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傲慢与偏见/與世界作對/耶路撒冷的历史现实思想/温州藤桥多个教堂遭冲击围墙被推倒 信徒与政府冲突
發佈時間: 4/12/2017 12:22:39 PM 被閲覽數: 51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是中国的傲慢与偏见带来了近代的落后与灾难吗? 


于宙 思考者iThink


看出新教改革的意义
对于中国的君王来说是太难了
这甚至不是一道超纲题
而是当时世界上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问题
  3、谁的“傲慢与偏见”?

  中外交往史中,若论心态之健康、活动之积极繁荣、功绩之大、思想之深刻、意义之深远,各方面“综合评分”,可能在明朝后期来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要排第一。后世无数传教士和汉学家都为自己起了非常浓厚中国气息的中国名字,例如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传教士有:杜德美、卫匡国、艾儒略、罗雅谷、戴进贤、雷孝思、邓玉函、蒋友仁、龙华民、汤尚贤、冯秉正、柏应理、德天赐、王丰肃、郭居静、钱德明、瞿安德、徐日升、罗明坚、范礼安、安文思等;除了历法专家以外,康熙也任用西洋人作为政事顾问。戴进贤(Ignatius kogler),1680~1746年担任历政顾问。这个名字很明显不是译音,而是精心挑选的中国名字,不仅具有极强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儒家色彩,甚至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官场——朝廷特色。这些名字非常中国化,往往质朴方正,可以说与中国士大夫的名字别无二致。

  但在所有人中,最理解中国、最融入中国、最尊重中国的利玛窦并没有给自己起一个中国味的名字。利玛窦绝不是不熟悉中国文化之人,他中文熟练,对中国文化把握精深,还翻译了四书。今天中国人对于基督教神的称呼“上帝”就是利玛窦所译。利玛窦认为中国敬拜祖先、敬拜孔子并不算崇拜偶像,并且提出了“合儒、补儒、超儒、附儒”的主张,中国的士大夫徐光启(也是最早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三大基石”之一)曾经这样称赞利玛窦:“百千万言中,求一语不合忠孝大旨,求一语无益于人心世道者,竟不可得。”今天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中国人必然也是少之又少。利玛窦认为中国上层都是有道德、有智慧的人,因此除了在道德上认可中国并得到中国的认可和支持以外,要在智力上打动和征服中国精英,于是“利玛窦路线”除了“入乡随俗”,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科学传教”和“知识传教”。这也就导致明末清初的天主教传教士积极地介绍当时西方的最新科技成果,涵盖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几何、医学、药学、化学、机械、建筑、绘画、音乐等,几乎无所不包。但利玛窦逝后,他的传教路线受到了挑战,那就是由他的继任者挑起的“礼仪之争”。礼仪之争的一方是没有中国名字的利玛窦,另一方却有一个特别中国的名字:龙华民。

  

  利玛窦

  但龙华民对于中国的立场和作为,并不如他的名字那样友好恭顺。龙华民反对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路线,但他在利玛窦生前没有表露出这一点,取得了利玛窦的认可,在利玛窦逝后接替了利玛窦的位置。他认为中国的祭天、祭祖、祭孔是崇拜偶像,天主教徒不可为之。龙华民坚持将这样狭隘固执的认识和主张传递给罗马教廷,罗马教廷对此的态度随着教皇的更替、罗马教廷内部权力的斗争和当时国际势力的消长而变化。葡萄牙是“亚洲的发现者”,还向罗马教廷取得了远东地区的“保教权”,即排他的传教权和对于亚洲地区教务的管理权。正是“保教权”让法国路易十四派出的传教士必须以“国王数学家”的称号进入中国。因此尽管耶稣会发源于西班牙,但葡萄牙是背后的大力支持者。耶稣会为自己的“利玛窦路线”力争,但来自西班牙的圣多明我会和圣方济各会则站在龙华民一方,反对中国的祭天祭祖祭孔,反对“科学传教”和“知识传教”,也反对了解、尊重和融入中国文化。

  围绕“利玛窦路线”的“礼仪之争”同样延续到了康熙年间。嘉乐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11月到达北京,清廷厚礼相待,召见11次,赐宴两次,康熙亲执金樽劝酒,又赐御服貂袍。因为已经得知罗马教廷的不满,康熙谦虚地说“朕不识西洋之字,所以西洋之事,朕皆不论,即如利玛窦以来在中国传教,有无不合尔教之处,尔逐一回奏。” 使者禀报康熙帝罗马教廷的意见,并且将罗马教皇的信呈给康熙帝。

  信中提出

  第一,“从今以后,总不许用天字,亦不许用上帝字眼,只称呼天地万物之主。若未悬挂,即不必悬挂;若已曾悬挂在天主堂内,即取下来,不许悬挂。”

  第二,“春秋二季祭孔子,并祭祖宗之大礼,凡入教之人,不许做主祭助祭之事。连入教之人,亦不许在此处站立,因为此为异端相。

  第三,“凡入天主教之官员,或进士、举人、生员等,在每月初一日、十五日不许入孔庙行礼。或有新上任之官,亦俱不许入孔子庙行礼。”

  第四,“凡入天主教之人,不许入祠堂行一切之礼。”

  第五,“凡入天主教之人,或在家里,或在坟上,或逢吊丧之事,俱不许行礼。”

  第六,“凡遇别教之人,行此礼之事,入天主教之人,若要讲究,恐生是非,只好在旁边站立还使得。”

  第七,“凡入天主教之人,不许依中国规矩,留牌位在家,因有灵位神主等字眼文指牌位上边说有灵魂,要立牌位,只许写亡人名字。”

  这些要求不仅在地位上压低了中国的古老传统和现实生活方式,让中国人感到否定和屈辱,而且势必得罪以儒学治天下的中国统治者,也会排斥大量的儒生甚至是中国的普通百姓进入天主教。康熙阅后愤怒地批示道:“览此告示,只可说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罗马教廷的态度和要求,彻底地推开了堪称“护教者”的康熙皇帝。

  

  祭祀孔子的康熙皇帝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1850-1937》

  中国计划出版社

  康熙后来又派耶稣会传教士艾若瑟再赴罗马教廷解释,艾若瑟来到罗马教廷,罗马教廷的态度已成定局,这一禁令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才解除,而且解除的契机更让中国人五味杂陈:罗马教廷首先在已经强大起来了的日本的压力下承认了“伪满洲国”为“中国”,然后由于日本要在伪满洲国推行祭孔大典,于是要求天主教徒同时可以祭天祭祖祭孔。罗马教廷不敢得罪日本,于是终于解除了康熙年间的禁令,允许了“中国”——其实是当时得到了罗马教廷承认的伪满洲国也可以祭拜祖先。

  康熙的使者、法国人艾若瑟在中国皇帝和罗马教廷之间沟通无果,焦虑痛苦,最终忧劳成疾,死于印度洋,最终葬于中国广州。

  由于天主教传教士与中国的交往局限于上层,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影响还是触动,都远远不及后来伴随着经济与军事侵略的新教国家传教士,因此这段历史常常被遗忘,“礼仪之争”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也往往被忽略,甚至被认为是中国的失误。但是,重翻故纸堆对于我们今天有着重大的启示。究竟是谁的傲慢与偏见造成了历史的遗憾?是谁给了谁启蒙?西方曾经错过了什么?西方正在错过什么?对于今日的西方来说,“礼仪”是什么?对于今日的中国来说,“礼仪”是什么?我们还要在今天重演“礼仪之争”吗?

