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知识分子/不在乎谁当总统在乎谁印钞票/逃不脱华人圈/这才是中国经济的终极秘密
發佈時間: 3/8/2017 8:01:05 PM 被閲覽數: 14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知识分子”的词源和西方对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

端木赐香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系列01

  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一词最早来源于19世纪的俄国。当初指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身属上流社会阶层,接受了西方教育,具有西方知识背景,对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丑恶与不合理持强烈批判意识并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一个知识群体。

  

  这一渊源,导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知识分子”定义如下:“19世纪末期俄国的知识分子,是中产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受现代教育及西方思潮影响,经常对国家落后状况产生不满,知识分子由于对社会、政治思想有强烈兴趣,而沙皇政权的专制独裁和残酷镇压机构使他们感到沮丧,于是在法律界、医务界、教育界、工程技术界建立了自己的核心,但包括了官僚、地主和军官。……这个阶层为20世纪早期俄国革命运动奠定了领导基础。”

  “知识分子”(intellectual)的第二个来源跟1894年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有关。德雷福斯上尉遭遇不公,引起了左拉、雨果等在内的一批具有正义感与社会良知的人士的义愤,他们站出来为德雷福斯辩护,于1898年1月23日发表了一篇名为《知识分子宣言》的文章,因而被他们的敌对者蔑视地称为“知识分子”。

  

  从法国的源头来看,知识分子一词一开始是贬义的。他们浪漫、自由、受过教育、拥有理想与热情,个人生活上可能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喜欢在公众场合高谈阔论,以社会良知为自己的担当,批判社会,讴歌光明,大都左倾。比如雨果,1861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后,他曾发表著名的抗议信,信中直接把自己的国家骂作强盗:“有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另一个叫法兰西,野蛮地焚毁了这一东方艺术的瑰宝……”

  我们一般的意识,都只看到雨果对中国的友情与同情,却很少有人看到,法国这个“强盗政府”对知识分子们的宽容。中国历史上也有对外战争,比如隋唐远征高丽的事儿,但是从没有听说中国哪一个知识人站在他国的立场上说话的,有的只是基于劳民伤财劝谏中国皇帝的所谓爱国爱民的忠贞之举。中国只出了一个为李陵投降匈奴说话的司马迁,还被皇上给阉了。

  当然大家会说,19世纪都是外国欺负我们,中国当然不会出现雨果那样的咒骂自己的国家替他国鼓与呼的角色。好,这样解释,恰好能给我们一个面子。但是私下里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也许这就是中国知识人与西方知识分子的一个区别?历史不能假设,如果19世纪中国大门不被西方人叩开,而是中国继续敲打周边国家大门,那么,中国的文化土壤里会不会出现雨果式的视政府为强盗的文人?

  

  (二)西方学者对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

  著名的知识分子研究专家爱德华•希尔斯(E.Shils)把知识分子定义为任一社会中颇为频繁地运用一般抽象符号去表达他们对人、社会、自然和宇宙的理解的人。

  路易斯•科塞更明确宣称,大学教授也不一定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必须是“为了思想而不是靠了思想而生活的人”。

  美籍阿拉伯裔文化批评家艾德华•萨义德的界定是:“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公众以及‘为’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信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在扮演这个角色时必须意识到其处境就是公开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抗(而不是产生)正统与教条,不能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那些惯常被遗忘或弃之不顾的人们和议题。知识分子这么做时根据的是普遍的原则:在涉及自由与正义时,全人类都有权期望从世间权势或国家中获得正当的行为标准;必须勇敢地指证、对抗任何有意或无意违犯这些标准的行为。”

  福柯的概念:“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去塑造他人的政治意志,而是通过他在自己研究领域的分析,对那些自说自话的规则质疑,去打扰人们的精神习惯、他们行事与思想的方式,去驱散那些熟悉和已被接受下来的东西,去重新检验那些规则和体制,在这一重新质疑的基础上(他在其中完成作为知识分子的特殊任务),去参与政治意志的形成过程(他在其中扮演公民的角色)。”

  萨特举例说明:当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核试验研究时他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当他在反对核战争的请愿书上签名时就是一个知识分子。

  马克斯•韦伯(M.Weber)的界定最小气:知识分子仅限于那些因为赫然成就而被誉为“文化瑰宝”的人,他们是社会群体的精神领袖。

  

