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今日軍備控制》:美國導彈防御嚴重削弱中國核打擊能力
發佈時間: 12/27/2007 1:30:10 PM 被閲覽數: 238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沙祖康:美國導彈防御
 
嚴重削弱中國核打擊能力


美國發展導彈防御系統,反應最激烈的是俄羅斯,但安全利益受到最大損害的卻是中國!據中國外交部軍控和裁軍司前司長沙祖康稱,“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很明顯自從其部署的那天起就會嚴重削弱中國有限的核打擊能力,這不得不引起中國的嚴重關注”。

東方網報導,美國的陸基中段攔截彈發射,具備攔截洲際導彈的能力。美國通過兩任總統、10多年的努力,終于使導彈防御系統達到實用水平。但在計划伊始,不少中國武器專家卻抱殘守舊,認為可行性不大,未能為國家決策層提供正確的分析,造成今天的被動局面。

《今日軍備控制》報導,中國官員日益關注美國的空間和導彈防御計划,這項計划將會激起一場耗資巨大并破壞世界和平穩定的軍備競賽。特別是北京普遍認為美國努力消除中國的戰略核威脅,從而達到任意干涉中國事務的目的,并破壞大陸推動與台灣統一的努力。如果美國的計划得不到抑制,那么北京就可能被迫作出反應,開始研究本國的空間武器。

但是,北京不希望看到這種后果的發生,中國官員認為空間武器化對哪一個國家都不利,但是繼續和平探索空間是有益于各個國家的。中國不希望在空間發生戰爭,而是希望各個國家能簽署一份禁止空間武器化的國際公約。美國空間武器化的勢頭正勁的跡象引起中國的不安。2001年1月,由美國會授權的一個空間委員會在現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領導下提出建議,“美國政府應該積極尋求“國家空間政策”中所倡導的各種能力,確保總統擁有選擇以在空間部署武器,根據美國的利益阻止敵人的威脅,并在必要時抵御敵人的進攻。”

此外,美國在2002年退出《反導條約》使其能自由發展導彈防御和天基導彈防御系統。美國官方支持空間武器化最明顯的一項証據就是2004年空軍出版的“反空間作戰”計划,該計划能幫助美國實現并保持“空間優勢”,在空間中有自由攻擊敵人并有自由阻止敵人攻擊。

美國已經開始研制大量的軍事系統,這些系統可以用來從地球上攻擊空間中的目標,或是從空間攻擊地球上的目標。對于中國來說,美國目前部署的地基中段導彈防御系統表明這是其有意走向空間武器化的第一步。中國專家認為美國部署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亞的導彈防御系統攔截器可以用來攻擊衛星。因為這些系統可以輕松用來攻擊衛星,與彈道導彈相比,衛星更易被摧毀,運行軌道更容易被預測。如果美國決定確保“空間優勢”,它將首先使用這些武器摧毀敵人的衛星。

北京甚至更加關注美國強大的多層導彈防御系統,這樣一整套系統將提供打擊處于各飛行階段的彈道導彈的能力,包括位于推進段、飛行中段和飛行末段的彈道導彈。此外,中國關注美國可能會在空間部署的攔截器和其它防御系統。2002年12月,五角大樓宣稱,美國將繼續研究和測試空基防御系統,特別是空基動能(碰撞即殺傷)攔截器和先進目標跟蹤衛星。

五角大樓指出空基攔截器試驗平台預計在2012年開始第一次試驗,該試驗台旨在為輕型空基動能殺傷攔截器開發和測試各種計划。在未來的几年內,五角大樓預計向低地球軌道(LEO)上發射第一顆近戰場紅外實驗衛星(NFIRE),該型衛星可以在彈道導彈飛行的最初几分鐘的時間里搜集導彈有關信息。盡管近戰場紅外實驗衛星現在只負責搜集信息,但是美國導彈防御局最初的計划是為該型衛星安裝殺傷攔截器,并且還可能再次改變設計計划。

此外,美國為推進階段導彈防御而進行的空基激光系統(SBL)的研究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盡管導彈防御局(MDA)在2002年取消了空基激光系統計划,但在其它一些項目中仍保留有一些動能研究計划,這表明導彈防御局還有可能再次啟動空基激光系統研究計划。

同樣,其它一些空間計划還可能轉變成武器,例如空軍有一項關于試驗衛星系統(XSS)的小型衛星研究計划,該型衛星可以進行“親近行動”在其它衛星附近機動,能被用來檢查、維護和攻擊其它衛星。空軍在2005年4月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系統(XSS-11)。此外,空軍已經考慮通過空間使用武器進行快速的全球力量投送,例如使用通用航空飛行器和高超音速棒束(也稱上帝之仗)。