  4、渔阳鼙鼓动地来——新教新人新时代

  就在乾隆朝,中华帝国迎来了另一些外国客人。这就是可能到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最熟悉的中外交往活动——乾隆皇帝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看似都是“外国人”,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西方列强”,但马戛尔尼与郎世宁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西方世界已经改天换地,这时候踏上中国国土的外国人,不再来自在欧洲处于守势、行走在没落之路上的天主教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而是来自经过了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新教国家——英国,它来寻求的不再是文化交流,而是新的市场。乾隆可能并不知道这背后的深刻差异(如果他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和洞察力,则必不至于做出拒绝的反应),但他是否模糊感受到了这一批外国人的态度已然与他在宫廷中接触和熟悉的外国人(天主教传教士)不同?是否这种模糊的感觉也是造成乾隆断然拒绝马戛尔尼的原因之一?

  

  亚历山大所绘的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

  可能在许多中国人的印象里,模模糊糊以为马戛尔尼使团是明清两朝漫长海禁期间唯一来到中国的外国人,还被乾隆以极其无知自大的心态极其傲慢无礼的态度给赶走了,从此错过了走向现代化的机会,迈向了1840鸦片战争以来的耻辱之路。但事实上明清两朝外国传教士往来不绝,只是中国确实在明清两朝奉行海禁政策,天主教传教士主要走上层路线,不仅对于当时的中国民间来说外国仍然是隔绝的世界,这些与皇帝和达官显贵相当深入而密切的交往同样很少为今天的大众所知。但这些上层高雅的交往,并不说明耶稣会士都是善男信女,真的在全世界只传播福音。在拉美天主教传教士(同样是耶稣会士)采取的传教政策是把当地人圈禁起来,强制他们接受天主教信仰。而且,在这样的传教之后,随之而来的仍然是铁蹄和屠刀,拉丁美洲的人口被大规模屠戮,资源被抢走。当天主教传教士远行海外,他们最初想的可能就是单纯的传教,“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欧洲的失地要到海外去弥补;但当他们发现面前的帝国愚昧贫弱(就像他们在拉美发现的一样),贪欲也使得他们无法像郑和下西洋一样相安无事甚至以礼相待(而且是货真价实的厚礼),而是大开杀戒,残暴掠夺。从相去不远的历史中截然相反的做法,我们可以判断,哪一个民族的做法更文明?哪一种做法更野蛮?

  中国与基督教文明在明末清初这一轮交往没有演变成战争和掠夺,首先是因为中国以自己当时还十分辉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赢得了天主教传教士的尊重。中国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让当时的天主教传教士颇多尊重甚至不无惊叹艳羡。这是一个值得他们平等相待的文明,有自己十分完善的信仰,道德礼义十分昌明。这可能甚至与中国人自己的一些认知不同。我们认为中国从明清两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觉得那时候中华帝国已经丧失生机,皇帝昏庸、官场腐败、民不聊生;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逃过了这一轮,却没有逃过接下来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徒们与中华帝国长久而影响深远的冲突。

  但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采取与拉美不同的路线,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开明仁慈素质高。尽管沙勿略、利玛窦都肯定不是残暴之人,但在面对一个大帝国的时候采取怎样的传教路线绝不会取决于一二人的性格。天主教会对中国和拉美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甚至包括路易十四的法国)都还没有完全进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他们需要的只是直接的黄金白银,因此对于市场的需求并不那么强烈,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强大帝国面前,理智让他们很难起欺负之心,于是即使是后来罗马教廷不同意利玛窦的“入乡随俗”传教路线,在“礼仪之争”中发出了许多傲慢生硬的命令,仍然也只针对传教方式,对中华帝国并无侵犯之心。我们可以看到,“礼仪之争”的本质确实是“礼仪之争”,而不是“利益之争”。那时的罗马教廷和中华帝国都是前资本主义的文明,它们都将礼仪看得比利益更重要。而那时候国力上升、寻求全球市场的新教国家则不然。

  恰好这时候清王朝日过中天,于是一升一落,在乾隆眼里都是“外国人”,但背后悄然的变幻对于古老的中华帝国来说,却实际上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破国灭家、丧权辱国乃至于亡国灭种的威胁已隐隐从大地深处传来。

  5、人类门口的野蛮人——新教与资本主义

  当天主教的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宫廷之时,新教刚刚完成宗教改革,努力在欧洲的宗教战争中立足,因此无暇向海外传教。到了19世纪,英美传教士开始踏向全球。如果说早期的天主教传教活动还是一种十分单纯的传教活动,而且心态和姿态都十分平等(甚至有些谦卑),那么后期的新教传教往往就跟着经济和政治上的殖民一同进行。可能的原因有:首先,当时的天主教在西方遇到了宗教改革的打击,因此信心不那么足;而且当时东西方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都尚未达到对比悬殊的地步,当时的天主教传教的目的也十分单纯,传教的动机就是扩散福音宣传天主。新教本身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全球殖民又必然带去他们的新教信仰,将新教传教士带到全球。而天主教的传教缺乏与寻求市场和政治殖民的密切联系。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美采取的是比较原始的掠夺方式,直接带走资源(甚至直接带走货币——黄金和白银)和人口,带来的只是自己国家的通货膨胀,而没有真正变成经济的繁荣、生产力的提升和普通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没有推动文明划时代的进步。因此,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崛起,却昙花一现,在欧洲的三十年宗教战争中就已经被完成了宗教改革的英国在海上打败,失去了霸主地位,从此再也不是欧洲强国,并且一直深陷泥潭,至今没有完全走出。许多人熟悉的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命题毫无疑问可以解释这一点。宗教改革带来了资本主义。欧洲的30年宗教战争,与其说是天主教与新教的斗争过程,不如说是天主教与新教以及他们背后的经济方式的斗争的结果。经历了宗教改革的英国必然胜利,还在为天主教意识形态战斗到底的西班牙必然失败。在中国的新教传教士的几个明显特质:一,更加虔诚、更加富于牺牲和奉献精神;二,基督教的传教活动与他们母国在华的经济与军事活动密切结合,而不仅仅是文化上的传教;三,全方位、多方面、立体式地渗入中国,影响中国,改变中国。1840年前后崛起的英国、法国和德国与中国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这并不是因为中国对于西方怀着傲慢与偏见采取了拒绝的态度,而是因为新教国家正在经历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这时候无论中国如何开明、友好和恭顺,都不可能避免利益受损甚至爆发战争的命运。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并非是中国的傲慢与偏见或者封闭与落后的结果,而且这两个描述都不成立;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结果,而且很难说是文明的胜利——中西双方究竟谁是文明?谁是野蛮?法国的诗人维克多·雨果在听说了圆明园的暴行之后写作的文章曾给出公正的回答。

backchina



與世界作對-2017-04-11 每日經文





你們若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 約翰福音 十五章 19節 


基督在這裡警告我們,這個世界是與基督徒敵對的。我們必須學習不要理會世人對我們的嫉妒和仇恨,以及世人所要對我們作的事。世人恨神以及基督,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他們恨基督,也會恨我們這些基督徒。由於這種敵對的關係,我們必須知道如何不理會世界對我們的仇視。


