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多瑙河/皇权之下的反腐困局/民国那些惊心动魄的司法大案/抓特务的往事
發佈時間: 4/14/2017 7:00:29 PM 被閲覽數: 17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多瑙河上看大景,永生难忘



1



2



3



4



5



6



7




皇权之下的反腐困局


采桑子撰写
    1799年,18世纪的最后一年,正月,整个大清正在天翻地覆。
    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驾崩。紧接着,大学士刘墉突然上奏嘉庆,揭发和珅巨贪。嘉庆遂令和珅停止所有职务,另任其为首席治丧大臣,不得离开宫中。
    正月初四,嘉庆削夺和珅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等职。
    正月初六,嘉庆下令彻查和珅。
    正月十一,嘉庆下旨将和珅抄家。
    正月十四,嘉庆判和珅死刑。
    正月十八,嘉庆最后赐和珅在自己家以一条白绫自尽。
    和珅在狱中的绝命诗道尽了他无限唏嘘和不甘:“百年原是梦,卅载枉费神……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他感慨着,“抱怨”乾隆为何抛弃他先走。而嘉庆也同时在“抱怨”,为何留给他这样的大清王朝。
    大清王朝留给他的第一个障碍便是和珅。正如嘉庆所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和珅在乾隆朝一手遮天,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于回忆录写:“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所以,和珅这座大山,无论他是否贪污与否,嘉庆势必要扳倒。
    只是,嘉庆翻过这座大山后才更深刻的体会到,等待他的征途是“崇山峻岭”。首先是人口问题。乾隆朝人口增长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康熙年大约在一亿左右,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人口达3.5亿。中国自古以来的人地矛盾再次激化,大量人口无地可种无粱可吃,以白莲教起义为代表的国内矛盾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北美白银的大量涌入让当时的清朝面临巨大的通胀,自乾隆朝初始物价已上涨了三倍,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古训让后来的清朝统治者面临巨大财政压力。进而地方政府将压力转嫁于老百姓,千奇百怪的苛捐杂税让百姓苦不堪言,从乾隆朝愈演愈烈的腐败蔓延到嘉庆朝,腐败成为嘉庆最为急迫解决的问题。
    嘉庆开始向反腐进攻,打倒和珅这个大老虎仅仅是开头。他声称要反腐无死角,见一个撤一个绝不手软。于是从1802年到1805年的三年内,全国省部级高官几乎换了个遍,十一个全国总督当中,六个被他撤换,每月都有重要的人事变动。
    可是,如此运动反腐并未取得嘉庆想要的效果,人们也逐渐麻木于打老虎,因为大家知道总会有新老虎出现的。该如何办呢?
    嘉庆在1805年的深秋再次踏上自己祖先打天下的龙兴之地,认真追忆先祖们革命的峥嵘岁月。想到如今大臣时常上表奏折,讲一些“祖宗不足法 天道不足畏”等类似的话,提出应该全面深化改革,这让嘉庆一时间陷入深思。
    然而,嘉庆最终并未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踏上了“封闭僵化的老路”。“守成”是他拿出的药方。
    嘉庆认为如今大清有诸多困难,并不是制度不好,而是制度执行不善。“间有一二庸碌官僚因循怠玩,不遵旧制”,贪官们把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忘光了,才导致政策和制度在执行中变了样。所以他认为自己的政策是回归乾隆的正确方针,而非唱反调。他还宣布说,父皇乾隆晚年虽然做了些糊涂事,但总结他的一生,错误和成绩至少应该可以二八开。
    为了遏制腐败风气,他不仅树立廉政模范让大家学习,而且自己以身作则。嘉庆20多年的皇帝生涯中从没仿效父辈南巡,也没举办豪华寿宴。根据朝鲜来使记载,“观于宫殿之多朴陋,可谓俭矣。”
    教育式反腐不能说没有效果,只是收效甚微。然而试图跨过“不敢腐,不能腐”而实现“不想腐”,几乎不可能。在腐朽的制度下,就连嘉庆树立的廉政模范广兴之后也沦为贪官。
    其实无论是运动反腐还是教育反腐,均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这也是嘉庆反腐难以有持续性和大作为的主要原因。之所以难以彻底清除腐败土壤,是因为极权的政治制度。
    大清王朝上到皇帝军机大臣,小到县官股长,每一个位置上的一把手根本无法接受到实际上的制度性的约束。例如直隶省财政厅的一个小小办事员,顶多是股级干部,从嘉庆元年起,数年之间,居然贪污了三十一万两白银。只要反腐风头一过,新老虎和苍蝇便重新出现。而嘉庆的守成政策和教育反腐,自认为是渐进改革,但实则暴露了皇权下反腐无效的根源:每一个皇帝都希望自家的统治“千秋永固”,而非老百姓的生死。
    于是,皇权下的反腐无论成功与否,都印证了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揭秘:民国那些惊心动魄的司法大案


纪录大时代 凤凰卫视

  民国时期,中华大地内忧外患,国民与社会被不安和惶恐所笼罩,一桩桩惊心动魄的大案先后发生。

  

  今天,就让小编带领大家

  一起探寻这些一波三折的案件,

  究竟谁是幕后操盘手?