  这里插一个有趣的定义,艾森豪威尔借他人之口表示了对知识分子的不恭:我听到过一个关于知识分子的非常有趣的定义——“一个人用比必要的词语更多的词语,来说出比他知道的东西更多的东西。”艾森豪威尔这一打趣不要紧,他让我想起了中国历史上靠武力问鼎天下的武夫们对知识分子的轻视(这是不是天下武士的通病?),譬如刘邦,众目睽睽之下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

  说了这么多,小结一下,西方学者对知识分子的定义,其实就两个意思。第一,一定的专业知识。否则说话没有权威。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也可以在田间地头发表高论,批评政府,甚至学雨果,骂政府是强盗,但是这批评与咒骂缺少身价,更不会传播开来,因而影响力几乎没有。第二,拥有公共关怀。知识分子由于自己的专业,更由于自己的智慧与理智,在其他领域,有前瞻性的认识,他的认识,超脱其狭隘的专业,超脱社会,指向未来,甚至跨越国界与球界。


backchina.








美第一家族:不在乎谁当总统在乎谁印钞票



2017年3月09日

    
    来源:历史大爆炸
    
    说起美国第一家族,有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一种说法是洛克菲勒家族,还有一种说法是摩根家族。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政坛是两党轮流坐庄,在二十世纪有一种非常有趣的说法,叫“民主党是属于摩根家族的,而共和党是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其实这句话后面还应该再加上一句话——“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经属于罗斯柴尔德家族。”
    
    美第一家族:不在乎谁当总统在乎谁印钞票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纹章
    
    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何会如此厉害呢?其实这和他们掌握的一种资源有关,这项资源就是金融业。而罗斯柴尔德家族正是欧洲乃至世界最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自从19世纪以来,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开设银行。
    
    以至于有人都认为现在美国的货币发行机构美联储都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控制,所以才有了那句关于“美国总统”的经典语录:我不在乎谁当美国总统,我只在乎谁在印钞票。
    
    大家想想,一旦掌握了美元的印刷,不就等于掌握了世界的经济命脉了吗?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创始人叫梅耶·罗斯柴尔德,出生于1744年的德国,打小就在法兰克福区的犹太人聚居区长大。由于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放贷人,所以梅耶·罗斯柴尔德从小就耳濡目染,学会了放贷的经营之道。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了法兰克福的首富。
    
    美第一家族:不在乎谁当总统在乎谁印钞票


    后来梅耶·罗斯柴尔德成了德国乃至欧洲的金融之父,也是欧洲银行业巨擘,并创建了全球第一家跨国公司。之后罗斯柴尔德更是将自己的五个儿子派往欧洲各大城市,开设银行,因此垄断了银行业。
    
    1836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已经是无人匹敌,所以他们开始将目光对准了当时世界上最新兴的美国金融市场。罗斯柴尔德家族正式进军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欧洲深陷战火之中,世界金融领域的中心开始转向美国。而对金融业异常敏感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并没有放弃这个机会,而是将美国的银行业纳入了自己的家族体系内。
    
    之后虽然美国也遭遇了经济危机的重创,但是由于二战的爆发,美国的经济因为战争的关系又重新起飞。而罗斯柴尔德家族则趁着欧洲战火重燃,将家族在欧洲的大部分业务都转移到了美国。据说华尔街近一半的投资者都身受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影响。
    
    美第一家族:不在乎谁当总统在乎谁印钞票


    至此,罗斯柴尔德家族靠着两次世界大战,终于将自己金融帝国扎根于美国,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大家族。





逃不脱华人圈 翻不过阶级墙 醒不了美国梦




2017年3月09日

    
    来源:凤凰青年
    
    逃不脱华人圈 翻不过阶级墙 醒不了美国梦
    
    自去年九月从美国访学归来,就一直想动笔写这样一篇文章,却因为各种原因搁置了。
    
    直到近日,有一位7岁随父母移民美国、毕业于常春藤大学的华裔二代“ArmorUSA”在美国最大的论坛文学城上发帖称,很多中国父母总是说,移民美国是为了孩子,但实际上他们对美国的了解非常片面,一厢情愿的移民梦却往往断送了孩子的未来。该帖引发了不少美国华人移民的共鸣以及国内外网络的持续热议。很多同为美国年轻华裔的网友留言表示:“这全都是我想对我父母说的,只可惜他们依然无法接受。”
    
