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狂风/赵家人的历史出处/面具滑落的时代/知青 失落的一代/林彪心腹投敌
發佈時間: 5/10/2017 12:18:35 PM 被閲覽數: 33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感受下北京妖孽级别狂风天气:不负

点重不敢出门


京港台:2017-5-7 23:43| 来源:观察者 |    



       昨天(5月4日),朋友圈和微博都被北京昏天暗地的沙尘暴刷屏了。

  每个出门在外的朋友都是这样的

  

  这扬尘还没消停,今天的北京又刮起了妖孽级别大风。

  

  

  大到什么程度,请随意感受一下。

  

  

  据说今天在帝都的小伙伴们,是按重量级别出门的。

  

  胖子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心,养膘千日,用在一时。

  一身的肥肉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瘦子们反而都很忧桑,就怕一阵大风吹过,人就被吹跑了。

  

  

  

  不负点重都不敢出门。

  

  

  

  一出门,准得迟到。

  

  

  平时在北京,二月吃雾霾,三月吃飞沙,四月吃柳絮,五月吃杨树毛。今天可好,吃个豪华套餐,齐活了。

  

  出门前VS出门后

  

  这风吹的,让人情不自禁就唱起了歌。

  “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荡”

  

  “吹啊吹啊我的骄傲放纵”

  

  “你是风儿,我是沙”

  

  “让我们狂风作伴吹的飘飘傻傻,策马奔腾共享满天黄沙”

  

  “天空啊下着沙”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闻着花,我在北京的大风里吸着沙“

  

  不开玩笑,这次北京大风确实非常强劲。

  受大风天气影响,北京多条路段出现了大树被刮倒情况。

  

  

  有出租车被倒下的树砸扁。

  

  还有市民被飞落的重物砸倒。

  

  今天北京出门的小伙伴们,请一定注意安全。

  

   




作者: 博讯螺杆     赵家人”的历史出处




 2017-05-08 独立评论



原标题:赵家人果然有出处 终于知道这词的由来了

欧阳官人/文 阿波罗网

赵氏,血缘祖先是五帝之一的少昊氏。其后,又有因为帝王的赐姓、冒姓、婚姻等改为姓赵,是嬴姓十四氏之一。在中国人熟悉的《百家姓》中,第一句便是“赵钱孙李”,“赵”姓排第一位。

春秋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认为战国时代由此开始:“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由于地处北边,赵国与匈奴多次激战。赵武灵王与匈奴骑兵战斗后,明白到匈奴骑兵的优点在于机动和灵活性。于是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仿效匈奴军队的装备,令全国民众穿胡服,采取胡人的短衣窄袖、长裤服式,挽弓骑马练习射箭,乃中国军事史上一大突破。赵国军力逐渐开始强大,消灭中山国,击败林胡和楼烦二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赵”姓的最风光的时期应该是大宋王朝了。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逼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

除了汉姓中的赵,满族中也有赵姓。觉罗氏因其音似,素有赵宋之裔的传说。其中以伊尔根觉罗氏为主,包含爱新觉罗氏、舒舒觉罗氏、呼伦觉罗氏、阿颜觉罗氏、阿哈觉罗氏、察喇觉罗氏、通颜觉罗氏、西林觉罗氏、嘉穆瑚觉罗氏、格伦觉罗氏等。此外,董鄂氏也有人考证出其先祖为被金人北迁之宋英宗系宗室,故亦姓“赵”。还有吉林乌拉地区的完颜氏、钮祜禄氏、乌拉那拉氏后裔以改姓赵者为多,分别称“王赵”、“郎赵”和“那拉赵”。

据最新统计(粗略,非官方),赵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2.29%,约2750万人,在李、王、张、刘、陈、杨之后,排名第七。

可是最近“赵”姓又火了,却并不因为此,而是因为最近走红的“赵家人”一词。

“赵家人”出自鲁迅的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原型是小说中的赵庄赵太爷,象征上层阶级。阿Q来自贫困的农村家庭,他欺负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同时又讨好那些轻视他的权贵。在富裕的地主家庭赵家,少爷中了秀才。阿Q跟着欢庆时,赵老爷却一个嘴巴抽去:“呸!你也配姓赵?”

