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说话/王亚樵/蒋介石反思為何敗給中共/陈赓之女谈父亲/为苏晓康辩护/翁衍庆惊曝林彪和江青
發佈時間: 4/12/2017 11:37:12 PM 被閲覽數: 254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说话决定你的运势,聪明人不说的10种话!




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修炼口德,就是修炼自己的气场,一身正气才能好运多多。

  口德好才能运势好,运势好才能少走弯路,多些成就。恶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这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修养。

  出言不慎,驷马难追,伤人伤己,运势必定越来越差。戒掉下面这十种糟糕的说话方式,有了这样的修养,你就能化腐朽为神奇,风生水起好运来。

  01. 戒多言。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话不要太多,言多必失。

  《墨子》中记载,墨子的学子禽问墨子:“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说:“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墨子告诉我们,话不在多,会说话的人总是在恰当的时机说出恰当的话。

  02. 戒轻言。

  言不可轻说,若说话更改,不如不说;言不可轻诺,若应诺更改,不如不诺。不要轻率地讲话,轻言的人会召来责怪和羞辱。不要轻易向人许愿。轻易许愿,会丧失信用。

  

  

  03. 戒狂言。

  不要不知轻重,胡侃乱说。胡侃乱说,往往后悔。清代山阴金先生言:“为人行事勿猖狂,祸福渊潜各自当。”猖狂还是谦下,这是直接关系着个人的祸福的。人展现在他人面前的无非言与行,言语又最直接,所以说话切忌狂言。狂则惹眼,狂则招恨,很容易惹来祸事。

  04. 戒直言。

  不要不顾后果地直言不讳,否则也会引起麻烦。直话,要转个弯说,冷冰冰的话,要加热了说,顾及别人的自尊,把别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

  

  

  05. 戒尽言。

  说话要含蓄,不要不留有余地。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口德于己。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肚量于己。

  06. 戒漏言。

  不要泄露机密。事以密成,语以漏败。对于一些关系他人或组织秘密的事,切忌不可泄漏,这是操守和人品问题,也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在事情没有确定时,也不可说确定的话,以免造成不好的影响,让人觉得轻浮或刻薄。

  

  

  07. 戒恶言。

  不说无礼中伤的话,不要恶语伤人。古语说,刀疮易没,恶语难消。恶言恶语给人心理上造成的伤害远甚于身体上的伤害。

  08. 戒矜言。

  矜就是自大、自以为是。老子言:“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我夸耀的人抵消了功劳,妄自尊大的人不会长进。矜言之人,不是骄傲就是无知,无论哪种都既对自身成长不利,也会招致别人的厌恶。明末清初申涵光所以说:“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说话,不要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自矜自夸,是涵养不够的表现。

  

  09. 戒谗言。

  谗言就是背后说坏话,挑拨离间或者恶意诽谤、贬低和侮辱别人。谗言之人,皆是小人。东汉哲学家王充说:“谗言伤善,青蝇污白。”不要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背后说人坏话,会弄得天下都不太平。

  10. 戒怒言。

  生气的时候不要说话,因为这时候说出来的话伤人伤己,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话,不能乱说,生气的时候说话是不经大脑的,所以,要三思而后行。

  生气的时候,拿出一张白纸,随便写、随便画,把这个时候的想法、决定等全都写在纸上,想到什么写什么,事隔一天,拿出来看一下,如果这时候的想法和决定还是没改变,那么,就去做吧。如果,觉得那是气话,就折成纸飞机,把它放了。


阅读详情:
http://www.backchina.com/forum/20170412/info-1458342-1-1.html#ixzz4e0IgAVd3





王亚樵:蒋介石胆寒的民国杀手 死后遭剥皮




2011年2月23日



    
    来源:文史参考  
    
      摘要:现实中的王亚樵更多遵循的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江湖规矩,他神乎其神的暗杀本事丝毫不比电视剧中逊色。“世人皆怕魔鬼,但魔鬼怕王亚樵。”国民党军统特务沈醉这样评价这位传奇人物。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关于杀手的故事多如牛毛,很多人来到十里洋场就是希望用命博富贵。灯红酒绿的舞厅,歌舞升平的戏院,血溅当场的帮派火拼,几十年前的上海是无数搏命者的天堂。这段精彩纷呈的前尘旧事最近又一次被电视剧《民国往事》搬上荧幕。
      电视剧讲述了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开始北伐。一个神秘的杀手欲潜入上海,借四国公使会议刺杀北洋督军毕澄元。这个刺客就是大名鼎鼎的刺客张铁樵。警察厅派出了骁勇的黑骑警一共劫杀了三个张铁樵,却发现自己被耍了,此时,张铁樵已经悄悄地潜入了上海?
    
