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徐邦泰:史叹/为何戊戌变法、光绪改革不能成功/中国内部危机的风险是什么/胡琏的两封遗书
發佈時間: 3/4/2017 12:12:56 AM 被閲覽數: 14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史叹

                                徐邦泰


                              尊周孔教化,

                              行外儒内法 。

                              叹上帝儿女,

                              失光明正大 。



                                 七绝  

                               光明正大

                                徐邦泰

  
                             光照春秋爱墨侠,

                             明真老子遁中华 。

                             正軻浩然气尤善,
    
                             大美梦庄自由家 。



                                9/18/2012



 




谢选骏:为何戊戌变法、“光绪改革”不能成功



2017年3月01日

     (一)  
                       
     为何戊戌变法、“光绪改革”不能成功?
    
    原因很多,但是没有人注意过:原因之一,就是西太后这个老妖婆,竟然用她公公的“道光”,来延续她继子的“光绪”,这就犯了名讳、乱了伦常。所以老妖婆一死,“大清朝”就变成了“大倾巢”。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伪清的覆灭,连带四万万清奴一起受害,迄今百多年了,只有共和,没有团结、没有和平、没有民主,仍未结束社会苦难。
    
    悲哉。
    
    中国亟需改朝换代。
    
    (二)
    
    有人询问:
    
    如果光绪“百日维新”改革成功,杀了慈禧,中国会怎样?慈禧被杀,光绪改革成功。中国会如何?
    
    如果时光倒流,光绪采用什么策略可以成功变法,进而实现大清富强?
    
    有人作答:
    
    变法之前,天平天国和捻军早就被荡平了,彼时兴中会、同盟会、哥老会、洪帮,还是两个受精卵和两个黑帮,更不足论。虽然后人学者论起“同治中兴”都众口一词说它是回光返照,但内乱从剧烈程度上是稳定了的。
    
    孙中山和梁启超那时都犯一样的毛病,请容许借用一个词来对症,名曰:“革命幼稚病”。两人彼时不是经世之才,可能有一腔热血,根本无法成功。两个人对自己鼓吹的“主义”知之甚少,别说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大概连自己都互相矛盾,不能服人。孙此病后来久病之下,起起落落,折腾不已,大概有所好转趋势。梁因慢性入侵,不见起色。
    
    “清王朝在入关之后,开放海禁,东南亚贸易联盟就是当时最强大的贸易联盟。同时放手工商业发展,可能我们今天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大国。 ”
    
    这个最是糊涂。要数贸易,我们自给自足,最需要的,定数南亚印度的鸦片了,其他种种,彼有我无,如何互通?如今形形色色的关税壁垒,补贴,退税等等手段,只待开发时光机才能如愿。靠经济这条路,不在根上。
    
    “参照当时诸国情形来看,无外乎资本主义维新和资本主义革命两条道路。但这两者基于的共同前提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缺少群众论。
    
    “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的他们不可能也不会帮助中国走上任一条有可能变强的道路。 ”——教科书原解论。
    
    “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国的法律之中从来没有类似“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条例,由“家天下”的儒家思想体系统治的世界不会也不可能去启蒙出来什么保护私人财产的意识。”——想当然论。
    
    (三)
    
    还有更为宏观的:
    
    当时的中国,只有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等少数几个人勉强能找出其中的一两项能力。而他们的修养、抱负、经历,以及外部环境又不支持他们做这些。
    
    晚清的情况,对国家来说,亡了比不亡拖着好。完全亡了,砸烂了旧世界,重新建设更好。
    
    真要说如果怎么怎么样的话,那么有几个比光绪如果怎么怎么样,看起来更有前途的选择。
    
    一个是咸丰逃到承德的时候,恭亲王在北京在英法的保护下称帝,恭亲王是当时统治者中思想最进步的一部分人。
    
    另外就是东南互保,“在清室尚未向各国宣战之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铁路大臣盛宣怀等即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两宫不测,当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支撑局面。”如果这里所说的“北京失守而两宫不测”真实发生了。
    