在前苏联,老百姓也爱用“我们”、“他们”这样的说法,“他们”指当官的;而“赵家人”被网友用来代指中共的红色权贵阶层。于苏联的词相比,这个词更鲜明,它既突出“权贵和百姓泾渭分明之界限、不可逾越之鸿沟以及无法调节之矛盾”,也有血缘的含义。

最早的“赵家人”使用案例来自2013年5月的一条微博帖子。这位网友写道:周末和一个在省团委宣传部的朋友吃饭。我问他:你们这些正牌意识形态干部是怎么看五毛党中那些“自干五”(自带干粮的五毛党)的?宣传官员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就像赵太爷对阿Q那样“你哪里配姓赵!”。

于是,“你也配姓赵”被网友用来讽刺“自干五”。“自干五”也就是作为被统治者,明明处于无法分享利益的立场,却被统治者欺骗而为统治者说话的人。而事实上“赵家人”根本不把“自干五”当成自己人。

“赵家人”成为中共权贵阶层的代称,这本是戏谑的一句,却被人们挖掘出了更多的历史根源。据张学良专机的飞行员海岚•里昂(HYLAND LYON)的一批重要文件显示,早在西安事变以前“赵家人”便曾代指过中共。



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和中共进行多次秘密接触。这批文件中一份1936年8月9日的电文显示,中共方面的“赵天、赵来、赵古、赵东”向“李毅”提出了总共十八点构想,主要的思路是打通西北,背靠“赵联”进行抗日。

电文中的“赵天”“李毅”均为化名。这批文件中还有双方用来联络的化名对照表,其中用张王李赵四家代指各方势力。李家是东北军,张家是各路军阀,王家是国民党人员,赵家代表中共。东北军用“毅仁义智信”等词搭配,“李毅”代指张学良。“赵天、赵来、赵古、赵东”便指的是“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毛泽东”,“赵联”代指苏联。

当然,此文件是否属实还待考证,但“赵家人”迅速在网络走红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存在“官民对立”也是不争的事实。通过赵家人这个词,网民们还延伸出“精赵”“真赵”“赵国”等一系列词,掀起网民们新一轮脑洞的大开和情绪的宣泄和狂欢。

看来,“赵家人”应该思考的,不仅仅是官民对立的现实,还应该思考“是什么逼网民们想出如此脑洞和富有共鸣的词汇”。当然,“赵家人”还应该想更多。(阿波罗)






面具滑落的时代

作者:吴小志


郭文贵的意义不在于他说了什么,他其实没有说出什么。他搞的是“引而不发”,真真假假,他说出的肯定没有他掩盖的要多。他到底有多少料,这个也关系不大,但是,他把自己放在那个位置上,声称从最隐秘的地方走来,掌握许多内幕而试图诉诸于公开的舆论,这种情况从前没有过。

也就是说,终于有一个“真身”来指称一切,以他的肉身来担保自己所说的。原来帷幕深深的舞台,突然出现了“机械降神”,天旋地转起来,将后台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呈现在观众面前。原先只能在政治局会议上吵得面红耳赤的局面,或更多是走廊角落里的暗中较劲,一下子变得面向公众开放——至少希望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

帷幕收起,面具滑落,不仅是当事人承受到了砸在脚面上的重量,对于公众而言,也是一次学习承受的机会。如何不是仅仅停留在娱乐的层面,而将此放到中国民主转型进程中来考虑,就是这个问题。

权力的神秘性又一次被打破。神秘性是权力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专制权力善于利用的那部分。制造云山雾罩的距离,是权力化妆的需要,权力更加离不开整容。因此,剥除权力的伪装,揭露其伪装术,回到权力的实际运作状态,或者促使回到权力的实际状态,不论参与者动机如何,这其实是在往前走,是实现最终权力开放的必要阶段。

权力的本质包含了竞争。对于统治权力竞争之惨烈,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区别在于是通过战争途径还是和平手段,是公开的权力竞争,还是宫闱秘斗。现代意义上权力分配的之所以站得住脚,来自其合法的公开竞争,来自面向民众及民众参与的程度。权力感到需要民众,这才渐渐进入到权力的佳境。







