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二十四孝/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斯大林女儿叛离苏联真相/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發佈時間: 5/2/2017 1:35:44 PM 被閲覽數: 24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二十四孝,图文并茂,一定要看一看


文化苦旅

  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了。孝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素养,让我们一起读读《二十四孝》,感受那些似乎已十分遥远的故事。里面有一些故事可能有愚孝的成分在,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取其精华,把孝道正确的发扬光大。

  

  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6、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7、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backchina






醍醐灌顶!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是这两个字:正义!


 

  古典伊斯兰文明的核心价值是“公平”,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是“自由”,那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答案是“正义”!

  文:张琦彬 读史(dushi818)专栏作家

  文化名人易中天听从恩师刘道玉的建议,不做飞人做蛙人,沉潜江南小镇多年,一心著作《易中天中华史》。笔者满怀期待,一睹为快。

  治学者必先治史,早已名声在外的学者易中天,治史果然不同凡响。

  易先生将有史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文明归结为三个:

  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大陆农耕文明;

  

  


  以伊斯兰文明为代表的游牧商贸文明;

  

  


  以现代西方文明为代表的海洋工商文明。

  上述三个文明次第接续出现,分别代表古代、古典、现代三代文明,各领风骚数百年。(编者注: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等属于已消失的没留下什么影响力的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间接或直接孕育了伊斯兰文明以及现代西方文明,不在此展开。本文只立足于对现代世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文明。)

  易先生认为,文明有意志,宇宙有目的。宇宙的目的就是人,文明的意志,则是为全人类找到谋求幸福的方式和途径。

  

  为了看清中华文明的特质和走向,易先生把在后出现的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放在中华文明之前介绍。而事实上,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中华文明的盛极而衰同步出现;后起的西方文明,在其勃兴阶段,更是将腐朽衰亡中的中华文明和保守顽固的伊斯兰文明做为进攻消灭的对象。

  伊斯兰文明的核心价值是“公平”。伊斯兰文明与默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同格同源,同步诞生,同位发展,宗教信仰与文化精神、终极关怀与世俗社会融为一体。

  伊斯兰文明的世界性品格,正是伊斯兰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真主固有的“至仁至慈”。在真主面前,只有先来后到,没有贵贱尊卑。真正的穆斯林,必须热爱和平,尊重生命,关心他人。

  仁慈的真主,赋予伊斯兰文明“公平”的核心价值,穆斯林的公平公正、自由平等、大度宽容,为伊斯兰赢得了人心,贸易得以拓展,文化得到传扬。

  伊斯兰教迅速在西亚、北非、东南亚地区得以传播,不是没有原因的。“公平”的特质,是伊斯兰成为世界性文明的关键所在。

  凡事有利就有弊,因为强调公平,伊斯兰世界的效率自然不高,在经济发展上很难与文艺复兴后讲求效率的西方国家抗衡。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广大穆斯林被现代社会抛弃疏离而产生的愤懑绝望情绪,给世界带来了梦魇般的伊斯兰恐怖主义。

  

  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是“自由”。现代西方文明,是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继承复兴古希腊、古罗马传统,在与西方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政权做斗争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新型文明。

  现代西方文明高举“独立、自由、平等”的大旗,其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则是自由。独立是自由的前提,平等只针对与自己相同文明程度的群体,对待落后的非洲人、印度人、中国人,是不必讲平等的。

  思想自由的西方人,在实现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后,凭借先进的工具和武器,持续不断地进行探险和侵略,将西方文明带到全球各个角落。推动世界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和诸多问题。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任何一种文明,如果能够风雨沧桑而延绵不绝,骨子里就一定有核心价值。有价值和价值观,才会有精神和方式,由此创立的文明,也才可持续发展。

  人类之所以要有宗教,是为了安顿自己的信仰;而强调信仰,又是为了保存自己的核心价值。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难以保证价值观的恒定。中华文明是独特的,没有宗教信仰,却能长期延续。

