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樱花盛开/巫术思维对中国的巨大危害/伪善决不是善/丧失目标才能回到自我/写诗难难在意境
發佈時間: 3/20/2017 10:37:24 AM 被閲覽數: 23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雨后放晴 武汉大学校园内樱花盛开引来游人如织(组图)



长江日报



2017年3月14日,湖北武汉雨后放晴,武汉大学樱花盛开引来游人如织。



连续的降雨迟滞了赏樱的脚步,昨日虽是周一,但久负盛名的武汉大学樱花大道上依然人流如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最美大学校园里品人文古韵,赏樱花芬芳。



傍晚的赏樱人流。



满园樱花盛开。



樱花大道。



樱花大道人潮涌动。



樱花丛中过。



美女摄影师。



自拍来留影。



人面樱花相映红。



最美校园内处处是樱花。



春色满樱园。




巫术思维对中国的巨大危害/樊斤品




2017年3月15日



    
    作者:樊斤品
       
                       巫术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多数国人都有巫术思想,官员尤甚。2004年5月,中国科协公布的《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仅有1.98%的中国公众具备了“科学素养”。让人吃惊的是:这份被认为“基本说明了目前我国18至69岁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的调查显示,13.3%的中国公众迷信。其中,20.4%的公众很信或有些信“求签”,26.6%的人相信“相面”,14.7%的人相信“星座预测”,4.8%的人相信“蝶仙或笔仙”,22.3%的人相信“周公解梦”。国家行政学院的研究员程萍对900多名县处级公务员调查后发现,只有47.6%的县处级公务员不迷信,半数以上的县处级公务员相信“相面”“周公解梦”“星座预测”和“求签”等。部分官员中,对迷信活动的相信程度甚至高于一般公众。一些官员相信风水能改变运道,持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
    
    一,中国自古就有杀女婴的巫术恶习
    
    近年来针扎女婴事件频繁被曝光,如2013年哈尔滨儿童医院接治一女婴,其体内前后两次共发现4根缝衣针,同年7月,江苏淮安市一名11个月的女婴也被发现体内有4根针,2011年北京天坛医院收治了一名5岁山东女童,并在其颅内、颈内和腹部发现三枚钢针。2014年10月21日,山东高唐一名11个月大女婴被扎16根钢针。不少网友纷纷将此类案件与当地杀女生男的迷信风俗联系在一起,而在哈尔滨针扎女婴一案中,身为作案凶手的女婴父亲在自首时已经承认,其作案动机就是迷信“针扎头胎女婴,下胎能生男孩”。心理学家武志红也曾提供一个类似的传说:“(针入大女生男孩)以及将女婴杀死埋在路上,让千万人碾压,看来都是出自同一种心理—让投胎的女魂不敢来投。”
    
    自古以来,生女被视为贫穷的根源,殷商甲骨文中便写有“生男为嘉,生女为不嘉”,由此产生的虐杀女婴现象,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溺死,有专有名词谓之“洗儿”。战国末期,民间溺女便蔚成习俗,《韩非子》即记有“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元代《郑氏规范》中称:“世人生女,往往多淹杀”。及至晚清民初,残害女婴的恶习依然屡禁不止,有湖南长沙县志记载:“此邦风俗,向有溺女陋习,至今相沿,牢不可破。”民间溺女的原因不止贫困,更有迷信“溺女以求男”,即溺头胎女婴以利于下胎生子。清代江西临川县志称 贫乏之家因耻于卖女而溺之,不以为怪,“且有溺女以求子者,犹可痛恨”,道光五年浙江巡抚列举民间溺女理由也有此条。江西按察使对瑞金县溺女恶习提供了具体细节:“维富家巨族子弟、富少习于不经之说,谓生初胎生女不溺,则必连育三女,而得子必迟,故完婚即期得男,有生女者,当必抛溺。”即富家巨族多信风水,认为头胎生女如不溺死,会导致连生三胎女婴,因此要溺女以求速生男。
    
    根据《中国巫术史》记载,中国上古时期就有用于诅咒的厌胜之术,即对画像、偶人等作法起到镇服、伤害对方的作用。后期还加入诅咒对象的头发、指甲等物,并在偶人身上写生辰八字,其中常使用钉、针一类的尖锐物做辅助。根据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解释,这种古老的“交感巫术”普遍存在于世界上。如2009年,巴西一男子为报复前妻,根据当地伏都教巫术,他将两岁的继子当成了“巫术人偶”,偷偷往他体内戳进了50根缝衣针。使用针作为凶器,则不易被发现,方便以意外或慢性病为借口解释死因,从而规避风险。
    
    巫医认为,针扎人体可驱鬼治病。上古时代巫、医一体,医疗行为通常以巫术形式出现。中国古代四大巫术:医、卜、星、相。“中医”就是其中的一个。唐代医家孙思邈称“古有汤救焉、有针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咒焉、有引导焉,斯之五法,皆急救之术也”。在巫文化最盛的商代,根据甲骨文显示就有针刺疗法,后来的汤药之法皆晚于针砭法。《科尔沁萨满教研究》提到,萨满教认为人做梦时灵魂会暂时离开躯体,这时鬼怪会附在孩童身上,使用银针扎体就可驱除鬼怪治好疾病。清末义和团运动让原本隐蔽的黑巫术公开登台,使华北农村巫术之风更泛滥。义和团运动期间,除了刀枪不入的降神巫术,拳民普遍使用人偶诅咒方式,在十字路口公开烧掉代表洋人的草人,以作为致胜手段。至民国时,这种巫术信仰已成为北方农村的一种广泛现象,如社会学家李景汉在《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提到,乡民在请巫医治病时要请神磕头,巫医念咒驱邪时,要用桃木钉子在病人身上乱钉,病人若受苦开口嚷叫,即为妖魔附身的证据。
    
    二,中国人信仰实质是功利性的巫术
    
    人类为了生存,凭借著对大自然的一些神秘和虚幻的认识,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法术,期望能够寄托和实现某些愿望,这种法术一般通称为巫术。巫术信仰出现在八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的安葬死者的仪式中。
    
    巫术的思维特征是:一是相信万物都存在精灵鬼神,二是有些人能通灵,巫师或帝王能够指挥、祈求甚至恐吓神灵来做一些事情,中国由此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整体主义思想;“天人合一”其实是天人未分。三是任意两件事物都可以通过神秘力量关联起来。巫术思维认为世界的道理在于相似,只要相似的就可以互相感应。比如扎个纸人写上谁的名字然后扎针,那人就被感应而得病招灾。中国古人由此产生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互相转换的原始的巫术辩证法思维。这是巫术声称可以改变未来,预知未来的思想基础。
    
    巫术思维代表着这个时期一种人类盲目自信乐观的思想方法。宗教和科学都认识到了人的有限性,都懂得了谦卑和诚实。而巫术恰恰相反,一直不承认人的有限性,总是期望用一些奇怪的符咒和仪式改变世界的进程,常常显得无知而又自负。古代文献中“人定胜天”的伟大气魄,就是巫术信仰的口号。
    
    中国人历来就有很强的功利性,即便是在信仰选择上,也是趋向于可以带来实际的利益的。这就使得无论是宗教还是迷信活动,只要能够给人带来好处,通常就会有人相信。在中国人的这种心态之下,曾经花大力气与巫术分离的宗教,在今天却有奇迹般的开始与迷信等走向一种内在的隐蔽的结合。这是因为:
    
