正也。”此时距离梁启超去世已经达十三年,傅斯年还得请求当局“表示宽大”,足见国民党对梁启超素怀积怨,并不宽大。否则傅斯年何必说这么多好话。这大抵可视为“文章久零落”的一记回音。不知是不是傅斯年的呼吁发挥了作用,这一年10月3日,国民政府颁发了褒扬梁启超的明令,梁门弟子、并为梁氏立传的吴其昌读罢,“泫然流涕”,并感慨“昔吾亡友张素痴(荫麟)先生,以中枢未褒扬梁先生为遗憾,此在先师无遗憾也”。

  回到杨度的挽联。话说杨度为梁启超声辩,这不是第一次。最值得一记的是,1911年前后,杨度上折,请求清廷赦免并启用梁启超。其中云:“臣自戊戌以来即与启超相识,因学术各分门户,故政见亦有参差。其后游学日本,相处数年,文字往还,于焉日密,亲见其身屡濒危,矢志不变,每与臣谈往事,皆忠爱悱恻,无几微怨诽之词。是以深识其人,性行忠纯,始终无贰。倘蒙朝廷赦用,必能肝脑涂地,以报再生之恩。此臣之愚,所能深信。倘启超被赦之后,或有不利于国之为,惟乞皇上诛臣,以为臣子不忠之戒。”他愿以自己的性命担保梁启超尽忠于清廷,不仅因为,他深知梁启超的品行与思想,更是因为,他和梁启超的友情,足以促使他去担此风险,这何尝不是一种“生死相托”呢。

  杨度此折,被摄政王载沣留中不发,本可不了了之。他却不甘罢休,将折中内容泄露给《帝国日报》。这下刺激了对大清帝国忠心耿耿的御史胡思敬,去年秋天,他曾上折弹劾杨度,称杨度留学东洋,首倡革命,所作《湖南少年歌》、《支那教育问题》等不乏大逆不道、丧心病狂之言,回国进入宪政编查馆之后,“仍与海外奸党暗通消息,以东洋秘密宗旨搀入宪政章程,又以内廷机要输之报馆,在外则为匪首,在内则为奸细”,请求朝廷将其审判定罪,以靖人心;如今,眼见杨度保荐乱臣贼子,毫无顾忌,而且借助舆论,给朝廷施压,那还了得,随即再上一折,把杨度的黑暗历史重述一过,并称“梁启超既用,则康有为必返,人情汹汹,谓三凶合谋,祸且不测”,还给杨度扣上了革命党的帽子,“辇毂之下,一任革命党纵横至此,朝廷何以自立,民命何以自存”。观其文风,不仅杀人,还要诛心。可惜,历史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辛亥年,这样的奏折,实在难以激起一丝波澜,只可能为杨度和梁启超的故事增补一个反讽的注脚。

  杨、梁二人的故事,还有一段后续。他们一生恩怨,公论不妨私谊,终于在第三代结出了正果。1950年代,杨度的孙子杨友麒与梁启超的外孙女吴荔明喜结连理,将两家的血脉融为一体,二老晚年还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杨度与梁启超——我们的祖父和外祖父》。

  

backchina





这考验的不止是情商 还有你的善良(图)



曾经在新泽西一个超市里丢过钱包,回去的路上才发现,立马跑回去找,四处询问,最终得知被一个整理货架的工作人员在推车里捡到。
失而复得,十二分感激,不假思索就从钱包里掏出10美金递过去——那位身材憨实的大叔迟疑了一下,看了一眼我手上的钱,然后摇摇头摆摆手和我说不用客气,边说边转身就走了。