愈在意世人對我們的傲慢,惡者和這個世界就愈高興。如果惡者可以讓我們天天因為世人對福音的抗拒而痛苦、憂慮,牠就更加高興,袖手看著我們而沾沾自喜。這世界的人只會愈來愈多,愈來愈張狂。他們看到我們傷心哭泣,就會以為自己得勝而揚揚得意。但是如果我們對他們的狂傲不加理睬,他們就會發怒、悲傷,並為了牠的仇敵竟然嘲笑他們而感到無法忍受──即使這時候他們的氣焰仍是甚囂塵上。


魔鬼是極其狂傲的,牠的新娘──這個世界──也是如此。所以對他們而言,被輕視、被嘲笑是一件忍無可忍的事。當牠感受到被輕視,也無能為力時,就會轉而威脅我們,直到我們感到精疲力盡、垂頭喪氣為止。牠的行動是如此地堅持、奮力,以致一個人會因為悲傷而死。但是當牠看到我們堅決抵擋,牠便會先敗下陣來。


每日經文—取材自《信心日引》(台福傳播中心)                                                                    《信心日引》是根據馬丁路德著作所編成的每日靈修書






谢选骏:耶路撒冷的历史、现实、思想




2017年4月02日 


       
                       作者:谢选骏
    
    (一)耶路撒冷的历史
    
    在人文主义者看来,耶路撒冷能够成为三教圣城的最主要原因当然是它独一无二的历史进程;而它之所以仍然被尊奉至今,而不是像历史上其他五花八门的许多“圣地”一样烟消云散或者只剩残骸,则是和近一个世纪的政治格局分不开的。
    
    他们认为耶路撒冷的历史可以分述如下:
    
    1.圣殿时期
    
    最开始耶路撒冷所在的地方就是一个小村庄,后来因为它在迦南地区(Cannan,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的地理优势——向西可以俯瞰从埃及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的地中海沿岸商路,向东可以监视该地区最重要的水源约旦河——而被当地的土著人建成一个小型要塞。
    
    根据希伯来圣经(也就是基督教圣经的旧约)的记载,逃出埃及的犹太人在与当地人混战了许久之后,终于在领袖大卫的带领下打下了这座要塞,并将犹太王国定都于此。大卫把犹太教最重要的宝贝约柜(Ark of the Covenant)运到了这里,并开始了正儿八经的城市建设。可惜上帝不爽他的许多举动(比如睡自己将军的老婆blablabla),所以修建圣殿的荣耀最后归到了他的儿子所罗门的头上,而圣殿的兴建也奠定了耶路撒冷在犹太教徒心目中的地位。
    
    所罗门之后,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和当初划分雅各/以色列的12部落有关,太长了有机会再讲),犹太王国一分为二,然后各种兄弟阋墙······然后,在古代近东那个大帝国此起彼伏的地方,一个小国还敢背叛上帝简直就是不识时务了。最后耶路撒冷被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圣殿被毁,一帮犹太头目被掳到巴比伦,也就是著名的巴比伦之囚。
    
    后来天道好还,新巴比伦又被波斯帝国灭掉,波斯国王允许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修了圣殿,又被称为第二圣殿。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犹太人又脱离耶路撒冷回去了,他们已经习惯巴比伦这个像今天纽约一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再之后就是希腊化了的马其顿人在亚历山大大帝的率领下,又把波斯人给赶跑了。希腊人觉得犹太人太土气了,就要改造他们,甚至逼着他们吃猪肉,犹太人就发动了小有名气的马卡比起义,以维护宗教的名义独立建国。直到今天,以色列的各种运动队还都喜欢起这个名字。
    
    2. 耶稣传教与基督教时期
    
    后来耶路撒冷及周边的统治权落到了希律王的手中,他是一个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犹太人但其实比罗马人还更像罗马人的以东人,就像中国现代的毛泽东一样。并且是凯撒的好友,还救过凯撒一命。所以名义上犹太人还掌握着耶路撒冷,实际上罗马人才是占领军事。根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出生在希律王时期,并遭到他的追杀。
    
    至于耶稣的原意是想改良旧约还是创立新约,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重要的一点是耶稣最后被钉死在了耶路撒冷,又在此地复活,并被预言还将在末日来临时重返耶路撒冷。其生前走完的最后一段路(又称“十架苦路”)以及死去及复活的地方(今天的圣墓教堂所在地),至今仍然吸引着众多的基督徒前往瞻仰。
    
    据说犹太人觉得生活处处受制于罗马人很不开心,于是想复制一次马卡比起义,当然他们没想到自己的战斗力如此差劲,结果被罗马人横扫了。尽管有记载显示罗马统帅提图斯(后来成为罗马皇帝)下令维护圣殿,但是犹太人的第二圣殿还是被一把火烧掉了。在哈德良做皇帝的时候,罗马人彻底忍不了城中犹太人没完没了的反抗,干脆把耶路撒冷整个儿铲平了,犹太人也就开始大流散(Diaspora)。
    
    再后来两百年,罗马帝国改立基督教为国教,所以对耶路撒冷城开始了比较系统的改造,使之变成一座基督教城市。后来帝国东半边领土的继承者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从上到下都是基督徒,当然对耶路撒冷的建设也比较上心(圣墓教堂就是在这个时候修建的)。
    
    3. 阿拉伯崛起与伊斯兰教扩张
    
    之后耶路撒冷及周边地区一直处于拜占庭与波斯的萨珊王朝的来回拉锯之中,直到时间来到了公元7世纪,这个时候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崛起并创立了伊斯兰教,并且在传教早期穆罕穆德规定了穆斯林的朝拜方向为耶路撒冷(后来才改成今天的麦加)。至于穆罕穆德有没有真的到过耶路撒冷一直是宗教间一个吵来吵去的问题,按下不表。不过在伊斯兰教的经典圣训(hadith)中,穆罕穆德不仅去过耶路撒冷,还在城中遇见了众位先知(伊斯兰教承认摩西、基督等人都是先知,不过穆罕穆德是封印先知,也就是最后也是最牛的一位),并且在登霄石上(也就是在圣殿山上)一夜登上云霄然后回到麦加。所以耶路撒冷在穆斯林心目中的地位也是相当神圣,仅次于穆罕穆德常年生活战斗过的麦加与麦地那了。
    
    在穆罕默德之后,穆斯林在四大正统哈里发的率领下开始了波澜壮阔地横扫欧亚非三大洲的历程,并且在公元638年攻占了耶路撒冷。
    
    打下耶路撒冷的时候穆斯林世界的领袖是第二任正统哈里发奥马尔(Umar ibn Al-Khattāb),阿拉伯史学家认为这位穆罕穆德的亲密战友在城破之后第一时间来到了耶路撒冷,在圣殿山上新建了一座小型祷告室并进行了朝拜,用几滴清泪缅怀了当年教自己如何做人与砍人的大哥穆罕穆德一夜登霄的丰功伟绩。而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后,伍麦叶王朝的第五任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圣殿山开建了著名的——并且让后世打得不可开交的——圆顶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和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 (有兴趣的可以读读Kanan Makiya教授写的历史小说《The Rock》)
    
    而在四大正统哈里发之后的伍麦叶与阿巴斯两个王朝统治时期,虽然无法与大马士革、巴格达和开罗这样的政治军事重镇相媲美,但是耶路撒冷一直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穆斯林的统治者在这段伊斯兰的上升时期展现出了让今人叹为观止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一直允许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居住和朝拜——要知道在此前的几百年间,信奉基督教的人们是坚决反对犹太人返回这里的。
    
    4. 十字军东征 (基督教)
    