  伊斯兰文明是“以神为本,政教合一”,价值观始终如一,但也面临着如何融入现代社会的新问题。

  现代西方文明是“以我为本,知行一致”,已经与中世纪的神权思想决裂,以个体为中心极大实现了人的自由,但也因受民粹绑架,早期到处侵略,现在陷入高福利的陷阱难以自拔。

  我们则是“以人为本,家国一体”,但,这里的人,不是个体的、独立的人,而是群体的、血缘的人。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不来自信仰,而来自历史。

  

  我们的文明,外在表现为和谐的秩序。三纲五常、亲属等差是秩序,祭祀礼乐是秩序,建筑仪仗是秩序,甚至文化艺术也是秩序。家族、国家的存在,都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是宽容,四海一家,海内皆兄弟。汉唐时代的长安,可以成为四方来朝的国际大都市;道教、佛教、景教、伊斯兰教、拜火教等各大宗教,可以在中国并行不悖。

  但这显然不够。小心翼翼维护的秩序,总会被不断破坏,一味的宽容,甚至会失去自我。中华文化因强调秩序,早早建立起庞大完备的国家机器,集中资源,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创造了辉煌。但法久弊生,手段成为目的,秩序往往导致僵化,窒息社会活力,最后走向秩序的反面,文明在大动荡中几乎被消灭殆尽。我们历史上的宽容主要是基于长期的文化优越感,一旦明白自己落后,宽容很容易转为保守。

  秩序和宽容,不足以构成文明的核心价值。这里面一定还有需要继续探究的地方。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顺应文明的意志,为全人类找到谋求幸福的方式和途径。唯其如此,才能在引领人类社会达成共识、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文明的腾飞。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应当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富强”是愿景,是结果,不是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哪个民族都渴望富强,问题是如果致富来自巧取豪夺,强盛就是穷兵黩武,这样的富强能为大多数人接受吗?“法制”也不是,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法制是为了实现少数人压榨多数人的手段,何来长治久安?二世而亡的暴秦,两千年前就恪守法制,结果怎样?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易中天在书中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也许,他是要我们为此而上下求索,也许吧。核心不能多,只能是一个,多核心等于没核心。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个适应新时代的核心价值,我以为要高举“正义”的大旗,正义包含了公平、自由,又不限于此。

  在这个问题多多、随时面临毁灭危险的地球上,正义是王道,是秩序,是公平,是人类的极大自由。

  当然,正义不是凭空而来,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人类的先进思想文化,借鉴中外历史经验,深刻解读并实行之。
backchina



揭秘斯大林女儿“叛离”苏联真相解密




  斯韦特兰娜·阿莉卢耶娃

  作者:梁平、郑挺颖

  来源:《复活的档案》

  斯韦特兰娜·阿莉卢耶娃是斯大林惟一的女儿,也是斯大林最疼爱的掌上明珠。然而世事无常,这位原苏联“第一红色公主”后来却走上与苏联、与父亲彻底决裂的道路。如今,年迈的斯韦特兰娜住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家敬老院,她在那里有个西方化的名字叫“拉娜·彼得斯”。不久前,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的记者有机会对斯韦特兰娜进行了采访,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出了关于她的两集纪录片。俄《共青团真理报》近日独家披露了该纪录片的相关内容。

  

  斯大林怀抱他的女儿斯韦特兰娜。摄于1935年。

  1.“我永远都不会回到俄罗斯”

  显然,与斯韦特兰娜交谈需要有足够的忍耐力。这位年迈的老人仍然性情多变,她时而生气,时而暴怒,时而笑,时而哭……而且常常语出惊人。

  面对来自俄罗斯的电视台记者,斯韦特兰娜开门见山:“您很幸运,我同意开口了。我一般不接受采访,记者们总喜欢添油加醋,乱贴标签,我不喜欢。我之所以同意和您聊,是因为您叫我斯韦特兰娜,另外,您很年轻。”

  采访伊始,斯韦特兰娜便声明她只讲英语。但是谈话中间,她常常从一种语言跳到另一种语言。

  斯韦特兰娜说:“我拥有美国公民护照已经30年了。我不想讲俄语。我一直憎恨俄罗斯,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无论怎样,我永远都不会回到俄罗斯。我已经不是俄罗斯人。”