這種空基全球打擊能力可使美國在不到90分鐘時能瞄准并打擊地球上任一目標,實現完全的突然襲擊,并提供對不同種類的目標進行靈活打擊的能力,例如打擊硬式目標、深埋目標或機動目標。考慮到美國的軍事作戰行動和美國的經濟日益依賴空間設施,美國很明顯有其自身合理的考慮。衛星先天就易受包括地基導彈、激光武器和高空核爆炸的輻射在內的多種武器的攻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美國目前確實就面臨其它可能利用衛星弱點的國家的威脅。大多數分析人士相信當今沒有一個國家能真正威脅美國的空間設施。

在冷戰時期,僅有美國和蘇聯研究、測試和開發空間武器,而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就暫停了其研究項目,但是中國等一些國家具備使用核武器攻擊美國衛星的能力,但是這樣的攻擊是不明智的,因為注定會遭到美國致命的反擊。此外,正如一些專家指出,空基武器不能保護衛星,因為這些武器與衛星一樣易受攻擊。難怪,包括中國、俄羅斯在內的多個國家尋求多邊談判防止空間武器化。

戰略核威懾能力的喪失。中國許多官員認為中國是美國導彈防御系統和空間計划的真正目標。在北京看來,華盛頓在這樣一套純粹用于防御和僅僅針對“流氓”國家的系統上投入這么多資源是難以讓人相信的。在中國領導人看來,中國擁有的小規模戰略核武庫是美國導彈防御系統更確切的目標。

中國專家關注的是即使規模有限的導彈防御系統也可能消除中國不到20枚能夠打到美國的單一彈頭洲際彈道導彈的威脅。據中國外交部軍控和裁軍司前司長沙祖康稱,“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很明顯自從其部署的那天起就會嚴重削弱中國有限的核打擊能力,這不得不引起中國的嚴重關注”。還有一些中國專家擔心,一旦導彈防御系統開始運行,不論其是否象原計划那樣有效,美國決策者都可能輕率采取行動,并且冒受毫無防備的第一擊的風險。

北京特別關注美國不情愿采取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布什政府2001年的“核態勢評估”報告激起中國的這種擔憂。核態勢評估特別提到美國有可能在台海的沖突中使用核武器,以及可能使用戰朮核武器。五角大樓制訂的一份“聯合核作戰條令”指出,美國將保持積極的核態勢,包括可能使用核武器、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敵人進行先發制人打擊,并增加這些武器在地區(戰區)核作戰中的作用。這樣,一些專家擔憂美國可能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加上導彈防御系統和較低的核門檻會促使華盛頓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動用核武力或以核武力相威脅。

美國的全球力量投送計划可能給中國造成另外一種威脅,一些正在研究中的空間武器如通用航空飛行器將被用來打擊硬式目標、深埋目標和機動目標。這些武器可能對中國正在發展中的機動洲際彈道導彈核武庫構成主要威脅。因此,中國擔心美國未來把空間武器和導彈防御系統結合起來,對中國實施政治和戰略上的訛詐。這些系統將給美國更多自由干涉中國事務,包括破壞大陸與台灣的統一。

近几年,美國與日本,甚至是可能與台灣在高級戰區導彈防御系統的研究和開發中加強合作,這更增加中國的擔憂。空間和地面的軍備競賽。中國對美國空間武器化計划的主要擔憂,也是中國在聯合國裁軍大會上經常提出的聲明:即美國部署空間武器將會破壞戰略平衡和穩定,影響國際和國家安全并損害現有的軍備控制公約,特別是那些核武器和導彈公約,從而引發新的軍備競賽。

因為空間武器同時具備威懾力和易受攻擊兩個特點,有理由相信一些國家將會試圖通過政治手段和必要軍事手段妨礙空間武器發揮效力。例如其中一個可能的手段就是開發反衛星武器,攻擊空基武器系統。世界各國都相信空間武器和傳感器衛星本身成為主要的高價值目標,并且是防御性壓制攻擊中最易受攻擊的目標。有理由相信其它國家可能通過一些低費用和相對技朮水平較低的衛星設備對抗美國易受攻擊的重要空基武器。最后,中國擔心美國的空間武器化將會導致外層空間的軍備競賽,將外層空間變成一個戰場。