    可惜各个宗教和谐共存这档子好事总是不能长久,在阿巴斯王朝分崩离析之后,来自埃及的法蒂玛王朝统治了这个区域。法蒂玛王朝不仅没有完成如伍麦叶和阿巴斯王朝那样的大一统成就,偏偏这个王朝的第六任哈里发哈基姆(Al-Hakim bi Amr Allāh)有个性有想法,为了争夺穆斯林世界的正统地位经常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开始放弃之前宗教宽容政策,残酷迫害犹太人和基督教徒,最离谱的是在1033年把耶路撒冷城内的所有教堂(包括基督徒的心头宝圣墓教堂)拆得一干二净——这件事也被认为是十字军东征的诱因之一。
    
    十字军的起源主因是各个历史学家各执一词,有人认为是因为西欧的骑士和农民想空手套白狼不再过苦日子,有人说是因为拜占庭帝国干不过塞尔柱人想拉点雇佣兵替自己当垫背去死,当然也有人主张是之前法蒂玛王朝的迫害正好给了罗马教庭收复圣地的好借口。无论如何,就像我们小学时代兴高采烈的春游秋游,让广大西欧人们大开眼界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反正是走成了。
    
    杀归杀,正常日子还是要过的。既然打着上帝的旗号而来,还愿是必须的。被毁坏的教堂基本都被重建,不仅圣墓教堂的规模更是有增无减,就连圣殿山上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都被converted成基督教场所了。想想后来索菲亚大教堂被改成清真寺就会明白随着历史的发展大家都慢慢觉得拆了建新的太麻烦了。上帝的归上帝之后,世俗的政权建设当然也不能落下,十字军们很快建立了埃德萨伯国、安条克公国、耶路撒冷王国和黎波里伯国四个“十字军国家”。而后来名满天下让无所历史小清新心驰神往的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也在这一时期诞生,虽然主要任务是保护基督徒在朝圣之路上的安全。
    
    正当十字军横行之时,一位穆斯林世界不世出的库尔德人终于爬上了历史舞台。他的名字——做好心理准备亲——叫做萨拉丁·优素福·本·阿尤布·本·沙迪·本·马尔旺·艾勒-阿尤比(?alā?-al-Dīn Yūsuf bn Ayūb bn Shādī bn Marwān al-Ayūbī)······虽然他的队友和敌人都很尊敬他,不过鉴于喊完他的全名基本上仗都打完了,所以大家还是更喜欢直呼他为萨拉丁。后世的人们对于萨拉丁有很多误读,比如认为他是阿拉伯人,但其实他是一位库尔德人。想想后来的萨达姆可以一边说自己是20世纪的萨拉丁一边疯狂的屠杀库尔德人,真可谓是历史的报应丝毫不爽。又比如想象他百战百胜,但其实在1177年的蒙吉萨战役中,萨拉丁的三万大军被人数仅有自己十分之一的十字军被打得丢盔弃甲。在十年之后的1187年,萨拉丁方在哈丁地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不仅俘虏了耶路撒冷国王和圣殿骑士团团长,而且很快沦陷了圣城耶路撒冷。更重要的是,萨拉丁入城之后大肆搜刮,甚至为了敛财把耶路撒冷向所有宗教的朝圣者敞开大门,通过对照一下子,无法和十字军的宗教热情相提并论。
    
    5. 混战之后的奥斯曼统治
    
    但是萨拉丁也无法给耶路撒冷带来持久的和平,很快十字军卷土重来,狮心王理查和萨拉丁在耶路撒冷城外展开了连番会战,最后打了个平手,两人英雄相惜,于是郑重决定各回各家。之后的三百来年,耶路撒冷不断易手,除了神圣罗马帝国、蒙古人还有埃及奴隶骑兵集团马木鲁克。直到1517年,新崛起的奥斯曼帝国攻占了耶路撒冷,这个苦难的城市终于可以有喘息的机会了。
    
    奥斯曼统治下的耶路撒冷经历了缓慢的复兴,比如苏莱曼大帝就重建了圆顶清真寺和城墙,他认为,如果封闭了传说中耶稣/弥赛亚在世界末日进入耶路撒冷的金门,耶稣/弥赛亚就进不了城,那么基督教和犹太教教义中的世界末日就永远无法实现,大家就只能皈依伊斯兰教了——所以今天如果大家去参观金门,就会发现那里依然被砖瓦封堵着。虽然这几百年之间趣闻轶事很多,但是身处伊斯坦布尔的帝国统治者们对耶路撒冷的兴趣一直也算不上特别浓厚,所以当欧洲国家开始步入近代化社会的时候,对东方充满好奇的探险者和传教士们可以毫无限制地进出这座城市。
    
    而真正改变这座城市今后命运的,是此时在东欧愈演愈烈的反犹主义。先是信奉正统犹太教、相信弥赛亚救赎的宗教人士大量涌入耶路撒冷慢慢地改变了这座城市的人口比例,之后,随着犹太复国主义的诞生,越来越多年轻的东欧犹太人也来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下,当地的阿拉伯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新来的犹太移民保持着相对良好的关系(反正大家都是被统治阶级,再加上犹太人口占整个地区人口的比例还是相对较小)。但随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军几经周折终于干翻了奥斯曼帝国,成功进入耶路撒冷。英国人两面三刀向所有人疯狂许诺,既点燃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希望民族自决的火光,也点燃了20世纪阿以冲突的导火索。
    
    6. 现代以色列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直到1948年,英国在巴勒斯坦地区实行的一直是委任统治,而从伦敦派过来的高级专员的所在地就位于耶路撒冷。正是在这个时期,耶路撒冷老城内部的四大居民区正式成型,简单来说,就是穆斯林靠着圣殿山和圆顶清真寺,犹太人靠着哭墙/西墙,大部分基督徒靠着圣墓教堂,而被挤到一边的亚美尼亚基督徒则靠着锡安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个时候一波又一波的欧洲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大部分人都没有选择定居在耶路撒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许多世俗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们都有着社会主义的倾向,他们崇尚体力劳动与亲近土地,力图摆脱传统意义上集聚于城市里、以放高利贷和商贸为生的传统欧洲犹太人形象,而就算那些愿意享受城市生活的年轻人,也情愿建设和生活在特拉维夫这样的现代化沿海城市;而另一方面是因为耶路撒冷老城里真的是挤得一塌糊涂了,再不加速开发新城,实在是没办法塞更多的人进去了。不过话说回来,耶路撒冷在这群犹太移民中心里依然有着崇高的地位,因为这座城市毕竟寄托着他们对祖上独立与辉煌的追思,而这一点也在欧洲犹太人开始惨遭纳粹大屠杀之后愈发凸显。
    
    就这样时间走到了1948年,英国人被二战彻底整伤了筋骨,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大撤退。不过在匆忙跑路的同时,英国人还是动了脑筋,心里盘算着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为三块,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各占一块,而耶路撒冷交给联合国,也就是国际社会共同管辖。这个方案的微修版就被联合国通过了。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却不买账,于是英国人前脚刚走他们俩后脚就开火了,都不愿意把耶路撒冷交给国际托来管。但是犹太人聪明就聪明在他们表面上同意了联合国的方案,以履行联合国决议的身份成立了以色列国,然后转身和阿拉伯人继续干架,也就是历史书上的第一次中东战争。虽然从整场战争来着,阿拉伯联军吃了亏,不仅巴勒斯坦国没有建成,而且以色列的实际控制区域反而越打越大了。但是单就耶路撒冷而言,隶属约旦的阿拉伯军团却没让以色列占到什么便宜,成功地把犹太人都赶出了老城,犹太人只能勉强守住了老城西面的新城。于是待到1949年正式停火时,耶路撒冷在以色列和约旦手中分治的局面得以形成。
    