如此来看马建的认罪视频,其意义就超出了仅仅是反击郭文贵,而是体现了权力感到自己需要听众。这位前国安部副部长,一般人们没有听过他说话,不知道他长啥样,属于深深帷幕中看不见的一部分。从视频上看起来,这位前高官依然思路清晰,中气挺足。放在正常的条件下,他是有条件参与公开的权力竞争的。设想这个人不要等到落马坐监才出现在观众面前,而是能够更早站到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说明自己的立场和施政方案,劝说别人相信他所说的,那问题就解决了。不管是他个人的问题,还是一个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然而在目前条件下,他只能做别人的打手、自唾其面以及完全无法保护自己。

包括对于王岐山、对待胡舒立的媒体及她本人,都不要存类似遥远幻想或神秘的看法。这不是说郭文贵说出了他们的真相,戳到了他们的软肋,而是一样需要把他们放到平地上,作为凡人来加以认识,与他们平起平坐。一般人们喜欢投射,将自己不敢去做或者做不成的事情,投射到别人身上去,将他们英雄化、崇高化,其实不必。人不是上帝,会有闪失,都有七情六欲,他们与你我一样,只要不是涉及违法。以纯洁无瑕的英雄或天使,来要求和指责他人,都是旧思维在作崇。

一个人或者一个媒体若是自诩天使或英雄,那是一个智力问题,道德感也需要智力来支撑。

回到郭文贵。他貌似提着长矛如入无人之境,但其实他仍然是带着面具的,是化妆的,甚至是浓妆艳抹的。他说什么和不说什么,算计得十分精明。他的主要打击目标是王岐山。王是这个制度的一部分,但是不是最为黑暗的那部分,王本人是否比别人更加黑暗,郭文贵并没有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有一条是肯定的,王岐山反腐,或者因为分工原因,反腐落在了王岐山名下,得罪了许多人是真的,对许多人构成威胁。不仅是郭文贵要反王岐山,还有别人想要这样做。这才是郭文贵的“含赵量”。在这个意义上,今天他人在美国的“含赵量”,比他当年还要高。他仿佛以一种迂回的方式,再次回到他已经被逐出的权力圈。以他的化妆术,郭文贵仅仅涉及到真相而已,而不能视为真相本身,最多只是皮毛。

不管怎么说,事情已经开头。郭文贵以一种扭曲的方式,且战且隐,自编自导,撩开了剧场大幕的一角。他的举动肯定会引发某些效果,这效果会引起其他事件及效果,最后形成的局面,应该在任何人的期许之外。从长远来看,更是如此。



——《纵览中国》首发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刊登日期: Monday, May 8, 2017






“知青”——失落的一代


media文革時期有關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宣傳畫


今年夏初,有一位來到巴黎的中國遊客—孫先生。他是“知青一代”中的一員,出生于1950年代,被毛主席大手一揮送到了農村。他沒有辦法回到青少年時期的故鄉,卻最終將女兒送到法國來讀書。女兒同樣也從事著知青運動的 研究……。這一條漫長的中法航線,正像是從這一代中國人所經曆的圖景,他們走出了毛時代的與世隔絕,走向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 輝煌。






“知青”——失落的一代
布裏斯•貝德洛蘭迪&蔔光/文 孫佳雯/譯


 