  姚荣泽案

  

  1912年3月23日,初春的上海,旁听者达到上千人,随着法庭书记员的一声,中华民国审讯姚荣泽案,现在开庭审判,时间定格于此。这是民国历史上的第一起按照西方法律程序公开审理的案件。

  

  1911年的年底,正是武昌起义获得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份,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时任江苏省山阳县县令的姚荣泽,在这乱世之下,做了一个相当致命的判断。

  

  郦波“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阮式,一个叫做周实,两个人都是南社成员,后来加入同盟会了,很早就投身于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们就回到故乡山阳县,组织了一个等于像巡逻队维护治安一样的,打算筹建山阳当地的新政权。在这种革命风潮下,当地的乡绅啊,包括此前清政府任命的官员啊,包括当地的县令,就是今天我们讲的这个主人公姚荣泽,就很茫然。”

  

  梅毅“

  作家 梅毅:

  山阳县的县令姚荣泽,等于是光复之后,他又被地方士绅推举,来维持地方的秩序。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想周实和阮式这两个南社的成员对他有所呵斥,一个是问他钱财问题,还有一个是这两位对他的态度非常不恭敬,所以姚荣泽对这两个人就怀恨在心。”

  当时,山阳县地方的乡绅害怕周实和阮式这两个人带头分他们的财产,因此这些人就暗中沟通姚荣泽,杀死了周实和阮式二人。但随着时间的发展,革命风潮越来越明显,姚荣泽意识到自己当初对时事做出了错误判断,所以他只好抛家离业跑路了。

  逃跑后的姚荣泽迅速被捉拿归案,如此罪大恶极之人,在刚刚获得新政权的革命党人看来,自然是一枪毙了了事,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此案的背后,其实是整个士绅阶层与革命党人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陈其美

  

  

  伍廷芳

  伍廷芳曾经做过出使美国的钦差,在英国做过律师,又在香港受到高等法学教育,是一个完全理解西方法律精神的人。此外,他还在晚清时期参与过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他具有法律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他希望在他参与创立的新中华民国,能够建立起一个像英美那样的独立司法体系。

  而陈其美,虽然他曾短期在日本留学,学过法政、警察,但他未必从内心理解西方的司法精神。所以他们之间有一些分歧是正常的。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因为陈其美是一个做事非常冲动的人,所以他一方面要求把姚荣泽解押到上海来,一方面在报纸上宣布要用沪军都督府的军事法庭来审判。

  ”

  

  傅国涌“

  学者 傅国涌:

  伍廷芳那时是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总长,他更愿意把此案当做是一个开司法先例的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一个判案,所以希望由司法部来组织一个公开的临时法庭来审判。

  ”

  

  电报机

  从2月23日,姚荣泽被押解到上海,再到开庭审理的一个月时间里,伍廷芳与陈其美之间的书信电报往来,双方措词日益严厉,七十岁的伍廷芳一心倡导司法独立之原则,而时年不过三十四岁,却大权在握的陈其美则几近讥讽。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陈其美任命他的沪军都督府军法司的负责人蔡寅作为主审法官,又找了一些革命党人代表,组建了一个临时法庭。因为他在军法司的控制之下,还是具有军事法庭的特点。伍廷芳坚决不能接受,他说民国司法制度,很重要的就是司法要独立,不是你一个军政官员可以决定的事情。

  ”

  “

  作家 梅毅:

  陈其美马上把他任命蔡寅为法庭庭长的这个任命登在报纸上,等于公告民众,如果不是我沪军都督府人来插手审讯的话,那肯定会有损我革命军都督府的形象。在伍廷芳看来,陈其美的那些辩驳完全有悖于真正的司法独立这样的精神。”

  伍廷芳和陈其美往来交锋数次。陈其美说伍廷芳是司法部长,而司法部成立百日毫无建树,这次是趁着姚荣泽案插出一脚,好显示出司法部权力多大,完全是博取虚誉,实际上是不合法,不合理,更不合情。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接到这封信之后伍廷芳也真火了,伍廷芳也回复他,说你知道法制法规的建立是一个多么慎重的过程吗?所以到最后,伍廷芳给陈其美写信,放下所有的争执,最后一封信写的很长,给他详细做了一个司法普及。

  ”

  