    在文章中ArmorUSA表示,父母总是执拗地认为中国存在各种问题,让孩子成为“美国人”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然而这些往往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他们对于美国的了解往往来源于电视、网络以及道听途说的片面信息,对于美国华裔在生活中遭受的歧视、苦难和不公却总是选择性地失明。更有甚者,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更“纯正”的美国人,会在孩子要求学习中文时横加阻拦。
    
    然而这也就导致了很多美国年轻华裔地位上的尴尬,他们既无法真正地融入美国白人的圈子,也无法融入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群体;而当他们表达对此的困惑和愤懑时,父母又往往表达极度的不理解,这使得一些二代移民的受到了尊严和归属感的极大挫伤。
    
    我突然惊奇地意识到,原来即便在美国华人不同代移民内部,也早已产生了这种立场和思想的矛盾。
    
    很好,这说明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记得去年我在凤凰网开设专栏的首篇文章《独在异乡:美式的温情与伪善》同样被转载到了文学城、倍可亲等几大北美华人论坛上,我也曾登上去浏览了一下评论,下面的留言可谓污言秽语肮脏不堪,却没有一个人有理有据地指出,我到底有哪一点说的与事实有偏差。
    
    说实话,我只是平和地叙述出在美国的所见所感,即便是美国人自己看了也不会有什么过激的反应,为什么反倒是在美的华人如此激动?
    
    《星球大战》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恐惧导致愤怒,愤怒导致仇恨,仇恨导致苦难。”
    
    所以很简单,我触到了他们的痛点,但他们又害怕承认这一点。
    
    这些人往往是一代移民,他们极力地抗拒了解国内近几年来的变化,固执而坚定地告诉自己国内还是像当年一样贫穷、落后、与美国相差悬殊,试图以此来安慰自己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同时他们极力地在网络上大肆渲染美国从价值观到教育、医疗、基础建设等各方面对中国的全面碾压,企图招揽更多的人加入他们的移民大军,从而彰显自己的绝对正确。
    
    殊不知,他们所帮忙无偿宣传的这些所谓“优势”,连美国人自己都还在叫苦连天。
    
    曾有人在网络上发表这样的困惑:
    
    “翻墙看Youtube上美国之音的视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里面的美国人虽然也站在美国立场上说话,但大多还比较客观和理性。但里面的华人说着流利的普通话,却一句句发狠话,说得和某轮一样恶狠狠巴不得中国明天就亡。”
    
    在我看来这很正常,因为这些华人始终在努力跟华人圈脱开干系,恨不得扒掉自己一身黄皮肤,再全部涂成白色。
    
    但这华人圈,又岂是你想逃就能逃得脱的?
    
    


    
    曾经有一种很风靡的说法:就是留在国内当老板,也不如出国刷盘子碗。
    
    其实华人移民在国外,并没有想象中生活得那么体面。
    
    我一向是一个平权主义者,我认为女性跟男性从能力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社会也应该给女性提供平等的资源和平台供其发展。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女性比男性对于“幸福感”的要求往往是更高的。她们更渴望家庭的温暖,居住条件的舒适,生活质量的提高。
    
    美国八九十年代的华人移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这样的情况:
    
    夫妻两人共同到国外读书或者工作,到期回国时,女方坚持要留在美国,男方不想留。最终的结果经常有两种:要么男方妥协,要么离婚。
    
    为什么女方希望留在美国?因为她们知道,拥有一定的学历或者技能,在美国奋斗个一段时间走到中产并不困难。基本上一栋房子两辆车,生两个孩子是标配,到时家庭幸福共享天伦之乐,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而男方为什么不想留?因为从事业的角度来说,华人在美国的发展是有天花板的,到时候中产是中产了,但是也没有什么奋斗的方向了,很多男人因此而陷入了中年危机。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曾有一位父辈的友人,在八十年代末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被外派到美国锻炼,两年之后回国将另有升擢。而夫人也满心欢喜地随他一同去了美国。
    
    两年期满,夫人变卦了,说什么也不回国,而男方拗不过她,就只好妥协了。
    
    而今听闻男方的近况是,五十多岁了依旧在做着开黑车修水管一类的零工,毕竟他当初既不是码农也不是医生,要在美国生存下去,也只好从事这些技术工种了。
    
    而且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回过国了,他当年的同事甚至是下属都已经事业有成独当一面了,自己也实在不好意思回来。
    
    何必呢?
    