晚上回到我寄宿的那对老夫妻家里,和他们说起这件事,白人老叔笑了一下对我说:
下次你碰到这种事,如果你想用钱财报答他,可以试试看这么做:把10美元折好,放在手心,找一个私下一点的场合,上前去谢谢他,和他握一下手,把手心的钱就顺势给他了,他如果拿到钱还硬要还给你,你逃走就是了(狡黠一笑),但千万别在大庭广众下,千恩万谢地掏出钱来明晃晃递过去。
那时我才恍然大悟——旁边有人看着,是我我也不会收的。
之后反省了一下自己才发现:很多时候自己只是停留在客套的表面功夫,而忽略了别人真实的处境——考虑周到,才更显尊重。
回国后有一回,不小心把新买的手提电脑落在出租车上,联系到司机,请求司机先生辛苦开车回来送还给我,司机好心答应愿意走一趟,我们约好时间地点。
见面前,我想着直接递钱过去,他很可能会拒绝,但他在车里我在车外,也不好握手。于是就心生一计,“留了一手”:把50元人民币和一个U盘,放在一个手掌大的不透明礼品纸袋里包好,以表感激,请求他务必收下我的心意——司机犹豫了一下,客气收下,笑着说谢谢。
见过太多陌生人的冷漠和提防,所以但凡碰到陌生人的善意,尤为感激——曾经听另一位司机抱怨说,他大老远开车送回乘客丢失的钱包,还被怀疑说拿了钱包里的钱而遭抱怨。
回家后收到他发来感谢短信,心里一阵踏实感和成就感:这种“踏实感”,来自于确定自己给别人添麻烦之后,至少让对方这一通麻烦下来,损失(油费、时间成本)降低到0;“成就感”来自于,面对陌生人的善意,确定自己没有漠视,没有当它理所当然而无动于衷,确信司机在碰到下一位乘客丢失物件时,不会因为上一位遗失物件的乘客的冷脸,和选择不归还。
小时候看亦舒,她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深:
我选择帮助或者回报别人,不论是举手之劳,还是借人钱财,我求的都不是回报,而是心安理得。
后来读《红楼梦》,在这之上,又明白更深一层境界:不论是帮助别人还是回报别人,作为给予的那一方,也请多一点周到和体谅,不要一脸高高在上。
《红楼梦》里贾雨村在官场落难时,想要重新回去做官,前去拜托林黛玉的爸爸林如海帮他拉关系。
有强有力世家背景的林如海,大可置之不理,或者故作姿态:摆出一副高不可攀的样子,大吹一通牛逼,然后让贾雨村跪舔他——纨袴子弟薛蟠大概会这么做,但林如海没有这么做。
林如海的回答很值得玩味,简单总结一下就是:
1)先表达对贾雨村的赏识之情——不只是客套,还表达尊重,和彼此平等,对方听着也舒服。
2)接着拉近关系,林如海妻子的娘家是贾家,表示同姓的贾雨村和贾家祖上本是一家人——让他面子上也过意的去,不让他感到难为情,或者低人一等。
3)答应立马写书一封,请求贾政帮忙留意官场空缺职位——给予到位、稳妥的帮助,让贾雨村放心。
4)拜托贾雨村顺便送一下林黛玉上京去依靠她的外祖母,但他不必太操心,前前后后都有人安排、照料和打点,到了京城之后,也好见一下贾政——给他一个表达感谢的机会,不让他因为欠人情而低声下气,其实是帮人帮到底,让他搭顺风船去京城,不用担心路费。
林如海这番话的“厉害”之处在于:全程,没有让前来寻求帮助的贾雨村,有半点难堪。
这一通话,完整体现了世家文化对人的体谅:求你的人,其实是很难堪的。而有教养的文化,绝对不会让人难堪,而是处处体现对人的体谅和周到、尊重和理解。
后来听大师分析这个情节,还从中明白一点:如果你的高贵,要通过高人一等来体现,那不是教养,那是不自信。
记得有一次听朋友讲她去她同事认识的一个欧洲贵族的城堡里做客,她进门之后直接把脱下的大衣递给前来开门的那位先生——她以为他是管家。
欧洲很多小城堡年老失修的原因,是因为没落的贵族太穷,年薪还不够维修费,当然,这其中不包括上图的西庸城堡,偏居瑞士一隅,坐落湖心,只有栈桥与陆地相连,远望如浮于水面,易攻难守,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城堡里面有座监狱,诗人拜伦曾写过一首《西庸的囚徒》讲的就是这里。
之后还让他带她转了一圈,参观了城堡里的家具和装潢,问了一通墙上的画像是谁、窗帘是什么料子的、壁橱用的是什么木材……
过了半天她才注意到她同事一直忍不住在偷笑,接着是爆笑——才恍然大悟,原来面前那位“管家”,就是城堡主人。
全程,城堡主人没有半点不耐烦,等她恍然大悟之后,还一直自嘲帮着解围减轻她的尴尬。
这其实就是:真正的高贵,不是高人一等;真正让人亲切的教养,也不只是客套的礼貌。
看《奇葩说》第一季的时候,有一个康永哥救场解围的情节,印象特别深:男生被女生表白,没有直接答应——高晓松高呼:太伤害人了;湖南辣妹子李湘惊叹:男人一点行不行;康永哥这时候出来解围说:
'各位大人,先不要生气,如果仓促地回答这个问题,有点不负责对不对?我们就豁免这个责任吧!'
然后他说一句太懂少男少女情商感人的话:
你们可以先交往试试看,如果一个星期后,彼此不满意,那就分手,都不必为此负责。
我想这个例子,就是礼貌和教养之上,另外更深一层境界吧——put youself into others' shoes,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我们平时挂在嘴边,却最难做到的,而这恰恰是所有礼貌和教养的核心:不只是干瘪单薄的客套,而是推己及人的周到和体谅。作者:刘可乐Zoe






实体经济为什么赚不到钱?物美价廉害死人!