  2.“母亲曾想与父亲离婚”

  

  斯韦特兰娜和娜杰日达·阿莉卢耶娃

  斯韦特兰娜生于1926年,其生母娜杰日达·阿莉卢耶娃于1932年自杀,对其真实死因,历史学家们至今众说纷纭。

  “我的母亲并非俄罗斯族人。她的母亲是德国人,父亲则有一半茨冈人(即罗姆人,为起源于印度北部、散居世界的流浪民族。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英国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的血统。所以,她天性既多愁善感,又聪颖过人。她吞枪自杀后,父亲认为这是对他的背叛。她生前不幸福吗?完全不能这样说。关于她不幸福的说法都是一派胡言。她能够拥有想要的一切。父亲可以给予她一切。房子里人也多,有家庭教师、保姆……她当时已开始就读于工业学院,准备一年后与父亲离婚。这些尽人皆知!她想毕业后就去工作。她是个女权主义者,一心想着找工作、离婚。”

  记者:“为什么?”

  斯韦特兰娜:“她想独立自主地生活。当时所有的妇女都希望独立。早期俄罗斯女权运动就是这样的。”

  母亲死后,斯韦特兰娜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父亲斯大林工作繁忙,很少与孩子们见面。

  “我不知道任何机密。我的父亲是个聪明人,从不将家人牵连进国家事务。即便在母亲自杀后也是这样。购物就像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省钱才是王道,搜索微信号shengqian899,免费领取淘宝优惠券。他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背叛者。”

  记者:“他认为,是她背叛了他?”

  斯韦特兰娜:“当然。”

  3.因为爱,男友遭牢狱之灾

  斯韦特兰娜外语学的是英语,而且学得非常好。她正是从境外报纸上才得知母亲的死因--按照当时官方的说法,是死于急性阑尾炎。二战期间,为安全起见,她被送至古比雪夫(现在的萨马拉市)。她在那里开始了初恋,对方是个导演兼编剧,名叫阿列克谢·卡普列尔,比她大20岁。

  “他是个著名的俄罗斯电影制片人和编剧,家喻户晓,”斯韦特兰娜说,“当时他在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执教,拍摄过多部革命题材电影。他远非我的最终归属,我们只是好朋友。在当时的俄罗斯,还没有婚前性行为的概念。我们一起看电影,看戏,逛画廊……”

  花前月下的日子没持续多久,阿列克谢去了前线,从战地发回许多新闻报道。有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封“来自斯大林格勒的中尉信函”,信中卡普列尔公开对斯韦特兰娜示爱。克里姆林宫很快知晓了这件事,阿列克谢被以英国间谍的罪名流放,后被送往集中营劳教。这样,斯韦特兰娜的初恋就在父亲的粗暴干涉下“告终”了。她也因此开始憎恨“独断专行”的斯大林。

  斯大林共有3个孩子。斯韦特兰娜说:“大哥雅科夫二战期间被俘牺牲。二哥瓦西里比我大5岁,非常害怕父亲,父亲在场时,甚至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我是惟一正常的孩子……”

  斯韦特兰娜的学业也遭到了父亲的“干涉”,她上大学时本想报考文学系,但后来却进了历史系。

  “是父亲让我改系的。当我告诉他想上文学系时,他质问说:‘文学?作家?流浪文人?’然后便要求我转到历史系。我那年17岁,那个年龄段的人没人喜欢历史……更何况,大学毕业后会被分配去当历史老师,我讨厌当老师!”