    接下来了20年,耶路撒冷的东西两边基本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之中,这一点直到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得以打破。一直举棋不定、不知该和以色列战好还是和好的约旦国王被埃及总统纳赛尔鼓动,决定对以宣战。其实这时埃及已经被以军打败,结果导致约旦军队被腾出一只手来的以色列痛打。耶路撒冷全城落入以色列手中,正式重新统一。
    
    统一后的耶路撒冷基本上保持了对各种宗教的开放,当然作为穆斯林首先如何进入以色列是个大问题。而因为担心激化矛盾,以色列政府也规定犹太人一般情况下不得登上圣殿山顶部,以免他们在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附近和穆斯林发生冲突。到了1979年,以色列与埃及签署和平协议归还1967年占据的西奈半岛。可以算作是对国内反对声音的补偿,1980年以色列国会决定通过“耶路撒冷基本法”,宣告一个完整和统一的耶路撒冷将永远是以色列国的首都。随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478号决议,不承认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法,并呼吁联合国会员国执行理事会的决议,从耶路撒冷撤出外交使团。
    
    基本上,从耶路撒冷重新统一以来,以色列政府就加大了对耶路撒冷的投资和建设力度,耶路撒冷市政府管辖范围内的犹太定居点数目和人口一直在稳定增长——按照巴勒斯坦方面的说法就是“耶路撒冷犹太化”。1967年以来的耶路撒冷,如果没碰上严重的巴以冲突,旅游者会发现一个令人愉悦的耶路撒冷,新城现代而繁华,老城宁静而多元——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朝圣地。但是如果一旦矛盾激化,耶路撒冷立马就会成为冲突最为激烈的焦点之一。奥斯陆和平谈判最终以崩盘收场,使得一个和谐与安全的耶路撒冷成为了一个愈发遥不可及的梦。
    
    (二)耶路撒冷的现实
    
    有些游客是这样介绍这座城市的:
    
    无论是文化还是宗教还是历史,耶路撒冷就像一个深沉的老人,孕育着一代代的文明,下面就从耶路撒冷的文化历史建筑等方面来介绍一下这座城吧,不然太无趣了
    
    Jerusalem,这一个享有5000年历史的城市经历了被征服、破坏、重建以及在此复兴,如今,它既是欣欣向荣的摩登城市,也是活生生的博物馆。
    
    今天我们不是要讨论耶路撒冷的归属,而是去体会这座世界上唯一被三大宗教认定为信仰源流和精神指针的圣地城市,体会它的神圣与神秘。
    有人说,耶路撒冷只有一种颜色。走在耶路撒冷的路上,你会发现这个城市的主色调是一种淡淡的米黄色。
    
    这些构建耶路撒冷的石灰岩和白云石灰岩据说是尚存于人类世界的最古老的建筑用石之一,不夸张地说,在耶路撒冷任何角落,你都有可能踩在千年的遗址上。
    
    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
    
    苦路
    
    在耶路撒冷老城内,苦路(Via Dolorosa)是你尤其是基督徒必去的景点。
    当犹太人祭司长和长老合谋要杀害耶稣后,耶稣被他们交给罗马的巡抚本丢彼拉多审判,本丢彼拉多并没有查出耶稣犯了什么罪,却应犹太人祭司长和长老的要求将耶稣判了死刑,钉在十字架上。耶稣背着将要被钉在其上的沉重的十字架走过的路被后人称为苦路,中途有14次停顿,人们把这14 次停顿称为苦路十四站。
    
    哭墙
    
    西墙,圣殿山山下西侧,又名哭墙(Wailing Wall),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内。这是环绕第二圣殿庭院的古城墙的残存部分,可以说是犹太教信仰中除圣殿山本身以外最神圣的一个地点。
    
    约公元前965年所罗门在锡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犹太教圣殿所罗门圣殿,俗称“第一圣殿”,后被巴比伦人摧毁。半个多世纪后犹太人在旧址上建造了第二圣殿。
    
    后在公元一世纪又被罗马人摧毁,仅留下了这段位于第二圣殿西面的墙。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教神职人员回到耶路撒冷时,都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他们并不是在忏悔杀害耶稣基督的罪恶,而是单方面地哭诉丧家流亡之苦,因而得名“哭墙”。
    
    橄榄山
    
    橄榄山(Mount of Olives)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东侧,中间隔着一条马路,城与山之间的距离大约有800米,听说以前橄榄山上曾遍植茂密的橄榄树,这里的风景优美,四处飘逸着沁人心脾的橄榄清香,犹如仙境一般。现在却布满了坟墓,像是地狱。
    
    据《旧约圣经》预言,上帝将派救世主“弥赛亚”降临以色列来复兴犹太国,因为上帝耶和华不会让异域诸国长期对他的选民以色列人施加惩罚。语言所指,弥赛亚要从橄榄山降临,所以犹太人就以此山的山坡作为最神圣的葬地,他们将橄榄山作为自己百年之后的长眠之所,以便能够在此迎接弥赛亚的来临,以图自己早日升入天堂。
    
    大屠杀纪念馆
    
    50年前,当欧洲的犹太人历经纳粹屠杀,回到以色列建国之后,那些不可抹灭的民族沧桑,至今仍为以色列人心中永远的痛。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正是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于德军集中营的六百万犹太人而建的,是一处令人观之心悸动容的地方。
    
    纪念馆形状呈一字排开且深入地下。馆外墙上有两幅浮雕,一幅描述华沙犹太区的犹太反抗军,另一幅则刻绘东欧犹太人即将被送往集中营的最后行进旅程。浮雕中手持犹太法典的老人,代表当时在举世无援的惨况下,犹太人曾对上帝恩典心生疑惑之意味。
    
    圣墓教堂
    
    圣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东正教中称其为“复活教堂”,也是苦路的最后一站。
    
    基督徒中普遍认为圣墓教堂建在《新约》中描述的耶稣基督被钉死的地方,据说耶稣的“圣墓”也在其中,即入口处的石棺。当然,石棺中“应该”是空的,因为耶稣已经复活了。从公元4世纪起,此处即已成为基督教中的朝圣重地。
    
    圆顶清真寺
    
    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世界上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耶路撒冷最显眼著名的标志。大圆顶高54米,直径24米,清真寺呈八角形,每边长21米,是少有的没有高耸宣礼塔的清真寺。
    
    自公元7世纪修建以来,一千多年里几经翻修,圆顶清真寺由木屋顶变成了今天美丽的金色穹顶,承载了穆斯林的虔诚与兴盛。
    
    最后晚餐厅
    
    《路加福音》第22章中所述的耶稣与十二门徒享用最后的晚餐的房间(Room of the Last Supper),位于锡安山(Mt Zion)的马克楼内。
    
    “马克楼”,拉丁语cenaculum,意为“用餐之处”。房内壁龛处之下有一平台,台上立着一棵金橄榄树,据说这里就是最后的晚餐的餐桌所在之处。
    
    升天教堂
    
    升天教堂(Church of the Ascension)是个八角形建筑,中间为升天石,据说上面有耶稣升天时留下的右脚脚印,基督徒将其作为耶稣留在地上最后的痕迹加以崇拜。
    