從1968年到1980年,1700萬中國“知青”被中國共産黨送到農村接受“再教育”。








今年夏初,遊法人群中,有一位來到巴黎的中國遊客。 62歲的孫先生——他希望能夠匿名——第一次來到法蘭西的首都,他在艾菲爾鐵塔之下望塔興歎——人太多,上不去,然後又去裏昂轉了一圈。他的皮膚被太陽曬 得黝黑,臉上笑意滿滿,顯然對這次旅行非常滿意。他是“知青一代”中的一員,出生于1950年代,被毛主席大手一揮送到了農村。在中國,“68一代”有著 不平凡的命運: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猛然地面對農村世界的生活艱苦,承受著人生中種種剝奪,而今天,他們終于能夠享受退休後的生活——當然只是對于那些有 幸能夠離開農村的知青來說——因爲他們的祖國已經成爲了全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在參加上山下鄉之前,孫先生住在杭州——一座位于浙江省沿海地區的城市。他出生在一個工人家庭,因此,根據那個共産主義時代的標准,他是一個“紅五類”。“對于家長來說,分別當然是一個很痛苦的時刻,但是這是一個全國性的運動,我們只能去,沒有辦法拒絕。因爲我在家裏是最大的,我就得去,否則我的小弟弟就要離開家去外地。如果我去離家很遠的地方,他就可以留在杭州。所以是我離家到很遠的地方去。”孫先生的目的地是黑龍江省的一個生産建設兵團,距離杭州有幾千公裏。那裏遠離一切人間煙火,卻靠近蘇聯。在去之前,他對那裏一無所知,除了那裏“非常冷”,以及早在清朝時期,那裏就是政府遣送政治犯的“流放地”。


史無前例的大規模人口遷移


孫先生踏上了一列特殊的火車,上面還搭載著上千位和他 一樣的“知識青年”,他們要前往自己的工作地點,一片等待開墾的原始森林。3年前的1968年,爲了結束混亂一場的紅衛兵運動,毛澤東大手一揮,第一次決 定利用軍隊的吸引力,號召青年們前往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爲了實現這一點,他決定再一次發動一個早在1950年代就實行過的運動——上山下鄉。


毛的最高指示,在1968年的一個冬夜——那是12月21日——通過廣播向全國人民發布,第二天,又登上了《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裏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


伴隨著最高指示的發表,中國上下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 規模空前的人口遷移。到1980年爲止,將近1700萬、年紀在15歲或者稍長的年輕人被卷入了這場運動。在運動開始的時候,四處都是一片歡天喜地的景 象:一群群排列整齊的青年前往火車站,伴隨著震耳欲聾的動員歌曲和革命口號,還有各種相訴衷腸、淚水與告別,以及在抵達上山下鄉地點之後的歡迎會,然後他 們被又分配到各個不同的工作地點。那些在1968年-1969年離開城市的青年們往往懷抱著相當的熱情參加上山下鄉。他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自願前去的。 而之後,事情的發展漸漸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我們被浪費掉的青春,缺失的文化生活,我們艱辛的生存環境,所有這一切都在動搖我們對毛澤東的信仰。”——江棋生,一位異見者,1969年下鄉時20歲。


1969年參加上山下鄉運動的時候,江棋生20歲,他 去的是距離家鄉江蘇常熟20來公裏的農村。他曾經積極主動地參與了文化大革命。1967年,他建立了自己的紅衛兵——一群爲保衛偉大領袖而瘋狂的年輕人們 ——組織。那年夏天,他被卷入了一場紅衛兵造反派的械鬥之中,雙方虎視眈眈,先是刀子、棍棒,然後雙方都裝備上了手榴彈和槍支——由支持雙方的軍隊分別提 供。


對于江棋生來說,上山下鄉運動的開始,好比“退出文革的大舞台”。他曾經在這片舞台上活躍了4年。而在接下來的4年,他又在長江上的一艘駁船上放映宣傳片——江青的八大樣板戲,還有那些抗日電影。 “最開始的時候,對于中斷學業,我並沒有感到沮喪。因爲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並不是說我們所有人一定想要去‘下鄉’,但是沒有人能夠真正地拒絕。我們沒有其他的選擇。”


江棋生的主要工作,是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農業生産。他曾經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向農民學習,了解農民的生活狀態,並且相信這一切都會是有收獲的。可是,兩三年過去了,他和其它的知青們一樣,對于那渺茫的“收獲”感到沮喪:“事情變得很清楚了,我們做這樣的工作並沒有任何前途。有一些有關系的家長已經開始尋找門路,想方設法把他們的孩子弄回城裏。”


【1968年7月27日】一個“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被分配到了北京清華大學,那裏曾經是文革的搖籃,宣傳隊的目的是爲了收服紅衛兵。這是國家正常化的開始,國家軍隊的控制開始加強,爲了結束混亂的內部戰爭。