    首先,中国人的巫术思维对鬼神的态度相当不端正。
    
    西方宗教,世人对神灵是寄望于来世或身后世界,如基督教等,为了来世更好或死后上天堂,这辈子就必须关心灵魂的拯救,关注如何“摆脱世俗的困扰,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等带有终极意义的哲学命题。然而,巫术是纯粹实用性的技艺,它更关心的是鬼神能否以及如何给自己当下的某个目的带来好处。这目的一般是非常具体,非常功利的,如病能否好、能否发财、某次出行是否顺利等等。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巫术使用者们往往对鬼神软硬兼施,恩威并用。如果说西方宗教对鬼神更多的是顶礼膜拜的态度,那么中国巫术对鬼神总是试图操纵、打击甚至消灭神灵,即便中国人对某些佛祖神灵敬香施钱,也类似于当今社会对贪官行贿一样,总是在祷告立即提出具体的要求。中国人认为“无官不贪”,做事情习惯于找关系走后门,其实在巫术中他们以鬼神的态度也是一模一样的。《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被阿难尊者们索贿,如来不但未加责怪,反而认为这是应当之事,这样的故事,恐怕也只有中国人能写得出来,也只有中国人看了会会心一笑吧。
    
    其次,巫术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懒人及弱者思维。
    
    中国人总希望通过某种仪式,获得鬼神的承诺,从而让自己不劳而获,或者能不受挫折少花精力而获。一次祷告就能让自己发财,一次烧香便能让合家平安,这样的潜意识恐怕还存在大量的国人心中,否则如今各大寺庙道观的香火也未见得有如此兴盛,更直观的是中国人对风水的趋之若鹜,风水先生大行其道,许多学校里研究周易的教授专家们也打起了风水的幌子,到社会上走穴捞钱。为什么风水有如此大的市场?原因谁都明白,哪个人不想通过房子的布置或者祖上葬得好就能让自已飞黄腾达。佛教进入中国后,与这种懒人思维相结合,便产生了禅宗这个颇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形式。不用苦苦修行,只要一次“顿悟”,便能立地成佛,有这等好事,怎不会获得众人青睐?只可惜,许多人总忘了,悟出一个道理并不难,将道理化为实践却实在不易。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些劳苦过程,在巫术和禅宗那里全然不要,巫术只要一次仪式,禅宗只要一次顿悟,你的生活便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这种懒人思维,实际上反映了低层人民的急欲改变现状,却又过于急功近利,从而希望天上掉馅饼的弱者心态,这种心态在我们身边仍然不会少见,彩票业大大兴旺,麻将赌博全社会流行,一切都在于运气而不在于勤劳与科学······
    
    三,宗教和巫术的本质区别
    
    宗教思维认为万物都由一个万能的神来主宰。宗教也承认神秘力量存在,是在形而上的层面上看待它的。
    
    首先,按照逻辑思维推导出的一个唯一的至上神,由此否定了泛神论的万物有灵论。中国的巫术文化坚信万物有灵论的神秘力量的存在,所以,中国人崇拜龙图腾,认为中国人是龙的后人。这完全是荒诞不经的原始思维。
    
    其次,既然宇宙存在着至高无上的上帝,它的意志不可能因为某个人的祈祷或法术而改变。宗教认为,巫术就是对上帝的僭越和冒犯,所以,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禁止巫术活动。巫术活动的关键是祭品,宗教活动的关键是祷告。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国家,不会出现毛泽东似的个人崇拜,个人崇拜是巫术思维的必然。巫术思维者希望冥冥中的鬼神或伟大领袖能帮助自己。
    
    第三,宗教是试图探求上帝的真相,而巫术只在乎自己的法术是否有效。宗教有自身的一套观念体系,巫术则完全没有。巫师们从来没有试图让他们法术体系系统化逻辑化,因为他们不懂逻辑;只是对一些偶然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猜测,从来没有努力为自己的巫术寻找一种理性基础。
    
    第四,宗教观念是公开的,要经受各方质疑的考验,经受不起质疑的观念都将被抛弃,经得起考验的观念和价值观会保留下来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巫术则不然。历史上,巫术从来都是私人的秘密技巧(中医等巫术都是如此,什么祖传秘方,不可公开),甚至在巫师圈子里面都未曾形成共同的观念,更谈不上成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巫术始终只是一种技艺,不是宗教,更不可能是科学。巫术的思想是一切迷信的基础。
    
    四,巫术思维阻碍了逻辑、科学和民主的生长
    
    希腊哲学思维强调逻辑思辨,从而产生了古希腊科学,希腊科学是非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以演绎数学、形式逻辑和体系哲学为代表,但是缺乏实证精神。近代科学继承了希腊科学的确定性理想,但增加了主体性、力量性诉求,是逻辑和实证的有机结合。实证就是必须拿出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逻辑是人们正确的思维形式,只有用正确的逻辑方法才能保证思维的正确。有很多理论在逻辑上就不通,可以把它们剔掉,没必要费事去研究了。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它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数理实验科学的模式最早在物理学中取得成功,以牛顿力学为标志,后来相继在化学和生命科学中大展宏图。
    
     中国文化里巫术思维特征是:一是坚信神秘力量的存在,二是整个“天”都在这种神秘力量的支配之下,任何事情都可以与神秘力量联系起来。三是神秘力量具有不可尽知,不可演说的特征。中国的传统“学问”讲究“悟”,中国式的“悟”也仅仅是感受,悟的内容是说不出来的,只能“取象比类”,语词间相互循环定义,同义反复,无法用表示事物规律的逻辑方法把它“说”出来。只有用逻辑的方式表述出来的“悟”才是真正的人人可以“学习”的知识。
    
     《中国古代巫术》说“巫术的兴盛使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保留了更多的原始思维残余,由此形成了一种贬低概念分析,崇尚神秘直觉的风气。”因此,中国主流思维模式注重直觉体会,粗略地认识思维对象;仅满足于对经验的大致总结及对事物粗浅描述,缺乏精确分析。道家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集中代表,道家就是心中无数的糊涂虫。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也就是说越少越好,“无”最好,他的道就是“无”。这就缺乏数字化思维的“度”的把握,错误百出。如,病人吃药,必须达到剂量,少了治不了病,多了把人吃坏。哲学上说是要把握“度”,绝不会是懒人的越少越好和“大道至简”的越简越好。
    
    古希腊很早就产生了科学的数理逻辑思维。希腊航海强化了几何与天文学的知识,频繁的交易强化了数字思维。据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主要是一群贵族,他们喜欢音乐,他们发现“一根调好的琴弦,将会奏出一个高八度音。同样地,如果缩短 为四分之三,就奏出一个第四音;如果为三分之二,就奏出一个第五音。一个第四音和一个第五音一起成为一个八度音”,罗素说,“音乐上的发现极可能导出万物皆数的概念。因此要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必须找出万物里的数。一旦掌握了数的结构,我们就控制了世界,这确实是一个最重要的观念。”说到这里,再顺便说一句,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这些人,把社会上的人分为三类,就像是到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去,一种是做交易的,一种是参与比赛的,还有一种是观众。做交易的人地位最低,而旁观者的地位最高,他们是理论界,是哲学家。在古希腊的时候,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思考的人要高于那些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因为理性(思维)是人的本质。
    