    所以我一方面很理解那位随父母移民多年的华裔年轻人发出的声音,因为这就是血淋淋的事实;同时我也很能理解他的父母,为什么当孩子表达自己作为二代移民的困惑和无奈时他们的态度会表现得固执而强硬。因为这些父母难免会想:我们当初为了你有更好的生活,费了多大劲留在美国,打过零工做过黑户,受过排挤遭过冷眼。如今给了你这么好的生活,还让你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一个美国人,你怎么还不知足?
    
    但他们或许没有想过,自己当年经受的那些不公和冷眼,其实并不是一纸国籍就能够改变的;甚至可以说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年轻华裔在美国的处境可能会愈发地尴尬。
    
    其实说起来,二代移民在美国能够脱颖而出实属不易。不论在任何社会中,高等教育都是实现阶级流动的最好方式。很多一代华人移民当初不论是黑在美国还是名正言顺地留下,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拼命工作,同时对下一代极其严苛地要求,期望下一代通过教育跻身他们自己没能跻身的阶级,实现他们自己始终期冀着的美国梦。
    
    然而对于华裔而言,美国的高等教育真的如想象中的那么公平吗?
    
    说起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不公平主要源于两个方面:阶级固化和政治正确。而且可怕的是,这两点是明码标价的,对于美国人民来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质疑和抗衡的社会公理,几乎没有人敢于试图去改变它。
    
    去年出国访学的时候跟几位早年随父母移民的朋友深聊了多次,发现华人在美国五等公民的地位还真是名不虚传,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
    
    我们不妨就不完全统计一下,在高等教育面前,华裔究竟身上压着几座大山。
    
    



    一等公民:白人精英——Legacy Student
    
    什么是Legacy Student?美国大学申请时会让你填写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你家里是否有亲属是该校的校友。当然,想要对你的申请有积极意义,仅仅是校友当然没用,最好还是财团老板或是政界要员。美国大学对此的解释是只有在两个申请人其他条件差不多时才考虑Legacy Status,但其实他们把这一点看得比其它条件都更重要。
    
    所以我们经常感叹美国某个家族好厉害啊一家人都上了哈佛或者耶鲁,其实这很正常,并不是他们中所有人都具备考取的实力,而是高举红旗旗帜鲜明明目张胆胆大包天的拼爹行为。
    
    二等公民:白人平民——体育健将
    
    白人中也有平民,拼不了爹那怎么办啊?他们的道路就要稍微苦一些了,但是在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白人相比起其他某些族裔还是有一个明显优势的,那就是身体素质。
    
    而作为华人,哪管你从小就喜欢各种体育项目,营养十足跟得上,牛高马大虎背熊腰。但是一谈到体育也只好一脸黯然:‘Absolutely no way.’
    
    所以为什么中国出了姚明、刘翔、孙杨等体育明星举国欢庆世界瞩目,并且一再被质疑是不是使用了兴奋剂。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从统计意义上来讲在这些项目上亚洲人根本不具备跟欧美人种抗衡的实力。
    
    总有人抨击中国的体特生动辄降个六十分一百分是极大的不公平,这种政策在美国简直不值一哂。像斯坦福、哈佛这些大多体育项目都在一区(通过比赛取得的分级)的大学来说,要体育生的标准简直低到惊人,更不用说那些州立大学了。当然他们的SAT分数要求还是会有个极低的底线,但是达不到底线怎么办呢?没关系,我先录取你,然后你慢慢考SAT,直到考够了为止。这在国内就好比大学先给你发了通知书,然后你再回去反复考高考,直到够线了为止。
    
    这也就是为什么经常会有报道说,斯坦福培养出多少多少块奥运金牌,大家感叹你看人家外国的教育就是好,拼综合素质均衡发展;其实国内如清华、上海交大等院校中也产生了无数奥运冠军,但是同样的事情在国内,大家就说凭什么得了奥运金牌就能上好学校,这是教育的悲哀。
    
    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
    
    三等公民:黑人及某些族裔——种族“优势”
    