  未来五年,中国的产业经济是面临总崩溃的悲惨命运?还是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型,所有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上。

  1、历史:四次转型 制造业最苦

  

  我们国家的制造业最辛苦,从1978年到今天,我们经历了4次大的转型。第一次转型从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78年中国的制造业非常落后,当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的1/3,我们在一个非常低的起点上开始第一次转型,1978-1992年,当时完成了中国第一次转型的主力军,不是我们的国有企业,而是乡镇企业。我们现在不谈乡镇企业,而是谈民营企业。

  那一段时间,中国有4年的时间是乡镇企业的转型,特别是轻小集加,轻工业,小企业,集体经济,加工业。在军工重化的体系以外,这些基本上是做钮扣,编制袋,做衬衫,做电缆,做铁锅,自行车,印染等等。这些企业慢慢的崛起,然后把国有企业的工程师挖走,把国有企业的设备也挖走。

  这就是第一次转型,乡镇企业在国营的流通体系以外建立了自己的流通体系。

  92年中国开始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到一个新的方向,这个转型的变化怎么带来的呢?我们通过1978-1992年14年的发展,出现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8年的时候中国乡镇企业在中国制造业的用户跟国有企业是一样的。1988年的时候中国乡镇企业的利润总额超过了国有企业。

  1988年邓小平讲了一句话,中国改革十年,最大的意外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已经撑起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我们通过15年的发展,中国的产业规模开始扩大,突然间有一个短缺经济慢慢进入到满足经济,92年只要生产出来就卖的掉。现在品牌要有定位,要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市场。企业的竞争力开始由生产能力变成了市场能力,中国经济到市场经济。

  92年以后中国商品开始发展,老百姓手里有点钱,所以我们要改善他们的生活。怎么办呢?让他们吃好穿好,所以服装、饮料行业开始起来,还有保健品。当我们吃好穿好以后怎么办?我们家里夏天的时候最好有一个空调、大冰箱,89年以后开始有电视机,家电企业起来了。

  中国的服装品牌,中国的饮料品牌,中国的家电,你想的起来的,这三各行业的品牌,90%以上成名在1992-1998年之间,这就是中国的第二次转型。

  到了98年以后,我们又面临了一次转型。98年发生了一次经济危机,亚洲地区发生了一个货币的大泡沫。

  1998年2月份的时候全国开两会,朱镕基总理说,中国70%的工业制成品产能要提升,中国的制造企业要转型升级,带着国家往前走。即使万丈深渊,也要鞠躬尽瘁。保健品每天在喝,冰箱、洗衣机都有,朱镕基说买汽车,98年中国开放房地产行业,1998年中国取消了租赁分房,开始学香港,按揭置房。

  中国房地产的元年是1998年,当大家开始买房子,买汽车的时候,中国的整个产业经济由服装、饮料、家电为主的轻工业模型向重工业发展,城市化也好,房子也好,需要大量的钢铁、铝、电、煤,所有的能源大规模生产,整个产业进入到第四个阶梯。

  1998年中国政府开放了中国进出口市场,98年以前所有的企业做外贸,需要进出口公司,服装进出口公司,机械进出口公司,坐在中国民营企业和老外之间,98年以后,民营企业不再需要进出口公司,中国的民营企业把法国、意大利冲垮了,买回来的东西基本都上(Made  in  China)。

  今天中国有一个长得很好看的—马云,阿里巴巴什么时候创办的?1999年,他创办阿里巴巴半年时间,阿里巴巴的排名在全球C2B电子商务第一,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福布斯封面的中国企业家。

  什么叫C2B,一百个乡镇企业家里面,99个不懂英文。老外要到中国来采购商品,他们比中国的乡镇企业还惨,100个老外都不懂中文,语音不同,信息不对称,做一个商品交易平台。

  阿里巴巴,网上最大的交易市场,摆一个摊,上来交易就可以。1999年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的阿里巴巴,不是今天的淘宝、天猫的阿里巴巴,是跟中国制造有关的阿里巴巴。

  这就是1978年以来我们已经经历过了四次的转型。其中经历了两次的消费转型。在座的,什么时候开上汽车,什么时候住上商品房,全国都是在1998-2015年。一个产业经济在发展,我们走到今天,不是突然间这样的。中国产业发展,也不是浩浩荡荡冲到现在的。