王亚樵:蒋介石胆寒的民国杀手 死后遭剥皮

      民国第一杀手张铁樵,忠信堂堂主沈啸尘和后来成为军统特务的严韧(严遇春),这发誓同生共死的三兄弟,被卷入上海滩风云变幻的大历史中,这其中夹杂了儿女情长,民族大义、黑帮械斗和无数的生离死别,最后张铁樵死在自己兄弟的手中。电视剧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推动情节发展的元素,演绎了一段别有滋味的上海近代史。
      剧中的许多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沈啸尘的原型是上海滩黑帮老大杜月笙,严韧的原型是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深谙民族大义的杀手张铁樵更是根据有民国第一刺客之称的王亚樵的部分事迹改编塑造,所不同的是,真实的王亚樵虽然在民族大义上坚持正确立场,但并没有剧中所呈现得那么完美,毛泽东曾评价他说:“王亚樵杀敌无罪,抗日有功。小事欠检点,大事不糊涂。”
      现实中的王亚樵更多遵循的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江湖规矩,他神乎其神的暗杀本事丝毫不比电视剧中逊色。“世人皆怕魔鬼,但魔鬼怕王亚樵。”国民党军统特务沈醉这样评价这位传奇人物。
      剧中演绎的三兄弟的故事,只能说是部分真实,国民党军统特务戴笠早年确曾追随过王亚樵,二人后来变成政治上的死敌,而黑帮老大杜月笙与王亚樵远没有那么好的感情,相反他们是黑帮斗争中的对头,王亚樵的斧头帮和杜月笙的青帮并行上海滩,摩擦不断,杜月笙曾说:“我们都是有家有业的,跟斧头帮硬来不划算。”拼命三郎王亚樵的故事远比电视剧精彩。
      亡命徒百把斧头闯上海
      王亚樵,1889年出生于合肥,在清末最后一次府试中名落孙山,后做过短期的乡村老师。好勇斗狠的他先是从事秘密反清活动,和革命党人接上了头。辛亥革命爆发后,王亚樵准备趁乱将李鸿章在合肥的产业据为己有,结果差点丧命。在军政府的通缉下,王亚樵被迫流亡上海。
      初来乍到的王亚樵只有混迹于劳工之间,每日在码头卖苦力,夜晚和妻子窝在租金低廉的亭子间,尽尝了贫困的辛酸。 民国初期的上海滩,鱼龙混杂,流氓当道,以黄金荣、杜月笙为头目的青帮横行一时。在上海这座冒险者的乐园里,王亚樵很快以过人的组织领导能力,将数千皖籍工人拧到一起组成帮会。
      王亚樵给手下的兄弟一人一把雪亮的斧头。电视剧中借由别人的口说出:王亚樵参加帮会械斗绝不用枪。周星驰的电影《功夫》更是把“斧头”的黑社会符号意义放到最大。
      王亚樵靠着100把利斧在上海滩开辟了一片比常人更为广阔的天地,因他字九光,江湖习惯尊其为“九爷”。当时已在上海滩站稳脚跟的黄金荣,面对来势汹汹的斧头,也不得不嘱咐手下门徒:“以后碰上斧头帮的,尽量离远点!他们都是不要命的,我们惹不起。”
      王亚樵手中的那把利斧不仅为穷苦人讨饭吃,更使许多上层阶级闻风丧胆。暗杀,是王亚樵的拿手好戏。
      1923年10月,北洋直系军阀头子曹锟贿选当了总统,上海警察厅长徐国梁效命于曹锟手下大将、苏皖赣巡阅使兼江苏督军齐燮元。徐国梁手下有七千余警察,不遗余力地镇压爱国人士。示威游行的为首分子王亚樵被徐国梁通缉追杀,不得不四处躲藏。皖系军阀卢永祥给了王亚樵一笔钱,让他干掉徐国梁,这一想法正中王亚樵下怀,他决定拿徐国梁初试牛刀。电视剧中刺杀北洋督军的情节应该也是源于此事。
      王亚樵召集斧头帮兄弟,摸清了徐国梁的生活习惯和经常出入的场所。徐国梁自知仇敌众多,深居简出,唯一常去的地方就是上海温泉浴场。11月10日,徐国梁又到温泉浴所洗澡,探听到消息的斧头帮立即赶往那里,果然看到一辆崭新的雪佛兰轿车。一个小时以后,浴毕的徐国梁心满意足地出了门,王亚樵的手下李达生眼疾手快掏出枪向徐国梁的脑袋射去,徐国梁被乱枪打死。
      这次刺杀成为民国时轰动一时的案件,也成为江浙战争的导火索之一。一时间,杀手王亚樵的名号响彻上海滩甚至整个中国。此后,王亚樵离开上海,接受卢永祥的委任,前往湖州担任浙江纵队司令。
      昔日兄弟渐成仇敌
      电视剧中,张铁樵在刺杀北洋督军毕澄元时结识了饭店服务员严遇春,这个毛头小伙后来一手结束了张铁樵的生命,严遇春(后改名严韧)的原型就是著名的国民党军统头目戴笠。1923年,戴笠在王亚樵手下任中队长。第二年10月,卢永祥被齐燮元打败,王亚樵、戴笠同去广东,适黄埔军校招收六期生,戴笠找到国立广东大学的戴季陶,后者将他引入黄埔军校学习。戴笠与王亚樵自此分道扬镳。
      剧中的严遇春后改名为严韧,因为枪法好被国民党高层看中拉拢其入党,现实中,原名戴春风的戴笠确实在加入黄埔军校时改了名,他被蒋介石重用,却不是因为枪法神奇。
      根据戴笠自己后来的说法,蒋介石最初想把他当“勤务兵”用,戴笠却并不甘心。黄埔军校时,他拼命搜集情报。每隔几天,他就会把以摘要或单子形式写成的情报送到蒋介石的办公桌上。一开始“校长”看都不看就把这些报告扔进了废纸篓。戴笠会很耐心地拣起来,烫平后再放回蒋的桌子上。慢慢地,其中的有些内容开始引起蒋的注意。戴笠费尽心机的努力,使他成了蒋秘密安插在黄埔军校学生编制中的机密情报人员之一。
      1925年王亚樵随卢永祥参加直皖大战兵败回到上海,加入了国民党,一次党员会议中,王亚樵与上海警备司令杨虎意见不合,王个子矮小,竟爬上凳子隔桌子抽了杨虎两个嘴巴子。杨虎顿感尴尬,却不敢发作,只得赔笑。电视剧中演绎的历史就从那个时期开始,1926年,斧头帮的故事已经成为一个传奇,而杀手的传说却始终笼罩其中。王亚樵的回归让上海滩战栗不已。
      1927年,宁汉分裂,蒋介石大肆追剿不同政见者,王亚樵突围到南京,痛斥同室操戈,从此致力于反蒋。1928年,蒋介石复出后,已经毕业的戴笠在胡靖安的推荐下,担任总司令部上尉情报员。鉴于戴笠在特务情报方面的巨大天赋,蒋介石批准其组建专门的特务组织。1932年4月1日,复兴社特务处正式成立。昔日的好兄弟渐成仇敌。
      刺蒋刺宋功败垂成