    下面就进入政治正确环节了,美国崇尚“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不论是黑人还是拉美族裔,当年搞平权运动都是流过血死过人搞过大新闻的,因此也为自己的种族争取到了极高的社会地位,甚至近些年这种政治正确越来越畸形。
    
    我不搞种族歧视,但是从统计意义上来讲,如果拿黑人的SAT分数跟亚洲人比的话,那真是被碾压到无以复加;但是美国各所大学的黑人规定招收比例都在亚洲人的两倍以上,而且你们要想哦,黑人只需要跟黑人比,亚洲可是包含了世界上人数最多和人数第二多的国家哟,而且以印度人为首的亚洲人是全世界公认最会考试的哟。
    
    是的,最会考试的还并不是中国人,印度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严格程度,拿到中国来也都属于典型案例。
    
    然而又能怎么样呢,谁又敢于侵犯某些族裔通过自己的抗争取得的地位呢?
    
    



    四等公民:LGBT群体——取向“优势”
    
    自从上世纪末“LGBT群体”这个概念出现后,就始终处于社会的风口浪尖,当然也成为了美国政治正确中重要的一环。有多夸张呢?就是不仅关于该群体的话题成为了一种心照不宣的禁忌,甚至整个社会的政策都在向他们倾斜。近两年有的州已经为了跨性别者使用方便,取消了男女厕所的分别。
    
    那么当然这种倾斜在高等教育方面当然也不能落后。比如你除了SAT成绩极好之外,曾在全州拿了某音乐比赛的第一名,在高中还是某个体育俱乐部的主力,又参与了很多义工活动,在申请大学的时候也未必能有十足的把握;然而你的另一位华人朋友,不论成绩音乐体育还是公益精神都不及你,却顺利接到各所大学的offer。
    
    只因为他在申请上注明了:我是同性恋。
    
    这可不是个凭空假设的例子,这是真人真事。
    
    没办法,政治正确大过天,任何一个学校都不愿背上歧视的罪名。
    
    五等公民:包含华裔在内的亚裔群体——毫无优势
    
    什么叫公平?你可以因为以上的各种各样原因去优先选拔某些群体的学子,不论是阶级、特长、种族、宗教信仰、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甚至是个人取向,这些是作为大学趋利避害的优化选择,无可厚非。
    
    但是你不能因为某个群体表现得太突出而刻意地打压他们,就好比说美国的亚裔始终在被指责太会考试,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高等教育资源,于是各个大学规定的亚裔入学比例被一再压缩。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各种族裔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各个民族。因此华裔即便是黄皮肤黑眼睛,毕竟也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即便不苛求美国对于这些少数族裔都给予优惠的政策,也毕竟应该一视同仁,尽量设立相同的条件。
    
    然而并没有,相反地,华裔还一再受到打压,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公平?
    
    有人说至少人家公开透明啊,所有东西都白纸黑字地写出来。那我只能说在你们眼里,可能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你们意识不到这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阶级固化和政治正确其实更可怕且不易改变。
    
    就像去年清华、北师等许多高校推出了向寒门学子倾斜的招生政策被人骂得很惨。在政策没有推行之前很多人提出由于地域及家庭经济原因所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寒门再难出贵子;而在政策推行之后几乎是同样一批人又在说凭什么家里穷高考就可以给加分,请还那些努力学习同时家境良好的孩子们一个公道。
    
    人嘴两张皮,反正都是你。我还真的不知道,如果你们有机会在国外看到了那些数不尽的阶级固化和政治正确,会怎样重新地审视教育公平这个命题。况且即便通过了高等教育的选拔,美国华裔的事业上仍旧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天花板。
    
    这阶级墙,岂是你想翻就翻得过的?
    
    



    然而,逃不脱这华人圈,翻不过这阶级墙,仍旧有很多人沉醉在这美国梦中。
    
    这本无可厚非,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选择,也有根据自身条件、喜好选择合适生活环境的权利,美国的确有千般万种优点,也值得我们一步一步地去追赶和学习;而生活在美国的每一个中国人只要肯于努力工作,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并不困难。
    
    然而我只是想,作为同根同源曾为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可不可以不要无视现实,刻意抹黑曾经生养过你祖祖辈辈的故土;可不可以当其他华人受到屈辱时,不要一言不发还反过来拍手叫好;可不可以当别人因为你是华裔而对你报以不公和冷眼时,不要因为自己是黄皮肤黑眼睛而感到羞耻;可不可以当国内的同胞还在关心着你们的生活冷暖时,不要冷冰冰地大袖一甩,务求与我们割裂一切联系。
    
    有朝一日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那时你们即便还是逃不脱这华人圈,阶级墙总是有被推倒的一天,你们的美国梦还会远吗?
    