  孙中山

  事情终归得有一个结果,一方是革命同仁一心为同志报仇雪恨,另一方则是铁了心要将此案,办成民国司法第一案,普及国民司法意识。手心手背都是肉,时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必须做出选择了。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孙中山有一点伟大的地方就是他平常虽然性格很冲动,但是在大局上他能超越自己感性的认识,能够很理性的。当他把这个案子上升到确立民国司法精神的高度的时候,孙中山意识到伍廷芳是对的,他这时候开始也非常支持伍廷芳。

  ”

  “

  学者 傅国涌:

  这个案子相当程度上,是按照伍廷芳的那一套程序,有律师、有陪审团、有法官、主审法官,所有的形式都具备的情况下进行了审理,也充分的让当事人姚荣泽进行了自我辩护,让他的律师充分的发表了法律的意见。

  ”

  

  法庭当庭宣判,判处姚荣泽死刑,似乎是一件没有多少悬念的事情,伍廷芳一直在强调的只是审判制度,却并非如何判定姚荣泽的罪行。然而,中国司法史上的第一个陪审团,却做出了实实在在的结论,他们向法官提出了不同意见。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这个事情虽然判处了死刑,但是陪审团也认为,因为案件发生的当时,是在这个革命光复的一个过程中,当时天下大乱,人心浮动,所以这个姚荣泽也有情有可原之处,陪审团最后也提出来是否有值得宽宥之处,所以申请大总统是否可以特赦姚荣泽。
backchina



抓特务的往事






张鸣

  文革期间,作为边境地区的中小学生,抓特务是一项严肃的任务。那时候,我在黑龙江的农场,已经变成了生产建设兵团,领导都换成了带领章帽徽的现役军人。我们的通信地址,也改成了铁字xxx号,很有些神秘感。大人们都说,他们已经成为兵团战士了,团里有枪的人也多了起来。此时,我的父母经过牛棚的磨难,已经下放到了连队,因此,在场部上学的我,只能住校了。

  那个时候,我们没有间谍的概念,脑袋里有的,就是特务。而且主要是苏修派来的特务。当时这样的特务,是真实存在的,多半是我们这边逃过去的人。如果是一般的人,那边扣了,审一通就给送回来,只有极个别的,才可能被培养为特务,再派回来。那个年月的中苏边境,相当紧张,但奇怪的是,那边跑过来的人极少,而我们这边过去的人则比较多。尽管多数都被送回来,但是该跑还是跑,有的人跑的时候,为了争取那边的信任,就带一些《参考消息》。

  当年的住校学生,是要经常出动抓特务的。第一个任务是站岗巡逻,两人一班,定期换班,每班两个小时。第二个是紧急出动,围捕打信号弹的特务。当时我属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我的理解,介于革命群众和阶级敌人之间,两个活儿都得参与。因为两个差事都很辛苦,出身好的同学不肯让我便宜了。

  十几岁的孩子,都很贪睡,但是,到点上岗,必须爬起来,尤其是大冬天的,出门就是大烟泡,风带着沙子状的雪粒,打到脸上,生疼。但是,还必须得在四下里转,看看有没有可疑的人。在我的记忆里,夜里站岗巡逻,几年下来,什么收获都没有。至于紧急出动抓特务,则更是累死人,山上山下的跑,跑到了,连个人影都没了。经常能看到信号弹飞起,但就是一个特务也抓不到,我们这些学生抓不到,连团里的武装营的人,带着枪,也抓不到。不是我们不想抓,非常想抓,但就是抓不到。

  当然,阶级斗争的弦是必须绷紧的。我们这些住校生成天白忙乎,但不住校的学生和其他革命群众,却有斩获。开始,他们抓特务,都是把目光盯在我们这些黑帮家庭上,每次抄家,最想找的,就是电台。但是挖地三尺,在任何黑帮家都没有找到。于是,目标就转移了,去找那些面生的可疑之人。你还别说,有一阵儿,几乎每天都有可疑的人被扭送团部,可惜,核查之后发现几乎都是逃荒的盲流,而且跟我们临近的公社某些人还有亲戚关系。可真要是抓特务那根弦被蹦起来了,看谁都像特务,举报的,扭送的,络绎道上。

  必须承认,在那个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年月,阶级敌人的确很多,不仅有内部的地富反坏右,还有外面派来的特务。全民上下都在抓阶级敌人,抓特务,内部的阶级敌人倒是越抓越多,而且基本没个跑,但偏偏特务却极少有被群众抓到的。没有赏金,没有奖励,但大家的热情都很高,可是,就是一无所获,平白给专政机关添了好些的麻烦。一批批的人送来了,你总得审吧。

backchina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旱情缓解/雄安千年图宏再引爆国人最丑劣根/西方文明亡于吸毒上瘾
  • 就是现在/李白秘密/假如咱是美联航的乘客/第二次朝鲜战争/倒在四一二屠刀下的国民党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