      1931年,王亚樵在上海滩又有了相当大的势力,身边再次聚集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这一年2月,蒋介石与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就召开国民会议之事发生激烈争执,理屈辞穷之际,蒋竟将身为立法院院长的胡汉民扣押,后又押至南京汤山软禁。有消息称胡很可能将被处决,胡汉民的亲家林焕庭找到王亚樵,出20万两银子,希望他除掉蒋介石,王一口答应。电视剧中,张铁樵亲自出马用计迷惑对手,与负责保护蒋介石的严韧斗智斗勇,为剧中的戏剧冲突增色不少,但事实上,这次任务,王亚樵是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手下华克之与郑抱真。
      1931年6月,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在大队卫侍的拥簇下去庐山避暑。王亚樵的南京联络小组就给他发出了消息。
      华克之令手下扮做游客,分散在美庐至太乙村之间所有蒋介石可能经过的地方,伺机行动。因为戒备森严,身上不能带武器,他们就把手枪拆开,塞进金华火腿,以盐泥封口,由王妻王亚瑛带上山,只待伺机行事。这些情节在电视剧中都被真实再现。
      一切看起来都完美无缺,但一个小小的疏漏葬送了整个行动。原来那天夜里,行动小组组装好武器后,顺手就把几只金华火腿扔进一个山凹里。第二天,蒋介石卫队巡逻时偶然发现了被扔弃的火腿,发现好端端的火腿中间被刀挖空,掏空的地方有清晰可见的铁锈斑,嗅之有黄铜味,因此断定有人利用火腿夹带武器上了山,而且就隐藏在附近。于是四周的警戒立即就加强了。
      6月14日午时,暗杀组成员陈成扮成游客坐在山边一株大树下抽烟观望,没料到真的碰见蒋介石坐着一副滑竿下山,向太乙村方向走去。他本想等蒋近一点再下手,不想被在暗处搜索的警卫发现,冲出来高呼,陈只好豁出去举枪便打。慌乱中未能击中,陈成被反应迅速的卫士们当场打死,担任后援的华克之、刘刚逃脱。事情败露后,王亚樵表示,既然已经收了钱财,哪怕斧头党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把蒋介石打死,但之后他再也没有找到机会。
      数日之后,粤系国民党中央监委肖佛成、马超俊找到王亚樵。他们带来了4万元活动经费,要交给杀手的任务是刺杀宋子文。
      1931年7月23日,王亚樵的“铁血除奸团”策划在上海北火车站刺宋,遗憾的是,因事先侦察不够缜密,竟误将同样戴着巴拿马帽的宋子文的秘书唐腴胪认作目标,乱枪打死。
      1932 年,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宣称24小时占领京沪,上海上空黑云压城。王亚樵宣布成立抗日义勇军,集合三千人马,开赴太仓战场。后又改为救国决死军,选拔敢死队袭击日军司令部,派水手携水雷炸伤日本“出云”号军舰。淞沪停战后,日寇在虹口公园举行祝捷庆典。王亚樵义愤填膺,密派部众配合义士,潜入园内,引爆炸弹,敌酋白川大将当场毙命。这位职业杀手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赢得了历史的赞誉。
      1935年秋,国民党中央四届六中全会召开期间,华克之等在王亚樵的支持下,决心刺杀奉行亲日投降政策的蒋介石、汪精卫。开幕式结束后,委员们合影时,蒋介石迟迟未到,这时从照相机旁的人群中蹿出一名,边往前跑边掏出短枪瞄准,连续扣动3下扳机,汪精卫应声跌倒在地。这次刺杀给汪精卫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因蒋介石缺席,与汪精卫亲近的陈公博等,禁不住破口大骂说“这是蒋先生的阴谋!”
      被女人出卖,杀手终成传说
      王亚樵屡屡的刺杀活动,成为对国民党统治的严重干扰。蒋介石愤怒地命令戴笠“限期擒王亚樵归案,”并悬赏百万大洋,悬赏数超过了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人的总和。戴笠派出大批干员,海内外到处缉拿王亚樵。王亚樵不得不由上海取道香港,然后改乘小火轮,转至梧州避险。
      梧州位于广西桂江与西江交汇之处,广西李济深当局与蒋介石集团若即若离,保持半独立的状态。戴笠鞭长莫及,一时奈何王亚樵不得。当时王已派人前往延安与共产党接头。
      剧中最后一集,严韧派人在大教堂外埋伏,把枪口对准了凭吊妻子的大哥张铁樵。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王亚樵却是掉进了戴笠的圈套,死得十分窝囊。
      王亚樵住在梧州的日子,戴笠就留停香港,为铲除王亚樵日日处心积虑、寻隙下手。王亚樵原有个副手名余立奎,不幸在香港被捕。其妾余婉君仍滞留香港,并不时受到王亚樵在经济上的接济。戴笠答应余婉君捉到王亚樵后,即将余立奎释放。余婉君以十万元大洋的价格,答应在刺王行动中充当内线。
      1936年9月,余婉君借口生活困难由香港来到梧州生活。20日,余婉君约王亚樵去她家商谈事情。王一进门,特务立即向他撒了一把石灰,王眼被迷,但仍坚持同特务搏斗到最后一刻。特务用枪击、刀刺,王亚樵身中五枪,被刺三刀,当场毙命,死后,特务还用刀将王亚樵脸皮剥去。也有人说,戴笠是利用余婉君勾引好色的王亚樵入圈套,一代英雄最终栽在女人手里。无论如何,张铁樵死后,上海滩再没有出现与之媲美的狠角色,而关于那些杀手的传说却从来没有消失过。
      链接:电视剧与历史
      1.电视剧中的张铁樵不仅足智多谋,还有满腔爱国热忱。现实中的王亚樵,身材瘦小、戴一副黑框水晶眼镜,性格更为复杂,黑帮色彩和职业杀手的意味更加浓郁。
      2.电视剧中张铁樵和沈啸尘是结拜的好兄弟,但是现实中,二人的原型王亚樵和杜月笙却是帮派的对头,杜面对这位民国第一刺客也要让他几分。
      3.电视剧中,以孟小冬为原型的何艳秋成为以戴笠为原型的严遇春和以杜月笙为原型的沈啸尘争夺的女人。孟小冬赌气嫁给杜月笙为妾是事实,但她赌气的对象应该是梅兰芳。
      4.对于戴笠之死,民间一直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说他是意外坠机,也有说他是被人暗杀,电视剧中采用了后者的说法,而且在结尾处添加了张铁樵的模糊身影,以开放式结尾结束。