    愿你们能够在美国,堂堂正正地做一名来自中国的人。

博讯  




这才是中国经济的终极秘密(2016年财政收支揭秘)



作者:老蛮


1、赤字之国
政府这种东西,事实上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公司,无非就是比普通公司大一点的经济体而已。挣钱,维持资金平衡,对任何经济体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没有之一。一旦收支不能平衡,现金流断裂,小到公司,大到政府,都可能破产。我这篇文章所要讲述的,就是我大中国政府的财政收支数据。我们将要深刻的分析财政数据的各重点分项数据,看看支撑我大中国政府财政的最关键的收入项是什么,以及最大的支出项又是什么。我相信,在看完本文的分析之后,各位对于必将出现的“大国破产”的未来,将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当然是财政收支数据是否平衡,这事是政府是否会破产的关键。如果数据无法平衡,支出严重超过收入,财政赤字过大,那就只能依靠加税或者政府发行国债来进行弥补。中国的宏观税负已经是全球所有国家中排名前三,加税的空间根本就不存在,如果国债再发行不出去,老百姓根本不愿意掏钱来买,那政府就只能凭空印钱了。
免费行业研究报告,微信号【report58】
供企业、投资人、券商、投行、风控等相关人员参考交流
下表我们给出了从2011年至今的全部财政收支数据,数据来源是财政部官网提供的财政决算数据,老蛮我保证绝无数据引用错误。2011年的财政赤字不足4千亿,赤字率只有微不足道的2.7%。这还算是非常健康的财政状况。2012年更加不错,我大中国政府创造了超过1万亿的财政盈余。然而从2013年开始,财政数据就难看得要命了,当年度财政赤字达到了9千亿的规模,2015年超过2.3万亿,2016年剧烈上升到2.8万亿,赤字率达到13.8%。这种巨额赤字当然只能靠国债市场解决问题,根据“中债登”(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官网上的数据。2011-2014年的国债发行规模基本上维持在1.1-1.5万亿左右,到2015年迅速上升到1.9万亿,到2016年,已经接近3万亿的规模。整个国家财政已经完全陷入发债维持的境地。而债务发行,依赖的是国家信用,是老百姓对政府的信心。一旦这种脆弱的信心被摧毁,那么,近14%的财政缺口填补不上,那我大中国政府立刻就要破产。如果不愿意破产,大印钱模式开启,那民国末期的“金圆券”就会重临,再现老百姓抱着几十斤的钱去买一斤米的惨况。这事真是想一想都要不寒而栗。
从2014年到2016年,财政赤字从9千亿暴涨到2.9万亿,赤字率从4.5%飙升到13.8%,国债发行规模从1.6万亿剧增到3万亿。这匪夷所思的数据演变,要求我们必须回过头来,仔细检阅一番,在这三年里,在财政收支领域内,到底发生了什么?
2、地产依赖
先来看看近年的财政收入数据。一般预算收入政府基金性收入的财政总收入,2014年是19.45万亿,2015年毫无变化,维持在19.46万亿。在这一年财政收入竟然彻底丧失了增长性,这可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我们必须更加深刻的分析一下,支撑起我大中国财政收入的最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下表给出了2014-2016年的财政收入的全部分项,不过老蛮我并不建议各位现在就瞪大眼睛细看,在下文中老蛮我已经对这系列数据进行了归纳和提炼,各位可以在有空的时候,再回头仔细看看这组数据,那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2014年,在一般预算收入中,企业所得税中的房地产企业所得税2960亿,地产相关税收(契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计13820亿,加上当年度政府基金性收入中的40386亿的土地出让金,房地产行业给政府带来了57166亿的巨额直接收入。与当年度财政总收入194484亿相比,比值高达29.4%!然而这并不是地产带来的全部财政收入。事实上,营业税和增值税之中,同样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地产企业所缴纳,至于个人所得税在近年来的高速增长,更是完全由于频繁的二手房买卖;这三大税种合计56013亿,即便其中只有10%与地产有关,也超过了5600亿。5600 57166=62722亿,这可以算是房地产相关财政收入,相当于当年度财政总收入规模的32.3%!
这么一看,2014年,我大中国的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来源于房地产!这里顺带说一下,2011年房地产相关财政收入总额约44671亿,对比当年度145237亿的财政总收入,比值30.1%。房地产相关财政收入,毫无疑问,就是支撑起整个国家财政的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之一。这个结论不会有任何问题。