    再者到了蒋介石的时代,如果他不在军事上和反对派争长短死扣,而是让反政府武装到边远地区去给农民分地,而他则在中东部地区,努力发展工业,给农民提供工厂就业机会,则最后谁更能受农民欢迎则未可知也。而他采取的军事策略,却相反地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
    
    谢选骏指出:前清太远,看看他说“蒋介石的时代”,竟然不知苏俄对中国的入侵,才是二十世纪的主轴。多么可笑的分析。
    
    由此可知,“为何戊戌变法、光绪改革不能成功”的问题,也需要重新思量。
    
    在我童年的时候,看过《清宫秘史》,因此也有过类似下面这些网民的想法:
    
    光绪这个人,没有领导才能,他自己亲政十二年,一点自己的嫡系都没培养出来,这很要命啊。
    
    要想变法,先抓兵权,要抓兵权,先抓宫权。怎么抓宫权?来点狠的,先找个不长眼的太监,挑个由头,打死完事。这叫立威。你不立威,大家都跑太后那边告密去了。你要觉得残忍,那还是老老实实当傀儡吧。别说杀个太监,肃顺端华,都是正经皇室宗亲,被杀起来有谁可惜他们的,不敢杀太监立威,活该一辈子傀儡。
    
    要做到让太监不敢在宫里玩猫腻才行,不是让光绪上来就拿李莲英开刀,是要让这些人知道皇帝不好糊弄。千万别让太监们产生一种“皇上仁慈,太后心狠,宁开罪皇上不开罪太后”的心理。起码要做到“皇上和太后都不能开罪”,不然没法抓宫权。
    
    珍妃的枕头风听不得,都是卖官的。光绪有点任命的权力,都让珍妃糟践了。
    
    要抓兵权怎么抓,太后尚在,不能说太后任命的我就得撸掉,这做不到。这就得自己多接见,多套近乎拉感情,这就看光绪能耐了,太后再怎么聪明,鉴于是女流,很多人她见不了,近乎话说不了,光绪这点有很好的基础,自己硬是抓不过来,还是没能耐。荣禄这么好的人才,你不笼络,自然跑太后一边,那叫活该。荣禄可不是倭仁那种顽固道学家,新军就是荣禄倡议的,自家的人才不去用,眼里只有康梁,怪不得别人。
    
    抓兵权就是这洋,你是皇帝,谁抓兵权,就多请他来宫里联络感情,皇帝这么做天经地义,这种事多做几年,自然兵权到手——慈禧作为女流,这方面忌讳比较多。有这么好的优势,最终沦落到要指望一个根本没见过面的袁世凯?
    
    一言难尽。 [博讯来稿]


 






梁京:中国内部危机的风险是什么?




2017年3月02日




    梁京:中国内部危机的风险是什么?


    【梁京评论】中国内部危机的风险是什么?(法新社图/粤语部制图)
    
    美国深陷内部危机,令不少中国精英松了一口气。他们的逻辑是,如果你的竞争对手陷入困境,就意味著你会赢。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最近对天下大势发表的演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种心理。
    
    在张五常看来,美国的危机说明,只要不打仗,世界上已经没有力量能阻止中国先拔头筹,成为执全球牛耳的大国。我的理解是,张五常这样说可谓用心良苦,他是在委婉地劝诫当权者不要选择战争。但是,他的这个逻辑没有回答两个问题。靠扮演鹰派来谋私利的精英会问:既然中国已经强大,为什么要怕打仗?另一个问题,则来自对中国危机理解深刻的精英,那就是中国内部的危机本身恰恰是战争风险的一大来源,而张五常显然不想或不能正视这个风险。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借市场化和全球化之力,迅速崛起。张五常本人有不容争议的贡献,他有效地说服了中国当权精英和知识精英,不要怕市场化,因为只有市场化才能充分发挥中国人的才智,创造大量财富。事实证明,张五常是对的,但事实也证明,只赋予中国人经济自由而不让他们获得政治权利,不让他们学会自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风险。
    
    能够佐证这种风险的是目前正在迅速激化的两个地域性危机,一个是东北的经济危机,一个就是香港的治理危机。东北的经济危机,当然与沉重的国企包袱有关,与当地弥漫的腐败有关,但也与大量人口外流,尤其是与人才和精壮劳力大量外流有关。很显然,只要不给东北人民自治的机会,东北的经济危机很难找到出路。
    