明居正:蒋介石反思為何敗給中共



2008年8月28日



    蔣介石反思為何敗給中共
    (二00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博讯 boxun.com)

                       ● 明居正(臺灣大學政治系主任 歐洲導報社轉載)
    
    明居正: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中原大地世紀回眸》節目的現場,我是主持人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明居正。我們在前幾集因為臺灣開放了大陸客人來臺灣觀光,所以引起了兩蔣的話題,但是我們比較著重談了蔣經國,我想現在該是時候來談談他的父親蔣中正。
    
    說起蔣中正他不是一個容易談的題目,那麼我們若檢視一下他的大部份資料,在海峽兩岸看他都是一個比較負面性的人物。今天我倒不準備全面去談談蔣中正,也不準備全面評價他,我想比較著重談談就是蔣中正跟臺灣之間的關係,跟一些一般人不太容易察覺到的事情。
    
    不過第一個部份還是得先從臺灣人對蔣中正的負面評價開始談起,在臺灣社會裏面你如果要跟一般人談到蔣中正,我想基本上還是看省籍:外省人對他一般來說正面的比較多,負面的比較少;本省人裏面恐怕就負面占的比例會比較高,而正面會比較少。
    
    導致說在臺灣社會裏面,對蔣中正負面評價的,我想有幾個重要原因:第一個當然就是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這個事件我想各方面論述都很多了,當然我們最先看到蔣中正的日記在美國開始發表了,因為他的這些日記,他的後人把它交到美國的一些大學去,那麼每10年發表一段,最近剛好發表到有關“二二 八”的部份。那我們看見其實他在“二二八”是非常痛心的,他也在日記裏多次責備陳儀,也希望說怎麼樣去改變。
    
    但是當時因為他在大陸裏面戰亂頻仍,他跟中共之間戰局膠著,甚至很多地方開始要吃敗仗,從他日記上可以看到大部份的心力在關切大陸的戰局,他只希望陳儀幫他穩定臺灣,但他倒沒有很明確的說希望陳儀怎麼樣去殺人,怎麼樣鎮壓等等,那倒完全沒有;他倒是責備陳儀說,你的手法不對,使得臺灣社會開始動盪 什麼等等,這樣是不好的。不過一般人都認為他要對“二二八事件”付出最大的責任,當然這個問題將來恐怕還有討論的空間,我們就說到這兒了。
    
    第二個,在臺灣社會裏面對蔣中正有負面評價的跟他到臺灣以後的統治手法很有關係。他統治的手法我們今天回頭看過去是比較專制的,是比較權威的,有些人認為說他是“紅色恐怖”的代表,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子呢?我們後面再說。
    
    不過在他統治的時候,臺灣不民主,當時空氣比較肅殺,比較緊張,這倒是不爭的事實。我自己這種年紀的人,在他的統治下過了大概不到前半生吧,差不多1/3左右的歲月。我自己回想起來那1/3的歲月裏面,應該說空氣是比較緊,當時我們講話是比較謹慎,我們曉得政治上是有些壓力,很多話不能隨便說,甚至自己不敢隨便想。
    
    跟現在臺灣的民主化跟自由化的空氣相比來說,當然不能說天壤之別,但確實有個截然不同的差距,這句話倒是可以成立的。回想起來我自己也覺得在那段時間生活,空氣比較肅殺,不像後來就逐步逐步開放,現在當然百無禁忌。所以我相信很多本省同胞因為所屬地位不一樣,對蔣中正這段時間的統治有負面的評價, 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第三個部份,臺灣的人對蔣中正有比較負面的評價,其實有個原因恐怕一般人還不一定感受得很強烈,就是認為他是個打了敗仗的人,他是一個敗軍之將,所以大家對他有一點點輕視。
    
    反過來說,如果他是一個常勝將軍,他統治臺灣的話,統治到這麼嚴密的話,可能大家還不會有這種反感。就因為他打了敗仗,統治這麼嚴厲,所以大家對他可能就是輕視加上痛恨,這種很複雜的感覺。這些倒都是不爭的事實,也不需要去辯護,那麼我們指出來就是了,這是臺灣社會對蔣中正有比較負面評價的3個部 份。
    
    再來我們要看看,這種負面的評價從哪里來?其實你要仔細追溯的話,應該跟蔣中正他個人的成長跟他的政治經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對他的背景稍有瞭解的人都曉得,他出生于滿清的末年,由於當時的朝政開始腐敗,中國面對外國的侵略基本上一籌莫展,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都沒有辦法救中國。
    
    那麼當時他也是熱血青年,也想要救中國,他選擇的道路是跟著孫中山走。接受了“三民主義”,接受了中國國民黨,最後慢慢地在中國國民黨權力競逐中逐步上升變成了高層。
    
    他的經歷從他年輕的時候開始看,他的革命思潮是非常強烈的,他革命的第一個物件不用說就是滿清,因為那時候代表了當時中國腐朽的、沒落的、跟不進步的重要的象徵,所以他也在很年輕的時代參與了反滿的運動,當然最後他在勝利的列車上面。這是他的第一個經歷。
    
    第二個經歷就是雖然滿清推翻了,但是孫中山理想的中華民國卻沒有能夠建立起來,雖然說建立了,但實權好像前面在袁世凱的手上,後面在軍閥的手上。孫中山到晚期想要解決袁世凱之後留下的軍閥問題,想要真正統一中國而未能如願,這個重責大任最後就落在蔣中正身上。所以蔣中正政治生命中,第二個階段就是 反軍閥。
    
    那麼反軍閥的手法非常簡單,我就直接出兵去打,這就是他後來講的“軍政時期”,孫中山當然也講過這個觀念。換句話說,要用武力重新統一中國,這件事情回頭看過去好像很容易,好像他回頭向北方打,打了2年半、3年時間就基本解決了,非常的快速,可是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是非常兇險的。
    
    國民黨的兵力比起軍閥是比較弱的,甚至國民黨總實力比起各地方割據的這些聞人或省長來說都不算是很強的,而能夠逐漸突破逆境一個個打敗下來,統一下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這個經驗對蔣來說,應該是滿重要的生活中的烙印。這是第二個部分。
    
    第三個部分就是跟俄國之間的互動。俄國介入中國的政局從滿清末年開始,現在因為列強退去了,到了民國初期的時候,俄國的力量開始興起,不斷介入中國的事務,在中國的北方用各種各樣的辦法滲透,然後培植共產黨。所以當時蔣中正反俄的心情是非常強烈,這跟他執政初期就是民國統一後的初期,跟俄國在北方 邊界有過幾次戰爭分不開關係,當然對他後來的政治觀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是第三個部分。
    
    第四個部分就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當他已經變成了中國的領導人,正準備繼續進行中國的建設,各方面推進的時候,這時候日本開始侵略 中國了。先是侵略中國的東北,再來是華北,再來就逐步進入了整個中國,所以蔣中正在大陸生活的後面很大一部分在跟日本作戰。當然前面的反俄,後面的反日,在他的理解當中就是反對帝國主義。
    