    离开数量关系来谈论事物或现象,将很快进入巫术、迷信和玄学的领地。人类的历史经验表明,在没有数字化思维的领地里,辩证法是永远的胜利者。即使辩证法声称自己是科学的和理性的,也常常是反科学和非理性的,这已经为历史所证明。缺乏数理逻辑的辩证法是前科学的范畴,早被西方和苏东世界抛弃了。可是在中国,它却成了“智慧”的代名词,比如书店和网上充斥着“领导工作的辩证法”、“企业管理的辩证法”、“人际交往的辩证法”、“谈恋爱的辩证法”等等说法,这里的“辩证法”就完全可以替换为“智慧”。这就是颠倒黑白,使中国人更加愚昧化。譬如:香港政府的财政预算报告非常精细,有很厚的一堆,有些项目,比如说,细化到一个接线员每天可能会接到多少通电话、折合多大的工作量等等,因此,他们用到的每一分钱都有交待,决不有丝毫的含糊。而内地的各级政府部门给出的预算报告就粗枝大叶多了,很多项目到底是干什么的?语焉不详,大而化之,这就为他们搞腐败预留了很多的余地。西方政治家说,关心公共财政开支,是民主政治的起点。我们都是纳税人,有权过问我们的钱用到什么地方去了,是不是合理恰当,这就是民主政治最核心的地方。然而,由于中国人缺乏数量逻辑思维,关心公共财政的人非常少。
    
    可见,中医、风水、星相、测字等巫术思维阻碍了中国的文明化和民主化。遗憾的是:中国的制度派只承认中国制度落后,阿Q似地不承认中国文化落后。其实,中国文化永远不可能长出好制度。例如,中医几千年,没有产生医院和医院制度,也没有产生医学院和学院制度。西方医学产生了这些制度,而且还产生了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就是原始人的阴阳丛林文化,国学中医都是中国人的精神鸦片,永远不会结出好的果子。 [博讯来稿]






伪善决不是善,而是更加危险的恶!——驳胡平,兼告茉莉




曾节明




2017年3月15日

                       茉莉今天在共舞台为自己挺希拉里辩护时,把胡平的一个高论当作权威引用,茉莉说:
     “胡平有言:伪善也是善,是向善的致敬。”
    
     其实,胡平的这个论断,完全是大谬不然的昏论。试问胡平先生:假钱是不是钱?是不是向真钱的致敬?
    
     胡平的这个大谬论,出自其文章《自由主义与虚伪》,在此文中,胡平引用了法国作家拉罗什福的话:“伪善是邪恶向德性所表示的一种敬意。”
    
     胡平对此解读说:“邪恶要装出有德性的样子,这说明邪恶自知理亏心虚,这说明邪恶知道邪恶若不加掩饰就在社会上吃不开,这说明社会上存在着来自德性的巨大压力,所以伪善实际上是邪恶向德性表示敬意。”
    
     其实,拉罗什福的话是完全错误的,胡平的解读更加错误。我们不能因为说者是洋人,就搞“洋迷信”,我实在告诉你胡平:中国人的思想有许多错误,洋人的思想也有许多错误,洋人并不是上帝!
    
     伪善决不是邪恶向德性所表示的一种敬意,而是邪恶为更容易达到恶的目的,采取的一种伪装手段,即假冒为善,假冒为善的目的是更有效地作恶,而不是对善的敬意!
    
     伪善就象披着羊皮的狼。寓言故事中,狼为什么要披着羊皮?是为了更容易吃到羊,而不是为了对羊表示敬意!
    
     现实中有些坏人冒充警察实施犯罪,比如以警察罚款的方式打劫,冒充警察的坏人是不是在对警察表示敬意?当然不是,而是冒充警察,更容易达到抢劫的目的!
    
     恰恰相反,邪恶假冒德性,非但不是对德性的敬意,反是对德性的亵渎。试问,坏人冒充好人做坏事之后,是好人更受尊崇了,还是好人反受怀疑了?这就是“以假乱真”的效应!
    
     就如同假钞不是钞一样,伪善非但不是善,它是比赤裸裸的恶,更加危险的恶。因为赤裸裸的恶容易识别,而假冒为善的恶,则防不胜防,其祸害会更甚。
    
     就好比用一张冥币,或用一张朝鲜制作的高仿真精美伪钞,那种容易诈骗成功?当然是高仿真精美伪钞容易得手。这就是伪善比赤裸裸之恶更危险的地方。
    
     从毛泽东与周恩来恶的比较上,也容易看清伪善比赤裸之恶更加危险:
    
     毛泽东罪恶弥天,但有时也讲点真话,有口无遮拦,肆无忌惮的一面,比如坦诚自己的好色的另类语录:“没有性的日子,最多只能支撑四十多天。”这种话周恩来永远也不会讲,周恩来讲的话,永远道貌岸然、冠冕堂皇。周恩来一生作伪、人鬼两面、好话说尽、坏事做绝、而且机关算尽、心毒手狠。.比毛泽东有过之而无不及。比之周恩来,毛泽东之恶可算赤裸之恶,而周恩来则以伪善著称于世。
    
     那么,毛、周两种恶,那种更可怕呢?随着历史真相的一点点还原,越来越多的人看出了周恩来的伪善之恶,比毛泽东的赤裸之恶更可怕!
    
     因为周恩来的伪善之恶,隐藏更深、迷惑更大、祸害更久!毛泽东的神坛已经倒了四十年,但周恩来的牌坊仍在迷惑广大的中国人、外国人,甚至包括中国的异议人士。也因此,周恩来也成了中共最后一块道德遮羞布。
    
     事实上,周恩来的伪善,是毛泽东乃至中共得天下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没有周恩来这副超强的伪善润滑剂,毛泽东顶多是土匪头子山大王的料,断然做不成中国的共产皇帝,因为老毛脾气暴躁、性情孤傲、极端自私,许多人不吃他这一套,若不是周恩来以长袖善舞的假冒为善功夫,帮他团结这么多人才,老毛的事业根本搞不大。
    
     周恩来的伪善,也是中共暴政能够持续这么久的要因,它令毛泽东对中国的祸害达到了最大的程度。试问,不是周恩来花言巧语帮着毛泽东去骗人,事后又假仁假义地修修补补,老毛的祸害哪有那么大、那么久?
    
     邓小平复出后讲了真话:如果没有总理,“文革”不会搞那样久,但如果没有总理,“文革”这把火就会烧毁一切(指老毛会把中共的政权也毁了)。
    
     遗憾的是,胡平对以上生动的史实视而不见,他在《自由主义与虚伪》说:
    
     “虚伪也许不好,不虚伪就一定好么?有些不虚伪不是比虚伪还坏得多吗?不分青红皂白地反虚伪,不是常常引出比虚伪本身还更坏的结果吗?”
    
     “因为伪善者不敢公然否定德性,不敢公然表现邪恶,所以,我们或多或少就能找出办法对付伪善者,战胜伪善者。在许多童话故事和民间故事中,弱小的一方,凭着聪明机智,巧妙地利用伪善者的伪善,也就是利用伪善者不敢公然为恶这一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你的伪善外衣反过来限制住你作恶的手脚,到头来战胜了强大的伪善者。要是邪恶者连伪善都可以不要,公然行凶作恶,那岂不更糟糕吗?”
    
     这是完全脱离历史和现实的概念里拉二胡,我想请胡平先生举一个历史或现实的例子,来证明不虚伪比虚伪更好,来证明反虚伪会引出比虚伪本身更坏的结果。
    
     我更想请胡平君举一个例子,来证明伪善比赤裸之恶更容易战胜。
    
     事实与胡平的高论完全相反,伪善比赤裸之恶更难战胜!同为野蛮北胡的殖民统治,满清对中国的统治为何比蒙古的统治长久的多?就是因为满清伪善,而蒙古人的恶比较赤裸。
    
     清朝专制帝制是赤裸裸的,而中共的党专制则假共和之形式,又戴着着人大选举和多党协商的堂皇面具。.诚可谓比满清伪善得多。.试问,是清朝的专制容易看清,还是中共的专制容易看清?试问是清朝的专制容易战胜,还是中共的专制容易战胜?
    