【1968年12月21日】毛澤東發表最高指示,要求青年們去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些青年們被稱爲“知識青年”(知青)。截至1980年爲止,大約1700萬15歲及其以上的年輕人被卷入其中。


【1981年11月25日】國務院知青辦公室被撤銷。


在當時,這種“走後門”的現象很讓當局擔憂,因爲它會損害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即使是那些最愚蠢的人們也開始醒悟過來了。因此,知青們變得越來越心慌意亂,越來越沮喪,越來越憤世嫉俗。沒有人能夠讀書,因爲根本沒有什麽東西可以讀。沒有人有著人生目標,因爲沒有可以看到的未來”,江棋生補充道。


1971年,毛澤東的繼承人林彪在一次不成功的政變之後試圖叛逃蘇聯,死于途中,林的死亡終于喚醒了這個被犧牲的一代。 “之前毛澤東選擇了劉少奇當接班人,但是他被打倒了。然後毛又選擇了林彪,結果林彪成了叛徒。這一切正說明毛澤東自己就很缺乏洞察力。所有那些我們被浪費的青春,缺失的文化生活,我們艱辛的生存環境,所有這一切都在動搖我們對毛澤東的信仰”,江棋生回憶道。


在江棋生看來,長達十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對于這些青年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並且導致了在當今中國,這一“失落的一代”所面臨的困難局面。“我們這一代人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我們是文革帶來的上山下鄉運動的犧牲品。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正常發展。這是反智主義,這是反現代的”,他說道。


秘密讀物


“我開始理解這個社會的僞善和虛假,而我之前也曾經是這樣的一員。”——張抗抗,作家,1968年下鄉時18歲。


響應毛澤東號召那一年,張抗抗18歲。那時她在杭州, 和父母住在一起。因爲父母有“曆史問題”,所以張抗抗沒有資格參加紅衛兵運動:他的父親在1952年被中國共産黨除名,之後在車間工作。在文革剛開始的時 候,父親把家裏所有的書都收起來塞進一個箱子裏,上面寫著:“待批判”。她媽媽是一名教師,曾經被隔離了一段時間。但是整個家庭還是從最殘忍的暴力魔爪下 逃出生天,小心翼翼地夾著尾巴活著。


張抗抗則渴望更多的空間和自由。十幾歲的時候,她就發 表了自己的小說,並且在成爲一名作家的路上大踏步前進:她想要去體驗生活。她被宣傳中那個“開墾北大荒”(位于黑龍江)的口號所吸引。她的父母對此猶豫不 決,因爲不願意她離家這麽遠。但最終,她還是偷了家裏的戶口本,帶上了她的身份證,志願成爲開發建設新邊疆的一員。她被分配到了佳木斯附近的一個集體農 場。


在現實中,這裏曾經是一座改造政治犯的勞教所,一部分場房被清空出來,用來接待知青。有一些過去的勞改犯還住在這兒,就在場邊的一間小屋裏,因爲他們沒有別的地方可去。“農場有磚牆,上面是帶刺的鐵絲網,四角還分別有一座站崗的角樓。它看上去仍然就像是一座監獄。我們感到震驚,並非常沮喪,這完全不符合我們之前的想象”,她說。


張抗抗在那裏度過了令人不安的、苦不堪言的五年時光——但是她將自己的經曆寫成了一本小說《分界線》。在當時,政府鼓勵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出版社也會出版相關的、有教育意義的書籍。張抗抗的小說講述了知青日常生活中的小曲折,避開了政治的話題,讴歌了知青群體的英雄氣概。張抗抗在上海的出版社請她到上海,在1974-1975這兩年的時間內修改這份手稿,1975年書出版後,她又被送回北大荒待了三年。


在上海的日子好似黑暗中的一縷陽光:她發現出版社裏有間屋子,裏面全是被藏起來的中外經典讀物——大仲馬、雨果……“他們把這些書收集起來,說是爲了‘進行批判’,他們允許我讀這些書。于是有兩個月的時間,我天天都去那裏,借口是去上班。我開始理解了這個社會的僞善和虛假,而我之前也曾經是這樣的一員。”