    现在升天教堂仍由穆斯林控制,允许基督徒可以在每年的耶稣升天节来此庆祝,但是需要象征性的收费。
    
    宗教节日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地区有着众多的宗教节日,你应当了解相应节日日期,做好功课,从而规划自己的旅行行程,在各大宗教节日中,很多公共场所不予开设,要留意。安息日(每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犹太新年( 约公历9月)、赎罪日(约公历10月)、住棚节(约公历10月)、逾越节(约公历4月)、大屠杀纪念日(约公历5月)、独立日(约公历5月)。
    
    签证
    
    由于以色列与其他中东国家无外交关系,因此游客应注意,若护照上有以色列的签证盖章将会被其他中东国家永久拒签。因此建议游客们在申请以色列签证时办理另纸签证,或者更换护照后方可前去其他中东国家。
    
    饮食与习俗
    
    与犹太人共同用餐时应尊重其饮食习惯,事先就共同食用的食品征得对方同意。犹太教徒不行贴面礼,一般行握手礼。许多犹太妇女不与丈夫以外的异性有身体接触,也不握手,男士如遇犹太妇女,避免与其主动握手,更不能行贴面礼。
    
    安检
    
    安检人员都是以色列人,回答的时候请看着他们的眼睛(不用刻意,反正别让他们觉得你心虚就行)。一般提问会用英文,问的问题很杂很多,根据经验来说,主要是:“去以色列做什么?”、“有没有帮别人带东西?”、“行李是否是自己打包的?”、“路上行李确定没有经他人之手?” 等等。
    
    游逛
    
    老城市场地形比较复杂,要准备好地图防止自己迷失于此。进哭墙所在的区域需要安检,哭墙有分区,左男右女,别走错了。女人出来的时候需要面对着墙倒着走出来,男的随意。墙缝真心不大,纸条写小点儿好啦!
    
    穿着
    
    男:有些地方会要求你头顶小帽,哭墙没事,大卫墓需要,不过人家会免费借你。在大卫墓里不要摘小帽,里面特别小,不要因为几秒钟的不便而失了得体。
    
    女:裙子、裤子必须过膝,上衣不一定非得过肘,但别穿坦胸露背的背心,我见过有人穿的,虽然那人没被怎么样,但是毕竟不尊重。
    
    深厚的宗教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给这座城市烙上了神圣的印记,每每想起,都不由心生敬畏。
    
    安息日的雅法路上见不到一辆车。偶尔会有行人走过。但是老城里面依然热闹非凡。在去往犹太区的路上,阿拉伯商贩们依然在路两旁招揽客人。犹太人做的生意相对更郑重一点。这家犹太人开的画廊在安息日之后才开始营业。
    
    在结束犹太区的介绍前,想讲件至今很没有头绪的事情。一件事是在安息日的下午4点左右,我们刚走上雅法大街就看到一大群类似国内民工一样的年轻男女,7、8个人一组在街上漫无目的的游荡~当时的氛围就像瞬间来到被小鬼占据的地狱,阴森恐怖······如果说他们是正统犹太教徒,但是他们没有人穿黑色的教服,最多只是带了白色的小圆帽。如果说他们是普通人,可是从穿着和气质看又好像完全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收入。虽然对我们没有什么侵犯性的举动和过激的言语,但是这些人看到我们之后都在窃窃私语,露出比较有攻击性的表情。其中一个人还跑过来问我几点了,然后用愤怒的语气提醒我太阳下山前是不可以出门的。可是他们为什么可以在街道上闲晃呢?
    
    《圣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书。《圣经》分为旧约部分和新约部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旧约部分是相同的。犹太教不承认新约部分,新约部分讲耶稣的救赎,犹太教不承认耶稣是基督救世主,他们钉死了耶稣。这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分别。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创立的。穆罕默德小时候听过《圣经》的故事,受启发创立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可兰经》借鉴《圣经》而来。
    
    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的故里。所以是犹太教圣地。耶路撒冷与耶稣有关。和基督教关系密切。穆罕默德的军队占领过耶路撒冷,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教,其实都属于亚伯拉罕宗。三教都有圣地在耶路撒冷。
    
    首先,那里是犹太教第一圣地“哭墙”所在地。其次,圣殿山上的圆顶清真寺是穆罕默德聆听天启,登天之地。算是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伊斯兰教圣地。最后,耶稣出生于耶路撒冷南面伯利恒的马厩,那里是基督教圣地。
    
    由于历史上三大教在这一片区域你来我往,打来打去很多次,所以现在区域已经变成混杂在一起的状态,可以说,只要三大教之间没有妥协,那里就永无宁日。
    
    其实你纵观地理,我们不难发现耶路撒冷其实所在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地球的中心点,在圣经中也预示了耶路撒冷这座不夜城的未来:[撒迦利亚书12:9到那日,我必歼灭所有前来攻打耶路撒冷的列国。][启示录21:1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都过去了,海也再没有了。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从天上由 神那里降下来,预备好了,好像打扮整齐等候丈夫的新娘。][启示录21:22我没有看见城里有圣所,因为主全能的 神和羊羔就是城的圣所。这城不需要日月照明,因为有 神的荣耀照明,而羊羔就是城的灯。列国要借着城的光行走,地上的众王要把他们的荣华带到这城来。城门白天决不关闭。在那里并没有黑夜。列国的荣华尊贵都被带到这城。所有不洁净的、行可憎的和说谎的,决不可以进入这城。只有名字记在羊羔生命册上的才可以进去。]
    
    哭墙是犹太人第二圣殿被毁后仅存的一点遗址。圣殿被毁后曾不允许犹太人去那里,后来允许一年一次,犹太人就在遗址那里留着泪诉说自己的归乡梦,祈祷圣殿的重建。慢慢就变成哭墙。
    
    圣石拱顶清真寺是先知穆罕默德和天使升天的地方,里面有块圣石,据说上面有穆罕默德的足迹和天使的手印,后来就变成继麦地麦加后的穆斯林的第三圣地了。
    
    耶路撒冷有苦路有圣墓教堂,夜宿的橄榄山,圣母领报教堂。最后的晚餐房间,所有有关耶稣的都在耶路撒冷,毋庸置疑地是圣地啦。
    
    耶路撒冷希伯莱语里有和平的意思。不过和平就是种愿景吧。
    
    耶路撒冷在基督宗教中原本就有很高的地位,加上耶稣在这里被钉在十字架上并复活,更增加了这份神圣性。耶路撒冷同时是基督宗教最早的五大主教教区;近代以前,基督宗教有要求一名基督徒一生要去耶路撒冷朝圣一次。
    
    耶路撒冷有时候也被代指“天堂”、“神的国度”之类。因为三教教主都和耶路撒冷有很深渊源,而且在耶路撒冷留下了大量的建筑。三教同根,耶路撒冷37次被征服,8次被毁,被犹太,基督,伊斯兰各自统治500,400,1200多年。哭墙,圣殿山穆罕穆德升天的地方,耶稣背着十字架走过的苦路,殉难和复活的圣诞教堂等等都在这小小的耶路撒冷。而且,现在还有犹太教徒企图推倒清真寺,重建犹太圣殿。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被称为亚伯拉罕诸教。理论上这三教对于圣经旧约是没什么争议的,都全部承认圣经旧约中的内容。当然伊斯兰教是不是真的认我就不知道了,理论上是认的。
    
    (三)耶路撒冷的思想
    
    网文《从宗教的角度看,圣城耶路撒冷Jerusalem》说:
    