2015年,房地产企业所得税2871亿,房地产相关税收14021亿,土地出让金32547亿,再加上营业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10%,5900亿,总额为55339亿,较2014年的房地产相关财政收入规模低了7383亿;占当年度财政总收入194599亿的比值为28.4%,较2014年的水平下降了4个百分点。毫无疑问,房地产相关财政收入丧失了增长性,就是2015年我大中国的整体财政收入丧失增长性的根本原因。
而财政收入要恢复增长,我大中国政府的第一选择,当然是推动房价继续上涨。于是,在各大城市的房价刚刚出现一丝松动,成交开始减少,老百姓刚刚意识到市场有风险买房须谨慎的时候,我大中国政府就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房地产去库存”运动,各种扶持房地产的政策密集出台,降首付、降息、买房补贴、取消限购,等等等等,终于成功的吹起了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区域中心城市的房价泡沫,并导致了贯穿整个2016年的地王现象。虽然2016年中国经济的主旋律是实业萧条外资撤离,三四线城市的地产市场陷入极度的冷清和崩塌,然而一线城市和二线区域中心城市的房价剧烈上涨,同时土地成交极其旺盛,每一块地都引发了各路资金的哄抢,成交楼面地价普遍超过周边房价20%以上。
在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泡沫支撑之下,2016年,我大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再次恢复了增长性。财政总收入20.62万亿,较2015年的增幅为5.9%。地产相关财政收入,房地产企业所得税3641亿,房地产相关税收15018亿,土地出让金37457亿,再加上营业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10%,6230亿,总额恢复到了62346亿,较2015年增加了7007亿,占当年度206171亿财政总收入的比值为30.2%。2016年我大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地产泡沫的推动之下,总算是恢复了增长性,这可真是一件幸事。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转向财政支出领域,看看这20万亿规模的财政收入,到底花到了什么地方。2015年的地产市场只不过是稍微冷清了一点而已,地产相关收入占总收入的比值只不过下降了4个百分点而已,就已经让我大中国政府无法忍受,就一定要吹起地产泡沫来恢复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在财政支出方面,一定存在着绝对不能缩减的理由。而挖掘出这个理由,当然就是本文的核心目的。
3、大国破产
相对于收入数据来说,我国的财政支出数据公布得很不齐全,目前来说,只有“一般预算内支出”能查阅到比较详细的分项数据及明细表。另外一个大项“政府基金性收入”,基本上是瞎扯淡的状态,表面上看来似乎公布了近百个分项,但是最重要的一笔钱,3万多亿的土地出让金部分,基本上就没有公布过使用明细,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土地出让金具体都花到什么地方去了。不过不去管它了。政府基金性收入所对应的基本上都是专项开支,有一分钱才能用一分钱,没有超支这一说,所以我们就只看“一般预算内支出”好了。
一般预算内支出主要有三大板块:重点民生开支、官僚行政体系开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开支。重点民生开支依次包括教育、社保、医疗和住房保障这四项;官僚行政体系开支依次包括城乡社区管理开支、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国防、金融监管和外交这六项;基础设施建设开支包括农林水利建设和交通运输建设两项。在下表中,我们给出了2013-2016年的全部财政收支分项数据,并用背景色区分了上面的这三大板块。注意,2016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布齐全,不过这不影响我们对财政支出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另外友情提示,各位不需要瞪大眼睛盯着下面这张表仔细看,下表只不过给大家一组原始数据而已,接下来老蛮我会将这张表里的数据提炼出来,进行分类比较。
2011年,中国重点民生领域支出总额为37857亿,占年度财政总支出109248亿的比值为34.7%;官僚行政体系支出31844亿,占总支出的比值为29.1%;基础建设支出17436亿,占比16%。这三大板块合计占总支出的比值能达到79.8%的惊人程度。