    反日的戰爭在1945年在國際的幫助之下打勝了,但是中國的局勢立刻糜爛,因為國共的內戰重新開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竟然一敗再敗,就丟掉了整個大陸的大好江山,退到臺灣來。
    
    所以,這麼一種政治人物,從他跟隨孫中山革命一路崛起,到頂峰的時候,突然間一下摔落,這對人的打擊來說應該是很大的,所以對他人格的塑造來說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說這些事件最後都反應在他對臺灣的統治方式上面,
    比較不好的那一面就是威權的統治。
    
    但有一個正面的因素我們必須看見,就是他對共產主義的堅決反對的立場跟態度,這一點當然最早是起于國共之間的意識形態對抗,可是從蔣先生他的很多紀錄來看,他還不是說一個很單純的一種意識形態對抗,甚至有人把他劃約成說他是為了追逐個人權力,不完全是這個樣子。
    
    他認識到權力是落實他理想的一個重要的工具或必經之路,或是必須要的一個東西。但是對他來說,反共另外有一種道德上的意涵,這點是大家常常忽略的。我們從他的日記、文稿,從他的很多東西當中你可以看到,他在講到反共的時候,他是把它當成一種非常神聖的道德上的對抗來看待。
    
    我們這麼說並不是美化他,你從他的很多作品跟文稿當中可以看到,他認為共產主義比較邪惡,共產主義對人類的道德破壞比較嚴重,對文化破壞比較嚴重,對人性的摧殘、踐踏比較嚴重,他從捍衛這些價值觀的角度上去反共的。這些精神後來在臺灣真的是非常的落實,當然這種東西一推廣到社會上的話,就難免庸 俗化。兩個地方表現這種庸俗化最清楚。
    
    第一個就是反共教育,我們那個年代,從小到大受的應該說是很完整的反共教育,所謂“完整”就是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裏面都有反共的一些課程,那麼這些課程貫穿在很多學科當中的,這是第一個部分。
    
    這個地方做多了就難免庸俗化了,弄到最後又沒有很多很高明的人才,不斷的在文字上或理論上去推進它。
    
    第二個部分就在社會教育上面,除了在正規的教育上他進行反共的宣傳或反共的教育之外,在社會的這些文宣上,當時的臺灣社會反共也是非常明確的。
    
    那麼一旦到社會上推廣,然後你要天天講、經常講,那難免庸俗化,所以很多話就開始“教條”式的,不斷的重覆、不斷的重覆。但是重覆多了之後,大家至少確定一件事情,大家曉得共產黨跟共產主義不好,我們必須反共,否則我們就會很痛苦。
    
    當然臺灣這些人習以為常,回頭去看也不覺得怎麼樣,大陸朋友來到臺灣這邊看的時候可能會有兩種感覺:第一種感覺是覺得刺眼,你們怎麼這麼說話;第 二種感覺就是說,你們運氣真好,幸虧你們反共,所以你們日子才過得這麼好;你們要不反共,跟我們一樣的話,那你們過的日子跟我們相同,那就很痛苦了、很慘 了。
    
    換句話說,我們過去講的這些,大陸的不管是“三大改造”或者是“五大運動”,然後“反右”、“大躍進”、“三面紅旗”乃至“文革”等等,那可能我們全套都得經過,那個日子就非常非常悲慘。
    
    所以,蔣中正的這個反共帶到臺灣來之後,對他來說固然是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對臺灣來說卻是陰錯陽差,從另外角度來說,保住了臺灣,使臺灣不受到共禍的侵害。當然講到這裏,有人心裏還是不很舒服,因為他不喜歡蔣中正,所以他說你們不來最好。
    
    記得有一次我在外頭演講的時候談到這個話題,有一個本省籍的老太太,她立刻站起來說“我不同意你們的看法”,她說“如果當時不是國民政府來臺灣,不是蔣中正來臺灣的話,那來的就是共產黨了”,她一句話非常簡單,她把問題的本質提出來了。
    
    蔣中正的反共當然也表現在後來的反蘇俄上面,譬如一直有傳言說,在70年代蘇聯方面希望對抗中共,想跟臺灣租借軍港什麼等等,可聽說蔣中正先生拒絕了,然後中共方面知道蔣先生拒絕,還豎起大姆指佩服他說“這是個好榜樣,在民族主義上面,你都沒有任何的虧欠”。
    
    但是蔣中正他不是完全出於民族主義考慮這件事情,回頭看蔣中正拒絕蘇聯是因為過去他跟蘇聯共產黨打交道一直沒有占到便宜,一直是吃虧的多。所以從反共的角度來看,他延伸到反蘇的部分。
    
    所以這件事情對臺灣,我們只能一句話說完,就是反共陰錯陽差對臺灣帶來很正面、很好的結果,當然臺灣人現在回頭去看,未必會體會得很深刻,可是我們從歷史上看,這點恐怕是個不爭的事實。
    
    那麼從這裏引申的下一個問題就是蔣中正他反共,他從什麼地方去反共呢?我們剛說他從道德的角度去反共,他還有一個新的面向就是文化的角度,他從文化去反共。
    
    當然他退到臺灣來之後,他痛定思痛的想:我為什麼打不過共產黨?據說他在陽明山訓練這些年輕的軍政幹部的時候,他問了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國民黨處處打不贏共產黨?為什麼共產黨比我們厲害?他從答案當中去尋求怎麼樣去對付共產黨的一些靈感。
    
    到了60年代中後期的時候,中共在大陸上不是搞文化大革命嗎?搞文化大革命回頭去“破四舊”,去破壞中華文化的時候,他倒找到一個重要的靈感就是 你們破壞中華文化,那我就要復興中華文化。這其實是他來臺灣以後一直在推動的事情,只是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口號,現在卻塑造成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就是:“複 興中華文化”。
    
    當然很具體就是把《四書》、《五經》拿來給小朋友去讀,其實當時沒有說這話的時候,我們在學校裏已經在讀《四書》、《五經》了,只不過我們讀的已經不是完整版,我們讀的是經過篩選的,不過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完整。
    
    我還記得當時念高中的時候,我們有一本書叫《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這本《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簡單的說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裏面一些重要篇章抽出來讓我們念。
    