    曾节明 于2017.3.14丁酉癸卯庚子于大雪纽约州 [博讯来稿]





胡平茉莉的偽善論有理

張三一言

曾節明反對和否定胡平茉莉對善的觀點;是以錯反正。

本文評論“偽善是向善的致”、“偽善也是善”。

一個富翁為估名釣譽向社會弱勢群大捐金錢;你當然可以說他是偽善。倘若他從十八歲到八十八歲終都如一日地捐,你能說他偽善?即使你敢說,你也避免不了“偽善也是善”的實證。因為他的作為只有“善效”沒有“偽害”。當然,若把“偽善也是善”更完整,也是更囉唆地說成“偽善到底也是善”,就沒有反對理由了。
曾節明用以反偽善的例子不妥:“假錢是不是錢?”。我的回答是:假錢若能起到“錢效”始終與真錢同值,直到假錢消失為止,這種情況,誰敢說“假錢是不是錢”?假如有一個真特務為假冒而落力推行民主,在中途因反民主而暴露身份,當然是鐵定偽民主真黨奴了;若他慣性地一生如是,起到真民主完全相同的作用,你說他是真民主還是偽民主。有一個歷史事實,波蘭的民主制度是由真共特假民主人士把假民主演成真民主造成的。

“偽善是邪惡向德性所表示的一種敬意。”符合事實和有道理。
胡平對此解讀說也有道理:“邪惡要裝出有德性的樣子,這說明邪惡自知理虧心虛,這說明邪惡知道邪惡若不加掩飾就在社會上吃不開,這說明社會上存在著來自德性的巨大壓力,所以偽善實際上是邪惡向德性表示敬意。”這個道理不能簡單地用“洋人並不是上帝!”就否定掉。
洋人當然不是上帝,也不都是魔鬼,他們與任何種人一樣有好有壞;問題是不應該以人種分善惡,而應以事實與觀點判是非。
曾節明還用了這麼一個比喻:“偽善就象披著羊皮的狼。寓言故事中,狼為什麼要披著羊皮?是為了更容易吃到羊,而不是為了對羊表示敬意!”問題是人類中有偽善到底的事,會產生“善效”;自然界沒有終生披羊皮不食羊的狼,狼不會對羊產生“護效”,若有,牧羊人會像養獵狗一樣畜養之。

當然,從原意來說,偽善決不是邪惡向德性所表示的一種敬意,而是邪惡為更容易達到惡的目的。問題是,當一個人偽善終生,他當然就無法更有效地作惡,達到邪惡目的,客觀事實上就是終生唯善無惡。這樣的表現,說他是對善的敬意,絶不為過,這樣的人不把它歸人入善人類有失公允。

曾節明有一點是非常正確的:絶無留情地揭露和批判偽善!在這方面必須支持和肯定。
(參照文章:《曾節明偽善決不是善,而是更加危險的惡!——駁胡平,兼告茉莉》)

20170316




作者: leebai   什么是伪善 2017-03-17 


 
既然要说伪善,那善是什么?
给一个泛泛的定义,善是普世地维系人类生活的行为准则,价值体系。比如利他是善,是因为如果能做到我为人人,人们之间就不太可能存在大的矛盾,人类就能和谐发展。人性自私,考虑自己优于他人,这既是自然的人性同时也是恶的来源。

那伪善是什么,伪装的善。有的人的确是伪善,就是从内心里就要伪装,说一套做一套。比如共产党,当年为了颠覆中华民国,大肆宣扬民主自由,虽然它从来不在占领区实行过相关制度。占领大陆后立刻露出本来面目大搞极权专制。近的比如说创普,以美国优先照顾穷人为口号骗到大位,上任后大力任用华尔街资本家,减扣穷人福利。号称美国优先,可是不尊重惯例,把小儿子留在纽约上学,平添安保费用。多次宣称放弃40万美元的收入,一鸡多吃,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处心积虑地创收。比如使用自己的飞机,对陪行的安保人员收费,使钱落入自己钱包。周末大肆去弗罗里达度假挥霍公款,40万连这个的零头都不到。有人会误以为他是真小人。可惜真小人其实是很少的。那些首先认同善,然后承认自己错的人才是真小人。理想的基督徒可以是真小人。基督徒最基本的观念认为人都有罪,所以能容易做真小人。虽然事实上很多基督徒只是须有其名,大部分也做不到,比如创普,谁见过他认错。

那么现在被很多人称为伪善的,他们是什么?他们其实是小善。他们有价值标准,在一般情况下,有行为底线,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他们认同善,但不能完全地体现在行动上。这很容易理解。采取善的作为,往往会在短期损失个人利益。当损失能够承受时,小善的人有所为。当可能损失过大时,他们就不干了。比如被一些人诟病的德国对难民的态度,他们认为德国政府后来收紧难民政策,所以就把人家说成伪善。实际上,按照他们的逻辑,那种没有边界的大善,在人类是不太可能存在的。同样地,小善在一般情况下能做到有所不为,不会不择手段,不会像创普那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能突破所有底线。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当可能获得利益足够大时,有很多小善也会作恶,同时也很少认错。小善在总体上是国家发展的健康力量。一方面他们很难被总体收买作恶,另一方面,他们在社会上维护善的价值标准,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方向,走的慢,只要方向对就有希望走到终点。

除此之外还存在另一些人,他们既没有善的价值认同,同时也不像伪善者那么极端,能做到为所欲为。他们是无信仰者,即使在一般情况下都只以自己的利益为最终原则看待世界,严格地来说,这是他们的唯一信仰。这种信仰不是普世的,既在理论上讲不通,在实际上也制造矛盾。一个社会如果大多是这种人,那就不可能形成一种长期的向好的发展趋势。就像中国几千年发生过的,是一种没有一致方向的发展,是一种轮回式的毁灭式发展。

所以,可以把人分为四类,很少的伪善,很多的无信仰者,很少的真小人,很多的小善。无信仰者和伪善者的区别在于,他们没有足够的魄力来把坏事做绝。相对小善,真小人的特质在于承认错误。现在攻击伪善的人,往往把小善当成伪善批评,而同时把真正的伪善当作真小人来称赞。这种人往往是无信仰者。为什么创普这次能上台,一方面是他伪善会骗,一方面是俄罗斯、fbi帮忙,一方面是美国有相当多无信仰者,这是美国的真正问题。不过这些人被创普骗过一次以后能到教训,未来有可能转变成小善。
独立评论






谢选骏:丧失目标才能回到自



2017年3月15日

       
                       作者:谢选骏
    
    丧失目标就是回到自我,这时,人生多么空虚。所以人们都不断设立目标,为的是填满空虚的内心(有无灵魂另当别论)。
    
    有了目标,人就开始异化,开始为目标献身,让自己成为工具。不仅人为财死,而且鸟为食亡。
    
    异化可以使人忘我——在这种意义上,反对异化的人道主义者,带来的不是思想解放,而是虚无主义。
    
    网文《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研究综述》这样写道:
    