  4.“他想让我生10个孩子”

  1944年春,18岁的斯韦特兰娜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学生莫罗佐夫(犹太人)结婚,并于第二年生了一个男孩,取名约瑟夫。约瑟夫现居莫斯科,是治疗心脏病的专家。他很乐意讲述自己的家庭和童年的回忆。他已经多年没有与母亲联系了。据斯韦特兰娜称,那场婚姻斯大林并不赞成,很快就走到了尽头。

  斯韦特兰娜说:“我想读完大学。但是丈夫却想让我给他生10个孩子。他甚至从未考虑采取避孕措施!我做了4次堕胎,还有一次早产经历。我因此疾病缠身,后来便和他离婚了。”

  “我的第二任丈夫是日丹诺夫(当时苏共中央书记安德烈·日丹诺夫之子)。因为是父亲的选择,我们便很快结婚了,婚前甚至没有约会过。当时父亲年事已高,我不能总是违背他的旨意。

  “我只知道,自己对这起婚事很不情愿,在叶卡捷琳娜出生后不久,便与他离婚了。父亲对此极其不满,不过在此之前他已经明白,我总是做那些他不喜欢的事。”

  斯韦特兰娜与日丹诺夫生下的女儿叶卡捷琳娜·日丹诺娃现在生活在堪察加半岛,不过她拒绝就自己的父母发表任何评论。

  5.“叛离”苏联成大新闻

  斯大林死后,斯韦特兰娜家里所有与斯大林有关的私人物件都被收走,包括各类文件材料,只有部分返回了复印件。斯韦特兰娜正是在那时将自己的姓“斯大林娜”改成了“阿莉卢耶娜”(随母亲的姓)。但是当时的苏联政府对她很好,曾与她同学的赫鲁晓夫对她尤其好。

  20世纪60年代初,斯韦特兰娜再次结婚,丈夫是来莫斯科工作、治病的印度共产党员勃拉哲士·辛格,后者很快就去世了。斯韦特兰娜以护送丈夫骨灰回故土安葬的名义前往印度。在印度时她就住在辛格的家乡,3个月后她决定前往美国驻印度大使馆,要求移居美国……

  斯韦特兰娜说:“60年代时已经有不少人叛离苏联,我决定效仿他们。当时美国驻德里大使馆距离我住的地方很近。”

  斯大林之女“叛离”苏联!这在当时可是震惊全球的大新闻!苏联政府为平息事态,只由塔斯社发布了一条消息,称斯韦特兰娜已获得印度签证,她有权在境外想待多久就待多久。不过斯韦特兰娜并未马上获准赴美,她先是从印度前往瑞士,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后才辗转到达美国。俄罗斯国内有人指责说,她无情地抛弃了自己的孩子。

  对此,斯韦特兰娜辩解:“我儿子当时已婚,女儿也已经17岁,上大学了。他们不是襁褓中的婴儿。他们已经成人。在美国,这么大的孩子已开始独立生活,母亲在他们的生活中已不再扮演关键角色。”

  斯韦特兰娜在美国再次出嫁,丈夫彼得斯是位建筑商人,两人育有一女奥尔嘉。奥尔嘉现居住在一个美国小镇,在商店当售货员。她与母亲也没什么来往……

  斯韦特兰娜回忆:“我们一见钟情。但是,彼得斯对他的姐姐言听计从。后者以为,我应该拥有父亲留下的数百万遗产。当她发现并非如此时,便想尽招数,将我们拆散。当时我身边没什么钱,便带着奥尔嘉前往伦敦……”

  6.“这和斯大林有何关系?”

  孤女寡母在伦敦生活得颇为不易。因为缺钱,斯韦特兰娜不时会给在俄罗斯的孩子们写信,信中附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最新联系地址。但这些信件都如泥牛入海。一次,儿子约瑟夫终于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一封标有电话号码的明信片,便打电话找到了斯韦特兰娜……事后约瑟夫承认,这一切可能是苏联当局暗中安排的。要知道,当时正值冷战,一下子就把电话打到伦敦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接到儿子的电话后,斯韦特兰娜决定携女儿返回俄罗斯。

  “我回国是因为女儿。当时我们的钱花完了,而苏联的教育是免费的。”

  斯韦特兰娜归国后,政府给她配发了住房、专车、退休金,当然,也派人对其进行严密监视。

  

  戈尔巴乔夫

  “我一回来,美国护照就被收走了,”斯韦特兰娜说,“开始指示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周围都是一帮白痴,没有一个有头脑的人!戈尔巴乔夫当时还没有出现……”斯韦特兰娜回国是在1984年底,而亲西方的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总书记是在1985年5月。