我们必须知道的是,民生支出是刚性的,是无法削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保和医保早已处于亏空状态,现在全靠财政进行补贴才能维持账面平衡,在数据上,2011年财政对社保的补贴规模3152亿,对医保的补贴规模3251亿,合计6403亿;到2015年,社保补贴规模上升到了6596亿,医保补贴规模则上升到5657亿,合计达到惊人的12253亿!过万亿的财政收入,要用于补贴社保和医保,这事我估计你们连想都不敢想。
要知道2015年全国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也就是15.22万亿,现在你竟然要拿出其中的1.23万亿去补社会福利体系的窟窿,占比高达8%,这事简直匪夷所思。更关键的是,如果你竟敢削减社保和医疗领域的财政投入,本来就怨气冲天的老百姓惊讶的发现自己竟然无法报销住院费,看不起病,或者连养老金都领不到了,那是立刻就要公推陈胜和吴广的。随着社保窟窿越来越大,财政投入民生领域的规模一定会越来越大。当然了,社保和医保基金居然有上万亿的窟窿,这事的起因很复杂,人口的老年化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最主要的,还是退休公务员占用了太多的医保和社保资源。不过这事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官僚行政体系方面,则一直在持续的加工资提待遇,以加强整个公务员系统的向心力,起到整个社会的稳定阀作用。如果减少行政体系的开支,给公务员降工资,意味着最后的稳定阀都没有了,这事绝对没人敢干。所谓精兵简政,公务员大裁员,在当下的中国更是个笑话,绝无实施的可能性。在目前整个国家彻底丧失了社会动员能力的背景下,维稳已经放在了整个行政管理体系的首位,这种工作是只嫌人少,不会嫌人多的。所以公务员队伍一定会越来越庞大,而行政开支的增幅也一定会越来越大。
体现在数据上,“城乡社区支出”规模,2011年只不过是7621亿,到2016年就暴涨到了18605亿,涨幅高达1.44倍。在此顺带解释一下,“一般公共服务支出”项目,才是切切实实的行政办公费。至于“城乡社区支出”,其实就是基层乡镇政权的维持费用,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花在了基层的维稳工作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财政部官网上找一份年度财政决算表来读,其中关于“城乡社区支出”部分的明细表里,有三栏莫名其妙的“其他”支出,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理论上倒是存在削减的可能性,但是中国实体经济越来越差,就靠积极的财政政策,靠铁公基领域的投资来维持经济的最后一口气,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削减,还得持续加大投入。这么看起来,民生、行政和基建这三大板块,全都不存在削减开支的可能性,而且还得不停的加大财政投入,这就是我大中国政府面临的无奈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大中国的财政支出任务,只能是越来越重。无论是民生、行政还是基建,都必须持续加大投入,甚至无法厚此薄彼,只能是平均发力,一起增长。如上表所示,2011年到2016年,财政支出规模从10.92万亿暴增到18.78万亿,增幅高达72%,然而伴随着财政总支出的快速增长,民生行政和基建这三大板块的支出占比也一直保持着相对均衡,同样在快速增长。
2011年三大板块支出合计占比79.8%,2015年维持在80.8%。2016年的数据还没有最终发布,但是从这一年大幅度提升公务员待遇以及大搞基建的动向来看,怎么都不可能出现占比下降的情况。所以,我大中国的财政根本无法放下重担,三张嗷嗷待哺的嘴,一起扑在财政体系上吸血,逼得我大中国政府毫无办法,所有的精力都必须放在挣钱之上,放在满足这三副饥渴的肚皮之上。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就可以理解,为何我大中国在2015年,地产市场稍稍遇冷之际,就如临大敌,就要密集出台大量的政策,刺激地产市场恢复增长。三大板块的财政支出压力都是刚性的,没有任何谈判余地。而提供了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的地产行业,当然就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要保证每年都有更多钱可花,就必须保证地产市场的长期火爆,保证房价的持续上涨。即使实业再怎么萧条,资金再怎么逃离中国,消费再怎么萎靡,也要维持房价的泡沫!
而一旦这房价的泡沫最终破灭,财政收入无以为继,那么大国破产,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没有任何退路可言。


backchina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李白书法/古诗词火了/读懂了这些诗词/经济学最有力/最惊艳的照片
  • 中国男人/谢选骏:英国人向印第安人发动细菌战/希腊神话新译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