    模块一:研究概况
    
    80年代初期展开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是新时期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据有关统计,从1980年到1983年,全国有近200种杂志卷入了这场讨论,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刊登过这方面的讨论文章,并且不少报刊还开辟专栏。各地出版了20多种讨论文集,发表文章的总数约在750篇以上。此间,各种类型的讨论会、报告会、座谈会等也在各地不断举办。可以说,这场讨论的热度,在我国理论界是罕见的。
    ??? 人道主义研究“热”之所以在80年代初的中国发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的反映。首先,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的兴起,是真理标准讨论合乎逻辑的深化。没有以真理标准讨论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如此广泛地探讨人的问题的哲学争论是不可能发生的。其次,这场讨论的直接背景则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造成了人的尊严、人格、人性、人的价值和主体性的严重扭曲和践踏,当人们从十年噩梦中苏醒过来时,就迫切需要恢复人的尊严、提高人的价值,从而构成了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热”的直接动因。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哲学界就曾经出现过人道主义研究的热潮,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理论界也曾展开过对人道主义问题的广泛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这些思潮和研究成果传入中国,对中国思想界广泛讨论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无疑起到了某种“催生”作用。
    这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大致经历了兴起、高潮和冷落这样几个阶段。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如怎样理解和看待异化概念,马克思思想成熟的标志是什么,“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怎样,人的本质是什么,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等等。其中最重要,也是争论各方最为关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和异化问题。在讨论中,主要形成了三方观点:以周扬、王若水为代表的一方,肯定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并认为在从传统的人道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转变中,异化概念的改造起了关键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异化仍是一种普遍现象,在经济、政治、思想领域都存在异化;以黄楠森为代表的一方则否认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反对滥用异化概念,认为一切人道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历史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异化不是一个科学术语,用异化概念来解释社会现象只能引起思想和理论上的混乱;最后是胡乔木对这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作出权威总结,他把人道主义作了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与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的逻辑二分,认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必须坚决拒斥,而作为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异化概念的应用应严格限制在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如果把社会主义的种种消极现象也纳入异化公式,只能给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自胡乔木于1984年1月3日在中央党校所作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讲话发表(不久又由人民出版社印成单行本)后,这场讨论“热”便冷落下来,意味着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这场讨论宣告结束。
    