在文革結束之後,中國在鄧小平的領導下走向了改革開放 之路,張抗抗成爲了“傷痕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個人著作裏講述了在這一時期的所遭遇到的痛苦經曆。她的丈夫呂嘉民,筆名姜戎,是《狼圖騰》一書的作 者,這本書基于他在內蒙古的知青經曆,並且在2015年被讓-雅克•阿諾搬上了大銀幕。一場反抗運動終結了上山下鄉。地處邊陲,中越邊境的雲南知青掀起了 反抗的浪潮,他們通過集體絕食,最終導致了上山下鄉運動的完結。“沒有官方正式的決定,一切都在小心翼翼地偷偷進行。同時,雖然1978年底雲南知青鬧了返城運動,但是在那之後還有知青被陸續送到農村。所有人都覺得是鄧小平終結了上山下鄉運動,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失落的一代》的作者,曆史學家潘鳴嘯解釋道。


很多知青返回到了自己的故鄉,而有一些沒有,比如孫先生,他一直沒有能夠返回杭州。“我的‘關系’不夠呀”,他笑著說道。他在北大荒結婚,生女,繼續著他的生活:“我已經習慣了。”在被送到原始森林裏墾荒幾年之後,孫先生又被調到了一座油田,依然在黑龍江境內。他在油田度過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直到2014年退休。聽上去,他幾乎沒有受到什麽創傷。被分配到黑龍江省的知識青年屬于運氣比較好的一群。“上山下鄉運動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粉紅色的幻影。他們當時的工資也很高。”潘鳴嘯指出。


而還有一些知青則失去了他們的幻影。在這些人中,包括了一些1989年天安門民主運動的參與者——比如現在正在依然受監視的異見者江棋生,他的朋友,諾貝爾獎獲得者劉曉波,依然身陷囹圄。


1977年恢複高考的時候,江棋生正在一家肉聯廠工 作。他一直等待著機會的到來,如饑似渴地讀著手邊所有帶文字的東西。他向返城的同學借了手抄本複習。足足三個月的時間裏,他惡補數學和物理兩門功課,因爲 一位老教授給他建議說:在混亂時期之後,對這些科目的要求不會太高,因此考題不會太難。江棋生成功地通過了高考,考上了北航。


在學生時代,他的批判精神變得愈發尖銳,尤其是在整個中國剛剛走出了毛主義噩夢的那幾年。他的一個同學跟他講,在雲南有一座小村莊,裏面住著國民黨的殘疾老兵,他們都是在江棋生的江蘇老家與日本人作戰的時候負得傷。“我們一直都相信國民黨在抗日的時候沒有開過一槍,因爲宣傳裏就是這麽說的。我感覺無比震驚。”他一邊做著研究,一邊從不停止質疑黨的合法性。1989年還在讀博士的時候,他積極參與到了天安門事件之中,然後被判入獄2年,1999年,他再次因爲“煽動顛覆國家罪”背叛入獄4年。


“習近平的一張王牌”


在政治天平的另一端,是那些著名的知青、國家現任領導人,比如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主席習近平,還有總理李克強。“對于習近平來說,這段知青經曆是一張王牌,一種政治資本。他可以打出這張牌,說自己是從底層起步,吃苦爬上來的”, 潘鳴嘯指出。現在正是這“吃苦”的一代在掌權。文革只是一段遙遠的記憶,在記憶裏人們被馴服並被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些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的人(也包 括很多商業領袖)曾經正是毛澤東想使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人們,他們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而這是偉大的總舵手深惡痛絕並且不惜一切代價想要避 免的。在毛澤東死後,也是他們挑起了複興這個國家的重擔。


而那些沒能發大財的知青們,比如孫先生,他爲石油工業默默地奉獻了一生。他沒有辦法離開,也沒有辦法回到青少年時期的故鄉,卻最終將女兒送到法國來讀書。女兒同樣也從事著知青運動的研究……而正是女兒邀請他來到巴黎遊玩。這一條漫長的中法航線,正像是從這一代中國人所經曆的圖景,他們走出了毛時代的與世隔絕,走向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輝煌。