    “十份美丽赐诸世界,一份归于全世界,九份独属耶路撒冷。”(巴比伦犹太法典:祝祷文,第四十九章第二节)
    
    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座落于古犹太山丘上,介于地中海与约旦河之间,为人类文明史上三大一神宗教的圣地,因此三千年来不曾有一座城市的光芒可以盖过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代表的信念胜过其地理意义。三千年前,大卫王定都于此,从此便成为犹太教发展的中心。对犹太教来说,耶路撒冷是世上最神圣的土地,并且是上帝所创造宇宙的精神中心。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朝向圣城祷告,他们视此地为犹太教的精神首都,并且为以色列国家再生、复兴的首都。基督徒尊崇千年后耶稣在此布道、殉难的遗迹。对回教徒来说,自公元七世纪始,他们就以先知穆罕默德在此升天而备加推崇。对中世纪的地图制作者而言,耶城是当时世界的中心。
    
    走访中古,耶路撒冷历经繁荣旺盛,扰嚷纷乱,战火洗礼。虽然无数次为外国势力攻占统治,但它仅于犹太人独立的三个时期,成为首都。直到公元十九世纪后半期以前,耶路撒冷一直是以石墙完全围绕的城市。当犹太人口逐渐增加,城墙以西的部份,便逐渐开发成新都城。
    
    今日的耶路撒冷,其居民由多重种族组成,总数超过五十万人。城市多样的风貌带给人们既现代又古老、既虔诚又神圣、既学术又商业、既具地方特色又富国际性的特殊感受。它累积的人类文明和景观缅怀其过往的绚烂历史并为新世代建立瑰丽远景。
    
    耶路撒冷的寓言书传授宇宙价值并“大卫登基作以色列和犹太王的时候,年三十岁”(塞缪尔记下.第五章第四节)。大约三千年前大卫王立此为以色列首都。他将犹太教的约柜迁移至此,耶路撒冷从此成为王国的宗教和政治中心。大卫死后,由其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并在此兴建庄严圣殿,用唯一的真神力量来巩固这个城市,“耶路撒冷和圣殿必立我的名直到永远”(历代志下,第三十三章第七节)。在他的励精图治下,耶城的版图快速扩张,与当时的经济、政治与宗教的蓬勃发展相互辉映。为人类行为设立标准,“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迦书,第六章第八节),提倡人类间的和平“这个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以赛亚书,第二章第四节)──在在显露今日伦理与道德观。
    
    公元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遭巴比伦围攻,国王西底加弃城投降,结束了四百年的大卫王朝统治。“巴比伦王······放逐全城······,烧毁神庙、国王的宫殿,所有的房子······并推倒城墙”。(列王纪下,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节)五十年后,当波斯人征服巴比伦时,犹太人获准重返故土并重建耶城及圣殿。“匠人立圣殿根基的时候,祭司皆穿礼服、吹号,亚萨的子孙利未人敲钹,赞美上帝”(以斯拉书,第三章第十节)。
    
    当古文明的世界为亚历山大帝征服,耶路撒冷在外国势力下,依旧是犹太神权政治的中心。由于受到希腊文明的强力影响,最终主权转移至希腊人手中。希腊统治者多方亵渎圣殿,并企图压抑犹太仪式,最后终于导致哈斯蒙尼家族带领犹太人群起反抗,当他们进入耶路撒冷后发现,“圣殿被捣毁,祭坛被玷污,门椽已然焚毁······重新修建圣殿,安置内部摆设,并将神庙周围净化”(爱克比斯书上,第四章)。
    
    随着犹太王国在以色列土地独立重建,耶路撒冷迈入成长发展阶段,直至公元前六三年罗马帝国将其纳为版图的一省为止。十多年后,罗马统治时期的犹太王国希律王史无先例地大兴建设计划,包括重新装饰圣殿使其成为世上最富丽堂皇的建物。就在这个城市,来自拿撒勒的耶稣在罗马人的统治下,带领门徒,最后被钉于十字架上。
    
    自公元六六年起,罗马帝国的统治日益暴虐,犹太人起而反抗暴政。对抗持续至公元七○年犹太人不幸落败为止。罗马军队再度摧毁圣殿,攻占耶路撒冷,犹太居民沦为奴隶,并遭放逐。
    
    耶路撒冷遭摧毁破坏后,罗马人从废墟中重建耶路撒冷,并易名为依丽亚城(Aelia Capitolina),犹太人被禁止进入这座城市。到了第四世纪,时值拜占庭帝国时期,耶路撒冷又再度成为基督教城市,吸引了大批的朝圣者前来缅怀耶稣圣迹的发生地点。
    
    公元六三四年,穆斯林军队占领耶路撒冷,并于第一座与第二座圣殿上建造奥马清真寺,此时犹太人被准许在城内居住。之后四○○年间,耶路撒冷历经大马士革、开罗及巴格达的回教王朝统治。
    
    为将耶路撒冷自回教势力解救出来,公元一○九六年,十字军与群众军队由欧洲出发,至公元一○九九年耶路撒冷陷入衰落,为数众多的犹太人与穆斯林居民遭到屠杀。此后近一○○年,耶城一直是圣地拉丁王国的首都。
    
    公元一一八七年,萨拉丁统治耶路撒冷,大批的犹太人与回教徒回到这片土地。此后七百年间,耶路撒冷成为回教世界。这个时期人口逐渐减少,城市萧条沉寂,仅十六世纪初鄂图曼土耳其的初期统治曾使耶路撒冷恢复昔日生机。
    
    直到十九世纪随着鄂图曼土耳其的势力衰退,欧洲人重新兴起对圣地的渴望,促使中世纪时期的衰退景象逐渐褪去,耶路撒冷重新发展起来。至一八四○年城内居民骤增,犹太人超过半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1917)英国将领艾伦比(Allenby)自耶城市长手中接过受降书,从此鄂图曼帝国瓦解。此后三十年,耶路撒冷成为「巴勒斯坦」英国托管地的行政中心。这座城市由被忽视、停滞至逐渐发展。
    
    1948年,以色列复国,耶路撒冷再度成为犹太主权国家的首都。此后,城市便朝着国际都市的型态发展──民主国家的首都、学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国际会议与文化活动举行地点、公园、休憩处、体育馆、购物街、犹太会堂、教堂与清真寺等。独特的是,千百年来耶路撒冷一如往昔,依然是个令人屏息的美丽城市,具有震撼无神论者的力量,蕴藏对信仰的感召与宁静。
    
    公元66年,耶路撒冷爆发大起义,城市和圣殿在抗争中被罗马人所毁。占地近一英亩的耶路撒冷模型将公元66年的耶路撒冷重现出来,展示了古城高峰期的样式并将其真实呈现在大众面前。在以色列的历史中,以当时的耶路撒冷占地最多,约有445英亩,比现在的耶路撒冷旧城还要多出一倍,是以色列历史中最繁荣的时期。该模型的比例是1:50,主要的建筑材料是石灰右(又名耶路撒冷石),自古至今耶路撒冷的建筑物都是由这种石材建造而成。
    