      模块二:论点摘要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是这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的核心问题,也是这场讨论的重点。从本质上看,这一问题实际上折射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如何看待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亦即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意义。可以说,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再认识的理论问题,又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提出来的现实问题。因此,弄清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应该说,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之一的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历史地加以扬弃的对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思想史的联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世界观和历史观,在总体上超越了人道主义的历史观。所以,把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绝对对立起来,视两者为毫不相干的东西,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同样,把两者混淆起来,或者以人道主义去解释马克思主义,或者直接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错误理解。在这场讨论中,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纳入人道主义体系之中。这种观点对人道主义作了狭义和广义之分,认为狭义的人道主义是指资产阶级的抽象的虚伪的人道主义,而广义的人道主义则是泛指一切以人、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主旨的观念或哲学思想。从这个意义上,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彻底的最高意义上的人道主义,以此同其他虚伪的人道主义相区别。有论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把人视为哲学的出发点,就把人的解放当做自己的最高目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不仅没有取消或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反而使它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上而得到加强。还有论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道主义历来追求的目标,因而也是人道主义的基本标志,而马克思主义最强调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同共产主义人道主义的实现视为一体;在《资本论》中也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态”。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就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批判“人道派”,批判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放弃了人道主义,只说明两者在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上的观点不同。“人道派”幻想在人奴役人的社会里靠“理性的力量”、“良心发展”、“泛爱’’等唯心主义说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则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为了同“人道派”划清界限,马克思后来才放弃了“人道主义’’的用语,但是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放弃的,只是“人道主义”的称号,而不是它的实质。持这类观点的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克服了以往人道主义的抽象性、片面性、空想性,因而是最现实、最科学、最革命、最彻底的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包含人道主义,即肯定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但又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如周扬就明确指出:“我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纳入人道主义的体系之中,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全部归结为人道主义;但是,我们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包含着人道主义的。当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他们还具体分析了人道主义的历史发展,认为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出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抨击旧制度、摒弃中世纪宗教神学、冲破封建主义束缚方面都曾经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不能对其一概否定,并且,在某种条件下,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也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同盟军;但是,它的根本缺陷是用抽象的人性、人道观念去说明和解释历史,因而从整体上看是唯心主义的,未能成为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道主义,则扬弃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发生了质的根本变化,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在继承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的基本趋向的同时,又否定了其阶级局限,把关心人、重视人的人道主义的一般内涵推进和提升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并且一改传统人道主义的空洞说教,把它改造成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现实的人道主义或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找到实现这种真正人道主义的现实道路。因此,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同人性论、人道主义完全割裂开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完全排斥人性论、人道主义的观点,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都是不可取的、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主义当然包含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人道主义。持这种观点的论者在肯定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同时指出,人性论、人道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或最高原则,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全部归结为人道主义,把共产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认为人道主义只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他们还特别强调,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充分重视社会主义建设中人的作用,发扬劳动人民的主人翁精神的创造性,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因此否认有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如黄楠森就指出:当马克思肯定人道主义的时候,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形成,而马克思主义一形成,他就对人道主义思想体系采取了批判的态度,直到他逝世。这派观点的论者认为,人道主义这个概念是在资本主义的等价交换的关系形成之后才产生的,人道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资产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在思想实质上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而不相容的。因为人道主义的理论根据是抽象的人性论,它以人的自然属性或人的理性作为人的本质,忽视人的社会本质,其基本理论是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这就从根本上同历史唯物主义完全矛盾。总之,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分属于两个对立阶级的思想体系,人道主义是私有制的理论表现,共产主义是以消灭私有制为核心的,两者的理论出发点、基本原则、社会变革手段和研究方法,都是根本对立的。他们中有的论者还断言,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因此没有必要将人家的专利“开放”进马克思主义体系里面来。
    二、关于异化问题
    ??? 异化问题是与人道主义密切相关的,因为按照传统人道主义
    的历史公式“人一非人一人”,也就是人的异化及人的异化的扬弃过程,异化构成了其中的内在环节。因此,对异化问题的看法,直接关系到如何看待人道主义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这场讨论中,对异化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围绕异化概念的内涵、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以及社会主义时期有无异化现象而展开的。
    关于“异化”概念的含义,在讨论中主要有三种解释:一种观点从广义的角度把异化解释为“疏远”、“脱离”和“异己化”,把异化看做是一切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一个环节,从而肯定了异化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异化就是矛盾对立面的转化,甚至是辩证法三大规律的集中表现,这就不仅肯定了异化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且肯定了异化概念的方法论意义;第三种观点认为,异化特指人的异化,它是依据抽象人性来考察社会历史的一种错误观点,借用异化概念来解释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失落与否定,带有根本的局限性,因而它既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具有科学认识价值。
    与异化概念的理解相关,争论各方对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也作出了不同的评价:一是认为异化概念是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概念,虽然马克思在后期很少使用,但不能由此否定其作用,它对历史认识的指导作用依然存在;二是认为异化概念是马克思历史观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用来分析人和社会的历史发展的一个一贯的重要思想,并且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不断得到充实和科学化;三是认为异化概念只是马克思在思想实现转变以前即早期所使用的概念,在这时的马克思那里,它也只是从表象的层面上描述了私有制条件下人的本质走向自我否定的外在表现,而无法进一步揭示这一现象赖以产生的历史基础以及扬弃这一状态的现实途径,其本质是唯心主义的,后来已被马克思所彻底否定,因此异化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概念,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范畴。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异化现象的争论,也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肯定社会主义时期仍存在广泛的异化现象,不光在思想上、政治上可能出现异化,经济上也可能出现异化,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仍需不断克服异化;二是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部分异化现象的残余,但它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因此不宜用异化概念来解释社会主义时期的各种消极现象;三是否认社会主义时期存在异化现象。这类分歧反映着对异化概念的不同理解,也体现着对异化概念方法论价值和诠释力的不同估价,以及对现阶段中国社会矛盾性质的不同判断。
    三、胡乔木对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讨论的权威总结
    如果说,从1980年到1983年展开的对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或争论,都是侧重于学术问题的研究活动和在学术观点上的分歧的话,那么,胡乔木于1984年1月3日在中共中央党校所作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讲话的发表,则是他作为意识形态的主管代表。因此是意识形态的裁决,已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围,他的讲话实际上是对这场讨论的权威总结,宣告了这场讨论的终结。
    对于这场讨论,胡乔木首先给予了明确的定性:“应该看到,现在确实出现了一股思潮,要用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甚至要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或部分归结为人道主义。有的同志提出了‘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这样的根本性的理论命题;有的同志宣传‘人-非人-人’,(即人异化为非人,再克服异化复归于人)这样的历史公式;一些同志认为不但资本主义社会有异化,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异化;一些同志热衷于抽象地宣传‘人的价值’、‘人是目的’这类人道主义口号,认为可以靠它们去克服这种‘异化’。如此等等的说法,提出了这样一些根本问题:究竟应该怎样来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怎样来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究竟应该用怎样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还是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作为我们观察这些问题和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武器?我认为,现在这场争论的核心和实质就在这里面。”他指出:“宣传人道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思潮,不是一般的学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能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学术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带根本性质的错误观点,不仅会引起思想理论的混乱,而且会产生消极的政治后果。”在这里,胡乔木把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的讨论从错误的学术思潮上升为错误的政治思潮,并且认为,由于这股思潮具有模糊的但是又相当固定的反现实的倾向,它们“可以把社会上的一切消极现象都归罪于社会制度或者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力量,把反对的目标集中于党和政府的领导,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在社会上散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党的领导的不信任情绪和悲观心理。”因此,对这股思潮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加以讨伐,制止其蔓延。正是在这样的政治定性下,这场讨论“热”从此冷落下来了。
    ??? 其次,胡乔木在这篇讲话中对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作出了权威的总结和说明。他一开始就将人道主义作出了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与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这样含义不同的逻辑二分。他指出:“关于人道主义,我想首先应该指出,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个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这两个方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现在讨论人道主义问题,尤其需要注意两者的区别,以免造成意义上的混淆。”在对人道主义作了这样逻辑的区分以后,他接着对这两个含义上的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作了说明。
    ??? 胡乔木指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它从学术领域到政治领域,从理论到实践在今天都是消极的、错误的,它不可能被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任何人类思想形式所改造、扬弃和吸收,因而必须予以坚决的拒斥,结束它的发展和存在。只有这样,才能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不至从科学再回到空想,才能保证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与此相反,“我们宣传人道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同志,却企图抹煞这种对立,把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混合起来。他们或者要把马克思主义纳入人道主义而成为人道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一个派别(尽管被誉为‘真正’的、‘最高’的、‘最科学’的人道主义派别),或者要把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纳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一个部分(据此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核心和实质,是出发点和归宿)这两种含义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人道化。”对这两种观点,都必须坚决地批判和拒斥,因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本不能互相混合、互相纳人、互相包括或互相归结。完全归结不能,部分归结也不能。人道主义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不能补充、纠正或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反,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说明人道主义的历史根源和历史作用,指出它的历史局限,结束它所代表的人类历史观发展史上一个过去了的时代。”他还指出,现在我们的这些笼统宣传人道主义的同志的主张,其实质“是要把我们的历史观从唯物主义倒回到唯心主义,从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学说从科学倒回到空想”,因此,这样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不能接受的。
    ??? 对于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胡乔木则表示能够容忍并允许它的存在,允许它在脱离其原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前提下,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也能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当然这样的人道主义应该叫“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他说:“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它立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属于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这种意识形态;作为一项伦理原则,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的。”他还指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本质上不同于作为伦理原则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又同它有一定的批判继承关系。”在今天的中国由于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及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由于文化的落后和经济的落后,在现实生活中违反人道原则的犯罪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人缺乏关心、尊重、同情、爱护的冷漠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具有重要的迫切的现实意义。”他还指出,“五十年代后期以来,在我国多次批判过人道主义。这些批判的错误之一,是没有区别人道主义。这些批判的错误之一,是没有区别人道主义作为世界观、历史观和作为伦理原则这两个方面,把批判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变成反对任何意义上的人道主义,以至连革命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也不宣传了。这种错误应该坚决纠正,不允许重复。在各项工作中,都应该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但是,“我们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不是把它当做我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而是把它当做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对待人的一项伦理原则。”
    ??? 再次,关于异化问题,胡乔木也依据区别人道主义的模式,对异化概念作了两种区分。他指出:“对异化概念,要区别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异化作为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作为理论和方法,一种是把异化作为表述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某些特定现象(包括某些规律性现象)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拒绝前一种异化概念,而只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并且把它严格限制在阶级对抗的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他根据对异化概念含义的这种区分,即异化只能严格限制在分析阶级对抗社会的现象,从而对讨论中出现的社会主义异化理论进行了政治定性和批判。他指出:“有些同志说,异化就是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转过来反对或支配主体本身。他们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把异化这种反映资本主义特定社会关系的历史的暂时的形式,变成了永恒的、可以无所不包的抽象公式。然后,又把它运用于分析社会主义,从而提出社会主义的异化问题。他们用这种方法把社会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混为一谈。”在这篇讲话中,胡乔木还通过进一步批判社会主义异化论者提出的“思想异化”、“政治异化”或“权力异化”及“经济异化”的观点,说明,“从异化的抽象公式出发,把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种种消极现象统统纳入异化公式之中,势必把这些都看成是规律性的对抗性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中主体自己的活动造成的。这决不可能帮助我们解释和克服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任何消极现象,只能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以至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模块三:教师点评
    ??? 经过胡乔木的权威总结,发生于80年代初期的这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宣告终结了。这场讨论是对“文革”浩劫的反思和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的回应,同时也是新时期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虽然这场讨论还来不及全面而深入地展开便结束了,但哲学界对人的思考特别是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的思考并未停止。这场讨论带动了以后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等问题以及主体性问题、实践问题等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它对于中国完全走出“左”的思想禁区、走上现代化建设的健康轨道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见:唐晓勇、谭贵全《当代中国哲学改革与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模块四:拓展阅读
    一、参考文献:
    (一)著作
    1、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人民出版社.1984
    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综合理论研究室.异化与人道主义问题评论集.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3、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人道主义和异化三十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黄楠森.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北京大学哲学系.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陆梅林、程代熙.异化问题(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二)论文
    1、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人民日报.1983-3-16
    2、黄楠森.异化概念不能滥用.北京日报.1983-11-11
    3、黄楠森.马克思对人道主义的认识和批判.红旗.1983(19)
    4、刘秀兰.再论异化、人性、人道主义与文学艺术.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2)
    5、丛大川.“实践的人道主义”辩──纪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50周年.南京社会科学.1994(3)
    6、胡义成.用唯物史观审视人道主义──关于人道主义实质的一种非主流见解.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3)
    7、张伟.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刍议.学术季刊.1994(3)
    8、蔡函甫.人·实践·历史感──简论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特征.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2)
    9、王喜珍.历史角度:人道主义.青海社会科学.1995(3)
    10、陈刚.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兼谈哲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学海.1997(1)
    11、李文成.马克思主义的两面旗帜: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3)
    12、罗文东.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地位和作用.山东社会科学.1997(6)
    13、丛大川.是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证还是人道主义的价值评价——有关马克思哲学本性的几个问题.东方论坛.1998(2 )
    14、王金福.超越人道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从马克思历史观的发展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性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98(4)
    15、王冰、迟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3)
    16、张锡金.开端: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的讨论.学海.2003(6)
    17、周峰.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超越.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18、刁世存.20世纪中国社会人道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5)
    19、张晓东.科学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之维.南京社会科学.2005(8)
    20、罗文东.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江汉论坛.2005(11 )
    21、卢之超.80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4)
    二、观点摘录:
    1、张锡金:《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的讨论》,《学海》2003年第6期