RFI


林彪心腹投敌致四野史上最大惨败


1946年5月27日,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基础)总司令林彪在巡视时见参谋处处长李作鹏等人正在聚餐喝酒,怒斥道:“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在醉生梦死!”并将酒桌掀翻。这一幕发生在四平战役失败,部队退至吉林舒兰宿营后。四平之役可谓林彪军事生涯的低点,而尤其让他受不了的是,长期追随他的“红小鬼”、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王继芳竟在关键时携带重要文件投敌,从而造成四野历史上最大的惨败。

  

  四平失利后撤退仍步步被动

  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经过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伤亡达8000余人。5月18日深夜,林彪致电中共中央和东北局:“敌本日以飞机大炮坦克车掩护步兵猛攻,城东北主要阵地失守,无法挽回。守城部队处于被敌切断的威胁下,现正进行退出战斗。”随后下达了撤退命令。

  由于撤退命令下达得早,组织得不错,理应相当顺利摆脱被动。可是,林彪却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突然一改谨慎的作风,命令各部奋起直追,并且派出机械化部队大范围迂回,试图切断解放军向松花江撤退的路线,却根本不担心解放军有可能设伏。林彪知道这一定是内部有人泄露了撤退计划,立即下令审查,这才发现王继芳失踪了。

  作战科长为“爱情”投敌

  原来,林彪总部入驻吉林梨树县梨树屯(镇)之后,王继芳与镇上国民党三青团的一个女区队长——地主房东的女儿相识并坠入爱河。他无法忍受离别之苦,遂于撤退途中悄悄溜回梨树屯。为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他居然带着重要情报投奔了国民党。

  杜聿明一听林彪的作战科长前来投奔,连忙传令以贵宾礼遇迎接王继芳。王继芳也不负所望,将所知道的民主联军的所有机密、撤退计划悉数说了出来。之后,王继芳如愿以偿地娶了那个地主的女儿,据说杜聿明亲自参加了他的婚礼,并提升他为少将参议。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王继芳一直是军统特务沈醉的部下。但这个叛徒油水被榨干后很快失宠,军统方面甚至没有给他去台湾的飞机票。1949年,王继芳改名换姓逃回老家重庆,混入重庆市公安局工作,但很快被政府识破,“四野”总部暨华中军区派了一架飞机将其押回武汉公审处决。

  损兵折将更有上万士兵逃亡

  王继芳的叛变在战局上造成严重恶果。国民党军得悉东北民主联军能够破译国民党军的密码电报,于是在密码上加了密,使民主联军一时难以破译,从而不能及时了解敌情;反之,国民党军则知道了民主联军的番号、人数以及撤退命令。杜聿明还由此了解到东北民主联军已经实力大损,许多关内来的精锐部队减员过半,失去了战斗力。他一改谨慎用兵的做法,以多路平行追击方式,对民主联军穷追不舍,国民党军机械化部队迂回包抄,有时候甚至跑到我军前面。曾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政委的梁必业回忆说:“敌人几个人坐上一辆吉普车,带上一门炮就可以在公路上向我后撤部队炮击。”国民党空军也飞来助阵,在空中不停地扫射。就这样,杜聿明一路猛追,直到把东北民主联军主力赶到松花江以北。在这次大撤退中,由于国民党军追击猛烈,民主联军伤亡较大,损兵折将,更有上万士兵逃亡溃散。

  黄克诚的民主联军三师也遭受严重损失。为此,5月24日,他给中共中央发电报中说:“从1946年3月下旬国民党进攻以来,到长春撤退,我军除南满外,总伤亡1.5万人……干部情绪不高,特别是营以下干部一般有厌战情绪,伤愈后不愿意归队……”这一时期,是民主联军比较困难的时期。

  (综合《党史博览》《人物汇报》)

backchina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名言/美景/如何判断一个王朝将要挂了/十大文学典故/由俄罗斯阻断中国的微信想起
  • 真实/上山下乡始末/三件事看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贫富悬殊向谁敲响警钟