    香港人民不仅享有除台湾地区外最好的法治,也享有大陆人民没有的政治权利。而香港的法治和自治越来越受到中央政府的侵蚀和威胁,是香港治理危机最深刻的原因。可以想像,如果香港人民捍卫法治和自治的努力失败,将会有更多人选择移民,而大量信仰法治和自治的人才出走,固然可以被来自内地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但香港将活力不再。
    
    张五常高度赞扬深圳奇迹,但深圳在经济上超越香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移民。问题是,深圳两千万常住人口,只有小部分人有本地公民的权利,更不用说所有人都没有香港人的政治权利。以这种发展模式击败香港甚至毁掉香港,真的对深圳自身发展有利吗?对整个中国的发展有利吗?
    
    事实上,中国数亿人口处于高度流动状态,既没有法治保障人身权利,更没有与当地居民平等的社会权利,这样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和威胁,张五常不可能看不到这个问题,但他依然鼓吹这种既没有法治也没有民主自治的体制,甚至敢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
    
    其实,中国当权者自己也已经深刻地感觉到了中国的这种发展模式给城乡治理带来的严重危机。当权者今年确立的一个目标,就是要解决农村恶势力膨胀的严重问题。但是,能人和有正义感的人都跑掉了,农村靠什么力量来解决恶人治村的问题呢?
    
    中国确实面临历史性的机会成为世界领导者,但你可以说历史上中国也有过这样的机会。在很长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实力都曾经拔过世界“头筹”,但为什么当时没能抓住这个机会,反而酿成了改朝换代的人间惨剧?
    
    可以想像,如果当权精英不放弃迷信中央集权的“弱民”治国理念,会有更多人逃离治理失败的农村和城市,跑到目前尚能维系基本秩序的南方和大城市,从而给这些地方带来治理危机,以致迫使更多人选择移民甚至逃亡海外。这难道不会增加内战和国际战争的风险吗?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



胡琏的两封遗书和一场影响中华民族命运的战役



  

  胡琏


  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抗战时期,曾有过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石牌要塞保卫战?

  石牌位于如今的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之间,正在长江一个130度拐弯处,火力可以完全封锁江面,因此当年的日军如要溯江而上,威逼重庆,必要先取石牌。

  1943年5月,集结于湘鄂边境的日寇,在攻陷宜昌后,采取大兵团迂回石牌背后,企图攻而取之的战术,渡过清河,逼近石牌要塞。这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地方,一时间就成了决定国运时局的紧要关口。

  蒋介石对石牌要塞安危极为关注,他不止一次电喻驻守湘鄂六战区国军,强调确保石牌要塞。5月22日,他再次电令:“石牌要塞应指定一师死守。”

  第18军第11师,受命担此重任。

  一场恶战在即。率部守卫该要塞的第11师师长胡琏,依临战惯例,令全师上下集体留下遗书,自己也匆匆给父亲、妻子等至爱亲朋一连写了5封书信,悲壮地与他们一一诀别。然后,举师从容蹈入死地。

  后来的战事异常惨烈,好在最后以胜利告终,胡琏等人得以幸存。

  后世评价这场被西方军事家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石牌保卫战,是抗日战争重大的军事转折点,也是中国军队对日本军队以弱胜强,并最终以较小代价取得较大胜利的一次著名战役。

  而在胡琏于战前写给至亲好友的5封信中,尤以他致父亲和妻子的两封诀别书最为有名。于今细读,我们仍会为其中所流露的勇士临战保家卫国,仍不忘慰父嘱妻,安顿家小的大丈夫真性情,感动到热血贲张,热泪盈睫。

  

  黄埔四期学员胡琏

  胡琏,原名从禄,又名俊儒,字伯玉。1907年,他出生于陕西华州一个贫寒农家。因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1925年参加关中地区小学毕业考,名列前茅。父母最初希望他或是教书,或是经商,甚或投奔有钱人家做管家,均被他以各种理由推拒。原来,胡琏最大的志向实际是铁定了心要从军。