    我們不但要念還要考試,一切東西進入到考試的時候,那就很進入人心了,就變成說我們這代人裏面,價值觀當中很重要的部分,而這點就是臺灣社會落實中華文化的很重要的一個面向,當然落實中華文化在臺灣還不只這些東西。
    
    在老蔣先生統治臺灣的時候,他很重視中華文化,除了學校教育之外,另外就是在社會上我們看到的,就是談中華傳統文化那些文字、文章非常非常多,乃至當時廣播跟電視節目裏面也經常在講這些東西:“忠孝節義”或者“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維八德”等等,我們講得非常的多。
    
    所以我們這一輩人在臺灣生活的時候,當時應該說是大量時間是浸潤在中華文化的這些價值觀裏面,它對人格塑造各方面來說是有比較大的好處的。
    
    當然如果大陸朋友來臺灣看的話,可能還會看到一點就是臺灣的故宮的文化保存很好,我不只一次聽到大陸朋友講說,這東西還好被你們帶到臺灣來了,如果留在大陸,早就被紅衛兵一個“破四舊”就不曉得搞成什麼樣子了。這是一個非常沉痛的話,但是這些表現出當時的國民政府在老蔣總統領導之下對文化的重視。 這是第四點。
    
    第五點就是對教育的重視,老蔣總統自己是一介武人出身,但是他對文化和教育的尊重還是滿明顯的,當然我們後來在他的日記裏面看到就是說,他對當時大陸上這些文人沒有太多好話,他說這些文人都是陰一套、陽一套,然後表面一套、底下一套。
    
    他認為說這些文人,是非分不清楚,他們看不見真正的善惡、是非跟對錯,所以他認為很多這些文人不管是大學教授也好、或說一般社會上的文人也好,很 多對反共這個問題是不夠堅定的;一旦反共不夠堅定,在他看起來,“大是大非”就不明確。所以他認為到了臺灣之後,臺灣一定要特別重視教育,這也出現我剛剛 前面講的反共教育很明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但是除了反共教育之外,老蔣總統對於一般的正規教育,他倒是相當注重的。你看來了臺灣之後,我們本來就有6年的國民教育,從6歲開始到12歲,有6年的國民義務教育,也就是基本是免費的了,家裏出的錢數是很少的。
    
    後來再過了幾年之後,大概到臺灣十來年之後,臺灣經濟慢慢富裕了,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推動9年的國民教育,也就是把原來6年的國民教育再延伸了3年,就是小學6年之外還有初中的3年,9年國民教育。
    
    當然很多人覺得說9年國民教育不是一下子就見到效果,沒有錯,不是一下子見到效果,可是如果說國家負擔從6年延伸到9年義務教育的話,那對家庭來說,負擔降低很多。
    
    對這些學齡的學生來說,一個最大好處就是少考一次考試,然後可以直接進到中學去讀書,所以他的教育就延伸而完整。當然臺灣教育還有一個你說優點也好、缺點也好,就是很公平。
    
    中國人的社會向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到了臺灣之後也還是這個樣子,因為他畢竟還是中華文化浸潤的社會,所以既然說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話,那怎麼樣去做到“均”呢?就是大家在教育機會上的均等。
    
    所以從6年到9年,這9年的國民義務教育完了之後,進高中跟進大學要公平,要怎麼公平呢?要考試。所以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聯合招生,一要聯合招生、 一要公平,到最後就僵化,所以教材跟教育方式開始僵化,這種注重教育當然有好有壞,但是這是中華文化的延伸,有時候也是沒有辦法啦!不過回頭看過去,像我 們這一輩人乃至比我們小大概十來歲這些人,在臺灣受的教育應該說是完整而不錯,這點是可以肯定的。
    
    我們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我們可以從臺灣過去歷年來的經濟表現,臺灣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國際上的表現跟臺灣這些人才出國讀書。當然很多是在臺灣就沒有辦法受到更高等的教育了,像我們這些年紀前後的人出國的人很多。
    
    出國之後到美國、歐洲、日本追求更高深的教育,有些留下來了,就變成當地社會的中堅,他們進入到當地社會,在知識面上沒有什麼困難,在語言上或許有一點不適應,但在知識面上不困難,為什麼呢?因為臺灣教育的確比較發達。
    
    從現在回頭看過去,臺灣的教育對社會的安定、對經濟的發展、對科技的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些坦白說,還是老蔣總統當時打下的基礎。
    
    那麼最後一點,就是對臺灣經濟發展的貢獻。過去談到這個部分,大家都覺得說大部分是經國先生的貢獻,其實不是的。我們在過去講到說,臺灣經濟發展 最早最早的時候是搞土地改革。大家記得嗎?我們在談土地改革的時候特別強調說,臺灣的土地改革跟世界很多國家、跟中共治下的中國大陸最大的不一樣就是,台 灣土地改革基本和平而不流血,這點非常突出。
    
    所以我才說你不要看老蔣總統是一介武人出身,其實他不是那麼愛殺人,當然在臺灣,他手上是有血債的,這點我們也不能否認。不過相比來說,他比較不愛殺人,否則我們看到土地改革就應該是一個血流成河的土地改革,但並沒有這樣子,所以反證了我們前面的論述。
    
    那麼後面的對外經貿也好,或者經濟建設各方面,坦白說,老蔣總統是有他的貢獻。不過我想在臺灣,要說他正面的東西不太容易,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也只能談到這裏。整體來說,老蔣總統對臺灣有他正面的貢獻,但是也有他負面的部分。◇ [博讯来稿]





陈赓之女谈父亲:救过蒋介石 为何不“救驾”中央 (图)





2009年7月25日




    
    来源:大河报
     “忠于民族,孝于国家”----陈赓大将之女陈知进谈父亲陈赓
    
陈赓之女谈父亲:救过蒋介石 为何不“救驾”中央

    
    陈赓大将之女陈知进
    
    阅读提示
    
    陈赓是一个传奇,他有诸多“唯一”。
    
    他是唯一见过鲁迅并与之有过深谈的红军将领;他是唯一救过蒋介石,又面对面责难蒋介石的红军将领;他是唯一既指挥过抗美援朝战争,又指导过越南抗法战争,与日、法、美“三军”血战疆场的高级将领;他是唯一蒋介石喜欢、毛泽东钟爱,国共领袖都十分器重的军事天才;他既在红四方面军任过主力师长,又在红一方面军任过主力师长……
    
    那么,陈赓大将在女儿心中又是什么样的?
    