    1966年,第二圣殿时期的耶路撒冷模型正式落成。该模型是由汉斯克劳(Hans Kroch)倡议并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迈克尔亚唯夫容亚教授(Prof. Michael Avi-Yonah)领导下兴建而成。汉斯克劳是圣地酒店(Holyland Hotel)的业主和开发商,他倡议兴建该模型是想纪念在以色列独立战争中阵亡的儿子雅各布;迈克尔教授则是因为三个因素萌生重建模型的念头,以展示耶路撒冷在一世纪的样式。三个因素分别为古代文字,特别是罗马犹太历史学家弗拉菲乌斯约瑟夫(Flavius Josephus),密西拿( the Mishnah ),塔木德经(the Talmud)和福音书(the Gospels)的作品,其他在整个区域中被挖掘出来且曾隶属罗马帝国统治的古城和一些在耶路撒冷考古时所发现的文献及物品。
    
    在筹备兴建模型之初,考古资料有限,但随着在耶路撒冷的发掘,考古学家日益加深了对古城的理解,从而令到模型有进一步发展,有更多资料可参考。这不但使模型在移到博物馆前得到修整,而且鼓励了将来的发展。此模型不是为了展示考古的准确性,而是希望重现一世纪耶路撒冷的样式,透过其建筑规模及地形的分布,将以色列历史中最重要的时期呈现出来,而这时期正是死海古卷写成的时候。
    
    2006年,耶路撒冷模型正式迁到以色列博物馆。参观人士可透过模型和死海古卷博物馆,对耶路撒冷在犹太教和基督教同期发展的时期有一个较全面的概念和认识。
    
    谢选骏指出:耶路撒冷不仅是全世界基督徒的应许之地,也是未来全球人民的应许之地——那里不该由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控制,而应该是国际托管地,一个自治体。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分割了圣地,就像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土耳其等帝国那样。这其实是对人类尊严的亵渎,也是不断战争的开端。为何圣地没有和平?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帝国霸占了圣地。圣地应该像比梵蒂冈更加文明,对所有人类无条件开放。以色列是纳粹的学生,巴勒斯坦是以色列的学生,纳粹是英国的学生,英国是罗马帝国的学生······
    
    两千年前犹太人逼使罗马人杀害了人类的救主,对此罪行,罗马人后来认罪了,伏法皈依为基督教徒了,并且把罗马建成为世界基督教的主要中心之一。但是犹太人始终没有认罪,至今仍然抱残守缺,更谈不上悔改了。他们只是在竭尽全力动员那些真真假假的基督徒们帮助他们实现复国大梦的时候,才假装放弃或稍微隐藏了一下对于基督教的敌意。尽管如此,通往圣地的朝觐之路,依然因为他们的战争而不断关闭。 [博讯来稿]








温州藤桥多个教堂遭冲击围墙被推倒 信徒与政府冲突




2017年4月03日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温州藤桥多个教堂遭冲击围墙被推倒 信徒与政府冲突

    下安山教堂遭到强拆人员冲击,教堂的台阶被毁坏。(信徒提供/记者乔龙)
    
    
    下安山教堂遭到强拆人员冲击,教堂的台阶被毁坏。(信徒提供/记者乔龙)
    
    
    一名强拆队伍头目手持摄像头,拍摄强拆场面。(信徒提供/记者乔龙)
    
    
    藤桥牧区多个教堂均遭当局破坏。(信徒提供/记者乔龙)

    
    浙江温州鹿城区藤桥镇多个教堂的建筑物在过去一周,遭到强拆队伍毁坏。3月30日,该镇朱下教堂、下安山教堂等教堂因拒绝政府要在教会安装监控设备,与政府雇佣的强拆队发生激烈冲突,有信徒因此受伤。据当地信徒称,多个教堂遭到数百名强拆人员打砸,有守护教堂的老头受伤送医院治疗。
    
    3月30日,温州市鹿城区藤桥镇的下安山教堂及朱下教堂,因信徒拒绝政府强行在教堂内安装监控探头,又拆除教会安装的摄像头,引发激烈冲突。当天,藤桥镇政府出动一百多名强拆人员,翻墙进入教堂打砸,教堂设备被毁坏。当地一位要求匿名的信徒3月31日晚间告诉自由亚洲电台事发情况。他说:“有两个地方(被冲击),一个是藤桥朱下教堂,一个是白天偷袭,另一个是晚上偷袭的(教堂)。
    
    另一信徒对记者说:“昨天(30日),听他们现场人说,他们(强拆人员)去拆围墙的时候,已经把120救护车开过去。政府人员都是爬围墙进去的。他们装摄像头,我们群里面都在说,装摄像头不是防贼的是防那些村政委的人,防这些政府人员(信教)的”。
    
    据对华援助新闻网3月31日报道,30日上午八点,首先是藤桥下安山教堂信徒面对当局雇佣的保安人员强装监控器材,进行抵抗,现场一位长者受伤送医院。当晚,该镇朱下教堂的围墙被政府雇佣的工程人员,用推土机推倒。另外,金马教会信徒因拒绝政府方人员安装监控探头,也遭到殴打,有信徒受伤送医。
    
    信徒提供的现场视频显示,有守护教堂的信徒与警方对峙,一名妇女躺倒在地,现场有救护车将多名伤者接走。在夜幕下,身穿黑色制服的强拆人员,手持盾牌翻墙进入教堂大院,与守护教堂的信徒发生激烈推撞,有信徒受伤倒地。
    
    一位牧师对浙江各地方政府不顾信徒反对,派人强行进入教堂表示震惊。他认为,当局此举将进一步激化矛盾,最终将无法收拾残局:“越闹下去,越没有法制。你政府要(在教堂)装东西,可以下文,如果谈不妥,双方可以到法庭解决。行政上不能解决的就到法庭去告。现在发现(政府)不要脸,这个非常危险。你可能把这些东西(摄像头)都装上了,没人敢惹你。可能会像普京那样,到最后有一天爆发起来,不是一个城市了。80个城市都这样的话,你可以看到你自己的恐惧”。
    
    据报,藤桥镇呈岸等多个教会,30日均遭到地方政府出动的强拆人员冲击。据当地信徒称,本月下旬起,温州各区、县及镇政府,相继对十多个教堂采取强行安装监控摄像头的行动。截止31日早上,众多教会信徒仍在守护教堂。
    
    美国旧金山湾区基督徒公义团契刘贻牧师对本台说,2014年开始,浙江政府强拆基督教堂的十字架,一直到现在强行安装监控,这凸显中共的宗教政策呈越来越高压的趋势:“‘强拆十架’是中共为了打击基督教会在当地社会的影响力,那么‘强装监控’则是为了威胁在基督教会中讲道的牧师和参加活动的基督徒,让他们的言论和行动都在中共警察的严格监视下。这无疑是严重侵犯基督徒的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
    
    刘牧师还说:“今年3月份,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政协开幕大会上指出,宗教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教义教规。我认为,这种监控活动与俞的讲话精神是非常一致的,也与中共强行推广所谓‘基督教中国化’的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中共当局非常害怕教会的牧师按着圣经的真理宣讲公平公义,博爱人权等符合圣经真理的言论。如果他们发现有牧师有对政府不满的言论出现,他们可以用各种理由强迫牧师闭口,甚至用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拘押牧师”。
    
    总部在美国的对华援助协会表示,坚决反对当局在教堂强行安装监控系统,并要求有关当局立即停止这一侵犯人权和宗教自由的违法行径。同时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事件。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当政治上升为宗教/《神州》电视片的混合主义倾向及其它/邪教教主和他79个妻子
  • 徐邦泰:阿基里斯脚踵/犹太教不相信圣经/简析远志明的信仰错谬/基督教著名传道人简介/关于远问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