  刚好冯玉祥在河南招兵买马,胡琏便在国民二军冯子明部当了文书。不久接到广州亲戚来信,劝胡琏南下投考黄埔军校。家中卖了薄产和青苗,筹集盘缠,让胡琏南下投考。

  1925年9月,胡琏成为黄埔四期学员。张灵甫、刘志丹等都是他的同学。胡琏军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北伐。北伐之后,他所在部队被遣散,胡琏无处安身,当听说他的陕西老乡兼校友关麟征当了团长,便赶往蚌埠投奔。关麟征任其为连长。后来,关麟征所在团并入陈诚的第11师,这是胡琏后来成为该师师长的前因。

  其后,胡琏参加了新军阀混战。在与冯玉祥部队交火时,第11师畏缩败退,关键时刻胡琏拔出手枪,威吓溃兵,他的连队竟然守住了阵地。陈诚对其刮目相看,提拔他做了营长。

  1930年前后,经人介绍,时年23岁的胡琏,迎娶了18军14师曾粤汉团长的妹妹曾文瑜。对于他这位妻子,我们所知无多,只知她非常贤惠,不仅在生活上非常照顾胡琏,为他生儿育女,还特别善于交际,后与蒋经国的夫人蒋方良过从甚密。

  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时,已是团长的胡琏率部赶赴上海参战。他组织了一支敢死队,曾创下一天之内十几次打退日军进攻记录。因其优异表现,胡琏晋升为旅长。之后又因九华山沿江功绩,在参加湘北会战时,已是副师长身份。1942年,胡琏升任第11师师长,成为第18军“八大金刚”之一,而他终成一代名将,却跟日后他在石牌要塞保卫战中,率部迎战进犯日寇的英勇表现直接相关。

  1943年5月,日军攻陷宜昌、占领要隘渔阳关。25日,他们渡过清河,逼近石牌要塞。

  第18军负责戍守石牌村,而军长方天又以第11师胡琏部守备石牌要塞的核心阵地。

  日军在石牌周边集结了两个师团、一个旅团,共计10万兵力。其中就有被称为“钢铁猛兽”的第11军,这也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唯一一支纯野战部队。

  5月26日,从重庆传来蒋介石颁行的手令。他指出,石牌乃关系陪都安危之要地,并严令江防部队胡琏等诸将领,英勇杀敌,坚守石牌。包括第11师在内的整个第18军,其时已做好迎敌血战的准备。

  5月27日这天,负责保卫石牌要塞的第11师师长胡琏,依照临战惯例,命全体官兵均写下遗书以告慰家中父老,借此表明誓与石牌共存亡的决心。他自己也于当日修书5封,以与家人至亲一一作别,并将部分随身物品,连同他分别写给父亲与妻子的家书一起,托人带去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家中。

  

  胡琏结婚照

  战前家书作别至亲

  石牌要塞保卫战打响之前,胡琏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惟儿于役国事已十几年,菽水之欢,久亏此职,今兹殊戚戚也。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

  借助信文,我们不难看出,彼时面对即将到来的一场鏖战,其实胡琏心里也并没底。他清楚地知道,此一役打下来,无非成功成仁两个结局,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但即便明知战死的可能性更大,他仍这样安慰着等待丧子凶耗的父亲:有儿子能为国而死,父亲你应该感到至大的欣慰。这何等血性的一句话,却被他写得静水深流,悲抑克制。接下来,作为预想中,即将与凶残的日军同归于尽的人子,他在信末恳求父亲按时吃饭,天冷加衣,等于是殷殷叮嘱父亲,要注意自己的温饱,只要父亲一切安好,就当是在超度儿子未能尽孝却已远逝的灵魂了。

  人子之外的胡琏,亦是人夫。在另一封专门给妻子的信里,他写道“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战争胜利后,留赣抑回陕自择之。家中能节俭,当可温饱,穷而乐古有明训,你当能体念及之。十余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兹留金表一只,自来水笔一支,日记本一册,聊作纪念……”

  