    对父亲最深的印象:和蔼可亲
    
    对于“陈赓救蒋”,陈赓从不避讳,与彭德怀等时常聊起,无人不晓。
    
    2009年夏,在河南人民会堂休息室,采访陈赓之女陈知进,从“陈赓救蒋”开始。陈知进是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记者问:“你的父亲讲过他救蒋的故事吗?”
    
    “在家里,父亲很少讲他自己的故事,也就讲过两三个,都和蒋介石有关,如救蒋、被捕等。”陈知进回忆着,“对于救蒋,孩子们也不解。父亲告诉我们,那是国共合作时期,蒋介石还是属于革命阵营的。要是不救他,他死了也是烈士。”
    
    陈赓是黄埔一期学员,“黄埔三杰”之一。“陈赓救蒋”,是在1925年10月东征陈炯明时。
    
    “你心中的父亲,什么样子?”记者问。
    
    “1961年,父亲因病去世,我上小学四年级,还不满11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也不断地听到长辈讲父亲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父亲的形象,反倒越来越清晰了。”陈知进说,“要说我对父亲的最深印象,就是和蔼可亲。可能我是个女孩,父亲和蔼可亲是对女孩子的一种父爱。至于对哥哥,他很严厉。在哥哥的眼里,父亲很威武。我的感受,只有和蔼可亲。”
    
    “你的名字,倒不像个女孩的名字!”
    
    “1950年,我生在昆明,时逢父亲率部进军西南,所以叫了‘知进’。”陈知进说,“大哥生于 1929年,名‘知非’,是爷爷给起的,似乎不难理解;二哥生于1945年,抗战胜利,取名‘知建’,意在要建设新的中国;大弟生于1954年,取名‘知庶’,是因为父亲学名‘庶康’,至于还有没有别的意思,不好说;小弟‘知涯’,则因了母亲名叫傅涯。我们的名字,或有时代印痕,或有父母烙印。”
     陈赓缘何未“救驾”中央
    
    1947年,党中央从延安撤出,转战陕北,毛主席也想调动陈赓部队,“救驾”中央。
    
    但陈赓,竟然不从。
    
    由此,生出很多传说,乃至有毛泽东“你救蒋介石,不想救我”的传言。对此,陈知进说:“父亲不愿西渡黄河‘救驾’中央,从战略角度讲,是想南下打过黄河,牵制敌人,解除陕北困难,最终达到配合彭德怀保卫党中央。这事儿,他还以个人名义,写过一个电报,想直接发给党中央。在小河村参加中央会议前,他先见了周恩来副主席。周鼓励他在会上发表看法。结果,第二天会议快结束,他还没有发言。这时,周点将说,你陈赓鬼点子多,说说吧。他才把想法托出。当时毛主席脸色都变了。见此,周副主席马上把此事给压下了,说这事有待中央研究。”陈知进说,“后来,就有了中央实施‘品’字(陈谢、刘邓、陈粟)战略反攻,父亲一路南下,真的没有去直接保卫党中央”。
    
    谈到陈赓大将1961年英年早逝,陈知进甚至有些“庆幸”。
    
    “父亲不早死,以他的经历和性格,‘文革’肯定会受到大的冲击。母亲因为父亲,被定为特务,下放到长葛五七干校,一直到林彪事发,才回到北京。”
    
    陈知进说,“1938年,母亲和二舅、四姨一起参加了革命,其他很多亲属,除了大舅解放前到了解放区外,因找工作等原因,外公、外婆等去了台湾。父亲的堂妹,也在台湾。我们家在台亲属,他们不在主流社会,是‘匪眷’。母亲兄妹10人,4人在大陆,6人在台湾。留在大陆的,‘文革’中受到冲击;在台湾的,有的坐了10年监狱”。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除此,夫复何言?
    
    “与蒋家后代,见过面吗?”记者问。
    
    “还没见过。有机缘的话,也不妨见见。”陈知进说。




八卦:惊曝林彪和江青是戴笠亲自发展的特务(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国近代头号特务戴笠殉职70周年纪念大会昨日举行,关于他的神祕传闻再次引发关注。军情局前中将副局长翁衍庆昨日在会上表示,戴笠的骤逝改变了中国近代史,毛泽东的妻子江青与曾任大陆国家副主席的林彪其实可能都是国民党特务,因戴笠之死而断线。

  戴笠所领导的军统局,令蒋中正的敌人闻风丧胆,但他同样对抗战贡献良多,提供了诸多重要情报,死在军统局手下的日本人及伪军汉奸达2万3千多人。

  翁衍庆演讲时表示,军情局长官曾多次教诲,“戴笠若未死,大陆不会失守”,这句话初听有些夸大,但随着接触历史越多,这句话也越来越真实。戴笠发展情报员都是“单线领导”,却因意外死亡,军统局无法接续发展在中共内部的情报网路,这让蒋中正相当痛心。

  台湾(专题)“调查局之父”沈之岳当年直接渗透到延安,先后出任周恩来与毛泽东的祕书。军情局曾询问沈,当初身分快暴露时,是不是江青示警?沈对此笑而不答,军情局认为沈的态度就是默认。

  他说,中国近代禅宗高僧虚云法师的弟子曾证实,跟江青一起被戴笠吸收,派往延安,江青顺利打进中共中央,虚云的弟子则被无神论的共产党排斥。

  翁衍庆指出,林彪也可能是戴笠安排在中共的内线。林彪在担任大陆国家副主席半年后,曾写信给蒋中正,称在毛泽东麾下朝不保夕,希望蒋能原谅他的错误。军情局有意重新接线,但这封信的中间连络人返回大陆后神祕失踪,此案中断。


为什么不要随意评价别人?




  作者 | 又又(悦读特邀作者)

  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别人的生活咱们就不要插一脚了。

  ——小悦

  

  1.