  斯韦特兰娜在莫斯科待了一段日子后,又从格鲁吉亚辗转去了美国……此后彻底与苏联一刀两断……她再没与在俄罗斯的孩子们联系过,很快女儿奥尔嘉也离她而去。斯韦特兰娜最终落得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苦度晚年。

  采访当中,纪录片摄制人员曾打开俄《共青团真理报》的网站,向斯韦特兰娜展示其孙女薇卡的照片。这位孤独的老人很快就勃然大怒:“又写什么‘斯大林的女儿’!这和斯大林有何关系?!”很显然,仇恨之火至今未在这个女人的心中熄灭,对于自己的父亲,她仍然耿耿于怀。







帕斯卡尔: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2017年4月30日



    帕斯卡尔: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法广RFI 特约专栏作者:赵越胜)[提要]与笛卡尔活动在同一时代的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是一位怀有强烈宗教情感的大科学家和思想家。他一方面批判经院哲学对人类科学发展的阻碍,一方面又虔诚地信奉上帝。他是一位詹森派信徒。正是这个矛盾,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的脆弱易损的处境。*
    
    第一节 青年帕斯卡尔与科学
    
    问:前面你讲到笛卡尔时,说他是个天主教徒。但从他的著述中看,他似乎更注重理性。而帕斯卡尔的思想中却有许多神秘感,他似乎更受宗教的影响。
    
    答:十七世纪这两位并肩而立的巨人,个自的思想风格有很明显的不同。一位清晰明快,一位神秘犹疑。但两人都在数学方面有突出贡献。所以这种区别要从两人对宗教的态度上找原因。今天我们开始讲帕斯卡尔,他会涉及到一些宗教问题。我先给听友们介绍一下帕斯卡尔的生平。帕斯卡尔1623年生于法国中部的克莱蒙,他比笛卡尔小27岁,两个人的家庭背景很像。帕斯卡尔家也是小贵族,他的父亲艾蒂安·帕斯卡尔也是政府官员,有相当一段时间他掌管鲁昂城的税收大权。这位艾蒂安·帕斯卡尔其实天性是个科学家,他极喜爱读书,在数学方面很有造诣。他对独子帕斯卡尔的教育,采取了和蒙田父亲同样的方法,自己来当启蒙老师,让小帕斯卡尔自由学习,不去那些教会学校。他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而完全不在意他有什么文凭。有一件事情对帕斯卡尔后来思想中的神秘感有影响。他出生后不久身上就表现出两种奇怪的症状,一是怕水,一是怕他父母彼此表现出亲密,比如拥抱亲吻。每逢此时小帕斯卡尔就会抽搐、昏厥,结果有人告诉他父亲,说小帕斯卡尔的病,可能是因为他的母亲不肯给一位老太太施舍,而这个老太太是一个有魔法的人。结果他父亲真找到了这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施展魔法,而且她配了一种草药治好了小帕斯卡尔的病。经历了这件事情,帕斯卡尔一生都因理性与信仰、明智与疯狂的冲突而备受折磨。
    
    问:帕斯卡尔是坚信科学的人,却让一位巫婆治好了病,这实在太奇特了。
    
    答:是啊,所以他始终对人的脆弱和非理性的一面体会很深。在他12岁的时候,他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知识,而且开始对数学和几何感兴趣。但是他父亲怕他年纪太小,理解不了深奥的几何学,竟然把欧几里德几何学的书藏起来不让他读。但帕斯卡尔凭借天才苦学,在16岁那年就写了一篇学术论文《论圆锥曲线》,这篇文章曾被送给笛卡尔看,他一方面认为这孩子天才过人,一方面也指出论文中有模仿他人的痕迹。当然16岁的帕斯卡尔从他父亲的朋友处汲取一些知识和想法,也属正常。但他的天才已被当时法国的许多大人物所承认。这时,帕斯卡尔的父亲去鲁昂任税务总监,小帕斯卡尔见他做账日夜劳累,就开始构思一架计算器,来减轻父亲的工作量。这台机器成功地制造了五十多台,许多达官贵人都买来收藏,现在仍有几台存世。雅克·阿塔利评价说:“帕斯卡尔作为人类历史上的首创者,已使符号操作自动化,并制成一种能编排运算规则程序的机器。其实帕斯卡尔的计算器,一旦从十进位变为二进位制,那么当今所有的计算机,就只不过是对它作了改进而已”。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夸张,但是从最基本原理的角度看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问:真是了不起的天才!你说的帕斯卡尔的论文《论圆锥曲线》,是不是被称之为帕斯卡尔定理的“圆锥曲线六边形定理”?
    