此外,空間武器化將會嚴重破壞軍備控制和裁軍。美國的空基導彈防御系統的啟動將可能導致俄羅斯和美國(為應對俄羅斯)對其核武庫作出更小量的削減,中國很可能被迫制造出更多的彈頭以維持核威脅能力,這反過來會鼓勵印度和巴基斯坦會效仿中國。同樣,俄羅斯已經威脅稱將對任何部署空間武器的國家作出反應。未能繼續推動核裁軍進程將會同樣影響已經脆弱的核不擴散體制。正如中國裁軍大使胡小迪在2001年時警告稱,“由于致命的武器在人們頭頂的軌道上飛來飛去破壞全球戰略穩定,為什么人們應摧毀地面上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導彈?這不僅不利于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穩定,反而有損于各國的根本利益。”

中國民用和商業空間活動的受限。在2002年裁軍大會上,中國提議舉行關于簽署防止外層空間軍備競賽(PAROS)協議的會談。北京認為,外層空間是人類共同的遺產,在未來的發展上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2004年國防白皮書中,北京進一步強調中國希望國際社會盡早采取措施締結國際法律文書,通過談判防止外層空間的武器化和軍備競賽,以確保和平利用外層空間。

空間武器化可能限制民用和商業空間活動并且從負面影響經濟發展,對此中國特別關注。現在中國擁有各種民用衛星,一個家族的運載火箭,一個現代的空間發射設施,并且在國際衛星發射市場的客戶越來越多。自從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后,中國在運載火箭的設計和民用和商業空間技朮開發領域取得穩健的進步。中國已經開發出人造飛船和高度穩定的運載火箭。在1999年11月至2002年12月,中國發射了4艘無人實驗神舟飛船,2003年10月,中國成功發射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2005年10月,中國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中國正在計划使用無人飛船探月。美國尋求空間控制將會威脅中國的民用和商業空間活動,并且可能甚至阻止中國進入空間。

空間碎片。中國同樣擔心空間碎片日益增多,這些由于人類空間活動50年來所生產的空間碎片已經給飛船造成極大的危害。在美國的空間武器化計划之下,大量的空間武器可能部署在低地球軌道上,這樣碎片問題可能會更加惡化。武器的發射和測試同樣會增加空間碎片。此外,在低地球軌道部署的空基武器越來越多,將會使民用系統所使用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小。這些問題將同樣會在和平時代發生。一些科學家警告稱,如果大量的衛星在戰時被摧毀,它們將產生大量的碎片妨礙衛星部署到空間,并且一般會限制空間的進入。事實上,中國科學家及官員聲稱由于碎片問題,空間武器化將不僅成為一個安全問題,而且還成為一種對環境的威脅。

一直以來,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防止核訛詐。北京的正式聲明中并沒有包含潛在應對美國的空間武器化,但是中國許多官員和學者認為中國必須確保美國的行動不會削弱中國核威脅的效力,正如中國一名官員所稱:中國不能與美國進行軍備競爭,并且中國也不想這么做,特別是在導彈防御系統方面。但是中國并不會坐視其戰略利益受到危害,而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對中國來說,對軍事條令,以及對一系列與大國的關系、台灣問題和軍備控制和防擴散的政策進行評估是非常可能,也是非常自然的。

當然,中國采取的最佳方案也是其正在倡導的就是與各國達成一項軍備控制條約,以防止空間武器化。但是如果這項努力失敗,且中國認為其合理的安全考慮被忽視,那么中國將很可能研究其它的應對方案來消除這種威脅。因為現在還不明確美國將最終部署何種導彈防御系統,或是美國的空間控制計划將是否得到順利實施,所以現在很難認識中國最后采取的特定對策。然而,中國是可能考慮一些確定的方案。這里應該指出的是對這些方案的討論是基于中國的能力,而不是基于中國的意圖上的。

中國采取的最簡單的方案就是制造更多的洲際彈道導彈。到現在,盡管中國擁有處于五種核武器狀態的小型核武庫,但是核武器的現代化努力一直放在提高質量上而不是放在增加數量上,主要是通過提高導彈的機動力提高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相比之下,這支部隊的規模一直以相當小的速度增長。在沒有美國的導彈防御計划情形下,到2015年時,中國可能會制造出不到50枚洲際彈道導彈。因為美國將會部署一個更加全面、運行更成功的導彈防御系統,中國的計划將可能發生極大的變化。為了保持最低的可靠核報復能力,中國核武庫的規模和質量將必須發生轉變。

在沒有了解美國導彈防御系統的規模,包括攔截器的數量和攔截作戰條令時,我們是不容易預測中國確切的反應的。但是我們可以基于一些簡單的假設來預測中國核武庫規模的變化。例如,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擁有100至250個攔截器,那么中國可能需要100至300枚洲際彈道導彈才能摧毀導彈防御系統。當然,中國可能需要更多的彈頭才能突破多層彈道導彈防御系統。