  前不久,一条标题为“小婉君金铭低调现身机场 星光黯淡无人识”的新闻登上了热搜榜,内容大概是昔日的童星金铭,一头短发素颜低调现身机场,身边无助理,自己一个人办理拖运手续,在人群中穿梭却没什么人认出来。

  消息一出,很多网友纷纷嘲讽金铭,说她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甚至有人说她是“伤仲永”的代表,一直在走下坡路,当年是家喻户晓,而如今是泯然路人。

  然而,真实的金铭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优秀得多,长大后的她一直以学业为重,放弃就读艺术类院校的机会,考进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典型的学霸。大学毕业后才重返演艺圈拍戏、演话剧、做主持人,而且她始终都在强调自己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文艺工作者。

  其实,所谓的红与不红都是媒体的过度解读,演戏也好,主持也罢,仅仅是一种工作而已,金铭自己本人根本不存在网友口中所说的长大后转型失败的困扰,那为什么一众吃瓜群众却要为了金铭的“不红”而痛心疾首呢?

  我想那是因为我们都太喜欢先入为主了,太喜欢用自己的衡量标准去衡量别人的生活规则,太喜欢用自己的认知经验来丈量别人情感态度。

  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去评价别人的生活,随意揣度别人的好坏。而这种做法,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不会带给我们正确的判断。

  2.

  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人,往往都是具有很高情商的人,他们非常懂得尊重别人,不随意揣度别人。

  他们往往目光长远,有阅历,格局大,成熟且有充实的内在,不需要去通过贬低别人和卖弄自己来彰显人性的高贵,他们更懂得“感同身受”和换位思考,懂得尊重别人的不易和努力,就像美国著名慈善家肯尼斯·贝林一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慈善家肯尼斯·贝林路过旧金山湾区时,突然发现自己的钱包消失不见了。助手着急地说:

  “一定是上午步行经过伯克利市的贫民窟时弄丢了,这可怎么办呀?”

  贝林无奈地说:

  “只能等捡钱包的人联系我们了。”

  两个小时后,助手失望地说:

  “算了,别等了。我们本来就不该对贫民窟的人们抱有希望。”“不,我想再等等看。”贝林平静地说。

  助手很不解:

  “钱包里有名片,如果捡到者想归还,打个电话只需要几分钟,可我们都等一下午了,显然他们并没有归还的打算。”

  贝林不置可否,依然坚持等下去。

  天快要黑时,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是捡钱包的人打来的,要他们到一个叫做卡塔街的地方来取钱包。助手小声嘀咕:

  “这会不会是一个圈套?也许他们想要敲诈或者勒索?”

  贝林并没有理会,而是马上驱车前往。

  到了约定的地方,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孩朝他们走了过来,很显然那是一个贫民窟的孩子,而他手里拿着的正是贝利丢失的钱包。助手接过钱包,清点后发现里面的钱居然一分都不少!

  “我有一个请求,”男孩犹豫着说,“你们可以给我一点钱吗?”

  这时,助手大笑起来:

  “哈哈,我就知道他们一定别有所图。”

  贝林打断助手的话,微笑着问男孩想要多少钱。

  “只要一美元就够了。”男孩不好意思地说。“我走了好久才找到有公共电话的地方,可是我身上没钱,现在我需要支付刚才打电话的一美元。”

  看着男孩清澈的眼神和纯真的笑容,助手羞愧地低下了头。贝林则激动地给了男孩一个拥抱。随即,贝林改变了之前的慈善计划,转而出资在伯克利市建了好几所学校,专门招收贫民窟里没钱上学的孩子。

  在开学典礼上,贝林动情地说:

  “不要妄自揣测别人,我们需要腾出空间和机会,迎接一颗纯洁和善良的心。而且,这样的心最值得我们为之投资!”

  3.

  读完这个小故事,我们在赞美贝林良好的修养时,很多人肯定会痛骂那个助理,狗眼看人低,低估了小男孩的人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和他一样呢?

  当我们发现别人的某种行为习惯和我们自己不同时,我们总是视角狭窄,心胸局限地站在道德的高点轻易去谴责质疑别人,以自己的经验判断对方的优劣,甚至对包括这个人的一类人下结论,贴上标签。但其实我们却根本不了解他们曾经有过怎样的经历,受过怎样的伤害。

  不久前,网上有一个很火的关于“拒绝道德绑架”的视频:

  一车的人都在指责一个看似健康的年轻人没有为老人让座,当他站起来时,人们才知道他没有左腿;

  同学聚会所有的人都在劝一个同学不要不给面子喝了这杯酒,当他醉倒送入医院时,人们才知道他酒精重度过敏;

  很多人都在谴责一个帮其他同学打水还要收费的孩子,当看到他一贫如洗的家时,人们才知道他需要自己赚取学费和生活费。

  其实这个视频里出现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往往不经过细致地了解,深入的调查就轻易地对事情下结论,对人贴标签,所以现在的网络暴力越来越多,轻者人肉他人,让人不得安宁;重则让人精神崩溃,抑郁自杀。

  有时候,你随意揣度的语言就是一把把锋利的剑,杀人于无形。

  就像电影《搜索》里的叶蓝秋一样,生生被舆论压得喘不过来气,最终跳了楼。

  庄子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想加一句:子非他,焉知他之苦也?

  4.

  人的一生怎样开始,无法被选择,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过怎样的人生,幸与不幸,乐与不乐,永远不需要别人去评价。

  所以,作为旁观者,请记住生活是别人的,路是由别人自己选择的。

  你不是别人,你不可能真正理解别人的生活,不可能真正了解别人的喜怒哀乐,更不可能真正对别人的人生感同身受。也许你所认为的幸福对别人来说是一文不值,也许你所认为的痛苦对别人来说是甘之如饴。

  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要尊重他人的决定。

  古人说: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即便是如此,你如果不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就不要轻易评价,这样得出结论,也有失公允。对待他人应该是不偏颇,亦不妄自菲薄。虽然这很难,但不是不可以做到。

  柴静曾写: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当我们追寻到全部真相,其实早就被那般真实震住,每个人都有不可与人言说的苦楚,他只是以一种顽强的生命形态展现在你眼前,这就够了,唯有去理解,宽容,原谅,支持。

  愿你明白,世间所有一切都来之不易,每一种生命状态都值得被尊重。

  所以,永远不要随意揣度别人,这应该是你做人最基本的修养。

  作者:又又,悦读特邀作者,一个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小学语文老师,微博@又又0516。悦读(ID: yuedu58),中国第一女性情感微刊,和小悦一起做高情商的女人。

backchina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恍若隔世/司徒雷登为何不受毛蒋喜欢/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史/谢选骏:我都想加入共产党了
  • 当我老了/丘吉爾:我打仗就是為了.../他把母親送上了斷頭台/在文革中遭活摘器官強奸致死的美女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