    当代中国人学研究是在争鸣中曲折发展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讳言“人”的现象迅速改观,“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重新提到了广大理论工作者的面前。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的那场争论,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展开的。争论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引起,进而引发出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异化问题等,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解放后,中国哲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曾作了艰苦的探索,涌现出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左倾错误强调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一面,因而人的研究受到严重的影响,如“人性、阶级性和共同人性”、“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社会主义和异化”等理论几乎没有留下值得称道的东西。这次争论的思路多指向过去,即主要从价值观、伦理学角度对我国历史、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非人性现象作价值和人道主义的评判,其实质是从哲学人性论上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以肯定人的价值,确立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这种关注人的现象是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
    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的地位,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焦点之一。与西方相比,中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关系的研究显得落后。哲学家王若水在1980年8月发表的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学术思想的发展是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不断地争鸣、驳难过程中实现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提出,是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学说研究深化的一个标志。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观点提出后,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84年1月胡乔木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认为马克思前期与后期对人的看法有区别,马克思在后期“有了新的出发点,并由此出发而建立了科学体系。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是不容和含糊的。提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这样的命题,这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抹煞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区别于非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这样,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上所完成的革命变革实际上就被一笔勾销了。”
    自50年代始,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意义上的人道主义都是不相容的观点在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大潮冲垮了旧的堤岸,一些理论工作者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认为不能全盘否定人道主义,需要肯定“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概念。
    有一些学者认为,“人是出发点”这个命题是属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范围。这样,讨论人道主义问题也就势在必然。在关于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争论中,由于各方在对人的理解问题上的分歧很大,没有形成共识,讨论也就无法深入一步发展下去。但是,有着“问题意识”的学术界将会在一定的环境下,把这个问题探索下去,求得科学的解说。
    王若水认为,“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归宿点。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人道主义这个口号和概念。”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人道主义,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是相吻合的。“马克思始终是把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同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等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最彻底的人道主义。”当然,“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全部归结为人道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是饮食了人道主义的。正如我们所主张的不是别的唯物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一样,我们所主张的人道主义也不是别的人道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或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革命的人道主义,等等)。”
    周扬赞同王若水在人道主义问题上的观点。他作为中国文化界一位领导者,参加过历次思想政治运动。这次他坦诚地承认:“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我们对人道主义与人性问题的研究,以及对有关文艺作品的评价,曾经走过一些弯路。······那个时候,人性、人道主义往往作为批判的对象,而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我们一直把人道主义一概当作修正主义批判,认为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绝对不相容。这种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有些基本是错误的。我过去发表的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和讲话,有些观点是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的。”周扬的话含有个人忏悔与醒悟的性质,也揭示了建国后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研究产生沉闷现象的根本原因。
    周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现实的人道主义。“我们都知道,从文艺复兴以来,崇尚人的全面发展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基本标志之一。······但是几个世纪以来,先进人们崇尚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这里,才有实现的可能。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以往的人道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现实依据和方面,即改变旧的社会关系,取消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以往人道主义者幻想在奴役人的社会里,靠‘理性力量’、‘泛爱’、‘美’等唯心主义说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现实的人道主义。”
    然而,周扬的文章刚发表,就受到中共高层领导者的批评,全国性的一些大型理论刊物,甚至那些专门摘录、转载文章的杂志,对这篇文章只字不提。这种“封杀”现象是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数年后周文又成了“宣传自由化”的代表作之一遭受责难。
    值得注意的是,胡乔木提出,“人道主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个是作为伦理观原则和道德规范。这两个方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它立足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属于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这种意识形态;作为一项伦理原则,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的。”一些人认为,胡乔木所提出的人道主义“两个含义”的观点是对人道主义的思想史的概括。但是王若水表示异议,他认为世界观“不仅反映世界本身,而且反映了某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需要。因此,世界观不能排除价值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世界观包括价值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因而有不同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把世界观和伦理道德平列起来,作为人道主义含义的‘两个方面’,是不妥当的。在我们党的文献中,‘世界观’一词也不是专指对世界的解释,而且兼有价值观念的含义。”
    讨论人道主义,涉及到人的价值、人的地位、尊严的失落或复归等,这就不能回避与此密切相关的异化劳动问题等。
    王若水断言,在社会主义里,“实践证明还是有异化的。不仅有思想上的异化,而且有政治上的异化,甚至经济上的异化”。当然,社会主义比之资本主义有极大的优越性,“但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就没有任何异化了。在经济建设中,由于我们自食其果,没有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必然王国,过去就干了不少蠢事,到头来是我们自食其果,这就是经济领域的异化。由于民主和法制的不健全,人民的公仆有时会滥用人民赋于的权力,转过来做人民的主人,这就是政治领域的异化,或者叫权力的异化。至于思想领域里的异化,最典型的就是个人崇拜”。“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当不害怕承认现实。承认有异化,才能克服异化。”“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而在于我们的体制上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讨论“异化”问题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异化”现象,就是有的文章逐渐地意识形态化,无端地加重了政治情感色彩,即离开了学术讨论的范围,将学术问题上“上纲、上线”。胡乔木说,“抛开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方法,把如此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异化,似乎有很深刻的内容,实际上思想极为贫乏。它在认识上不能推进任何对真理的接近,在实践上不能提供任何解决的办法。相反,由于它具有模糊的但是又相当固定的反现实的倾向,又具有可以到处乱套的抽象形式,可以把社会上的一切消极现象都归罪于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力量,把反对的目标集中于党和政府的领导,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在社会上散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党的领导的不信任情绪和悲观心理。”他又说:“宣传人道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思潮,不是一般的学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能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学术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带有根本性质的错误观点,不仅会引起思想理论的混乱,而且会产生消极的政治后果。”
    基于胡乔木特殊的政治地位,其文章也就具有特殊的意义,以致王若水被免去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职务,周扬在一定的范围内作了自我检讨,对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渐趋沉寂。
    总之,这场讨论使人们认识到,要研究人及人性、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应对“人”这一被忽视的问题继续深入地探讨,以恢复和确立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它在实践上既敢于正视人的问题,又告诫人们,社会主义应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命运。由此进一步激发了人们重视研究人的问题的热情,为20世纪后期促使人们思考人的主体性问题,把人本身对从自然、社会、历史等客体的从属中相对地独立出来,并提升为主体,把被以往哲学肢解的“人”整合成完整的人,进而把作为主体的完整的人作为专门研究的对象,以确立一种新的哲学、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人学科学揭开了序幕。
    2、丛大川:《“实践的人道主义”辩──纪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50周年》,《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二
    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和费尔巴哈的抽象人道主义是对立的,这不仅在于二者有对认的阶级立场,而且还在于二者有对立的理论基础。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论,而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具体的人的劳动本质的异化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新哲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借用了费尔巴哈“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等一系列人本学术语.,至把自己的共产主义称之谓“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完成了的人道主义”。那么能否据此认定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就是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遗迹或残迹呢?
    这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我认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的肯定的评价,是肯定这一人本学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理性宗教的巨大批判价值,并未肯定这一脱离劳动实践、脱离阶级社会的抽象的人本学内容。马克思这时哲学思想确实受到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这一影响在于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着眼点或对象,即感性的人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性社会关系,但并没有接受费尔巴哈的这种脱离感性实践活动的抽象“感性”内容。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与之完全对立。马克思同样带着人自身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问题,但他把思维投射到社会的经济基础—人的物质劳动和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上,他全面地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私有财产及劳动、资本、土地的相互分离,工资、资本利益、地租的相互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然后揭示了国民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性质:国民经济学虽然“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因为,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也就是说,它把应该加以论证的当作前提”,所以它就不可能指明以上经济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与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根据的钥匙。”那么,更基本的前提是什么?打开资本社会和整个人类的历史之谜的钥匙是什么?马克思“真正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运用实证科学的研究手段,独创了他的劳动的对象化和劳动的异化的理论。
    三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作为理论基础,全面地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深入地思考了工业所提出来的新的哲学问题,萌发出共产主义即完成了人道主义或实践的人道主义的新世界观。
    在这里,马克思将白己的积极扬弃私有财产和人的劳动的自我异化的共产主义视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这是否是费尔巴哈的抽象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残迹呢? 前面论及,费尔巴哈将人连同人的自然基础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视为哲学的最高对象、认定宗教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不是真正的实体和主体,而是人的本质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异化物。费尔巴哈认识到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但人又区别于一般自然存在物而具有自己特殊的类本质,他的哲学就是要扬弃宗教而复归人的自然本质和类本质。是他称自己的哲学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并极力要统一两者。问题在于他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只是直观地看待感性的人,它始终不理解这种感性的本质是劳动和实践,所以他也不可能真正认识到人和社会的真正本质,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问题。
    马克思接受费尔巴哈新哲学的对象,把人及人的社会与外部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自己析学的最高问题,所以他也称自己的哲学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并从世界观的高度来统一或结合二者。问题的实质在于马克思要实现这统一或结合不是建立在感性直观上,而是建立.在人的劳动实践尤其是几人的劳动对自然的改造上。有了这一新的基础,二者的统一成为可能,劳动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自由自觉的感性物质活动,但它的客观基础在自然界,因为劳动实践的主体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人的劳动对象是人之外的自然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实践活动是作为发挥自身的自然力去改变外部自然,同时改变自身的自然。可以说这是劳动实践的自然主义。另一方面,劳动又是人这个类所特有的有目的的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不只是白然存在物,而且主要是类存在物或社会存在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实践是主体人的一种主体性表现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使自然人化,使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这即是劳动实践的人道主义。
    3、张伟:《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刍议》,《学术季刊》1994年第3期
    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上人道主义批判继承的产物。他们既吸取了其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关心人的自由和幸福,主张人的个性和才能充分发展等合理因素,又批判其唯心史观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本质,克服其抽象性、空想性与虚伪性的局限,用唯物史观建构了自身的人道主义理论。随后,其后继者依据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丰富发展了这一理论。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大致包含如下四个方面基本内容:
    一、关于人、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理论。它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人性和人的本质,用社会的、阶级的、历史的观点对之进行具体分析,为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确立理论立足点。
    二、关于人的价值和地位的理论。它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摧残人,把无产者降为工具,将人贬为物的非人道性,提出应将他们从资本奴役中解脱出来,使之成为历史的主体、社会的主人,为无产阶级争取人权和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它则以劳动与贡献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主要标准。
    三、关于人道的伦理原则的理论。它反对剥削制度对人实施非人道原则,也反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抽象与空想的博爱原则,坚持人道原则与阶级原则相统一,未来的道德理想与现实的伦理要求相区别,为确立人道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伦理准则。
    四、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发展的理论。它以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人道目标,要求进行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建立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并为此提出了理想的社会形式和正确的实现途径。
    4、王金福:《超越人道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从马克思历史观的发展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性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4期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他先前曾有过的人道主义历史观是对立的两种历史观。
    第一,马克思自觉地区分了两种历史观,即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把自己的观点叫作唯物主义历史观,而把人道主义历史观看作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叫作“新唯物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叫作“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有一个副标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自觉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反对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自己的历史观时说:“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是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观中去,形成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名称,但从上述情况来看,说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在1844年,马克思认为“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那么,到了1845年,马克思就认为只有历史唯物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1845年以后,马克思不再把自己的学说叫作人道主义,他把人道主义的历史观看作是一种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他在谈到从“类本质”出发来解释历史的人道主义观念时指出:“哲学家们在已经不再屈从于分工的个人身上看见了他们名之为‘人’的那种理想,他们把我们所描绘的整个发展过程看做是‘人’的发展过程,而且他们用这个‘人’来代替过去一切历史时代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绘成历史的动力。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用后来阶段的普通人来代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个人以后来的意识。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于公然舍弃实际条件,于是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了。”
    第二,马克思批判了对人的本质的自然主义的非历史的抽象理解,主张从‘劳动实践、从具体的人的社会关系来理解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擞开历史进程”,“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孤立的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并且人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人就是怎么样的,他们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第三,马克思不再以人道主义的观点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异化问题。首先,马克思不再把异化理解为是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分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存在不可能与自己的本质相分离,因此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不是人”这一人道主义观念称作是“荒谬的判断”,批评“真正的社会主义”“必然表现为关于真正的社会、关于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的思辨。”马克思把异化理解为“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其次,在异化和私有制的关系上,马克思不再把异化看作是私有制的根源,而是把私有制(强迫性的分工)看作是异化的根源;不是从异化来说明私有制和分工,而是从私有制、分工来说明异化。再次,马克思不再对异化采取简单批判、否定的态度,而是肯定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推动作用。最后,马克思不再把共产主义阶段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是人的异化的自我克服、人向人的本质的复归,而是看作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四,马克思不再从人道主义的观点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资本主义,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不再从“人性”的观点对资本主义采取简单批判否定的态度,而是肯定其在一定条件下的革命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宣告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其根据不是人性: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不符合人性才必然灭亡,共产主义也并不是因为符合人性才必然胜利。“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简言之,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从现实生活的矛盾运动来说明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以上四个方面表明,马克思在1845年已经从整体上超越了人道主义,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不是人道主义而是历史唯物主义。这种超越当然也是一种扬弃。马克思克服的是人道主义的唯心史观的性质。对于人道主义中所包含的某些积极因素,如反对神性尊重人性,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类命运的关注,马克思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给予继承的。但不能因为马克思也关心人,就把马克思主义叫作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来解释历史的理论,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实际上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历史,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这是和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
    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才能理解并推进我们今天的现实的运动。从人道主义出发来理解我们今天的现实,就会或者对现实持简单批判否定的态度,或者对现实采取一种非批判的态度,把现实看作是一种符合人性的理想状态。这两种态度都是非历史的态度,是应当克服的。
    