    答:正是,帕斯卡尔阐明了一条定律“圆锥曲线内接六边形,其三对边的交点为共线”。正是在这条定理的基础上,产生了投影几何学。有了它,才有现代建筑制图和工业制图。帕斯卡尔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真空理论。而在古希腊,最有科学头脑的哲人,比如亚里士多德也否认有真空存在,因为在那时承认真空就仿佛承认虚无。而帕斯卡尔用自制的长玻璃管子,在不同的海拔上观察水银的升降,从而证明了真空的存在。这对人类的生活影响极大。所以我们要知道,法兰西民族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极大。帕斯卡尔只活了39岁,却有这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实在让人惊叹。
    
    问:帕斯卡尔对科学所作的贡献已经相当惊人,但是他不还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吗?
    
    答:对。这些科学贡献是开创性的,即便后世科学的发展,超出了帕斯卡尔当年的水平,可是帕斯卡尔在哲学、神学等方面的建树却是无法被超越的,葆有永恒的生命。他在24岁那年接受了詹森派的宗教理念,这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影响极大。为了听友们能更好地理解帕斯卡尔,我想先讲一下詹森派。在法国提起詹森派,就一定会提起波罗亚尔(Port Royal),B线上有这么一站,就在卢森堡公园附近。这本是一个女修道院的名字,它创建于1204年,坐落在舍弗洛兹山谷中,一个叫做波罗瓦(Porrois)的地方。波罗瓦是个古法语词,意思是荒凉僻静的沼泽。后来波罗瓦转音成为波罗亚尔,约定俗成用来指简朴僻静的处所。到了十七世纪,亨利四世的一个朋友、巴黎高等法院的法官安托万·阿尔诺的妻子卡特琳,在巴黎圣雅克街和天文台林荫道交口处买下了一座宅子,让乡下的波罗亚尔修道院的修女们搬到巴黎来住,这就是巴黎的波罗亚尔修道院的来历。到了1637年,阿尔诺家族的一位男子勒梅特,在波罗亚尔修道院边上买了座房子隐居起来,原因是他爱上的姑娘嫁给了别人。这位勒梅特不是寻常人等,他是巴黎最有名的律师,又是国事顾问。但因爱情受挫便看破红尘,做了一个不出家的出家人。
    
    问:这倒真应了中国古人的话,大隐隐于市。*
    
    答:没错,勒梅特就在这繁华的巴黎市中心隐居起来。同时波罗亚尔修道院的精神导师和讲经人圣西朗神父得罪了黎世留,被抓了起来。这就使这座修道院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有了一种对抗当局的悲剧色彩。结果,有些对当局不满的贵族就聚集在波罗亚尔修道院周围,使它成为拒绝世俗荣誉、对当局摆出不服从姿态的象征。波罗亚尔修道院,成了宫廷眼皮底下的自愿流放地。这让当局感到担忧,因为当时最伟大的戏剧家拉辛也加入了这一群人,当时宫廷的红人圣西蒙说,这些人加入到这里,就是能和法国最聪明的人在一起,而显出自己不凡。可以说,波罗亚尔修道院的周围,聚集了一群不那么尊崇当局的社会精英。那么这些人在想什么呢,他们在考虑什么问题呢,我们下次再谈。

 


上兩條同類新聞:
  • 鎮壓反革命/华人的社会自闭症/蒋介石的角色为何被重新评估/共产中国的资本主义/民粹主义要的是惩罚
  • 谁是美国的寄生虫/中国史上六大预言/马云预测未来30年/中国青壮年最大死因: 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