  78年以前的很多的军工企业,很多国有企业,还有吗?78年以前全世界最大的工农居住区,几十万住在那里,现在还有吗?78年-92年之间很多乡镇企业都不见了。

  1984年的时候,北京有一个卖电脑的地方,中关村,知道为什么叫中关村吗?中央机关所在地方,皇宫里的太监,太监死了以后抬到北京郊外埋掉,叫中关,埋太监的死人堆叫中关村,北京郊区非常偏远的地方。

  1984年很多人在那里卖电脑,做经贸市场,然后出现非常优秀的企业,联想是84年开始。1988年的时候,中关村已经蛮发达了,中关村最大的十家企业,到2008年,十年以后,再看1988年排在前一百位的中关村企业,剩下3家。

  到了92年以后,我们很多服装企业,饮料企业,家电企业,只有极少数的品牌活到了今天,活到了第四个产业周期。如果有兴趣的话,把2015年中国排在前一百位的民营企业名单排出来,60%面临崩溃。

  江山代有人才出,到2015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整个流程是一代一代企业家不断转型创新的结果。

  2、现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赚不到钱?

  我们今天为什么很困难?第一,我们在制造业,78年以来的历史上,第四次转型结束了,当第四次转型结束以后,36年来我们所具有的三大优势,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制度优势,基本上丧失了。

  不是我们不聪明,中国越来越有钱,中国消费还敢于消费,人民币也没有崩溃,行业还能保持10%-20%的增长,为什么赚不到钱呢?不是你变笨了,而是你原来的竞争优势丧失了。

  当今世界最可怕的是能力丧失,核心竞争能力突然间丧失了。在另外一个地方拿走了你本来的优势。我们说转型,我们今天坐在这里,我们要获得新的能力,获得新的工具,获得新的商业模式。这个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

  我去年去国务院参加总理组织的经济座谈会,我是第三个发言的,排在我后面的都是企业家,在我前面发言的全是中国最好的宏观经济学家,分别来自于财政部、社科院、汇丰银行,北大清华,有一个经济学家从宏观经济分析来讲,今天中国处在通货紧缩时期,供给大于需求,满街都是东西。

  然后克强总理说,他们认为中国未来五年内是黄金期,中国都会处在通货紧缩时期,在这个时候大家不要有任何的幻想,在未来的五年仍然是供给大于需求。

  同时,这个宏观经济学家说,不仅中国处在通货紧缩,全球处在通货紧缩。在过去的两年里面,全世界各个中央政府都在干同一件事,加速印钞票,货币的量化宽松。

  过去两年是1945年以后最激烈的货币竞赛,人民币还算好。现在去日本,日本的东西好便宜,过去两年日本贬值25%,到欧洲去很便宜,过去两年贬值48%。我今年2月份去了一趟南极,三年前去南极一美元换阿根廷币是1:1.6,下了飞机我去换,1:4.7,这国家能过日子不?三年的时间。

  互联网冲击。我们做制造业,过去几年,房地产,制造业做的不好,做房地产,买块地造房地产;第二是炒股票,第三是互联网。大家很愤愤不平,天天上班,早上八点上班,晚上六点下班,工作十多个小时,我的净利润只有3%,5%,做外贸的话连3%都没有。

  然后有一些企业,每年的净利润有20%-30%,百度净利润35%,阿里36%,深圳的腾讯28%,互联网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第三,供需错配。买东西,为什么到香港去买奶粉?为什么到日本去买眼药水,到日本买电饭煲、马桶盖。大家去过巴黎老佛爷没有?我去到那里不喜欢购物,我坐在那里看,一堆中国人,太有钱了,门口站着两个黑人,拉着一个绳子,放十个人进去,出来再放十个进去。到迪拜,迪拜有一个山泉酒店,有将近五百间房间,去年的圣诞节,五百间房间里面490间是中国人。

  3、新机会:黄金五年 三个战略新起点

  中国制造业现在有三个战略新起点。哪三个新起点?