    ······
    
    谢选骏指出:看完上面的历史回顾,再来思考一下后来的社会发展,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破产,造成了“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而反对异化的人道主义者,带来的不是思想解放,而是虚无主义。
    
    因为回到自我而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这反而使得人生变得空虚。所以人们不得不重新设立目标,为的是填满空虚的内心(有无灵魂另当别论)。于是一切向钱看,黄赌毒泛滥中国大地。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
    
    有了目标,人就开始异化,开始为目标献身,让自己成为工具。不仅人为财死,而且鸟为食亡。
    
    历史唯物主义变成了GDP主义,变成了盗版大国,变成了漫天雾霾,变成了癌症世界第一。因为群众和领袖都无法回到自我,无法承认价值多元化。 [博讯来稿]






写诗难难在意境



作者:琴瑟  于 2016-12-22   贝壳村


前日拜读异客兄诗论,说道写诗难难在意境,倒是赞同,更使我想起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特转录于此供各位诗人雅客鉴赏: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沉着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馀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均。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超诣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
  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
  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流动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
  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小注:司空图(837~908),河中虞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懿宗朝时曾被召为殿中侍御史,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王莽/民主 中国人唯一没能山寨成功/读懂当下中国/得策士者得天下/名字取得好
  • 树/红旗文稿:西式选举民主/曲解诗句/毛作文:心之力/李志绥回忆录的赏析与辨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