中國同樣可以運用一些技朮上可行、且成本效率較高的措施,這樣導彈彈頭突破導彈防御系統的機會就會增高。目前,中國有大量的對策可以摧毀位于阿拉斯加的飛行中段導彈防御系統。其中一項措施就是在每枚洲際彈道導彈上安裝假彈頭。另外,中國還可以將真彈頭放入雷達反射氣球內,對其使用遮蔽物覆蓋,使其匿入金屬箔團中,使用電子或紅外干擾等多種措施,將真彈頭偽裝成假彈頭。北京已經展示出它具有利用假彈頭或類似能力。據報道稱,中國已經在導彈上安裝一些突防輔助設備進行導彈飛行測試,例如1999年中國新型東風-31(DF-31)的飛行測試時就使用突防設備。

同樣,中國還能采用大量的對策應對空基導彈防御系統攔截器。其中一種對策就是開發火箭推進技朮,使火箭飛行速度更快,使推進階段的導彈防御系統變得無效。中國已經在這個方面采取進展,開發出固態燃料的洲際導彈導彈,這種導彈比以前的液態燃料導彈飛行速度更快。如果美國的空基激光導彈防御計划重新啟動,中國可能開發出特定的對抗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旋轉導彈將激光能散布在比較寬闊的區域內,從而防止導彈被損壞﹔或是為導彈安裝反射部件或燒蝕涂層以保護洲際彈道導彈的脆弱部件。此外,中國可以從范圍較小的區域內同時發射几枚洲際彈道導彈,或是在發射一枚洲際彈道導彈的同時發射一些戰區或戰朮彈道導彈以作為假彈頭,從而使空基武器系統不知所措。

此外,有理由相信中國可能尋求反衛星武器等非對稱手段應對空基攔截器、空基激光發射器或空基跟蹤衛星等處于低空軌道的易受攻擊的重要空基武器。中國最佳的反衛星武器可能是從地面發射的小型動能殺傷飛行器,它們以較高的速度沖撞衛星達到摧毀目標的目的。這些武器相對便宜、技朮上簡單,并且中國已經掌握這些技朮。這些飛行器能夠攻擊位于低地球軌道的衛星,如果配上更大的推進器,他們可以抵達更高的軌道。其它的反衛星武器可能是裝有常規火藥的空間雷。中國同樣可以采用導彈在精確的時間里將大量子母彈投放到低地球軌道上的某一處,摧毀空基攔截器或空基發射衛星。

象中國這樣一些具備將物體放入低軌道上并且將他們提升至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國家同樣能在空間緊密跟蹤目標。因而,北京應該有能力開發能在低地球軌道或同步軌道上攻擊衛星的武器。盡管如此,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盡管有一定的技朮能力可以潛在發展反衛星武器,但是這不意味著中國已經開發了它們,或是有意去開發。五角大樓關于中國軍力的最近几期報告聲稱,中國正在開發并打算開發包括一種直接進入軌道的系統、地基激光反衛星武器和用于武器用途的微型衛星等武器系統。但是美國沒有証據支持這種聲稱。考慮到中國在過去20年中積極支持防止外層空間武器化的努力,中國尋求這些反衛星武器將會給其帶來外交上的損害,并且這種作法將會是不明智的。但是,如果美國繼續發展空基武器,那么中國發展反衛星武器所產生的外交代價將會更少一些。

以美國為首的空間武器化同樣可能導致中國重新考慮其參與多邊核軍備控制條約。正如沙祖康所稱的,中國的戰略利益受到損害時,中國將不會坐視不管,將會采取必要的措施。中國可能被迫評估其在冷戰結束時根據國際環境的新發展而實施的軍備控制政策和不擴散政策。例如,中國需要更多的武器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钚和高濃縮鈾,為武器提供燃料,但是這樣可能危害中國對正在談判中的裂變材料禁產公約(FMCT)的支持。我們的保守估計是中國現有的裂變材料的貯存量包括兩噸武器級高濃縮鈾和一噸分離钚,這些燃料可能制造約300個彈頭。這樣,現有的貯存量足夠以維持中國現有的核武庫現代化計划。但是,由于導彈防御系統的部署,中國被迫擴大其洲際彈道導彈庫,它將被迫保留選擇權以重新生產裂變材料,并且將不會加入裂變材料禁產公約。