  第一,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普惠性工程,它是我们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特点是什么?两个特点,无所不在,非常便宜。如果你问BAT三个老板说什么叫互联网,他们告诉你一个标准答案是,互联网是连接一切。

  我们在座的企业,我们现在跟互联网公司打交道,最头痛的事情是需要向他们买流量,百度竞价排名,我们去淘宝开店,天猫开店,有直通车,有竞价排名。都是流量。为什么能够通过流量来赚我们的钱呢?因为连接是他们完成的。

  但今天的BAT全部面临一个新的挑战,是因为流量为王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未来我们做互联网,我们卖东西,如果你的生意仍然要借助于流量分发的话,你的成本会比地还要高。

  今天为什么出现很多网红,为什么出现直播模式,为什么出现社群经济,都是对流量为王的反驳,在这个时候,我们说要告别马云,过去几年来所形成的一些互联网经济,流量为王的互联网,这些我们非常耳熟能详的,将会烟消云散,互联网启蒙时代已经结束了,已经变成了我们的基础设施。

  未来最主要的能力,就是怎么样跑步跑的快一点,怎么样把水变成饮料、酒,我们把它变成工具,是一个我们可以用的工具,不是我们的根本。我们的根本是什么呢?我们的根本还是做好一双鞋子,做好我们的卫浴,这是我们的根本。

  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互联网的企业家而丧失信心,我们也不要把我们的命运寄托在BAT的身上,马云也好,马化腾也好,李彦宏也好,他们全部都是我们的工具提供者而已。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工具革命已经结束。在虚拟竞技上,未来五年内不再发生任何意义上的工具革命。

  第二,全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怎么能提高我的劳动生产效率,怎么能迭代我的产品,全球的制造业都在想这个问题,都在想怎么样重振制造业,这个话题为什么以前不谈,为什么今天开始谈。

  到美国去,奥巴马对制造业非常重视,提出美国制造业再造计划,日本叫日本工业复兴计划,德国叫工业4.0,中国叫中国制造2025。

  为什么德国、美国、日本、中国,重新把国家战略放到制造业上。是因为信息化革命已经结束,互联网已经变成了普惠性工具。

  我们在全球制造业,1978年我们和美国人、日本人要差30年的话,如果到1998年还差五米,今天我们会跟他们差半个身位。

  在未来的工业复兴计划中,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人和德国人的路径是不一样的,中国是夹在中间。美国人认为,我的战略计划是要很多硬件,比如说要搞航天飞机,要搞无人汽车,要搞VR系统,美国人会把它过去20年所主导的信息革命的成果继续放大。美国汽车行业的复兴,现在的领头人叫马斯克。

  德国人,隐性冠军。他们从来不会产生像乔布斯、马斯克这样的企业家。但在汉诺威,我们看到很多生产革命。德国一个生产线,全世界工业4.0的标准工程。

  民营企业家跑到汉诺威,去到那里以后回来有人问去汉诺威有什么体会?三个体会,盯住德国人,学他们的生产线革命,学他们的车间革命。学习美国人,买卖全世界。

  在未来的几年内,买全世界制造业中间产业的部分,可以极大的取胜。我们用人民币去买它,人民币是全世界最大的货币泡沫,房地产泡沫是人民币泡沫的投影,中国的货币超过了美国。我们用全世界最大的泡沫买全世界最好的武器,我们等于帮助了总理把泡沫输送到全世界。

  未来几年内,我们不但要把产品卖到全世界去,我们要把人民币的泡沫输送到全世界去,买他们的车间,工厂,买他们的机器,这个很重要。

  第三,消费升级诱发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这个词是去年11月中央在三改小组会上第一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我认为这个词是未来五年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制造业改革的一个核心战略。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央政府对制造业产能的落后淘汰的决心已经下定了。

  中央政府已经清晰的认识到供给侧改革,通货紧缩,供给侧改革。供给错配,错配会产生势能,这个势能叫适配势能,只要把它配起来,就有机会。欧洲有供给侧配吗?日本有供给侧配吗?没有。供给侧改革,是不能满足现在的消费需求,中国产生新的消费人群,这些消费人群是谁呢?跑到日本买马桶盖的,他们是中国的中产阶级。这是供给侧改革真正的意义所在,中产阶级。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09年的时候我曾经主持过一个课题调研,一家美国的公司帮中国的企业家做数字模型。找二十个知名度高的企业家,一个企业家访谈20个小时,把这些访谈的结果形成一个结论,把这些结论在别的国家对照,提出你这个企业家数字模型是什么。

  当时模型的结果是,比如说你们这一代中国的企业家重以进攻,输以防守,呼啸天下,粮草没跟上。第二,中国大多数的企业家都是狮子性,就是统治欲望很强,团队建构能力不强,一只狮子带着一群绵羊。第三,东方企业家的传统性,讲天下,拯救这个,拯救那个。

  其中有一条,我当时看到大吃一惊,他说,你们中国企业家面对本土市场的创新不足,当时有四五个专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吃一惊。这一代中国的企业家面对全球最大的本土市场,竟然创新不足。


backchina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古拉格/一份《秘密报告》震惊了世界/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忽悠/张春桥老照片
  • 人善人欺天不欺/西方世界的人血馒头/毛發動文革是爲反對特權階級嗎/7分發展2分妥協1分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