  尽管胡琏当时已是师长,但讲求秉公为国的他,不仅家境贫寒,且身无长物,能够留给妻儿的遗物,只有一块手表、一支钢笔和一本日记,可谓清苦至极。而胡琏托付给妻子的后事只有一件,就是让儿子长大后当兵,去和日本人打子孙冤家,为父报仇。

  事实上,在石碑要塞一役战前,胡琏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还会活着回来,但为安慰年迈的父亲,他多少还在写给父亲的信中,留了些许胜利的希望;而在写给妻子的信里,他则直接开始安排后事,这已经分明是一封死前遗书了。

  上述两封临战家书,短则寥寥数语,长则不过区区数十言,却无不言辞恳切,真情流露,却又大义凛然。即便我们今天看来,仿佛仍有某种既震撼人心,又催人泪下的力量蕴蓄其间。

  

  惨烈的石碑要塞保卫战

  如果历史可以倒带,让我们把目光投向1943年5月27日这天中午:

  所有遗书发出去后不久,身为石牌要塞守卫长官的胡琏,即依照古例,沐浴更衣。待他换上一身崭新的军服,便带领师部全员,一步步登上凤凰山顶,于中午12时整,率先跪倒在苍天朗日之下,面向大好河山朗声盟誓:

  “陆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谨以至诚昭告山川神灵:

  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我祖宗艰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

  名正言顺,鬼伏神饮,决心至坚,誓死不渝。

  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辨,春秋存义。

  生为军人,死为军魂。后人视今,亦犹今人之视昔,吾何惴焉!

  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

  然吾坚信,苍苍者天,必佑忠诚。

  吾人于血战之际,胜利即在握。

  此誓

  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石牌保卫战战前动员

  祭天完毕,胡琏走下凤凰山,来到距离前线咫尺之遥的师部,坐镇指挥。此时,11师军中8000子弟,正坚壁清野,扼守山经,挖掘战壕,凭险据守,以待日军来犯。

  石碑要塞保卫战是在次日黎明时分正式打响的。这天战斗最激烈时,石碑村远近战场上曾经3个小时听不到枪声,这不是因为双方停战所致,而是双方在进行最原始、最血腥的冷兵器搏杀———拼刺刀。战况之激烈残酷可见一斑。

  5月29日,胡琏对手下团长们下令:“从明天起,我们将与敌人短兵相接……战至最后一个,将敌人枯骨埋葬于此,将我们的英名与血肉涂写在石牌的岩石上!”

  其后,树木被打秃又被炸成树桩,土地也被掀翻了几层。一批批年轻的中国士兵,就这样迎着日军的炮火和刺刀前赴后继地冲上去,他们身后就是那个百年来饱受磨难的祖国。高山峡谷中,枪炮声、厮杀声昼夜不绝,一直持续到5月31日夜晚,战场突然沉寂,日军开始溃逃。6月1日,全线大反攻开始。

  此次石牌保卫战,日军死伤7000多人。至6月15日,以石牌为轴心的鄂西会战胜利结束,整个战役歼敌25000多人,缴械无数。上万名中国军人英勇牺牲,主要是胡琏的部队减员惨重。

  

  石牌保卫战旧址

  石牌保卫战扭转了中国抗日战场的局势,也成为二战时期亚洲抗日战场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军人功不可没。

  石牌保卫战结束后,胡琏荣获青天白日勋章并升任第18军副军长。这一年,他36岁。

  作为职业军人,胡琏于1977年在台湾去世,官阶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卒年70岁。

  他曾说过,他一生有两大爱好,一为读书,一为打仗。如果不是战争,知识渊博的胡琏,可能会是一名大学老师,或者一名作家也说不定。

  无论对他一生的功过如何评说,他所指挥的石牌要塞保卫战,都是现代战争史上以弱我胜强敌的一个经典战例,而他因为此役留给后世的两封家书,则是一代义薄云天的中国军人,曾经舍生忘死拱卫家国的最好证言。

backchina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徐邦泰: 赤子吟/国士李次山/梵高传世作品/中国人都是巨婴/人口大灭杀/没有怨言
  • 徐邦泰:滿江紅/抵抗黑暗的最好办法/四川415劳教筑路支队/谶纬的兴起与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