事實上中國自2000年以來就一直與這些問題聯結在一起的,中國主張空間武器化問題與裂變材料禁產同等重要,一直要求裂變材料禁產公約與防止外層空間軍備競賽的談判同時啟動。但是美國反對任何有關外層空間問題的談判。這種分歧使得裁軍會議未能在近几年來繼續舉行任何軍備控制談判。為在裁軍會議上打破僵局,推動國際軍備控制和裁軍的進程,中國于2003年放棄將裂變材料禁產公約與防止外層空間軍備競賽談判挂鉤,并且同意進行裂變材料禁產公約的談判,但是中國仍尋求進行防止外層空間軍備競賽的會談。

美國實施空間武器化同樣會導致中國重新考慮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TBT)的支持。中國于1996年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但迄今沒有批准該條約,部分是因為1999年美參議院否決了該條約。但是美國導彈防御和空間武器化計划將會使中國批准該條約更加困難。為對抗導彈防御系統北京需要開發假彈頭或機動彈頭等新彈頭,中國可能還需要進行額外的核測試。中國的一些專家認為全面禁止核實驗條約對中國的核武器項目的約束要比對其它國家的武器項目的約束要大。

結束語:

考慮到有效且費用較低的對策的可能性,對許多中國人來說,美國費力部署極端昂貴的空基武器或反衛星技朮是愚蠢的。如果華盛頓真正想要減少太空設施潛在的易受攻擊性,美國可以選擇其它許多方式提高空間的安全,如技朮方式、方法規則和軍備控制公約。相比之下,空間武器化只能進一步惡化空間安全。正如胡小迪所強調的,為確保外層空間的安全,政治和法律手段仍是有效方式,訴諸武力和發展空間武器將不會達到預期目的。

在中國看來,保護空間設施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簽署禁止空間武器化的公約,正如其在裁軍大會提交的工作報告中所強調的,“只有通過公約禁止在外層空間部署武器,并且禁止針對外層空間的目標動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才能消除外層空間的軍備競賽的突發威脅,確保所有國家外層空間設施的安全,這是維持世界和平所不可缺少的條件。

中國關于禁止外層空間武器化的努力始于1985年,當時中國向裁軍大會提交了一份有關空間武器化立場的工作報告。中國在2002年裁軍大會上就該問題提交了最新工作報告,該報告強調三項基本義務:第一、不在地球的周邊軌道部署任何攜帶任何武器的物體,不在任何天體上安裝這樣的武器,或不得以任何方式在外層空間部署這樣的武器。第二、不針對外層空間的目標動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第三、不幫助或鼓勵其它國家、國家集團或國際組織參與該條約所禁止的活動。

為了推動裁軍大會關于防止外層空間武器化問題的工作,2004年8月,中國與俄羅斯准備了兩份文件:“防止外層空間武器化的核查文書方面”和“現有的國際法律文書和防止外層空間武器化”。2005年6月,中國提交另一份“有關防止外層空間化法律文書的定義問題”的報告。關于核查的這份報告提出一個觀點,即未來外層空間公約中的核查體制將會是極為復雜和困難的,將會面臨巨大的技朮和財政挑戰。它不排除在未來會制訂一份核查議定書,但現在是努力繞開該議定書,以免其從一開始就成為防止外層空間武器化談判的障礙。因此,中國認為應該制訂一份外層空間法律文書,而不是制訂暫時的核查程序。中國引用了1967年的外層空間條約說明即使沒有一項核查機制,公約能夠發揮效力并且能起到重要作用。

中國的計划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極大支持。在近几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壓倒多數的決議,要求裁軍大會開始關于防止外層空間軍備競賽條約的談判。該決議看來并沒有使美國感到壓力,負責軍備控制和不擴散的前副國務卿約翰•博爾頓在2002年裁軍大會上稱,目前管理空間的國際體制是是適用于美國的,美國認為不需要新公約。然而博爾頓明顯是錯誤的,因為現有沒有一條公約能有效防止在外層空間測試、部署和使用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外的其它武器。此外,這些法律文書中沒有一份包含禁止從地球上包括從地面、海上和大氣層中對外層空間的目標動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如果歷史能給人們以啟示,那么從一開始就禁止測試和部署武器將會比在事后試圖裁軍和進行不擴散要有效得多。

來源:軍備控制協會的《今日軍備控制》原著:張輝(音譯),是哈佛大學約翰-肯尼迪政府學院進行原子工程管理研究的助理研究員。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歷史的天空;:越南人的暴行:當眾剝光姑娘 烤吃人肉
  • 《习仲勋主政广东》:习仲勋复出主政广东面对偷渡者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